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是对教师的一种新的考验,如何设计一节优质课,对教材的充分利用,重新整合,深化教学,使用现代信息手段教学,强调历史核心素养已经是我们在教学中所必需的方式方法。【关键词】整体感现实感家国情怀中学历史课,让学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及然其后。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课程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课程历史教学论文 篇1: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自主性学习研究

【摘 要】 在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不断尝试采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为主以取代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有学科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模式  自主性学习

历史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当前的学生当中需要挖掘和培养的。为了提升学生这些能力,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取新知。

一、高中历史教学自主性学习需要学生提前自主预习和完成导学案

提前一天分发导学案,导学案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一些探究问题,让学生对导学案的自主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的手和脑都动起来,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在导学案的精心设计中给学生设置一定的任务,基础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独立的完成,还有一些探究题可让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尝试回答,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要提出预习疑问,因为毕竟高中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并有质疑的能力。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从中收集一些学生预习的存在问题,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思路,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比如,如“鸦片战争”这一课学生根据导学案和初中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基础应该可以自学掌握一些基本史实如历史人物是林则徐、道光帝,历史事件是英国为了鸦片贸易挑起了对华战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被迫签约割地赔款,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学生会提出疑问: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英军打到南京下关海面清政府就求和?为什么《南京条约》没有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导学案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高效的看课本,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做一个检验,同时激发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步骤。

二、高中历史教学自主性学习需要学生小组讨论及交流意见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需要让学生多交流,只有多交流才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观点,才能让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更有效率。为了让学生能够便利的交流,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学习小组由4——6名同学组成,在学习小组里每个同学在固定的时间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课堂上的问题。这样能够改变学生不愿意学习,教师灌输式教学的局面,让学生变学习的被动者成学习的主动者。

比如,在“太平天国”这一节的学习中,我在导学案上展示相关的史料,并设置这样的问题:太平天国轰轰烈烈与清王朝斗争了十四年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在课上学生自由形成学习小组,针对教师提出问题结合史料进行合作探究。甲同学说:“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缺乏政治理论指导,所以在同清王朝的斗争中失败了”;乙同学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人贪图享乐,脱离了人民群众,所以失败了”;丙同学说:“太平军所面临的敌人太强大了,有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最终导致了失败”。……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得知太平天国失败的多方面原因:太平天国缺乏正确的政治指导纲领,领导层的腐化和内乱等等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高中歷史教学自主性学习需要教师发现学生不足并及时课上点评

学生毕竟会受学段和知识的限制,对于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可能有偏差,当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出现偏差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在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需要教师做总结点评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点评,那么这节课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就非常有限了。在学生做导学案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巡转,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点评的时候指出,教师的点评还需要对本节课做一个精辟的总结。

比如,教师在巡转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的问题探究写的过于简单,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学生对本节课不熟悉,无法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来。教师在点评的时候就要指出,导学案上的内容都是课本的基础内容,问题探究也是课本上的问题的深入,如果自己无法写出来的同学,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记录别人的观点和听教师点评。教师该怎么对一节课点评呢?点评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讲课,点评是在学生对课本已经熟悉而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教师点评“辛亥革命”一节: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很多同学对于成功的理解比较到位,在点评时应给予肯定。但为什么说又是失败呢?同学们很多都是从一个重要人物入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但实际是不够的,教师点评让学生纠正自己的偏差,应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当时我们的社会性质有没有改变,革命的任务有没有完成,这些内容可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论从史出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效果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老师在点评后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现在研究辛亥革命的网站,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相关的问题并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样可让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研究进一步提升。

总结:

在素质教育中自主性学习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正确及时的引导,找到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凯.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 学周刊, 2015(3):189.

[2] 姚辉. 高中历史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J]. 2014(11):46-48.

作者:祁黄骞

新课程历史教学论文 篇2: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

【摘要】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是对教师的一种新的考验,如何设计一节优质课,对教材的充分利用,重新整合,深化教学,使用现代信息手段教学,强调历史核心素养已经是我们在教学中所必需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整体感 现实感 家国情怀

中学历史课,让学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及然其后。人教版教材有些课的知识点比较松散,如果教师按照书本顺序教学,不容易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如果花精力去整合知识点,理清线索,重点突出,升华知识,博古通今,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事半功倍。现在以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整合知识点,体现新课标和历史素养。

1.超脱书本藩篱,知识重组,强调整体感。

本课书本分为三部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三个标题实际上是围绕“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实践、影响来编排的,但是就书本内容来说有点松散,如果仅仅按照书本内容来教学,整体感不强,我重新将书本知识整合及充实,把一课分为四部分:一、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国两制背景篇;二、两制归心兴中华——一国两制内涵篇;三、缺月重圆会有时——一国两制实践篇;四、骨肉同胞终团圆——一国两制意义篇。这样全书以“一国两制”为核心内容展开,知识点脉络清晰、整体感强,并辅以诗句为开篇小标题,文学与历史感亦扑面而来。

