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2024-04-14

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共14篇)

篇1: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老老少少对电脑都能驾轻就熟。网吧也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以赢利的目的,让未成年人随便进入网吧,使得孩子们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对网络沉迷、上瘾。

高一刚入学后,我就发现我们班那个叫李智杰的男孩上课时总是睡眼惺忪、无法集中精力于课堂。一天宿管老师告诉我他晚上偷偷溜出去了,他们认为他可能进网吧。为了确定我就向其他同学打听他的作息时间、问他是否有晚上偷偷溜出去上网的行为,本以为我会从其他孩子们的口中套出点什么。然而,让我大失所望的是这些孩子们个个收口如瓶,对这个孩子的事情只字不提。就像警察破案一样,这样一条线索就这样断了。可是看到这个孩子每天坐在教室的情形我实在是不忍心。于是我拨通了他父母的电话,向他们询问孩子的情况,结果因为父母长期在矿区打工,和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日子极少,他们对孩子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最容易得到消息的两条线索都石沉大海,但是我并不甘心,我决定找这个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找出症结的所在。一天晚自习,我把这个孩子喊到办公室,他走到我跟前站得直直的,但是低着头,看起来有点局促不安的样子。我笑着问道,李智杰你知道我找你来干什么吗?顺便把旁边的一个凳子拿过来让他坐下。他看起来有点诧异,显然,他没想到我会让他坐下,但是他还不自在的坐下了。我又问了一遍他是否知道我找他的原因,他并没有说 1

话只是轻轻地要了一下头。我说不知道也没关系我只是觉得你上课好像有点无法集中精力,就是想了解一下你是不是对高中生活不适应、还是因为有什么事情晚上休息不好或者是身体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他还是遥遥头不作任何回答。那时那刻,我的心里特别着急,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但是我还是让自己沉住气,镇定了几秒钟,我说既然你生活方面没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就谈谈其他的事情,比如理想什么的。我问他对高中生活有何打算,高中毕业后想去哪个城市上大学等等。起初他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回答着,慢慢的我发现这个还在还是个挺有理想的孩子,谈话将近一个小时,我最后还是回到了找他谈话的初衷。因此,饿哦对他说既然你想毕业后进个好大学,那么你就要集中所有的经历好好学习,老师希望你的愿望能够实现。他笑着给我说了声谢谢。但是我觉得我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第二天我再次拨通了他父母的电话,希望家长能来学校一趟。家长如约而至,我把我对这个孩子所了解的情况告诉他父母,希望他父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给他更多的关爱。他的父母非常赞同我的话,不久就从矿区辞职,回到家中。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这个孩子向变了个人似的,上课时精神饱满、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学习成绩也进步多了很多。有幸的是这个孩子在文理分科时也分在了我的班,现在他的成绩在我们班已经名利前茅。过年时他给我的短信内容了是:“老师,谢谢你把我从网络游戏中拉回来”。

通过这个学生的案例,我认识到教育学生就是要用关爱去感动他们、去感化他们。并且我们教师还要和想办法得到家长的配合和帮助。

篇2: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答:当前,学生网络游戏沉迷呈现多发态势。学生网络沉迷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其生存的客观因素讲,与其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潮流的影响有关。就家庭环境而言,父母的溺爱、离异、高压教育或常年不在身边而放松了对子女的监管等等,这些都无形当中为他们网络游戏沉迷创造了一个合理的借口,即现实生活中必要的正常的交往、沟通与紧张心理压力的释放无法得到满足,而试图通过网络来获得自我解脱。就学校氛围而言,过重的学业负担,频繁的低迷的学业成就感,紧张的或疏远的同学、师生人际关系等的桎梏,促使他寻求一种极端的方式获得突围,而网络游戏就是比较简便的而又充满幻想的一条心理、情感自赎的途径。就其社会潮流而言,当前社会的并不乐观的就业前景、甚嚣尘上的物欲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理性、沉渣泛起的新“读书无用论”思想、颓废的享乐主义的消费趋向、盲目的变态的偶像崇拜等等风潮,也在潜移默化地浸染着涉世不深的学生。

那么,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如何对通过“三生教育”让“我”生摆脱网络游戏沉迷?既然家庭、学校、社会都是造成学生网络沉迷的诱因,“我”以为,干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应该三管齐下,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1)家庭教化:帮助“我”规避网络游戏沉迷。

首先,父母要正本清源,未雨绸缪,从预防入手,消除其网络沉迷的潜在因素。关心孩子心理情感、思想意识的发展状态,关心孩子精神生活和体育锻炼质量,重于关心日常的起居衣食。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多与孩子交心,及时了解并妥善化解其成长阶段的心理情感、思想意识方面的困惑,对孩子的期望应合乎孩子的个性,不简单攀比、硬性规定,以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父母要努力做孩子生活、学习的参谋。要多教孩子如何科学艺术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娱乐的时间,努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丰富孩子的生活。

其次,当孩子处于网络沉迷的状态,要采取宽容的、谅解的态度,恰当的方法来帮助他走出误区。网络沉迷是孩子青春期中容易触犯的一个病症。孩子迷上网络,总是有原因的。做父母的,应从追究网络沉迷的诱因入手,来寻求解决办法;而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隔离、训斥、体罚等方式。

(2)学校教育:引导中学生摆脱网络游戏沉迷。

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学校教育肩负着塑造人的完美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它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学校要从提高素质的角度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一系列适合学校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多门类,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长;抓好德育工作,通过学习先进、自我评价、主题队会、社会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社会教育:强化网络监管,消除学生网络游戏沉迷的土壤。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监管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很难自拔,他们幼小的心灵失去理性,荒废了学习,甚至连家都不回,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给家庭带来了痛苦。虽然国家一再治理,但也有个别人被利益冲昏头脑,冒着违法的危险,将良知置于脑后,把辨别能力弱的青少年拽入痛苦的深渊。面对这些影响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用健康的理论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活动锻炼学生,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来创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努力做到学生校内校外有人管,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离校不离教,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篇3: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一、学生沉迷于网络出现的不良影响

(1) 身心俱疲, 素质下降, 人格异化。假期一开始, 有的孩子可能会和大人讨论一些假期的计划。大致是这样计划的:每天早上去培训班, 周末和朋友出去玩或者去看望爷爷奶奶, 下午和晚上就呆在家里自由活动。计划是挺好的, 可是三天一过, 就不是那样了。上网玩游戏成了他们的最爱。

好多家长都深有体会, 一旦孩子沉迷于网络, 他们就会不分白天黑夜。每天玩电脑玩到凌晨, 有时甚至熬通宵, 天天早晨睡到日上三竿也不起, 任你怎么叫就是不起床, 连早饭也不吃。这些不良的作息习惯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因为早上不吃饭有以下害处:使人反应迟钝, 可能会使慢性病上身, 肠胃可能要“造反”, 便秘“出笼”, 易患胆结石等。

