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教学反思

2024-04-08

《稳态与环境》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稳态与环境》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及建议

按教学设计比较完满地完成新学年、新老师、新教材、新高考的`第一课时教学。开篇介绍感觉不错,不过时间没把握好,有超时。

本节知识,学生兴趣一般。通过从身边寻求大量实例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感性认识结合到具体知识中,效果还可以。但循环系统(特别是淋巴循环)学生有些糊涂,尤其是“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由细胞组成”学生理解、记忆不太好。

建议:有关循环系统不一定要在本课花太多时间,要回归主题,相关内容可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及建议

实验班完成不错,但要注意实验时间把握,不要超过25min。2个普通班,相当部分同学没有预习,又因为在实验室上课,学生不够专心,在引导阅读提问时又没能很好的跟上来,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太好,以至于解释不够到位。又由于时间较紧,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总结不到位。

建议1:不能过分高估学生的能力,还需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和强化。要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要落到实处,必需使学生理解实验思想,搞清实验目的,重视实验过程,进而能做到对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或数据进行分析。

建议2:投影学生实验结果效果好,但要注意时间。

第三课时:教学反思及建议

从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来看,本课实质内容不多,但8班作为第一个班时间放得太松了,前面讨论较好,但最后讨论不足及练习内容不够到位;7班完成较好,但部分学习未做好调查;9班完成良好。少数学生调查数据不真实。

建议:

⒈、一定要在课前要求科代表进行本班体温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进行检查,有些小组没有做。

⒉、上一课时要强调:不能虚编数据。

⒊、本课内容,小组讨论、汇报较多,要注意把握时间;

⒋、课堂实例应用要注意收放有度,要突出重点教学内容,防止过多泛泛而谈而主题不明显。

篇2:《稳态与环境》教学反思

高二年级的学生思维也比较活跃,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懂得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学生不能静下来梳理和记忆相关知识,知识不系统,记忆短缺。

专业语言概括能力很欠缺。又由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虽然教师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便于学生领会,但在思考用连线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本节课用常见现象引入相关知识点,边讲边练、边总结。强调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区别相关概念。

由于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课堂的练习性,课堂延伸不多。

篇3:《稳态与环境》教学反思

1.1研 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以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为平台,研究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将生活素材嵌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鲜活、生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让高中生物课程真正体现出价值。

1.2研 究意义

与其他模块相比,《稳态与环境》模块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更紧密。通过对该模块的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 究对象

选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采用生活化教学,学生总人数为50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学生总人数为50人。

2.2研 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了解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进程,熟悉生物教学方法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及对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探讨情况,等等。在这些相关理论和经验的掌握基础上,让本课题研究有一个较高的立论点。

2.2.2实验法 :在进行《稳态与环境》模块教学时 ,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加强生活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后对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方面分析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2.2.3调查法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对生活化教学的态度等;和其他生物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总结一些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及效果。

3.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3.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可预计估测学生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起着导向性作用。所以,一堂课关键性的第一步是如何确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3.2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方式主要以活动方式为主。活动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 学生走出了常规的“课桌—讲台”模式,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领略到当学习的主人的充实感,体会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3.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打破了将教材作为与学生沟通的单一媒介模式,回归生活的生物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人”,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 选择贴近实际生活和和社会生活联系的学习内容,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生物与自己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3.4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呈现最佳学习状态,这些都是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无法实现的。

3.5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生活化”课堂的教学评价核心是多元化的、发展性的。 教学评价不仅激励学生开发潜力和特长, 而且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评价的方有很多,比如教师与学生互评、学生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小组互评等。

4.高 中生物 《稳态与环境 》模块生活化教学的成效分析

4.1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的比较

实验前,实验班在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对实验班实施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比较结果见表1。

注:满分为100分。

表1中的数据表明,实验后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照组(P<0.05),表明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班级学生成绩比传统教学的班级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

4.2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通过访谈了解到,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班级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度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特别是实验班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相对明显的提高。学生认为其学习兴趣的提高与老师采用了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 教学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觉得学习“更有用处”,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

