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2024-04-19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精选8篇)

篇1: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操作过程: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8”,然后输入“+”再输入“27”,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65”,就是计算结果。

②计算30×18。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然后输入“×”再输入“18”,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540”,就是计算结果。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二)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练习七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检验。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2.导入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3、4、5、9题。

这四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第3、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先要求出每队的总身高,再求平均身高。由于数据比较多,要求学生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特别认真,不能按错数字。

第9题:(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上的各个项目。

(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品的总价,将购物发票填写完整。

(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6、8、10题。

(1)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

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

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2)第8、10题。

这两道题的规律都比较明显,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举例说明。(板书例子)

(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4)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这道题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如果学生观察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思考题。

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改变算式中的两个乘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篇2: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在了解计算器的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系统了解计算器的使用,学习运用计算解决一些大数目的复杂计算,探究一些运算规律。对于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结合生活中大数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并能对探索出的规律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1.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

计算器在生活中已经比较普及,很多学生都见过计算器,知道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学生拿到计算器都急于“玩一玩”,也急于告诉同伴自己对计算器的一些了解。教材在简单介绍计算器上的“显示屏”和“键盘”之后,为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通过玩,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键。首先是找到开机和关机的键,试一试怎样开机、怎样关机。再摸摸、按按其他的键,并相互交流各人初步知道了哪些键,有什么作用。在这个教学环节里,着重认识0~9共十个数字键,+、-、×、÷四个运算符号键以及让计算器显示得数的等号键。学生了解这些键的功能后,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

2.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首先教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一步计算,如例题中的38+27和30×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这里选择较小的数有三个原因: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二是这些题都能口算,可以验证计算器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三是能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省力。然后是较大数的四则计算,包括学生以前没有进行的四位数加、减计算,三位数乘两、三位数,多位数除以三位数等,指导学生按运算顺序在计算器上分步计算。通过这些计算练习,能够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3.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同组算式中的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发现规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发现的规律可以在交流中讲出来,也可以通过接着再写几个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表现出来。如果让学生讲述发现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大致说对了就可以,并且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4.通过推算,体会一亿有多大。

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里的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三个栏目有相同的学习方法,都是从较小的、能操作的、易理解的数量开始,通过一步一步推算,得出数1亿本练习本用的时间、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1亿粒大米的重量。在具体情境和推算活动中体会1亿有多大,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算是在表格里进行的,练习本的本数、硬币的枚数、大米的粒数的末尾每次添上一个0,相应的时间秒数、高度米数、重量克数也同时在末尾添上一个0。学生进行这样的推算并不困难,只要细心些,不漏写或多写0就可以了。

1 用计算器计算 1课时

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课时

3 一亿有多大 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40、第41页)

1.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一、两步连续计算,并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的两步计算。

难点: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课件、计算器。

师:同学们,你能口算出结果吗?(课件出示:一组口算题,一组大数的算式)

生:大数的算式即使笔算也很麻烦,不可能口算出结果。

师: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帮我们计算呢?

生:计算器。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你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学生可能会说:

在书店买书付账时用到了计算器。

在工人结算工资时用到了计算器。

……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生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生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生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师:虽然同学们的计算器,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功能和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先认一认,再和同学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认识计算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小结: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消除键:AC

师:有的计算器上把开机键和消除键放在一个键上记作ON/AC,也有的把开机键和关机键放在一起记作ON/OFF。还有一些运算符号和功能键要到中学才用到,现在我们只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由一组大数的计算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了解计算器使用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日常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器,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1.教学例1。

师:你们会用计算器吗?现在咱们就来试一试,请把计算器准备好。(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1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交流答案。

师:谁愿意把你的操作过程给大家演示一下,要求边讲解边演示。

学生到前面演示、操作并讲解;教师强调按键顺序:从左往右依次按键。

师:怎样来检验计算器计算的是否正确呢?

生:用笔算或口算都可以检验计算器算得是否正确。

学生检验后交流,小结:计算器计算既准确又迅速。

师:想一想用计算器计算要注意什么呢?

