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成功教育

2024-05-19

爱心与成功教育(精选七篇)

爱心与成功教育 篇1

一、爱心是理解

理解自己的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建立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上。第一,理解学生的上进。能够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都有上进的心理,都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他们尝试着从不同的方面证实自己。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火种,亟待我们用正确的思想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点燃。第二,理解学生的惰性。人不免会有惰性,所以学生偶尔有消极情绪可以理解。但是要适时告诉他们:“是龙种,就当冲腾起舞,是千里马,总要嘶风长鸣。人可以偶尔堕落一时,但终归是要振奋精神,勇往直前的。”第三,理解学生的不满情绪。没有人会做到十全十美,当学生偶尔流露不满情绪时,用行动告诉他们,大家都在努力,路会越走越好。只要有人为你扬帆,起航永远需要自己,要学会用进步化解不满情绪。

二、爱心是鼓励

学生单纯而脆弱,一句鼓励的话就可以为他们增添无穷力量。我曾对学生说过:“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盼着你们成功。”这句自然而然的话曾经使学生欢欣鼓舞,也让我因此甘愿做学生背后的支撑,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向前。鼓励学生,就要鼓励他们不断地给自己创造一些小奇迹,尝试着去做以前没有做到过的事情,比如早上第一个起床,或是第一次向老师问问题,或是第一次愿意用更长的时间去思考一道题目并最终把它攻破……总之,在小事中不断积累自己的成就感,从而激励自己进步。

三、爱心是宽容

常存爱人之心,便愿意原谅学生有心或无心犯下的错误。但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他可以犯错误,甚至可以一次又一次犯错。不过他必须得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无限次原谅他的人或许没有,也或许只有两个,一个是你的父母,一个是你的老师。之所以会宽容,会原谅,是因为爱。这份爱,理应珍惜也必须珍惜。当学生有所觉悟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坚信学生可以改好。相信在很多时候,宽容比处分更有效力。

四、爱心是责任

正视自己“为人师表”的身份和“担负民族未来希望”的责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重操守,讲正气,做到思想上自省,纪律上自警,工作上自勉,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师长、朋友、楷模。一旦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后,就发现学生是你永远放不下的责任。在平时的相处和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学生的发展和成才,都是我们的责任。相信倾注一份爱心,担负一种责任,收获的便可以是许许多多的希望。

五、爱心需要严格管理

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严格管理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对学生倾注爱心的同时必须执行严格管理,并且要让学生清楚,爱不是纵容,严管是出于大爱。父母可以养儿成人,却不一定可以育儿成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教育可以在理智层面(即管理育人)上优于家庭教育。所以,学生一旦进入学校,我们就要明确这种意识,担负起这个责任。所以在平时的管理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有些苦是自己必须去吃的,有些问题是必须自己去处理和面对的,有些错误是必须自己去承担责任的,有些选择是必须需要自己去付出代价的,把所有的磨难都当成磨练,用平常心去对待,以后的路才会走得顺利。即便有时学生没有办法理解,但是事情过后,学生从自己的进步中总会理解到,我们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在爱护他们。

六、爱心需要互相信任和理解

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工作是在管理学生,管理就意味着雕琢、打磨,琢掉不成器的枝枝丫丫,打磨成真正可用的佳木良材。这本身就意味着流泪、流血、疼痛。从学生的角度看,看到自己的泪水,感知到疼痛时就有可能会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但同时我们又是爱学生的,因此这种爱心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来维系。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学生、亲近学生、信任学生,同时也让学生信任自己。当学生愿意从一言一行里理解你的苦心,接受你的思想和意见,教育管理工作才有办法顺利进行。所以,当有一天学生真正低下头说:“我错了。”或是终于抬起头说:“我可以。”,也或是突然扑向你的肩头说:“我该怎么办?”时,我们之间共同的希望就出现了,教育就可以走向成功了。

七、用爱心培养学生爱人之心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对师长充满爱时,才会自觉主动地听从教导,发愤学习;学生对父母充满爱时,才会时时不忘其养育之恩和盼儿成才之殷切希望,激励自己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有所担当;学生对社会充满爱时,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广阔天地里自有自己一份拼搏的空间,愿意用心付出,收获梦想;学生对祖国充满爱时,才会树立其崇高理想,相信龙的传人必将冲腾起舞,一飞冲天,从而愿意不断努力,为祖国增光添彩。用爱心培养学生爱人之心,让他们相信天地之间,超越血缘之外仍有大爱存在,时时感激万物,常存感恩仁爱之心,做至善之美、至爱至诚之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因此,我们捧着一片爱心来面对学生、开展教育,则必将收获爱心、收获美德、收获高尚,也收获教育的成功。

摘要:成功的教育即是教人拥有美德,并使之高尚。爱作为精神力量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又可以是巨大的教育力量,但其关键在于“心”到。爱心既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终极目的。爱心,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是理解,是鼓励,是宽容,是责任,是一切琐碎的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关键词:美德,爱心,成功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法光.以爱心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6).

