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2024-05-03

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通用8篇)

篇1: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文章通过对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产品类型等基本状况的分析,指出了大连环保装备产业现存问题,在分析环保装备产业市场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连市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作 者:杨佳佳 张戈 丁晖  作者单位:杨佳佳,张戈(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丁晖(大连市环保产业协会,辽宁,大连,116026)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X3 关键词:环保   装备产业   建议  

篇2: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摘要: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紧缺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也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激励机制极其不完善,导致相应扶持政策的非常匮乏。

赵刚,清华大学博士后,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缘战略与国家安全、能源战略、科技外交、科技与创新政策等。他提出的地缘科技学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文章百余篇,著有《地缘科技学》、《地缘科技学与国家安全》和《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译著有《石油战争》、《粮食危机》。

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紧缺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也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明确支持。2011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之首,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然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光芒背后掩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体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将会阻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性

我国政府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

(一)传统能源消耗压力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当今社会重要依赖于传统矿物能源,全球总能耗的74%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不可再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资源量逐步衰减、世界性能源危机不可避免的背景下,节能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与能源科技已成为当今高科技开发和高科技产业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

(二)低碳减排压力

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已悄然地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化石能源是以高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势必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在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峻的客观事实面前,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之选,但发展低碳经济又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要实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个目标,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实现低碳减排的途径只要有四种,第一是加快节能产业的发展;第二是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比重;第三是通过碳捕获与储存的技术途径;第四是扩大核能产业的发展。在这四种路径中,节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介绍

2010年11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在具体结构上,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三个方面:

(一)节能产业方面

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二)环保产业方面

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

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每年以15%~17%的速度增长,2009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1.9万亿元。仅仅节能服务业,2009年总产值已超过580亿元,节能服务公司502家,从业人数13万人,综合节能投资360亿元。

(一)节能产业

1.节能服务业

《2009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417.3亿元增至2009年的587.68亿元,同比增长40.83%;综合节能投资从2008年的253.2亿元增至2009年的360.37亿元,同比增长42.33%。我国非常重视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2010年3月,国务院举行的常务会议研究了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统计,2009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2008年116.7亿元增长到195.32亿元,同比增速为67.37%。

2.建筑节能产业

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通知》提出: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达到95%以上。近年来我国提高了建筑节能标准,2005年到2010年全面启动建筑节能和推广绿色建筑,平均节能率达到50%;2010年到2020年,将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平均节能率要达到65%。然而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建筑能耗比例已占到全国总能耗的27.6%左右,而新建建筑不节能的占比95%,甚至有的建筑中不节能的比例高达99%。我国建筑业已成为耗能最多的行业,建筑高能耗日益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顽疾。可见,我国建筑节能的潜力巨大,比如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建筑示范推广等方面。

3.工业节能

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了工业领域的节能力度。我国工业经济体十分庞大,工业领域仍有较大的节能空间。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其中包括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点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等。2008年我国能效等级为3或更低电机的比重约为79.8%,我国的低效能电机停用政策将为高效电机带来巨大市场前景。2011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明确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二)环保产业

1.水污染防治

当前,我国水污染控制和水污染治理已进入全面推进和综合整治的新阶段,虽然部分关键技术及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诸多生物处理技术和各类物理、化学和物化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据统计,2008年我国水污染治理产品产值约300亿元,从业人数近10万人;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与服务产值约1000亿元,从业人数约100万人。

2.大气污染治理

我国的电除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建材、钢铁、冶金、轻工以及工业锅炉等领域。据测算,2008年我国电除尘器和袋除尘器产值约300亿元,烟尘治理工程建设与服务业产值约30亿元,从业人数近10万人。2008年新增火电机组脱硫需求170亿元,改造需求40亿元;非火电脱硫市场约200亿元;脱硝工程合同总额约40亿元。有机废气治理行业产值约15亿元。

3.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我国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开发了中小型回转窑焚烧等技术,大型城市垃圾焚烧技术已实现国产化,垃圾填埋仍是我国垃圾处理的主导技术。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方面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一段差距。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装备水平相当于先进国家上世纪80年代水平,部分产品相当于国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少量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据统计,2008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产值约450亿元,生活垃圾处理产值约100亿元(不含垃圾清运),从业人员共约50万人。

4.噪声与振动控制

我国的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与国际水平相当,近年来在城市交通噪声治理、声学材料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专业技术队伍的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计,2008年全国从事噪声振动与控制相关产业和工程技术服务的专业企业约300家,从业人数约1.5万人。行业总产值超过60亿元,合同总额约7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约6亿元,出口总额不足1亿元。目前,该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有所提升,日益呈现出了稳定、快速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激励机制极其不完善,导致相应扶持政策的非常匮乏。此外,我国还需要完备节能环保产业的法规及标准体系。

(二)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但是由于我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存在诸多不足,出现了很多金融机构对合同能源管理缺乏真正认识的弊端,致使当前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融资环境并不乐观,资金渠道阻塞。

(三)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经济,归根结底要靠技术。我国应当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性本身要求较高,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因为研发投入少,在科技力量、实验设置条件、科研实力等方面存有不小的差距。