生:看清数据和符号,准确输入。

2.教学例2。

师:看来大家都会用计算器了,那么让我们来计算下面的题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2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做好后交流,重点说说两步计算的按键顺序。(根据运算顺序,先算乘法,算出结果做好记录,再计算减法)

师: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生:使用计算器计算能够比较容易地算出大数参与的计算结果,使用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两步计算,在具体实践中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本技能】

师:对于一些简单的,可以直接看出答案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反而比较慢。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工具都有它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智慧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力量。(出示培根的名言)希望同学们做个充满智慧的人。

用计算器计算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消除键:AC

按运算顺序依次按键进行计算

1.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部分知识。他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笔算,而用计算器可以轻易得到答案。还没有到学的时候学生都嚷嚷要学习它了。他们也自认为自己完全会使用计算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购买的是科学计算器,上面的功能键很多,乱按容易锁定格式,导致计算不出来想要的结果,还有的计算器上出现了三位分一级的现象,这与我们刚学习过的数中四位分一级的情况不符合,于是就产生了怀疑等等。

2.由于计算器为人们解决生活中具体的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来介绍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A类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3564+1057×32 99872-231×51 401×32+4320

(考查知识点:用计算器计算;能力要求: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B类

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白白流掉了。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每桶约重15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你家每月用几桶水?算算这些水够你家用几个月?大约合多少年?

(考查知识点:用计算器计算;能力要求:学会用计算器计算较大的数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7388 88091 17152

B类:

(1)365×18=6570(千克)

(2)6570÷15=438(桶)

(3)略

教材习题

教材第41页“练一练”

1.8100 180 3780

105 8820 180

2. 5463 44764 325 44965 157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第42~45页)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拓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难点: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计算器。

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

生:注意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注意运算顺序正确按键。

师: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请看题目。(课件出示:练习题目)

80×3= 80×6= 80×9= 80×12= 80×120=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地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借助一个小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完成下面三道题的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3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得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是26640,除数是111,用计算器计算出26640÷111的商是多少?

生:商是240。

师:请大家注意,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它们之间有关系吗?跟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

被除数相同,222是111的2倍,所以商等于240除以2。

被除数相同,333是111的3倍,所以商等于240除以3。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得到的商就等于原来的商除以(或乘)一个相同的数。

……

师: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试一试。写好之后用计算器验算,看写得对不对。

学生尝试根据规律直接写得数并用计算器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想法;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鼓励。

【设计意图: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一步验证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请你对自己的学习作个小结。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0除外),积也要乘几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1.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观察中去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A类

用计算器算出前两题的得数,然后按规律填写其他题得数。

142857×2=( )

142857×3=( )

142857×4=( )

142857×5=( )

142857×( )=( )

(考查知识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能力要求:借助计算器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B类

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在 中填上合适的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 )=1800  (36○ )×(104○ )=3744

(考查知识点:积不变的规律;能力要求: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285714 428571 571428 714285 6 857142

B类:

÷ ÷

× ÷ 3(答案不唯一) × 2 ÷ 2(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教材第42页“练一练”

3 6 9 12 18 27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就乘几。

教材第43~45页“练习七”

1. 4014 161880 49662 1002 59 717912

2. 450×89=40050(千米)

3. 00÷3988≈50(台)

4.(1)(162+154+140+149+156+139)÷6=150(厘米)

(136+157+151+158+150+160)÷6=152(厘米)

(2)略

5.12138 3120 65

918 27 3375

6.165 165 165 165 165 165 1665 1665

发现略 43+95+27=165 72+59+34=165

7. 9876 98765 987654

8.11 111 1111 11111

12345×9+6=111111 123456×9+7=1111111

9.1338+24×3+25×5+36×12=1967(元)

1967<2000 够了。

10. 2929 5454 7373 9696

11. 重复几次后,结果总是495。

12. 142857 285714 428571 571428 714285 857142

999999 999999 999999 428571 999999 285714 999999

思考题:

(答案不唯一)1932×64=1922×64+10×64=123648 8256÷32=8256÷4÷8=258

一亿有多大。(教材第46、第47页)

1.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培养数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多大。

重点:理解一亿的意义、建立数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一亿有多大。

课件、10~20本练习本、100粒米、天平、砝码、秒表等等。

师:同学们,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你能说说1亿有多大吗?

生1: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1万个一万是一亿。

生3: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600吨。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些以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

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1亿个点,要画3年零2个月。

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42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切实存在,激起学生探究一亿到底有多大的兴趣】

1.数一数。

师:(出示一摞练习本,教师示范一本一本地数)照这样的速度数1亿本,猜猜看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学生猜测。

师:猜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验证?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验证方法,制定策略:拿100本练习本数一数,看要用多少秒,再根据数100本练习本所用的时间进行推算数1亿本练习本所用的时间。

每组准备10~20本,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从1数到100。小组内1人用秒表计时,其余人协助数练习本和计时。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100本练习本所用的大致时间,教师一一记录。最后用计算器算出全班各组数100本练习本所用时间的平均数(为计算方便,得到的秒数保留整十数),写在黑板上。

师: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1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将结果填入表格。(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表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师:x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秒怎样换算成年?

