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2024-05-11

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共14篇)

篇1: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申论热点三:促进教育公平

一、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让优秀教师流动到薄弱校、流动到农村去,通过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五、规范管理,从严治教。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篇2: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千百年来对教育公平孜孜以求,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在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语境中,教育公平更成为社会的共同追求;没有教育公平,就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遑论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

如何体现教育公平?在探索实践中,我有一个感受。既然公平的本义就是惠及最大多数,我们就该具备突出重围的勇气,让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未来。以江苏为例,流动人口为江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江苏在底就推出“异地高考”改革,不设社保门槛,对固定住所的要求也相对宽泛,这些“零门槛”规定体现了当地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为江苏异地高考赢得了“史上最大方的方案”的美誉。

中公教育专家支出: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基础。提供平等包容的高考机会,就能畅通平民子弟改变命运、向上流动的渠道;追求教育公平,就能为社会公平正义打下最坚实的底座。不仅如此,当随迁子女能够在异地参加高考,流动人口也就更能心系于此、有认同感,同样能助推当地经济发展,这不正有利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比翼齐飞吗?

不过,“异地高考”虽然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但教育公平如果仅仅停留在“异地高考”层面,远远不够。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是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三个方面。既然出身不能选择,社会就应该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阶层固化,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然而,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子系统,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失衡。怎么推进教育均衡化呢?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可以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规定校长和教师依法实行定期交流;积极推进高中招生改革,均衡分配热点高中指标;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关爱特殊人群,保障受教育权利,努力提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总之,应该始终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既要加大经费投入、均衡配置资源,也要完善制度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1

企业QQ:800037705 论坛:club.offcn.com/forum-189-1.html

教育公平不仅是群众的强烈呼声,也始终是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令人欣慰的是,“异地高考”已经在全国多个省份破冰前行,教育公平的阳光雨露正在洒向这片土地上每一个角落。中公教育相信,公平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和社会的活力,也必能照亮一个现代化大国的未来。

篇3: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一、资料搜集与研究方法概述

(一)资料搜集与整理

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采用期刊高级检索,以“教育公平”为关键词,年份设置为2010 年以来,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和核心期刊这类影响因子较为显著的期刊,共获得832 篇样本文献,剔除其中征文启事和新闻专栏等无关文章,确定样本分析文献为814 篇。然后,将这些文献以Note First的格式导出至文本文档,其中包涵了文章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以及引文等相关内容。

(二)研究工具与思路

统计学和计量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的处理,对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国内使用较多的文献计量工具有中国医科大学崔雷研发的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武汉大学研发的ROST中文分词软件以及Cite Space等软件。本研究采用BICOMB软件作为研究工具,对相关文献关键词、内容、作者以及引文进行词频分析,词频的高低即可初步划分热点研究领域。然后,运用SPSS19.0 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并绘制关键词知识图谱,完成可视化分析。

(三)研究过程概述

运行BICOMB软件,以cnki<xml>格式建立分析项目,将先前导出的Note First文档进行关键词提取,在批量删除中去掉乱码或是无关关键词段值后共得到1388 个关键词。根据普莱斯高频阈值公式M=0.749×,其中M为高频阈值,Nmax表示区间学术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值。[2]为求得M的值,按当前确定的检索条件在CNKI期刊中进行检索,所得到的文章中,罗英智和李卓于2010 年发表在《学前教育研究》上的“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3]一文被引用次数最多,为107 次,由此可得M的值约为7.75,为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关键词都被纳入研究,设定关键词高频阈值为6。设置阈值后得到关键词共40 个,将关键词导入EXCEL表格中得到“教育公平”高频关键词的序列表。利用BICOMB的矩阵功能,生成关键词词篇矩阵并将其导入SPSS19.0 中进行统计分析,以相似矩阵与聚类树状图进一步分析教育公平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与亲疏关系,并以此划分教育公平热点研究领域。然后,使用SPSS19.0 中ALSCAL多维尺度分析功能生成Euclidean距离模型图,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绘制教育公平热点研究的知识图谱。最后,根据以上可视化分析的结果阐释我国近五年来教育公平热点研究领域的构成。

二、关键词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频次统计分析

通过BICOMB对814 篇文章进行关键词提取,共得到1388 个与“教育公平”相关的有效关键词,选取其中频次大于6 的前40 位关键词如表1 所示,生成高频关键词序列表,其频次总数占所有关键词总频次的42.63%。

关键词是一篇研究文献的主题与要点所在,其词频的高低和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热点所在。根据表1 所示,紧随中心关键词“教育公平”的词段分别有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教育政策和教育质量等,说明样本文献中研究此类主题的文章数目较多,研究者在研究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尤为关注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领域,并且多从宏观政策方面阐述教育公平的政治行为和社会意义,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另外,排名靠后的关键词如资源配置、教育效率、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均衡等,则表明研究者也已经从教育公平的操作领域展开研究,促进教育公平的紧迫性日渐突出。

(二)高频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分析

表1 的数据看起来较为直观,但实际上并未反映出关键词之间的类别和联系,为了进一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则需利用SPSS19.0 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BICOMB软件中将样本文献关键词生成词篇矩阵,阈值条件设为6≤频次≤815。然后,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19.0 中,以二分类Ochiai系数为度量标准,生成关键词相似矩阵。由于后面进行ALSCAL多维尺度分析的需要,因此在这里需将相似矩阵转换成相异矩阵,由于相似矩阵与相异矩阵之和为1,可用EXCEL软件中函数功能进行转换,得到相异矩阵,如表2 所示。

相异系数值的大小表明了对应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和相似度,数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性也越小;反之,数值越接近0,表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性也越大。从表2中可以发现,前10 位关键词与中心关键词“教育公平”之间相似性排列顺序为: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教育政策、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美国、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表明在样本文献中,研究者比较热衷于将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和教育政策等排在前列的关键词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另外,在表2 中有两对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较为接近,分别为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0.705)、义务教育和均衡发展(0.714),表明在样本文献中这两对关键词结合在一起研究的可能性较大。

三、基于关键词分布的可视化分析

(一)教育公平热点研究领域的构成

在SPSS19.0 中,以二分类Ochiai系数为度量标准,生成关键词相似矩阵的同时可以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前40 位关键词的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1所示。

根据图1 所示,教育公平的热点研究可划分为5 大领域。即:社会结构与教育公平关系研究;教育公平理论、经验与比较研究;农村地区教育公平探索;和谐社会视域下教育公平的构建;异地高考对教育公平的挑战。

1.社会结构与教育公平关系研究

该领域包括社会分层、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流动和少数民族4 个关键词。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曾从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等方面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并指出教育与其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机制之间的重要作用。[4]改革开放带来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化的问题,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观念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社会分层的速度加快,加剧了各阶层在教育资源占有和教育利益获得等方面的矛盾,形成了当下的教育不公平。有学者曾从学生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以及家庭所处地理位置条件等方面总结了社会分层结构对教育公平的影响。[5]另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历史文化等条件的限制,其发展水平相对薄弱,政府应当继续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以促进其发展。