(四)观念问题

出于经济成本问题的考虑,我国诸多企业缺乏节能和环保意识,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政策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是一种约束,尚未建立真正科学的企业发展理念。此外,很多节能先进适用技术的投资风险较高,经济效益却较差,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不仅节能技术科技研发能力较弱,而且严重缺乏引进先进技术的动力。这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政策建议

(一)系统完善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我国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略显滞后,使得产业发展比较凌乱,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我国应该继续鼓励促进节能环保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推进在节能环保技术成果转化、财税、城府采购、知识产权、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环境建设。一方面,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基础研发和前沿技术探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把配套政策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此外,鉴于环保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周期一般比较长的特性,尤其要注重节能环保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继续加大资金支持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我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因此,在未来,中国仍需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通常需要巨额投入,并且风险巨大,一般企业不敢贸然进入,出现了“不想投、不敢投、不会投、不能投”的“四不投”现象。所以,需要政府给予企业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的示范建设

我国应该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的试点推广,加快示范工程建设,从而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工作全面有序开展。如,建立“废旧电器、废电池、废塑料(11860,10.00,0.08%)等再生资源分拣、分选、拆解、分离、无害化处理、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等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工程。

(四)广泛深入的社会普及和全民参与

篇3: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及范围

我国的体育产业不局限于提供劳务服务本身,也不局限于与体育有直接联系的第三产业,与体育运动有直接联系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都可被视为体育产业,它包括以下部门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劳务服务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金融保险业等。

二、我国的体育产业现状

中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 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 56.37亿元,2000年达到了260.7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0.3%左右。而且近几年增长的速度更是在加快。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促进投资、解决就业、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使得体育产业完全有资格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果,以下几个方面是颇有成效的:

1. 竞技体育

首先看一下国内联赛的情况。随着国内联赛职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等各类运动都走上了规范化和职业化的道路。开展职业联赛能够有序地整合各省市的队伍,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来募集资金,充分挖掘联赛的潜在商机。各种国内外赛事的举办,不仅促进了中国体育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 全民健身运动

近年来,体育主管部门和社区组织通过加强建设健身场所、器械,并进行广泛宣传,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北京市2002年居民在文化、体育和娱乐方面的人均支出达403.9元,全市各级各类体育休闲场所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和消费者,项目主要集中在游泳、台球、网球、乒乓球、健美和棋类,共刨收4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62%,吸纳从业人员3.1万人。

3. 体育彩票市场

中国体彩市场的蓬勃发展是体育产业进步的生动写照。2002年体彩销售突破13亿元,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网点达1870个,提供就业岗位4050个,筹集公益金4.5亿元,体育彩票的收入全都用于体育场馆的兴建、社区健身设旌的建设以及体育产业其他方面的投入。体彩市场带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决了福利设施的资金来源问题,有效地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4. 体育衍生产品

除赛事经营外,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体育彩票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电视转播业和体育经纪人业也都在蓬勃发展。体育产业的兴旺带动了体育衍生产品的火爆,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体育品牌的兴起。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正开始利用品牌价值来取得优势,体育衍生产品的范围之广、利润之大有时远远超过了体育赛事经营本身。1999年,中国足协公开拍卖电视转播权,从中央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卫星电视台获得1200万元的转播费。同年,中国第一家体育产业上市公司——中体股份上市,资产总值从1.4亿元迅速上升到5亿元。大量社会资金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同时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以下几方面:

(1)体育市场丰体作用不明显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仍有70%以上的俱乐部不能以市场开发与经营为主来维持其生存:而且由于资金供给的不稳定性,在推广职业化的过程中,各俱乐部均由频频更换名称的历史,有的甚至在较短的时间内因合作企业变化而多次更换俱乐部的名称,导致俱乐部发展极不稳定,对俱乐部的正常运行和球队运动技术水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国内中介机构还不健全

体育经纪市场的经营人才较为匮乏,同时目前的体育经济机构大多规模较小,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营销团队。稀缺的经营人才,弱小的营销队伍,难以让体育组织放心授权,进而影响了体育经纪业务的拓展。

(3)体育产品经营项目较少

在我国,企业经营内容单一的状况十分普遍,与当前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4)体育服务营销管理水平比较低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体育服务营销管理水平较低的晟主要原因是体育服务营销经营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知识的专门人才。这些都限制了我国体育服务营销的发展。同时因为受到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模式惯性的影响,没有形成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导的运作模式,这也阻碍着体育服务营销管理的发展。

(5)体育市场发展不均衡管理不规范

体育市场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因受区域性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东南沿海开放地区较内陆大城市发展完善;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种类体育市场的发育状况不同。而管理不规范则表现在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系统不完善而且缺乏一些政策支持。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建议

1. 体制和运行机制障碍

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在体育领域的行政意志,限制了体育产业的有效发展。因此,要着力解决深层次的体制矛盾,由政府主管转移到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社会多方办体育的社会化新体制上来。实现国家投资单一化向社会多元化转变,形成多层次办体育的格局,政府通过代理机构管理,建立体育产业生产、科研、流通、咨询服务和战略研究的完整结构。主管部门要下放权力,使现代企业真正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与国际体育市场对接中发展起来,建立和发展一大批体育企业群体。

