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江街道教育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4-04-17

杨江街道教育现状与发展建议(精选6篇)

篇1:杨江街道教育现状与发展建议

杨江街道教育现状与发展建议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我街道教育再上新台阶、新水平的关键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杨江教育高位均衡、优质持续发展。现将我街道教育的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以及下阶段的工作部署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街道教育的基本状况

杨江街道地处西江河畔,是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总面积296.7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7万多人。2007年,杨江街道被评为“省教育强镇”。目前。我街道有市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6所(其中省一级学校3所、市一级学校3所)、小学19所(其中省一级学校7所、市一级学校10所)、幼儿园20所(其中公立幼儿园5所)。在校中小学生36403人,其中:小学25138人,初中11265人;在园幼儿16523人。在职中小学教职工2087人,幼师1268人。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9.3%,小学生巩固率100%,初中学生非正常流动率0.59%,初中升学率100%。

近年来,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建设教育现代化为统览,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单基建投入达2.1亿元),优化教育资源配

臵,大力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中小学校共7所);抓好了学校校舍及设备设施建设,加快了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狠抓了学校管理,深化了教学改革,落实了素质教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我街道于2010年10月和2011年9月分别接受了“省教育强镇”复评验收和“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得到省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目前,我街道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师生参加区以上各项比赛获奖人数均居全区各镇(街道)前茅;每年升中考入国家示范性高中人数名列全区各镇(街道)前茅;组织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竞赛,获奖人数也是全区各镇(街道)之冠;教师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其中不少领导、教师被评为省、市、区优秀校长或优秀教师。

目前,杨江街道实行校(园)长负责制,积极鼓励并规范了社会力量办学,构建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学新格局。通过充分利用区、街教育资源,杨江基本上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新格局。

二、当前我街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区小学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目前中心城区12所小学,在校学生为19574人,共有教学班350个,班均学生为56人,其中最大班额为68人(国家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最大班额

小学不超过45人)。造成大班额的原因,是由于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规划与建设未能跟上城区扩张的步伐,自1998年开元小学开办至今未增建1所学校,造成中心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问题凸显,大班额现象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安路以西区域、豪江片区和豪江工业园片区发展迅猛,新兴住宅、外来务工人员急剧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给杨江七小、开学小学、文豪实验小学、德围学校等入学带来了豪重的压力(适龄儿童入学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班额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位不足,反映了学校不足。

2、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工作仍未得到有效落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缺乏专项资金。按照市校安工程要求,我街道于2010年底对所有中小学校舍进行全面检测和鉴定,其中:杨江中学两座教学楼,杨江二小旧教学楼,杨江七小1、2号教学楼,泽明小学东三层教学楼,东冲小学旧礼堂、旧教师宿舍楼,宏强小学校舍等列为不合格,需巩固改造和拆除重建面积达8091m2,预计需投入资金9500多万元。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面积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街道在省、市内影响力较大的名师不多。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受制于全区教师编制的局限等多方原因,近五年来我街道几乎没有增加过老师,新招聘的教师甚少,导致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断层,小学的数学、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

4、教育教学经费不足。一是街道教学教研经费不足,制约着街道教学教研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和师资队伍培训与提高;二是城郊部分小学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导致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校产的维护和教学设备设施的添臵受到严重影响,阻碍学校的发展。

5、学校的办学特色仍不突出,特色的影响力不强。目前,我街道中小学校的办学特色处于创建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做到以特色“树品牌”,以特色“促发展”等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6、学前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辖区内的幼儿园、托儿机构绝大部分属民办性质,幼儿园间的办学水平差距较大,幼儿教师待遇较低;杨江幼儿园复评市一级幼儿园和千文幼儿园申评省一级幼儿园工作进展缓慢。

三、今后工作设想

杨江街道是市的中心城区,是省教育强镇,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辖区内学校的办学水平较高,有很多素质较好的教师及管理人才集中此地,有获得全国及省、市优秀称号的学校行政领导、教师一批;育人环境理想,学校管理已积累一定经验,并逐步形成特色。因此,为今后辖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薄发之势呼之欲出。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教兴街战略,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落实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措施,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教育工作列入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关心支持教育和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努力为教育办实事,使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2、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升办学水平

