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德育教育案例

2024-05-06

成功的德育教育案例(通用9篇)

篇1:成功的德育教育案例

成功教育案例论文:用爱心架起沟通的桥梁──班主任成功

教育案例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种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在这些群体中,有的是父母因各种原因离异的;有的是父母下岗生活异常贫困的。现在校就读的学生中,这个特殊的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他们中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但是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也经常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如何通过教育帮助离异家庭的学生更好地面对因家庭的变故带来的伤害,减少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是摆在所有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难题。

她叫小梁,两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在农村生活,读高中时回通化与父亲生活。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目前独自一人生活。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她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自卑感强;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做事缺乏信心、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些我行我素。如何对单亲家庭孩子进行教育?我认为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沟通和鼓励,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和结婚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沟通会使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她的人生。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作为班主任,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班主任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

一、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心态,做孩子心灵上的朋友

父母离异的孩子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常期压抑在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会产生心理疾病。所以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我采取了和她“交朋友”的方法,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她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很快我便取得了她的信任,她几乎每周都要找我谈心,最初经常谈她的家庭、她与朋友的矛盾,现在更多谈及是学习上的烦恼,性格也一天天开朗起来。

二、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

由于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有时没有活干时,一连几个月不给孩子生活费,最难时每天仅能吃上一个面包。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学校领导和老师向她伸出了温暖的双手,校领导为她减免了学费、书费等一切费用;校领导也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战胜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学校是她坚强的后盾。点点滴滴的关心如丝丝春风让她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增强了她对生活学习的无限信心和勇气。

三、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念

由于家庭的变故她看待事物比较消极,理解问题也比较偏激,不能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生。“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谈心中我经常向她灌输家庭的不幸也许不是坏事,勇敢的孩子正好磨炼自己的意志。意志磨炼对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的成功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一般说意志都比较坚强。在我国历史上,匡衡家贫如洗,凿壁借光,后来成就事业;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因贫穷而改嫁,他在破庙读书成长;在国外,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两岁丧母,9岁丧父;大名鼎鼎的高尔基幼年流落街头,上的是“社会大学”……如果确立了人生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严格约束自己,遵守班级的规则,这样才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慢慢地她改掉了迟到的毛病,越来越关心班级、关心同学,学习上也更加刻苦努力。

四、学会用“爱”的眼光看待社会

由于两岁就离开父亲、加上有时父亲不能及时给生活费,她对父亲充满怨恨,不时还以恶语相加。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教导她:“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要记住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还要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子女都应该尽到对家庭的责任,长大了还应尽到对社会的责任。”现在她学会了正确对待家庭,看社会的眼光也柔和了一些,逆反、报复心理也在逐渐消除。“五一”放假过后,她高兴地对我说回去给奶奶过了生日。

当然,对她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要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她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她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她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与其他学生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要做到对她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她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梁成为了我班各方面都最优秀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的第一名,在联考中也名列前茅;在通化市学科竞赛中,我校以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参赛,她取得了英语学科第五名的骄人成绩;在吉林省“三好学生”评选中,她又一举夺魁,被选为吉林省“三好学生”。在她的带动下,班级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厚,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

篇2:成功的德育教育案例

李赟赟,入学成绩为413分,排班内第36位,第一次月考总分673,排名班级第11名;期中考试总分616,班级排名第6位;第二次月考总分600,班级排名第4。目前年级总排名稳定在700名左右。

该生刚入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下。从农村孩子的艰辛入手,我对她进行了说服教育。该生在谈到自己的父母时流下了泪水。并保证自己要努力、勤奋为自己、为家人的未来去拼搏。

第一次月考她的成绩较进班成绩进步了25名,班会课上我邀请她给大家讲讲学习经验。该生的一番话深深的触动了所有人。她说到:“我就是个欠抽的人,上初中的时候学习很好,总是骄傲自大,觉得自己上实验班没有问题,最后成绩出来整个人都懵了。上高中之后又没有学习目标整天处在一种盲目的状态中。是班级的一次班会给了她很大的启发。班会课上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梦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时,我却悲哀的发现自己什么梦想都没有,从那时起,她就决定了要踏实走好眼前的路,不因为自己的盲目和无知而错失将来的无限可能和机会。”她的这番话引来了一番喝彩和掌声。我也给与了她赞许和鼓励。

