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综合练习

2024-04-23

稳态与环境综合练习(共6篇)

篇1:稳态与环境综合练习

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模板

内环境与稳态

【练习】

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2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3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和组织液

4血浆中的水来自 ( )

A.组织液、细胞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组织液 D.血浆、消化道

5脂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 D。②③①②

6下列各项中,是血液中一对缓冲物质的是 ( )

A.H2CO3/NaHCO3 B.NaHCO3/Na2CO3 C.HCl/NaOH D.HNO3/NaNO3

7图是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指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① ;② ;③ ;④

(2)组成内环境成分的是图中标号 .

8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其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9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但血液中的PH值始终在7.35-7.45之间,请分析原因 。

篇2:稳态与环境综合练习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包括: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稳态: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稳态意义: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有氧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新陈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自养型(包括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异养型 异化作用:包括需氧型和厌氧型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激素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植物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运动。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应用:促扦插枝条生根;促果实发育;防落花果。动物——体液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代谢而发挥作用。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血糖调节。

动物——神经生命活动调节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来完成。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形式——神经冲动。

兴奋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细胞间传递 神经调节以反射方式实现;体液调节是激素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来调节。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1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神经中枢功能——分析和综合

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位变化、双向 细胞间传递——突触、单向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器官共同调节作用下形成的。行为受激素、神经调节控制。

先天性行为:趋性、本能、非条件反射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主要方式:条件反射 动物后天性行为最高级形式:判断、推理

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通过学习形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处主导地位。性激素与性行为之间有直接联系。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动物性行为。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迁徙、织网、哺乳)生活体验和学习对行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判断、推理是通过学习获得。学习主要是与大脑皮层有关

二、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

光: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光对动物的影响很明显。(繁殖活动)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决定陆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数量变化:“J”曲线、“S”曲线。研究数量变化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方面。影响种群变化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2生物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结构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成分间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据此实现对能量的多极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篇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突破

人体细胞生活在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中。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还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

1.组织液、血浆 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1血浆和组织 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 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 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 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2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 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 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3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 淋巴液在 左右锁骨 下静脉处 流入血浆。

2.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3.造成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

1花粉等导致过敏反应时, 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 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组织间隙蛋白质增多, 组织间隙水滞留引起水肿;2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下降。血浆渗透压受血浆白蛋白含量影响较大, 任何使血浆白蛋白减少的因素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 组织液回流力量减弱, 组织内液体增加引起水肿;3在某些病理条件下, 淋巴管道堵塞, 淋巴回流受阻, 引起淋巴性水肿;4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的液体交换失衡。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慢性肾小球肾炎 (大量肾单位被破坏,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等均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引起水滞留而水肿。

【例1】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 关系图, 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 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解析】选D。据图分析, 乙表示组织液, 甲表示血浆, 丙表示淋巴, 丁表示细胞内液, 当2、6受阻时, 会引起组织水肿。当丁表示红细胞时, 其O2浓度比甲中的高。

【例2】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解析】选A。血浆蛋白 和血红蛋 白的合成、丙酮酸氧化分解都在细胞内发生。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在消化道进行。抗体与相 应的抗原 发生特异 性结合发 生在血浆中。

考点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的数量越多, 渗透压越高;反之, 越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pH在7.35~7.45之间变动。血浆酸碱度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 因为血浆中存在具有缓冲作用的缓冲对, 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例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相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体温调节、渗透压调节均受下丘脑控制

B.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血浆的pH之所以保持稳定不变, 与它含有缓冲物质有关

D.环境温度 的变化会 影响人体 内酶的活性

【解析】选A。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变动, 而不是稳定不变。在一定范围内, 人体能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机体的体温平衡, 酶的活性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例4】剧烈运动使血浆中酸性物质增加, 但血浆pH值变化很小, 此时最直接起到稳定pH值作用的是 ()

A.血液中激素的调节作用

B.泌尿系统对酸性物质的及时排泄作用

C.呼吸系统参与了血浆pH值的调节

D.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发挥了作用

【解析】选D。血液中的激素与血浆pH值的稳定与否没有直接关系。泌尿系统对酸性物质的及时排泄作用、呼吸系统参与血浆pH值的调节等对稳定pH值的作用较弱。血液中的缓冲对直接起到稳定pH值的作用。