生活化教学消除了“死记硬背”、“填鸭式”的弊端,逐渐养成了爱问、敢问、想问“为什么”,不再是书的奴隶,而是主人。在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发挥能动性,逐渐提高对自我的认同感。

4.3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对教师的积极影响

4.3.1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在生物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除了备好课外,还需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课前, 教师要熟知该节的教材内容, 捕捉与之相关的生活信息,查找大量相关资料,将收集到的素材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这个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对教材、生活常识和前沿进展充分掌握,而且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这样教师在知识储备量和信息加工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另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也有所降低,教师无法预料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能提到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量,同时能“随机应变”突发状况。

篇4:《稳态与环境》教学反思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稳态与环境 疾病实例

实例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并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疾病,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学生对此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是高中生物课堂中良好的实例。在“稳态与环境”这一部分内容中,涉及大量理论模型,尤其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内容多且易混淆,是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将与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疾病实例加入教学内容,既有利于知识点的学习又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其健康意识。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探讨疾病实例在其中的应用。

1.教学过程中疾病实例的应用

1.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疾病实例的应用

突触小体的结构与神经元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机制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释放其中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出后膜的膜电位变化,引起新的神经冲动或者效应器动作。之后神经递质被前膜重新吸收或者被分解,神经传导结束。

针对此过程,可以启发性对学生提问,神经递质过多或者过少会有什么结果,引发什么症状?如何解决这种由于神经递质释放过多或过少引发的症状?将学生讨论的内容总结后,便可讲解杀虫剂中毒的实例。

有机磷杀虫剂是杀虫剂中重要的一类,其中的“敌敌畏”更是家喻户晓。这一类杀虫剂的作用原理为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酶,组织神经递质的分解,从而使神经长期处于冲动状态,导致包括呼吸肌在内的肌肉保持紧张抽搐,最终导致死亡。人误服了有机磷杀虫剂后,解救方式之一就是复活被有机磷杀虫剂抑制的神经递质分解酶,减少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

通过这两个实例,就可以形象解释突触的作用过程及其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点。

1.2“通过激素的调节”中疾病实例的应用

相对于“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本节的内容涉及的方面较多,仅课本中介绍的内分泌腺就有八个,提及的具体激素种类有九种。课本详细介绍了其中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激素种类多,不同激素的化学成分也相差很大;量极微,但在体内起到的作用很大。

要深入理解激素的上述特点,仅书中的内容并不能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此时介绍由于激素分泌失调而引起的疾病,配以疾病的图片会达到良好的效果,能够加深学生对激素的认识并帮助其掌握此知识点。

课本中介绍了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及二者协同调节血糖的机制。在学习完机制后即可提问如果这两种激素分泌出现问题则可能出现的结果。大多数同学便会联想到低血糖和高血糖及由此引发的糖尿病。糖尿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疾病,其发病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对高中生普及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于其良好生活饮食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糖尿病分为I型和II型两种,都会出现餐后血糖的快速升高,并导致尿中出现葡萄糖,这也是糖尿病名称的由来。首先应当启发性的提问血糖升高的可能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一是糖的摄取过多,比如饮食习惯等;二是糖的消耗较少,比如运动过少等;三是糖原合成减少,补充知识为肝脏损伤等。在此基础上总结糖尿病的诱因:饮食中糖的摄取过多,运动太少,以及肝病等,由教师再补充遗传背景等糖尿病的发病诱因。

在分析发病诱因之后,介绍糖尿病的分类。I型糖尿病病人没有胰岛素的分泌,而II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介绍完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情况,从体内糖平衡和激素调节的角度,提问学生可能的治疗措施。总结学生的回答内容,由教师补充为I型糖尿病必须进行胰岛素的注射治疗,而II型糖尿病除了使用胰岛素外,也可以从减少糖摄取,调节糖代谢等方面进行治疗,比如使用糖苷酶抑制剂,糖代谢调节剂二甲双胍等。