引导学生将推算出的秒数先转换成多少分(秒数÷60=分数),再转换成多少时(分数÷60=时数),然后转换成多少天(时数÷24=天数),最后转换成多少年(天数÷365=年数)。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

师:看了这个结果,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让学生通过“照这样的速度数1亿本练习本”大约要用3年的事实,在时间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数1亿本练习本需要多长时间的?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刚才采用的是以少推多策略解决数1亿本练习本需要的时间。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通过“数一数”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猜想、推算和验证的过程,掌握逐步推算一亿有多大的方法,为后面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2.量一量、称一称。

师:30层楼的高度大约有100米,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会比30层楼还高吗?你想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测?

生:我们可以先量出10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然后采用以少推多的策略,推算出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就能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先测量出10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然后进行推算并填写课本第47页表格。

师:算一算,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大约是30层楼高度的多少倍?

学生进行计算后进行汇报交流。

师: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测算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完成教材第47页表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1亿粒米大约重2吨,我国大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学生在小组内推算,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大约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米克数÷400=可吃天数),是多少年(可吃天数÷365=年数)。

师:看了这个结果你想说什么呢?

生: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我要节约粮食。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安排的“量一量”“称一称”两个活动设计成并列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积极参与,通过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既巩固了对大数的认识,让学生从心灵上受到震撼,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高度关注,又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较好地了解了节约源于生活,加深了学生对一亿的感性认识】

师: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对1亿这个数又有哪些认识?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说:

数1本练习本时间很短,数1亿本练习本要用几年;1粒大米很轻很轻,可是1亿粒大米却有2吨重……

要知道1亿有多大,可以根据数的大小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推算。

要珍惜每1粒粮食,每1秒时间,因为积少成多,其实这都很宝贵。

……

师:现在我们感受到了一亿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无论它多大,也是由不起眼的1汇集而成的。学习中,如果我们每天都努力一点,长期坚持效果会让你惊讶的!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从小到大,从有限到无限,惊人的大总是来源于细微的小。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课后我们还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进一步感受一亿有多大,把探究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选取探究的对象,进而提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亿有多大

这节课,我从时间(数1亿本练习本需要多长时间),高度(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多维度(1亿粒米的重量以及可供一个人吃多长时间)设计了三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数1亿本练习本大约需要3年时间,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是30层楼高度的几倍,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深刻的理解,学生依然是从一个陌生进入另一个陌生,为了化解这种“山外青山楼外楼,模糊概念几时休”的境地。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中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心跳1亿次要2年多的时间……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间,思品教育(人口危机意识、节约爱惜粮食、多读书、勤学习),网络学习行为(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亦潜移默化于课堂中。

A类

写出下面的数,并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大洋洲总人口三千二百二十万一千人。

亚洲总人口三十八亿二千三百四十万人。

欧洲总人口七亿二千六百三十万人。

(考查知识点:写数及数的改写、求近似数;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类

填空题。

(1)10个一万是( )万,(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个一千万是一亿。

(2)820567004是一个( )位数,它是由( )个亿,( )个千万,( )个十万,( )个万,( )个千和( )个一组成的。

(3)903002040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上是( ),表示( )个( );“3”在( )位上,表示3个( )。

(4)最大的七位数是( ),比它多1的数是( )。最大的十位数是( ),比最小的十位数少1的数是( )。

(考查知识点:大数的认识;能力要求:认识生活中的大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200≈3220万 3823400000≈38亿 726300000≈7亿

B类:

(1)十 10 10

(2)九 8 2 5 6 7 4

(3)九 9 9 亿 百万 百万

篇3: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1.学会本课生字“玉”、“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知道鸟岛的特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玉”、“密”的写法。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鸟岛的热闹。

教学难点:

体会正是因为人类能与鸟和平共处,才使小小的鸟岛闻名中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验

(一)检查生字词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鸟岛。今天我们继续游览鸟岛,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2.多媒体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3.指名读,相机正音评价,并给多音字组词。

4.齐读词语。

(二)回顾第一小节内容

师:小朋友们词语读得真棒!上节课我们不光学习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鸟岛吗?

生:喜欢!

师:这神奇美丽的地方在哪儿呢?谁来填一填?

多媒体出示:()湖()有一个叫“()”的小岛,那就是()的()鸟岛。

师:填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填一填吧!

