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成功经验的启示

2022-09-1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岗位就业的教育, 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 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 区域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 社会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所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和水平, 必须紧密围绕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再就业和城市化几个关键环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尤其是60年代至今, 科技的迅猛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使得社会职业岗位的总体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动;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 如机器人技术员、数据处理与系统分析人员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使社会职业岗位分布出现了另一种倾斜,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 如广告编辑、广告推销监理、企业估价员、证券咨询员、投资分析员等;原有的职业岗位, 产生了既有分化又有复合的现象。例如护士岗位, 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技术的发展, 护理工作也逐渐专业化, 如精神科护士、外科护士等。由此可见, 由于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变动, 使职业技术教育由中等教育层次高延到高等教育领域, 产生了高等技术教育, 即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和地区涌现了多种多样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美国大学中的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双元制的职业学院;美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综合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印度、阿富汗的综合技术学院:马来西亚的工艺学院和综合技术学院: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大学, 技术科学大学:韩国的初级职业学校;我国台湾省的高等专科学校和工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院校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 学制大部分为二至三年, 但也有不少国家 (如美、英、德、日等) 存在着四年制本科层次教育。

从国际比较研究中发现,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并不断增大招生比例和招生名额。例如, 美国1950年大学生数占总人口数的1.64%。但到1978年秋大学生数已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经过28年, 大学生增加了877万名, 为1950年的4.5倍。而在这一时期, 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主要部分是社区学院, 主要以承担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或职业培训为主, 修业期一般为2年。社区学院从630所增加到1234所, 而且各院招生数也在不断扩大, 促使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因此, 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 大力高职教育对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高职教育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在1862年颁布的《毛雷尔法案》中关于发展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条款, 当时开办的工农业学院一般修业四年。后来由于四年制大学年限长、费用高, 转变为二年制学院。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 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成为中等专门人才从事职业, 也可以不经升学考试进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完成正规高等教育。由于它学费低, 就业方便灵活多样, 能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开放原则等方面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很快发展起来。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 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很发达的。在美国, 担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是二年制的社区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大部分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由于科技的发展, 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和更新生产技能, 近年来这些学院发展迅速, 据统计到1990年, 美国共有二年制学院1408所, 在校生486万人, 分别占普通高等院校总数 (3535所) 和学生总数 (1305万) 的40%和37%:全美有社区学院800多所, 几乎遍及全美各社区。美国1950~1970年本科在校生只增加了一倍半, 而社区学院在校学生却增加了9倍。如果没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 美国的知识经济可以说不会有现在的局面。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在一片废墟上, 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 就跃居世界第三经济强国, 职业技术教育被誉为促使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每个层次和类型的职业学校施教过程都非常严密。例如, 培养一个泥瓦工, 学生必须是完成9~10年的基础教育合格毕业生, 还必须在“双元制”职业培训中进行不少于三年的技能与理论培养, 最后, 还必须通过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后才具备技术工的职业资格, 才能进入职业岗位。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高等职业专科学院负责, 培养能把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专门人才”, 包括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据德国教育部统计到2000年, 德国有高职专科学院125所, 比综合大学多38所, 在校生50多万人, 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全国2/3的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毕业于高职专科学院。由于其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 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

同样作为战败国的日本, 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 在战后也是经济迅速发展, 其人均占有的国民经济总产值 (GNP) 多年来是世界第一, 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在日本, 负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是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日本短期学校多达近600所, 高等专科学校62所, 专修学校2731所。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如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学院、印度等国的综合技术学院、韩国的初级职业大学、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专科学校和工业技术学院、香港的工业学院等等。20世纪60、70年代, 世界范围内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工业部门向传统工业部门的挑战、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新的管理制度的引进等原因, 都促使生产一线迫切需要补充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较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而这种类型的人才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所不能与之相适应的。由于高新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呼吁大量各类技术人才, 而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传统大学重学术科研, 且学制较长、专业结构单一, 培养人才仅靠原有大学己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上规格划一, 原有大学无论是在规模, 还是在教育结构类型方面均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各国产业界强烈呼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这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的外部动力。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近年来, 国际组织、各国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柏林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技术教育公约》, 制定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政策。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大会主题为“终生学习和培训:通往未来的桥梁。”呼吁各国改革职业技术教育, 以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 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和高一级教育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建立开放的、灵活的和面向学习者的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加强产教结合, 增加投入, 开展全民职业技术教育, 加强国际合作。