2. 政策的引导和扶持缺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产业大部分是非盈利的公益事业,投资回报率不高,没有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且娱乐性企业还承担过重的税费。因此,要尽快制定我国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同时,国家财政适当增加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专项投入,弥补开展群体公益事业经费的不足。在税收和信贷方面,对社会兴办的体育市场建设项目免征投资方向调节税;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公益体育项目及经营活动的信贷实行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为我国体育产业化提供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3. 区域发展失衡

中国城市与乡镇、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发展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巨大差异,表现为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差距明显,使体育产业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客观上制约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的大众化、生活化、普及化、消费化是体育产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应优化各区域的体育资源配置,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区域体育政策,促进体育产业均衡协调发展。

4. 人才匮乏

人才同样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了解国际体育产业流程、能开发体育商机的人才紧缺,特别是中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职业体育经理人在我国体育企业所占比重非常低,既懂体育知识又懂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人数也很少,体育科技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要开发体育人力资源,从我国体育市场的实际出发,集中培养适应我国体育产业高层次的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加大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和体育科技进步的步伐,形成复合型体育人才供应机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摘要:随着我国2008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中国的体育产业同时也被人们关注,成为当前的热点议题。本文依据经济学理论,首先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内涵和范围进行了概述,并分析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相应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体育产业,体育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体育经济漫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2]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周进强等: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篇4: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摘 要:翼城县苹果栽培历史悠久,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苹果产业得到了强势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翼城县苹果产业也显露出了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销售渠道单一,管理水平高低不一等,都影响着苹果产业的发展。面对现状,分析问题,在苹果生产规模、果品质量、品牌效应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使翼城县苹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苹果;现状;建议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6-0027-02中图分类号:S661.1文献标识码:A

1 翼城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优势

翼城县苹果栽植历史悠久,自上世纪70年代发展集体果园至今已有近50个年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县内海拔在800~1 200 m的地域广阔,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是苹果生产的优势区域;县政府对苹果产业的支持力度大,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强力壮大林果产业”的农业转型发展战略,全县水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县财政累计投入扶持资金3 000余万元,争取省级水果标准化建设和发展项目资金400余万元、一县一业项目资金1 000万元,助推苹果产业发展。

1.2 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5年底,翼城县苹果的栽培面积达1万hm2,其中挂果面积达0.8万hm2,形成了隆化镇北捍片、南捍片,王庄乡东庄片,里砦镇上韩片,中卫乡屋山片5个万亩连片区,58个村被确定为苹果“一村一品”专业村。2012年申报为全省“一县一业”苹果产业项目基地县。 1334 hm2的无公害苹果已通过了认证;“舜都”牌翼城苹果在中国(太原)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5年翼城县通过《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验收。2015年苹果总产量达18万t,总产值5.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 700元左右。

1.3 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情况

注册成立了翼城县苹果产业协会和苹果生产专业合作社达169家;建设了千吨以上的贮藏库11家,贮藏能力达4万t。

1.4 技术推广

实行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幼树推广5项标准化管理技术,结果大树培育五大技术体系,配套实施培肥地力、以产定果、树形改造、全套袋栽培、辅助授粉等苹果标准化10项管理技术。

2 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

苹果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丘陵山区,基础设施差,尤其是水利设施不完善,少数设有灌溉设备但设施老旧,影响果品品质、产量及效益的提高。

2.2 果品销售渠道单一

苹果采摘收获后,缺乏销售途径,主要依靠流动客商上门看货议价,果农选择的空间有限,被动售果,利益没有保障。

2.3 果农管理水平高低不一

一般从事苹果生产的多为老人、体弱、妇女、文化程度较低者,知识水平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接受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差,新技术运用有困难,管理粗放不规范,生产的果品质量参差不齐,机械化应用水平较低。

2.4 品牌不响,优果低价

综合分析翼城苹果质量在全国属中上等,果园管理水平在全省属一流,由于没有自主品牌,生产的优质果品被客商低价收购,借用其他市县品牌包装的“外衣”高价出售,果农利益受损,致使翼城优质苹果处于无自己的真实身份的尴尬境地。

2.5 机械化程度低

果园常用机械只有机动喷雾器、人力喷雾器、除草机、运输用三轮车等少量机械,开沟机、挖坑机、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果实采摘等机械缺乏甚至没有机械可用,均为人工劳动,季节性劳动强度大,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逐年上涨。

2.6 苹果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苹果产业以一产为主,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以生产鲜食苹果为主,销售、贮藏、加工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成立了翼城县苹果产业协会和大大小小的苹果生产专业合作社100多家,但运行不完善、竞争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协会和合作组织的作用,还未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果业合作组织+果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3 苹果产业发展思考及建议

3.1 扩大优势产区苹果生产规模

逐步缩减平川区苹果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海拔700~1 100 m丘陵区(苹果优势产区)生产规模。要紧紧围绕原有基地查缺补漏,形成连片大规模基地;新植连片区要做好品种规划,科学布局,同时要逐步完善路、林、水、电等配套设施。

3.2 提升果树管理水平,提高果品质量

以出口苹果质量标准为目标,以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为抓手,全面提升果树管理水平,提高果品质量:一是要完善县乡村果树技术推广体系,做到有机构、有队伍、有作为,确保体系健全、人员齐备、服务到位;二是要不断丰富果树管理五大技术体系的生态理念和科学内涵,全面普及十大集成技术,进一步提高果品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提高果品安全性和营养功效。三是严把果园投入品准入、无公害生产全程监控、果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3个关口,实现苹果出口零突破。用质量和品质确保翼城苹果生态可持续生产。