得到肯定的她变得活泼、开朗,经常到办公室与我进行交流。并且热心的为班级的后进小组出谋划策。可以说她褪去了初到时的青涩和盲目,变得越来越努力越来越优秀。

篇3:成功的德育教育案例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真剖析了这几名学生的平素表现、心理特点。我发现,他们身体素质好,并且都有体育特长,爱好打球,平时都喜欢唱歌,有着极强的表现欲,自我约束能力差, 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表面自弃,背后却隐藏着渴望被尊重的强烈愿望。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入手,根据这几名学生的在校表现, 结合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我对这几名同学采取了下面的方法进行教育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增强纪律意识

针对这几个学生热爱体育,具有体育特长的特点,我鼓励他们多打打篮球,踢踢足球,球类运动量大,可有效地释放他们身上积蓄的“能量”。其一将他们用来“调皮捣蛋”的那部分过剩精力得到有益的利用;再者,足球和篮球运动是个讲规则,讲配合, 讲动脑的运动,能把疯玩疯闹转为一种有秩序、有目的、讲协调、用理智加以控制的运动。

二、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树立信心

针对他们爱“瞎唱”的特点,我们经常举行班内小型演唱会, 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当他们唱得有那么点味时,就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歌咏比赛、参加音乐特长班学习。同时在班里设置一个记录本,当他们有点滴成绩或进步就记录在里面。在每周班会课上, 都挖掘他们成功的方面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对于不足之处,采用私下个别谈话的方式指出。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树立了他们走向良性发展的自信心,同时,使他们的表现欲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增强集体荣誉感

以一次接力比赛为契机,我把一个组的人交给其中一位顽皮学生,让他自己去筹划怎样让本组体质较弱的同学也不落后, 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动脑筋想办法,把组内争取获胜的计划做得周密细致。针对班级内有时卫生不好的现象,我找他们几位给我想办法,主意既定,我又让他们几位给我立“军令状”,他们见我那么信任他们,都保证一定完成任务。于是,此后的几周,我班连续得了“卫生流动红旗”。我抓住这个时机,对他们进行了充分地肯定和勉励,同时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不继提升兴趣

经过以上多种方法的努力,师生之间形成了信任、尊重、平等为前提的和谐关系,心理距离缩短了。这时,我抓住时机,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争取在其他方面也成为“显眼”人物。例如,我在他们体育或卫生搞得好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各单元考试也不要“丢脸”,他们那强烈的自尊心再次得到激发。接着,我努力做好学法指导和半途“打气”的工作。很快地, 昨日的“捣蛋鬼”变成今日的进步典型。

篇4:成功教育案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渴望受到教师的表扬及同伴的认可,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比别人做得好,而且不断超越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关心学生,从其兴趣爱好中捕捉闪光点,不失时机加以鼓励,并给以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找到不断进步的支点。成功的教育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诉诸于情感,从内心深处生发的道德情感才会有生命力。只有触动孩子的心灵,教育者才会有丰盈的收获。教育的成功不是教师“推一推”,学生“动一动”的结果。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被尊重和重视,才能使学生的发展得到动力性的支持。

在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却是班级的中坚力量。对于正处在生长发展特别阶段的儿童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头脑中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针对孩子们这样的特点,要触动孩子的心灵,首先要贴近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有什么烦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如果在班级工作中,教师多去关注他们,为他们创设多个表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在班级的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他们的潜力,他们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加快集体进步的步伐。

事件描述:

在班里实在是个默默无闻的孩子。个子不是很高,瘦瘦的,平日里沉默寡言,很守纪律,成绩一般。所以他既不会因为成绩的优秀而令我喜上眉梢,也不会因为不做作业而让我怒上心头。很长一段时间,给我留下的所有印象用十几个字便可以描述了。