⑴ 为切实解决中心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使杨江中小学校布局更趋合理,确保街道教育事业的持续优质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是加大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借市十中搬迁新校,与市协调将宏中搬迁到现十中,把宏中无偿划拨杨江,由街道将校舍改造提升后,把江冲中学搬迁到原宏中;而现江冲中学改办为小学,以解决国安路以西、信德路以东新兴住宅小孩就近入学需求,有效缓解决中心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二是增建教学楼。在文豪实验小学西边增建一座五层约2250m2教学楼,以满足豪江片区适龄儿童入学需要。三是做好新校建设规划,结合市打造“豪江新城”的行动计划,要规划落实好教育用地和新校建设的资金,拟在豪江新城内择地新建2所初中、2所小学和5所幼儿园,确保街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⑵ 落实好校舍改造资金,扎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舍

安全工作的指导和宣传,积极应对,重点突破,对前期排查鉴定不合格的校舍,制定好校舍改造总体规划、实施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分、分步骤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为配合跃中的搬迁工作,2012年上半年首先对杨江中学两座教学楼进行拆除,并重新建设一座五层约4500m2教学楼,预计需投入建设资金2500万元。2013年、2014年分别对杨江七小旧教学楼进行拆除重建,杨江三小1、2号教学楼和辞明小学东三层教学楼进行加固改造,预计需投入建设资金2000万元。

⑶ 增加街道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拨出专项资金,补充街道教学教研经费及因学生人数减少导致教育经费不足的学校,确保街道教学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学校的正常运作。

3、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打造高素质的教育团队

⑴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长队伍素质。要求校长静下心来抓管理,潜下心去抓质量,在办好学校、教好学生方面有所研究、有所突破、有所建树。进一步健全校长的政治业务学习和提高研修制度,以《杨江教育》为平台,以开展“校长论坛”、“校长协作体”和“学校共同体”活动为载体,为校长展示实践成果、交流学校管理工作经验搭建舞台。完善和健全校长任期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组织开展名校长评选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勇于创新、善于管理的校长队伍。

⑵ 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强化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抓好教师的业务进修、继续教育和转岗培训工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培训,通过集中举办各类专门培训班,通过集体备课、名师引领和骨干示范等方法,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大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力度,优化教师的资源配臵,使各学校的教师学科结构和比例尽可能趋于合理。

⑶ 实施强师工程,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聘任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以此为杠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积极性。加大师资队伍的管理和交流力度,深入推进校与校挂钩的校际教研交流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校与校之间每月组织一次校际交流活动,通过跨校上观摩课、示范课,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组织做好名教师培养与评选工作,加强名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其师德表率、教学示范、学术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十佳师德标兵”、“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以此为平台,打造出一支管理科学、作风一流、业务精湛、精干高效的教育团队。

4、铸造教育品牌,彰显办学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关键抓手,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双特”工程。要求学校传承和发扬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丰富教育

内涵;要在“精”字上着手,巩固和提升强明中学合唱团队、江阳中学体育特长、杨江六小艺术教育全方位渗透、杨江七小读书知礼教育、豪明实验小学书法教育等初现特色项目建设,实行以“建特色项目,创学校特色”;充分利用《杨江教育》、《豪明教育》及教育信息网络等平台总结推介,以扩大特色影响力,加快形成中小学校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目标。

5、加强统筹,强化管理,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全面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学前教育发展决定》,落实学前教育公用经费、保教费补助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布局结构,不断提升学前教育的办学水平,缩小幼儿园间差距。研讨制定《杨江街道学前教育管理实施办法》,强化学前教育的管理,严格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和培养,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优化、稳定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立《杨江街道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组织开展托幼机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全面促进学前教育协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等级幼儿园、示范幼儿园建设,协助杨江幼儿园筹建一座五层约900m2教育楼,切实做好市一级幼儿园复评工作;抓紧宏强幼儿园教育楼扫尾工作,争取于2013年上半年申报省一级幼儿园,顺利通过督导验收;协助

阳明幼儿园、千色幼儿园、豪强幼儿园做好申报省、市一级幼儿园工作;通过推进幼儿园的等级建设,进一步提升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使我街道逐步建立以公立幼儿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种幼儿教育形式并存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2012年3月10日

篇2:杨江街道教育现状与发展建议

1 苹果产业化发展现状

1.1优势品牌少

现在通泉街道的苹果生产, 品牌比较分散, 而品牌分散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通泉苹果的宣传中, 找不到一个突出的重点。虽然通泉街道的苹果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 打造了几个品牌, 但是这几个品牌仅在县内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对外的知名度还是不够, 远远不及其他苹果的知名度。由于知名度不高, 致使发展苹果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困难重重, 在缺乏资金没有品牌的条件下, 要想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1.2企业能力弱