2.教育公平理论、经验与比较研究

该领域包含了三个子领域: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公平研究和国外教育公平经验及启示。

第一个子领域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包含了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效率、教育均衡、教育机会等关键词。从样本文献来看,教育公平理论主要从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的本质特征、教育公平的理念以及教育公平的制度等方面展开。有学者曾从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和教育理想三个视角将教育公平的定义进行了归类,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教育公平的内涵。[6]2010 年《规划纲要》规定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之后,教育公平的制度化成为促进公平的重要保障。

第二个子领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公平研究包含了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关键词。各级各类学校是落实教育公平的具体对象,以高等教育为例,从表1 和表2 的数据来看,高等教育的频次仅次于教育公平,并且两者之间距离最近,说明研究者给予了高等教育公平高度的重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收费差异显著以及高等教育就业机会不公平等方面。由此,应当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认识,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并合理配置以减轻高校学子费用负担,另外以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为高等教育公平的保障,积极探索发展终身教育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7]

第三个子领域国外教育公平经验及启示,包含了英国、美国、文化资本、教育信息化等关键词。发达国家对于教育公平的探索经验值得我们深究和借鉴学习。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教育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如殖民地文化、多种族文化以及联邦制文化等,其教育不公平问题也比较突出。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美国的基础教育相继实施过就近入学政策、学区内选择学校政策、学区间选择学校政策、教育券选择学校政策、特许学校和磁石学校的自由选择学校政策等。[8]

另外,许多研究者从社会学视域,如文化资本理论对教育公平展开研究。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从社会权利占有、社会所处地位和文化知识积累等方面定义了文化资本,进而以文化资本的视角建立了教育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学框架,揭示了不同出身的学生占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从而产生了教育不公平。[9]

3.农村地区教育公平探索

该领域包含农村教育、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均等3 个关键词。“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直接关乎农村家庭的切身利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经济差距加大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急剧流动的现象也与之而来。因此,农村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不仅表现在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等与城市不能相提并论,还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机会不均等等方面。首先,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陈旧或不达标,教育经费紧张,造成教师缺编少岗,新教师进不来,优秀教师留不住而老教师久退不下的状况;其次,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观念较为落后,部分家庭还存在性别歧视观念,女童入学率偏低,辍学率高;另外,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困难,在学校中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会关注等原因,致使其身心发展和学业成就都受到严重阻碍。面对农村地区教育不公平现象,有学者从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完善资源配置和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三个方面总结了消除城乡学校校际差别,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活力的措施。[10]

4.和谐社会视域下教育公平的构建

该领域包含和谐社会、社会公平、教育平等和城乡教育一体化4 个关键词。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公平建设,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方式,促进整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和谐发展。有学者指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教育公平应追求多元化的教育价值,淡化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差别,并积极关注和补偿社会弱势群体。[11]《规划纲要》规定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12]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是逐渐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和谐发展的现实途径。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从城乡教育一体化所面临的社会阻碍、达成目标和构建途径等维度全面地阐释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并从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教育制度的创新两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如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措施。[13]

5.异地高考对教育公平的挑战

该领域包含家庭背景、自主招生、异地高考和高考制度4 个关键词。异地高考的根源应当回溯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化过程中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高考受到诸如户籍制度、学籍制度等各方面的准入条件限制,导致其不得不回到生源地参加高考。大部分随迁子女本身在城市中就只能就读于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而当其回到生源地参加高考时所学与所考又存在差异,造成考试成绩不佳。因此,教育公平再一次受到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一些官员或是富裕家庭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地区参加高考,无端占有了农民工子女的继续受教育机会,反而加剧了教育不公平。有学者指出,异地高考政策的目的不应该简单地为随迁子女创造条件参加高考,应当从教育全局出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机会公平,进而促进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合理性和公平性。[14]

(二)教育公平热点研究知识图谱

将教育公平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19.0 中进行度量,选择ALSCAL多维尺度分析,以区间为度量水平并以Euclidean距离为度量模型,得到相应的教育公平热点知识图谱。根据聚类分析的树状图所划分的领域,在知识图谱中勾画出相应的热点研究领域,如图2 所示。

知识图谱是由横纵两条坐标构成的二维坐标图,横轴指数表示向心度,用以衡量研究领域与其他研究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其值越大数目越多表示该领域在整个研究中越趋于中心地位;纵轴指数表示密度,用以衡量构成该领域的字词之间联系的强度,即领域内部联系强度,其值越大表示该领域的结构越完整,研究前景良好。[15]图中的小圆点表示各个高频关键词在知识图谱中的位置。

从关键词在知识图谱中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教育公平热点研究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其一,集聚在一四象限的关键词,如和谐社会、社会公平、教育政策、城乡教育一体化等,多为教育公平在宏观层次的社会意义和政策手段;其二、集聚在二三象限的关键词,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均等等多为教育公平在微观层次的实施领域和实施途径。

从各象限具体分布情况来看,由于领域2 包含三个子领域,其关键词横跨了一二三象限。其中,国外教育公平经验及启示的关键词主要分布在第一象限,向心度和密度都较高,因此其处于近五年的教育公平相关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公平研究的关键词主要分布在第二象限,词团向心度偏低而密度较高,因此其处于整个教育公平研究的边缘位置,但结构较为完整,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教育公平理论研究的关键词与其他子领域均有所交叉,应视其关键词具体位置分析,其中教育公平的密度最大,因此其与其他关键词之间联系最为紧密。领域3 农村地区教育公平探索的关键词集中在第三象限,密度和向心度均偏低,因此其处于整个教育公平研究的边缘位置,且其内部联系松散,难以构成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领域1 社会结构与教育公平关系研究、领域4 和谐社会视域下教育公平的构建和领域5 异地高考对教育公平的挑战,这三个领域的关键词均处于第四象限,其向心度较高而密度偏低,表明这三个领域均处于教育公平研究的中心位置,其中和谐社会、社会公平这两个关键词的向心度最高,因此其研究主题处于近五年教育公平研究的核心地位。但由于三个研究领域的密度均较低,因此其内部联系较为松散,亟待更多后续研究。

四、成就与不足

综上所述,2010 年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热点研究取得了以下成就:1.教育公平宏观理论研究丰富,相关背景研究成熟,为教育公平实践提供了详实的理论指导;2. 教育公平的研究并不停留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空谈”,而是具体落实到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以及各阶层之间;3. 教育公平研究视域广阔,因为教育公平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内部,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均有所涉及;4.对外积极学习,近年来国外有关教育公平研究的经验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篇4:践行公平管理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公平管理;民主;自主;公开

只有在公平管理背景下才能培养出崇尚、实施公平教育的教师,从而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公平是比财富还要重要的幸福指标,管理公平既是教师幸福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不公正管理背景下的教师一般是反教育甚至是反文化的,更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形成对孩子的公平和公正。当前宏观上的教育公平已成热点,幼儿园应将目光锁定在“微观公平”上进行研究,而教师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时间精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培训的、成功的机会不可能是人人平等、应有尽有的。因此,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这就更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园长,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机会面前人人争取,促进教师人人发展。笔者尝试用以下三例来简述基于教育公平的教师公平管理。