我开始对小华关注起来是在一次家长会后,他的父母留到很晚,与我恳谈了很多关于小华的情况。小华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年纪也比较大了。他们对小华的期望值很高,可孩子的状况并不令他们满意。他成绩平平,对读书好像也不是非常感兴趣。不过令我感兴趣的是,在学校很少说话的小华,到家之后竟会滔滔不绝的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全部讲给家里人听,事无巨细,毫无隐瞒。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那次家长会后,我便有意的观察小华,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老师不在的时候,和同学打闹很多,有几次看见我的时候,动作已经停止了,但脸上的笑容还在凝结的过程之中。看来小华平时不苟言笑原来都是假象。小华的母亲把这称作“闷皮”。这样的学生通常都比较胆小,见到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恐惧,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活动作他可能会在心中回味很久。因此对这样的学生言行要特别谨慎。

实施措施:

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平凡”而忽略了孩子的存在。所以此后我注意增加了与小华对话的次数,但每次小华的回答都是十分的简单。有几次在办公室里我与小华促膝谈心,他基本上都是用摇头或点头来回答我的问题。除非是我问他一些诸如“小华,你好象有一次数学作业没有做”或“小华,有人说你昨天欺负女同学了”这样对他有刺激的问题,他才会很激动的分辨“没有!谁说的”除此之外,我很难让他多说话。既然他不爱说话,我并不勉强他,交流不一定得通过语言来进行。上课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提问小华一些并不十分难的问题,小华答对了我会及时表扬他;课堂上作练习,小华在练习本上做对了我会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考试卷子发下来了,小华考了90多分,我用手拍拍他的脑袋说“不错,有进步”。小华抬起头来,在他的眼眸中,我分明看到了激动的光芒。

渐渐的,小华上英语课变得很专注,每次我讲完一篇课文,小华的嘴角如果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我就知道他听懂了。慢慢的,小华的英语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的中上水平,我便鼓励他课后自己多去看一些课外书籍,并推荐了几本书让他去看。果然小华不仅能认真去看,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能够来问我。小华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对一个内向的人来说,这种兴趣是稳定而持久的,从那以后,他基本上是微笑着上完英语课的。

教育启示:

篇5:成功的德育教育案例

12级2、3班 张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常言道:“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就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有要做的事情充满自信。

我们的学生现在存在的许多问题均与缺乏自信有关,比如学习困难、自卑、厌学等等。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有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学生时代就建立起自信,将是他们走上社会,创业打拼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帮助那些业已失去自信和即将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拾自信,更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我坚信教育的巨大力量。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家长会在无意中给孩子贴上“懒惰”、“愚蠢”、“笨蛋”等等的标签,而消磨掉他们的自信。换句话说:孩子们都是被大人们骂笨的。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就不能单纯以好、坏来作为衡量、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活泼,有的内敛;有的好动,有的好静。但要坚信: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他们的特点不同而已。一定要尊重、信任学生,不能随意给学生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老师应看到学生人性的美好,看到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一面。我们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点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我们必须学会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从而去肯定他们、欣赏他们,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对一些很特别的学生,就如魏书生所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肯定,缺少的是被发现的长处。