在通泉街道的苹果发展过程中, 虽然苹果经过了数年的发展, 但是全街道苹果产业效益仍然十分低下, 规模经济发展也显得十分缓慢, 究其原因, 还是街道苹果发展没有形成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薄弱, 使得苹果规模化发展速度缓慢。

1.3生产效益低

现在的通泉全街道苹果基地面积虽然很高, 但是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却只有极少数。苹果园生产模式在街道农户中不能与时俱进, 导致果园设施老化非常严重, 在这样背景下果园的经济效益不高。大部分果园建设于上世纪, 年份比较久远, 水果种类不具规范性, 不能进行科学生产, 产量低。

2 苹果产业化发展措施

2.1打造强势品牌

在通泉街道苹果的种植中, 早熟嘎啦和晚熟红富士在县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但这些评估品种比较常见。我国苹果市场的良好品牌的缺少逐渐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想在苹果市场中树立良好口碑, 不仅要加大良好品种苹果的种植力度, 还要在市场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推动苹果市场良性发展;另外, 还应该对特殊品种苹果进行季节性宣传与推广, 为了实现特殊品种苹果在水果市场上的竞争力, 并提高消费者购买力, 首先需要进行科学而合理的销售计划, 提高品牌推广力度。通过各种活动实现品牌苹果的宣传, 例如举办“苹果下乡”活动, 为山村孩子送去新鲜等。在进行品牌市场开拓中, 需要以质量为发展的根基。

2.2将企业能力提升

要想实现企业能力的提升, 需要注重产业基地化向着重点培植方向发展, 在产业类型发展中提升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在龙头企业的打造上, 注重壮大企业构成。企业发展需要理清市场发展规律, 积极配合国家政府的方针, 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 结合市场发展运作方式, 实现企业规范化。此外, 还要将企业加工水平提高, 在具体环节中采用QS认证等措施, 对现有果园的进行优化改造;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对拥有注册商标、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国际相关苹果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 予以重点扶持, 使其尽快成长壮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的企业和基地, 积极引进知名大企业、大品牌落户, 合作开发苹果产业,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苹果产业综合效益。

2.3注重企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果园基地规模一般情况下面积都较大, 但是实际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为了提升企业生产经济效益, 不仅需要注重扩大基地规模。还应该注重提高基地标准化程度。加大无公害果园、有机果园建设力度。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从果园环境清洁化和投入品清洁化入手, 加快无公害果园和有机果园建设。坚持新果园与老果园改造后共同发展,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积极引导和鼓励果农改造老低产果园, 提高种植效益;要抓好果园大板块建设。继续采取建设重点板块, 再用板块辐射带动的方式, 不断提升果园管理水平。

苹果的种植在各地都有, 但是有的地方的苹果种植知识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所以种植并没有产业化意识和目光。现在, 国家在大力提倡农业现代化, 在此背景下, 不少地区都通过发展自己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加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马龙乡的早熟嘎啦和晚熟红富士是最具特色的优势苹果品种, 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 做大做强苹果产业, 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果农增收, 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3:杨江街道教育现状与发展建议

关键词:镇文化站;建设;群众文化

引言

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的文化事業单位,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重要阵地,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用于活跃农村百姓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很容易,但是管理、巩固、发展却不容易。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管理力度,是目前文化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课题。

一、乡镇文化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乡镇领导干部只对经济建设给予重视,而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则较为忽略,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文化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不能明显体现政绩,所以没有像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教育等工作那样重视,觉得文化工作的进行可有可无,文化站不会有人进行上访,也不会有上级领导对此方面进行审查,因此对于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文化站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不精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文化岗位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不懂文化专业技术的人员,而在乡镇文化站中懂文化专业技术的人才却较少,现如今在农村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专职干部大多数年龄偏大、业务能力较差、职称偏低、学历也不高。由于大多数人员没有较高的素质,工作的水平一般,因此无法从事较有难度的工作,更谈不上精确与专业。而产生这此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乡镇事业结构的改革中,他们擅自降低了门槛,导致在文化单位从业人员的人员达不到称职的标准。