还有就是, 常期沉迷于网络的孩子的视力也会大大降低, 眼睛干涩、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 再加上电脑辐射很大, 久而久之, 孩子的身体素质就会大幅度下降。一个假期下来, 面黄肌瘦, 弱不禁风。

好多孩子, 通过长时间玩游戏, 脾气就会变得希奇古怪, 对待人和事很不耐烦, 深陷游戏所设的情景。长时间地接触网络, 孩子的人格会发生明显改变, 整个人会变得冷漠、自私,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好多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2) 身处虚幻世界, 难以与现实融合。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 三口之家的小环境, 本来就缺少与人沟通的先天条件, 再整天沉迷于网络, 就会更加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本来网络的人际关系没什么真实性可言, 处处都充斥着不信任感, 孩子如果常时间上网, 就会变得自闭、自卑和冷漠。长此以往, 害处无法估量。

网络世界, 原本就是个虚幻的世界, 大型游戏, 网络聊天室, 哪里是真, 哪里是假, 对于思想单纯的孩子来说, 简直就是迷宫。他们喜欢的是在游戏中的角色。骑马挎刀, 任我驰骋;神仙美女任由我挑选;杀死敌人, 喂几粒还魂丹, 他们照样复活。还有就是喜欢一关又一关地升级, 喜欢那种在现实中无法取得的满足感, 他们无法把自己从虚拟的环境中摆脱出来, 不愿与周围的人们交流。

(3) 冲击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栽树栽根, 育人育心”。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智能和个性发展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但青年初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 它还不成熟, 需要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进一步锤炼。因此,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爱青少年的成长, 正面引导, 防微杜渐。

由于网络世界的信息包罗万象, 孩子又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对于自制能力比较低, 尚未形成强烈的是非观念的他们来说, 很快就被吸引了过去。再就是网络上的很多不健康的东西, 虽然孩子可能是无意中接触到的, 但是自制力比较低的孩子可能就会因好奇心驱使而去寻找类似的信息, 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使他们的人生轨道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路线, 让好多家长后悔莫及。

二、预防网络不良影响的方法

(1) 给孩子以爱心, 让他们加强身体锻炼, 转移注意力。要想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 首先, 要给孩子以爱心, 抽时间多陪陪孩子, 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用温柔的话语感化他们, 不要让他们从心灵上感到孤独, 从聊天中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其次, 可以尝试让孩子去参加一些兴趣班, 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夏令营, 不一定要他去学什么运动项目, 可以跑跑步, 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让头脑清醒, 注意力更集中, 这样就不会总想着要上网了。如果有条件的话, 家长可以在假期中休一段假, 带领孩子出去旅游, 徜徉在风光旖旎的大自然中, 他们还会想网络游戏吗?

(2) 利用网络, 引导学习, 宜疏不宜堵, 合理安排孩子的上网时间。现在网上的信息量特别大, 中小学生在家里上网学习是有一定好处的, 他们可以看新闻了解时事, 也可以浏览网站学习知识, 但是孩子的自制能力比较差, 一玩起来就一发不可收, 有的小朋友每次不玩得昏天暗地就不罢手, 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家长们可以利用软件对他们的上网时间进行限制, 不让他因过度上网影响健康和学习。另外, 可以设置了电脑定时休息, 让电脑每隔一段时间就锁屏, 这样孩子就可以定时休息, 视力也不会因为过度用眼而下降了。

虽然安装了健康上网专家软件, 但是家长们要心里明白, 软件只是治标不治本, 它只能管住孩子一时, 如果孩子真的想上网, 想尽办法他也要去的。想要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重点在于改变孩子的心理。所以多和孩子沟通, 多做一些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家长们, 如果你们也有孩子上网的烦恼, 除了利用软件这样的强制手段, 你们还可以多和孩子谈谈心, 只有让孩子真正理解, 他们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上网。

总之,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得好自然会有益处。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 想要完全避开网络是不可能的。家长们如果想让孩子健康上网, 不要想着直接断网, 可以给电脑安装健康上网专家这样的软件, 阻截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引导他们往好的方面发展, 让孩子成为一个会上网, 而不沉迷于网络的好孩子。

摘要: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 如何能够有目的地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是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如果运用好网络, 能提高他们的各项水平, 运用得不好, 就会带来负面影响。有效的预防措施, 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不良影响, 向好的方面发展。

关键词:网络,负面影响,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关成华.走出网络迷途[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篇4:学生莫沉迷于网络游戏

15岁的李星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但是,近来老李夫妇觉得儿子越来越陌生了。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儿子茶余饭后不再与他们聊天谈心,一回家就回自己的房间去,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如果家里来了亲朋好友,儿子也只是点点头,又坐到电脑前玩游戏去了。眼看着儿子日益淡漠的眼神、形同路人的举止以及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老李夫妇着急得不行。

因为玩游戏的事,老李夫妇与李星曾多次发生过激烈争吵。两人气极时,李星会稍微有所收敛,但过不了几天就故态复萌、依然故我。时间长了,李星还干脆对老李夫妇玩开了“游击”战术:比如这个寒假,每天父母上班前,他假装在网上查资料,父母走后,他就开始上网玩游戏了;估计着父母快下班时,他就赶快关上电脑,装模作样地看书写作业。

现在的中小学生为何如此迷恋网络游戏?该怎样引导他们呢?

心理分析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群体中,85%的上网时间是用来玩游戏的。网络中众多游戏及信息,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是身不由己,欲罢不能。网络游戏容易让人上瘾,重要的原因是游戏本身有其吸引力。

首先,游戏题材广泛,如科幻、武侠、特工、竞赛、暴力搏杀等,什么都有。网络游戏给游戏者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是中小学生在学校和家中难以感受到的。网络游戏排除了他们心中的孤独感,与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吻合。

其次,网络游戏能减轻压力,放松自我。中小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在承受不住时,他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让自己觉得轻松快乐的事情——游戏上去。而网络游戏恰恰给青少年一个既虚拟又真实的世界,在这里,李星他们可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再次,网络游戏能让学生暂时摆脱烦恼,调节自我。学生的烦恼主要源自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及人际关系不和。在现实中,中小学生还属于弱势群体,遇到挫折时,不能将侵犯性行为直指引起挫折的对象,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或受家长、老师的责骂之后,他们不得不另寻发泄对象。网络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发泄这些不良情绪的渠道。

最后一点就是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充实自我,体验成功。网络游戏的画面生动、震撼,游戏角色千奇百怪,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不停地追逐新鲜刺激的体验。不得不承认,游戏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满足了他们获取新奇感、充实自我的需要,使他们乐此不疲。

