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

2024-04-25

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精选6篇)

篇1: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

第32讲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纲展示:(1)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信息技术。

热点提示:(1)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进化论的主要观点;(4)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5)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考点1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和破解生命起源之谜——探规寻律

1.经典力学(1)奠基者:伽利略。

①背景:文艺复兴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推动了科学研究。

②成就:通过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

③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创立者:牛顿。

①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②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③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3)牛顿在科学领域的探索精神和不畏艰辛、勇于牺牲的思想品质。2.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2)提出:20世纪初,由爱因斯坦提出。(3)内容

①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时间和空间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和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4)意义

①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②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3.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1)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②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2)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3)内容: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4)发展

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②丹麦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5)影响

①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②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③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思考] 普朗克曾这样评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因此普朗克认为相对论的提出所引起的物理世界观的革命可以与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所引起的震动一样。

4.生物进化论(1)背景

①基督教坚持上帝创世说,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②文艺复兴后,面对现实,重视实践的追求蔚然成风。

③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们视野开阔,思想开放。④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奠基——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①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②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原则。(3)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4)内容 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②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原理。(5)意义

①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的创世说。②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思考] 长期以来,西方仍然流行着“上帝造人”的学说,达尔文通过观察总结得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结论。你认为二者产生分歧的根源是什么?

提示:产生分歧的根源是世界观的差异,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而科学则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识世界。

问题1:探究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民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2)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朗之万的评价?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说明了经典力学体系对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等信息说明科学进步对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表明了爱因斯坦在当时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了相对论在物理学领域的深刻影响。

[尝试解答](1)伟人:牛顿。意义: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了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发展。

(2)朗之万认为爱因斯坦移民到美国意味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当时在科学界处于科学中心的地位,因而其移民到美国意味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问题2:探究达尔文的进化论

材料一 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

——《物种起源》

材料二 西方神学认为:各种生物是按上帝的旨意和计划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后就永恒不变。19世纪初期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观点。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1)依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学说的核心主张。

(2)依据材料二,简要指出生物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演变产生的影响。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体现了以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

材料二说明近代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彻底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尝试解答](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演变:经历了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的演变。影响:这一革命性的变化沉重打击封建神学,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归纳总结】

1.近代科技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是近代科技产生的前提和根本动力。

(2)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为近代科技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欧洲先进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这些都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3)思想:思想的解放为近代科技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为近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4)精神:面向现实,重视实验,崇尚理性的科研精神,有利于科技的发明和发展。(5)主观:科学家群体的不懈努力。2.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1)思想界: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说,在宗教界引起了轩然大波。(2)科学界:把发展变化思想引进生物界,开创了生物学发展的新时代。(3)理论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4)政治界:为中国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同时也被帝国主义者利用,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1.(2016·贵阳质检)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解析:选C 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新天文学”否定了封建神学的权威,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但并未引起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故B项错误,C项正确;“新天文学”并未推动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故D项错误。

2.有科学史家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B.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D.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选C A项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意义,与题干不符。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B项不符合。D项与题干强调的主要内容不符合。题干强调的是人们已经开始用科学的手段和实验的手段认识研究自然,因此选C项。

牛顿经典力学的特征

(1)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

(2)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移的真理。

(3)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后来科学发现所揭示的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3.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形式,现在,它的美丽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导致了()A.相对论的出现

B.生物进化论的出现 C.量子论的出现 D.电磁感应现象的提出

解析:选C 依据材料光的波动理论,联系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可知第一朵乌云导致相对论的提出,故A项错误;生物进化论主张“适者生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所说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是黑体辐射与“紫外灾难”,说明第二朵乌云诞生了量子力学,故C项正确;材料与电磁感应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4.“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成果是()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体系 C.生物进化理论 D.细胞研究成果

解析:选C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上帝造人说,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的创世说。

考点2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科技之光

1.“蒸汽时代”的到来(1)背景

①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②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③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2)过程

①改良:18世纪80年代,瓦特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②应用:蒸汽机作为动力应用于各工业部门。

③推广: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北美被广泛采用。(3)影响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②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③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④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思考] 为什么说瓦特改良蒸汽机不是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提示:瓦特改良蒸汽机不是依靠某种先进科学理论,而是依靠经验对早期蒸汽机进行改良而制成的,因此不是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2.电气革命的出现(1)条件: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2)过程

①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②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3)影响

①使得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促成了新兴工业部门和新技术的出现,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③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④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思考] 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提示:资产阶级由于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势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随着交通和信息交流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信息技术的发展(1)进程

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②1969年,美国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成了互联网的产生。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影响

①积极: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传统产业获得新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②消极:网络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问题1:探究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应用的不同

材料一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储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蒸汽机教我们把热能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在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纺织、采矿、冶金和运输业中的种种创造发明,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而非科学家做出,科学对工业尚无多少直接影响。1870年以后,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科学家进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科学的作用凸现并逐渐成为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指出瓦特蒸汽机发明的重要意义。(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能应用的重要影响。(3)据材料三分析,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有什么不同。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主要描述了蒸汽机对动力和能源利用方面的影响。材料二主要说明了电力的应用相对于蒸汽机应用的优势。材料三主要论述了两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尝试解答](1)瓦特蒸汽机的发明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动力,以机械动力代替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蒸汽机的使用带来了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发展与全面展开,而且为新能源——石油、燃气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2)蒸汽机只能将热能单纯地转化为动能,热效率低,而电的应用灵活,易于转化为热、光、机械、化学等形态的能量,并可以相互转化,推动了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工业化、城市化等的变化及进程。

(3)第一次技术革命生产经验起到主导作用。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主要是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的积累,科学原理只起到辅助作用;而电力技术革命,各种电力技术主要是在电磁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以科学理论的突破为前导。第一次技术革命只是发挥传统技术的作用,与生产融为一体;而到电力时代,技术发展为技术科学,作为科学化理论体系指导生产,成为连接科学与生产的纽带。

问题2:探究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一 文明的代价

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

材料二 “信息DNA”正在迅速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原子,成为人类生活的交换物。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相机等数字化产品,进入人类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美]《数字化生存》