[2]唐亮,刘学梅.关爱学生和谐发展[J].科教导刊,2010,(7).

[3]谢孟岑.对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体化工作的思考[J].校园心理,2010,08(5).

[4]秦树理.强化爱心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2).

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篇2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近几天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的内心不是感动,而是震撼。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李老师细腻的师生感情、敬业的教育精神无不深深吸引了我,给我启迪,他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李老师说“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是我那一时期教育的自觉追求。”我想,这种理念正切合了我今日此时的心境。“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引以为荣的教育生活的自我写照,也是我写给自己的座右铭。而我认为,增长教育智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书读得多了,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当然是比较科学的理念,教育生活才更有尊严。而一味地复制别人,自己如何提高呢?精神层面没有高度的人,在人格魅力指数上也会停滞不前。不要说教育生活,就是日常生活都难得有尊严。

读罢《爱心与教育》,我将自己的读后感总结如下: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这一点,我在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时,就深有感触。因为在书中,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到某部名著对其成长的影响,窦桂梅的书中更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一辑专门介绍了自己的几篇读后感,我在读这样的书时则参照着把未曾读过的书名列入预购书单。我觉得,老师本身就应该多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现代人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首先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书中的人物、事件一起做一次神游,进行精神上的旅行;其次,读那些名家名篇的时候,可以不知不觉地学到一些精彩的文学描写的方法,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感染。第三点,我在读教育类的书籍时,就如同在跟大师对话,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

第三,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我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则需套用梁启超激励儿女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第四,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爱心:成功教育的基石 篇3

一、爱生如爱子:润物细无声

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我国教育家夏沔尊在教育中也始终如一地推行着‘爱的教育’的思想。他在课堂里,从不发火,更没有训斥、体罚,但学生都很尊敬他;他讲课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他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子女,充满情感和挚爱,有人称之为‘妈妈的教育’。正是因为有了教育前辈们的熏陶和感染,多年来,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当起了妈妈般的老师。每当看到有孩子红领巾没戴好,扣子没系好,我便会轻轻地走过去给他们重新戴一戴,帮他们重新整理整理。冬天出操或课间回来,我常常会产生母亲般的疼爱,不由得捧起那冻得发紫的小脸捂起来,捉起冻得又红又拙的小手搓起来。看到学生身体不舒服,我常常会走上前,摸摸额头看烧不烧或柔柔学生的腹部,以此来安慰学生,减轻痛苦。尤其遇到学生因病呕吐时,即便是正在上课,我也会立即停下来,一边鼓励孩子要坚强,一边帮助孩子擦洗并清理吐下的脏物。就因为自己付出了一点真爱,做到了爱生如爱子,润物细无声,因而,一下课,孩子们总爱围在我的身边,喜欢跟我说掏心窝的话。尤其是到了元旦和教师节,学生们更是送来一份份贺卡、一束束鲜花表达着他们对老师的一片爱心、感激与祝福,每当这时,我就知道师生情感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在了他们的心里,终将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信心如风帆:鼓励是良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更是教师倾注期待的成功范例。事实即如此,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大人们的赞扬与鼓励,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更需要得到来自老师的赞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因为,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是其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多表扬、多鼓励是每个学生进步的动力和风帆。因此,当学生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时,当学生作业写得漂亮时,当学生的课堂发言精彩时,当学生讨论问题热烈时,我都会真诚地向他们表示祝贺,恰如其分地给他们以鼓励。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学习上较差的孩子或是调皮好动的孩子,我更是通过“关心与爱抚暖心,启发与诱导动心,信任与表扬激心;微笑与掌声鼓励,优加与红花奖励,比赛与寄语激励”等“三心,三励”措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就因为我信奉教育前辈们的这些至理名言,因此,对于那些生性胆怯,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我便有意多和他们一起聊天、谈心、交朋友,多和他们一起参加一些体育游戏活动,特意让他们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生性活泼、聪明,但比较调皮的学生,我则采取“用放大镜看他们的优点”,尤其是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哪怕一丁点儿,我也要为他竖起大拇指,要在班上大力表扬,并及时奖励小红花或小红旗,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设法扬起每个学生进步的风帆。

