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教学

2024-05-03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精选十篇)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 篇1

一、图说历史, 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 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方式并不是只局限于文字, 图片图像占有很大的成分。记录历史的方式是以文字、图画为主, 图在历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是记录历史、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与枯燥的文字相比, 图更有吸引力, 更能传递文字所不表达的信息。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然是感性事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图, 相反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并收集各种图片、图像、视频资料等进行图说历史, 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这既符合历史学科的内在学习规律, 同时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 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二、问题教学,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端, 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强大动力。一个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来解决, 当学生无法顺利解决时, 便会对新知产生极大的关注与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 在探究中学到新知。问题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机械灌输式教学模式, 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 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 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构建, 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教学理念。这是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彻底摒弃。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平铺直叙、没有悬念的知识传授, 而是要代之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关注, 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 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在进行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两点。

1. 问题本身的价值性。

提问要有的放矢, 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明确通过提问要取得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 找准最佳切入点, 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启发性与全体性的问题, 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 这样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会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非智力因素来主动思考、积极思维。

2. 问题提出的多样性。

单一的直接提问只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厌倦, 而无法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因此我们要研究提问形式, 以多样的提问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如多媒体呈现,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这样的教学更富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 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大的热情。如趣味故事呈现, 历史有着许多的趣味轶事, 这些都可以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资源。我们可以将问题与故事结合起来, 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

三、合作教学,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 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 更能发挥集体的优势,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来解决学生个体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 使得教学更高效,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合作学习逐渐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机会,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1. 小组的分配要科学。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是合作学习确保各小组实力均衡、取得成功的关键。我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分配。

2. 任务的布置要合理。

任务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任务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度, 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败。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才能让学生基于自身基础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3. 学生的合作要充分。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交流与讨论的时空, 这样学生才能展开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才能拓宽探究的深度与广度, 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成功。

4. 教师的指导要得当。

谈谈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 篇2

平寨中心学校初中部:杨金玲

【论文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认为更为主要的是注重学生的情感调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新课程

一、精心导入,激情引趣

设计好教学导语,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设计好教学导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

2、突出重难点,即围绕教学的知识点有重点的突破;

3、导入的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例如,在“人类的产生”中,我就通过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远古时代,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用水和黄泥造出了许多的男男女女,从此天地之间就有了我们人类。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她还炼了五色石进行补天。学生在这样充满神秘色彩的导语引入下,很想知道人类的起源和产生过程,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导语设计,一方面,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学习课文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丰富的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的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重主体的感受与体验,以及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使学生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

例如,我在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 1 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时,使用了模拟历史情景的手段、“白天,北京人依靠粗糙的工具同大自然作艰苦的斗争,狩猎、采集,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夜晚来临了,北京人回到了居住的山洞中。茫茫夜空,月光阴暗,远方的天空似乎有一些星星。洞里洞外一片漆黑,大家只能依靠彼此的声音和气息辨认对方。空旷的原野中不时传来野兽的嚎叫。年轻力壮者手持木棒守卫在洞口,担负着保护大伙的重任。

洞内的老弱妇孺们吃着白天寻来的野果,嚼着难以下咽的兽肉。一阵寒风袭来,大伙不由得抱紧双肩,彼此紧挨着,在寒冷和不安中慢慢睡去。”

我此时发问: 人们最需要什么呢?正当万籁俱寂之时,只听得“咔嚓”一声巨响,一道闪电从夜空跃出,随之雷声大作,洞中的北京人惊醒了,也惊呆了,然后林中一片冲天红光,滚滚热气袭来,野兽惊号,鸟儿悲鸣,四处逃散。北京人不知发生了什么灾祸,没命地逃向远方。几天之后,惊魂未定的北京人怀着警惕回来了。森林荡然无存,黑糊糊一片,浓浓的白烟中夹杂着浓烈的焦味和一丝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香味,他们发现,香味来自于林中死去的兽类。一个大胆的年轻人忍不住取下一丝肉放入口中,他的眼顿时露出了惊异和兴奋的光„„北京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发现:夜间冲天的火光,可口的兽肉和周身所感觉到的热气,均来自于那跳动着的神秘的东西——火。”

三、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例如,在“商鞅变法”教学中的商鞅舌战图是反映该变法艰辛的最好实例。对此,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进而练习现在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问题,以起到追古思今的作用。在讲述该内容的时候,引用《史记》中语言进行辅助讲解。这样,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该内容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的兴趣。再比如讲解“唐朝瓷器”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片,形成感官认识,从而提高理解程度。

四、利用学习疑问,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的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利用这些疑问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学习品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设计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文本教学内容;

2、创设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3、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完成上述问题的解答,以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讲述“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

2、纸的发明在什么时间?