3.3 唱响“翼城苹果”品牌

以公共区域品牌建设助推翼城苹果站稳全国大中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品牌建设上,一是要用翼城文化和历史包装“翼城苹果”,二是要借助各种大型展会推介展示翼城苹果,让更多消费者认识翼城苹果;三是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翼城苹果,大型基地、重点合作社、果业大户、最美果园,让全国消费者从不同侧面深入了解翼城苹果,接受翼城苹果。

3.4 完善苹果产后配套服务体系

篇5: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潜力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是未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高端装备制造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积极抢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是发达国家谋求工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重点。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并作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和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业、卫星制造与应用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等五大细分领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目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进入高速成长期,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初步满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世界主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国家之一。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需要政策的配套,也需要产业的配套。当前,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在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科研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诸多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前瞻网:2013-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潜力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分类及特征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卫星制造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做了重点区域分析、产业园分析、政策分析和规划分析,最后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招商目标企业。

篇6: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电气2姓名:邵海兵学号:107301228

一、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

1.1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1)中国已经稳居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的前三位

2007年,我国生产汽车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比上年净增160.27万辆:销售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上年净增157.6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乘用车去年产量638.11万辆.销量629.25万辆。涨幅都超过了21%;商用车去年产量250.13万辆.销量达到249.90万辆,同比增长22.25%,高于全行业的增幅。

总体来看,我国汽车产销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已分别位列第三位和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产销大国。

(2)自主品牌汽车稳定增长

在商用车方面,自主品牌继续成为主流,过去3年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北汽福田、东风、一汽,江淮、金杯股份、重汽、长安有限、江铃、南汽、陕汽等10家企业共销售商用车167.69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67%。

在轿车方面,自主品牌轿车销量达到124.22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26%,其中夏利、QQ、福美来、旗云、F3、骏捷、自由舰、A520、奔奔和吉利金刚等十大品牌共销售轿车88.91万辆,占自主品牌轿车销量的72%。

SUV呈高速增长态势,自主品牌的哈弗,瑞虎分别销售5.78万辆和5.01万辆。MPV销量增长不明显。瑞风和风行分别销售4万辆和1.07万辆。

总体来看,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经过产品结构调整,2007年比2006的市场占有率略有下调。但总量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局面。

(3)“走出去”的态势初步形成2007年,汽车出口延续了前几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其中整车出口量达到61.27万辆,同比增长79.85%,出口金额达到7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出13量及出口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民族汽车企业已经成为轿车出口的主力,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生产和配套体系。在中低档轿车,客车和载货车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

我国华展,奇瑞、力帆、吉利等自主品牌厂家纷纷加速海外生产基地的开拓步伐,2007年以来先后在朝鲜、伊朗、俄罗斯、乌克兰等地设立海外工厂。1

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走出去”的态势初步形成。

(4)兼并重组获得重大突破

2007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上汽·跃进全面合作签约仪式”。江苏跃进汽车有限公司将其下属的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业务,全面融入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其中整车及紧密零部件资产进入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海汽车,其他零部件与服务贸易资产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

上汽集团将建成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未来3年上汽将投入85亿元人民币,把南汽打造成为年产30万辆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上汽、南汽联合后,短期内将实现年产销汽车200万辆。

总体来说,上汽和南汽进行全面合作,有利地推动了汽车业的兼并重组,有利于改变当前中国汽车业分散发展的局面,同时加快改变当前汽车行业大而不强、过于分散的局面。

1.2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加快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

(1)自主创新加速发展

2007年一汽解放J6重型载货车和东风1.5t级高机动性越野车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我国重型载货车和越野车开发能力的重大突破,具备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试制能力,掌握了关键总成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规范的开发体系和开发流程,对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汽自主研发的V12发动机CAl2GV的成功点火,意味着我国掌握了开发顶级轿车用V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里程碑。奇瑞、吉利、长安、华展、比亚迪、力帆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在全力打造自主品牌轿车方面继续取得新的成就。

一汽集团在未来8年(到2015年)将投入130亿元发展自主品牌,建设4个轿车平台,开发50款自主品牌轿车车型;东风公司为发展自主品牌成立的东风汽车乘用车公司,到2010年,自主品牌的销量将提升到72万辆,占销售量的53%;上汽集[]2007年宣布将筹资270亿元投向自主品牌建设。

(2)新能源汽车迈入重要起步笠

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入重要的起步年。

目前,全国共有60多种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在试验运行,建立了北京、武汉等4个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及6个相应的关键零部件测试基地。已有8个混合动力汽车进入国家机动车产品公告。

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但在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和纯电动轿车产业化方面已有突破性进展。

(3)汽车产业联盟开始形成我国汽车市场国际化竞争程度较高,企业创新基础条件较为薄弱,通过技术联

盟实现企业间和产。学、研间的联合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正在成为行业共识。2007年11月,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国内汽车、机床及相关制造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35个单位联合发起的。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成立,以促进我国汽车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007年12月27日,“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成立。该联盟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一汽、东风、吉利、长安、奇瑞等汽车制造企业、材料冶金企业及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12个单位组成。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轻量化技术水平和碰撞安全性。