考点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2.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物质, 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直接参与和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器官有三个:肺、肾脏和皮肤。

4.内环境是联系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桥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例5】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3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4为养料和氧气

D.6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选C。3通过泌尿 系统和皮 肤完成;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体内细胞不能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例6】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1) 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 , 其中A代表 , B代表______ , C代表_______。A、B、C中蛋白质 含量最高 的是______。

(2) 葡萄糖经过D被吸收进入机体的方式是________ , 葡萄糖由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组织细胞至少要穿过_______层生物膜。

(3) 由此可以看出, 人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_______才能与外界 环境间接 地进行物 质交换,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

(4) 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 , 但机体会通过分泌激素, 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使尿量______ , 从而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1) 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内环境, 其中A代表血浆, B代表组织液, C代表淋巴。A、B、C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A。 (2) 葡萄糖经过D被吸收进入机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葡萄糖由小肠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至少穿过7层生物膜, 即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组织细胞1层。 (3) 人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4)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 但机体会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 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使尿量减少, 从而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1)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A (血浆) (2) 主动运输7 (3) 内环境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 升高抗 利尿减少

考点四: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稳态的重要意义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 络是机体 维持稳态 的主要调 节机制。

1神经调节:是调节的主要方式, 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氢离子等在体液传送下对机体的调节。

3免疫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抵御外来异物和病原体微生物的入侵。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2体温与血浆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 细胞代谢正常;3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例7】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请据图分析回答。

(1) 若3为神经递质, 则它的受体一般位于______, 它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从而使该神经元产生________。

(2) 若5代表抗体, 则5是由_______细胞产生的。某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 这种抗体可与某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 导致患者肌肉萎缩, 说话和吞咽困难, 最后因呼吸障碍而死亡, 这种疾病属于_______免疫病。

(3) 若8表示甲状腺激素, 紧张刺激可引起下丘脑分泌_______ , 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_ , 进而促进8的分泌, 而8含量的增加又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 的分泌活 动, 这种调节 方式称为_________。

(4) 当血糖升高时, 一方面可以直 接刺激________,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________ (填图中数字序号) 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解析】 (1) 若3为神经递质, 则它的受体一般位于突触后膜上, 递质有兴奋型的还有抑制型的, 它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从而使该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自己的抗体攻击自己的受体, 自身的免疫系 统攻击自 身属于自 身免疫病。 (3)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引起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以后, 会抑制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负) 反馈调节。 (4) 血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进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答案】 (1) 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2) 浆细胞自身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负) 反馈调节 (4) 胰岛B细胞24

跟踪训练

1.右图是人 体局部内环境的 示意图。以 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3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C.人发生过 敏反应, 1结构的通 透性会升高

D.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 会引起丙液减少

2.下列物质中, 都可在血浆中检测到的是 ()

A.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B.氨基酸、淀粉、二氧化碳、钠离子

C.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

3.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B.剧烈运动后, 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

C.人喝醋后, 血浆中的pH维持在7.35~7.45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

1血浆2组织液3淋巴

A.1231B.2132

C.3123D.2311

5.抽取血液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含有多种血细胞, 是人体重要的细胞外液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 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 与蛋白质无关

C.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 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

D.若血浆中检验出HIV抗体, 说明该患者曾被H5N1病毒感染

6.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适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 血浆酸碱度变化随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7.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当血液的pH稳定时, 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 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8.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属于血浆, 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3属于组织液, 2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3增多

C.4属于细胞内液, 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 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9.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12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1进入血液和淋巴

C.2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1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 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在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C.人体内环境 稳态的实 现需要消 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神经—体液—免疫调 节网络是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1.右图表示 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完全反应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 乳酸钠和碳酸

1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胰蛋白酶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 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 通过神经—体 液调节机制实现的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 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13.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3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1中渗透压过高时, 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增强

C.正常情况下, 1~3的成分保持不变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 13等处的渗透压会上升