3、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

学生在意义回答了上述的问题之后,通过追加问题的办法提出“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因为这样的问题,在书本教材中没有作过多的说明,比较难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料进行帮助理解。针对该问题,笔者建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和到图书馆查资料等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之下,不仅能够掌握了教学内容,还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选用小字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除正文外,教材还以楷体字的形式精选了大量的小字阅读材料。有的是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历史故事或历史典故;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阐述;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这些材料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文字生动、富有情趣,对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帮助其加深理解正文、拓宽阅读和思考空间、扩大知识面。如讲到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时,穿插风趣幽默的故事,一位阿拉伯商人透过五层丝绸衣服看到唐官员胸口的黑痣,这使学生对枯燥的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自然会对唐代高超的丝织水平留下深刻印象。再如“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一目,课本在介绍了《资治通鉴》的体例、范围、价值后,又有一大段小字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可以进一步了解司马光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学风、严谨的习惯,会对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观,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20-01

一、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以及感悟能力对于学生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初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改进,是实现历史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措施。要想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我国历史教学课程的现状,必须要加强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仍然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再加之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历史教学效率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各种先进的知识,对历史教学效率进行提升。当前历史教学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反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最终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能力的训练本来就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多的自由,给学生更多发挥主动性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提升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新的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各种媒体资料的时效性、开放性程度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这些新媒体形式的运用,为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观念

历史教学是一门人文性质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对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进行改进,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要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出发,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全面性的人才。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认为学生进行历史训练只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内涵的提升带来的作用和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历史教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和基础。首先要明白历史教学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而不仅仅是各种历史知识的传授。历史教学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2、加强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一味地示范和模仿只能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要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比如采用互动合作、游戏等方法进行历史教学,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上来,体会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对各种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对各种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广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初中的历史教学实现现代化,通过理论与图片、音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感染力,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加深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挖掘和了解,从而加深对历史的感悟能力,并且能够运用历史经验对现代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

3、加强情境教学理念的运用

历史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国,教师要注重进行情境创设。情境的创设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体会情境提升学习效率,所以这是一个基础的步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对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对一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在讲解鸦片战争的内容时,需要对当年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从而加深所学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放录音或者视频,将各种历史事件通过录音或者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相对于课本上的文字而言更具有吸引力,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比较宽松良好的环境。播放视频、录音,或者利用图片与音乐、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的提升。

4、加强互动合作理念的运用

互动合作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合作的关系,对各种教学任务进行完成的一个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合作与互动都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新的教学理念下要对传统的一对多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可以在课堂上加强讨论教学的力度,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沿着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合作与互动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与互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课堂外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改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的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加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

[2] 仓杨青.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2(21)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 篇4

一、注重全体, 平等协作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对优生和学困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一视同仁。对学困生的态度要特慎重, 要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多给他们“光彩”, 多些赞扬鼓励, 切忌冷嘲热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成为平等的合作者, 以爱求尊师, 在师生中架起平等和谐感情桥梁。亲其师, 信其道。可以增加教师的责任感, 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之火, 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历史的求知欲, 实现教学共鸣, 真正达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最高境界。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这一做法的好处就是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行动起来, 去积极地思考和学习,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 因而可以使学生得到整体的发展和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精选的历史图片, 引领学生了解历史史实, 如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 目的是在这基础上认识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认识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在这基础上, 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 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工业革命中各生产部门环环相扣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引领中探究工业革命的来龙去脉, 感知、体验和认识这一历史问题。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也是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会因为历史的生动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不断地去探究发现问题。所以, 要变机械记忆式的学习方式为理解探究式, 凸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理解、探究, 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树立自信心敢于思考和发言。由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变成由“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获得了成就, 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这时给予他们鼓励与肯定, 这些鼓励与肯定, 将成为一种动力, 推动他们不断努力, 不断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有了动力有了自信他们怎能不主动呢!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进行精心缜密的准备, 设计恰当的问题和制定合理的任务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问题, 如果比较简单, 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解决, 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 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 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因此, 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要做到一是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 有一定的挑战性, 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的价值, 需完成的任务单凭学生个人或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 是需要展开讨论或协作完成的。否则, 合作就是一种无效的劳动。如, 在进行日本专题复习时, 我让学生讨论:日本领导人在参拜靖国神社时郑重的一跪, 你认为日本对待历史、对待战争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瞬间想到日本在祖国大地上血腥的一幕幕并联系这些史实对这一跪进行评价和剖析, 从而认识到这一跪不仅伤害了亚洲国家人们的感情, 也是对和平的一种践踏和威胁, 对自己的错误不仅不承认反而执迷不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同学们互相交换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深化了对问题的探究和理解, 使个别差异在集体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利用媒体, 提高效率