(1)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2)据材料二指出,“信息DNA”指什么?它的进步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 [信息解读] 材料一体现了科技进步对环境的破坏。材料二表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尝试解答](1)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煤炭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燃料被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显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和汽车的发明,对于煤炭和石油等资源的消耗加剧,化学工业的产生也使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深。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枯竭与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核能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表明气候变迁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总之,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问题演变为全球性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2)信息技术。意义: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共享范围;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利用通讯技术犯罪,不良信息等。

【归纳总结】

1.蒸汽机的发明与电气技术应用的不同

(1)产生方式:蒸汽动力主要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是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的产物,主要在英国完成;电力是建立在电磁学这一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电气技术由多国科学家共同创制出来。

(2)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时代是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电气时代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组织。

(3)生产力:蒸汽时代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革命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程度:蒸汽时代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即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电气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进入成熟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干涉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2.全面认识科技革命的影响(1)积极影响

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了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结构。

②对政治发展的影响: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使民主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④对世界的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2)消极影响 ①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随之建立起来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南北贫富悬殊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经济发展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加剧,严重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③科技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一系列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

1.(2016·灵武检测)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计算机

B.蒸汽机 C.牛顿经典力学 D.达尔文进化论

解析:选B 题干信息“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即动力由人力、畜力转向矿物(煤炭),由此判断是蒸汽机。故选B项。

2.如图是某位科学家发现并验证相关定律的实验装置,这一发现为推动人类进步作出开创性贡献。这位科学家来自()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解析:选D 图片信息反映的是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是英国人,故选D。3.(2016·咸宁模拟)“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这一发现”是指()A.蒸汽机的发明 B.电的发明 C.蒸汽轮船的发明 D.内燃机的发明

解析:选B 材料中“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说明这一变化使工业发展不再受到地点的限制。依据“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说明应该是电力的使用。故B项符合题意。

4.当代美国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指出,应该对互联网及其对言论自由、观念市场和民主制度的影响投注更多关心。互联网可以有效保存上述价值并将 其发扬光大,但也潜藏着破坏上述价值的能力。对上述认识错误的是()A.互联网有利于民主制度发展 B.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C.要“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和虚拟社会 D.互联网下只能采用民主共和制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现代信息技术。人们以互联网为平台表达观点,有利于民主制度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互联网的利弊同时存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互联网“潜藏着破坏上述价值的能力”,因此要“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和虚拟社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互联网的使用与社会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5.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解析:选D 题干中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过分劳累的美国人》、“过劳死”等信息都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飞快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D项正确。社会危机、就业与材料信息无关,A、B两项错误;C项不符合实际。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创立者,提出物体机械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形成。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诞生,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在科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3.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4.发电机和其他电气技术发明的出现,是“科”与“技”结合的典范,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5.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19 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出现的危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6.量子理论是 20 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 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量子力学对其他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7.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易误必明]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结合。(×)

辨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但不能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结合。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牛顿力学和热学发展的结果。

2.进化论可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演进。(×)

辨析: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学理论,它不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规律,尤其是不适用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一观点被近代西方殖民者用来美化侵略,为纳粹分子迫害残杀犹太人和其他民族提供了借口,为现代帝国主义分子推行强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3.相对论完全否定了经典力学。(×)

辨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继承牛顿力学体系的基础上,否定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并没有完全否定牛顿力学体系。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全 国 卷] 1.(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意味着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A项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次冲破基督教神学教义,具有“首创性”,故选择A项,其余三项不具备上述特征,故均排除。

2.(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世界近代的科技成就。哥白尼依据自己的观察分析而提出“日心说”,与实验无关,没有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更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无关,故排除A、C、D三项。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原来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牛顿提出的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故选择B项。

3.(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围绕“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的公式,注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略。

注:(1)论证: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2)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4.(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解析:结合材料“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以及所学知识中科学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对论的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 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地 方 卷] 5.(2015·福建高考)

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A.进化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量子论 D.相对论

解析:选B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

16、17世纪”“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等信息。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的,揭示了天体运行的规律,推翻了古代人类认为的神之引力,使当时欧洲人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故B项正确。A项是关于生物学的,排除;C、D两项是20世纪初提出的理论,排除。

篇2: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创作的时间跨度从文字产生的遥远古代到秦朝统一中国为止,历时达数千年。这段时间里,散文创作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到第一个高峰的若干个阶段。先秦散文笼统地说可以分为“记事”的历史散文以及“记言”的诸子散文。由于诸子散文属于属于先秦散文中比较后期的产物,纵然达到了文学成就的高峰,然而不足以完整阐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故而,本文将从先秦历史散文行文中的文采这一角度论述先秦散文的发展。造字到西周以前,是文史学家公认的散文萌芽到形成时期。

“仓颉造字,夜有鬼哭”,由此可见,人类能够造字并且用之以记事,其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鬼神都为之惊诧哭泣称之为夺鬼神之力。然而,文字需要记事,则需要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否则,文字就将仅仅是一堆堆砌起来毫无意义的奇怪符号。字、词、句、段、篇、章,西周以前,散文需然还是简略,然而已经可以反映当时的文章特点,叙述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尚书》以及《周易》。在文采方面来说,这一时期的散文仅能记录清晰,并没有掌握完整章节遣词造句的艺术能力。

西周到春秋末,是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的散文主要表现为史官文化的产物。跟前代的作品相比,这一时期的散文以及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仅形成了完整的篇章,而且已经开始富有文采。散文家,更确切来说是史官,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平铺直叙的“记录”,散文向一门艺术不断发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这一时期代表作《春秋》、《左传》、《国语》之一《春秋》的编撰人,孔子这番话表明,文采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散文(同时也是史官文化)的重要特征。《左传》、《国语》辞采之风华,文章之华美,远迈前代并且鉴于后世,《春秋》则讲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们的成就表明散文在这个“重文”的时代已经获得非凡的发展。

战国到秦朝建立,是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散文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达到一个创作的高峰。一直在西周时期,文化都是贵族阶层垄断的。底层的“士”,甚或平民,不能够接触全面系统的教育,反映在散文上,就是散文的创作阶层一直被认为地限制在少数人身上。战国时代,动荡而纷杂的变革,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贵族沦落,而平民、奴隶独立,同时“学在官府”也逐渐被私人讲学所取代。旧秩序被打破的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霸,纷纷招揽人才。在战国的环境下,士人思想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拓展了。表现在散文上,则是:

1、时代特征鲜明,内容丰富,关注现实,理性思考,试图解决现实问题;

2、人格独立,作品风格各异。

行文上注入作者的精神与人格,作品感染力浓郁,深度挖掘思想,相对于前代,可谓质的飞跃。

篇3:西方浪漫主义童话发展历程浅探

一、浪漫主义对童话的影响

童话最初是从神话中脱胎而出的。在西方语言中,以英语为例,童话通常分为folktales和modernfatasy。前者大体相当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通常所说的“民间童话”,后者中国儿童文学者一般称“现代童话”,有时也称“艺术童话”、“创作童话”、“作家童话”。

其实在之前,并不是没有童话。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童话已经是一种民间文学的形式,如十一世纪到十五世纪流传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列那狐的故事》,在民众之间口口相传,很受欢迎。并且此前已经有作家对民间童话进行整理编写,如在十七世纪法国作家佩罗整理编写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但这些童话的形式和内容还比较单薄,虽然保留着民间文学所特有的质朴明快,但是在艺术上却比较粗糙,并且也一直走在文学边缘的位置,不为主流文学和主流文学家所喜爱和接受。

直到十九世纪之后,浪漫主义文学盛潮才为童话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带来了真正的成熟与繁荣。童话此时才真正作为一个进入精英作家视野的文体,释放了巨大的生命力,它的艺术得到了锤炼和升华,从而流转着宝石样的瑰光,成为全世界至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个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所涌现出的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始醉心于歌颂儿童和原始人性。在他们眼中,儿童和原始人那单纯的情感和富有创作力的想象最接近自然,他们显然想从大自然中寻觅被文明世界吞噬的人性品质——充满独立、自由、想象和纯真情感的个性。这便直接导致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另一显著的特征: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诗人们是从所未有地重视起来。在童话里,人的想象力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可以达到极致;人与自然又是从未有过的如此贴近,人最纯真最美好的情感都能在童话里得到实现,并成为永恒。

二、浪漫主义童话的起源和分类

德国是浪漫主义运动起源的地方,也是浪漫主义童话产生和发展最为迅速、浪漫主义童话发展成果最为丰盛的地方。这是有它深刻的原因的。

德国十八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这个时期,文学家们热衷于收集搜集民歌民谣、民间童话、民间传说、民族史诗等,认为只有民间文学才能真正体现德意志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赫尔德和歌德也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工作。狂飙突进运动对古典主义艺术形式的突破,受卢梭影响崇尚自然、推崇天才、追求自由等方面,都已初步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德国古典哲学对自由、自我、自然的强调,进一步影响了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崇尚精神,向往神秘的倾向。

从纯粹民间口头流传的童话,到作家搜集编撰民间童话,再到作家仿民间童话进行创作,这便是世界童话史发展审美轨迹,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童话的发展历程中异常清晰地凸显出来。

最初是民间童话的收集,最著名的莫过于格林兄弟在德国民间所采集的《格林童话》,格林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派别海德堡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童话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德意志人民最朴素和最新奇的想象,仿佛刚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水果一般,还带着泥土质朴的芬芳。这些童话直接从民间采集整理,只是经过了作家的整理和完善,并没有加入多少艺术加工,但胜在想象奇特,故事曲折,其动人魅力自不待言。

在格林童话的梦幻里,小孩子都是有翅膀的,可以飞到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他们可以住在巧克力宫殿,蛋糕小屋里,旁边是带篱笆的玫瑰花园与香甜的牛奶湖泊。在格林童话里,王子永远是年轻的,英俊的,骑着白马,使着宝剑,是最勇敢也最温柔的人;公主永远是美丽青春的,善良的可爱的,拥有着许多人爱怜,“连太阳见了她,也失掉了光辉”,正义总是会战胜邪恶的,公主和王子总是会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这些诗意的想象反映了人们最朴素的愿望,具有超越现实、追求自由、寻找生命真谛的意义。

受民间童话采集者的影响,一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开始在民间童话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童话的创作,这便是第二类童话。德国耶拿派和海德堡派以及其他派别对艺术童话的发展和成熟都做出了贡献。尤其是耶拿派主将弗·施莱格尔提出文学应该写幻想而不是现实,提倡“浪漫主义嘲讽”,文学样式应该加以混合,文学创作可以随心所欲,无限自由。浪漫主义理论实践家路德维希·蒂克就运用了童话这一文学体裁来表现浪漫派钟爱的幻想和梦境。他的《金发艾克贝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第一篇艺术童话,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还有施瓦本派作家最著名的作家豪夫,他也是童话创作而闻名。他的童话热情地歌颂真善美,对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的童话著名的有《冷酷的心》。豪夫童话的取材,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东方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及其他阿拉伯故事;一是德国民间故事;一是其他作家的作品,如霍夫曼、伏尔泰等。豪夫利用民间故事,并不是简单地移植,而是给予精心的艺术加工,不着痕迹。豪夫是个天才作家,他的笔墨干净利落,想象十分奇特华丽。

霍夫曼是德国后期浪漫派柏林派的重要作家。霍夫曼所写的童话给许多的音乐作品带来了灵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名作《胡桃夹子》,就是根据霍夫曼的名作《咬核桃小人和老鼠国王》而改编的。在这篇童话里,咬核桃的小人,也就是核桃夹其实是一个英俊王子遭到魔法所变,他和凶恶的老鼠国王作战,一个小姑娘发现了咬核桃小人的秘密,她帮助他打败了老鼠国王,而王子也解除了魔法,恢复了原状。这篇童话意境优美,充满了谜一样的梦幻色彩,是霍夫曼的经典之作。

艺术童话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经典之作。值得注意的是,浪漫主义时期,几乎西方所有的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都曾创作过童话。德国的童话作家最为集中,包括上文所提到的蒂克、霍夫曼、豪夫、诺瓦利斯。法国著名的童话作家有以创作《金发小姑娘》而闻名的塞居尔夫人,乔治·桑在晚年的时候也曾创作过童话集《老祖母的故事》,想象丰富,文字优美,并已含有某些科学幻想的成分。