14.下图为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示意图, 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 胃肠道的水分通过1_______方式进入内环境。

(2) 内环境的水分通过2_____的形式进入胃肠道内。

(3) 内环境的水分通过3_______作用成为_______的主要成分, 其中大部分的水分又通过4_______作用进入内环境。

(4) 内环境的水分通过5皮肤的_______结构排出体外。

(5) 若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 细胞内液的水分_______。

15.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其中毛细血管 管壁细胞 生活的具 体内环境 是________ (填标号) 。

(2)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 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 2与3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

(3) 正常人2内的pH通常维持 在_______之间, 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物质。

(4) 内环境酶促反应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和________。

(5)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中蛋白质降低, 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会增多[] ________, 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 ([]内填标号, 下同)

(6)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______ , 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7) 若图示是肝病组织细胞的内环境, 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是, 需取土中的[]液体解析化验, 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 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________。

(8) 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 会使内环境中的pH变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

参考答案

1.D2.D3.D4.B5.C6.D7.A8.D9.B10.B11.D12.D13.B

14. (1) 自由扩散

(2) 消化液

(3) 滤过原尿重吸收

(4) 汗腺

(5) 外渗

15. (1) 23

(2) 2中含大分子蛋白质, 3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3) 7.35~7.45缓冲

(4) 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

(5) [3]组织液水肿

(6) [5]红细胞基因突变

(7) [2]增大

(8) 小氧气不足, 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乳酸, 同时CO2排出不畅

篇4:稳态与环境

命题预测

1. 人体的稳态是保持健康的前提,而稳态的实现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在高考中,内环境的成分及其相互联系,血糖平衡、体温平衡、水盐平衡及其调节过程,以及免疫的类型及其作用机理都是命题热点。尤其是SARS、禽流感、爱滋病等热点问题,在高考命题中常常用作命题的素材。

2. 生态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尤其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环境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生物入侵,种群的数量增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此类试题虽然要求的知识难度不高,但常常与实际问题相联系,需要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此类试题常以图、表、曲线、表格作为表现形式,在解决过程中需要较强的信息提取能力。

典例精析

热点1.内环境——成分组成、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稳态

[例1](2007·广东文科基础,74)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① 小腿抽搐②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 尿毒症④ 组织水肿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①②④D. ②③④

[解析]本题结合具体的病例考查的是对内环境成分的理解。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共同组成,因此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比如水、无机盐、尿素、激素、葡萄糖、氨基酸、O2和CO2等。内环境也叫细胞外液,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中变异的血红蛋白即是如此。

[答案]B

[点评]此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方面要注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将内环境概念与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概念联系起来,使用比较的方法区别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生物学概念和原理与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

热点2.血糖平衡——糖尿病、相关激素、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反馈调节

[例2]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

A. 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

B.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C.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

D.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素

[解析] 血糖平衡是激素调节的典型例子。血糖平衡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种激素的生理效应相同的称作协同作用,生理效应相反的称作拮抗作用。血糖平衡是血糖升高与降低的平衡,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激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只有B选项两种激素的作用相反,符合拮抗作用的概念。

[答案]B

热点3.健康与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爱滋病

[例3](2006·理科综合)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解析] 本题在能力上主要考查对曲线图的解读能力,在知识上主要考查记忆细胞的作用。

当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对抗抗原,免疫结束后抗体水平随之下降。在首次免疫中,B细胞同时还会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大量抗体,因此第二次免疫比第一次免疫更加迅速而强烈。从四个曲线图可以看出,只有A图的曲线符合上述特征。

[答案] 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对曲线图的解读是关键。解读曲线图首先看两个坐标轴,理解曲线的含义;其次看曲线的特征,尤其是曲线中的拐点;最后将曲线特征与相应生理过程联系起来,理解其变化规律,找到解题思路。

热点4.植物的生长素——生长素的发现、生理作用、作用的两重性、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例4](2007·广东理科基础,48)有人在清除果园虫害的时候误喷了一种除草剂,使果园中的某些灌木叶片枯死.脱落。你认为这种除草剂最可能含有()

