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工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2024-04-17

高县工业发展分析与建议(精选7篇)

篇1:高县工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高县工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近年来,高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特色,突出项目驱动,打造园区平台,强化招商引资,营造发展环境,全县工业发展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强力引擎和重要支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十二五”的新要求相比,我老秘网县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我老秘网县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已是摆在我老秘网县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高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5亿元,同比增长55.34%,比2005年增长了6.9倍;工业增加值37.2亿元,同比增长46.46%,比2005年增长了5.1倍;实现销售收入98.55亿元,同比增长62.2%,比2005年增长了5.27倍;完成工业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61.9%,比2005年增长5.4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个,比2005年增长2.39倍;亿元规模以上企业22个,比2005年增长7.3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8.7%,比2005年提高23.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强势崛起的重要支撑。

(二)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产品体系逐渐成熟。通过近年来的发展,高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个,其中,能源企业24户(其中,煤炭企业23户),化工企业6户,食品企业7户,轻纺企业7户,建材企业10户,机械制造企业3户,初步形成了以电、煤为主体的能源工业,以电石、甲醇、化肥、造纸为主体的化工工业,以白酒、茶叶、粉丝等为主体的食品工业,以茧、丝、绸为主体的轻纺工业,以水泥为主体的建材工业及以机械制造为主体的制造工业。

(三)工业园区发展强劲,聚集效应逐步显现。自2005年以来,我老秘网县聚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着力打造福溪工业集中区和庆符—文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福溪工业集中区共入驻福溪电厂、普什铸造、天顺水泥、金叶茶业等19户企业,2010年福溪工业集中区产值实现10.63亿元,占全县工业生产总值17.05%,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庆符—文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也是宜宾市唯一一家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0年,园区农业产值4.59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20.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17亿元,增占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95.07%,园区已成为高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涉农工业集中发展区。

(四)财政贡献不断加大,支撑能力日益增强。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2.3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36.25亿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78.9%。全县工业从业人员2.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6.6%,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5%,工业通过税费由财政直发工资补贴和企业直接向员工发放工资全年达5亿元,工业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率达70%以上。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统筹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而且缓解了社会矛盾,更新了思想观念,鼓舞了全县上下的昂扬锐气,有效激发了全县人民的创业激情,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撑作用。

二、高县工业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相对滞后。2010年,高县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为23.6 :58.2 :18.2,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对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81.7%,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总量均小。我老秘网县三产结构与全国三产结构10.1:46.9:43.0相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国低25个百分点,说明我老秘网县还没有完全摆脱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经济的影响,特别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商贸比重较大,而城市公用事业、教育卫生、金融、社会中介等服务行业投资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县一、二产业的发展。

(二)工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工业亟待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结构不优。全县工业行业门类少,主导产业仍然是以资源开发为依赖的食品、能源、建材等传统行业,同时,部分项目存在同构化倾向,同类生产企业分布零散,上下游衔接配套较为缺乏,行业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制约了规模经济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二是企业结构不优。尽管近几年我老秘网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增长较大,但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局面依然没有改观。全县5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无大型企业,中型企业6户,占10.71%;小型企业50户,占89.29%,对工业经济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根据抽样数据调查,我老秘网县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企业个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70%、26.7%和3.3%,这既表明我老秘网县的工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整体素质偏低,也说明了我老秘网县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初具规模,可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产品结构层次低,缺乏知名品牌。目前,我老秘网县多数工业产品都是对原材料的简单加工,以初级制成品的形式直接面向市场销售,产品大都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耗能较高的“两低一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除了高洲酒业、早白尖、川红等企业产品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外,其它企业产品多为优而不名,大而不强,这些企业不仅缺乏创建品牌勇气,更缺乏全国名牌和国际知名品牌战略,限制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高县工业发展对策

(一)在提升传统产业中调整结构,力促工业发展层次由“低”到“高”。一是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转型支撑力。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加强下游企业的培育和引进,特别是要加速能源化工、酒类食品、轻纺的下游产业链培养,实现内部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和支撑作用,引导企业将投资“触角”伸向与主导产业相关的下游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强综合竞争力。依托福溪工业集中区和庆符—文江农产品加工园区,以福溪电厂、高洲酒业、立华蚕茧等企业为核心,引进一批关联度配套高、产业链条长、就业拉动力大的工业项目入驻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横向成集群、纵向成链条的工业企业新格局。二是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产业转型发展力。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有关考核办法,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倾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和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积极引导企业间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今年,我老秘网县先后成功引进了四川宜宾中电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石灰石制粉项目、四川嘉阳集团公司粉煤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和重庆长江造型材料公司铸造废砂再生资源化项目,既充分利用了福溪电厂、普什铸造的废弃物,又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引导企业走优质、高效、低耗的路子。目前,我老秘网县已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华盛纸业正在申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三是注重科学技术创新,增强产业转型竞争力。县财政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我老秘网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为主攻点,在抓好技术创新中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完善支持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重点引导高洲酒业、川红集团、早白尖公司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在巩固高洲酒业、早白尖茶业2个省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力争3年内再创建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狠抓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密切地方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大企业的合作,引导企业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开发合作,推进校所的技术资本、人才资本与全县企业资本优化组合。