(4)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吉林长春、湖北十堰、安徽芜湖、广东花都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初步形成了华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部件集中区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拥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在1000个左右,关键集群区域约100个。

2007年12月7日,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成功推出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YC6L-50国V排放柴油电控发动机,标志着我国发动机研发制造跨入了新阶段。首次实现了我国发动机研发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状态。

200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达145亿美元,高于整车出口。标志着汽车零部件出口已经成为汽车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2.1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虽然出现大型企业重组的苗头,但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十一五”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加快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上汽和南汽的合并重组拉开了中国汽车产业大型企业间重组的序幕,但要改变当前汽车行业过于分散的局面,还需要进行更多、更大的调整。重组背后的机制仍然不成熟。

如何遵循市场化原则,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促使我国汽车企业之间由并购向竞购过渡,进而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今后几年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课题。

(2)自主创新活动虽然加速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2007年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出现了3方面的变化。

a.工艺创新向产品创新转变。

b.整车创新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转变。

c.企业单独创新向产业联盟形式的创新转变。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a.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表现并没有和自主创新同步增长,2007年与2006年相比,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出现下降。

b.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仍然存在缺陷。

c.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文化氛围还不理想。

如何发掘产、学、研合作资源并很好地加以利用是我国当前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3)零部件创新能力弱,依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琴部件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在研发环节上的专业化分工,零部件企业相对于整车企业的同步研发甚至是超前研发是国外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

而我国,由于产业政策更多关注整车企业加之零部件企业发展滞后。导致琴部件发展滞后于整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开放。外资企业由合作型转变为控制型使得我国整车企业不得不把跨国琴部件企业作为他们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的主要依靠力量。(4)产品结构逆向发展,新能源汽车急待明确方向

我国汽车产品结构2007年出现了逆方向发展的趋势,最典型的是节油减排效果明显的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大幅萎缩,2007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三成;而油耗和排放都很大的SUV却成为乘用车市场增长最快的车型,2007年销量同比增长50%以上,说明在引导机制上还存在问题。

新能源汽车研发进步很快但由于缺少清晰的政策导向和明确的优惠措施使得一方面汽车企业承担了高风险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有待制定统一的标准及鼓励消费的政策。

二、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汽车智能化技术使汽车的操纵越来越简单,动力性和经济性越来越高,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好,这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所以我国汽车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即与时俱进。对于与政府应该: 1 加速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2002年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经超过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在轿车消费方面仍然存在着中间环节收费过多、过滥的情况。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及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政府有必要尽快推出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地方在制定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时,也要考虑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状况,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免对汽车需求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2 在政府支持下对汽车工业重大共用技术项目进行攻关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制造能力超前于技术开发能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资金和市场,而是技术。中国汽车工业如果长期在技术上依赖跨国公司,就不可能改变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较低的地位。世界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之中,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从技术上看,已经完成了主要的突破,目前主要是商业化、产业化的推进。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已经成熟,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公司都有新型混合动力轿车投放市场。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迅速。2002年1月,美国政府支持的《自由合作汽车研究计划》(FREEDOMCAR)出台,该计划目标是开发具有商业前景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氢气供应基础设施,以极大地改善环境,目标是加快实现汽车燃料电池商品化。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应当对汽车工业面临的技

术革命有充分的认识,及时地介入有关研究。中国政府应当针对汽车工业中共用的重大新技术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组织联合攻关,同时制定有关政策,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3 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中国汽车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但也是最有希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环节。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对于专业化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给予政策性扶植,鼓励外国大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兼并重组。4 运用WTO 有关机制保护中国汽车工业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业绩甚佳,汽车进口配额对中国汽车工业发挥了重要保护作用。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下调,配额不断增加,国内汽车贸易体系对外国公司的进一步开放,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因此,仍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保护政策。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关税下调速度较快。因此,运用WTO 有关机制保护汽车工业,主要应着眼于汽车零部件工业,通过对关键性汽车零部件产业损害监测,及时对有关企业提供保护。结束语:汽车产业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性工业的直接反映,而且也是一个 国家综合性工业发展水平的试金石。汽车产业在国家经济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创造巨大国民生产总值、带动交通运输、军事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新技术发展、创造出口和外汇储备、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等多方面体现。只有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汽车产业体系,一个国家才能逐步发展成为大国强国。在21 世纪的今天,中国汽车市场急速发展变化,汽车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发展好我国的汽车产业,不仅能够加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飞跃,还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通过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正确认识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缺点与不足,找到适合其发展和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式方法以及途径,对我国汽车产业更好地适应和进驻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务之急是要制定适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导向。随着全球经济愈来愈趋于一体化,汽车产业的互相兼并、技术上互相渗透、零部件的采购全球化使得汽车产业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因此,制定我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迫在眉睫。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提出我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相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新的世界汽车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年鉴》(2002)。

(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报告》(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2),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蔡兴旺《汽车概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刘勤《中国汽车史话》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6)帅石金《汽车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宋景芬《汽车文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8)陈焕江《汽车运用基础》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9)张国方,宋景芬,李江天《车文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四、课堂小结

我本身就很想了解汽车。怀着极大地兴趣,在校图书馆选课时,我选择了《汽车概论》这一公选课,并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对汽车的大概有所了解。