首先, 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过去的人和事, 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 他们会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营造历史环境, 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使历史更直观、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次, 历史涵盖了人类社会中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非常广泛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技术, 方便展示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信息, 并能使学生快速、便捷地利用这些资料。最后, 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相关实物、历史遗址的图片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 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 也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 不仅能使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 而且能让学生在更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和理论,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5

1.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2.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2.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2.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

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2.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2.2.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设计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目标设计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166

教学目标是让我们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能否达到这个程度的规范和要求。时下的历史教学研究,不仅将课程与教学打通,而且初步扭转了“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的看法。当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时,教学目标也不只等于“教的任务”,它更为关注的是“学的效益”。有学者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指挥,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

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着眼于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的更新,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帮助者,也是学习过程和知识创新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更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发现者。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不再是要学生学会,而是要指导学生会学,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如:1.赋予历史课太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职能,特别是思想教育功能。2.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缺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在新课标下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进行呢?

一、考虑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历史教学目标制定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历史课程标准目标,历史课程标准目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新课程标准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而历史课程目标与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是统领和被统领的关系,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后者只能且必须是对前者的细化、落实、具体。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课标要求的基本前提,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受“大纲代”影响,脱离“课标”进行教学目标设计而教学;或仅仅参照教学参考书和教案;有的即使看了课标,也是未能把握其精髓,或断章取义。

历史教学目标制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学情。因为目标任务的达成是以学生行为表现来衡量,学生是设立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须考虑学生学习需要、情感需要、兴趣、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

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的第三个因素是教材。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载体,它不但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历史教学目标制定需要考虑的第三个素就是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重点要考虑涉及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和基线索。在具体操作中围绕重点难点内容把知识目标具体化、问题化,同时对重点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挖掘。

二、新课程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目标,忽视其他目标

原来的教学大纲只强调对人、对国家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在新课程中融入了对己、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在新课程中主要表现为“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等,这是历史教育目标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然而,有的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附属物,视为可有可无,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分类目标,不可有所偏废,既要注重知识目标,更应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的每堂课中,教学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新课程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以内容目标代替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学生在某一部分内容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课程中的“内容目标”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四、新课程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忽略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融合、教学策略的选择

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不仅要设计出精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五、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适时地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消除教学中的疑惑。其次,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向教师质疑,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通过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敢疑、多思、深思的学习习惯。再次,必须联系学生自己实际,让学生懂得自我教育、自我规范,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方法灵活多变,才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调和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六、新课程下教学目标必须要针对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状况不断进行修改

教学目标确定后应用于实践的收效如何是教师在课后首先要确定的,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做出调整。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调整目标,甚至不同班级上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不同,不可以用死板的目标衡量每一个学生。

探究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篇7

一、有效教学基本特征

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以学生三维目标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内涵, 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的有效知识量高。

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传统教学认为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越多, 教学效率就越高,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和知识的智慧含量, 把知识教学与学生智慧发展统一发展起来。

3. 教学生态和谐平衡。

包含教学方式结构、教学思维结构、教和学、课堂环境等方面的和谐平衡。只有当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和谐平衡, 教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序不符合时, 人的兴趣最大。例如2011年讲《辛亥革命》时, 我提问:今年是辛亥革命多少周年?人们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 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认识到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时, 我提问:同学们想一下, 在中国近代史上, 有一次列强侵华战争, 最高统治者出逃, 战争以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这是哪一次战争, 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知道这场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咸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四十年中列强两次攻破京城, 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坚炮利, 另一方面表明了清朝的腐败, 这说明清王朝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 两次攻破京城都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有密切关系。进一步设问:我们如何才能洗刷掉这段耻辱的历史?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1) 只有国家富强, 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我们才能洗刷这段屈辱的历史。 (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发展了, 经济才能发展, 国家力量壮大了, 才不会受外来势力的压迫。