我们班级有一个女生小杰(化名),因为家里有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姐姐,因此父母总是让她向姐姐学习,凡事向姐姐看齐,要求她将来也像她姐姐一样成功地考上“教师”。但小杰恰恰和姐姐不一样,中考成绩不理想,从此在父母心里,小杰就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坏孩子,无奈之中来到了我们的学校。正因为父母和周围亲戚朋友的不认可,而让小杰从此也就没有了太多的话语和朋友,终日和手机为伴,成了“拇指一族”,还留了一个一边长一边短且刘海遮挡着眼睛的怪异发型。从发型作为引子,我多次找她谈话,也聊家常、聊学习、聊人生、聊未来,费尽了口舌,但还是无果而终,非常遗憾,甚至也让我丧失了信心。既然这样,我只能将她先冷落一边。但偶然的一次,让我感觉到了她的潜力。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天交一张毛笔字给我,发现她的字很认真,而且进步都很大。私下问了她周围的同学,都反映小杰最近的变化,在教室学习的时间多了,和舍友的交流也多了。了解到这些后,我趁热打铁,特意让她到我的办公室,充分认可了她的毛笔字,而且用这种“罚”的方式来“奖励”她。她开始不乐意,我说:你知道吗?你今天的字让我看到了你端正的态度和无限的潜力,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你能够坚持下去,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亲自交给我三张,直到我认为你的字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了,就可以和其他的同学一样每天一张。小杰听到这里很兴奋,很满足,也很期待。于是以后的每天下午都是按时到我办公室交作业,我每次在表扬和鼓励之余,稍微指出点学习和其他方面的不足。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小杰的书法进步很大,我也找了她的书法老师,提前和他们打招呼,让书法老师多表扬,然后让小杰带着她的书法作业去找各位书法老师,一次次小杰找回了自信,也帮她找到了兴奋点,使她从此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更高的要求。恰巧学校要组织书法大赛,我第一个就让小杰报了名,她每天练得更认真了,而且每天交给我的书法作业由三张主动增加到了五张,结果令大家很满意,取得了年级一等奖的好成绩,从此小杰脸上多了笑容,身边也多了朋友,每次到办公室交书法作业的空都和我聊上几句,甚至掏心窝子的话都敢和我讲了。有次和我说:老师,你知道吗?你每次都夸我,我都不敢相信。我说为什么?她说:在家里我只有挨训的份,尤其是我的父母,从来就没有给过我好脸看,甚至连我的亲戚也没夸过我。为此我找过小杰的亲戚,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我私下把小杰的毛笔字交给他,让他做个评价,这个老师竟然说:这个是她的字?不可能啊!我肯定地说是!并且我也要求他带话给家长:一定要好好鼓励鼓励孩子啦!这个老师也道出了一句实话:在我的眼里,小杰从来就没有一个让我可以表扬的优点!听到这话,我心里很是难受,也为小杰伤心!毕竟是孩子啊!有句话说得好: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啊!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杰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发型也变了,性格也外向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在年级20多个名次,上个学期开始让她做了学习委员,在我的鼓励下,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歌手大赛,尽管没有拿到名次,但小杰的进步却让我欣慰,也让我感触很多。

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未完全形成,思想上有些偏差,行动上超出常规都是正常的。作为老师和家长,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上都要有足够的信心,一定不要抱怨,要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看过这样一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就是这句话,让我体验到了辅导员工作的辛苦和幸福,也感觉到了辅导员工作的神圣和伟大。这句话是这样的:要想让你的班级成为一个优秀向上的班集体,你要让你的每个学生都受到过你的感动。基于这点,我在工作过程中,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过我的感动。“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应该允许犯错误的学生“讲价钱”,给学生留有改正缺点的机会。再者要给他们改过的空间和时间,不要急于立竿见影。事物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要抓住犯错误学生的闪光点,即使他们取得很小的进步,也应该积极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错误的认识和成长中重拾自信。这样,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6:成功的家长教育案例

小书柜的故事

一、案例概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田野自己动手组装小书柜的故事,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的鼓励是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孩子做事有顾虑时,父母引导她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是孩子“我能行”的助推器。田野进了初中,各方面进步很大,在她一路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老师对她的不断鼓励和帮助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她的适时引导和鼓励。

二、案例背景:

10我校举办的“家长学校课程开课”活动,家长听了专家王金宪老师的报告,家长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或教育效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原来存在的一些误区,如“树大自然直”,放任孩子不管;“棍棒底下出孝子”,辱骂喝斥,拳打脚踢等错误理念在学习实践中已“旧貌换新颜”。攀比之风、溺爱之风、奢侈之风等“全职太太”式、“权钱交易”式的角色让父母在品尝“五味”中专岗调职。根据孩子的家庭背景、年龄、年级、身心发展的特点,家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适时引导、点拨、鼓励,从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中留下一个个小小的成功,将会铸就孩子人生的成功。

四、事例过程:(家长口述)

随着孩子田野一年又一年的长大,原来的书柜已经不够用,要添一只新的书柜。超市里买了一只组装的小书柜,趁家长开会那天,孩子作业少,我想让她自己动手把它组装起来。她放学回家,看到放在她房间里的一包木板,听了我的建议很愿意自己动手组装书柜,我给了她工具,(可我有意没有告诉她怎么拼装)她就开始干了。