一、“我们派谁去?”——民主推荐

“老师们,这次我们派谁出去培训?”这是争取到了外出听课、观摩、培训的机会后园长经常提出的问题:“我们推举谁?”“派谁去?”教师们天生好学,更加珍惜本来就不多的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因此,园长从不明知故问“谁愿意?”因为如果让教师们毛遂自荐,结果每个人都是:“我愿意去”。然后由年级组长或园长在其中挑选若干个教师外出学习,不如让他们互相推举来得更现实和有管理意义。只有在某个别老师一直被“遗忘”的情况下,园长才“建议”或“友情提醒”。

一次上级领导分给幼儿园5名参加南通市级暑期通识培训的名额。如果在以往,要么就在园长室里排一排名单,安排一些能力强的、能够完成二级培训任务的、最近又没有机会外出的教师去。或者向全体教师通报这个消息,并询问愿意去的对象:“派谁去?”教师们会默不做声,但一定有不少教师会激动地投出恳求的目光,发来申请的信息:“园长,我想去培训。”也会有极个别教师到园长室来当面要求说:“我已经较长时间没有外出培训了!”……但是,这是凭借园长自己的威信摧残教师积极向上的愿望,歪曲教师所理解的公平理念。“园长总安排一些他喜欢的、与他走得近的人外出学习,他不喜欢我!”对于那些被派出去的教师会认为这是极其公正的:“当然应该派我出去。”这种专权式的指派,只能巩固园长对教师的霸权,颠覆教师心中的公平、公正,直接影响教师对孩子的公平行为。

于是,在业务学习正式开始之前,由分管园长向全体教师宣布这个消息。接着园长提出原则:“这是较典型的理论培训,担负着二次培训的任务,培训回来后必须分别向各学科的教师汇报。可见,应该派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爱好学习的教师去,想一想你们希望派谁去?”

(等待一分钟)

这时,园长的任务是支持任何一个教师所提出的候选人。不安排讨论,不参加表决。因为,否决任何一位教师,无疑是对该教师的一次打击。园长相信教师们的判断一定是正确的,园长更相信每位教师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并在吸取、传达的过程中接受教化。因此,园长运用自己的威信,在教师公平推荐的基础上速战速决。

“大班的老师请发言,你们组派谁去?”

美美老师说:“我建议选派亮亮老师去。她擅长理论研究,能代表我们去学习。”

“我同意,亮亮啊,你看老师们多么信任你!”

“中班组的老师请发言。”

……

现在请大家简单提醒一下他们:“这次培训要注意什么?”

“应该认真听!”

“应该将讲座学习的PPT带回来,让我们大家再仔细学!”

“建议将录音笔让他们带去!”

……

结果,参加培训的一位教师被评为优秀学员;教师们将所有的讲座全程录了相,整理加工后上传到幼儿园的公共空间里;个个都充分地准备了对本组教师的二次培训。

公平的保证是民主。以公正无私的良好形象,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从而激励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相对于收入和报酬基本固定,绩效考核结果相差不大的教师来说,公平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单纯对物质的感受。靠园长个人的公心带来的公平,是暂时的,靠不住的,只有园长“身先士卒”、“自下而上”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对公正、公平的评判积极性,增强评判能力,参与者一般都能感觉自己的建议公平、公正,实施后反响也比较好。这里还印证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古训。因为,民主是公平之源,而公平又是民主精神之光!

二、“谁当基地成员?”——自主申报

背景:如皋市成立学科基地,全市范围的培训指标一共20人左右,给了我园8个申报的名额。这是一件大家都愿意参加的好事。园长不一定征求所有教师的意见,最简单的做法,或直接打开各位教师的电子档案,或根据平时印象,筛选一下,将在各个领域里教师的成绩、资历排一排,然后指定8个人选填个表,盖个章……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样省时、省事,还树立了园长的威信,表面上也不会引起纷争。可结果是当了基地成员的只是一时的欣慰:过去的努力领导还是认可的;没有当上的也还是那样,没有触及到利益,更不会触及感觉。

做法:请每位教师对照申报条件,仔细梳理在指定的领域里取得的成绩,如赛课获奖、上公开课的级别、公开发表并获奖论文的篇数、参加课题研究的情况等,然后愿意申报的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内,填写申报表并上传到幼儿园的公共空间内,让全园的所有教师都“观摩”一下,聘请6位大家都信得过的,本次没有申报的教师做评委。评委们在未涉及到具体人的情况下,讨论确定专门的打分细则,在QQ工作群上公布,并分成两组进行背对背的打分,然后根据领域不同,从高分到低分,在幼儿园公告栏公布上报名单。

效果:每位教师在每一次整理业绩资料时,看着一摞发表着自己文章的杂志,浸润着汗水的证书,常常徒生出一阵阵无名的喜悦甚至激动。可真正对照标准打分时,无论材料多么丰满,总像“女人的衣服一样”,论文总是嫌少,公开课也不会嫌多。于是,一段时间里会特别勤奋地看书、学习、总结、写作。这样的引导,教师们有选择地整理一下自己取得的成绩,并进行适当的公布,会让教师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觉地找出自己的不足。一位参加申报的教师不无激动地说:“材料不多,碰碰运气,从今天开始我要加倍努力,争取明年再申报。”一位参加评审的教师不无感叹地说:“看着其他老师的材料我都觉得不好意思,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公平的实现,总是伴随着自主。公平管理不等于平摊机会,有时将机会公布于众,鼓励教师自己对照申请,常常更有利于公平地竞争。大多教师都做到了自己了解自己,有什么特长,做什么最合适,自己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不需要领导去给他们分等级、辨别优劣。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育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盲目自信者不多,几乎很少。同事中哪一位的教学出色或技艺较差,个个也心知肚明。只有无能的管理者,明明清楚五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却一味地、残忍地强求一统。主要是管理者没有去认识、理解、分析每一位教职工的心理,尤其无法看到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耕耘在一线育人岗位的那些教师的心理,是我们没有寻觅到常言说的最优化的、充分挖掘潜在能力、促进每一位教师个性彰显的管理策略,而鼓励教师自主则是上策,因为自由是公平的前提。

三、“让谁上公开课?”——公开竞赛

作为教育的窗口,幼儿园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放活动,这次活动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展示,为了研究有焦点,更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幼儿园确定了更小的研究指向。这次让哪些教师执教呢?首先,在向全体教师公布活动内容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近期内的时间精力,对当前任务的准备,遵循自愿报名的原则,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多种途径申报,在统一的时间内公开比试。再由不组织活动的教师自我申请,相关人员确定评委教师,最后根据教师们的教学效果、研究需要公布上公开课的人员名单,接着根据教师们的申请、幼儿园的挑选、执教教师的意愿,再分别组成一定的智囊团,有的参与再磨课,有的帮助制作课件等等。如果公开课的课节数比较多,或上级下达的任务可以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那上面提到的报名、选拔、智囊团就都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另外,各种“出人头地”的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等机会也在公开竞赛或公开推举中产生,根据教师们自己讨论形成的《细则》评选先进、上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幼儿园的“潜规则”。