浪漫主义作家通过童话里利用某种鬼怪、精灵等虚无缥缈在现实中本不存在的形象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影射与讽刺。这些童话因为经过的作家天才的创作,而显得格外精致,其艺术韵味和美学哲理都很耐咀嚼。

三、安徒生童话

浪漫主义童话中,最著名的还是安徒生所创作的童话。浪漫主义后期,即浪漫主义童话发展的高峰——安徒生童话,安徒生受蒂克影响较深,霍夫曼是他的文学导师,浪漫主义童话发展到他这里,到达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一名贫穷的鞋匠,母亲则出外帮人洗衣贴补家用。他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自幼酷爱文学。在11岁时安徒生的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学习声乐、舞蹈和拉丁语。但在这个城市里,安徒生屡遭挫折,无法当演员,剧本遭退件,连一向引以为傲的嗓音也因疾病毁坏,迫从音乐学校退学。直到十七岁时,安徒生得到赏识他才华的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导演的资助,才得以进入中学。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那一年里,他创作了《尝试集》,他的文学才华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1835年,“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开始创作童话故事,这一年他正好30岁。童话使安徒生的名声迅速传遍了整个欧洲。

安徒生的早期童话轻快,梦幻,多充满浪漫的诗意与绮丽的幻想。晚期童话,现实成分相对增强,体现出一种悲悯情怀和忧郁气质。那丰富的想象力,旖旎如画的笔触,优美清新的意境……安徒生以自己的天才,给全世界的儿童勾画出了一座伊甸园,让孩子们的心灵自由自在地穿行在这些美若夏日梦境般的童话里。

他曾经对瑞典女歌唱家珍妮·林德怀有悄悄的爱慕之情,但是这位美丽的女歌唱家对他只有朋友之谊,却拒绝了他的爱情。于是,安徒生把自己对她的爱默默地转移到所创作的童话上,《夜莺》这篇优美的童话就是安徒生献给这位“瑞典夜莺”的。

还有那经典的《没有画的画册》,这篇童话是中篇,并不如其他安徒生童话一般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清美旖旎得如同月光下的深林之泉。月亮和一个穷苦的男孩子是朋友,月亮把它看到的故事告诉男孩子,让男孩子把一个个故事画下来。安徒生赋予月亮以悲悯的情怀和诗化的语言,让人们读着,心里便浮现一轮温柔如水的月亮。人们便这样,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得到以往的梦想,得到已经逝去的温暖明亮的童年,得到审美的愉悦、精神的抚慰、灵魂的升华。而对于孩子来说,安徒生童话在那个烂漫的年龄,留下的永远是大海咏叹调一般的回响以及梦幻的色彩。这些,都会永恒地刻在记忆深处。很久很久以后仍会闪烁钻石般璀灿的光彩。

还有《拇指姑娘》里面花朵般纤巧娇嫩的拇指姑娘,《野天鹅》里面美丽而坚强的艾米丽,《小意达的花儿》里面快要凋谢却仍然光彩照人开着聚会的花儿……安徒生童话里也有很多讽刺名作,如《她是一个废物》、《豌豆上的公主》、《影子》,彰显了童话作家铿锵的力量。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浪潮在世界文学史上退去之后,留在人类文明史海滩上面,闪闪发光的,瑰丽如同梦境一般的,便是浪漫主义童话。浪漫主义童话对十九世纪西方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同时期以及稍后年代不少作家笔下呈现相当明显的“童话模式”,如狄更生的小说。

摘要:本文立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视角,从宏观的层面来对西方浪漫主义童话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相对系统的整理与回顾,对浪漫主义童话的艺术精神与发展源头作一定的分析,并由此分析浪漫主义童话的类别以及民间童话与艺术童话的发展之路。最后再对浪漫主义童话发展的高峰安徒生童话进行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浪漫主义,童话,安徒生

参考文献

[1]刘文杰.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论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2).

[2]陈庆.浪漫主义推动了欧洲童话的发展与繁荣.[J]湘潭师范学报2004(5).

[3]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M]刘半九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王缙苓.论《格林童话》中的幻想世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

篇4: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

[关键词]爱情小说新时期 新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自五四时期传入中国文学以来,以极强的生命力在中国文学的沃土上疯长,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新启蒙主义”,既尔九十年代末又有了“后启蒙主义”的旗帜。在其成长的历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新时期爱情小说仅是文学大豹之一斑,借此谈点自己的陋见和浅识。

一、启蒙运动的发展脉络

在论述启蒙的概念时,我们很容易想到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的论述:“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別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文化界接纳康德的启蒙主义,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

1936年底,以还原五四启蒙精神、承传五四民主传统的新启蒙运动在艾思奇、陈伯达、张申府、胡绳等进取的知识分子中间展开。张申府在《什么是新启蒙运动》中说:“就字面说,启蒙就是开明的意思。再分别说,启蒙就是打破欺蒙,扫除蒙蔽,廓清蒙昧。因此,在字典上,所谓启蒙就是脱离迷信,破除成见等等的意思。凡是启蒙运动都必要三个特性。一是理性的主宰:二是思想的解放;三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普及。”艾思奇在同题文章中解释说:“为什么叫做新启蒙运动呢?因为中国过去的新文化运动(以五四为高峰)是一种启蒙运动,而现在的这一个文化运动和它有共同的地方,所以叫做新启蒙运动。”至于为什么还需要来一个新启蒙运动,作者的回答是:“因为旧的启蒙运动没有把它要做的事完成。”

撇开20世纪40-60年代走过的坎坷和风雨,70年代末80年代初云散雾开之后所见到的彩虹则预示着新一轮启蒙时代的到来。当时以王元化为龙头的“新启蒙”就是在这个时期顺应潮流,并被推到浪尖上的。1980年代中后期,那是一个启蒙的新时代。在《新启蒙》的创刊号上,王元化的《为五四精神一辩》、刘晓波的《形而上学与中国文化》、许纪霖的《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等文章力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检讨来承继五四以来的人文精神,将“独立主人格,自由之个性”的思想情怀发扬光大。