五点半该吃饭了,我请她放下工具和我一起吃晚饭,她说等装好了再吃。我就一边吃饭一边看她在客厅间组装书柜,大约过了十分钟,她开始讲了,木板太重了,螺丝又很难拧,干活很费力,木板与木板的接缝开始是没注意,要重新返工,她感到自己笨手笨脚。所以她讲:“要是老板雇佣我这样的员工,企业一定要亏损的,那么我一定要被老板炒鱿鱼的”。我立即提醒她,企业招收新员工时有三个月试用期,又进一步开玩笑说,要是你爸爸的公司招得到像你这样又聪明又肯吃苦的员工,妈妈会每天去灵隐烧香。大概上第三颗螺丝时,因手劲太大,木板有点弄坏了,她着急得叫起

来:“完了,我把它弄坏了。”我走近一看,没大碍。我鼓励她说,别紧张,只管放手做,真的弄坏了,就算是妈妈送给你的一个大礼物,我再花69元钱给你买一个。等我吃完晚饭,我再一次请她吃饭,她还是不愿放下手中的活,我也随她的意,自己出门开家长会。

开完家长会,我一到家就去看她的小房间,真是出人意料,小房间变了样,地板擦的很干净,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装好的小书柜放在一个最合适的位置,书柜里放着许多书,墙上还贴了她自己的画作。顿时像换了房子一样,空间变大了。我真心的夸她聪明、能干,她自然是很高兴,她爸爸叫我猜猜女儿什么时候吃的晚饭,我说应该是在七点以前,其实她直到她爸爸回家后七点半才吃的晚饭。我心疼的问她,为什么不早一点吃晚饭,她讲当时她一直忙着装书柜、收拾房间,把吃饭都忘了。

四、反思感悟: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自己很难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是在她遇到挫折时,父母对她的引导、鼓励是多么的重要;小孩做事有顾虑时,让她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又是多么重要。我的孩子进了初中,各方面进步很大,在她一路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她的不断鼓励和帮助起了很大作用,

孩子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

篇7:有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

思文是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初中一年级的在校学生,性格活泼、外向、调皮、大胆。与性格严谨、处事认真的妈妈冲突四起,战争不断。

思文的妈妈对我哭诉,从思文读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初中一年级,六年如一日的重复一个场景:闹钟一响,妈妈赶紧下床来叫她起来,帮她穿衣服,思文洗漱,妈妈做好早餐,凉到不冷不热叫她来吃,然后一直提醒她少讲话、催她快点吃,急急忙忙送她出门上学……每天早上像打仗一样紧张。而思文等着妈妈替她做每一件事,还怪妈妈啰嗦、讨厌,让妈妈怒气冲天。二个月前,妈妈听了我的讲座,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便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思文妈妈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结论是:责任和问题的归属错位。通俗的说,妈妈把思文准时上学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不是思文的责任;妈妈认为上学迟到是自己的问题,不是思文的问题。

这种教育理念上的错误需要改正,妈妈于是参加了我们的家长学校,学习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运用到思文成长过程中,彻底改变了以往对思文的教育方式。

妈妈把要思文把每天早上从起床到出门上学之前,所要做的每件事,用画图画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每晚帮她把闹钟拨好,隔天要穿的衣服选好;确定她知道怎么倒牛奶、弄麦片和面包;告诉她我早上不会再帮她做任何一件事,因为——准时上学是她的责任,不是妈妈的责任。原以为这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她才有办法上轨道,没想到在两个月后,思文已经能完全自理,动作愈来愈快,十个月下来至今,她每晚自己定闹钟、选衣服;每天早上六点闹钟一响,自己就按掉闹钟起床穿衣;自理早餐,快快吃完;梳洗、打理一切之后,还有15~2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背诵,七点准时上学。

妈妈感受到思文天翻地覆的变化,感慨父母不懂教育,才会培养出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思文也因为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和时间,整个人脱胎换骨,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可爱。

篇8:成功的德育教育案例

一、一声叹息

我常年担任中职学校财会班的班主任, 学财会的女生大多比较乖巧、文静, 但也有特例。

2009年秋季, 当时我班有个学生叫美芳, 与别的女生相比, 她有不少“与众不同”之处:一头短发, 穿着拖鞋, 讲话大大咧咧, 还经常带脏字, 颇有男孩子气。

美芳可以说是“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上课经常迟到, 无故旷课。学习毫无积极性, 上课时经常玩手机, 看课外书, 趴在桌上睡觉, 轮到她打扫卫生时要么不打扫, 要么敷衍了事。