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园内还“无中生有”地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平台,诸如“班级管理能手”、“家长交流专家”、“高效活动单制作者”等,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示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少教师都随时准备着争取机会,有了机会个个都积极争取,踊跃报名,不少教师跟兄弟幼儿园的教师们说:“我们幼儿园老师的机会都是自己掌握的。”没有口号式的喊叫,而公平、民主的幼儿园文化悄然形成,也为每个教师的成功搭建了无数个高质高效的“试场”。

幼儿园管理者提倡的是什么?希望塑造的校园文化又是什么?管理时首先要弄清楚。而管理就是要找到每一位教师不同的起点、特点、生长点,让教师成长成为每位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是对的,但机会不应该平等地分配每一个人,理由是每个人原有的水平不一致,每次机会对每个人的重要程度不一致,每个人对待机会的态度不一致,而管理就应该鼓励教师通过自己努力赢得平等的机遇。

享受不到平等、公平、公正的礼遇,甚至常常受到歧视的教师怎么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管理就是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开发全体参与者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每一位老师公平地参与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建立一个又一个实际有效的机制,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一个又一个民主、公开、公平的平台,为教师实现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公平埋下优良的、生根发芽的种子,使教育公平之花绚丽开放。

篇5: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国以人立,业也人兴。在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为之根本的重要地位的同时,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不平衡性,特别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城市教育水平越来越高,而农村不论在师资、教材、校舍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教育体制改革更是滞后,更有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甚至存在文盲现象。这都对农村的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的人才培养,民主的全面振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究其根本,城乡之间教育不平衡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首先,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极大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其次,我国教育投入存在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局面;最后,政府的政策导向和部分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在城乡之间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

对农村教育的忽视,导致农村低素质劳动者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偏低,从而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一方面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对全国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在经济集约型逐渐替代劳动密集型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劳动者个人的素质,农村要实现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振兴将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第一,建立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科学划分和界定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财政分担机制,确保农村教育改革经费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第二,调整政策,促进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的提高。首先,在农村教育人事管理方面,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定、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管理职能,逐步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其次,通过人才引导,促进优质师资向农村移动,可采取“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下乡支教”等举措来实现。

第三,加快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根本突破。一要改革农村教育模式,构建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教育的良好格局;二要加强农村教育质量管理,监督农村办学质量,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三要加强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第四,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救济。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另一方面推广教育救济,在义务教育阶段逐步推行教育免费,减轻农村教育负担,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各种补助,为农村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

篇6: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今年将增加2.8万个名额让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

2015湖南国家公务员考试暑期课程新鲜上线!8-18人内超级小班!授课效果更好,学习质量更高!考上机会更大!更多最新备考资料搜索:育政公考!

在这个成才路径多元的时代,高等教育也许不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路径,但至少是主要路径之一。保证此一路径更好地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延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更宽阔的上升通道,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而教育公平又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子系统。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对此密切关注。

中国是一个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大国,教育领域地区差异很大,必须及时给予必要的补充与弥合。近些年,政府在促进教育资源倾斜上做了许多工作,但历史欠账不是短期就能补齐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教育公平、教育改革积极建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将在这方面有更大作为,这让整个社会看到了决心和希望。

不过,也有少数人有疑虑。比如,有人认为过度强调教育公平,会抑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降低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殊不知,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更多的是看一国教育的整体质量,而非不具备普遍性的极少数。当下中国,有关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之辩,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国情明摆着:中西部及农村贫困地区,是我国教育的短板,这块短板不补上,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无从谈起。

还有人担忧,教育资源过分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对其他地区学生“不公平”、对程序正义有破坏。事实上,公平总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教育公平需要考虑到“程序性正义”,也要考虑到“补偿性正义”。东部、大城市享受了几十年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今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教育资源配备。此时将不断激活的教育资源适当填补中西部、农村地区,正是教育公平正义的一个最正当取向。

公平正义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今天的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以教育改革促进公平正义,既是一种众望所归的改革实践,更是一股循环往复的改革动力。以公平正义的姿态,把“占GDP4%”的教育预算用好,把教育竞争力的短板补上、把历史的欠账还上,中国教育就有望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爬坡升级、超越过往。

篇7:公务员申论热点:财富公平分配

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新浪微博:湖北华图网校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见,财富公平分配是人们亘古以来的理想与追求,而公平则是财富分配的生命线!然而,在社会财富总量持续快速增加的同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却日益扩大,基尼系数已经突破国际黄色警戒线,成为群众最关注、反响最强烈、矛盾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社会难题。为国家长治久安计,必须调整分配格局,保护收入分配的生命线!要调整一次分配格局,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一次分配,是资方与劳方之间进行的财富分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就业岗位有限,劳动力市场总体上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资方市场,由此决定了资方在财富分配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更强的姿态和更加主动的地位。这导致群众工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所以,调整一次分配格局,就需要建立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和自然增长机制,持续提高群众工资收入水平。

要调整二次分配格局,发挥税收杠杆作用。二次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形式,和公众之间进行的财富分配。当前,我国税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税收负担偏重,甚至不少地方还在征收“过头税”,存在寅吃卯粮的问题,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收入;二是税收转化成财政后,投入在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数量较少,未能转化成人民群众的福祉,也间接影响了群众增收。故此,调整二次分配格局,需要改革税制、减轻税负并加大税收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调节收入差距的杠杆作用。

要调整三次分配格局,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三次分配,是社会公众以公益慈善等形式,将部分财富无偿捐赠给困难群体的财富分配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社会氛围。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公众对企业家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期望值很高,而自身投身gkz6.net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偏低。同时,受郭美美事件的影响,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也在客观上打击了公众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削弱了财富公平分配的自主性。可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需要增强公众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自觉意识,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服务水平与工作透明度。

篇8: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一、影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公平的因素

1. 硬件设施方面。

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室配置较齐全,现代化教学设施基本齐全,能开展各课教学实验和多媒体教学。农村地区虽然大多初中都建有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数农村小学几乎没有多媒体教室,并且部分乡镇网络终端不能到达,根本无法享受先进的远程教育资源,实验教学也只能以演示实验为主。

2. 师资力量方面。

城区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较合理,专业合格率高;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低,专业合格率更低,教师年龄大。近三分之一“民转公”教师全在农村,他们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

农村学校教师专业不配套现象也很严重,部分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不足,不少学校聘请临时代课教师,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无法保障正常开课和教学质量,即使配齐了教师,也只是保证数量,不能保证师资质量。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必须实行全方位转变。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年龄、学历、专业能力、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3. 环境建设方面。

城区学校在校园美化、绿化、亮化方面投入大,环境幽雅,校园文化活跃,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学校环境建设投入有限,文化生活单调。