(三)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有些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所占面积也过于狭窄,不存在活动的经费、书籍、器材,成为了一个空站,并且,由于基层的文化团队人才稀少、待遇过低,使得工作人员毫无积极性,专业文化人才急缺,文化领导长期对乡镇中心的工作进行服务,并没有过多的进行文化方面的活动,面对文化工作大多只是应付了事。文化基木设施简陋,活动不经常对于文化的发展,城乡文化的实施显然失调,呈现出逐步衰败的局面。例如在城市的街道、社区、居民区、活动场所等均配备了健身器材、娱乐设备,可是对于农村来讲,仅仅有少数的乡镇配各了设施,大部分乡镇依旧不具备活动设施。

(四)文化团队建设不稳定

乡镇部门在改革之后,文化站的人、财、物的权利已经转到乡镇,文化主管部门仅仅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而文化站人员调配方面的事宜却无从支配,乡镇文化站的人员长时间处在较为固定的状态,无法交流,缺少激情,文化工作人员待遇过低也是令内部不稳定、经常出现跳槽现象发生的原因。文化经费也并没有符合当前国家规定,地方政府的文化投入不可以低于财政投入的规定的条例,使得农村文化建设严重缺少发展的动力。并且,乡村具备文艺能力的人才十分稀少,特别是经营、管理、创新性人才更不易获得,呈现出人难留、难留人的局面。

(五)农民文化活动乏味

当前,对于我国农村很多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过于薄弱,农民文化活动过于乏味,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十分重大。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数在外打工,儿童、老人、妇人则成为了留守人员,而妇女们的时间都用来照顾老人孩子、做家务、忙农活,并没有时间和条件融入到更加有益的文化活动当中,而赌博、打牌的现象依旧严重。文化活动大致是电视加麻将,其他活动进行的则非常少,使得造成了严重的失衡。

二、加强文化站建设的工作

(一)改变文化领导人观念

乡镇文化站的管理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状态下已经呈现出滞后的现象。要积极使用市场经济机制将社会对文化的情感激发出来,持续完善并执行机制成为了当前文化站转变的现状、力求发展的出路。政府应当主要偏向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加强管理职能,将文化政策落实到实处,提升乡镇文化基础实施的保护程度以及建设程度,确保文化发展的渠道能够舒畅。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首先要争取当地领导的重视,正确处理好领导重视支持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高度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争取工作主动,正确处理好抓点与带面的关系,通过抓点、抓线,对面上的工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努力建成“示范工程”、“阳光工程”。

(三)加强建章立制,保障工作开展

要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新机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和部门,责任到人,要建章立制,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工作开展有计划、有安排、有章可循。要健文化站成员资料档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确定重点联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要探索开展网格化管理模式。

(四)创建、规范管理体制,理清管理方式

当前,制定文化站内部的管理措施,加强目标管理责任制,包含了考勤奖惩制度、财务制度、档案制度、承包制度、工作程序任务、机构性质、编制、经费保障等相关规定,令责任制可以合理进行。而且,就创建文化设施的管理来讲,国家应当对文化投资或者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进行详细的规划,将文化站的工作归入法制化程序当中。

三、结束语

通过该文让我们了解到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时也要努力把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更好,我们要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发扬改革的精神以及踏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把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这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成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课堂。同时我们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的相信群众的力量,并且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建立让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文化站。

参考文献:

[1]高丽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理论观察2013,04(03).

[2]宋伟,王刚明浅谈乡镇文化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0).

[3]王丽华浅谈乡镇文化站建设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田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05).

篇4:杨江街道教育现状与发展建议

关键词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状态,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居民对于城市街道景观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变换而不断提升,城市市民对于街道景观的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不尽人意,因此,加强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非常必要。

1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及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城市街道缺乏必要基础设施

一些城市街道交通建设中,往往只考虑了道路本身,忽视了如街道等各种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标志牌、街道照明灯及其他城市居民本应该享用的各种硬件设施。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区域,出行的方便度是人们选择在城市居住的重要因素。如果道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不仅不能满足市民景观享受需求,还会影响到市民人身安全。如路灯的缺乏会导致晚上出行的危险。缺乏交通标识,导致路面行车混乱。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这些功能设施不够完善的街道交通,会严重妨碍人们的生活。此外,绿色景观设施的缺失和破损也是城市街道常见问题,如街道人行道旁没有绿色植物、道路中央缺乏花坛等。绿色植被的缺乏导致道路的舒适度下降,已经缺损的绿化设施未能进行及时的修葺,会显得街道杂乱无章。基础设施的缺乏会降低街道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度,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2 城市街道景观缺乏明显的个性展示