我校每个月都会针对各班级的班容、卫生、学生仪容等方面进行一次常规大检查, 并对表现好的班级给予表彰。在9月份和10月份的两次检查中, 我班其他工作都做得不错, 就因为美芳一次没有佩戴校徽和一次穿拖鞋而被“一票否决”了, 她成了我们班的不和谐因素。

我决定给她些“颜色”看看。

我罚她打扫卫生, 罚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可她好像不长记性, 罚过之后依然如故。

通过多方了解, 美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从小就把她放在老家让爷爷照看。爷爷对她很溺爱, 使她形成了蛮横粗野的性格和自由散漫的习惯。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她的内心非常渴望受到关怀。

这种学生应该“吃软不吃硬”, 所以, 我决定对她进行“软处理”。之后, 我每周都找时间私下跟她谈话, 对她嘘寒问暖, 关心她的生活、学习情况, 遇到困难及时帮她解决;我通过电话联系她的父母, 要他们抽出时间多关心美芳;我还尝试让她担任劳动委员, 要她以身示范, 等等。

通过我的努力转化, 美芳比以前有了一些转变, 但离我对她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还会时不时犯一些小毛病,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她的不良习性根深蒂固, 不是短时间可以彻底改变的, 我在耐心地等待机会。

二、午夜惊魂

2009年1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 当晚天气比较冷, 大雨又下个不停。大概十二点多时, 一阵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 是班长打来的电话, 她急促地说美芳在宿舍发起了高烧, 情况危急。当我冒雨火速赶往美芳所在的宿舍时, 发现美芳烧得发烫, 已经昏迷不醒, 我连忙叫另一位同学打伞, 背起美芳急忙赶往邻近学校的一家诊所。

赶到诊所后, 医生马上给美芳量了体温, 体温高达40度。医生连忙给她输液, 并服了退烧药。医生说幸亏来得及时, 否则就有生命危险。点滴一直打到凌晨两点多, 这时药效起了作用, 美芳渐渐苏醒了过来, 当她睁开眼看见我时, 竟然泪眼模糊了, 哽咽着说:“老师———让您辛苦了!”我微笑着摇摇头:“只要你没事就好了。”此时, 我才发现全身已经湿透了, 有雨水也有汗水。

三、花儿开了

经过两三天的治疗, 美芳痊愈了。

此后, 美芳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上课时, 我发现班上多了一双充满敬意与求知欲的双眼。她上课再没有迟到, 甚至再没有请过假;每次打扫卫生她都非常认真积极;也没有再发现她没佩戴校徽和穿拖鞋进教室。我班在随后几个月的校园常规大检查中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

现在, 这个班的同学已经到企业顶岗实习了。我经常到实习企业了解情况。据企业管理人员反映, 美芳是这些同学中表现最好、工作积极性最高的, 他们已经开始把她当储备干部来培养。

我相信, 美芳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剖析]

一、细心把脉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才叫因材施教。”

对于美芳这样的学生, 如果当初我坚持采用强硬措施, 就不仅难以产生好的转化效果, 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 让她对我产生憎恨心理, 与她的沟通将会更加困难。我通过深入了解, 清楚了她从小缺少关爱, 性格其实是外刚内柔, 由此我转化教育措施, 由“硬”变“软”, 决定对她多一些关心和帮助, 才能为后面进一步的转化奠定基础。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复杂的世界, 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可以奏出美妙的乐章。我们要做熟知学生“音域”的教师, 用关爱拨动这根独特的琴弦。

二、耐心坚持

谚语说:“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

为转化美芳, 我前后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 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从罚扫卫生、罚抄守则, 到个别谈心、家访、让她担任班干部, 对其困难进行帮助, 等等。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如果当初我在对其转化的过程中发现教育效果不好, 对她失去了耐心, 对她置之不理, 就不可能迎来后面“柳暗花明”的结果。

三、爱心无敌

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每一分付出, 学生其实都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只要我们能对学生持之以恒地加以关心和帮助, 他心里有再厚的坚冰也会渐渐消融。对美芳的教育过程, 我之前采取的强硬处罚措施, 基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后面对其学习和生活进行一定的关心和帮助后, 才渐渐有了起色, 对学生一次实实在在的帮助行为, 往往胜过对他的几十次说教。

我在美芳生病, 最需要别人关心帮助的时候, 及时地出现在她面前, 此刻, 她的内心深处怎能不被深深地感动呢?当一个学生对你心怀感恩和钦佩之时, 你对他的教育又怎不会取得成功呢?