(齐读第一小节)

二、视频导入,整体感知

师: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多媒体播放青海湖鸟岛视频)

师:说说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只看了一遍就看出了这么多,你们真了不起!那课文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2、3两小节,注意读书的姿势。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感悟,突破重点

(一)精读第二小节

1.多媒体出示第二小节

师:现在正值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去鸟岛能看到什么呢?

(指名读第二小节并评价)

2.师:老师这里有三个句子,谁来读读看?(多媒体出示)

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一群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用来形容鸟岛最合适?为什么?(生交流答案)

师:老师还有疑问,第二句说“一群鸟儿”不是也表示鸟儿很多吗?(生回答,师指导朗读,读出鸟儿的多)

师:这里的“陆续”能不能去掉啊?(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陆续”就是一群鸟儿飞来,过段时间又有一群鸟儿飞来,一个接一个,一群接一群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文中再来读一读吧!(指导读第二小节)

师:谁来读好这一小节的第一句?(指名2人读)

师:看来鸟岛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吸引了这么多的鸟儿来这里——我们来看看吧!(多媒体出示:鸟儿筑巢的图片)

师: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鸟岛就变得生机勃勃。让我们做一次回家的鸟儿,捧起书,开开心心地读一读第二小节吧!(齐读第二小节)

(二)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春天大批的鸟儿来到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到了六月岛上会是什么景象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儿。

师:恩,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到了岛上,猜猜看,都有哪些鸟儿?

生:喜鹊、麻雀(留鸟)、燕子、大雁、丹顶鹤(查查候鸟的资料)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鸟岛上啊,栖息着十几种活泼可爱的鸟类呢,来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鸬鹚、鱼欧等鸟的图片)

师:这些鸟儿种类繁多,形态色彩各不相同,就叫做——各种各样。岛上的鸟儿共有十万多只呢!春天的时候,他们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这里来相聚,真不愧为“鸟的世界”!谁能通过朗读把这鸟的世界带到大家面前的?(指名读并评价)

师:除了各种各样的鸟儿,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密密麻麻的鸟窝。

师:书上怎么说?

生: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多媒体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师:恩,你读得真好!特别是“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读出了它们的意思。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的?

师:我似乎有种密不透风的感觉。鸟窝真多呀!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3:我还看到了鸟蛋。

(多媒体出示: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师:鸟蛋怎麽样?

生:很多,而且有玉白色的、青绿色的。

(多媒体出示:鸟蛋的图片)

师:鸟蛋不仅多,颜色还很美呢!有的像玉一样白,有的青中带绿,十分漂亮!再看这个窝里还有一只刚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雏鸟呢,多有趣啊!这么多漂亮有趣的鸟蛋,谁来读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鸟蛋的多)

师:这一段没有一个“多”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感受到了一个鸟的世界。六月的鸟岛真是热闹非凡!谁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感觉来?

(指名读第三小节)

(三)精读第四段

过渡:鸟岛真热闹呀!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到处是鸟蛋,小朋友们,如果此时你就在鸟岛,你会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来看看游客们都是怎么做的吧!谁来读读这一小节?(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指名1人读)

师:从“伸手”和“随处”这两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伸手”:鸟很容易捉了,说明——鸟多。“随处”:鸟蛋太容易拾了,说明——鸟蛋多。

师:可是——(引读:却没有人去碰一下)

师:因为——(引读: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对呀,鸟是人类的朋友,从游人的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游客不光喜欢鸟,而且爱护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一读第四小节!(齐读第四小节)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谁给我们大家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句子: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指名读)

师: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原因是——

师:老师想把原因放在句子的前面说,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出示: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师:小朋友们看,这两句话虽然顺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其实呀,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这种带有原因和结果的句子。比如说:周老师刚才表扬了大家,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所以——”

生:周老师表扬了大家。

师:谁来学着说一句?