解决办法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模仿力强,但是判断力、分辨力还很弱。游戏是虚拟的,但是中小学生经常沉湎于游戏,尤其是充斥着暴力的虚拟场景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使他们把社会中的暴力现象也视为正常现象,甚至有可能自己采用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游戏带来的不仅是耽误时间、影响学习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他们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这是玩游戏带给学生的最大伤害。

中小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认识态度。网络游戏确实好玩,但负面作用非常突出,要小心其对身心潜移默化的改变。

其次,父母长辈还有学校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电脑只不过是传播信息的机器,熟悉网络也只是进入虚拟世界的一种手段,学生还是要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等媒体,以阅读、谈话等方式充实阅历,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中取得均衡。对于那些长期玩游戏“走火入魔”的孩子,不应姑息,应该劝止、批评,并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利用电脑、科学安排休息和学习的时间。在限制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该提供适合中小学生的优秀网站,供他们浏览,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少年信息服务网等。

第三,中小学生青春年少,涉世不深,容易误入歧途。家庭和社会要主动地引导他们使用电脑,尤其是上网,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使他们在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中小学生一旦出现“网瘾”,必须立即与电脑阶段性隔离,平时应控制学生玩电脑或上网时间。只要引导得法,中小学生就能不断从电脑及网络中受益。

第四,中小学生必须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每天上机时间要限定,如果难以自控,可以通过设置电脑自动关闭、闹钟功能等来强迫自己执行。久而久之,习惯形成。同时,注意与人的关系,回忆一下迷上网络游戏以后,是否与父母、亲友、老师及同学都冷淡了。

另外,要解决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学校和家长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校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减压方面的培训。想方设法给那些饱受学习压力困惑的学生一个暂时缓解的机会,给他们“话语权”,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让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進他们的心灵。

2.尽力帮助学生获取“成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另外,我们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而应该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3.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学生热衷以至于迷恋网络游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从成长环境、心理健康、网络游戏的规范等多方面入手,让青少年学会“绿色”上网、健康游戏。只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解决中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问题。

篇5:关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教育案例

王强(化名),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在刚到大学学习之初,他充满了抱负和希翼,但是后来才发现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期望。虽然学习不顺利,但在网络游戏技术上进步很快,在游戏中他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也失去了中学时期的中心位置,感觉受到了冷落。在网络中他却交到了很多的朋友,网络让他摆脱了现实的孤独寂寞。一段时间之后,他对网络的使用和游戏有强烈的渴求和冲动感,与同学交流渐渐减少,性格变得内向,时有自卑感,情绪低落,甚至与家长对抗,对数学知识、体育运动和其他事物兴趣下降,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并经常逃课,彻夜不归。经同学和班主任劝告,一段时间内停止网络游戏,但出现周身不适、心烦易乱、易激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现象,后来他再次沉迷网络和游戏,网络已经成为其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篇6:大学生沉迷网络案例

大三第一学期,小李刚刚转入政治经济学院,对于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他感到很新奇,暂时脱离了网络游戏。12月起,当他逐渐适应了新阶段的学习生活后,又开始玩网络游戏了。“我们见过迷恋网游的,但是没见过这么痴迷的。下午2点半就要考试了,他都能把游戏玩到2点。”他的舍友说,他玩网络游戏《穿越火线》、《征途》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都要外出上网,一刻不停地玩上8个小时,有时候课都不上了,即使去上课,也是在课堂上“补觉”。

此外,小李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并没有购买私人电脑。由于经常性地去网吧上网、购买游戏角色的装备等等都需要钱,他几乎把全部生活费都投在了游戏里面,一日三餐也只是用免费师范生的补助,很少给饭卡充值,冬天很冷的时候也只穿薄薄的单鞋。小李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打游戏,并开始拒绝参加学院的学生活动。

篇7: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发表时间:2009-3-11 13:21:10

在美国心理学会107届年会上,金伯利·扬作了题为“网络心理障碍——对数百万上网者心理健康的关注”的研究报告,在这份研究报告中,她将网络游戏成瘾(Net Gaming)介绍为:此类成瘾者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之中。而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青少年长期玩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欺诈、偷盗甚至发生对他人施暴的事。目前,因为玩网上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4]沉迷网络游戏给小学生带来的危害性比对成人大得多,是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现的。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初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极其重要。网络游戏,作为新的娱乐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 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同时游戏中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正好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因而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迷恋网络游戏,长期以往,他们会逐渐形成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心理,逐渐丧失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更趋于冷漠,容易形成孤僻、内向、不合群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影响有:

1.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人交流减少,或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作息规律被打乱,精神不振;长时间盯在荧屏上,还可能造成用眼过度,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2.影响学业

沉迷于游戏中的小学生,会惦念着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去战胜别人,如何多练级数,甚至于如何去盗取别人的账号等,长期地不思学习,以至于成绩下滑。所以过度

玩游戏将导致自我约束能力下降,学习兴趣减少效率降低,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降,严重者出现厌学、逃课、退学等现象。

3.影响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沉迷网络游戏使一些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人格障碍,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觉醒时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希望把自己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通过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来一一实现。在虚幻的空间里“创造”一个你想要的自己,却不必顾及后果。而且你的行为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慌、欺骗、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缺乏罪责感和羞耻心。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任何人或事都不爱护也不忠实,行为冲动,犯错后既无后悔之感,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4.诱发学生犯罪心理

有些游戏需要买“游戏点卡”或充游戏币,有些学生则瞒着父母进网吧上网玩电脑游戏,必然会巧立名目向父母索取,不然就东拼西凑、挖空心思地弄钱,甚至偷家里的钱,因此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有的学生长期沉迷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长此下去,会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许多暴力游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游戏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当学生熟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最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很容易引发了现实悲剧。

网络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负面影响及解决策略

王海南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因其传输信息的快捷而产生了极高的效率,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便利和便捷的通讯;另一方面,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的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影响很大。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道德问题已成为网络发展中仅次于技术方面的第二大难题并愈显突出。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念形成时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很不稳定,缺乏必要的经验和鉴别能力,由于道德认识不深刻,缺乏稳定的参照标准,容易产生价值迷茫,经不起诱惑。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此外,因为上网行为是个体性的,而且更具隐蔽性,所以自律尤为重要,而自律需要有明确的道德规范为依据、为准绳,因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网瘾成为当今社会的“精神鸦片”、“电子毒品”,它危害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瘾中小学生是一类特殊群体。造成他们迷恋网络的原因有很多,可综合为网络本身的原因;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和社会原因。网络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网络的负面影响严重干扰了学校德育的正面作用;网络容易误导中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严重刺激着他们的各种不良欲望;网络易使他们沉迷其中,荒废学