甲状腺激素是课本重点介绍的第二类激素,如果说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紊乱能让学生认识到激素调节在体内稳态中的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甲状腺激素的知识会让学生对激素在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直观认识。在学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基本内容后,就可以介绍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缺少导致的呆小症和分泌过多导致的甲亢。

结合三种激素和三种疾病的介绍,会让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制和重要作用有深刻印象,并对激素的特点牢固记忆。

2.疾病实例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要点

通过“稳态与环境”这一册教材的学习,对使用疾病实例达到增强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简单总结疾病实例法的应用要点。

2.1疾病实例的选取

疾病实例的选取是其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重中之重,一个好的疾病实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中的几点乃至所有特征。一是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疾病的机理与知识点紧紧相扣。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思考和引导大体推断出疾病的机理,这样对知识点有了牢固把握。通过疾病的具体介绍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二是疾病耳熟能详,学生对疾病较为熟悉,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疾病的科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高中教育不仅是课本知识的简单灌输,更要借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四是同一知识点下,不同疾病实例各有侧重,共同完成知识的全面阐述,这既是单一实例无法完全涵盖知识的缺点,又是强调不同重点的优势。

2.2疾病实例在教学中出现的方式

在教材学习中,疾病实例如果出现得生硬,那么既令教学内容形似缺乏重点,又让学生感觉突兀,无法吸引其注意力。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引申而引出疾病实例就显得自然又能让学生感到此知识点的重要性。启发性提问是该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式。高中学生囿于自己的知识面,不能对疾病的机理有深刻认识,更无法将知识点自觉地与疾病联系起来。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提出基于知识点的问题,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回答,就可以有效引出疾病实例。通过提问,更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疾病实例的后续引申

在介绍完疾病实例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如果直接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那么一方面在热烈的讨论后,课堂气氛无法很快回归平静,学生情绪不能很快回到学习状态,对于下一知识点的学习不利。另一方面,无法完全发挥所选疾病实例的作用,达不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目的。在完成知识学习后,纯粹从科普角度,简单介绍预防疾病的注意事项,既有利于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又能起到深远的教育意义。

总之,疾病实例与高中生物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教学和育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人教版.

篇5: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反思

不足:

1、本课应该准备学生体温调查结果表,通过观察使学生

总结

规律,年老和年轻人,男性和女性,同一人不同时间体温的动态变化规律

2、还需更简洁,主要知识点主要生物学观念更明晰。

3、演示实验呈现方式可以改成表格试,将ph试纸放到表格固定位置,这样观察现象更明显。时间允许可分组。

4、宏观与微观,系统与局部关系需要ppt演示,最后制定学生构建内化境稳态模型。

下次课可用经验:

1、P7材料分析,指导学生学习信息获取方法

2、稳态概念核心思想分三点提取(动态平衡观念渗透)

3、调节机制总结

篇6: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华中师大一附中

汪红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能力目标

1.图形辨析能力、图形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2.基本的绘图能力。3.一定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志品质。3.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精讲实例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2.结合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条件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播放微课件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微课件、投影片、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3.回忆人体的四个系统的知识。●教法建议 1.谈话法。2.讨论法。3.实验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教学目标达成]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演示:微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学生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2)淋巴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学生活动: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

师生总结: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指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投影片:(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回答:(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

学生探究性实验: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 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讨论:请部分学生将其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分析实验现象。

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

师生总结: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2CO3发生反应,生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以从肾脏排出体外。

教师总结: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实验、实例的分析,我们归纳出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生理意义呢?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师讲解: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可导致疾病。

教师投影:(1)人的体温升高时为什么会患病?