生1:我们没有做早操,因为今天下雨了。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们没有做早操。”

生2: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帮助了别人。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我帮助了别人,所以今天我很开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正是因为人们的爱鸟护鸟,所以这鸟岛成了鸟儿的世界,鸟儿的乐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鸟岛,去看一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五光十色的鸟蛋吧!捧起书,用朗读再现这壮观和谐的奇景吧!鸟岛,预备读!(齐读课文)

四、练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玉、密

1.指名认读。

2.讲解“玉”。要点提醒:最下面一横要写得长一点,不能漏了一点,竖要竖在竖中线上。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玉“

3.讲解“密”。提醒注意点:笔画比较多,在书写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一些,“必”的这一撇要长一点儿。

4.师范写,生描红。

五、总结全文

篇4: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篇5: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李强和爸爸妈妈到商场购物。李强买了4支彩笔,每支2元,买彩笔需付多少钱?(同学们一下就口算出来了)李强的爸爸妈妈还给家里添置了电器,分别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微波炉;价格如图(出示图),你能一下口算出爸爸妈妈应付多少钱吗?为什么?那这时候该怎么办?(用计算器计算)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课题

二、深入了解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a、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有什么?(同桌介绍)谁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上台介绍)

b、各个键的作用、开机键、关机键。

c、这位同学介绍的可真好。其实常用的计算器有显示屏和键盘两大部分组成。这是显示屏。键盘上又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配合多媒体课件介绍)1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a、会用计算器计算么?好,现在先把计算器开好,我们尝试计算一下这题:128×43=?

b、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摁的?你是先摁…显示…再摁…显示………(注意每摁一次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你们算出来也是这么多?看来计算器算对了。

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5504,那要进行别的计算,该怎么办?(a、继续摁b、介绍归零键AC)归零,请同学们继续计算下面两题。

c、继续计算37500-267

41600÷128

首先看第一题:结果?第二题呢?

都算对了?刚才三题,数据很大,可是利用计算器我们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们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啊?可是赵老师发现,还有个别同学算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以41600÷128为例,怎样才能算得既对又快呢?谁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之谈。出示:看清数据,准确输入。

3.师示错,介绍清除键。

恩,刚才的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赵老师也想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我们四年级的总人数,请同学们帮我报数,我来计算:405***

哎呀,赵老师把四(7)班的人数给输错了,重来吧!(学生反对)

介绍CE键退格键

用这两种方法会不会有错呢,赵老师请同学们再来算一遍,我说,你们算。恩,这键还真管用。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那么马虎,计算时要看清数据再输入。

4.灵活使用计算器

下面还有任务等着大家算呢。一定要看清数据再输入哦!

76560+4695

32082-296

589×76

62500÷25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很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计算了,接下来就要来比一比谁算得快了)

946×57×0(多少?你怎么你们快知道结果?哦!原来这题不用计算器口算更快!)

99+199≈(298还是300呢,说说你的理由。哦,这题不能用计算器计算,用了就是精确值了,而这里是约等于,估算)

看来,有了计算器,在计算时也要灵活应用,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都能计算器的。)接下来我就要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运用计算器计算了。看练习纸第一大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流程图题)渗透灵活使用计算器

看来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得很好。现在你能算出李强的爸爸妈妈要付多少钱了吗?一起算一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刚才让大家计算的题数据还比较小,还有更大数据的计算等着你们呢!请看练习纸第二大题算一算: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注意:汇报时完整独题

算了这4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每题的积与前面的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同桌说发现)(好像饶了一圈)是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换种写法:(一圈写)只要知道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结果是多少?那第一个数该怎么定?那142857×

5、×

6、×7分别等于多少呢?那×8有没有这个规律了?(没)但也请大家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多少?你觉得142857这个数有趣吧。其实这个数很神秘,请看:神奇数字142857的介绍。其实他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课后大家可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2.数学上像这样充满规律的数还有很多,请看下面一个:(先完成在练习纸上)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

①学生说出结果

②交流规律,由几个1的几位数相乘,就写到几再依次减1写到1

③那7个1与7个1相乘呢?

那10个1与10个1相乘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是么?因为我们用的计算显示的位数太少,我们用电脑上的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看来这个规律的只能到9个1与9个1相乘,其他的就不成立了。

刚才用计算器不光解决了很烦的计算,而且还让我们找到了一些数学上的一些规律。计算器的作用可真大。

四、解决课始问题。

现在你能帮李强算一下他们要付多少钱了吗?算一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6: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积累好词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

4、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

5、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学情分析:

学生对春天究竟什么时候来临意识很模糊,因此,要在本节课里真正启发学生认识春天事物的标志,让学生更好地确定春回大地的时间。对于较难理解的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句子的含义,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重点难点: 重点:

1、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2、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和“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现在已是美丽的春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几幅春天的图画。(多媒体出示)小燕子也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了,它们也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简介作者郑振铎。(多媒体出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初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学生按自读要求学习。

3、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4、生字描红。

5、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个别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质疑。

1、多媒体出示读书要求:

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2、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语句。