4. 生源质量方面。

城区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支持度高,尤其学前教育量大面宽,幼儿教育远远优于农村,学生总体素质优于农村学生。

由于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农村很多家庭条件好、成绩优异的学生陆续转入城区学校。由此导致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县城就读,进一步加大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特别是近几年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二、实现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公平的对策

1. 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力度。

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所需经费;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落实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津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将教师培训经费预算单列,这是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应将教师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农村薄弱学校,要制定改造的中长期计划,集中力量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进程;规模小、学生少的学校公用经费不应按人头计算,要切块下拨,以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尽快使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逐年减少。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持续性。

一是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保证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二是新招考教师优先充实偏远农村学校。针对偏远地区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失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等现状,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和配备机制,每年新招考的师范类大专院校毕业生,优先充实偏远农村学校,实行工作年限制,提高津贴补助,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岗位培训和新课程培训,增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内驱力。三是积极实施城区教师支教制度。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县城(镇)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特别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同时对保留的教学点适当增加编制。各教学点应该进行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实行“走教”,由中心校派教师到教学点上课。四是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增强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要真正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就要多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和手段,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变被动为主动,变短期为长期。五是要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评先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到以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责任留人。

3. 统筹兼顾,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加大送教、送课下乡的力度。要深化和普及已开展的城区学校送教下乡活动,建立长效机制,选定好教师,明确好学校,制定好方案,力争把城区学校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质课带到农村学校。二是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可探讨县直部门帮扶农村学校教育、县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城区家庭帮扶农村家庭的“三帮扶”模式,通过送教学设施、送课改理念等形式,实现对口帮扶;可向薄弱学校选派优秀校长和管理干部,实行校长交流制,鼓励示范性学校校长和有培养潜质的年轻后备干部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交流。三是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利益。要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学校行政干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进行品行、生活和学习指导,让每个农村留守学生都能得到关心爱护。

4.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篇9: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提出标准化建设这个目标,特别是改善中西部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基本办学条件,使得这些学校通过三五年的建设,能够在教学条件上得到比较大的改善,在生活条件上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

最近我看到两会上大家议论,说标准化建设是不是只解决硬件问题,实际不是。通过标准化建设,我们要让所有的学校,特别是薄弱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比较大的改善,师资队伍得到比较大的充实,使得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公平成长、公平发展的机会。

教育的信息化必定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我们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对于一些边远地区、农村地区、连片困难地区,在短时间之内让它的教育质量得到提升。湖北有一个教学点,只有一个55岁的老师,学校有7个学生,分三个年级。这个老师利用自己的设备与资源,开出了国家规定的全部8门课。这是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的一个好例子。

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这些年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全国中小学有58%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已经有80%多的学校通过接通网络等方式接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农村的孩子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国家正在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6万多个教学点,现在5万多个都已经覆盖到。根据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很多设备都到位了,包括一些偏远的地方。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师资,这些老师很多没有经过培训,且年龄偏大,他们怎么样使用这些设备,怎么利用网上的资源,这是今后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湖北是首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试点省。湖北省支持我们学校,依托国家教育技术工程中心——数字化教育技术工程中心,我们搞了30多个以数字化学习岗为依托的试验区,就是把全国的很多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包括湖北省的网上资源。崇阳利用我们输送的资源开展当地的教师培训,再输送到一些小学、中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我们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工程,我们通过网上课程执教,在网上同步课堂。像华师一附中,是湖北最好的中学,他们开设了很多课程,当地一些农村可以同时听、同时上,共享优质资源。这是真正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促进教育公平。

我觉得不管是教育部也好,地方也好,包括师范大学也好,今后都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努力,真正把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到实处。

农村教师怎么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教师调查,结果非常触目惊心,可以说从专职教师的学历合格状况和后续补充的能力来看都非常差。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农村地区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在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新世纪这十年当中,农村整个学校的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新的数据显示,现在我们关注的农村教师这个群体,它从整体上正处于相对比较收缩的状况。所以,我们现在的关注点,就是他们怎么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且干得长。现在他们每年都会因为种种情况,流向县镇。我到农村调查,学校不敢让农村的教师参加全国性的研讨会,也不敢让他们去参加全国性的评奖。因为一旦被评上全国性的优秀奖,就马上被拉走了。所以农村的教师稳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

從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可以看到,要促进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如果没有师资的稳定,教育公平也会失去一个牢靠的基础,所以,我们会继续关注农村教师群体,能够多措并举,把它打造得更好。

篇10: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2014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改革创造公平则乐见

中央八项规定和一系列“节礼禁令”等发布以来,公务员的日子没有以前好过了:待遇相对“缩水”、纪律愈加严格等因素,使得公务员的职业吸引力有所下降。人们开始猜测,新一波公务员“下海潮”是否即将到来。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判断标准,公务员热或公务员下海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创新的活跃程度。此前曾经出现过的公务员下海潮,即体现了这一规律。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出现公务员下海潮,背后推动力是市场开始冲破权力主导一切的社会体系,迅速展现了吸引力;1992年出现的第二次公务员下海潮更加波澜壮阔,源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导向得到了强有力的确认,市场经济框架得到了制度性保障。

从政策环境看,当下出现新一波公务员下海潮的时机确已成熟。时机的形成不仅源于从严治吏,使公务员群体感受到了受迫性压力,也源于各个领域更加全面、更加深化的改革开放造就了新的价值空间,包括公务员群体在内的多元诉求均可借此得到新的满足机会。这种机会,将随着权限下放进一步增多。

就目前而言,相似的历史环境未必会形成相似的进程。一方面,早期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市场,对于资金和智力的需求远较现在为大,而到处可发现的市场机会也让下海公务员只需付出较少的机会成本即可达到目的。另一方面,早期改革开放的特点,是具有较为迫切的经济诉求,对于权力与市场的嫁接效应,缺乏完整的、系统性的评估,公务员下海赶上了利益易得阶段。今天的改革开放,管住公权力,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本就是主要攻坚方向。伴随着相关制度趋于刚性,公务员下海的既有利益模式已未必行之有效。在现有条件下,很难断言公务员下海潮即将到来。

还要看到,公务员作为一个群体,不管下海潮是否来临,其流动都是正常的。而从建立更公允的社会价值体系,实现更均衡的资源分配角度讲,应该欢迎出现新一波公务员下海潮,但须有两个前提。其一,公务员与其他阶层的待遇差距能够确实收窄。比如,社会普遍关注的城市养老保险并轨。其二,下海后的公务员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而非利用以前的优势行政资源牟利。若非如此,那么公务员下海潮就可能失去正效应。

公务员下海潮是否出现只是表象,更内在的要看改革能否到位。改革到位了,各个群体自然会合理流动,社会价值及资源分配也将随之合理起来。

篇11: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唯有抓住根本,方能应对新形势。

背景链接

统计部门公布的2016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季度实现了5.7%的增长,但比去年同期降低3个百分点,呈持续下滑状态。

2016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会议指出,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民间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进一步放宽准入,打造公平营商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