从开课到现在,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有了很多的了解:关于汽车的基本知识,关于汽车商标(企业和车的历史发展),我对汽车的结构(工作原理),考证(驾驶)等等也有了关注。

每一种汽车车标都有它的来源,都有它的象征意义。“车标赏析”这一节内容让我认识了几十种车标,这对我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至少当我看到一辆汽车时,我能够认出它是什么品牌的汽车。

以前,我能认出的汽车车标数量屈指可数;现在,一些不常见的汽车车标我也可以说出它的品牌。上个星期六,我和同学在街上看到一辆很漂亮的跑车,同学问我那是什么车,我说:“野牛!---兰博基尼”。“哇,不愧是学《汽车概论》的。”同学笑着说。

“车标赏析”只是这门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虽然我不能说出每个车标的含义,但是我可以认出它的品牌,这只是我通过这门课程学到的所有知识的一个折射,实际上,这门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和我所学到知识远不止这些。

《汽车概论》这门课程让我对汽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见解,然而,它毕竟是一门选修课,不可能像专业课一样讲的那么全面与深入,因此,对于一个对汽车很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多看一些有关汽车方面的书籍,汲取更多的知识,在认识汽车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老师上课的几点建议

(一)老师可以试着让同学们提问,以同学提问——老师解答的模式学习。因为老师自己一个人讲久了我们听久了就会疲劳老师也会累。

(二)老师可以让有些同学讲讲相关的知识,比如说讲到关于汽车的电影啦,可以让同学起来列举一下。既活跃了气氛,也帮助其他同学的上课记忆,同时,锻炼了发言的同学。

(三)3堂选修课全是讲专业知识老师您应该也累吧,我建议应该在中间插放一些关于汽车搞笑的视频什么的,我这个学期选修课2个都是关于汽车的,另外一个老师他经常在上课前给我们这些来的早的同学放一些关于汽车的视频(有搞笑的也有关于汽车事故的),课堂中间也是。(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篇7: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1 大连足球产业分类

1.1 本体产业。

国内各级各类赛事, 如中超联赛、全国甲、乙级联赛、中协杯、各级各类商业性赛事等。球员转会、外援引进。足球培训教育、咨询 (各级各类足球学校) 各类培训机构等。1.2相关产业。足球服装、器材、场地。足球小商品, 如吉祥物、太阳帽、喇叭等。足球博彩。足球文化, 以足球为主题的影视、歌曲、邮票、球星卡等。传媒、电视、报纸、电台、广告等。1.3外延产业。旅游、交通、餐饮等。主客场制的联赛、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使球迷成为交通客运的重要客源;球迷的聚集使比赛所在城市的酒店、餐饮业得到激活, 加上球迷协会组织的一日游之类的活动, 拉动了一方消费。

2 大连市足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连市足球产业起步较晚, 但随着职业联赛的成功运作和我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 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市足球产业市场框架已基本成型, 但由于目前仍处在体制改革初期, 使得两种体制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同时并行, 加之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出现了管理上有些混乱的问题, 导致产品归属出现复杂不清的趋势, 从而影响了我市足球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市场运作水平不高, 经济效益不佳, 虽经过10来年的职业联赛的探索与推广, 但由于目前市场不规范,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管理措施和水平严重滞后, 而自我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后, 我市产业结构将受到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使得足球产业和市场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其实质内容还没有与世界水平同步接轨。再者就是足球相关产业的潜能没有充分拓展, 特别是对足球产品的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足球劳务市场和培训市场也未形成, 本体产业规模拓展也不够, 其市场运作也不很规范。最后就是管理理念有待创新, 要结合现行体制, 走出一条既适合国情又能与世界接轨的足球产业新路。

随着国民经济、政治以及体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大连市的足球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足球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足球产业结构不够完善。目前足球产业结构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 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 而且还存在着缺位如足球劳务市场和足球培训市场。真正意义上的足球劳务市场和培训市场并未形成, 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 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规范。

2.2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不够, 相关产业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目前发展足球产业较注意有形资产的利用, 而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

2.3产权关系界定不清由于我市足球体制改革初期, 我们在认识上的不足, 新体制的诞生并没有明确产权关系。随着新体制的运作和足球产业的发展, 因产权关系不清而产生的矛盾逐渐成为焦点。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足协、足协与各地方俱乐部、俱乐部与运动员的产权关系不明确, 必然会出现权力和利益上的冲突, 也势必阻碍足球产业的发展。

2.4足球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 政策滞后, 市场运行和调控机制不完善对足球市场开发活动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尚处在了解、研究, 并逐步规范中, 在合同等法律文书的签署和制作, 侵权行为的调查与追究, 特别是在无形资产保护方面,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3 当前大连市足球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3.1 使职业足球俱乐部具有产权清晰的投资机制。

产权主体在一定的约束下承担应负的责任, 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产权清晰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必然条件。建立独立企业法人制度。企业产权清晰的基本要求是:“国家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依法享有所有权.它有做出重大决策, 取得所有者收益和任命经营者的权利, 企业作为经营独立法人享有经营自主权”足球产业要走企业化首要的问题就是理清产权, 建立独立的法人制度。