(2)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或过高时,会引发什么现象?(3)体内的尿素和无机盐过多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1)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2)血钙过低影响骨发育,血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症状。(3)引起尿毒症等疾病。[教学目标巩固]

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分析: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不可能是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A 2.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分析: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稳态,机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注射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浓度相同,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变形或吸水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答案:A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分析:毛细血管壁正常情况下,只允许水、葡萄糖、无机盐等小分子进出,进入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但当毛细血管壁受过敏反应的影响通透性增加时,原来应留在血管中的血液大分子蛋白质也能透出细胞间隙,组织液的浓度就会增加,渗透压提高,水渗出增多,导致组织液有所增加。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因素是

A.pH

B.渗透压

C.酶

D.温度

分析: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主要有pH、渗透压和温度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答案: C 5.维持血液pH恒定的缓冲物质是

A.强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B.强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C.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D.弱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分析:血液中的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答案:C [布置作业] 复习题一、二。●板书设计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华中师大一附中 汪红兵 教材分析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兔疫》的知识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均有涉及,本章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它主要从内环境的稳态、营养与健康、兔疫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

《人体的稳态》、《人体营养与健康》和《兔疫》这三节内容在知识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本章正是通过这条主线,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不仅更加深入了解了有关人体健康的知识,而且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涉及的“稳态”、“调节”和“免疫”的内容相对抽象,这里有分子水平的物质基础,有细胞水平的结构知识,还有个体水平上的调控和表现,因此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本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紧密,也容易与理、化的相关知识相互渗透,因此这部分内容还是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培养学生思维综合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章作为选修教材的第一章,在全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2.态度观念方面

(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3.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3.分析:稳态是一个在生理学中涉及范围比较广的概念,通过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稳态的概念,已经了解了它的温度、渗透压和pH等理化性质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呢?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内环境中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必须稳定。因此,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人体内水和无机盐通过生命活动的调节其含量是稳定的,对于深入理解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还知道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主要又依靠体液中的各种激素进行调节。具体人体内的水和无机盐是如何经过生命活动调节达到平衡的呢?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作为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依旧要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分析出完成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具体激素是什么,完成神经反射调节的具体反射弧是什么,具体刺激又是什么,由于激素调节涉及到尿的形成等有关初中生物的知识,神经调节涉及到的反射弧比较复杂,因此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

教学手段

1.实物投影仪:展示相关的问题、图表和信息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2.挂图、板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这部分内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健康生活的主体,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生理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经过教师的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分析有关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去探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和“渗透压”都是学生已熟悉的概念,因此通过分析内环境渗透压的稳态很容易引出内环境这一溶液中溶剂——水的含量应该是平衡的,溶质——无机盐等化学物质的含量也应该是平衡的,具体通过哪些来源和去路来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分析讨论,自己总结出来。“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可先从学生更熟悉的水平衡的调节开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喝水多的时候,尿就会多;喝水少的时候,尿就会少”?通过层层设问,诱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刺激导致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调节水平衡的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分别是什么?效应器释放出的激素名称及作用是什么?等等问题,然后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生动的印象。关于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首先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阅读教材、分析图表、小组讨论,最后总结出无机盐平衡也是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自学,讨论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并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作为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反馈。

教学过程

(一)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水的平衡和调节

“+”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

2、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Na+

(2)Ka+

(3)无机盐的平衡调节:如下图、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对于维持人体稳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重难点知识归纳及总结

肾脏在维持水和无机盐平衡中的作用。

篇7:《稳态与环境》教学反思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包括: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稳态: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稳态意义: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有氧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新陈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自养型(包括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异养型 异化作用:包括需氧型和厌氧型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激素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植物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运动。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应用:促扦插枝条生根;促果实发育;防落花果。动物——体液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代谢而发挥作用。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血糖调节。

动物——神经生命活动调节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来完成。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形式——神经冲动。

兴奋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细胞间传递 神经调节以反射方式实现;体液调节是激素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来调节。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1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神经中枢功能——分析和综合

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位变化、双向 细胞间传递——突触、单向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器官共同调节作用下形成的。行为受激素、神经调节控制。

先天性行为:趋性、本能、非条件反射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主要方式:条件反射 动物后天性行为最高级形式:判断、推理