三、课堂如阵地:教育是艺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时,就会用理解、信任、赞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因为,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更是一种爱,爱的真谛就是理解和宽容。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就有典型的案例:课堂上曾有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手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是当霍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霍老师由此感到了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她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当看到他举左手,霍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则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霍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发现整个班都变了。霍老师高超的艺术教育手段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我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作了类似的尝试,果真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班上有一位学生,由于智力的问题导致学习比较差,再加上说话结巴,每次叫该生回答问题时,总有一些同学忍不住会笑出声,课堂上也因此会出现一阵阵骚动。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上新课的前一天,我悄悄告诉他第二天课堂上要让他回答的问题,并让他在家里多给爸爸妈妈说几遍,直到自己不结巴为止。第二天上课,当我如约叫他回答问题时,他果真没有以往那么胆怯了,不但回答对了,而且语言也较以往流利多了。在老师的带头鼓掌下,全班同学都为他送去了热烈的掌声。这样的方法采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又试着增加了另一种方法,即每当要叫他回答提前没有告诉他的问题时,我就有意提一些简单的问题给他,大多数情况下,他都能顺利地过关。一段时间后,他变了,变得自信了,变得说话不太结巴了,变得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同学们也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慢慢地,同学们谁也不笑话他了。

实例说明,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教师要从心理上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护和关心,把爱的教育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感到老师真正地关心他,帮助他,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人民教师优秀的师德,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爱心与成功教育 篇4

扎西是一位15岁的男孩, 刚转入本校时, 他性格暴躁, 欺软怕硬, 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拍桌子、摔书本、顶撞老师, 还上课睡觉、说脏话、打架等, 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特别差。

经了解, 我才发现扎西出生在一个牧民家庭, 一直寄养在爷爷奶奶家里, 小时候扎西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缺少父母的关爱, 爷爷奶奶又过于溺爱, 养成了他的许多恶习。长到10多岁后接到父母家里, 此时的他对父母的教育已经无法适应, 除了不服管教外, 还对父母有一种仇恨心理。父母平时对他缺少照顾, 稍有空闲就逼他学习而很少与他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 且父母亲因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而经常吵架, 并当着孩子的面言语粗俗, 导致他养成了说脏话的习惯, 产生了对周围人的不信任感。此外, 扎西因霸道, 几乎没有朋友, 与同学发生矛盾后不主动找同学谈, 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 心里有什么委屈也不对父母讲, 和父母很难沟通, 而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针对问题学生扎西我采取的措施

(一) 创造扎西和教师交流的机会

对于这样一个学生, 我首先从他的行为习惯入手, 找机会多和他接触, 帮助他打开心结。我经常把他叫到办公室, 让他帮忙做做卫生等, 这样就有机会和他交流和沟通, 平时观察他的一些言行, 了解他的思想动态, 培养他对老师的信任感。

(二) 通过周记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由于他和父母不愿意沟通, 朋友也少, 有时候有些委屈无处诉说, 于是我通过周记与他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渐渐地和他拉近了距离, 那段时间他的脾气没有以前那么暴躁了, 也不顶撞老师了。一次他在周记中写到“我居然也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受表扬原来不是一件难事, 老师, 我会加油的”。

(三) 召开主题班会进行感恩教育

扎西15岁现就读我校九年级, 虽然到八年级时他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改观, 但包括扎西在内的全班学生普遍存在乱花钱, 没有感恩意识, 恶言顶撞家长, 不懂得尊重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和亲友等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召开了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当扎西能和学生有个正常的交往并逐渐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学生时, 我鼓励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学生会、广播站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尤其刚参加学生会社团后, 当他随学生会干部检查各班的卫生和纪律时非常自豪, 他终于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各班了, 这大大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培养了他的责任心, 也改掉了他动手打人的毛病和说脏话的坏习惯。看到扎西的这些变化, 我及时抓住教育契机, 提议在年级组进行表扬, 鼓励其进步。

(五) 与家长通力协作配合教育

在这三年中我多次和扎西的家长沟通, 做家长的工作, 他父母也十分配合。家长觉得自己教育孩子有很多失败的地方, 及时做了调整, 渐渐地家长的责骂也少了, 他们之间的沟通多了, 且扎西的学习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扎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几点反思