3.2 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

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经营, 尽管也有类似俱乐部标志性产品等实物型商品的经营, 但主要经营内容是俱乐部的无形资产。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无形资产涉及俱乐部冠名权、电视转播权、场地、队服、球星的广告开发权、俱乐部标志物的使用权等。即使是俱乐部实物产品、门票销售, 也与俱乐部的无形资产有联系。

3.3 调整足球产业结构, 规范经营管理, 深化体制改革。

足球产业的市场体系应是一个完整的结构, 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 使足球产业各类市场之间能相互促进,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与功能, 使足球产业能健康顺利发展。

3.4 加大足球产业管理人才培育体系, 为大连市足球产业管理层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管理人才。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以适应现代足球产业发展的需求。

3.5 尽快健全相关的法律。

加快有关足球市场化经营的相关立法工作, 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法律基础足球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必要的法律基础, 职业足球俱乐部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 其行为也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有效规范。

3.6 加大足球产业管理人才培育体系, 为大连市足球产业管理层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管理人才。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以适应现代足球产业发展的需求。

3.7 加大足球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的力度,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文化与体育资源的融合, 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与足球产业形成更深的关联度, 提高综合竞争力。

足球产业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就必须构筑和形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综合竞争力。重视投融资体系建设, 加强体育资本市场建设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足球产业快速发展的难点因此与金融服务业融合, 相对低成本的完成融资理应成为足球产业界重要发展战略。规范完善足球产业统计工作, 为决策服务数据统计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是足球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决策的依据, 借助2008年全国足球产业统计工作来健全、加强足球产业统计工作力量。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张吉龙.论中国足球产业化[J].体育科学, 2000 (11) .

[3]卢元镇.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0 (.5) .

篇8:大连市环保装备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位于渤海湾辽宁大连一侧岸线的中端,由中国第五大岛——大连长兴岛以及西中岛、凤鸣岛、骆驼岛、交流岛等五个岛屿连接组成,辖区面积502平方公里,自然岸线长189.3公里,是渤海湾地区港口自然条件最为优越、容量最大的一个天然港湾。园区重点规划发展石油化工、钢铁、装备制造,航运物流等四大产业。其中,石化园区区位优势明显,滩涂资源丰富,适于建设专业“石化岛”,具备成为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区的基本条件。特别是2010年以来,随着大连石化千万吨炼化一体项目及恒力PTA项目的签约入驻,长兴岛石化产业发展尤为迅猛,已经成为该区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利用港口优势发展集群化的石化产业,不仅对于长兴岛自身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连市产业布局的改善以及东北地区石化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发展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聚集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石化产业结构

大连是全国炼能最大的城市之一,年炼油能力已经达到了3000万吨,但结构不合理,化工产业链短。炼油—化工一体化是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是实现炼油产品“宜烯则烯,宜芳则芳”的重要手段。大连石油化工业主体是炼油,大连石化、西太平洋石化都缺少化尾,导致石油化工不平衡,中游产业不足,无法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

(二)有利于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作为老工业基地,大连老牌石化企业较多,但布局较为分散,不仅与城市的扩建增容冲突加剧,且存在一定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一些老企业厂址已不能与城市发展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受资源、环境、安全方面的约束加剧,基本无发展空间,有待搬迁改造。

(三)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大连化工产业园区化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明显不足,用地效率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当前,大连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两家企业总炼油能力达3000万吨,所需原油主要从海上进口,却未配套建设乙烯装置,仅这两家企业每年就有1000多万吨过剩成品油,呈现原油北上、成品油南下的极不合理流向,而且,大连也没有围绕炼油龙头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群。一些园区还存在因缺少大型龙头项目而难以延伸拓展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或因规划理念落后、管理粗放,又可能形成新的不合理布局和用地浪费等问题。

总之,充分利用大连长兴岛自身优越的天然深水岸线和航道、广阔滩涂、独立岛屿、充裕海洋环境容量、独特区位等资源条件,规划建设现代化、高水平的世界级石油化工园区,不仅对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更对大连市乃至辽宁省石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发展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聚集区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与土地资源优势

大连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处于中、日、韩经济圈范围内,石化工业发达,市场活跃,海陆空交通便捷,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可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发展石化工业,增强东北地区石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距大连市区130公里,距沈阳市292公里。长兴岛海域岛屿相间形成的港湾和陆域,使湾内的掩护区域和湾外的深水条件齐具,是建设各类码头的优良港址。长兴岛与西中岛均有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条件,与大陆均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特别是西中岛,四面环海,海岸线长,且据有关单位初步勘察,通过对周边盐田、浅海滩涂进一步填海造地,可使西中岛陆域面积增加到95平方公里,土地储备更为丰富,建港及建设大型石化项目的条件更佳。

(二)基础设施优势

长兴岛地区的交通、通讯、水、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相应齐全,中心区域已实现“七通一平”。近年来辽宁省和大连市政府又进一步加强了区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沈大高速公路南部到达长兴岛的皮长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哈大铁路引至长兴岛的货运铁路已经通车。长兴岛、西中岛、交流岛等岛屿内和岛屿间的公路交通网也已经贯通。

(三)地理环境优势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四面环海,其中西中岛为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海岛,西侧、南侧面向渤海,岛内居民较少,现有人口不足7000人,可实施全部搬迁,形成“无居民岛”,便于封闭管理。与规划的主城区距离13公里以上,且有山体作为天然屏障,可为居民生活工作创造安全环境。