五、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读书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篇7: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识字5、6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识字5、6的生字和词语,提高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句子内容完成句子,提高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句子内容完成句子,提高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提出练习要求:注意力集中,仔细审题,书写认真,积极回答问题。

一、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第一题

按要求写词语。

1、有关夏天天气现象的词语有()()()

2、写出夏天的水果()()()

3、写出夏天的虫子()()()

4、写出夏天的花()()()

5、写出春天的花()()()

6、写出你认识的星星()()()()引导学生读题,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逐题完成,纠正错误。读一读。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第二题

根据内容填上合适的字或词。

1、夏天来了,()风大,()雨多。()()和()()都成熟了。()花和()花都开了。

2、()(),繁星点点,()()、()()和()()()在院子里乘凉,爷爷给小丁丁讲()()和()()的故事。

学生读题并望城完成练习,纠正。

齐读正确的句子2遍。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识字5、6部分题目。

篇8: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这篇课文,重在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通过圈点勾画去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通过多渠道的说话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至5自然段; (3)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4) 能抓住关键词句,朗读品悟,感受九色鹿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按要求自主学习,完成预习等学习活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激趣: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有着许多美丽的壁画,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九色鹿》。《九色鹿》是一幅连环画,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这节课老师就要引领大家学习一篇民间故事。(板书课题):九色鹿

2. 质疑。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生词:斥责、发誓、惭愧、挣扎、无辜、残害、灵魂、皇榜、发财、气愤、调达、调集、泄露、暴露、肮脏、心脏、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1) 指名读,齐读,分组读。教师相机指导,着重指导读准多音字。 (2) 借助课件理解“皇榜”。

2. 理清课文脉络。

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除了写九色鹿,还写了谁,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1)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调达、救、出卖、国王、斥责、不许伤害; (2) 结合板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

1. 课件出示。

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1至5自然段,读完之后想一想,九色鹿是一只怎样的鹿,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感觉到的,在这些词语旁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过渡: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鹿?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 课件出示。

预设1: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1) 抓住“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体会这是一只美丽的鹿。并板书:美丽。 (2) 九种鲜艳的颜色放在一起是什么情景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呢?(色彩斑斓、色彩缤纷、绚丽多彩)

感情朗读。过渡:这一段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只美丽的九色鹿。它还是一只什么样的鹿呢?

3. 课件出示。

预设2: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1) 【立即】一词说明当时九色鹿救调达时速度非常快,毫不犹豫!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 【纵身跳进河中】A.联系上文:九色鹿是在什么情况下跳入河的。指导朗读落水人的呼救声。(读得急促而紧张)B.想象: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在这样的河流中,九色鹿可能会怎样?C.感情朗读: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九色鹿什么也不顾,纵身跳进了汹涌的波涛中,多么勇敢的鹿啊!(指名读、集体读。)D.小结:九色鹿的这种壮举用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见义勇为。板书:见义勇为。

过渡:古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九色鹿对调达是救命之恩,可谓“恩重如山”,面对如此重恩,调达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

4. 课件出示:

预设3: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1) 省略号作用。 (2) 抓住“连连”“叩头”。想象一下调达连连叩头的样子,带着感激之情读调达的话。

5. 预设4: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1) 知恩图报是什么意思?学生联系课文说说。 (2) 这里九色鹿对调达的要求就是知恩图报,如果一定要回报,它的要求就是别说出它的住处。九色鹿可真是一只不图回报的鹿。板书:不图回报。

6. 课件出示:

预设5: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1) 过渡:调达面对九色鹿的要求,他答应了没有? (2) 指名读这一句。 (3) 师叙述:面对这样的九色鹿,调达是千恩万谢、郑重起誓。我们来看这个“誓”字(板书:誓),上面是个“折”,下面是个“言”。古人起誓是十分郑重的事,常常手拿枝条,说完后就把枝条折断,意思是如果食言,就是说话不算话,就会像这根枝条一样。那说明这个誓言怎么样?(誓言是表示决不违背的承诺。)对,答应了就必须要做到,“誓”就是一诺千金。

7. 设想一下,他会如何起誓?

指名表演并评点。

四、指导写字

(1) 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察字形。 (2) 说说哪个字最难写,写时要注意什么?着重分析“魂”和“誓”。 (3) 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美丽、善良,见义勇为,不求回报的九色鹿,她又会经历怎样的挫折,文中的调达又是怎样一个人?我们留着下节课再交流。

上一篇:建筑节能工程专项验收报告下一篇:在图书捐赠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