三、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例如讲“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我首先指导学生了解全面抗战爆发的标志———卢沟桥事变, 理解卢沟桥事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当时北平的东面、北面和西北已被日军占领, 卢沟桥成为北平通往内地的唯一门户, 是中日双方必争的军事要地, 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然后通过南京大屠杀揭露日本法西斯的凶残本质, 即是要灭亡整个中国, 同时把握: (1)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 绝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 争取和平。 (2) 炎黄子孙绝对不能忘记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 而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卑劣行径, 坚决防止法西斯势力的复活。 (3) 注意将日本人民同军国主义分子、右翼分子、新法西斯分子区分开来, 尽量帮助那些暂时受到蒙蔽的日本人明白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四、运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活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领域广泛使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以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它的优势。例如《黄河大合唱》, 其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滔天罪行, 同学们仿佛被带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看到了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 听到了神州大地哀歌四起, 个个义愤填膺, 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让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时, 放映幻灯片:老照片《清朝男子》, 观察照片上的人物与现在有什么区别, 投影《花样年华》剧照, 不仅带给明星更耀眼的光环, 还使旗袍重新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你能预测一下它的发展趋势吗?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扩展, 学生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 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然会促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也必然走向世界, 发生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装界占有重要地位, 是因为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达成共识。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意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进行探究式历史教学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例如在讲《西安事变》时, 我提问: (1) 事变后出现哪几个的不同主张政治派别? (2) 各派政治力量的主张是什么? (3) 杀蒋可能导致什么局面? (4) 中共为什么要主张和平解决?认识到西安事变的爆发是由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只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才能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到来。学生感受到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 其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确保学生学习历史内部动力支持, 明确任务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老师指导学习方法, 同学之间合作交流, 例如讲《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我引导学生学习, 然后提问: (1) 在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的时候, 蒋介石为什么会发动政变? (2)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为什么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 相互交流, 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班级交流中积极回答, 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完善自己的想法。讲《平津战役》时, 我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认为: (1) 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保护古迹和文物, 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3)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推崇的上策, 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学生从中体会到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 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而且预示着中国人民的胜利。学生感受到共产党的聪明智慧和英明决策, 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

七、运用历史地图, 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历史地图解释历史事件, 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 学生针对地图进行历史事件分析, 活跃课堂气

WENJIAOZILIAO

氛, 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三大战役作战形势》图中, 攻克锦州是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仗, 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的关键战役。在教学中我深入挖掘历史地图蕴含的丰富信息, 积极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八、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发挥评价的作用, 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等学习行为要及时评价, 指导学习主体对学习行为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 又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还要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以及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 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 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 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 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 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 可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 同学互测互评。在课堂中, 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肯定和表扬, 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再对回答中不足之处补充说明;对于学生回答错误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 再分析错误原因, 并加以指导, 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有效教学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教师要切实地把有效教学理念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也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摘要:新课改特别强调素质教育, 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及历史教材改革的滞后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普遍存在。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行动起来, 挣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探究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任鹏杰.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 8.

[2]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9.

[3]朱汉国, 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7.

[4]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

[5]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一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 (第一版) .

[6]朱汉国, 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

[7]钱洪潮.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J].教育导刊, 2009, 8.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 篇8

一、导入巧妙新颖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一个好的导入,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与败。课堂教学的导入, 就像优美乐曲中的“引子”, 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 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 步入求知欲望的状态。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 影视导入法、角色导入法、成语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 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例如, 在讲授有关“辽与宋的民族关系”时, 我先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一些中原武林大侠得知乔峰是契丹人后, 追杀乔峰”的片段, 然后设问:“他们为什么要追杀乔峰呢?是不是因为他是契丹人?如果是, 那他们为什么又要反对契丹人呢?这节课我们将解开这个谜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这样就会投入到了问题的探究中了。

二、语言生动有趣

历史的内容本来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 但是目前有些中学历史教材限于篇幅和学段的不同, 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调、节奏、表情的变化来感染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本学科。

例如, 学习《新航路开辟》, 通过查阅资料对哥伦布航行日记中记载的内容进行淋漓尽致的描绘。如, 大西洋上飘忽不定的绿草、闪烁不停的灯光, 部下强烈的思乡情绪乃至反抗, “印第安人”的相貌、生活等等, 这样的描述, 加之教师忽而激动忽而愤怒, 忽而慢条斯理, 忽而激情高亢, 仿佛把学生带到哥伦布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大西洋上航行, 共享“发现新大陆”的喜悦, 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讲课之中了。