(四)入驻项目优势

长兴岛石化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精细化工等高端石化产品,培育从炼油、乙烯、芳烃、三大合成材料、基本有机原料到精细化工等系列产业集群,目前,中石油大连分公司炼化一体项目已经签约入驻,计划在2012年开工建设,这为长兴岛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恒力集团年产220万吨PTA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开展前期筹备工作;另外还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MDI、TDI、聚氨酯、己内酰胺、甲基丙烯酸酯等项目上正在洽谈协商。

三、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原则、思路及定位

(一)发展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依据国家石化产业发展战略、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经济发展规划,按照辽宁省大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基地内项目要符合高起点、高收益、低物耗、低污染的要求,严格准入门槛;装置达到经济规模,工艺先进、产品档次高,环境友好、节约土地和岸线等资源。

2、市场导向原则:选择国内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产品,充分利用港口优势,扩大原料来源。

3、时序开发原则:按科学时序进行开发建设,整合现有石化资源,加大炼化一体化发展力度。优先发展乙烯等化工产品,视条件成熟程度在规划的产业框架内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并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集群。

4、循环经济原则:每个发展阶段均要实现项目间无缝连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节约资源、生产集约为目标,实现原料、中间体、多种副产品的互供共享;保证能耗和水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5、调整和发展并举原则:承接辽宁省、大连市现有石化产业转移,对辽宁省、大连市内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炼化企业及与城市规划矛盾的危险化学品企业,要下决心进行调整、改造和搬迁。

(二)发展思路

1、依托辽宁省和大连市现有石化产业基础,结合大连现有炼油企业搬迁发展,以及其它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按照“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国际化”的理念,比照世界先进水平,逐步将园区建设成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世界级大型石化产业基地。

2、坚持走集约化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和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石化产品的组合优势,发挥石化产业链的集群效应。重点发展乙烯、芳烃及其衍生品制造业,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主要生产与相关产业配套的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及其高附加值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3、园区内产业布局要有利于企业间生产装置相邻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一体化建设,提供专业化服务;节约土地,优化岸线资源利用。

4、园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构建以炼化一体化、规模化、产业集聚式发展为特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世界级、高水平、环境友好型石化产业基地,带动特色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形成优势石化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以原油加工为龙头,采用炼化一体化模式,按照油头化尾、自上而下发展原则规划石化产品链。配套建设大型轻烃裂解制乙烯联合装置,并辅以甲醇制烯烃技术,为下游提供化工基础原料。综合利用乙烯、丙烯、碳四、芳烃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发展有机化工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深加工,并大力发展相关的精细化工项目,支持汽车、航空、船舶、机械设备、建筑、纺织、电子信息等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炼油规模近期达到4000万吨/年,远期形成6000万吨/年,乙烯规模形成400万吨/年以上,芳烃600万吨/年,总产值达到近万亿元。

四、发展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议

(一)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石化园区发展

化工生产具有原材料配套性强,企业间相互依存度紧密,原材料的管道输送有利于安全等特点,因此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大型化工生产体系是当前世界石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模式。石化产业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工程建设、能源供应、污水处理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较高的要求,必须专业化经营和监管。同时石化产业的项目报批手续复杂、建设周期长、产业专业性强等诸多特点都要求地方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推进石化产业的开发建设工作,可以考虑成立长兴岛石化产业园管委会全面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项目促进及安全环保。

(二)加大对石化产业上游龙头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是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建设的重要手段。石油炼制、烯烃和芳烃生产是石化工业的核心业务,其规模是石化工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拉长炼油和烯烃、芳烃类的产业链条,就可以形成庞大的下游产业集群,因此需要工业区管委会全力推动炼化一体项目及烯烃、芳烃的生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并切实保证项目的落地生产。

(三)做好石化产业基础设施配套

做好化工品码头仓储设施建设、公路和铁路进入园区以及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国内外石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服务模式,建议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热电、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业气体供应等为一体的基础设施综合体,实现低碳、环保、安全、节能、资源循环利用,低成本运行的经济运行目标。

(四)全面做好安全、环保监管

在园区开发建设上既要“重项目”,更要“重监管”,对石化产业的安全环保监管进一步从制度上和机制上加强建设,建议在石化产业园区内设立石化产业安监分局,增编专业人员;设立石化产业督查大队派驻石化园区和大型企业,全面加强对重要企业和园区的安全、环保监管。

(五)利用石化产业链扩张相关服务业

为了进一步增加石化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拉动效应,增强石化产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度,建议大力发展与石化产业密切相关的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商品交易、信息汇集,要求石化投资企业不仅落户生产项目,还要落户包含贷款、保险业务等在内的服务项目;通过石化产业聚集扩展相关服务业,实现航运物流、金融贸易等服务企业的聚集,以完善的产业投资环境推动主导石化产业发展,使长兴岛不仅仅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同时也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东亚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和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①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http: //baike.baidu.com/view/333763

5.htm

②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发展规划

http://www.ln.gov.cn/qmzx/wdyx/fzgh

5/200710/t20071010_140116.html

③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网站 http://www.ccxi.gov.cn

上一篇:中考临考前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喝喜酒_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