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通过学习形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处主导地位。性激素与性行为之间有直接联系。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动物性行为。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迁徙、织网、哺乳)生活体验和学习对行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判断、推理是通过学习获得。学习主要是与大脑皮层有关

二、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

光: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光对动物的影响很明显。(繁殖活动)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决定陆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数量变化:“J”曲线、“S”曲线。研究数量变化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方面。影响种群变化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2生物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结构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成分间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据此实现对能量的多极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篇8:《稳态与环境》教学反思

一、如何“整体把握”模块教学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 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体系。模块教学的着眼点是“模块”。一个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其内在知识逻辑的内容体系。其特点是:打破了知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 围绕某一主题, 选取知识内容。每一模块相对独立。例如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主题是“稳态”, 该模块内在逻辑体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整体把握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以主题统整整个模块的内容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前三部分是关于个体水平稳态的维持, 后三部分是关于群体水平稳态的维持。无论个体水平还是群体水平, 所有的生命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 都要依靠反馈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因此, 以“稳态”为主题统领整个模块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活动本质的理解。

(二) 以两大核心事件为贯穿模块内容的主线

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反馈调节, 产生反馈调节的基础是信息的传递。因此, 任何一个水平稳态的维持都依靠两大核心事件———信息的传递和生命活动的反馈调节, 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调节作为贯穿整个模块的两大核心事件, 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模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以“信息传递”和“反馈调节”为主线来整体认识本模块。

(三) 模块教学价值的整体体现

1. 丰富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活动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运动和变化。[1]在我国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中, 初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 高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2]在高中新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中, “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于对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认识, “遗传和进化”模块侧重于对生命延续的认识, “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侧重于对生命系统自我调控的认识。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 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无论是个体水平还是群体水平, 这种动态变化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否则系统就会崩溃。也就是说, 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靠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机制。“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关于这种调节机制, 在个体水平上主要阐述动物体和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 在群体水平上主要阐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可见, 就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来说, “稳态与环境”模块具有其他模块不可取代的价值, 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2. 学习系统分析、建立模型、取样调查等科学方法

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 课标中列举了“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 借助于这些内容要教会学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经常使用的两种逻辑方法———模型方法 (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和数学方法 (取样调查) , 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都有很好的载体, 例如,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物理模型,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等等, 应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科学方法进行该模块的学习。

3. 了解生物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稳态与环境”模块对于学生了解生物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十分重要。一是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如“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二是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基于“整体把握”的模块教学策略

基于对模块教学的认识和对“稳态与环境”的理解, 从学生思维发展、方法的学习出发, 并结合具体事例和学生实际来构建“稳态与环境”模块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 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模块的整体性认识

根据课程标准“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 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的要求[3], 笔者认为, 对于“稳态与环境”模块就是要从稳态的视角, 认识生命系统是依存于一定环境条件, 能够自我调节, 维持自身稳态并与环境相适应的系统。将生物的个体和群体看做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它们都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通过信息的传递, 进行自身的调节来达到维持稳态的目的。这是本模块内容教学的关键之一, 也是做好初中与高中衔接的一个有效的着力点。

(二) 在“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学习中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模型、取样调查等科学方法的实质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的生物教育应该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但是, 切忌将方法论当做知识来讲授, 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科学方法的实质。在教学中有两个层面的建议, 一是用好教材中的“活动”“实验”等栏目, 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领悟、理解这些科学方法。二是挖掘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学习。以人教版教材中的练习为例, 为什么说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其中的关键点是:第一,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第二, 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第三,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分析和挖掘这个习题蕴含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具体的内容及前后关系进行学习,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学习思路。

(三) 在把握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中发展认识的多种角度

“稳态”“信息传递”“反馈调节”“环境”是反映“稳态与环境”模块学科内容本体的核心概念。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开放的系统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地与它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调节, 这个系统维持着自身的稳态。这个系统的层次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其中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每一个层次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生命系统, 都存在着稳态, 都发生着与环境的交流, 都发生着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调节。同时, 这一层次和那一层次之间的关系又不可忽略。由此, 揭示了生命系统中尺度、结构与功能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生命系统在不同尺度下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结构, 尺度与结构决定生命系统的功能。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是“稳态与环境”模块的一个思维方式。它不仅体现了认识稳态的多种角度, 还建立起了宏观与微观这两种认识方式的联系。

高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站在“整体把握”的角度, 从模块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出发, 引导学生学习模块内容, 这是模块教学的关键所在, 值得深思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朱正威.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4.