2.关注国家大事,学以致用,增强现实感。

祖国统一大业,港澳台问题,本已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知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再次深化理解而不觉得烦躁与无聊,那么加入国家大事、新闻报道则是一个方法。导入新课引用十九大报告结束语“全党全国人民有三大历史任务: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十九大是2017年最大的国家大事,学生无论是从电视中,网络中甚至父母的聊天中都会略知一二,以此开篇,顿时豁然开朗,现实感满满。在讲述“一国两制”意义时,播放截取习主席在香港回归2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用事实说话,用香港的繁荣稳定来理解“一国两制”的意义,我想没有比这个更形象的解释了。

3.学会知识迁移,古今中外,学科跨越。

“一国两制”内涵简要明了,易于理解。而“一国两制”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尤其是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在这里设置一个思考题,思考古今中外有哪些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此处不仅有必修一知识点的串联还有必修三中思想理论的探究。而不仅如此,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思想也是有略见一斑。另外将台湾问题与朝鲜问题、德国问题比较分析,拓展学生思路,深化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

4.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师生互动,丰富教学。

智慧课堂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中随时与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历史学科教学中的材料阅读,学生采用批注答题、拍照答题,效果明显。强化知识点,采用选择题方式,全班答题准确得出错误率和准确率,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抢答题、随机抽选,活跃课堂气氛。课题讨论,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另外对于一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录制微课播放,本课在讲述港澳台问题由来时候,就采用了用录制微课小视频来分享课堂内容,形式新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充分使用,是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趋势也是创新。

5.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感悟家国情怀。

2016年9月,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价值观”换成了“家国情怀”,什么是“家国情怀”?其内涵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家国情怀”是必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视的一个素养,那么寓“家国情怀”在此课中教学则是不二之选。

家国情怀,无论是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文理想,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本课的家国情怀表现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推动台湾问题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如何展现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考,整合教材,深度挖掘,知识迁移,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簡介:

苏黄芳(1985—),女,汉族,安徽庐江人,高中历史教师。

作者:苏黄芳

新课程历史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历史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至今仍然坚守陈旧的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备课思路等方面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够不断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 观念转变

课改以来,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在一定程度上较传统的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并且也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成效。但是,由于受长期以来传统教学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坚守陈旧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本文拟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历史教学的真实写照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唾沫四溅,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手、动脑,自己去操作、感受,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整个学习的过程,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被动去接受早已形成的结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二、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历史课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比如,围绕教参中提到的重点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至于为什么这是一个重点,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学生根本不明白。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兴趣不大,他们认为历史课的学习是考前“背”一下,平时不愿多花一点时间用在历史学习上。在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内容、教育课程的实质要求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与相关的历史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授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更好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知识点的完整性、系统性更加有利这种开放型教育的实施。比如在讲《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可以这样设问:“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会怎样治理幅员辽阔的国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引入中央集权制度,这样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例如在学习《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课之前,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关于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资料,关于共和党布什和民主党克里的介绍,他们的对华政策(台湾问题)等。上课时,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展开讨论:布什VS克里,你选择谁?为什么?让大家各抒己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并充分体现了让学生通过探究进行自主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从表面上看,整个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老师“闲”了下来。

三、教师应适时调整备课思路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被动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地“培养”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成为课程的主宰者,因此,备课时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备课的出发点。备课时,教师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课,而很少注重学生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因而在课堂上,教师注重用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而忽视学生钻研、领悟、感受的过程。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备课,考虑比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教,无论教师思路是怎样的清晰,其本质也只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思维活动。

众所周知,教师的备课主要涉及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安排三个方面。为此,教师备课时,应做好以下三项重要工作。

1.认真充分钻研教材。首先,要认真学,钻研新课改精神,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要求,搞清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有关要求。同时,要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包括本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重点章节等。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教材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就是要能全面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能达到“懂、透、化”三字要求:对教材一要懂,即能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二要透,即能对教材融会贯通;三要化,即能把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

2.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即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弄清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摸清楚学生的特点,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包括学生的智力差异、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与此同时,还要在全面了解全班学生的基础上,分析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然后能结合教材内容对他们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并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分层、分组和个别化教学。

3.科学合理设计教学。教师在做好以上两项工作,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的基础上,还要科学地合理设计教学,寻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结合点。通过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发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不仅能让学生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学教材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发城镇初级中学)

作者:吕春兰

上一篇:快消品包装设计论文下一篇:服装线设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