[感悟]

篇9:感受两个世纪前的成功教育案例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卡尔·威特的成功,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虽然它是一本家教启示录,但其中的教育方法却是如今课改大潮下所推崇和提倡的。

一、用尊重播撒民主教育的阳光

老卡尔·威特对小卡尔的教育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卡尔·威特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老卡尔不会武断地为儿子决定任何事情,总是先听儿子的意见和看法,然后给出自己的建议,让孩子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在老卡尔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老卡尔·威特提出“我们要像维护自己的面子一样去维护孩子的自尊”。老卡尔这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卡尔不向权威低头,有怀疑精神,而不是一味的服从。

回想自己从教二十年的经历,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我深深感到,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尊重、关爱实在太少,而往往是专制多、冷漠多、轻贱多。我们经常遗憾地看到,不少教师习惯站在神圣而威严的讲台上,居高临下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不容置疑地向孩子们提出种种要求,声色俱厉训斥孩子们,甚至极个别教师还时不时对学生搞些变相体罚。如此,只有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恐惧)和绝对服从,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民主,这样的师生关系当然谈不上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结果是使学生习惯于接受、服从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和考证,学生难以学到活的知识、形成真正的能力。长此以往,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精神和民主意识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我始终觉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施“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少搞“暴风骤雨”“摧花折柳”。多配钥匙,以便“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少拿钢刀,以免对所有学生“一刀切”。常与学生热情沟通以心换心,不应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多为学生心头点灯,“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少给学生“念紧箍咒”,防止学生产生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病”。常教学生扬鞭策马,让学生思想感情的骏马在课堂上自由驰骋;莫教学生“鹦鹉学舌”,只是有口无心,人云亦云。

二、让孩子在合理赏识中健康成长

如今,只要一提到教育,大家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赏识教育,这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教育的进步。但是,一种事物的发展总会呈现出一些极端的例子。诸如赏识过度,导致孩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或者孩子不能承受一点挫折,这应引起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怎样合理赏识孩子?

且看老卡尔·威特是如何合理运用赏识的:

“卡尔仅仅能够得到我们有节制的表扬。诸如‘好的,儿子‘干得好,孩子‘你可能是正确的,或者‘你说得对之类的话。”

“要想得到爱抚或亲吻,卡尔必须做出对他的年纪来说不寻常的事情……我对他的爱抚与亲吻因而很受他的重视。”

“然而,对他来说,最有效的激励方式莫过于我对他的肯定,尤其是在他的生命中最值得注意的时刻给予他的肯定。”

“真正的表扬,它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温柔的一瞥、手部的轻轻一按、发自内心的几个字、有时甚至是面颊上的轻轻一拍或一个亲吻,但最为重要的是关爱与仁慈,或者为了受表扬者的好处而采取的受欢迎的行为。”

如今,家庭里几个大人每天围着一个小孩在转。众星捧月之下,对孩子的奖赏——无论是体现于食品、玩具、服装、娱乐等物质上的,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甜言蜜语”,都使很多孩子陷入了“奖赏过度”造成的“审美疲倦”。激励效果没达到,却往往滋生了孩子的虚荣、自负和娇弱。于是“小公主”“小霸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家里的“老大”。另外,很多家庭采取的孩子做家务、完成作业就给几块钱作为奖励,或曰培养其理财意识的做法,也值得我们三思。

从学校看,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发展性评价,对已往否定式教育的矫枉无疑是必要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过于片面,于是课堂上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老师动不动就朝学生竖大拇指(哪怕是简单重复的问答),不绝于耳的是“太好了”“太棒了”等“最高级”的形容词。如此这般,过度的、过于频繁的激励导致激励的“边际效应”急剧递减,学生陷入了群体激励性麻木状态。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一方面,学生初时会对这种表扬感到激动,久而久之,过多的夸奖会使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性判断能力,会对这样的肤浅表扬和毫无针对性的激励感到漠然,觉得乏味,甚至觉得教师很虚伪,这时表扬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它会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会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这就是滥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它导致了教师的不作为。不要说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不能实现,连最起码的价值观都在不恰当的赏识表扬中丧失殆尽。