[2]赵占良.“稳态与环境”模块的解读[J].生物学通报, 2004, 39 (6) :31-33.

篇9:稳态与环境

命题预测

1. 人体的稳态是保持健康的前提,而稳态的实现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在高考中,内环境的成分及其相互联系,血糖平衡、体温平衡、水盐平衡及其调节过程,以及免疫的类型及其作用机理都是命题热点。尤其是SARS、禽流感、爱滋病等热点问题,在高考命题中常常用作命题的素材。

2. 生态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尤其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环境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生物入侵,种群的数量增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此类试题虽然要求的知识难度不高,但常常与实际问题相联系,需要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此类试题常以图、表、曲线、表格作为表现形式,在解决过程中需要较强的信息提取能力。

典例精析

热点1.内环境——成分组成、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稳态

[例1](2007·广东文科基础,74)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① 小腿抽搐②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 尿毒症④ 组织水肿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①②④D. ②③④

[解析]本题结合具体的病例考查的是对内环境成分的理解。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共同组成,因此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比如水、无机盐、尿素、激素、葡萄糖、氨基酸、O2和CO2等。内环境也叫细胞外液,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中变异的血红蛋白即是如此。

[答案]B

[点评]此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方面要注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将内环境概念与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概念联系起来,使用比较的方法区别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生物学概念和原理与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

热点2.血糖平衡——糖尿病、相关激素、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反馈调节

[例2]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

A. 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

B.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C.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

D.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素

[解析] 血糖平衡是激素调节的典型例子。血糖平衡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种激素的生理效应相同的称作协同作用,生理效应相反的称作拮抗作用。血糖平衡是血糖升高与降低的平衡,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激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只有B选项两种激素的作用相反,符合拮抗作用的概念。

[答案]B

热点3.健康与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爱滋病

[例3](2006·理科综合)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解析] 本题在能力上主要考查对曲线图的解读能力,在知识上主要考查记忆细胞的作用。

当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对抗抗原,免疫结束后抗体水平随之下降。在首次免疫中,B细胞同时还会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大量抗体,因此第二次免疫比第一次免疫更加迅速而强烈。从四个曲线图可以看出,只有A图的曲线符合上述特征。

[答案] 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对曲线图的解读是关键。解读曲线图首先看两个坐标轴,理解曲线的含义;其次看曲线的特征,尤其是曲线中的拐点;最后将曲线特征与相应生理过程联系起来,理解其变化规律,找到解题思路。

热点4.植物的生长素——生长素的发现、生理作用、作用的两重性、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例4](2007·广东理科基础,48)有人在清除果园虫害的时候误喷了一种除草剂,使果园中的某些灌木叶片枯死.脱落。你认为这种除草剂最可能含有()

A. 生长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 D. 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保花保果也能疏花疏果、既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也能抑制生根,因此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而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都没有这种功能。

[答案]A

[点评]解决此类试题,要求平时学习时应注意关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应用实例。

热点5.种群的数量增长——J型增长、S型增长

[例5](2007·全国卷I理综,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B.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 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数量增长,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种群S型增长的条件和特征。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而在实际情形中,上述四个条件很难同时满足,因此种群的增长往往呈现“S”型曲线。S型增长的增长速度是变化的,开始时速度较慢,在K/2时达到最大,随后降低,在K值时接近于零。在种群增长过程中,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这是制约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选项D的描述是错误的。