90年代以来, 美国通过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和《由学校到就业法案》, 以加大联邦职业技术教育专项拨款力度。1997年德国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 强调修改和完善职业培训条例,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大力培养年轻人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 增强职教吸引力。1998年澳大利亚制定了《通向未来的桥梁:1998~2003年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战略》, 强调加强产教合作, 建立适应学生和就业者的需要的, 为终生技能培训打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制度。不少国家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法制建设, 如匈牙利《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法》 (1993) 、挪威《职业培训法》 (1980) 、芬兰《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法》 (1 9 9 1) 和丹麦《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法》 (1999) 等。

2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特征

2.1 依靠法规规范职业技术教育投资

美国1946年的《乔治·巴顿法案》提出对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财政补助, 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超过了普通教育。1962~1976年曾四次通过有关修正案, 其中, 1963年肯尼迪提出并经国会批准的《职业技术教育法案》影响很大, 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职业技术教育修正案》明确提出, 国家负有向社会上大部分人提供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义务。对公立、私立学校都提供资助。德国政府通过向雇主收税, 成立基金, 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专门支出。对企业内职工培训费规定, 在市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企业培训经费计入产品的成本。企业可以从徒工受训其间创造的部分价值中收回培训费。凡在学校和企业完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业者, 可以从企业获得部分教育补贴。法国1971年通过的《终身教育法》规定:“凡雇员超过10人的企业主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1.1%以上作为继续教育的费用。”1976年又将此比例上升到2%。要求各企业交纳“成人职业培训税”和“学徒税”, 对办学和接纳学徒的企业, 减免培训税和学徒税。新加坡1988年决定, 向所有企业征收教育补助金, 金额相当于企业应付职工薪金总额的1%。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 包括经常性维持费和发展费.维持费由财政部拨给教育部, 再划给学校;学校遇有重大发展项目时可向教育部申请发展费。如新加坡理工学院每年可以得到政府拨款1.5亿新币 (约合人民币7.5亿元) 。因此, 学院院长毫无筹款之忧, 他们所要做的是如何管理、分配和使用经费。学生入学时须缴纳一定学费, 学费一般占培养成本的20%, 每生每年约2000新币左右。韩国1980年12月1日国会通过《教育税法》, 用多种形式向纳税者征收不同比例的税收。1987年将占GNP达5%的教育财政, 优先用于职业技术教育, 实现设备现代化。1997年开始, 国家财政经济院、教育部、劳动部、通商产业部每年筹集2500亿韩元 (相当于25亿人民币) 建立“人力开发基金”, 支持在中小企业终身就业人员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取得资格证。规定3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提供在职培训, 否则要向政府交纳培训费。办学企业减免税收。

2.2 运用经济手段调整个人教育投资方向

韩国为保证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充足、合格,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主要措施有:政府的财政拨款与财政支援, 职业技术教育多于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费低于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奖学金高于普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减免的费用多于普通教育。

2.3 实施教育输出赚取外汇

近10年来, 澳大利亚政府及各类学校, 都把教育当做一种特殊商品, 通过教育输出, 为国家赚取外汇。澳大利亚政府计划到2010年创汇60亿澳元。澳大利亚的教育输出, 职业技术教育是强项专业。招收非英语国学生来澳留学, 进行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历教育, 或进行一年、半年、一周、几天的短期培训, 收取高额学费, 引进外资, 投资职业技术教育。

3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成功经验的启示

3.1 政府重视, 法规健全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因而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纷纷制定政策和法规以及增资拨款来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德国高校总法以及各州的高等教育法中都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出了专门的规定。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只有取得技术继续教育证书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性工作, 并且技术继续教育文凭证书既是就业的必备条件, 又可与大学学位沟通。我国虽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职业技术教育法》但其条款还比较原则, 不够详尽, 可操作性不强, 且缺乏相应的行政法规, 因此, 我认为当前我国发展高职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 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高职的发展, 同时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

3.2 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与职业功能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

灵活性、科学性、职业功能性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所共有的基本属性。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课程, 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要求, 按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方面, 十分注重增强课程的弹性, 兼顾理论和实务, 广泛增设选修课数量,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除强调掌握和应用成熟技术的能力训练外, 还适当兼顾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发展的最新成果的介绍。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 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 并在毕业后能立即投入工作。同时, 许多国家为使学生能适应以后工作的变化, 满足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 广泛实施“通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高职正广泛开展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学分制, 关键是课程的设置要科学。目前我国高职教材非常匾乏, 编写出适合高职的教材是当前高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