激励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在语言的运用上必须讲究艺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要真、善、美统一。“真”就是教师的求实之心使评价准确、客观;“善”就是教师的期望之情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的动力,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美”就是教师的心灵的真挚之爱,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整体的、和谐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是有声语言,一种是无声语言或肢体评议。掌握这两种语言评价艺术,对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运用有声语言评价时,其含意和声调要一致,以免评价失实,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时是用肢体语言进行的,这就需要肢体语言的准确、善意、美感。动作要落落大方,优美动人,幽默而真诚。同时要注意运用肢体语言评价的时间、条件和环境,决不能随意而行。

三、让快乐之花绽放异彩

小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相反对他来说,学习是一种快乐。在大多数人看来幼小的卡尔已经成为博士,那么他的童年一定是黯淡和无趣的,因为我们一直以来看到的神童都是少年老成缺失童年的。但是老卡尔·威特对孩子的教育建立于兴趣,他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他想让孩子学习哪个领域,必定先从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入手。其结果是,激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享受到了学习所带来的幸福感。

老卡尔·威特先生自己喜爱自然、文史类知识。一有空,一家人就出去散步,边走边谈话。他给孩子讲解路边的花朵的结构、岩石的形成、昆虫的分类,讲读过的诗歌作品。他采用游戏、角色互换等形式让孩子在户外观察中积累知识,形式轻松地完成知识的传授,把学的过程自然地融入生活。可是他对数学没什么兴趣,导致儿子小时候也不爱学数学。为此他很着急,后来请教了一位数学教授,才知道应该在有趣的游戏中学数学:数豆子、掷骰子等,每次时间不超过一刻钟。在兴趣的引导下,孩子逐渐喜欢上了学习数学。有一段时间,老卡尔·威特发现儿子学习劲头又不足了,他也没有着急发火,而是耐心和儿子谈话,原来是儿子不知道学习这么多知识有什么用。经过讲清楚学习知识的道理,小卡尔又高高兴兴地鼓足干劲学习了。

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尔·威特的学习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本,他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指标,他的学习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线性的,他的学习是允许失败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评”的,他的学习是没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么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的。

看看我们的孩子,这些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之下,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小眼镜”越来越多,眼镜片也越来越厚,自主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看着孩子们的小脸越来越苍白,没有了属于孩童的稚气,作为一个教育者,难道不应该深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难道不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和人的终身幸福?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难道不应该使孩子学得愉悦一点,使孩子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幸福?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些“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快乐的,孩子从具体的实物中得到的快乐远比抽象的要多”。“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许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所以“就教育对性格的塑造来说,强迫训练并不符合道德法则,同时也是一种徒劳”。我们教育者“在很多时候应该放弃一些自己的冲动和权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快乐教育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中,确实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

我们应当努力给予孩子乐观、自信、积极的信念,让孩子们都带着喜悦的期盼开始学习,这样才会在学习结束时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整个学习过程才会变得津津有味、充满乐趣。我们要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努力在快乐的课堂上点亮学生智慧的生命,避免课内损失课外补。这样才能把更充足的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参加自己喜欢的各种活动,从而保障快乐教育的推进。

从老卡尔·威特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人辛勤耕耘土地的场景,这片土地则是他儿子的精神世界。应该说,老卡尔对儿子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老卡尔在书中写的一些教育方法与亲子游戏的玩法都值得现代父母去学习,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学习。但对于老卡尔的某些观点,我仍持保留意见。也许他是对的,但我仍需要一段时间来思考。例如:老卡尔严格限制了小卡尔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在他看来与同龄孩子在一起玩耍有害无益。另外,在育儿理念上,老卡尔虽然多次表明其尊重儿子,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他的儿子身上有很深的老卡尔的痕迹,这种塑造我认为过于主观。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斯宾塞著,方舟编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 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上一篇:团员活动心得下一篇:银行计算机储蓄系统的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