业甚至损害身体;色情网站及图片扭曲了他们的性道德与性观念。作为使用网络的主体的中小学生,如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网络,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外因的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参与进来,群策群力应对这一问题。另外,我们也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别国对待网络的先进经验,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篇8: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1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以10-39 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由此可见,我国上网的主体就是年龄段在20-29岁的在校学生,即是大学生。

大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100%,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智能手机。那他们拿来做什么呢?为此,该课题随机选取了一个班级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班学生男生28 人女生19 人,人均1.215 部手机。用来看小说的学生有40.43%,用来看新闻、玩游戏有38.30%的学生,有29.79%的学生用了打电话,有27.66%的学生用来看电影,25.53%的学生用来发短信、交友,12.77%的学生用来购物、看比赛,6.38%的学生用来理财。每天大概花在手机上的时间,29.79%的学生有3-4 个小时,23.45%的学生有1-2个小时,8.51%的学生除了睡觉几乎都在玩手机,2.13%的学生不到1个小时。

2 智能手机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智能手机的使用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学生在享受智能手机带来便捷服务和娱乐休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动接受它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在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情况下使用智能手机,注意力不能集中,无论课堂学习或是参加活动都心不在焉。这些大学生或是沉迷于购物、或是沉迷于游戏、或是沉迷于交友聊天、或是沉迷于影视小说,更有甚者沉迷于不健康的信息(如:色情、反叛、诈骗、中奖等垃圾信息),无论沉迷于何种都于身心无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3 智能手机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压能力和抵御诱惑能力不强

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体现在:性格品质的优劣、认知潜能的大小、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心理健康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保障。

心理健康的状态下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抵御不良风气或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困扰,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环境。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却越来越差,抗挫、抗压能力越来越弱,遇事就轻易离家出走、暴力解决更甚者自杀或杀人。心理健康成为当今整个社会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在经历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懵懂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却承受着着高于其他同龄人的压力打击。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步成为社会焦点。

2)不良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是学生与社会可以直接接触、交流的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影响。

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周围充斥着来自网络、媒体、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中不乏有虚假、不良的信息,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很好的分辨,不良信息的传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不乏有对生活的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甚至是反国家、反社会、反道德的思想,更有西方资本主义者趁机对大学生传输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本就不够坚定的奋斗心理变得更加动摇,而选择逃避,面对现实充满悲观心理,面对教育易产生叛逆心理。

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 后的独生子女,都是没吃过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视为珍宝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好奇心强,积极探索,心理较早成熟,更容易适应社会;但也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且攀比心理严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潜藏于其价值观中,对人生的追求变得盲目,重功利而轻修身,重收获而轻付出。

3)智能手机“趁虚”闯入大学生的世界

当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强大或健康,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做事缺乏独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和自制能力差,面对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和偏执情绪,并受到外界诸多不良因素的干扰时,会顺势变得脆弱、心理变得扭曲、变得叛逆,与人之间的语言和情感交流变得吃力、摩擦增多,心理上产生了压力。为了平衡这种压力就会寻求其他方面的满足或安逸,或逃避环境。智能手机就在如此需求下闯入了这些大学生的世界。智能手机让购物、交友、看电影、玩游戏、阅读都可以变得足不出户、轻松搞定,它的便于携带性导致了这些大学生机不离手、随时随地翻看等现象。显然,智能手机成了这些大学生精神寄托和消遣娱乐的庇护所,使其长时间沉迷于此无法自拔。

4 针对大学生沉迷于智能手机因此采取的几点措施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国“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智力上的培养,而忽视了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各种由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的发生,社会各界慢慢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我国教育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但与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教育执行过程中,高校执行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以知识、技能教育为中心,兼顾心理和体质的教育机制,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教育一样做出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执行计划。由于各个高校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教学资源匮乏,不能给予学生及时、全面、完善的心理辅导。虽然高校都有心理辅导课和心理教师,但心理辅导课多是作为一门单纯的课程进行;心理辅导老师有限,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单单疏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有些应接不暇,更无时间和精力去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想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课一讲,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完善的体制、明智的决策、有效的手段。

2)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

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手机、电视、广播、报纸、周刊/杂志等作为信息传播和文化宣传的主要途径,不能主观臆断、扭曲事实夸大事态、大肆渲染,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多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明、褒善贬恶、传播正能量,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除了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还更多地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提升学生素质、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营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身心才能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具备良好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变成有追求、有文化、有内涵的人。

3)对智能手机的应用要趋利避害,合理引导

智能手机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为满足人们各种手控需求的电子产品,普及程度超越其他任何电子产品而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手持终端设备。任何事物存在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手机也不外乎是。市场上也开发出种类繁多且有针对性的学习软件,大学生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利用智能手机可随时随地地选择个性化、自由化的学习。这样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生活必不可缺的娱乐通信工具,也是很好的学习工具。高校应提倡、宣传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使其物尽其用、成为生活和学习上前进的动力。

不仅大学生存在对智能手机应用不正确、不合理的现象,整个社会都存在这种现象。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正视智能手机的存在,正确、合理地使用,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欢,黄海,吴和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3):447.

篇9: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 家庭保护

一、学生上网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苏州吴中区郭巷中学和成教中心13—18岁的初中生和职高生。调查时根据年龄、所在学校性质进行分层,然后按比例在各层内随机抽样。调查采用填问卷法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包括36个问题,涉及中学生上网的基本的情况、上网地点、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以及对网络的认识。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397份,有效问卷为95 .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可以将中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绝大多数中学生都上过网。

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曾经上过网的人数为120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0.8%,没有上过网的仅占9.2%。

⒉职业高中学生上网 的比例比较高。

职业高中学生上过网的比例为95.0%,初中生为86.5%。原因可能是职业高中升学压力小,业余时间多,上网比较明显地高于初中生。

⒊中学生上网地点最高的是在家里。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地点主要是在家里(52.5%),其次是在网吧(34.5%)、学校(5.8%)和父母或他人办公室(7.2%)。数据说明,大部分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长,家庭电脑在中学生接触网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⒋中学生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也有部分在晚上。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84.7%),其次是在晚上(27.2%)和下午(19.7%)。从上网时间上看,一次上网在2小时之内的学生占54%,而一次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的学生大约占9.2%,通宵上网的占5.7%,这说明中学生上网缺乏一定的理性。

⒌中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以网络游戏和聊天为主。

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有82.3%的参加过网聊,女生网络聊天的比例大于男生,上网聊天主要目的是为了联络朋友(68.6%),其次是为了打发时间(12.4%)。曾经玩过网络游戏的学生多达65.2%,男生玩游戏的比例大大高于女生。

二、造成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

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作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它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本调查对部分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及其家庭进行了个案访谈,归纳结果如下:

(一)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疏于管教。

通过个案访谈,发现一些家长的精力被工作大量牵扯,城市当中,中学生的父母由于竞争的压力忙于进修、学习,农村当中,中学生的父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忙于打工,都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他人照看,平常只是给予孩子一定的金钱和物质奖励,以期望利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亲子接触的不足,同时对孩子百般迁就和溺爱,而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父母能力不足,对孩子教育不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都比较一致的认为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三)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压力太大。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口和就业压力,学校教育无奈地被推上了激烈地应试竞争的道路,众多家长也都格外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关注的焦点是孩子的考分和升学,淡忘了家庭教育的根本,淡忘了对孩子的思想、品格、情操、行为、习惯等有关做人的教育,从而使家庭成了知识学习的补习班,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并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给孩子施压,除了让孩子在学校学习之外,还将孩子送进各类“艺术班”、“电脑班”等,甚至不惜重金,或聘请家庭教师,或家长“陪读”另开小灶,布置额外作业,使子女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情绪,于是把网络作为摆脱压力,逃避现实的一条途径。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古人说:修身才能齐家。中华民族自古注重家风建设,有着良好的家风传统。孔子的“诗礼传家”、诸葛亮教子勤俭、岳母刺字等已成为良好的家风典范。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良好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巩固有重要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规范,正如“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学兴家,努力营造家庭浓厚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形成求知探索,积极向上的文明家风,从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改变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的家教能力决定家庭教育水平,只有能够科学教养子女才是合格的现代家长。孩子不听话,一些家长往往以打骂的方法进行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挨“打骂”后的听话只是暂时的,它是一种机械行为,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引起条件反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须内化为孩子本身的需要才能形成。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积极肯定、正面为主,不要主观、武断地滥施批评、训斥、惩罚。家长要把自己当做是孩子的朋友,应及时了解、关注孩子的心理、性格和情绪的变化,忽视孩子的感情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误,家长要走出自我中心,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与孩子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更多的温暖,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刺激的影响,让他们体验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这不但可以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三)更新陈旧的家教观念。

陈旧的家教观念最突出的是“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对于上了学的孩子,家长的这种观念就表现在过分重视分数,把孩子锁在单调枯燥的分数上,它难以满足孩子在生活中的众多需要,这就导致了孩子借助网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需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世界多元化趋势需要新型人才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家长应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着眼于孩子的未来,重视孩子个性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达到孩子“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仅从家庭内部去提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列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一节,文件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因此,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教育、妇联、社区和家庭教育专家等社会力量都要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加强家长队伍建设,重视提高家教水平,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互动的格局,使其相互促进、优化互动。

通过开展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的调查研究,使我深深感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既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又是我们的支持者,只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孩子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也才能培育出适合经济全球化,具有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

篇10:沉迷于网络的倡议书

一、网络游戏企业和平台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策划、研发、运营等人员常态化开展专题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员工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专业意识,努力提供健康绿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和信息内容服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游戏企业和平台要全面落实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省新闻出版局有关要求,认真制定具体执行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不折不扣执行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的时段时长和消费金额限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交易服务,不得绕过监管机制,通过境外游戏平台等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要加强网络游戏内容审核把关,对信息内容呈现结果负责,严防违法信息生产传播,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自觉防范和抵制传播不良信息,确保信息内容安全。

三、网络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平台应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扶持优质主播,扩大优质内容生产供给,有效提升直播平台“以文化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力量。应当严禁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为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应当向未成年人用户提供“青少年模式”,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直播内容,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充值打赏服务;建立未成年人专属客服团队,优先受理、及时处置涉未成年人的相关投诉和纠纷,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打赏的,核查属实后须按规定办理退款。

四、积极倡导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网络直播行业治理,切实加强网络直播平台和政府、媒体、公众间的信息交流和有效沟通,构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的良好舆论环境。网络游戏企业和平台应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有效拓宽举报渠道,简化举报环节,及时受理、处置并反馈公众投诉举报。

五、家庭要发挥好第一课堂作用,家长要承担起第一任老师责任,关注孩子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引导孩子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

亲爱的朋友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培养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需要企业、媒体、学校和家庭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我们信守倡议,从现在做起,努力弘扬网络文明,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xxx

篇11:沉迷于网络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沉迷于网络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沉迷于网络作文 篇1

现在有许多中学生和小学生都十分喜欢玩电脑游戏。可是,他们又是否知道,电脑游戏虽然很好玩,但害处很多呢?

在网吧里,有一些学生因玩网络游戏过度兴奋,不幸猝死,他们是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才出现这样可怕的严重后果。网络游戏的害处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有的网络游戏是需要钱的,有的同学为了能得到这些道具,便花很多钱进去。一些同学的零花钱或压岁钱用完了,就去盗取家人或别人的钱财来用。有的同学还会逃课,甚至很晚或一夜不回家,为的是可以去网吧玩游戏。因为经常逃课和睡眠不足,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让父母非常担心。有的同学因为长期看电脑,严重地降低了视力,甚至视网膜脱落。还有的同学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网络有益也有害,网络是给我们查询资料和学习用的,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玩网络游戏用的。所以我们小学生应该正确使用网络,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可自拔。

沉迷于网络作文 篇2

懒散,爱指挥,天天玩游戏。没错,这就是我的哥哥。学习不好,还沉迷于游戏,学习时懒洋洋的,玩起游戏来却精神抖擞。

思绪又把我带回到了哥哥放假的日子里,过上了那令人不耐烦的日子。

给我倒杯水。哥哥命令似的说着。这可能就是哥哥的经典语录之一吧。玩起游戏来,什么都不入他的眼。母亲平时叫他吃饭,一句知道了,知道了,这盘玩完。"这话也时常在我耳边回响,有时听着听着就不耐烦了,桌子上的方便面已经堆满了,哥哥一天就只在游戏里,寸步不离。

哥哥的特技就是那玩起游戏的声纳。读书的时候,他就跟蜜蜂嗡嗡似的,但玩起游戏,那声音跟一百二分贝不相上下。晚上,我昏昏欲睡,但一阵巨大的声音,争先恐后地涌进我的耳朵,我被惊醒了,原来又是哥哥在报地点,妈妈吼了哥哥一句,哥哥也就不再大声嚷嚷了,几乎到了凌晨三四点,哥哥才去睡觉,可真称得上是熬夜冠军。

哥哥的手恐怕真的是为打游戏而生的吧!平时写论文的时候,比我写作文都慢,玩起游戏手指灵活自如,别提有多快了,手指互相配合,键盘的哒哒哒声,好似一首音乐徘徊于游戏之中。

哥哥虽然懒散,爱指挥,天天玩游戏,但它也让我的生活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也希望哥哥也认真学习,我喜欢认真学习的哥哥。

沉迷于网络作文 篇3

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的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近期我发现许多同学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这是小学生应该做的吗?我们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对学习和生活有影响吗?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做了一项调查。

