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历史这一门课程,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改历史教学中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思考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当然,为了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教师的核心任务。本文通过几则亲身实践的教学案例以及课程设计,浅析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中应该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关键词】课程改革 历史课 自主性学习 增强 思考

课程改革是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如何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便是课程改革之下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这不仅要求学生对历史课保持充分的兴趣度,更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身,深入挖掘教材,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活动与自我挖潜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在学生兴趣点上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在上“罗斯福新政”时,我在课件上打出罗斯福的四张照片,均为坐姿照。学生看了之后會非常纳闷,有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会小声议论。我趁此时机设问:为什么四张照片都是坐姿照呢?学生们纷纷站起来提出自己的猜测,课堂气愤极度活跃。接着将答案告知学生,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罗斯福身残志坚,面对危机时临危不惧,机智应对。学生从中学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紧接着打出材料:《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和《罗斯福与家人在一起》的材料。学生安静地阅读,趁此提问:罗斯福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由此导入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为加深对罗斯福的了解,提问:美国历史上民众支持率最高的总统排名前三是哪些?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他们的猜测,并且列出理由。同时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也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爱戴与荣誉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二、在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之处设置问题,增强学生自主性

在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多媒体上呈现罗斯福推行新政之前各个领域的危机。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罗斯福,面对这种危机你会怎样处理?学生议论纷纷,凭借课本知识以及自己的切身经验讨论对策,尤其是在以工代赈,新建大型公共设施造福于社会,安置大量失业人员,提高劳动人民的消费力问题时,学生非常关心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你说一点,我说一点,直接救济,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些答案就自然呈现出来。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在学生未知领域设置与课程目标要求相关的知识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性

在处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主题时,我安排了一次举办“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赛”的主体活动,在讨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关系的问题时展示大量的正面战场抗战的照片,包括:远征军入缅作战,宋美龄美国国会演讲争取美国对华抗战支援,国民党抗战牺牲的高级将领的人數统计,台儿庄战役国军的抗击。学生在观看照片的同时就会小声议论: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教学的效果也就自然达到了。为加深学生对当今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理解,我用了大量照片作为材料如:南京大屠杀惨案图片、人物访谈录、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情景,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学生们平常没有见过的,包括:日本教科书中收录的大量用以美化战争的照片。多媒体一呈现,全班学生极其安静,在看照片的过程中,我加上适度的解释,可以看到有的学生极度激愤。然后趁机引导学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也让学生明白日本左翼是极其少数分子,但是应该提高警惕,中日双方必须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珍视和平。

四、在学生熟知领域设置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性

在上“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一节时,讲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需要用地图展示,学生可结合地理知识,所以在处理这个环节时,我直接让学生主动到讲台拿翻页笔一边指示地图一边用上地理知识讲解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在提出要求时,全体学生很积极,因为这是他们非常熟悉的知识,在展示学生讲解时,偶尔有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为他指出。紧接着我以麦哲伦以生命为代价完成环球航行,启迪学生在找寻希望过程中要勇于探索,不怕牺牲。

五、设置专门的活动课,增强学生自主性

在处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节时,提前一周设置好活动课目标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完成任务。初中有一些课是完全可以交与学生的,考点不密集,学生兴趣点高的章节可以设置成活动课。在最终的汇报课时,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六、积极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应用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尊重与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利用对学生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努力提高历史学习成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思想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将预习与学习中想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应用提问的方法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自主学习取得较好效果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努力思考但没有得到正确答案的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评价他们的成功之处,接着可以发挥鼓励性语言的作用,如“你可以试试从其他方向思考一下”“你再努力想一下,会想出来的”等,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一旦学生出现新奇的想法或观点,教师可以说“你的观点非常独特”或“我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等,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已经成为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这对教师势必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责任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拓宽视野,努力充电,加大阅读量,深入挖掘教材,并且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实现课程改革之下的华丽转型。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团结合作,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改正自己学习出现的错误,才能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陈耿海

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 篇2:

教师如何在新课改历史教学中脱颖而出

[摘 要] 历史这一门课程,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关键词] 教师;课改;历史教学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学习型”教师

历史这一门课程,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分科教学有所不同,教师要重组原来分科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学素材、课件、案例。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努力,更新观念。

第一,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念。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教学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认同课程改革。如果教师在心里对课改还存有顾虑,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就不能积极投身到课改当中去,那么新课程的实施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可能也会感到迷茫、困惑、焦虑、不安,认为新教材知识无体系,内容没有到位,要点没有讲透,甚至会出现反对课程改革的情况。所以,现在教师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进行“洗脑”,以彻底建立新课程理念。

第二,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条线。此次课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抓住了这条线,就找到了实施新课程的钥匙。具体而言,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第三,重视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它区别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在知识内容、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它为教师发挥创造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给教师理解与把握课标带来了困难,所以正确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次,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也应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因为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制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能动性的二次加工。

以上这些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变革,都需要教师在工作中研究、体会、反思、总结、修正、充实、完善。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师应该重新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教材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