“小”到“大”。一是抢抓机遇,分门别类承接转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融于成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立足我老秘网县资源、区位、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从三个层次抓好产业转移工作。第一层次是利用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家电制造、机械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以此带动城镇化发展,促进“两化”互动;第二层次抢抓宜宾城区食品、化工、造纸、制造等产业向郊县扩散或转移的机遇,借助福溪工业集中区距城区仅10公里的优越位置条件,吸纳市内企业退城入园;第三层次是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在农产品深加工和煤电化上做文章,千方百计吸引企业投资兴业。二是打造园区,夯实平台承接转移。抓科学规划,在完成福溪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中区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交通建设等配套规划,同时,结合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庆符—文江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以规划主导产业和园区布局有重点、有选择的承接产业转移企业。抓基础建设,启动福溪工业集中区石桥片区骨干道路和供排水配套设施建设,加速集中区110KV变电站和骨干电力线路建设,加快推进庆符—文江农产品加工园区标准化厂房、仓储设施、集中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企业和项目入驻条件。抓优质服务,继续对园区企业实行县级领导负责制,对有合作意向的项目明确专人跟踪服务,全程协助帮办项目审批等工作,对在建项目实行定期汇报制、督查考核制等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让入驻企业来一个、办好一个、发展一个。三是保障要素,提升基础承接转移。破解用地难题,一手抓增量供给,利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积极争取用地指标的倾斜,储备好工业用地指标,为承接转移提供基础;另一手抓存量盘活,对那些圈而不用的土地,明确时间限期开发,过期严格依法收回,同时,严格执行土地投资强度、经济密度等指标要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强化金融支持,继续加大金融协调服务力度,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入驻高县,支持各类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加快发展,全力帮助入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争取金融贷款老秘网

(三)在强化人才支撑中调整产业结构,力促工业人才资源由“少”到“多”。一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实行柔性人才政策,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根据我老秘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对能源化工、酒类食品等重点领域所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打破身份、地域、行业等“体制壁垒”,设立岗位,开辟通道。同时,按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帮助企业加快职业经理人的选聘步伐,建立有效的广纳人才、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二是加强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依托高县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开展“订单式” 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校企智力资源等形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诸环节全部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培养企业急需适用人才。依托企业技术岗位,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培养造就一批高技术工人伍摆在重要位置,制定培训计划,通过技术比武、以师带徒、外出培训等形式,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每两年一次的高县工业管理杰出人才、工业技术能手评选奖励制度,对评选出的杰出管理人才和技术能手给予一定特殊津贴。积极推荐优秀人才、拔尖人才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各类人才在全县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中进行技术攻关、科研开发等方面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类、科学技术类奖和国家专利授权的,给予重奖。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支持各类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按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真正体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待遇。

篇2:高县工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高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文万春

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宜宾市中南部,北纬

28°11′~28°47′、东经104°21′~104°48′之间,幅员面积1323km2,辖12镇7乡285个行政村,总人口52.12万人,农业人口45.91万人。高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最低270米,最高1252.1米,属丘陵低山地貌;气候温和,温湿度适宜,雨量充沛,平均年气温18.2℃,相对湿度81%,年日照时数1147.8小时,大于10℃的积温5881.3℃,无霜期360天,全年降雨量1028.1毫米;土壤PH值4.5-6.5,有机质含量丰富。近年来,高县抓住“东桑西移”政策机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把蚕桑产业作为山区和半山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培育和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发展蚕桑产业。全县现有桑园18万亩,产业遍布全县19乡镇,其中基地乡镇10个,有养蚕基地村和重点村119个,1681个组,蚕农3万多户,从事种桑养蚕人口10多万人,约占全县农业人口30%。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高县实现了蚕桑基础稳定,产茧、产值、单产、价格等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发种16.6万张,产茧11.2万担,实现蚕桑综合产值3.3亿元,其中蚕农茧款收入1.48亿元,净增长5462万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蚕桑产值700余元,蚕业产值和丝绸工业产值占了全县GDP的10%以上。高县已成为川南产茧和缫丝第一大县、四川蚕桑产业第二大县。

一、发展现状

(一)龙头企业发展。高县蚕桑产业龙头企业——立华蚕茧有限公司,是国家商务部批准的“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公司拥有先进的飞宇2000型自动缫设备14组,粗丝机6台,K251织机80台,捻线设备60台(套),已形

成500吨生丝、100万米绸缎、200吨捻线丝、5000床丝棉被的生产能力,可创产值2亿多元。生丝平均等级4A级以上,双宫丝、捻线丝双特级,建立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县内建有一个年生产优质蚕种10万张的蚕种场,能满足本县50%以上的蚕种需求量。全县有蚕桑高、中级技术人员近100人,有制种、缫丝、织绸等技术人才1500人以上。

(二)产业基地建设。高县现有桑园18万亩,产业遍布全县19乡镇,产业基地相对集中在罗场镇、庆符镇、嘉乐镇、落润乡、蕉村镇等中南部乡镇。2010年,罗场镇产茧达2.18万担,继续保持川南领先地位,庆符镇、嘉乐镇也稳定在1万担以上。产茧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村1个,产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23个,蚕茧收入5000元以上的户5000户。