三、创设新情境

情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也可以震撼人的心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实物、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 虚拟渲染出历史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 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震动,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例如, 在讲有关“唐朝经济的繁荣”内容时, 就可以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你们穿越时间的隧道来到了唐朝, 你们将怎样生活呢?你们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和皇帝等等, 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境创设好了以后,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和学生提前准备的相关资料书, 再分组讨论, 然后分别让学生上台扮演角色。这样一来, 一节课的时间, 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有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四、“历史”与“现实”结合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因为时空的阻隔, 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 时间久了, 学生总是感觉到历史教学叙述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 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 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 以扣住学生的心弦, 吸引学生的注意, 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 在讲“古代科举制度”时, 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与弊?让他们谈谈自己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这个问题既是现实中的热点问题, 又是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 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们会积极投入到讨论中, 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 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 接着设问:“谁知道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哪个国家?它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历史。”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深化了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 篇9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历史教师的教学责任由单纯知识技能传递, 转变为以情感为核心的三维目标的培育。与之对应, 师生关系必然发生新的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教学目标的完整性, 教师的历史教学责任便有了拓展, 从而注定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构建性学习过程, 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角色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与教材、媒体等一起构成学生的学习生态环境, 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服务。

二、重建教学评价体系, 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历史课程教学理念, 必然要求重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这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目标合理, 设计科学, 恰当处理教材及师生关系;要开放历史教学设计、内容、空间、形式、结果;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 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发挥学习潜能;要使教材设计独特新颖, 发挥教学个性, 艺术地驾驭课堂;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认知、能力等方面锻炼的机会, 为学生进一步自我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 得到启示, 获得进步;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自觉地运用它们来陶冶学生的情感、人格。此外, 教师还要热爱学生, 体现人文关怀,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要通过课堂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 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要有宽松的学习心态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可以自由向师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现特长, 使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得到满足, 个性得到发展;要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浓厚的兴趣、灵活的思维方式, 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善于与合作伙伴交流, 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要善于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大胆想象, 独立思考, 发散思维, 拓展思路, 用生活、个性化眼光对待学习;能获得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 并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得到强化, 展示自我,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人格得到健康的连续性发展, 并通过课堂学习, 又生成了有价值的新问题, 激起探究欲望, 使自己自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要学习情绪饱满, 能在体验中受到学习内容的情感感染, 获得美的享受, 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并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 能与教师和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 教师要以学生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为基本教学思想,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问题的机会, 相信学生并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要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能够独立地思考与学习, 并敢于突破常规, 有所超越, 在自身发展中获得主动。

三、变革历史学习方式,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传统方式带有明显的被动、单一的烙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 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身心参与, 强调学习的过程性, 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 强调学生的主动构建。课堂操作要略是:教师要心态放松, 让学生自由开放地感知历史学习材料;激发动机, 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课堂需要;情感渲染, 让学生与历史共鸣;直观感受, 让历史与学生亲密接触;生活互融, 让历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活动引导, 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动起来;对话交流, 让学生在表达与反思中构建。

2.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方式要有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要有集中、新颖、有价值的问题或探究主题,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空, 保护学生的探究欲, 不要按教师意见随意取舍学生的见解。课堂操作要略是:探究过程的延续性, 探究价值的创新性, 历史资源的整合性。

3.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方式要有明确的合作小组内学生都能接受的探究主题, 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学生能够获得探索、挑战性的心理体验, 交流充分, 允许个性化的观点生成, 合作的延伸性。课堂操作要略是:建立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 历史合作学习的常用方式包括任务分工式合作、滚雪球式合作讨论、书写式合作讨论、炉边谈话式合作讨论等等。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10

一、情境教学法

课堂上, 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 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 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 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 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顾维钧话音未落, 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 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 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 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同学们, 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 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 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 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多元思维教学法

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 纵横历史, 多元思考。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 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如, 以中国历史为线索, 在讲抗日战争时, 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联系起来思考。在纵横联系中, 会拓宽学生的思路, 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

2. 创设情境, 拓展思维。

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 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 创设新的情境, 引导学生产生新的思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3. 指导活动, 勇于探究。

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活动与探究》题目,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历史作文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串联知识教学法

上一篇:电力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下一篇:作文教学评价的点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