A. 生长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 D. 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保花保果也能疏花疏果、既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也能抑制生根,因此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而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都没有这种功能。

[答案]A

[点评]解决此类试题,要求平时学习时应注意关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应用实例。

热点5.种群的数量增长——J型增长、S型增长

[例5](2007·全国卷I理综,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B.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 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数量增长,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种群S型增长的条件和特征。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而在实际情形中,上述四个条件很难同时满足,因此种群的增长往往呈现“S”型曲线。S型增长的增长速度是变化的,开始时速度较慢,在K/2时达到最大,随后降低,在K值时接近于零。在种群增长过程中,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这是制约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选项D的描述是错误的。

[答案]D

热点6.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例6](2007·高考重庆理综,32)“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 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 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 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本题在能力上考查的主要是理解能力;在知识上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个方面。其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最重要的。“稻—鸭—萍”生态系统中,鸭子既吃红萍又吃虫,因此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各取所需,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因此A、B、D都正确。该生态系统中,除了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外,生物群落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因此C错误。

[答案]C

热点7.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例6](2007·广东理科基础 ,44)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A. 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

B. 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C. 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D. 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解析]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都是影响全球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全球温度升高,选项A与温度升高有关。富营养化与化肥、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有关;酸雨主要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关;臭氧层的破坏主要与氟里昂等物质有关,这些都与温室效应无直接联系。

[答案]A

模拟操练

1.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①③B.③④C. ①②D. ②④

2. 人体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仅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几分钟的需要。那么,在饥饿状态下血糖因生理活动消耗而浓度降低时,能使血糖基本维持在80-120mg/dL的器官是()

A. 小肠B. 胃C. 肝脏D. 骨骼肌

3.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CD

4. 下列四种病毒中,遗传信息贮存在DNA分子中的是()

A. 引发禽流感的病原体

B. 烟草花叶病毒

C. T2噬菌体

D. 引起AIDS的病原体

5. 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① 培育无籽番茄

② 培育无籽西瓜

③ 果树整枝修剪

④ 带芽的枝条扦插

⑤ 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⑥棉花摘心

A. ①③B. ②④C. ⑤⑥D. ②⑤

6.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7.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 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8. 与自然界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分解作用D. 蒸腾作用

9. 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以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这是对下列哪类信息的应用?()

A. 物理信息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营养信息

10. 自然林区的马尾松一般不会发生大面积虫害,但有些人工马尾松林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其原因是()

A. 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 马尾松抗虫能力弱

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11. 为了缓减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禁止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

②开发使用核能、太阳能

③将汽车燃料由汽油改为液化石油气

④植树造林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2.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答案点拨

1. D 2. C(饥饿时血糖的维持主要来自肝糖元的分解) 3. C(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静息部位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4.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余都是RNA)5. D(培育无籽西瓜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植物移栽剪掉叶片的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 6. B(在K/2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大)7. D8. D 9. B(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 10. 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营养结构越简单、组成成分越单一自我调节能力越小,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11. D 12. D(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因素有关,ABC均正确;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生活状态,例如豆科植物与固氮菌的关系,本题表示的不是这种关系)

责任编校李平安

篇5:内环境与稳态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要求)

1.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2.细胞外液中不包括下列中的()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液

3.能表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物质联系的正确图示是()

血浆组织液淋巴

4.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①消化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神经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

⑥运动系统 ⑦生殖系统 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

5.对直接参与第4题中物质交换的各系统起调控作用的是()

A.①⑥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7.维持血液pH恒定的缓冲物质()。

A.都是由强酸和强碱盐组成的 B.都是由弱酸和弱碱盐组成的

C.都是由强酸和弱碱盐组成的 D.都是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的

8.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问答题

1.细胞进行生命活动产生的CO2进入血液后对血液的pH值影响,CO2能刺激中枢兴奋,进而使加快,从而将CO2排出体外。

篇6: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华中师大一附中

汪红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能力目标

1.图形辨析能力、图形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2.基本的绘图能力。3.一定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志品质。3.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精讲实例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2.结合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条件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播放微课件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微课件、投影片、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3.回忆人体的四个系统的知识。●教法建议 1.谈话法。2.讨论法。3.实验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教学目标达成]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演示:微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学生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2)淋巴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学生活动: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

师生总结: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指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投影片:(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回答:(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

学生探究性实验: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 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讨论:请部分学生将其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分析实验现象。

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

师生总结: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2CO3发生反应,生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以从肾脏排出体外。

教师总结: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实验、实例的分析,我们归纳出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生理意义呢?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师讲解: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可导致疾病。

教师投影:(1)人的体温升高时为什么会患病?