2016年6月22日,国务院总理指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并要求以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国家发改委召开促进民间投资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通过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民间投资支持力度、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等举措为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综合分析 【标准表述】

“民间投资、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利于当前稳增长、保就业,对于长远的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克强

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关键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投资环境。要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下决心再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

——李克强 要更大力度推动解决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减少和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等方面的收费。

——李克强

“要严格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李克强 [原因分析]近两年我国民间投资增长势头出现的一定的下滑,固然与整体性的外部经济形势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我国促进民间投资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落实不到位;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和政府服务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待遇;融资难融资贵、缴费负担重;一些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少数地方政府失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意义] 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决贯彻“两个毫不动摇”重大方针的重要体现,既利当前更惠长远,不仅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经济成长、推动发展升级的重要内容。

对策措施 [参考对策] 要以深化改革和政策落地见效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各地区、各部门要“对号入座”,必须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推进改革,切实整改督查发现的问题。既抓好自身整改,部门还要督促本系统的整改,稳定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

要继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投资环境。再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能放给市场的坚决放给市场。加快清理完善涉及民间投资的法规政策,抓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放开民用机场、基础电信运营、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去除各类显性或隐性门槛,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出台有效举措,切实解决民企与国企公平竞争问题。要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严格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专项检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做到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同时坚决防止以各种方式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推进政府主导的省级再担保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探索发展新型融资担保行业。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适合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特别要推动大型商业银行扩大服务中小企业业务。

要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严格的对政府违约和政策不落实的问责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拖欠企业工程款、物资采购款、保证金等问题。尽快清理涉企收费,坚决砍掉不合理的收费和中介服务环节,有规定的收费也要减少,降低企业成本。坚持依法行政,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文章素材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让民间投资继续“基业长青” [精彩开头示例] 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衡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统计部门公布的2016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季度实现了5.7%的增长,但比去年同期降低3个百分点,呈持续下滑状态。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强调促进民间投资的回稳向好,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精彩结尾示例] 1.风物长宜放眼量。继续让民间投资基业长青,是本届政府的心之所向。而对民间投资的政策落实,利当前,更惠长远。因此,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对号入座”,必须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推进改革,切实整改督查发现的问题。并在深化改革和政策落地见效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投资环境、要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责任追究等方面,都有重点强调。有力的“重推一掌”,目的很明显:唯有让民间投资继续保持着一汪春水的持续性,经济发展才有“源头活水来“的滋润。

篇12: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扩大内需顾名思义为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所谓内需是指国内需求,通俗一点讲就是让国内老百姓肯消费,敢花钱。它具体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通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国际市场风险的加剧,都使得外贸出口难度加大,加之我国处于由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内消费潜力巨大,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这些都客观上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扩大内需也就是扩大国内的消费。而消费指的是消费主体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消费主体通常是指居民、厂商和政府。所以相应的消费主要有居民消费、厂家消费和政府消费。所谓居民消费主要是居民对吃、穿、住、行、乐等基本需求的实现;所谓厂商消费主要包括厂商生产性消费及职工个人生活福利性消费。所谓政府消费是指各级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这次扩大内需的重点,关注的是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中又主要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农村居民收入低,影响到消费水平。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于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来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增长缓慢,而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要想扩大内需,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陈旧,影响消费预期。长期的自然经济,弱质农业的土壤培养了农民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形成以了“盖房、买地、娶媳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养成了捂紧钱罐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里和预期收支趋紧,即期消费观念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与此同时,农村的盲目性、愚味性消费却依然存在,有些农民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重了农民的隐形负担,形成了农村生产、收入、消费不协调的怪圈。因此,要切实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消费观,拓宽消费领域和层次。

篇13:高校收费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1 高校收费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

1.1 高校收费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

为保证教育经费充足,《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1]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财政拨款有较大幅度增长。据有关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0 364.72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4 488.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30%,见表1。且不论数据获得是否全面,即使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确实达到了这个高度,但与4.5%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教育经费总量不足仍然是我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尽管我国现今的高等教育整体上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投资的格局,但经费还是不能够满足其发展需要。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5 983 187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543 042万元。而到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0 234 989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37 632 641万元。国家财政拨款由2007年的32.9%上升到2011年的46.29%,在我国高等教育总投资比例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并稳定在投资比例的50%左右,说明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仍然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高等教育学杂费在2003年是5 057 307万元,到2007年是12 231 914万元,到201 1年为1 121 026万元。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总额都在逐年上涨,2007年以后学杂费的相对数却不断下降,到2011年,学杂费的相对比例已经由2007年25.18%下降到了20.85%。[2]其中的缺额,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予以补充。近年来的财政拨款比重仍然偏高,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很好地与市场接轨,国家高等教育财政仍承受着巨大压力,同时也极容易引发社会不公平。而根据成本分担原则,高校学生缴纳学杂费应是高校经费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借此来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打牢基础。

1.2 收费促进了高校教育分配的公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成员要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的热情不断高涨,要求得到高等教育受教育机会的需求日益增长。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非常有限的稀缺资源,供给量非常小,所以在对其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博弈,而做到公平就应该是分配的第一原则。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张,至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3%。尽管如此,每年的普通高校招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如图1所示。但即使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即高校教育供给量逐年上升,我国高等教育还是存在着“供不应求”的情况。从总量上看,供给不足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常态。

在提供免费教育的时期,国家财政负担重,高校也没有足够资金扩招新生,教育资源紧缺,其中贫困学子想要得到受教育机会更是难上加难,这一切都有违政府提供免费高等教育的初衷,不利于教育公平。而实行高校收费并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不仅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可以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加学生的入学机会。

1.3 收费提升了高校公共受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

一方面,高校收费提升了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校收费是市场与政府机制有效耦合的表现。市场中“理性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一目标驱动下,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有效地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费作为教育成本的私人负担,具有价格的某些功能。”[3]市场机制下,高校收费拓宽了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增强了高校办学积极性,调节高等教育需求结构,对教育资源配置有着积极的作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高校竞争机制形成,加强了高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服务产出水平,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另一方面,高校收费提升了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高校收费逐年增长的同时,高校的教职工和受教育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高校规模得到扩大。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为1 452 623人,专任教师7 246 587人,学生数为1 1 085 642人,教职工比、学生教师比分别为7.62%和15.29%。到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教职工2 254 372人,专任教师1 440 293人,学生23 913 155人,教职工比、学生教师比分别达到了10.61%和16.6%。学生教职工和师生比的提高,也意味着高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校园公共设施能得到更有效地利用。这充分说明了高校收费的运行不仅扩大了招生规模,同时也提升了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1.4 收费制度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收费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收费能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原则。马克思曾指出高等教育免费入学“事实上这不过是从总税收中替上层阶级支付了教育费用而已”。[4]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2010年为0.481,2012年为0.474,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对接受高校教育机会的学生继续实行收费政策,可以吸引广大学生家庭投资高层次教育的经济能力,扩大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达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二是促使高校更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机制。现在的高校教育资金仍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地区高校自筹资金的能力不断增强,资金来源渠道就会不断增加,从而减弱对国家财政的依赖。高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不断适应发展,并不断壮大。各高校拥有自主运营决策的权力,体制也会变得越来越灵活。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学校已经有了相当的自主权,并将逐步演进为独立经营运作、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教育实体,而非像计划经济时代完全依附于国家”。[4]