我首先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当我看到有20%的`同学经常玩网络游戏,有50%的同学偶尔玩网络游戏,还有30%的同学没有玩过网络游戏,置于20%的学生玩网络游戏,原本是想通过游戏可以让自己身心放松一下。可没想到游戏会让他们上瘾,沉迷游戏中无法自拔。

我还看到有一则新闻,说到某学校的一名四年级学生在网吧里玩了两天两夜的游戏,当他回到家看到心急如焚的父母的,在父母放声痛哭的时候,而他看父母的表情是如此的冷漠,我真想对他说醒醒吧,沉迷在网络游戏上的同学,请不要让网络游戏吞食你美好的童年,不要让父母再为你流下伤心的泪水。

通过这些调查,我真的想对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们说一声,珍爱生命,远离那些“电子鸦片”吧。

沉迷于网络作文 篇4

成都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有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13∶00,起床,吃中饭;14∶00,去网吧玩网络游戏;17∶00,晚饭在网吧叫外卖;通宵练级,第二天早上9∶00回宿舍休息……

这位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打游戏,并开始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和活动。大约两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思维跟不上同学的节奏,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里发生的事,遇到事情会首先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考虑。他开始感到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目前,有不少中国年轻人像这位大学生一样,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后,发现自己身心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游戏玩家人数已达700万至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网络游戏成瘾引起的社会问题已经出现。今年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3月,湖南沅江一名14岁少年因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楼跌落身亡。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杨铃指出,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青少年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长此以往[注: 长期这样下去。]会淡化现实社会规范的要求,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中国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严重危害。由于大多数年轻人是在网吧上网,因此,开设网吧在中国受到严格限制:网吧经营者必须在许多方面满足要求后才能继续营业,其中包括网吧与学校的直线距离必须在200米以上、非节假日时间在校学生不能进入网吧、未成年人在一定时间段不能进入网吧、上网必须出示有效身份证明等。

篇12:沉迷于网络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沉迷于网络作文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迷于网络作文 篇1

成都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有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13∶00,起床,吃中饭;14∶00,去网吧玩网络游戏;17∶00,晚饭在网吧叫外卖;通宵练级,第二天早上9∶00回宿舍休息……

这位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打游戏,并开始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和活动。大约两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思维跟不上同学的节奏,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里发生的事,遇到事情会首先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考虑。他开始感到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目前,有不少中国年轻人像这位大学生一样,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后,发现自己身心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游戏玩家人数已达700万至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网络游戏成瘾引起的社会问题已经出现。今年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3月,湖南沅江一名14岁少年因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楼跌落身亡。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杨铃指出,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青少年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长此以往[注: 长期这样下去。]会淡化现实社会规范的要求,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中国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严重危害。由于大多数年轻人是在网吧上网,因此,开设网吧在中国受到严格限制:网吧经营者必须在许多方面满足要求后才能继续营业,其中包括网吧与学校的直线距离必须在200米以上、非节假日时间在校学生不能进入网吧、未成年人在一定时间段不能进入网吧、上网必须出示有效身份证明等。

一些专家还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对网络游戏进行审查和分级,是防止更多年轻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有效途径。

沉迷于网络作文 篇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脑、电视……等等等等,这些高科技的电子产品,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但是,这些东西也有害人的时候,例如“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

没错,网络在为我们服务的同时,也在伤害着我们。胡彬的事就是一个可怖的事例:20xx年11月14日,年仅16岁的少年胡彬在服用了农药之后,被紧急送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抢救,到达医院时,胡彬已经生命垂危,两天后,胡彬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于胡彬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胡彬的家人、老师和同学之所以一致认为网络游戏是胡彬自杀的罪魁祸首,是因为在胡彬自杀前,曾经在当地一家名叫飞宇的网吧里疯狂地玩了11天的网络游戏,随后就发生了自杀的悲剧。然而,对于他们的这种说法,有一个人提出了强烈的反对,那就是飞宇网吧的老板。这位网吧老板声称,他承认胡彬在自杀的前几天的确是在他的网吧里度过的,但是时间不是11天,而是4天,而且胡彬在到他的网吧的时候,就已经有些异常。网吧老板还指出,胡彬不是第一个到他网吧玩网络游戏的孩子,其他孩子都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由此说明胡彬的自杀与玩网络游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对于一个16岁的初三学生来说,学习压力过大,缺少家庭关爱以及违法犯罪之后的畏惧心理,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他走上绝路的动因。

应该说这位网吧老板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胡彬之死是否真的如这位网吧老板所说另有原因呢?事实是,在老师、同学和邻居们的眼里,胡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之中,经济状况较好,拥有父母的关爱,而且还没有升学的压力,由此可以判断胡彬根本不可能由于学习和家庭的原因而走上绝路。既然如此,那么胡彬自身的品行又如何呢?是否存在一些违法犯罪的现象呢?记者通过走访当地的公安部门,了解到胡彬没有任何劣迹。通过深入调查胡彬的方方面面,记者发现,除了网络游戏,还真找不到能够解释胡彬自杀的其他理由。

在抢救的过程中,胡彬向父母讲述了自己11天的出走经历。原来,为了好好打网络游戏而不被父母找到,胡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前往县城里的网吧,而是去了一个乡镇里的网吧。开始他一天吃一袋方便面,后来,三天才吃一袋方便面,晚上,三个椅子拼起来往上一躺就睡了。这期间没有人过问这个少年的冷暖饥饱。

对于胡彬喝农药的原因,胡彬的父亲说:“胡彬在医院讲,爸爸我喝的这农药有剧毒。我问他,有毒你为什么还喝?他说,我喝就是想让你们救不活我。他说我已经玩够了。”胡彬的母亲说:“儿子老对我说,妈,我管不住自己,我就是想玩,他说管不住自己的腿,他说也不想气妈妈,不想对不起妈妈,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想要玩。他说,夜里心里老是想着游戏,老是睡不着,就是想玩。”

20xx年11月16日,胡彬在死前说的最后几句话是:“有妖怪过来了。杀光!杀光!”在病床上,孩子的手还在动,似乎还在打着游戏。

大家看哪!这是多么可怕的事例呀!网络就像一把剑,能杀人于无形,这是多么的恐怖。同学们,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有的还走向了犯罪的道路。网络这个东西实在太吓人了!所以,我们应该呼吁大家:“我不再沉迷于网络!”

沉迷于网络作文 篇3

现在有许多中学生和小学生都十分喜欢玩电脑游戏。可是,他们又是否知道,电脑游戏虽然很好玩,但害处很多呢?