[答案]D

热点6.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例6](2007·高考重庆理综,32)“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 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 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 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本题在能力上考查的主要是理解能力;在知识上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个方面。其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最重要的。“稻—鸭—萍”生态系统中,鸭子既吃红萍又吃虫,因此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各取所需,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因此A、B、D都正确。该生态系统中,除了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外,生物群落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因此C错误。

[答案]C

热点7.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例6](2007·广东理科基础 ,44)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A. 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

B. 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C. 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D. 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解析]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都是影响全球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全球温度升高,选项A与温度升高有关。富营养化与化肥、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有关;酸雨主要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关;臭氧层的破坏主要与氟里昂等物质有关,这些都与温室效应无直接联系。

[答案]A

模拟操练

1.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①③B.③④C. ①②D. ②④

2. 人体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仅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几分钟的需要。那么,在饥饿状态下血糖因生理活动消耗而浓度降低时,能使血糖基本维持在80-120mg/dL的器官是()

A. 小肠B. 胃C. 肝脏D. 骨骼肌

3.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CD

4. 下列四种病毒中,遗传信息贮存在DNA分子中的是()

A. 引发禽流感的病原体

B. 烟草花叶病毒

C. T2噬菌体

D. 引起AIDS的病原体

5. 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① 培育无籽番茄

② 培育无籽西瓜

③ 果树整枝修剪

④ 带芽的枝条扦插

⑤ 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⑥棉花摘心

A. ①③B. ②④C. ⑤⑥D. ②⑤

6.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7.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 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8. 与自然界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分解作用D. 蒸腾作用

9. 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以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这是对下列哪类信息的应用?()

A. 物理信息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营养信息

10. 自然林区的马尾松一般不会发生大面积虫害,但有些人工马尾松林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其原因是()

A. 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 马尾松抗虫能力弱

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11. 为了缓减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禁止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

②开发使用核能、太阳能

③将汽车燃料由汽油改为液化石油气

④植树造林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2.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答案点拨

1. D 2. C(饥饿时血糖的维持主要来自肝糖元的分解) 3. C(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静息部位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4.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余都是RNA)5. D(培育无籽西瓜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植物移栽剪掉叶片的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 6. B(在K/2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大)7. D8. D 9. B(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 10. 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营养结构越简单、组成成分越单一自我调节能力越小,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11. D 12. D(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因素有关,ABC均正确;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生活状态,例如豆科植物与固氮菌的关系,本题表示的不是这种关系)

责任编校李平安

篇10: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b)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 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人体内血液的PH调节过程,使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通过运用实例分析,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2、学生预习并思考:

A、内环境: 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血液PH维持 正常值:----------

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多对酸碱度起:-----------。

C、稳态 机制:在-------------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

破坏:将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Ca、P含量降低时,会导致----病(成年)和-------------------病(儿童);血钙过高导致--------。

六、课时演练:

1、在人体内,何处的水分不属于体液()

A、血液中的水分B、组织间隙中的水分 C、线粒体基质中的水分D、消化道中的水分

2、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A、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B、淋巴和组织液、血浆

C、血浆、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原因是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 D.血浆中的K+减少了

4、下列哪些疾病与体内营养与内环境稳态无关()

1糖尿病 ○2坏血病 ○3抽搐 ○4色盲 ○5性腺发育不全 ○A、1、2、3 B、3、4 C、2、5 D、4、5

5、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答案: 稳态:

课时演练

1、D

2、D

3、B

4、D

篇11: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内环境与稳态

【练习】

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2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3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和组织液

4血浆中的水来自 ( )

A.组织液、细胞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组织液 D.血浆、消化道

5脂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 D。②③①②

6下列各项中,是血液中一对缓冲物质的是 ( )

A.H2CO3/NaHCO3 B.NaHCO3/Na2CO3 C.HCl/NaOH D.HNO3/NaNO3

7图是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指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① ;② ;③ ;④

(2)组成内环境成分的是图中标号 .