(2)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或过高时,会引发什么现象?(3)体内的尿素和无机盐过多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1)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2)血钙过低影响骨发育,血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症状。(3)引起尿毒症等疾病。[教学目标巩固]

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分析: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不可能是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A 2.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分析: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稳态,机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注射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浓度相同,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变形或吸水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答案:A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分析:毛细血管壁正常情况下,只允许水、葡萄糖、无机盐等小分子进出,进入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但当毛细血管壁受过敏反应的影响通透性增加时,原来应留在血管中的血液大分子蛋白质也能透出细胞间隙,组织液的浓度就会增加,渗透压提高,水渗出增多,导致组织液有所增加。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因素是

A.pH

B.渗透压

C.酶

D.温度

分析: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主要有pH、渗透压和温度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答案: C 5.维持血液pH恒定的缓冲物质是

A.强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B.强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C.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D.弱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分析:血液中的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答案:C [布置作业] 复习题一、二。●板书设计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华中师大一附中 汪红兵 教材分析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兔疫》的知识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均有涉及,本章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它主要从内环境的稳态、营养与健康、兔疫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

《人体的稳态》、《人体营养与健康》和《兔疫》这三节内容在知识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本章正是通过这条主线,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不仅更加深入了解了有关人体健康的知识,而且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涉及的“稳态”、“调节”和“免疫”的内容相对抽象,这里有分子水平的物质基础,有细胞水平的结构知识,还有个体水平上的调控和表现,因此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本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紧密,也容易与理、化的相关知识相互渗透,因此这部分内容还是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培养学生思维综合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章作为选修教材的第一章,在全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2.态度观念方面

(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3.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3.分析:稳态是一个在生理学中涉及范围比较广的概念,通过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稳态的概念,已经了解了它的温度、渗透压和pH等理化性质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呢?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内环境中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必须稳定。因此,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人体内水和无机盐通过生命活动的调节其含量是稳定的,对于深入理解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还知道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主要又依靠体液中的各种激素进行调节。具体人体内的水和无机盐是如何经过生命活动调节达到平衡的呢?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作为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依旧要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分析出完成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具体激素是什么,完成神经反射调节的具体反射弧是什么,具体刺激又是什么,由于激素调节涉及到尿的形成等有关初中生物的知识,神经调节涉及到的反射弧比较复杂,因此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

教学手段

1.实物投影仪:展示相关的问题、图表和信息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2.挂图、板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这部分内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健康生活的主体,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生理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经过教师的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分析有关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去探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和“渗透压”都是学生已熟悉的概念,因此通过分析内环境渗透压的稳态很容易引出内环境这一溶液中溶剂——水的含量应该是平衡的,溶质——无机盐等化学物质的含量也应该是平衡的,具体通过哪些来源和去路来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分析讨论,自己总结出来。“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可先从学生更熟悉的水平衡的调节开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喝水多的时候,尿就会多;喝水少的时候,尿就会少”?通过层层设问,诱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刺激导致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调节水平衡的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分别是什么?效应器释放出的激素名称及作用是什么?等等问题,然后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生动的印象。关于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首先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阅读教材、分析图表、小组讨论,最后总结出无机盐平衡也是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自学,讨论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并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作为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反馈。

教学过程

(一)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水的平衡和调节

“+”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

2、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Na+

(2)Ka+

(3)无机盐的平衡调节:如下图、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对于维持人体稳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重难点知识归纳及总结

肾脏在维持水和无机盐平衡中的作用。

上一篇:《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下一篇:李阳我疯狂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