(三)发展体系构建。高县建有一支250余人的技术培训和推广队伍,科技公共服务能力能基本满足基层蚕桑生产需要。形成了蚕桑科技示范园(蚕桑科技专家大院)—乡镇蚕技站—村蚕桑员(蚕桑专业合作社)—共育户(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四级服务网络,服务体系较为健全。立华蚕茧公司负责育苗、栽桑、发种、养蚕、新技术推广;乡镇有22个蚕茧生产技术站具体实施;蚕桑基地村、共育户、科技示范户、蚕业协会(蚕桑专业合作社)作为补充,“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同时,高县蚕桑产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尽管产业龙头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在省内来看生产水平较高,但科技开发力量仍然不足,生产水平仍处在国内中等水平,产业发展附加值不高。企业拥有缫丝、织绸等生产能力,但蚕桑—丝绸—服装的产业链条未完全形成,印染、服装等后续产业缺乏,下游产品仍需进一步开发和延伸。二是科技含量提升不够。农民栽桑养蚕的科技含量依然不高,蚕桑单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缺乏的条

件下,需要通过培训、示范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栽桑养蚕的科学水平,以提升蚕桑科技含量,提高蚕桑单产。方格簇、养蚕大棚、小蚕共育等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综合效益发展不够。尽管蚕桑产业已经成为我县部分农民群众家庭支柱产业,但蚕桑产业“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状态普遍存在,产业附属和配套综合开发尚在起步阶段,综合开发利用不够,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发展不够。

二、发展前景展望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工作取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全力推进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蚕业,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链条型延伸、综合性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壮大,保持蚕业生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实现“一增长、二优化、三提高”,(一增长:蚕茧产量明显增长;二优化:产业布局、产品结构明显优化;三提高:蚕农收入、品质效益、出口创汇明显提高)。到2012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20万亩,发种22万张,产茧量达到15万担,行业产值超过3亿元,税利1000万元,蚕农综合收入实现1.5亿元,蚕茧质量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创建省级蚕桑特色产业县。到2015年,桑园面积达到22万亩,发种28万张,产茧量达到20万担,行业产值超过5亿元,税利3000万元,蚕农综合收入实现3亿元(翻一番),丝绸工业上台阶,延伸产业链,打造名牌产品,推进产业升级,创建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三)发展举措。

一是突出示范建设,推进产业基地发展。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建设10个产茧1万担以上的乡镇,100个产茧1000担、综合产值超200万元的村,1000个产茧100担以上、综合产值超50万元的社,10000户产茧10担、综合产值超2万元的科技示范户。规划建设7万亩高效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在罗场镇、庆符镇、蕉村镇、嘉乐镇、落润乡、羊田乡等6个乡镇41个村集中连片区域,建成在全市范围内基地最大、生产标准、综合效益好的7万亩高效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其中核心示范区3万亩。大力发展“一步成园”。充分调动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2011-2012年,新建、改建桑园8万亩(其中新建2万亩,改建6万亩),桑园面积达到20万亩,达到并超过全省产业基地强县标准。2011-2015年,新建、改建桑园16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建12万亩),桑园面积达到22万亩,高产优质桑园巩固在15万亩以上。

二是突出链条延伸,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扩能技改等方式,努力拓展蚕、丝、绸项目,千方百计延伸蚕业产业链条,发展印染、服装等后续产业,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投入资金提高技术水平、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走区域性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链条型延伸、综合性开发的道路。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完善1个产丝400吨的丝厂;完善一个产绸100万米的绸厂;建成一个产丝棉被1万床的丝棉厂;筹建一个丝绸服装厂。同时,制订和完善有关指导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政策,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择优发展,重点扶持,规范和发展农民蚕业专业合作社,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经营机制。

三是突出科技兴蚕,加强科技研发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蚕业发展更要靠科技支撑。与省蚕研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科技研发合作机制。在工业生产上,充分发挥企业建立的茧丝工程技术中心作用,加大技改和节能降耗力度,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创立产品品牌。同时,加快专业化职业蚕农群体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乡镇蚕技站、村社干部、蚕农”四位一体的技术推广体系功能,加大蚕业生产科技普及力度,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园、技术要领到人;全面推行桑蚕品种优良化、消毒防病专业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上蔟方格蔟化等 “五化一高”工程。

篇3:高县工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1 调查显示蚕农凸显老龄化

高县目前养蚕户28754户, 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0%左右。劳动力年龄结构为:20岁以下的37人, 占0.13%;20~29岁的371人, 占1.29%;30~39岁的5093人, 占17.71%;40~49岁的9131人, 占31.75%;50~59岁的8469人, 占29.45%;60~69岁的4575人, 占15. 91%;70~79岁的966人, 占3.36%;80岁以上的112人, 占0.39% (均以户主身份证信息进行调查分析, 1户1人) 。其中有劳动力 (20~60周岁) 23064户, 占养蚕户的80.2% (详见下表) 。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

从上表可以看出, 高县农村养蚕劳力主要分布在40~60岁, 占61.2%, 40岁以下仅占19.13%, 呈现出老龄化现象, 年轻劳动力外出突出、后继乏人。

2 原因分析

2.1 比较效益下降直接导致劳力外流

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据调查, 一般一个壮劳动力每季可以养蚕1.5~2张, 产茧70kg左右, 按照2011年蚕茧价格, 可收入2000余元, 一个劳力全年4季蚕可收入近万元, 除去施肥、病虫防治、蚕种等刚性成本, 毛收益在7000元左右。而年轻人现在外出打工, 或者在本地做短工, 只要肯做, 每个月收入至少有2000元以上。愿意在家里养蚕的年轻人很少, 既嫌起早贪黑太辛苦, 又嫌收入不稳定。留在家的人与其说养蚕是为了经济收益, 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坚持一种延续数千年的传统。