二、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历史教科书经过多次修编,它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由于历史上分科教育的原因,教师一般都存在着知识结构的缺陷,懂理科的教师往往不懂文科,知识体系不完整,综合课教师不仅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更缺乏对综合知识进行整合的方法和能力。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综合课程难度确实很大,并且再加上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尚存在困惑,这将会打击一线教师在课改中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迅速掌握新的教材教法、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凸显综合特色呢?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些“臭皮匠”最好是不同学科背景的“臭皮匠”、不同年龄层次的“臭皮匠”、不同教学风格的“臭皮匠”。也就是说,在实施历史这门新的综合课程时,首先应在教师队伍上进行“综合”。教师队伍的“综合”将会使集体的力量更强大。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携手进步,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一齐提高。

三、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使自己脱颖而出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是等到理论研究透了、大家合作准备充分了再干呢?还是大胆探索、边干边修正、完善呢?显然,后者能使我们进步更快。所以,我们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咬紧牙关,立志做-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及时把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把困惑与疑问记录下来、把课改得失记录下来,带着问题细细琢磨,寻求专家与同行的帮助,借助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就会发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进步。

作者:王玉叶

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 篇3:

浅谈新课改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 新课改下的历史高考和历史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高考历史成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高考和历史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甘肃省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实行开卷考试;新课标文综试卷历史部分试题中的材料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需要在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做出正确的答案。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高考历史成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预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是重要的一环。预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预习做充分指导。我认为课前学案的设计或课前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如我在上《开辟新航路》这一节的“走向回合的世界”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设计了以下学案:影响(1)对欧洲:出现重大社会变革①贸易中心?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②加速西欧?摇?摇?摇?摇,促进?摇?摇?摇?摇?摇?摇(2)对世界:整体世界开始形成?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①结束世界各地?摇?摇?摇?摇,各地文明?摇?摇?摇?摇,世界日益连成一体。②地区性的贸易的雏形出现。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从较繁琐的课文内容中概括提炼出主要事件及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应对试题中出现的材料解析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布置学生预习时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常态化,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上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直认定学习的真谛在课堂,其实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也在课堂。一种是学习课本内容的课堂,一种是做习题的课堂,这两种课堂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战场。

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课堂上,在教的过程中,有效地解读和设计课本内容尤为重要,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教师要把课本变成材料来用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三,教师要有高屋建瓴的概括和认识,能很好地指导引领学生。第四,教师要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的。记得2012年7、8月份甘肃新课程高考网上培训中,钟红军老师在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时,她为我们分析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就是把课本内容作为材料题来解读,设计的问题紧扣这一课1、2、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钟老师用高屋建瓴的概括和认识,把繁琐的课本内容高度简化,提炼出主要内容。如在概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地地理条件时,就依据课本内容得出古希腊文明是在临海多山少地,彼此孤立的山谷和海岛上形成的。我借鉴了这一做法,上这一课时提了同样的问题,先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看书分析提炼。在学生展示了自己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再做出分析和总结。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认识,课本内容是很好的材料解析题,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很好的载体,加上老师的准备,学习课本内容的课堂就会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战场。

习题课,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战场之一。例如,我校(2013年)的二模历史试卷讲评课,在讲解“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1)根据材料分析用这一史观进行学习、研究的利弊(不得摘抄材料原句)……”这一题时,学生要弄懂这题需要注意标点符号,特别是省略号,也要有好的概括能力。第一个省略号前说的是利,有四个分号,概括四层意思;省略号后面说的是弊,弊为两层。当学生真正领会了这道题,也就掌握了一些很好的阅读方法。方法即能力,故习题课同样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三、课后学生做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考查的方式主要是给出材料。学生阅读分析,答案的组织主要从材料中找出或是知识的灵活迁移和运用。这种考查方式,阅读能力是基础。学生做习题时,要求学生整理出阅读题干时必须掌握的方法,再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做题中。阅读的方法如:注意分层即注意标点符号;注意材料的出处;注意时间;注意主语;注意关联词语;注意提炼中心意思,等等。做习题时充分运用这些阅读的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标指导下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专门搜集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常抓不懈,需要历史老师做好长久的规划,要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的重点资料专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课标要求高考是在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来考查,搜集初中课本上重要知识或初中课本后的阅读链接来让学生阅读;或是一些著名的史学著作(如斯塔夫里阿洛斯著的《全球通史》等)上的与课本有关的重要知识、高频考点的相关章节让学生阅读;或是当今较前卫的史学观点(如对义和团的重新认识等)让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五、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这就是说同其他的学科一样,阅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是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具备。历史教师要有计划地要求或引导、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并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去阅读。如让高一的学生一学期最少读二本人物传记,假期让学生看指定的相关书籍,设定相关的问题,如阅读《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什么玩意儿》等,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自己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助于达到新课改历史教学的目标,适应新课改下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阅读学原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作者:石玉英

上一篇:中学生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体校生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