(一) 教师的爱心和细心是问题学生转化的基石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 都产生于老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作为教师, 我全身心地爱自己的学生, 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 我都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 爱得无私, 爱得让学生信服。同时, 我在班级管理中细心地观察每一位学生, 通过勤观察、勤表扬、勤鼓励、勤记录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变化。在教育扎西时, 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融入了自己的爱心和细心。

(二) 家校紧密配合是转变问题学生的关键

从扎西的事例中我发现问题学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但家庭因素占有很大比重。首先, 要让家长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帮助家长树立信心, 指出家长教育孩子失败的原因, 让家长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猜疑, 多一份信任少一份指责。其次, 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沟通, 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在扎西的进步过程中, 家长和我密切配合, 随叫随到, 学校、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

(三) 抓住教育契机宽严结合

在扎西的转变过程中, 我抓住了几个教育契机,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宽严结合的教育方法, 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如在扎西和两名女学生发生口角后为了报复而把她们的文具袋从教室偷走后, 我怕这件事张扬出去, 他会破罐子破摔, 于是我认真分析并观察扎西, 旁敲侧击, 暗示他把文具袋放回原处, 如何处理要看他的表现。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 扎西确实对错误有了深刻认识, 第二天他就把文具袋放回了原处。此次问题的处理, 对他的触动很大, 他深深感到了老师的诚意和宽容。

现在扎西中学快毕业了, 和刚入校时相比俨然是两个不同的学生, 他从一位蛮横、懒散、满嘴脏话的学生变成了一位有礼有节、懂事、阳光、有责任心的学生。当然问题学生的转化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教育方法, 不断地总结教育经验。

摘要:问题学生的转化是衡量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掌握其思想动态, 把握时机, 对症下药。孟子说过:“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尤其需要有爱心的教师完成, 爱心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心去拥抱学生, 正确评价学生, 宽容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真正感化学生, 才有可能转化问题学生。

关键词:问题学生,转化,爱心,宽容,沟通

参考文献

[1]杨福义, 张福娟, 江琴娣.问题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学报, 2004 (3) .

[2]杨福义, 梁宁建.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5 (2) .

[3]阮为文.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4) .

[4]李少娜.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3) .

收获成功和爱心 篇5

———杨志萍

物流领域原本是属于男性主导的阵地, 如今女性正越来越多地崭露头角, 杨志萍便是其中的一位。在物流圈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劳作多年的她蓦然回首, 发现自己十七年来收获的不仅是事业的成功, 还有思维方式和爱的情怀。

“同样的问题, 不同的范围, 会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案。”看到问题, 杨志萍喜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她称之为逆向思维。

对于2009年的金融危机, 更多的人看到了危机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而杨志萍以独特的视角看到了这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利用钢材降价, 长通物流在经济危机这一年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栋耗费几千吨钢材的大楼来讲, 我们节省了两千多万元, 用‘一分钱’干了‘两分钱’的事。”在杨志萍看来, 某一方面不利的因素若从另外的角度看却是有利的。

杨志萍坦言:“我不是一个看到问题就埋怨的人, 而是千方百计找办法, 找简单办法去解决问题的人。”看来这也正是她事业成功的助推器。早年杨志平在做家电期间, 发现货物很难运回来, 她就思考用什么样办法, 能让市场流通起来。因此, 在1993年, 杨志萍便南下广州开了长通货运部为其家电市场服务, 这便成为杨志萍事业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走过十七个年头的长通物流, 如今已经拥有管理人员600多名, 基层员工6000多名, 6种创业模式, 下设15个配送中心, 300余个分支机构;同时拥有近50000家稳定的会员客户, 资金流服务 (代收货款) 月均8亿元以上。

如今, 以河南郑州为中心, 分布全国东、西、南、北的长通五大物流中心已经建设完毕。与此同时, 农产品物流的模式在公司发展战略引领下, 形成从原材料进入到整体营销再到自动化生产的完整链条。杨志萍认定,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相对落后, 但围绕农业生产、购销、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将是一个大有前景的服务性产业。

长通开创的农业“物流房”模式无疑又是一个创新, “我们在郑州一些大型的社区购买了专门的‘物流房’, 其中‘室’用来自己住, ‘厅’用来业务展示, 通过多种经营来给社区提供最方便的服务。”杨志萍透露, 长通已在郑州盘下109套“物流房”作为中层人员创业的另一个平台。

杨志萍用逆向思维方式收获了成功, 长通从一个小小的货运信息部成长为河南的一流物流企业。她说, 商人必须站在市场最前沿进行逆向思维, 以超前的理念把握着每一个机遇。