2.2 传统的蚕桑生产特点加剧劳力外流

传统栽桑养蚕主要集中在当年5月到10月的半年时间, 其余时间总体属于闲期, 蚕桑生产“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特点突出。而一旦蚕农外出务工, 特别是有文化、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蚕农, 找到了比栽桑养蚕更稳定、效益更可观的项目, 导致的结果就是养蚕户急剧减少, 从事蚕业生产的人群老龄化日趋严重, 弃桑不管、有桑不养蚕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2.3 养蚕不省力是诱因

高县有投产桑园10000hm2, 户均0.3hm2多, 每年从桑园常规管理, 到消毒防病、蚕期饲养、上蔟采茧, 对中老年人来说, 是一个不可回避且又繁重的体力活。通过近二十年的技术推广, 蚕技部门对于育苗栽桑、大小蚕饲养提出了一系列的省力技术, 并得到蚕农的认可和普及, 大大缓解了蚕农的辛苦程度。但是桑叶采摘和上蔟管理等部分环节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模式, 依然劳神费力。

3 对策建议

3.1 以减轻劳动强度为目的, 大力推广先进省力养蚕技术, 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的关键是走省力、简易的技术之路。蚕技部门要积极研发、推广要举办简易化养蚕、上蔟技术培训班, 定期对镇、村蚕技人员和养蚕大户进行培训, 加速简易化养蚕技术推广, 特别是纸板方格蔟上蔟自动化技术推广。

同时提高桑园机械化程度, 以减轻广大蚕农管桑护桑的劳动强度, 降低管护成本。桑园机械化管理主要有机械耕耘、机械桑树护理和机械病虫害防治等。

3.2 以追求亩桑产值为目的, 加大蚕桑综合开发力度

高县蚕桑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很大, 基础较好, 前景广阔, 拥有取之不尽的蚕桑再生资源, 如桑叶、桑枝、蚕沙、蚕蛹、林下土地等, 如很好利用, 能够培育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开发, 延伸产业链, 做到传统“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主业不丢, 新兴“桑园立体开发、桑蚕综合利用”副业兼顾, 充分利用高县的蚕桑资源优势和产业季节时间差, 实现产业大户更大的增产增收。

篇4:高县工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高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欧阳世斌

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产业发展的支撑,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靠项目来推动,只有在发展中突出项目工作,加强项目建设,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样,高县经济要实现高速增长,必须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张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有力抓手。只有加快竞争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的大项目建设,上下联动,狠抓落实,高县才会在新一轮经济腾飞中抢占先机,实现经济大提速。

一、项目建设工作现状

近年来,高县县委、县政府围绕“工业强县、城乡统筹、项目驱动、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一园一城一路三基地”的工作重点,紧紧抓住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狠抓项目工作,一大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大批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农林水牧项目,一大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民生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切实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呈现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项目投资持续增长。我县今年年初下达了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32.5亿元的投资计划,截止到9月底,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县委、县政府下达的73个县级以上重点项目在前三季度已经实际完成投资10.6439亿元,占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项目投资规模在持续增长。二是产业不断优化。为了达到“努力打造蓄能产业,建设山水园林县城”的目标要求,县委、县政府全力抓大项目。中电国际规划建设4台60万千瓦机组的四川福溪电厂新建工程项目、四川西成生物能源年产6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天顺水泥2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正在引领我县建设蓄能基地的前进步伐。同时,为打造特色

农产品加工基地,今年以来,全县先后有高洲酒业年产2.5万吨白酒项目、白家薯业精制淀粉及方便粉丝生产线项目、苕王薯业红薯粉条生产线项目等一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我县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对我县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发展后劲增强。今年5月,我县正式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基点县”,我们正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大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聚焦发展提供平台。尤其是宜庆路的开工建设,将在我县形成完善、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使得我县大小三十多个企业逐步向宜宾市经济圈中的大中型企业靠拢,区域合作趋势在不断走强。另外,庆符东区路网改造、庆符南广河护岸工程、城乡电网改造、福溪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完善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为我县培育大产业、推进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在我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中,由于我县经济总量薄弱,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在项目建设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项目融资困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还在延续,企业筹资困难,项目资金紧缺或不到位,在很多重点项目建设中均不同程度存在。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对地方配套资金要求非常严格,而我县属边远欠发达地区,财力非常有限,严重影响我县重点项目建设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不健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全力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道路、通水、供电和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从全市范围来看,目前我县城市基础设施仍然还比较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还不能适应我县重大项目建设的发展需要。

(三)项目储备不足。当前,我县项目存在规划不合理,项目储备不足,包装成熟的项目不多,项目后续申报乏力等问题。国家在扩大内需资金安排上,呈现出“政策来得急,申报门槛高,时间要求紧,资金到位快”的特点,如果不提前做好项目策划和储备工作,会造成错失机遇,贻误良机。

(四)项目深度挖掘不够,产业延伸严重不足。我县是“全省蚕桑基地县”,年产蚕茧10万担,产量位列全省前茅,但由于面临自身资金、技术瓶颈制约,只能进行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利润空间低。我县本土苕粉加工企业苕王薯业和白家薯业,两家企业的苕粉总产量排在四川首位,同样也只能进行粗加工,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足够提升,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未充分显现。