每个城市都有其历史,城市的历史会影响到城市的气质,使城市具有区别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址、历史人文景观等。如果一个城市缺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址,城市将显得毫无文化底蕴和人文吸引力。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没能兼顾城市本身的历史人文背景,又没有顾及到城市规划中的整体性风貌,仿欧式建筑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城市街道本身失去其应有的个性[1]。另外,在城市街道的空间建设之上,在色彩、材料和形式等方面都过于单一甚至是雷同,导致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缺乏新意,缺乏个性。

1.3 城市街道景观缺乏大型公共绿色空间

城市人口密集,自然植被稀少。因此,市民对大型绿色公共空间非常渴望。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市政建设管理者往往过于偏重土地开发的经济功能,忽视了如何在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优化间取得平衡,这导致城市居民找不到公共绿色活动场所。绿色自由活动的空间的缺乏,会导致城市的逼仄,拥挤和生态环境的可更新性,市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健身和休闲场所。

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对策

科学的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街道的美观度,丰富人们的生活。在景观设计之初,应挖掘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具体区域的道路空间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城市景观,在保证出行通畅的基础上,赋予道路景观以人文性,并通过景观人文性来彰显城市的魅力,展示城市的特质。

2.1 优化城市街道路线和路面等设计

道路规划会严重影响规划区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在老城区,新的道路规划往往意味着一批历史文化遗址的消失。因此,应慎重考虑拟实施的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设计人员应公布设计方案,多方征求专家意见,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方案,包括路线规划、路宽和遗址的处理等。在大体框架设计完成后,则应再次根据设计方案仔细勘探,尽可能多地掌握现场情况,根据现场的原有景观和植被群落的状况,将设计方案的细节进一步完善[2]。尤其是对历史遗留的人文景观和被市园林单位设为保护对象的古老和珍贵树木,方案设计中一定要有合适的考虑,以最大限度地保有街道原有的历史以及人文风貌。

城市街道路面景观是城市主要背景景观,街道路面及辅助设施的质感、图案、色彩均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对象。单一色调容易令人厌倦,但过于花哨的颜色图案又会影响到人们的视觉误差,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因此,街道基础材料的视觉感受需要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平衡。通常为保证城市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可以将整个城市的主色调设定为一两种。如武汉市的道路的主色调主要包括银灰色和黑色。但在主色调之外,可以在重要景观标志区域将颜色丰富化,如武汉市路面颜色以黑色为主,但江汉三桥则以红色为主。该桥为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横跨汉江两岸,红色的钢管外观设计使该桥形如彩虹,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美化了城市。

2.2 加强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没有绿色植物的景观将失去灵魂,也很难达到好的人文效果。城市街道的绿化设计主要包括街道绿色带的设计和街道大型公共绿色空间的设计等。街道绿色带主要是人行道两旁的绿色走廊和街道中央或两边的花团。绿化带是人为造就的绿廊,可以起到隔开车道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等功能型效果,在景观上也给行人以审美享受。世界主要城市均重视绿化带的设计,且花较多资金用于绿化的建设,以增加城市绿化率。很多著名城市的绿化率都在10%以上,东京的中心城区的绿化率甚至达到40%以上[3]。大型绿色公共空间是街道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在公路交叉的转盘处、街道的镜头和街道跨水区域等,通常可以设计大型的绿色公共空间,这些空间一般不适合建造高大建筑,绿色植物成为这些区域的常见景观。

无论是绿化带还是大型绿色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均要考虑绿色植物的搭配、植物与喷泉、雕塑的搭配及亲水平台的设计等。绿色植物的搭配应该以丰富易种植、层次多样和吸尘效果好为原则,选择中高型乔木与灌木搭配,喜阳植物和喜阴植物搭配,赏叶植物与赏花植物搭配。为保证吸尘效果和视觉效果,一般选择多年生的常绿植物作为主要树种,如小叶黄杨、红花继木、龙柏和万年青等。贴近地面的空间上应种植喜阴的低矮植物或者种植草皮,在草种上可以选择矮生百慕大、果岭草等。绿色空间的营造不应有裸露的空土地,即使是小道,也应铺设地砖和鹅卵石,以控制空土地的扬尘。