用独特的思维去看待并解决问题, 使企业不断地向前迈步, 领跑于行业之首;与此同时, 并用爱心去温暖和回报社会, 这是杨志萍的另一个收获, 也是她看待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责任和社会价值。在长通物流当了10年团委书记的魏长龙满含深情地说:“大姐 (杨志萍) 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她自己创业成功之后, 不忘对社会的回报。”

熟悉杨志萍的人都知道, 她从小生活艰辛, 磨练出不惧困难的性格和呵护家人的爱心。杨志萍8岁时父亲去世, 留下了母亲带着四个女儿, 身为老大的她在过早承担起家庭生活重担的同时, 一种无形的责任和义务压在了她的肩上, 也深深地扎根在了内心。事业成功后, 她的这种责任和义务得到了升华, 更是爱用心来温暖和回报社会。

在长通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辆从广州回来的大货车, 在长通的门口爆胎了, 车厢侧翻;当时车上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 惊恐的从车上跳了下来, 此时翻倒的车厢恰巧砸到了女孩的胸口。见此情景的杨志萍一行人不约而同地喊了声“救人”, 短短的10分钟的时间, 满满一车货, 在长通人的努力下, 连卸货带抬车, 将女孩从车下救了出来, 当时很多员工的指甲盖都挖出了血。当120急救车赶到时, 长通人又不约而同当场捐出7800多元钱, 由于抢救及时, 女孩很快脱离了危险。

杨志萍感慨地说, 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伟大的, 当时用于盖车的绿色帆布平时用剪刀都不容易剪开, 但却被大家生生用双手撕开了, 这是长通人创下的一个奇迹, 也是长通人展现爱心的一个缩影。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杨志萍一边发动员工向灾区捐款, 奉献爱心, 一边与救灾指挥部联系, 要求到一线去抗震救灾。一天半的时间里, 公司员工就捐出了90720余元;与此同时, 经指挥部的批准, 她挑出精兵强将, 组成了36人的长通救援队亲赴一线。5月14日上午7点半, 长通救援队在她的带领下, 满载着一千箱方便面、一万袋馒头、四大箱西红柿、黄瓜、价值20余万元的水、药品、棉被以及员工的捐款, 分乘四辆大货车匆匆奔赴灾区, 成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民间医疗队。杨志萍带着她的救援队先后到达了青川、江油等地。

在杨志萍的带动下, 公司的员工都动员了起来, 赴川救灾人员已累计达400余人次。整个救援的过程, 长通救援队吃的是带来的馒头, 喝的是矿泉水。因为没有带帐篷, 他们只能睡在路上、车上, 尽管条件恶劣, 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和退缩。

为此, 杨志萍被评为“四川省抗震劳模”。在她看来, 人都会遇到艰难险阻的, 但是只要大家能伸出双手, 一切困难都会过去, 就像汶川地震一样。作为企业家肩负的不仅仅是事业, 更有一份社会责任, 在大灾大难面前, 社会责任比什么都重, 这才是企业家的本质。

在杨志萍的生活里留下更多的印迹是:女人比男人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不光是事业上的还有家庭的, 这也正是女性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 杨志萍通常会将手机关掉拉家常, 说心里话;与儿子沟通交流时, 她更像是一个朋友一样去倾听、去交流。

2010年, 杨志萍又将长通物流放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 苦练企业的内功, 紧跟现代物流的步伐,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去尝试和开创更多新的市场。对于企业员工, 长通开通了长通大课堂, 拉开了用知识、规范、效率提升企业水平的序幕, 向做强做大、走向世界企业的目标迈进。此时杨志萍也在刻苦学习英语, “现在我已经能听懂老外们的话了, 还能用富于中国感情的外语来交流呢。”杨志萍笑着说。

杨志萍河南长通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6年, 由于家庭困难, 杨志萍不得不中途辍学。用母亲给的30元钱, 买了一块万用表, 一个电烙铁, 开起了修理铺。

21岁那年, 杨志萍以自己敏感的商业意识抢先一步在商场租赁摊位经营家用电器, 其经营的“杨氏三姐妹电器行”的名气在郑州家电行业不胫而走。做家电期间, 她发现货很难运回来, 因此在1993年, 杨志平南下广州, 创立了长通货运部。

爱心教育在《品德与生活》的应用 篇6

这位家长的感叹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原因是孩子缺乏爱心,这是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爱心,即关爱他人之心,它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广义上讲,是指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一切需要关心和爱护的人。