三、发展对策和措施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并且高县还面临着产业转移、扩权强县的良好机遇,因此,我们必须超前谋划、把握机遇,依托项目,为高县实现新一轮战略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一)建立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首先要进一步加大争取中央扩大内需资金,省、市项目补助资金的力度; 其次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国有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快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定期举办项目推荐会和银企座谈会,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第三要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本。放开投资领域,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投入成本,积极引导民间资金通过兴办实体或参股、入股等形式参与项目建设。

(二)抓好项目的储备。一是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结合当前扩大内需政策,进一步拓宽思路、拓宽领域,把高县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人文环境放在全国、全省、全市范围内进行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评价和客观分析,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支撑作用强的项目,增强投资拉动力,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二是要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专家、部门、企业

共同参与的项目生成机制。三是要多渠道筹措项目前期经费,聘请专业机构、专家权威对项目进行高水平的策划、论证、包装,提高申报项目的档次和水平,做到前期工作规范化、项目内容特色化、申报资料完美化,着力增强项目的吸引力,提高项目申报的批复率。

(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围绕优势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作为四川省的特色农业县,要在本次我县全力申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基础上,加强高效生态农产品基地项目建设。特别是我县的蚕桑业、制茶业、苕粉业等传统特色产业项目要努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进入产前、产中和产后领域,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指导和市场化引领,做足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文章,在各类主体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推动农业走上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由初级产品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宜庆路建设进度,促进经济快车道早日实现。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建设工程、自来水管网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特别是加快工业集中区的水、电、气管网建设,全力服务好现有企业和在建项目,迅速展示生态型、高科技、大项目、新街区为组群特色的高新区形象。

篇5:高县工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党的十七大指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大突破。近年来,高县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不断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快速推进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缓慢到快速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高县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极,最具优势的活力点,为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高县成功实现“三年内在全市率先崛起”做出了重要支撑。

一、主要成效

(一)推动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高县在全省排名及全市综合排名的提升。截止2007年底,全县有个体工商户6541户,民营企业392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21.7亿元,同比增长35.6%,占当年GDP比重为60%;规模以上企业由2002年的10余户增加到目前的43户,其中民营企业占 40户;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1.7亿元,比2002年增长205%;实现税收1.68亿元,比2002年增长180%。今年1—6月,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222户,新增民营企业57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3.26亿元,同比增长 23.6%,占全县GDP总数的66.3%,民营经济日益成为高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支持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民营经济是支撑高县财政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2003年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00万,其中民营经济3675万元,占预算收入的75%;2004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228万元,其中民营经济4769万元,占预算收入的91%;2005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826万元,其中民营经济5460万元,占预算收入的94%;2006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054万元,其中民营经济6443万元,占预算收入的80%。2007年,全县税收总额1.98亿元,其中民营经济贡献税金1.68亿元,占全县税收的85%,同比增长36.2%。今年1-6月,全县税收总额10777万元,民营经济贡献税金8082万元,占全县税收的75%,同比增长25.4%,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巨大贡献日益突出。

(三)影响全县群众观念不断转变。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出勃勃生机,迸发出无限活力。他们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艰苦朴素的创业作风,敢打敢冲的发展劲头,对国有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宜宾天科引入股份制,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拓宽了渠道;天津天士力带来法人治理结构,为民营企业规范管理引进了先进的理念;华盛纸业出让股份与上市公司合作、引进人才与高校联姻,为引智借脑开辟了新的途径。总之,民营经济的发展为高县带来了新观念,拓宽了新视野,启迪了新思维,推动了该县市场化进程。

(四)促进社会和谐。一是促进就业。截止今年6月底,全县民营企业共解决就业3万余人,其中下岗职工2000余人。二是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加访贫问苦、送温暖等活动,无偿为弱势群体捐衣送钱、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三是热心公益事业。为群众修建村路,为饮水困难百姓出资打井,支助贫困学生上学等活动,为切实解决群众“上学难”、“饮水难”、“行路难”等“六难”问题积极努力。特别是在今年的冰冻雨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面前民营企业纷纷慷慨解囊,积极为灾区献爱心。四是繁荣社会文化。积极参与赞助全民健身活动,协办龙舟赛、周末篮球赛;组织“高洲之夜”大型文艺表演、赞助“龙腾狮跃闹元宵”大型文化活动等,丰富了全县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二、存在的问题

纵观高县近几年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成绩令人振奋,但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升级困难、管理水平较低、融资困难、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民营经济发展。

(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发展的晴雨表,市场占有率高说明企业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低说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而我县的民营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暴露出了市场占有率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经济总量弱,全县所有民营企业的生产总值还赶不上江浙地区的一家经济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销售、产量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产品档次低。多数属于粗放原始的开掘型加工型企业,生产工艺陈旧,产品附加值低,受市场盘剥环节多,产业链延伸难度大。三是名牌产品少竞争乏力。除高洲酒业的“金潭玉液”品牌与早白尖茶业的“早白尖”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外,其它企业在市场上基本找不到自己的品牌,在市场开拓和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二)产业升级困难较大。当前,高县民营企业中的高洲酒业、天科化工、华盛纸业等一批企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经营中存在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民营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受筹资能力、经营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三)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前提,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必将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甚至加速企业“死亡”。目前,我县的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导致管理规模化较差。二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多数企业未能真正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完全分离。三是组织管理结构不明确,分工不合理,企业所设置的工作职位(岗位)不合理,多数企业不是因事设人,而是因人设事,导致人事管理僵化,办事效率低下。四是民营企业多数决策盲目的以近期市场需求为准,缺乏一套科学的、完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战略、市场战略思路不清晰,决策的随意性较强。五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都是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对企业的依法管理不尽规范。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企业运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策越来越严。