在网吧里,有一些学生因玩网络游戏过度兴奋,不幸猝死,他们是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才出现这样可怕的严重后果。网络游戏的害处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有的网络游戏是需要钱的,有的同学为了能得到这些道具,便花很多钱进去。一些同学的零花钱或压岁钱用完了,就去盗取家人或别人的钱财来用。有的同学还会逃课,甚至很晚或一夜不回家,为的是可以去网吧玩游戏。因为经常逃课和睡眠不足,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让父母非常担心。有的.同学因为长期看电脑,严重地降低了视力,甚至视网膜脱落。还有的同学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网络有益也有害,网络是给我们查询资料和学习用的,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玩网络游戏用的。所以我们小学生应该正确使用网络,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可自拔。

沉迷于网络作文 篇4

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的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近期我发现许多同学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这是小学生应该做的吗?我们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对学习和生活有影响吗?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做了一项调查。

我首先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当我看到有20%的同学经常玩网络游戏,有50%的同学偶尔玩网络游戏,还有30%的同学没有玩过网络游戏,置于20%的学生玩网络游戏,原本是想通过游戏可以让自己身心放松一下。可没想到游戏会让他们上瘾,沉迷游戏中无法自拔。

我还看到有一则新闻,说到某学校的一名四年级学生在网吧里玩了两天两夜的游戏,当他回到家看到心急如焚的父母的,在父母放声痛哭的时候,而他看父母的表情是如此的冷漠,我真想对他说醒醒吧,沉迷在网络游戏上的同学,请不要让网络游戏吞食你美好的童年,不要让父母再为你流下伤心的泪水。

篇13: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的教育成功案例

一、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现状

国内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程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相关调查显示, 中国网络游戏用户中学生和IT从业人员最多, 分别占19%和10%, 网游用户以19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居多, 其中20-29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占总用户总数的60%,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占所有玩家比例高达59%, 这几项调查可以反映出网络游戏玩家的主要人群。沿海地区的网游用户数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广东、江苏和上海分列前三位, 有21%的用户月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 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用户比例占24%。游戏花费主要来源于个人收入的占45%, 其次来自于家长供给的占29%和游戏交易占12%。这几项调查变相说明, 经济发达的城市接受新兴事物的渠道广泛, 思维变化要快, 沉迷网络游戏的最低消费也在千元以上, 而这一费用发生在大学生中还不包括其学费和生活费, 也就是说网络游戏加重了家庭负担。有65%的被调查者曾玩过网络游戏, 其中男生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高于女生, 分别为55%和45%,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7.6%的调查对象迷恋网络游戏, 喜欢但不迷恋网络游戏的占55.4%。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 (90%) 在入学之前已经接触过网络游戏, 其中男生91.3%, 女生77.3%, 由于过早接触游戏, 缺乏必要的指导, 很容易对网络游戏上瘾。

二、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

(一) 学习兴趣减退, 学习成绩下降

游戏中所营造的精彩虚拟世界会使大学生逐渐失去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 将大学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网络游戏中的练级和寻求装备上面, 沉迷其中者, 可导致全部时间被占用, 以至玩物丧志, 必然导致荒废学业, 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网络游戏玩家往往为获得在虚拟游戏世界里更高的地位和话语权而完全荒废学业, 一味钻研游戏, 过度沉迷于游戏中的成功感, 在学习中一旦有了挫折, 急于寻求心理安慰, 实行“鸵鸟战术”, 自暴自弃, 放弃专业学习, 偏执地在游戏中寻求成功, 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从而引发学习危机, 这一现象应该值得全社会思考。

(二) 人际关系疏远, 人生态度冷漠

沉迷于玩网络游戏占用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时间, 弱化了大学生交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对虚拟网络世界的依赖取代了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 使大学生更加逃避现实, 对其他所有事物产生厌倦感。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 萎缩了个人的交际范围, 尤其是性格相对内向的个体, 长期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 必然使人际关系冷漠, 人际距离疏远, 导致孤独、压抑、苦闷、焦虑、情绪低落、委靡不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 更容易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心理平衡, 然而面对现实只会产生更多的无奈。

(三) 加重经济负担, 危害生理健康

首先大学生要进行网络游戏必须上网, 就要付出一定的费用。现在一般大学寝室都装配了随时开通宽带业务的上网装置, 学生只需配备电脑, 便可上网冲浪或游戏。电脑, 电费加上上网的费用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网络游戏中收费的点卡, 各种收费道具更是价格不菲。即使学校停电, 有些学生可会到外面通宵营业的网吧去上网, 甚至出去租房。

(四) 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传统道德观念丧失

我国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大量网络游戏都是由欧美日韩引进, 其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对传统的道德观念造成冲击。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而网络游戏中过分强调成功会导致个人英雄主义膨胀, 为达目的而不惜动用任何手段, 忽视生命, 一味追求刺激, 导致人生观, 价值观的扭曲, 传统道德观念沦丧, 为国外文化入侵提供平台。

三、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

(一) 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为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创造了条件

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经历, 只不过有些人很快就可以适应, 而有些人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完成角色的转换。大学生经常表现出对时间的控制能力差, 比如他们无法合理安排这一天的作息时间, 通常一天的学习都被各种琐事打断, 而只有在深夜的时候匆忙补习, 而第二天又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他们的作息时间非常没有规律, 也没有什么计划性, 同时大量的时间是自己支配的, 这就给上网玩游戏创造了条件。

(二) 大学生自身心理、生理特征是使其沉迷网络游戏的主观原因

大学期间同学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期, 其渴望交际, 勇于挑战, 敢于叛逆, 渴望了解社会和溶入社会, 但由于自身交际能力或经验欠缺, 其内心难免会产生困惑, 对自身丧失信心, 而网络游戏开发者则对此作了深刻挖掘, 集合心理学, 社会学等作相关分析。在游戏中开发出令人眩目的背景、音乐、人物造型等, 对青年学生无疑极具诱惑。在网络游戏中, 游戏者可以通过自身等级和经验值的不断积累, 在游戏中将人物武器装备的不断升级改造, 取得与对手较量中的优势地位, 以此来满足游戏者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和愿望。

(三) 高校教育中的弊端是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重要原因

连续几年的大学扩招后, 大学校园已经是人满为患, 很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校园硬件建设的落后, 甚至连寝室都不够用, 而学校竟然积极的号召学生办理走读, 来缓解学校的压力;而中国教育多年来都是高压政策, 中学的刻苦和大学的放松完全就是两个极端,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旦脱离了学校的约束, 那后果很严重。课程安排不合理和课程内容的呆板陈旧, 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客观存在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由此大学生易对自身前途丧失信心, 逃避退缩不敢面对现实的竞争与压力。面对网络游戏提供的自由平台, 往往陷入其中寻求安慰和解脱。

总之, 网络提供了生活、学习、娱乐获取信息的新途径, 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提供了大学生施展创新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环境, 使他们能以快捷便利的方式沟通信息, 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但网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某些消极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确切了解大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现状,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 认真研究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及身心健康状况, 引导当代大学生科学运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王恩忠.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 2006 (2) .