进入1990年代以后,学者们在经过热情的实践和冷静的反思后发现,新启蒙主义也并不是完美的,所以开始了对新启蒙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这就是被称之为“后启蒙”时代。

综观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敢于认识”——“个性解放”——“反思和批判”三个阶段。其实,这样的发展轨迹也完全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在对启蒙主义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我们可以谈论新时期的爱情小说了。这个时期正处在新启蒙的发轫期。具体讲,这个时期的爱情的小说在新启蒙运动的威力诱导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题材禁区的打破。“爱情”题材冲破禁区,大胆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2、作品开始尊重人性。具体表现在择偶标准上,从“重视思想观念的一致”转变到“重视双方间的心理相容”方面来。3、当代性爱观的频频突破。从对婚外恋的欲说还羞(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到对婚外恋的理解(张欣《何处是港湾釣既尔到对婚外恋的鼓吹婚、怂恿、不找任何借口(叶文玲的《无梦谷》和张抗《情爱画廊》)。

有勇气去使用自己的智力是启蒙的座右铭。在康德看来,启蒙的目的在于唤醒或呼吁人们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上面谈到的爱情小说在诸方面发生的变化,就说明作家们渐渐地把“使用自己的智力”的“勇气”得以发挥。

二、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启蒙特征的“出路”是一个将我们从“不成熟”状态解放出来的过程。“不成熟”指的是我们意志的特定状态,这种状态使我们在需要运用理性的领域里,去接受他人权威的引导。在引导中“敢于认识”,还个人以运用自己的理智决定个人行为的自由和权力。细而言之,启蒙作为一种精神诉求在政治上要求的是民主,在法律上要求的是平等,在社会上要求的是自由,在人性上要求的是个性。新启蒙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客观人本主义到主观人本主义的演变历程。

客观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有一个统一的常态的本性,这个本性是由理性主导的。主张人应该从非本性的生活向本性的生活复归,将人类的自由和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发现和遵循联系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启蒙思潮基本上坚持了这一思路。所以爱情小说表现的主人公是“无我”的,是程式化的。《结婚》、《我能爱他吗?》、《清油河上的婚事》、《高洁的青松》等早期作品,人物的性格粗线条、思维直线式,回避真正深刻复杂的矛盾冲突,表现了足够的“理性”。

人物性格塑造是这么的“忘我”、这么的理性,创作模式也是高度的程式化。要么是“新人新事新风尚”式的,要么是“左倾权势棒打鸳鸯→忠贞坚守矢志不渝→平反昭雪破镜重圆”式的;要么是“观音菩萨式的女性博爱者,搭救男性落魄者”,要么是“改革恋爱,没有痴情女子的热心辅佐改革者的事业就难以成功”,凡此种种,套路固定,不越雷池一步。如,田二嫂对返乡劳改的邱玉华(《孕育在大地之中》)、哑女对沦落该地的画家《心香》、李秀芝对右派许灵均《灵与肉》……这些农村劳动妇女,都有“同情弱者,救人急难”的传统美德。她们对于罹难的男性知识分子的救助,都毫无个人动机。她们富绰有余的,是那观音菩萨般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肠。她们因而被看作人民母亲的化身,来慰籍落魄男子的心灵。作品的模式化,是由作家的思维定势造成的。而作家的思维又严重地受到了初期新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

198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反文革主题的消隐,传统的客观人本主义思路渐渐地为人们所扬弃,主观人本主义来到了历史前台,成为时代主潮,并且这是“新启蒙”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新启蒙主义者反对将人的本质定义为理性,而对人的官能化、非理性化报以肯定,将思想基点从国家、民族、集团的解放转化到真正个体生命的解放上来,将人的本質归结为生命本体欲望和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时期的作家,心灵生活无限制地向外延伸,不愿再一遍遍复述已成为教条的社会公理,不再肯当“时代的传声筒”,他们要自己推理、自己判断、自己求证出不重复别人、也难为别人所重复的独家观点。张笑天在《公开的“内参”》中,借大学生康五四之口,做了显得简单明了而又很有迷惑

力的推算:婚外恋仅伤及一人,而成全了两人,这种二比一的关系,实质上不是更道德吗?张抗抗则在《情爱画廊》中,声称一夫一妻制太走极端,不可能真正实现。显然,这时的作家们,表现的已不是“群我”的思想认识,而是“单我”对性爱人生的思考与探索,显示了他们思想的独特性开始彰显“主观人本主义”的思想。新生代更加不趋同、不从众。他们自觉地游离于群体之外,他们总是绕开前人已有的结论,自己独辟蹊径,找出一些很冷僻的理由,来解释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大热天》这个短篇小说,以某一大热天气温的升降变化,解释一对青年男女感情的升温和冷却。这种“个性化”,当然,主要展露的不是事物的客观性,而是作者的主观性。也就达到了启蒙主义特征所述的“还个人以运用自己的理智决定个人行为的自由和权力”之目的。

当然,上述两种思路在文学上的表现也并不是绝对的泾渭分明的,因为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是凭借直觉来感受时代趋势,进而把握“人的解放”命题的,常常,他们对启蒙主题的把握是感性的、形象的、体验性的,因而上述两种思路常常是混杂在一起的,有的时候甚至是模糊不分的。叶文玲在《无梦谷》中,也不再像《归宿》、《月食》、《天云山传奇》那样,将爱情理性化。当楚汉被打成“右派”发配河南后,他的恋人佟璇,并非矢志不渝,反而没撑多久就把自己嫁出去了,而且是嫁给她一向轻蔑而又厌恶的、陷楚汉于绝境的郑挚。以这种行动进行表态,表示对政治权势的彻底就范。很显然,爱情故事是按作者潜在的“爱情”概念来改造,按作者内定的情感逻辑而推演。