(四)融资瓶颈依然存在。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县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农村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三是少数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缺乏完善的战略性规划,导致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的信心不足。

(五)人才供给明显不足。由于受管理制度、地域环境、发展状况等条件制约,导致企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大,缺乏管理策划、市场战略策划等专业人才的支持,直接限制了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影响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三、对策与措施

(一)坚持顽强拼搏,致力做强做大。

一是加强科学管理。民营企业的科学管理就是企业经营者通过对民营企业各项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断优化自己可控制的人、财、物等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允许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企业要逐步由家族式的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管理科学。企业要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即一种企业制度是否优越,要看它能不能降低交易成本,是不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要程度不等地运用现代资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革命。二是加强发展战略规划。完整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行动的指南,是约束企业的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主要规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所依据的基础。要促使企业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建立完善的适合自身的产业发展战略、市场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资本融通发展战略、资本运营发展战略等,提高企业整体实力。三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企业占据市场的体现,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标志。企业的本质就是赢利,要全力挖掘产品的市场潜力,不断研制新产品,推出替代型产品,扩展销路,占领目标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发展速度,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四是做强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企业占有市场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克服小富即安,小本经营思想,要充分考虑、分析市场经济规律,要始终树立规模是生存和发展的重点,是抗击市场风险关键点的思想。另一方面要遵守规模经济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崇大,必须要提高产品质量,分析市场销量,谨慎扩大产量,最终实现做强做大规模经济。五是加快扩能技改。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扩能技改是企业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的根本。积极帮助高洲酒业、汇丰食品、早白尖茶业、华盛纸业、昌宏化工、欧圣化工等企业实施扩能技改,力争把扩能技改项目抢在同行业其它企业前面完成,为抢占目标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的做强做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坚持与时俱进,致力开拓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保障,是企业占有市场的内在需要。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一是下功夫抓特色产品。在工业上,以现有资源为依托,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发上、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要以福溪火电厂、天科煤化工等企业为主导,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要以明珠木业、伟佳木业等企业为主导,建设林业产业基地;要以汇丰食品、黄桷庄粮油集团等企业为主导,建设综合能源基地。农业上,紧紧抓住茶叶、蚕桑、花生等特色农副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真正创出自己的特色产品。二是下功夫抓品牌经济。以加快技术创新为抓手带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把产品全力推向市场。三是下功夫抓引智借脑。通过对技术、管理、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生产工艺,解决企业管理理念老化、管理思路混乱、生产工艺陈旧等存在的问题。华盛纸业积极与高校联姻,与上市公司合作,引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和生产工艺,弥补自身的不足,已为高县民营企业成功的跨出了第一步,做出了典范。四是下功夫抓政策研究。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一方面为发展争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为发展寻求更合理合法的途径,做到“遇到红灯绕开走,遇到黄灯小心走,遇到绿灯放心走”。五是下功夫抓融资渠道。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发放企业债券,开展增资扩股、银行融资、资产评估等活动,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拓宽渠道。

(三)坚持合法经营,致力诚信建设。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是市场经济的生命所在,信用也是品牌,也是竞争力,一旦企业信用度比较高,就能够以小搏大,以无搏有,以虚搏实,就能为企业带来滚滚财源、勃勃生机。一是建全以民营企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用、信用评估、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制度,将自然人和机构的信用记录在案,作为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人发放贷款的依据。只有这样,银行金融机构才敢给民营企业贷款,民营企业的资金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首先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调查评估,进行事前风险防范。通过建全信用管理体系,系统地收集、分析企业的信用资料,包括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合同履行情况、诉讼记录、竞争能力、未来发展趋势等,为民营企业控制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其次对企业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进行事中风险控制。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立民营企业资信管理制度。最后严格欠款追收制度,进行事后风险控制。加强民营企业应收帐款的专业化、系统化管理,减少呆帐、坏帐损失,最大限度提高资金利用率。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察和管理,引导民营企业守信守法经营。

(四)坚持优质服务,优化四大环境。

1.优化舆论环境。一是充分发挥宣传与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工具,广泛宣传民营经济对高县和谐崛起脱颖而出的重要作用,宣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人士中的先进事迹。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人士,对他们要看本质、看主流、看贡献。二是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民营企业家,就是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让民营企业家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

2.优化政策环境。一是进一步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企业用地、贷款融资等方面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二是积极在民营企业中选择一些资产质量好、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引导、扶持其发展壮大。三是鼓励、支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优化政务环境。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庸懒散”现象,进一步明确该做什么,如何做。要多服务,少干预;只帮忙,不添乱;多设航标,少设路障。要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搞好管理服务。

篇6:高县工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一、东北煤炭企业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曾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但受经济快速发展、多年高强度开采以及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自身能源消耗巨大,供给日趋紧张,作为主要一次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的煤炭目前已不能自给自足,从山西等地输入煤炭量越来越大。