在绿色植物的空间布局上,以不妨碍驾驶员视线为主要原则,将绿色植物合理低分布在街道雕塑、喷泉、桥墩和路灯间,利用绿色植被来凸显雕塑和遮挡桥墩等。街道的跨水桥梁处的闲置空地可以设计成城市亲水平台。在这些地方安置台阶和亲水植物群落,可以美化空间,并为市民铸就与水亲密接触的空间。大型公共绿色空间应增设市民休闲、歇息和锻炼的设施和空间,绿色植物与休闲设施的相得益彰,可以赋予城市街道以生机和个性,使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生活便利又舒适[4]。

2.3 凸显城市街道景观的人文内涵

每个城市都有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空间。如何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展示历史遗址和凸显城市的文化空间,是道路景观设计者应重点考虑的。如果能将城市重要历史遗址直接置于街道尽头的绿色公共空间中,将极好地展示城市遗址,并凸显城市的人文性。然而城市街道的规划往往难以直接凸显历史遗迹,因此,应通过街道空间布局,将历史遗迹尽量显现在街道整体天际线之上,使人们能够从较远处即可看见城市的名片式建筑。城市的独特文化空间一般是城市的发源地,人口高度密集区和历史文化名流聚居地等。在这些区域,应修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并将景观与街道景观融合在一起。如巧妙地利用绿色空间来凸显地标建筑的高大和醒目,用街道的绿色空间来衬托地标建筑。在街道绿色空间的植被选择上,可以多种植本地特色的植物,或将城市名片式的景观植物移植到地标建筑附近[5]。这种街道景观设计不仅可以让街道的行人舒适感倍生,而且为城市打造出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景观。

3 结语

良好的街道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美感,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绿色植物与街道景观和历史人文遗址良好的协调,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难点。设计人员应透彻理解城市的文化内涵,在保证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利用景观设计彰显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人文遗迹,以打造城市名片式的街道景观。

参考文献

[1]董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汪原.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之批判[J].新建筑,2003(3):70-73.

[3]唐毅.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2006.

[4]侯引吭.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5]周慧.四维空间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篇5:临汾桃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1 产业现状

(1)面积和产量:桃是临汾市第3大水果产业,面积仅次于苹果和梨,据临汾市果树站统计,2011年全市栽植桃面积为11.359万亩,总产量7.6万吨。

(2)产区分布:桃在临汾市各县市区普遍栽培,主要集中在尧都区、襄汾县、翼城县、洪洞县,主产区占全市桃栽植面积的80%。

(3)主栽品种:五月鲜、大久保、早凤王、仓方早生、新川中岛、桃王九九、北京2号、曙光、冈山白、天王桃、沙红。

(4)栽培技术:临汾市新建桃园株行距采用2米×4米或2米×5米的主干形、3米×4米或3米×5米的纺锤形、3米×5米的二主枝Y字形或开心形树形。推广7项实用技术,一是挖大坑建园。二是种植白三叶草,或自然生草,每年割草2~3次,覆于行间,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提高土壤肥力,使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三是肥水管理上以有机肥为主,配以氮、磷、钾速效肥,提倡平衡施肥。基肥于9月下旬施入,按每生产50千克果施优质有机肥50~100千克。根据桃树物候期和叶片吸收利用快特点,主攻叶面喷肥。追施无机肥,按每生产50千克果用氮(N)400克、磷(P2O5)300克、钾(K2O)500克的配方进行使用。四是花果管理上,花期坚持人工授粉,花期喷布l5~20毫克/千克赤霉素,结合0.3%尿素和0.3%硼砂。从疏蕾开始分期分批进行疏花疏果,疏果在第2次落果后能分辨出大小果时进行,在硬核开始时完成。一般亩留果量为8000~10000个,每亩产量控制在2500千克左右。套袋在疏果后进行,在主要蛀果害虫蛀果以前完成。五是改进树形,简化修剪技术。六是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七是摘叶、铺反光膜在果实着色期进行。

(5)采后处理和贮藏。目前临汾桃果采后分级标准尚不规范,有的以单果重分级,有的以果实大小分级。桃果贮藏能力也较弱,且贮藏方式落后,更没有完整的冷藏链流通系统,因此,在桃果的商品化处理和贮运方面,急需研究适应市场要求的先进技术。

(6)设施栽培。目前,全市毛桃和油桃设施栽培的面积220亩,设施栽培的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设施栽培以冬暖棚为主,春暖棚为辅。形成了春定植、秋建棚、翌春采收的一整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临汾市目前栽植桃树品种早中晚熟搭配还不合理,品种成熟期多集中在7、8月份,与华北地区基本相同,熟期集中,市场销售压力大。