2 当前高校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实证明,高校收取适当的学杂费用于办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肯定和接受。高校收费对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事业,鼓励高校学生努力学习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应看到在高校收费里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教育公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部分家庭承担教育费用困难

现阶段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然而我国现行的高校收费制度并没很好地考虑到所有学生所处的社会阶层差异。目前高校的收费标准超出了部分城镇和农村居民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生均学费3 985元,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8.0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8.4%。2008年,高校学费为7 016.87元,占城镇居民收入比例44.46%,占农村收入比例为147.39%。到2011年高校生均学费上升到了6 997.3元,占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分别达到35.99%、112.5%。数据表明,逐年增长的高校学费仍造成部分贫困(特别是农村地区)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直接影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校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2.2 生均教育成本模糊

高校收费是对高等教育成本的一种补偿和分担,收费的高低与高校教育成本有关。收费的多少,要考虑到学校对教育资金来源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力。所以,高校要收费必须计算出生均教育成本。但由于在现行的规章制度下,学校不能提供准确、系统的教育成本信息和受教育者个人在教育成本分担中负担的比重难以界定的原因,现阶段在具体的操作中仍存在着生均教育成本模糊的问题。

2.3 资助体系面临困难

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是政府从公平角度出发,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采取的以助学贷款为主的财政资助体系,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和勤工助学等。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包括了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与减免学费等政策在内。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奖助学金评选制度存在不规范现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学生资助体系覆盖面从总体上看还不够大,但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造成学校部分困难学生没有享受到资助的原因,往往是学校或学院评选制度的不规范。在评选过程中,由于一些硬性规定或者学生虚报家庭经济情况等原因,致使部分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没有享受到资助,给他们的家庭甚至学生自身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第二,学生的贷款拖欠率高。导致学生的贷款拖欠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理想,现有工资水平无法偿贷;学生个人道德低下、诚信缺失;银行贷款回收政策宣传不到位,没有为贷款偿还提供便利的服务等。学生贷款拖欠率高是现在资助体系面对的一大难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贷款政策是否可以持续健康运行。

2.4 高校收费信息公开不透明

信息不透明是指理性人(即经济人的假设)在作某项决策时掌握的相关信息不透明、不够充分,这些不透明、不充分的程度和决策后果的不确定性成正相关。高校收费制度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政府、高校和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同,会产生了一系列信息问题,其中最明显表现为高校信息公开不透明。高校收费制度从“免费”到“收费”的变迁,意味着高校收费引入了市场化的机制,也意味着实行收费后的高校存在着学生消费市场、高校服务市场等一系列市场。每个市场的形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交流。就学生的消费市场而言,学生缴费给高校,高校就要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然而,学生却在选择高校、学科、专业时面临着高校收费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对所要接受教育高校的收费知之甚少。

3 解决高校收费中影响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策略

3.1 多元化筹集高校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单纯依靠政府抑或是不顾实际情况提高高校收费都是不可取的,筹集高校教育经费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6]。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间进行高校教育经费的筹集成为了现实可能。根据我国国情,就是要动员民间资源,完善捐资教育激励机制,为学子提供更多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

分析表明,在保障政府教育投入的同时,大力扩展非政府投入,多渠道、多元化筹集高校教育经费,能增加高校教育资源总量,促进教育供给,扩大人们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

3.2 实行差别收费政策

收费标准因学校所处地域、学校教学质量及专业等有所差异,所以对在不同的地区、不一样层次的学校可以实行有差别的收费政策。但对不同经济状况、支付能力的学生而言,则有必要考虑实行有差别的学费政策。又根据经济学原理,不同的成本要有不同的定价,各地区高校的投入资金不一样,生存教育成本不一样,学生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也应不一样。

中央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普通高等学校在制定收费标准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情况;要根据目前全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更要考虑到本地区的实际经济能力,从学校自身办学的情况出发,综合考虑高校资金的投入广度和深度,实事求是,制定符合本校的收费标准。

3.3 健全和完善高校资助体系

高校收费制度既要顺利运行又保证不会使家庭贫困的子女丧失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就必须健全和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展开:第一,强化政府在高校资助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在现阶段政府仍是高校资助资金的最大来源,以国家财政为作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在高校收费制度运行的过程中,针对利益受损的学生,政府要借助高校资助体系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利益补偿来保证高校收费制度的公正运行,以期实现最大程度的高校教育公平。第二,鼓励助学主体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高校资助资金的来源除了政府外,还应包括各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等。国家要制定相关的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奖、助学行为,实现助学主体的多元化。第三,高校要更加完善奖助学金、贷款机制。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该校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设立奖助学金,另外还建立勤工助学岗、对特别困难学生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实施学费减免等。第四,规范各高校的奖助学金评选制度。既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评选制度,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切实减轻家庭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第五,建立贷款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为了有效降低高校学术贷款的拖欠率,要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有效地追踪贷款学生的诚信还贷;同时,银行要加大学生还贷的宣传力度和提供便利的咨询、还贷服务。

3.4 完善高校收费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政府、高校和学生也是“经济人”,会有利己主义的冲动,如果不加约束,不仅会引发政府、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分配的失衡,也会造成整个高等教育利益的伤害。[7]高校收费不透明的问题,必须构建“信息公开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高校收费制度运行信息公开的规范和畅通。建构高校收费制度运行中的“信息公开制度”,首先要确定公开的程序,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加大公开力度,对在高校收费制度运行过程中与学生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信息要及时公布。再者就是要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设立专门的信息公开栏、网页公开信箱,及时发布的信息并不断公开,加大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杨润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学习读本[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76.

[2]国家统计局[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

[3]伍海泉.学费定价研究——理论、方法与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32.

[4][5]柴效武.高校学费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47、49.

[6]杨润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学习读本[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76.