上述的阐释,仅仅是对那个时期爱情小说的展现。其实,康德在谈到运用理性的特定方式时,还明确地区分了理性的私下运用和公开运用。先撇开“公开运用”,可以简单地说明一下“私下运用”。康德认为,当下成为“机器上的一颗齿轮”时,他对理性的运用就是私下的了。也就是说,当他在社会中扮演某种角色,或从事某项工作时,不得不采用特定的规则,寻求特定的目的。爱情故事中的男女,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就必然是尋求自己渴望的目的:良心的,家庭的,报恩的,崇拜的……因此,在文革后的那样一种特定的社会规则之内,作者们甚至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境界、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只能如此。我们不能以对1990年代以后美学及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来理解1980年代的文学史,即不能以二者离异之后的疏离和冷淡来想象当初蜜月期的亲昵。

文学始终是影响人、教育人,促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觉醒的利器。“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用高尔基的话来说,文学是“要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并且发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和人们深受的庸俗习气作斗争,发现他们身上好的品质,在他们心灵中激发其羞耻、愤怒、勇气,竭力使人们变为强有力的、高尚的、并且使人们能够用美的神圣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八十年代的爱情小说,也正是这样,引导人们逐渐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三、新启蒙对文学的框限

到了改革和开放加速发展的1980年代中期,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一个更广、更深的境地。其内在的逻辑便决定了非从老祖宗那里解放出来,便无法继续向前发展的定势。事实上,现代化改革实践中提出的大量问题已经远远不是马克思早期思想所能解决得了的。因此,中国思想运动不得不以一种新启蒙的方式容纳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这样,作为思想解放运动逻辑和历史发展顺乎自然的结果,新启蒙运动便呼之欲出了。

尽管新启蒙运动所包含的西方思潮在内容上十分庞杂,然而启蒙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理论的传统、现代思维模式影响下,将这些思潮都理解为与(中国)传统对应的(西方)现代话语,因此获得了某种模糊的共同思想预设。他们像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那样,对外来思潮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气度,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思想以“现代”的名义,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接受下来。当时,的确给文学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后来的现代文学研究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反思发现了问题。钱理群在《文学评论》99年第1期的笔谈《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中认为这一概念的基本精神是站得住的,但由于受西方中心论和历史进化论、历史决定论影响,以为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理想模式是缺乏理性的。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思现代化的精神的简单否定,也忽视了现代性的矛盾状况以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的复杂性。

由此可见,“新启蒙主义”话语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框限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话语层面的影响之外,它还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深深影响了1980年代的文学观。为了完成“反专制”、追求西方现代性的表述,“新启蒙主义”以“文革”这个否定性的“他者”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受此影响,新时期文学对文革及此前的社会主义历史也进行了充分的书写,但却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书写,历史与个人的体验的丰富性被化约为一种单一的解释。正如许子东所言:“阿多尔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的一段话常被选摘引用:‘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后,你已不可能再写诗……’中国的情况似乎稍有不同:在文革后的一段时期内,文学创作也变得不大可能,除非你叙述‘文革的故事’”。套用杰姆逊的著名的说法,新时期文学“即使是那些看似关于今人和利比多的故事,也总是关于当代史的寓言”,不消说“伤痕”、“反思”、“改革”及知青题材的小说都以“文革”记忆(同时被放大为“人民记忆”)为内容,即使所谓“寻根”与“现代派”、“先锋派”,甚至“市井小说”也都是以“文革”的想象为背景。以文革为表征的社会成为一个“前现代”令人恐惧的幽暗的“他者”,一个“黑楼孤魂”。在这种写作的另一面,是对“西方”“现代性”的巨大激情和历史乐观主义,这一束来自“世界”的强烈的眩目的光线使作家们看不清历史。也无法忠实于自己真正的现实感受。

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反映在爱情小说的写作中,一味地张扬西方的“现代性”,完全忽略了中国民族化和传统上的精髓。具体表现在爱情类型的叙述上,追求世俗化,宣泄爱情商业化。爱情的“世俗化”意味着它失去了对于客观现实的超越性。高潮《不麻烦的爱情》中的男主人公声称:他要的是“不麻烦的爱情”。当代爱情的身历者,缺乏爱情本有的冲动性与爆发力。他敲门,不见通常的回应,他连敲大点声的火气都没有,当即抽身而去。世俗化的爱情,有很多附加条件。空间距离不可太远《天山深处的“大兵”》中,只因那“大兵”生活在“天山深处”,离首都太远,即将为“女士”身边的“小白脸们”所挫败)、时间距离不可太长《勿忘草》中做丈夫的小余、《悠悠东流水》中做妻子的范

小玲,刚返城时,给配偶写回的信还情意绵绵,时间一长,旧情就淡忘了)、身高不可低关键的一厘米《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因丈夫偏低,就受尽了流言蜚语之害、也不可有哪怕是很微小的生理缺陷《斗二闲话》中的斗二因其吊角眼、《山道弯弯》中的二猛因受伤后的跛足……这些说明,爱情已掺了假,掺进了俗欲、杂质和邪念,不再是纯洁而又真诚的了。在商业社会,爱情的主要类型,有享乐型、交易型、轮换型、虚假型、骗局型。在“享乐型”的爱情经历中,人们《荒山之恋》中的那一对在荒山上交合的野鸳鸯、《废都》中的庄之蝶、《仅有情爱是不能结婚的》中的柯智雄和商晓燕等等享受着官能的快感、陶醉于肉体的欢娱。而且,他们的肉欲享受,往往是快餐式的。不用长期恋爱,毋须建立家庭,邂逅相逢、偶然结识,有时甚至不知对方姓甚名谁,就已宽衣解带完事儿了。性爱的“交易型”:像《岁月无敌》中简松与他的情妇们,就屬这类关系:简松提供“爱情”,女人们提供居室、热水和饮食,彼此交换条件。“轮换型”指的是,暂时占住一个性爱伴侣,何时发现条件更优越者,更有利用价值者,立即实行“爱情跳槽”。商晓燕对柯智雄《仅有情爱是不能结婚的》、冯滨对朱婴《此情不再》、彭海洋对黄围围《无人倾诉》等,皆如此。而且有轮换周期缩短的趋势。“虚假型”的爱情也有不少例证。《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中,田根才无意间得知了达弟那显赫的家庭门第,却假做不知,似乎完全是为达弟个人的魅力所打动,热烈地献起殷勤来,出演了一幕又一幕的爱情戏。至于“骗局型”爱情,也颇不少见。我们在《错觉》中可以看到:有些冒充商品推销员、水暖修理工的爱情骗子,走街串户,专门骗单身女子。而有的单身女子,因为太寂寞,竟甘心让他们骗。