8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其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篇12: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和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体液、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渗透压;稳态

(二)知识网络

细胞

外液

细胞

内液

(三)疑难解析

1.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

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体液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如图)。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因此,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了。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可见,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四个系统是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但其他各种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也都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内分泌、神经系统对新陈代谢起着调节作用。

3.内环境稳态与健康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缺钙会引起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如果钙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生理性钙透支,造成血钙水平下降,由于缺钙,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儿童佝偻病、手足抽搐症以及高血压、肾结石、结肠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三考点例析

例1.(xx年高考广东、广西卷)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答案] c

例2.(06上海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分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肌肉细胞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 c

四自我检测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b.酶

c.ph值d.渗透压

2.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3.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 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4.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 )

a.血浆渗人组织液的速度降低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淋巴生成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已不再存在于细胞内或内环境中,故它们已不属于体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6.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内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7.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

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

10.下表是被测试者血浆、肾小囊腔、输尿管中p和q两种物质的浓度,据此分析表中p和q各是什么物质?( )

血浆肾小囊腔输尿管

p0.030.032

q0.10.10

a.p是葡萄糖,q是蛋白质

b.p是葡萄糖,q是尿素

c.p是尿素,q是蛋白质

d.p是尿素,q是葡萄糖

11.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四大系统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排泄系统④生殖系统⑤运动系统⑥循环系统⑦神经系统()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④⑤⑥⑦ d.②④⑤⑦

12.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恬动所处的环境描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细菌等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

d.sars病毒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

13.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

是以___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_____进行的。

(4)过程d和e物质交换方向的不同处在于:前者,后者。

(5)过程d和c依次表示水分的作用。

(6)e与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14.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xx年7月9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大家都在家中休息!然而50多岁

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当天晚上家人没有见到他。当在玉米地发现他时。他己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系中暑身亡。

材料二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在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高某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后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

(1)材料一、二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天气。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

(2)据估计,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高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3)赵某和高某的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都遭到破坏。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它的变化趋势是;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是。

(4)下列曲线能够反映高某体内的水的绝对含量(a)和相对含量(b)变化趋势的是( )。

(5)下列曲线能反映高某和赵某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6)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

(7)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到口渴,原因是。

(8)赵某的死亡说明。

15.(xx广东)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b液为,c液为,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共6页,当前第4页123456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浓度升高,导致病的发生。

16.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

a;c 。

(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

a b;c;d 。

(3)写出e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4)用简式表明a、b、c、d之间的关系:。

17.如下图表示甲、乙、丙3种海螃蟹在其他生活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天然海水的浓度是o.5 moll-1。)。

(1)渗透压调节能力量差的是蟹。

(2)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的是______蟹。

(3)在盐浓度比天然海水还低的海水中.才能发挥调节能力的是蟹。

18.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_。

(2)图中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主要分布在图a~d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生过敏反应时,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的通透性增强。

(5)试以简短语言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参考答案:

1.答案b,提示:本题考查影响稳态的因素,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表现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6

2.答案c,提示:考查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答案a

4.答案b,提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组织液通过渗透作用回到血浆和淋巴的速率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5.答案d,提示:考查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范围。

6.答案d,提示:进入内环境主要是指进入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c

1o答案d,提示: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中的葡萄糖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回到血浆中。因此葡萄糖在输尿管中不存在。

11.答案a

12.答案a,提示:艾滋病毒是不具有独立代谢能力的一种生物,只有寄生在细胞内才能够增殖,内环境只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13.(1)渗透

(2)a、b、d;消化液

(3)皮肤毛细血管壁

(4)双向单向

(5)渗透作用和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14.(1)高温出汗

(2)产热多于散热基本平衡

(3)体温逐渐升高水盐平衡盐减少,渗透压降低

(4)a

(5)a

(6)下降

(7)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的失去水和盐的比例相同

(8)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5.(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

16.(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

(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3)淋巴细胞淋巴

17.(1)乙

(2)丙

(3)甲

18.(1)a

(2)d、a

c6h12o6+6o2+6h2o 6co2+6h2o+能量

(3)d、b

(4)a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上一篇:姓史的名人下一篇:入系学生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