篇14:大学生沉迷游戏的成因及教育措施

关键词:网络游戏;防沉迷;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67-02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往往会受到各种社会现象和环境的影响,其中游戏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大学生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的现象屡有发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并有效的引导学生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将心比心

现代社会充斥着大量媒介形式,如视频媒介(电影),音频媒介(音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单向的信息传递,因此电子游戏作为早期的双向信息交互模式得以快速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上看待游戏行业的发展和未来。只有正确理解游戏的本质,才能更好的了解沉迷游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合理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对于游戏是一种排斥或不愿了解的态度,就很难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充斥着对游戏的种种误解,而无法根治学生沉迷游戏的原因之一。

游戏成瘾的心理学机制

游戏同电影和音乐一样,本质是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现代行为心理学倾向于一种观点:人类选择何种行为通常有驱动力与吸引力两种因素。二者用不同的权重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早期学派从佛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得到启发:人类繁殖,求生,求死(破坏),进食是人类驱动力的源泉。

从上表可以清楚的看到人类内生驱动力演化出来的需求,这些都是人性,是我们需要坦然地、勇敢地去面对的。我们先将游戏这个话题搁置一边,抛出另一个问题:色情、恐怖、暴力电影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快感,但是为什么沉迷其中的人却几乎没有呢?而相反迷幻摇滚为什么会带来痴迷的危害呢?这个问题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一是基于人类大脑化学反馈结构:人类生物本能造成的刺激(化学激素分泌)是一时的,身体本身是有调节和修养的机制的。那什么不是一时的呢?环境制造的各种吸引力!实验证明:你让一个喜欢迷幻摇滚的人天天听摇滚音乐,他不但不会沉迷,还会对此产生排斥的行为。相反如果让他认知或者接触到一个可以交流感受、可以有同伴的环境,“沉迷”这个具有社会学效应的行为就将产生。简而言之:环境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目标与需求,带来了吸引力。

游戏是以上三种媒介中最能够构造环境的载体,更为“可怕”的是他的交互性和基于心理学反馈设计的各种机制“陷阱”。这些具备持续吸引力的机制性目标与驱动力结合,才让游戏看起来像“魔鬼”。其实游戏只是一面最能反映我们内心的镜子罢了,我们沉迷的正是我们自己这面镜子照射出来的内心。

游戏行业的病症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了解到游戏的3个基本特点很重要:

1.构造环境。

2.交互性。

3.基于心理学的反馈设计。

教育工作者需要清楚地知道一个事实:受国家政策限制,国内游戏厂商做基于驱动力和强刺激行为的游戏面临很大局限性,而对于正面健康情绪的游戏,也因为需求小众且缺乏商业价值而被排斥,几乎所有国内游戏公司把精力都放在了社会性构造(环境构造的一个方向)、弱人机交互、强社会交互(交互性设计的一个方向)、快节奏高频率反馈、利用人性弱点的心理学“欺诈”上。在商业逐利主导的时代,厂商对市场和用户欠缺长远的人文光怀。另外,由于国家政策的长年封锁,目前的大学生群体并没有接触过游戏行业的变化趋势,对游戏设计的多样性和形态价值没有全面的认识。因此用户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与厂商的市场策略形成了恶性循环,减缓了用户具备成熟鉴赏能力的成长速度。这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的,也是我们所面临的畸形游戏市场所带来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游戏就是一面照射内心的镜子,整个游戏行业也映照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对社会上各种诱惑的本源需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包括游戏)。在游戏市场自身进化未完全的阶段,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现阶段学习的重要性。

沉迷游戏的学生的三种形态

I型 自信缺失型

游戏拥有构架一切环境的能力,当然这也包括虚拟社会。中国游戏行业专注于游戏的社会性构架。这个虚拟社会中提供了你想要的优越感(比别人强)、认同感(有相同目标的同伴)、成就感(达成某种挑战)。这些对优越感缺失的学生极其具有诱惑力。这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在学习成绩、社团活动、瞩目度上等等方面的优势,甚至家庭环境和情感方面也没有什么让他们觉得自己具有优越感。这类学生中女性比例较少,原因是现在的游戏很少能够提供给女性在社会中追求认同感和优越感的环境。针对这类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心,多多挖掘他们的优点。比如,让他们勇于承担一些班级事务和社团工作,通过培养领导力和展现工作成果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学生中如果出现性格相对内向的,一定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减少他们在游戏上投入的时间,以防止他们孤僻地进入虚拟环境中,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II型 消磨时间型

这类学生与第一类学生的本质差别在于:游戏对于他们是获取快乐和消磨时间性价比最高的方式。这类学生从心理学来说,不属于沉迷范畴,他们可能花大量的时间来玩游戏,但是一旦踏入社会,由于生活压力所迫,放弃游戏的比例也非常大。事实上,第一类玩家也会如此,而且他们放弃游戏的比例会高于II型玩家。针对这类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是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他们获取更多自身放松和调节的途径。比如,丰富的体育比赛、文体活动等。使他们将课余的精力健康适度地分配到游戏上。这类玩家有一种特征,在他们的群体中可能会有一名III型玩家起带头领导作用,III型玩家利用游戏的各种团队机制以及合作对抗模式,来鼓动或邀请很多II型玩家。因此,能够找出该群体中的III型玩家很重要,如果能够有效的减少III型玩家的游戏时间,那么II型玩家的游戏时间也会跟着显著减少。因此,针对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并取得最大的成果。

III型 热爱游戏型

这类才是真正的玩家,这类群体是真心觉得游戏非常有趣并且超越其他的娱乐方式。这类玩家凤毛麟角,整体比例不算太大,但他们有很强的带头示范作用。特别要注意的是他们对第一类玩家的影响。针对这类玩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和调动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游戏的认识和对游戏的审美能力,能够很自然地使这类玩家向知识乐趣型转化。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结合这类学生对游戏的喜爱,转而引导他们去了解游戏行业的技术成就与艺术成就,从而将他们的兴趣转化为如计算机学科,美术学科,文学学科,心理学学科,神经学科,哲学、历史学科等领域的深入认识,培养他们运用新媒体去创造优秀作品以传承文化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将兴趣爱好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这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最缺失的品质,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者缺乏长远和科学的思维模式。

任重道远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庸才,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有思想的、有独立人格的公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既要了解时代的发展趋势,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对新事物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去培养学生。中国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未来在教师。只有尊重和热爱这一份伟大的职业,把教书育人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够真正做到无愧于最伟大的荣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法尔克.莱茵贝格 动机心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 2012.10。

上一篇:熊跳舞教案下一篇:滩尖子社区2009年爱国卫生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