3.3 课程体系实施方式的实效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色

课程实施目标明确, 产学结合贯穿始终, 教学方法独特实用是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的基本特色。德国“双元制”:两个学习地点—企业和职业学校, 就是产学结合的根本体现。澳大利亚南悉尼学院所有专业课程的实施均实行“工业回炉”、参与公司合作项目、与工界建立伙伴关系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方式, 共同培养高职人才。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 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在德国, 政府出面干预, 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一方面, 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 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 同时, 政府设立“产学合作委员会”, 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 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 对不依靠大学培养人才的企业则增加一定的税金, 并公开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名单, 减少或停止对其的财政支持, 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的相互合作。我国企业办学意识差, 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之路仍需不断探索。70年代以来, 国外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采用了“自我培训评估系统”, 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 重视学生反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 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获取, 这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在教学手段上, 综合运用了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案例法、实习实验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 体现了个体化教学, 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限度的调动,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全面提高。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所采用的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估教学等, 其在帮助学生如何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设置小型课、实施个性化教学等方面均很具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3.4 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师资除了应具有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外, 特别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理论的掌握。如美国要求从事高职教育教师一般应在所教范围取得学士以上学位, 并要求教技术课的教师必须有二年以上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 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五年以上实际经验, 还要求应聘者学过教育学课程。其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实施。兼职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企业, 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 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以致用。澳大利亚北悉尼学院的师资队伍由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 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英国职业技术教育中继续教育机构的师资, 亦有专职与兼职之分, 兼职教师所占比重较大, 约占63%。再次,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如日本, 教师的报酬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 工资原则上一年提升一级;学校对具有高学位、教学质量又很高的教师采取持续延聘的保护性政策, 相对来说高学位教师流动性较少;对学位不高但潜质优良、有发展前途的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或停薪留职进修, 使其尽早获得高学位。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 才吸引、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我国高职发展处在起步阶段, 高职教师对高职教育缺乏经验。在思想认识上,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缺乏研究。在业务水平方面,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有差距。在适应经济、科技发展方面缺乏创新精神。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尽快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一支观念新、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3.5 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化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把高职教育看作阶段性教育, 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共识, 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日本政府1978年5月颁布的《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 明确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方向。后来又制定了《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终身学习振兴法》。目前, 日本已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综合中心在内的, 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日本职业教育终身化、多样化, 提高了各类职业人才的培养的适应性, 顺应了技术变化环境下产业经济对于熟练劳动力的素质变化要求, 促进了日本产业部门的技术革新以及从“劳动资本密集型”经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经济的转变。企业内职业培训通过全员性和终身化的针对性培训, 从知识、技能、职业责任态度、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帮助产业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适应技术变化的要求, 直接推动了日本产业部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移植, 以及各类产业领域的技术改造和工艺更新。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美范围内推行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技术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 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国外劳动力就业的状况都已证明, 学校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 职前学习也不再是唯一的培训时期, “只有终身学习, 终身受教育, 才

科技教育

能终身就业”。1999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把会议的主题确定为“终身学习与培训, 迈向未来的桥梁”。大会提议各国要改进终身教育与培训系统, 制定灵活的接受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基本仍是一次性的。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在产业重组、转让和发展时期, 大批的技术工人下了岗, 这些工人原本是很优秀的, 但他们走出学校以后很少或再也没有经过职业培训,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技术束手无策。还有一些企业借着“减员增效”大肆裁减员工, 结果减了员却没有增效, 反倒是企业多年积聚的技术力量大量流失。因此我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今天的改革中, 应当将人才战略放在首位, 引进人才, 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上。日本和美国人才接受终身教育培训的制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衔接模式、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找出其成功经验的共同点, 以便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 周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3.

[2] 郝新生.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 1999, 6.

[3] 约翰斯.高等教育财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

[4] 孟昭上.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4, 6.

[5] 姜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及培养目标研究[J].江苏高教, 1999, 12

[6] 付八军.理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5, 3.

[7] 詹荣海.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0, 4.

[8] 涂普生.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上一篇:监理服务企业如何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下一篇:基于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