目前东北煤炭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较大。未来几年,煤价波动幅度有限,煤炭成本上升。在煤炭面临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煤价上升比较困难;主要煤炭调出区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特别是山西省煤矿实施兼并重组后,对煤价下跌抑制能力增强;煤炭成本构成中的资源、环保、安全等成本增加,主要产煤地区陆续征收各种基金,将推动煤炭生产成本升高。未来几年煤炭价格还将保持“总体平稳,略有上扬”的趋势,但在煤炭成本上升、国际煤炭市场低迷的压力下,煤炭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煤炭经济运行面临挑战。

二、东北煤炭企业发展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1.产业集中度低,组织结构不合理。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在行业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2.产业链短,经营效益差。煤炭生产企业大多以原煤输出为主,煤炭就地转化和深加工量少,产业链短、产品单

一、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煤炭企业负担沉重,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偏低。

3.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大型煤矿片面追求高产高效,采厚弃薄,成片甚至整层丢弃薄煤层,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

4.生产基础差,安全欠账多。煤矿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和历史“欠账”问题,许多国有重点煤矿相继进入了衰老报废高峰期,地质条件复杂,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5.后备资源不足,煤炭资源接续问题突出,煤炭赋存条件差,开采难度加大,由于开采历史悠久,特别是建国后煤炭行业开采强度逐年加大,目前大部分主力矿井的开采深度加大,开采条件恶化,地压明显加剧,突水及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更趋严重。

6.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队伍不稳定。受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影响,在人才引进中处于劣势,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职工队伍不稳定。企业技术人员不断流失,已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煤炭企业的发展。

7.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矿区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矿区环境问题日益突显。随着煤炭产量的大幅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治理力度却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破坏、煤矿地表塌陷面积日益扩大,煤矸石堆积占地不断增加、部分矸石山发生自燃存在安全隐患,矿区瓦斯大量排放、粉尘浓度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

年4月,国务院正式成立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全面启动了振兴战略。同时,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投资

为支持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国家发改委已经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2003年推出改造国债资金第一批100个项目,2004年实施了第二批197个项目,2005年初又下达了63个项目。63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达68.97亿元,其中东北地区投资规模44.07亿元,占总投资的63.9%。

2.财税政策

从2004年7月1日起,国家对东北地区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生产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或应税劳务和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等所含进项税金,准予用当年新增加的增值税税额抵扣。当年没有新增加的增值税税额或新增加的增值税税额不足抵扣的,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以后继续抵扣。同时,东北地区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可在现行规定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可在现行规定摊销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摊销年限;东北地区企业的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提高到每月人均1200元。对东北地区的低丰度油田和衰竭期矿山,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不超过30%的吉林两省实行全面减免农业税的政策,扩大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补贴范围和规模。2004年中央财政对东北三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粮食、良种等直接补贴达53.1亿元。国家还决定,对部分企业历史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历史欠税,按照规定条件经国务院批准后可给予豁免。

3.金融政策

中央已经明确,允许东北商业银行进一步采取灵活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减免表外欠息和核销呆坏账的工作已经展开。国务院已批准同意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3家政策性银行对四级可疑类贷款和表外欠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决定减免的条件、标准、时限、权限及企业的偿债方式。国家继续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重点向东北地区倾斜。

4.国有企业改革

2004年,国家启动了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3家中央直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2005年,国家又启动了第二批74家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同时,国家还决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优先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支持力度。

5.社会保障试点

从2004年起,继辽宁之后在黑龙江、吉林两省推开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国家拿3.75%,用人单位拿1.25%,做实

个人账户5%。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任务。

6.沉陷区治理

目前,国家已全面实施了对煤炭沉陷区的治理工作,东北15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已陆续开工建设,其中黑龙江4个,吉林4个,辽宁7个。

7.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东北地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组织研究制定了东北地区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4-2020)。东北地区公路水路建设总体规划、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规划、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规划、东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等也正在制定论证之中。

四、支持东北煤炭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把煤炭行业的基础性地位摆上重要位置 煤炭行业做为事关国家安全,制约经济发展速度,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在新一轮的东北振兴中确立煤炭的基础产业地位,把能源、煤炭对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城市供热的需求以及现代化大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问题做为战略性的思考,列入各地区、各级领导振兴东北方略的重要议题,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2.组建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扩大产量,满足区域社会经济需求和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

达到煤炭总量和社会需求的平衡,就必须从东北地区煤矿的区域分布、布局、技术装备、产量实际出发,各级政府和煤炭行政主管部门把组建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做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件大事来抓。相比之下,东北煤炭企业在实施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方面显得势单力孤,各自为战,大小企业参差不齐,在整个市场议价机制、竞争机制中缺乏整体功能和市场调控能力。地方矿和乡镇企业矿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整合,打造自身品牌,在强化安全生产措施的同时,发挥集团作用,扩大产量,提高质量,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供求关系改善做出贡献。

3.立足煤炭优势,促进经济转型煤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东北地区共有 13座较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大型煤炭国企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其中许多城市已经进入资源枯竭期。这些资源枯竭矿城应立足煤炭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积极推进资源转化和经济转轨。在进行体制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上不仅需要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同时中央对这些资源枯竭转型的煤城还应从宏观指导、发展规划、政策导向,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1)应对大型煤炭企业的资源接续提供有利支持

建议国家对大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资源接续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参与煤炭资源开发和整合提供有力支持。

2)应加大对煤炭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篇7:高县工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1 发展农村合作社的重要价值