2.2 苗木市场混乱

桃树生产中严重存在着品种混杂,名称混乱现象。有的苗木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一些品种重新起名,如中华寿桃,又叫中华圣桃、王母仙桃等。

2.3 产业化管理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

一是粗放管理,导致生产水平不高,二是土壤有机质低,有机肥不足,影响产量和品质;三是整形修剪不科学,留枝量过大,树冠通风透光不良,内膛枝条枯死,结果部位外移;四是果实采收后放弃管理,尤其是早熟品种,果实采收后管理技术跟不上,造成病虫害加重,树体衰弱,影响花芽质量。

2.4 产业化体制不健全

临汾市虽然成立了以“苏寨红鲜桃”等20余个果树经济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苏寨红”鲜桃等10余个果品品牌商标。果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在桃果销售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难以支撑更大的市场;农民自发的经济合作组织有所发展,但其发展规模还不够大,也没有形成品牌。产区内没有形成有效的价格和约束机制,果实质量标准难以规范,市场竞争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

3 发展建议

3.1 稳定面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就近几年市场表现来看,临汾市桃树栽培面积不宜扩大,而应保持基本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现有果园的品种结构,加强果园管理,提高单产,改善果品质量上来。只有好吃好看的果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优化品种结构,要使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晚熟品种(8月中下旬以后)应占35%~45%,早熟品种(5—6月份成熟)应占15%~20%。

3.2 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

借鉴国内外成立果品协会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合作社,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以市场带动生产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生产者的土地优势结合起来,加大规模生产经营力度,解决分散生产与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通过举办桃花节、推介会、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培育当地桃品牌。

3.3 促进加工桃的发展

目前,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罐头市场的需求量较大,临汾市应针对市场需求,建设桃加工厂,解决产地桃卖难问题。加工桃的发展要以企业的加工能力为依据,与市场相衔接。要积极探索企业与果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方式,促进和谐发展与共赢。

3.4 增加冷链设施投入,延伸销售

临汾桃销售范围基本上是在当地及太原、大同市场,由于桃果不耐贮藏,一般为当天起运,次日凌晨批发销售,受时间、区域限制极大。为了扩大销售圈,应增加产地冷库及冷藏车等冷链设施,延伸桃的销售范围至北京、天津、呼市、西安等,拓展销售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3.5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果品质量

在栽培制度上,要由追求数量(产量)转变为追求质量,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栽培制度的变革。推广果园覆草、生草制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行疏花疏果和套袋栽培管理;加大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力度。通过科学管理,增大果个,促进着色,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受市场欢迎的优质无公害果品。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果品产业化投入

篇6: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还很薄弱,发展不平衡;文化队伍建设步伐虽然也得到了加

快发展,但多数乡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设施。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还不够全面,普及率不高。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設几乎空白,有待于加快步伐,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不活,艺术人才大量缺乏;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还很有限,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形势不够丰富。

文化市场的培育管理和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队伍不够专业化、规范化。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后,他们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目前大多数农民除了干农活之外,就是“看电视、打牌、上圩、带孩子”,过着那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基层文化活动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要在各县、乡镇建立图书馆和文化站,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收视覆盖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牵涉到投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改变农村文化馆、文化站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逐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资金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事业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正确处理好文化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关系,应更加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资金,在全县各乡镇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开展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等,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乡村两级还应努力争取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及外资投入或捐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有的是从其它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

(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全民文化大氛围的形成

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的功能,对于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具有很强的作用。目前,以娱乐健身为主题的激情广场健身舞活动正在全县各地红火展开,效果很好。今后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予以丰富、范围上予以扩大、内涵上予以提升。要进一步发展祠堂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等载体,开展歌咏、朗诵、读书等活动,举办邻里节、老人节、票友会、社区文化节、乡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引导乡与乡之间、村与村开展友好健康的文艺比赛或文化联谊活动,进一步推广激情广场大家跳活动,引导广场活动往歌唱、戏曲类扩展。挖掘恢复民俗特色和乡村传统艺术,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争创地方文化品牌。发挥中小学艺术类教师和民间艺人、文化名人的作用,指导、培训群众提高文艺鉴赏力和活动参与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设文体公园和室外体育场所,让文化活动形成集中效应。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因此,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文化事业繁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财力人才经济的有效保障以及全民的共同参与,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误差分析实验报告下一篇:优秀党风党纪监督员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