一、教师要做爱心教育的楷模

要让学生有爱心,教师自己必须有一颗博爱之心,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爱心,以热爱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基点,进而热爱教育对象,并施以正面教育,以雕塑学生美的灵魂为目标,这是人类最纯朴的爱的情感的升华,也是做好德育工作、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客观需求。

1.教师以身立教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教师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方面。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要用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新一代的教师更要有高尚的行为,在品德方面以身立教,把真、善、美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在当代,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其道德情操与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完美的统一上。

2.情感感染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情感感染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

二、精心设计载体,激发学生的爱心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育家陶行知有精辟的论述:“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因此,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精心设计爱心教育载体,是培养学生爱心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1.创设爱的环境

所谓爱的环境,主要是指爱心教育中出现的,能给教师及学生强烈感觉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是以爱心为主导的群体态度和情感的综合反映,是培养学生爱心所特有的无形的氛围。在具体教学中,通过交流、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对爱心的理解,体验爱心的重要和丢失爱心的危害;采取辩论、对话、故事、小品、检查对照等形式,设置情境,使学生明辨善恶,提高认识,引导行动;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在故事会上宣讲古今名人爱国爱民的事迹,使学生与榜样产生共鸣与情绪体验,激情明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起一座“爱”的丰碑。

2.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

坚持不懈开展“爱心教育”和“关爱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关爱活动和爱心体验中受到了较好的“爱心教育”,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开展“爱心周”“爱心大行动”活动,成立“爱心基金会”等,使部分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的学生得到了爱心援助。捐一样礼品,捐一份爱心,买一件礼品,献一份爱心,为的是奉献一点爱心,为帮助他人尽绵薄之力,从而唤起学生对“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懂得“爱”,会“传递爱”和“输出爱”,知道只有具备“爱心”的人才是人格完整的人。

3.鼓励学生写体验日记

每次教育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把收获表达出来,并针对他们的心得体会再进行指导和引导。学生每次遇到困难时,总是自我总结教训,教师采用延迟评价和分解评价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补偿练习,以激起他们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亮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制作富有童趣、图文并茂的“星星你真棒”德育橱窗,定期开展评荐“体验之星”活动,编辑生动活泼的爱心体验小报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写体验日记,以再体验得到爱的升华。

爱心与成功教育 篇7

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的“爱心与童心”里这样写道“: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话但凡教育者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李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如何爱学生?不妨用解字的方式来解读李老师“爱”的真谛。

“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从结构上看,“爱”字属于上中下结构, 上部为“爫”,意为用手抓。手里抓着东西给别人,所以爱首先是给予。一个老师所能给学生的无非是两块:一块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为智育;一块是为人处世道理,是为德育。李镇西老师的手记告诉我们, 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宁玮成绩不突出,但学习勤奋,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李老师视她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如珍宝,竭力肯定;伍建家发生火灾,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捐款献爱心……李老师如一位魔法师,变着法将人类的一些美好品质,如正直、 善良、诚实、谦逊赋予他的学生,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成为对社会有利,至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

“爱”字的中间是一个“冖”,与房屋有关。房屋是用来遮风避雨的,所以爱应该是呵护。李老师是学生的守护者。他尽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发掘他们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李老师始终坚信,即使是再坏的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因此,对于“后进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李老师总是能看到背后的积极思想,如万同上数学、地理课爱说话,不听讲,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调皮捣蛋,但李老师却看到了万同听不懂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是多么痛苦,故而给他找事做消磨时间——抄 《烈火金刚》。想想自己及身边的老师,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的呢?往往是简单粗暴的,一通狠批算是轻的,更有甚者恶语相加,罚抄、罚站,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辱。对照李老师,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李老师对学生的细心呵护还表现在耐心对待后进生转化中的反复。就像万同,时而好转,时而又犯错,有时还是同样的错误屡犯,但李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宽容他的错误,寻找时机与他谈心,利用集体舆论引导等,一次又一次将他拉回正道。可以说,后进生转化的反复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往往就缺少李老师的这份耐心与宽容。

“爱”字的下部为“友”,这层意思大家一看就懂,意为友善,视学生如朋友。从李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育者。班里的管理崇尚民主,凡事集体商量,老师有的是建议、提醒;休息日,他会和学生一起逛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到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他就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祝;学生毕业多年仍与他书信往来,甚至辗转多地就为看他……就是这样,他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感化学生,改造学生,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青春期教育、突发事件处理中,方式方法都显得相当睿智,这与他渊博的学识有关,但我认为根本上还是源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上一篇:钢筋连接器下一篇:劳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