我们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文学从张洁等人的“建立爱情信仰”,发展到池莉等人的“解构爱情神话”,再到张欣、张梅等人的“揭穿爱情骗局”,在文学中,爱情从赞美的对象,逐渐变成了揭露的目标,经历了一个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这说明作者本能地不满于“新启蒙主义”的巨大压抑,却采取了极端的反抗方式,以激进的形式实验着自己的主观人本主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作者在新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深受“西方”“现代性”的巨大激情和历史乐观主义摇摆的结果。

四、结语

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也说:“人心中最大的革命在于:‘从人自己所造成的受监护状态中走出来。’在这个时候,他才脱离了至今为止还由别人代他思考、而他只是模仿或让人在前搀扶的状态,而敢于用自己的双脚在经验的地面上向前迈步,即使还不太稳。”文学的功能本来也就是给人们以启蒙,爱情小说的启蒙也许就是让人们在自己爱情生活中享受到更加多的甜蜜吧。

篇5:历史 文化发展历程(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一 孔子

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4)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要求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仁不让于师”。

3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

4影响:(1)当时未受重视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

5评价孔子思想:(1)“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对现在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2)“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统治者把它当作阶级统治的工具。

6现实意义:(1)孔子思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对今天也有着借鉴意义。(4)孔子思想的积极因素对于新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

二老子

1地位:春秋时期的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著作:《道德经》 内容(1)“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2)提出“天发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3主张:(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2)包含着辩证法思想,即矛盾对立。(3)政治上无为而治。

篇6: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本质主义作为西方近代及其以前统治西方哲学领域的思维方式,虽经历了不同时期,但本质主义一直影响着西方哲学发展并推动哲学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通过西方哲学史纵向和横向的研究,试图将西方本质主义思想体系立体的呈现出来,在分析纵向核心问题演变的同时分析每一段历史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的特征,掌握内在的发展脉络,从而更系统的展现西方本质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 本质主义 本质 西方

研究西方哲学史,通过西方哲学家关于一系列突出重大问题的探讨,分析各家之言,以此来整体上把握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本质主义作为西方近代及其以前哲学领域较为一统的思维方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学者颇多,有学者专注于研究西方历史上某个或某几个哲学家的本质主义思想,有学者研究其本质主义的发展,我将努力整理本质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本文将以西方哲学史为资料,以历史时间为纵向研究轴,从西方本质主义思想的萌芽到其发展并高潮最终走向没落,探寻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转变原因以及重大突出问题的各家之言等关键性问题;同时将每个历史阶段的横截面作为其横向研究轴,代表人物、代表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和总结,从而更深刻的认识西方本质主义思想的每个历史阶段的横向发展特点。从历史的纵横研究之间,将西方本质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系统的形成立体脉络,整体把握西方本质主义的思想发展规律。

一、本质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古希腊“本质”萌芽与发展

可以说,西方近代及其以前的哲学思想都在基本都在围绕着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进行。最早进行探索的是古期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索宇宙论、本体论、实在等形而上学的问题,他们寻找解释宇宙最高原则,出现例如物质、精神和存在等一系列命题,并根据这些原则对宇宙做最本质的思考,也正是这样,古希腊哲学率先开始了关于本质的思考。随着泰勒斯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并且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本原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决定意义的词语,他的问题和思维方式更是表现出了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随着更多的哲学家开始关注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泰勒斯之后,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命题,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生成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它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之后的阿那克西美尼和赫拉克利特在曼德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气本原说”和“火本原说”根据它们思考问题和给予本原的答案,并且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遵照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他宣称命运的本质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 ,人们将这些人称为伊奥尼亚学派,他们的共同点是承认世界万物具有统一性,是一个变化着的“一”。于此同时,另外一个哲学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则将“数”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提出了数字先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与伊奥尼亚学派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众多。于此同时的爱利亚学派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而且认为神使唯一不变的,是无形体的,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在之后中世纪本质主义盛行的特征中发现有爱利亚学派神论的影子。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爱利亚学派代表人物巴门尼德,以“是者”代替了“神”的概念,虽然与克塞诺芬尼的“神”概念一样,都表示“不变的一”,但“是者”开创了用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先河,同时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还有一个学派认为元素是事物最小的单位,并提出了原子说等解释世界本原的理论,元素派以变化的多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此时以探寻本源为目的,以时间上的先在为特点。

古希腊哲学之后的继承者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如果说苏格拉底只是改变古希腊朴素思维方式到之后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方式,那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明确的表述了关于理念和实体等逻辑上的本质内涵。并且亚里士多德还指出了本原就是“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它产生出来,最后又归于它” 。这也预示着古希腊从探究事物本原转化为本质主义哲学的研究。

(二)中世纪神权统治下的本质主义发展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开始兴起,其宗教神学开始统治社会,而古希腊时期那种理性的本质主义也开始被中世纪这种宗教神权下的信仰本质主义所取代。从古希腊哲学后期,哲学领域怀疑主义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思想力量。这里不得不提出基督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他在《教义手册》中有段话很好的解释了信仰本质主义代替原始理性本质主义是其历史的必然。这段话是“这些哲学家们,虽然具有很多天才,有火热的研究志愿,享受丰富的`闲暇时间,又有人类推测力的资助和历史经验的凭借,却还没有把一切事物都寻求出来,弄个明白。甚至连他们所夸说的各种发现也有许多仍是些推测,不是确定的知识。”在这样的理性本身出现其缺陷的时候,哲学家们将通过自然的理性所证实的成果自然而然的引向超乎理性之上的东西,这便是神学的领域。而哲学也并未推出历史舞台,神学利用哲学的思辨性来发展自身,哲学成为了神学发展自身的工具。奥古斯丁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和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都是利用哲学来使得神学哲学化。基督教统治之下,本质主义以比之前更加明显的方式体现出来,世间一切都是上帝所造,上帝所安排好的,即使是基督教的两重世界也是由上帝所掌握。这样,人们在对上帝的信仰中,这种信仰本质主义也深入每个人心。