1.1 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脚步

发展农村合作社, 能够提升农村产业化目标实现的进度, 与此同时, 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链能力, 健全农业发展措施。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程序。但是, 在此过程当中, 单凭借群众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还不能完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需要科学的把诸多分散农户相互连接起来, 即,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完成农户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 为合作社成员奉献诸多智能服务, 更进一步提高农民在市场活动当中的价值。

1.2 可以解决当前农业范围内存在的显著问题

近些年来,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但是和现代农业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目前农业生产方法仍旧是小规模生产方法,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诸多成本, 并且劳动生产率较低。与此同时, 在现代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当中, 服务体系缺乏完善性, 并且仍旧处在分散性经营中, 生产步骤与销售步骤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农产品质量与信誉若想实现统一, 存在一定的难度系数, 科学技术含量较低、缺少增值能力, 这会影响农业总体效益。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标准

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而言, 主要由农户与政府组织构造, 然而政府和农户间却缺少服务性组织, 这会影响每一项政策的准确落实。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发构建的组织, 借助发展农村合作社, 可以把农民有效组织在一起, 并且参与到市场当中, 不但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市场竞争准则, 并且对保护农民权益有重大价值。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借助构建农村合作社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产品的竞争水平, 抵抗市场风险。

2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期, 我国农村经济不再是集体生产的方式, 而是制定了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这种全新农村经济经营体制。将每一亩田地划分到每一户中, 农民需要独自耕种并且要自负盈亏。此种经营方法激起了个体农民的主动性, 为农民奉献了激励体制,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新农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也适当的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农民收入也实现了显著提升。

但是,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 伴随我国加入WTO组织和农业展现产业化发展, 这样个体承包经营为根本的农业生产方法逐渐显示出诸多问题, 其一:个体农户的生产方法, 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业的生产资金投入, 减低生产效率, 不可以展现出规模经济所存在的价值;其二, 个体农户在变换无穷的市场前, 未能积极有效的应对, 不具备强大的抵御风险水平。除此之外, 我国农业根基非常弱, 缺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信息流通途径不顺畅。由此可见, 我国的家庭承包联产责任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严重阻挡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此种状况下, 健全的农村合作社能够针对上述状况实施优化, 农村合作社可借助诸多途径找寻科技信息在有效的时间内为有需要的农户提供一定的帮助, 以此规避农户在生产当中出现盲目问题。

3 做好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相关措施

3.1 将专业社作为主力, 综合社当成辅助

在国际上, 一般会把农村经济合作社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农村经济综合合作社, 另一种是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具体指购买、销售等为根本的合作社, 譬如:欧盟及北美国家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综合合作社的具体职能是为农户奉献经济数据信息, 和另外综合服务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当前, 我国农村合作社经济模式隶属于专业合作社模式。参照目前我国小农户的发展状况, 笔者认为, 当前实施的农村合作社需要把专业社管理方式当成主力, 辅力是综合社管理方式, 两者之间相互依存, 才能够更好的取长补短。

3.2 增强农村合作社间的相互合作

在当前构建的合作社当中, 不一样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借助强化每个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实行全新农业合作经营方式, 务必要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应用土地流转渠道将土地更多的集合在合作社当中, 这样可以将更多的农民在土地解放出来。不一样的合作社借助强化生产经营合作, 应用诸多模式实施沟通与合作, 相互合作, 补充生产与营销当中存在的缺陷, 促使农村经济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能够走上致富之路。

3.3 实施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方式

为促使产品融入到亚洲甚至是国际市场, 打开和其他国家交流的渠道。农村合作社需要实施国际化经营, 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所必须具备的准则。譬如:丹麦人口数是460万人, 但却是养猪大国, 此国家三分之二的猪肉都是合作社生产的, 在1999年, 猪肉出口数额到达了190亿克朗, 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与此同时, 在丹麦最大的合作社当中, 有3万余名员工、28个生猪屠宰场及7家熟食加工厂。此产业链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养猪户的经济利益, 改善了其生活水平。

3.4 积极构建联合社

当前, 农村经济合作社包含两个组织, 一是基层社, 另一个是联合社。联合社成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其一, 积极为农户奉献社会化服务;其二, 获得规模经济利润, 社员联合构成基层社, 然后再构成联合社团, 其最为重要的完成目标是, 获取经济利润;其三, 为政府或者另外管理人员提出政策意见。譬如:阳高县在积极创建联合社后, 就2010年而言, 猪饲养量已经达到60余万头, 比2009年提升了1/5的饲养量, 由此, 农户的经济收入得到显著提升, 生产积极性也逐渐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阳高县迈向更大发展空间。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参照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合作社的丰富经验, 我国家的合作社制度由原本三级转向二级。笔者认为, 在经济和文化程度较为落后的农村, 可在合适的时间参考当地农户的文化能力, 实施基层社和联合社的双向模式, 这样的方法不但能够促使合作社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可以节省合作社的资金投入。

摘要:推进农村经济构建的稳步发展, 需要与地域特征相互融合, 全面展现出农村合作社存在的价值。制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合作社管理规划有一点需要注意, 要确保措施的实用价值。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当中, 农村合作社是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与此同时, 该组织也是新农村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农民自发构建。文章针对我县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展开了深入全面的探究, 并且提出相关建议, 以资参考。

关键词:我县,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经严丽, 邓玲婉.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问题研究——以田东县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 2016 (03) .

上一篇:有关越努力越幸运的高一作文下一篇:河南大学806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