本质主义发展从古希腊时期进入到中世纪时期,原始理性的本质主义发展进入神权统治的信仰本质主义有着其必然性。正是在古希腊后期理性本质主义逐渐无法解释希腊哲学的核心问题,逐渐导致一种普遍的怀疑主义,对理性的怀疑,对理性本质主义体系的怀疑,最终导致了理性本质主义的暂时下台,信仰本质主义在宗教神权统治下得到巩固。但不得不提出的是理性本质主义在中世纪并非是终结,而是由于时代局限自身出现缺陷导致人们无法更好的解释世界,从而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潜伏于人们的思维中,而当这种本质主义遇到适当的时机,又会重新占领统治地位。

(三)近代理性本质主义的回归

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展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哲学的理性发展重新开辟了道路。由于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功,理性的力量得到了人们重新的肯定。科学家们运用公式和定律解释世界,从而新的理性本质主义开始围绕有关普遍必然性的认识、知识的问题。此时,近代哲学就是知识论,费希特就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知识学”。在这样的环境中,哲学家们开始研究什么是绝对性知识存在的基础,洛克说,实体是一切存在与观念的支托和支撑物。“实体”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实体是万变不离其宗,变中保持不变的东西。洛克和霍布斯都将物质实体来解释世界。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来论证精神实体的存在,以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来解释世界。而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则否定两个实体的说法,莱布尼茨认为实体只存在一个,并认为这仅此一个应该是精神实体。在这样推崇理性,理性至上的时代,中世纪的上帝万能被理性万能所取代。理性成为发现永恒真理的工具,发现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笛卡尔把理性神圣化为“天赋观念”,康德把某些概念看作“先验范畴”,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则把理性发挥到极致。中世纪之后,理性重新回归本质主义,并且将追求“实体”的本质主义带到了理性的巅峰。

(四)近代之后对本质主义的质疑与诘难

近代之后,西方哲学界出现了反对本质主义的思潮,其中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较为代表,科学主义要求超越追求世界的本质和本原的传统形而上学,要着眼于人的经验所及的真实世界,哲学应该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叔本华等人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要求哲学要超越理性至上、理性万能的倾向,突破狭隘的认识论界限,转向人的真实,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尼采猛烈抨击了苏格拉底关于把知识当做人生最高目的和道德行为的最高原则,而将理性摆在万能的位置,忽视人的自身。他认为,形而上学所谓“真实世界”不过是人们为了逃避世俗的痛苦而虚构出来的。形而上学的真实世界是否定生命、敌视生命和衰败生命的表征。 同样的,海德格尔也指出了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所犯的错误,认为其在没有了解存在者究竟怎样存在以前就肯定了其存在,而使其成为绝对的知识,从而来解构理性本质主义的体系。在此之后的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福柯等人也明确的开始打出反本质主义的旗帜,维特根斯坦还用一种本质主义的立场来张扬自己的反本质主义的主张。 在近代之后,哲学上都对本质主义持否定和摒弃的态度。总之,反本质主义提出回到具体,,面向现象的主张,重新思考理性和本质,并予以正确合理的理论范畴。

二、本质主义的特征

首先,本质主义追求事物的“先在”、“本原”和“源头”,不管是从古希腊哲学的水、火、土、气等物质存在作为万物之原,还是把世界归于数、理念、形式等精神性东西,当理性无法解释世界的时候借助于宗教神学的万能的上帝来继续探寻世界,解释世界。可以说,西方哲学界近代之前一直在找寻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以此来解释世界。

其次,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作为西方近代之前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将所有东西都一分为二,并且将此二者置于封闭,独立,对立的体系中。现象和本质,物质和精神,绝对和相对,在这样的二元之分下,追求本质,追求绝对,追求其一,执与理性抽象的无限和绝对。追求完全客观性、绝对性和不变性的东西,因此,本质主义在一分为二的前提下,强烈追求事物的真实和根本,追求绝对的客观,祛除一切主观性的东西。以此来获得绝对真理,来解释世界,达到真正的理想状态。

最后,本质主义是一元中心论,在一分为二的二元分立之下,一元中心才是本质主义的核心。其中一方必定是另外一方的支配者和统治者,一方是真实、绝对的存在,而其他则是非真实本质的存在,这样,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等表现出本质和存在的关系,最终确立本质主义一元中心的价值体系。

三、总结

古希腊的理性是与宇宙的心灵相通的思辨,中世纪的理性是神学和信仰的助手,近代的理性则是时代的精神,是自然科学的精神。 西方本质主义在古希腊本体论中本质主义开始萌芽,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万物“本原”的思考带着还原论的色彩,绝对的支配下完成最初的含义从原始到实体或本质的过渡。由于对理性的发觉同时予以肯定,对感性的相对淡化,造成了这种必然的转化。从此,西方本质主义在哲学的舞台上生根发芽并开始不断壮大发展。从古希腊萌芽到中世纪神权下的神性本质主义发展,是古希腊理性存在缺陷而出现的必然结果,是将理性潜伏在神权下的本质主义。随后文艺复兴之后,理性本质主义重新占领哲学舞台,理性的回归,将之前从本体论的讨论转为认识论的讨论。近代的理性不同于古希腊的理性,近代之所以被称为理性的时代是因为追求自然本质性问题的求知精神、强调观察和实验的实证精神、通过准确的尺度而达到的确定性和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这是在人们认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关于哲学的、理性的、本质主义的进步和发展。直到近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反本质主义思潮,本质主义的思想统治在近代之后开始逐渐瓦解。随着克里普克、普特南在现当代对本质主义的维护和发展,本质主义也会随着哲学时代的发展逐渐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过来又会推动哲学上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师大等五所大学选编.欧洲哲学史原著选编[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3

[2] 杨适.哲学的童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82

[3] 杨寿堪.实体主义与现象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05)

[4] 徐岱.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的现代形态[J].文艺研究.(03)

[5]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版(194)

上一篇:关于举办全校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下一篇:终表彰会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