篇14:关注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目标、是过程

笔者认为,均衡发展是相对均衡的概念。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也不是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发展,而是强调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将过大差距缩小到群众可接受的程度。既然是相对的概念,所以在促进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多样化促发展,鼓励学校全面育人、办出特色,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学生和家长选择的教育。

均衡发展是追求高水平义务教育的目标,即在教育公平原则下,国家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推进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都要体现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必须坚持一个标准,确保受教育者享有均等的教育条件。必须坚持高位均衡,即追求有质量的教育,注意总结办学声誉较高学校的办学经验,推而广之,而不能削峰填谷。

均衡发展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承认差距,并为每一个有差异的适龄少年儿童提供均衡的发展机会。从这个角度讲,均衡发展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均等,即有教无类,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少年儿童,都有权利也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办学条件均衡,即在同等条件的学校就学,追求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过程均衡,即始终关注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过程的素质教育,追求学校的内涵发展,为每一个学生营造发挥个人特长和学习潜能的空间;教育结果均衡,即: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民意、是民生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将近两亿适龄少年儿童享有了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如何维护他们的权利?如何为他们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如何保障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20年过去了,政府、学校、家庭各自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实践并回答了上述问题。

以北京为例,1993年基本实现了普及,做到了学有其校,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机会。在此基础上,连续10余年狠抓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普及质量,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落实这一目标,市区两级政府实施了学校布局调整、办学条件达标、初中学校建设、小学管理规范化、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和山区教育、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等多个工程,中小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批又一批现代化学校展现在老百姓的面前,适龄少年儿童充分享受到高标准的办学条件。

但发展与问题同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被所有社会公民所关注,无论是北京籍的公民还是进京务工者,都看好了北京的优质教育;无论白领、蓝领,无论公务员、工人,选择学校一时成为北京家长的时尚,且形成非季节性的择校热。原本毫无忧虑的充裕的高标准学校教育资源足以满足低谷生源的格局,被盲目、单一、从众的择校群体所打破。择校现象不仅引发入学难、上学贵问题,而且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已有的差距不断拉大,差距越大,择校越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之成为家长的共识。为了上好学校,学生不得不练就十八般武艺,给教育涂抹上功利的色彩。客观存在的义务教育择校无形中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违反规律对孩子施以教育的现实,又使全社会都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当人们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第一要事的时候,当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关系国家未来,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和谐的时候,义务教育阶段必然要承载“众口难调调众口”的任务。为满足家长的选择需求,落实义务教育的法规要求,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如何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教育”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择校代表社会的进步,意味着教育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均衡发展是目标,实质上是缩小学校间人、财、物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过大差距,向百姓提供的是相对均等的学习机会、相对均衡的学习条件和保证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

民意不可违,民生不能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法规、是政府责任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理论概念。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的具体目标是:“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显著缩小,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特别是身体、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描述了具体的实现标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全市中小学专用教室建设、教学设备设施达到新标准,农村学校、城镇地区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显著改善;教师素质整体提升、骨干教师分布合理。”

可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法律规定,是各级政府的责任。那么,政府如何承担这一责任呢?

笔者认为,第一要认识到位,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十一五”时期首都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认真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第二要保障经费投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的目标;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第三是把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师德建设、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水平;结合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形成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城镇相对薄弱学校的结构性缺编需求;在完善岗位聘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校长、骨干教师交流制度,采用调控措施,使高级职称和骨干教师的比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持平衡。第四是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学校,落实区域内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规定;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年要对义务教育实施监控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情况。第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在农村

从近两年的资源配置情况调研中我们发现,市区政府依法落实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在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和校园绿化、教职工配备、教师学历达标、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等方面,区域、城乡差异较小,趋于均衡。同时我们看到,城乡差异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两年来,城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之间的教育差距持续集中在以下问题上。一是小学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城乡差距在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二是优秀校长、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分布城乡差距巨大,基本集中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和丰台,优秀教师比例最高的区与比例最低区相差8个百分点,远郊有的区县出现某类空缺,仅有的优秀教师持续向城近郊区流动,加剧了已有的差距。三是城乡校长学历、职称、实际能力都存在差异。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长的学历60%多是后续学历,即便如此,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仍低于城市地区;农村小学校长中具有小中高职称的比例、中学校长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远郊区县都低于城近郊区;城乡中小学校长的视野、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和学校改进提高的水平都存在明显差异。四是远郊区县的艺术教育普及值得高度关注,音乐、美术或艺术专用教室明显低于城市地区。五是农村地区的卫生健康教育亟待加强,卫生健康设备值城乡差异很大。

为了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必取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立足行为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市区县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一原则下,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自觉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市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一方面要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均衡的标准,保证区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针对城乡差异情况,加大教育经费、教学设施以及校长教师的统筹调控力度,持续扶助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县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更多地研究经费保障、发展规划制定、校长和教师培训、学校和学生发展评价等问题,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改革,做到把钱花好,把人用好,把管理工作调控好,促进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则主要切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多渠道德育的实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抓好素质教育的落实,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农村校长队伍的培训。结合北京市校长队伍建设的规划,针对农村校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需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制定《北京市校长专业标准》,作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依据。二是建立健全校长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校长资格准入、校长选拔、聘任、培训、考核、职务晋升、职级待遇、优秀校长奖励等内容。三是创新校长培训内容与方式,从农村校长发展实际出发,采取有效形式,开阔校长的视野,重点培训校长的法治和人文素养,政策执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教学管理指导、校园文化谋划和开拓创新等履职的核心能力;发挥已退休优秀校长的作用,构建支援农村地区的专业化校长培训支持的工作平台,以提升现任校长管理水平为主题,对各区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切实提高农村校长队伍管理能力。四是加强校长队伍梯队建设,重视后备校长队伍的培养,在后备校长培养措施上,以学校推荐或行政选拔的方式挑选后备校长人选,关注年龄、专业、性别的结构和能力的互补,依托市级以上培训中心设立专业化校长培训基地,提升校长的培训规格,保证校长高位培训的质量。

第三,创新方式,加快远郊区县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尽快规范教师的工资标准,做到面上均衡,校内拉开差距。二是明确市区级各种荣誉称号优秀教师的责任,在市区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市级优秀教师,应面向农村建立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培训,帮助远郊区县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建立教师服务农村学校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远郊区县骨干教师的评聘比例,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评优和晋级;建立远郊地区骨干教师岗位津贴、设立远郊地区优秀教师专项奖,对远郊区县教师的职称晋升、住房、子女升学等问题给予适当照顾,以缓解骨干教师的流动。四是抓住农村生源处于低谷的契机,首先在农村教师中实行教师带薪脱产研修制度,让农村教师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同时,开阔视野,提升悟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励其为农村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健康教育。当务之急是建设专用教室,配足艺术、体育、卫生、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设备,配置合格的师资,努力缩小在资源配置上的城乡差距。在教师培养上,开设针对美术、音乐、体育、卫生、科学教师的专门培训,增加体育、科技、艺术类学科骨干教师的评选名额,组织科学、艺术、健康等学科教师进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课题的教育科学研究,在农村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卫生健康教育为内涵发展切入点的试点工作,深入发掘农村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实学校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区县少年宫的设施,面向农村学生组织开阔视野、展示才华的活动。要对农村科学、艺术和健康教育开展专项督导,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同时督促学校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和学习潜质,整体提升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义务教育投入上,抓住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和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总量的契机,义务教育经费继续向农村学校倾斜。在远郊区县首先做到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保证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在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制度建设上,应选择试点,落实国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的要求,根据学校预算情况,确定对农村义务教育专项投入的规模,同时增强校长执行年度预算的意识,切实让有限的教育经费产生效益。在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上,考虑到本市各区县财力、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能力、学生人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例如,教委和财政局要共同研究,制定能够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市生均经费调整方案,确保学校运转经费按标准及时、足额到位,增大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保障的比例。在一般性转移支付拨款机制上,制定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方法,同时将一般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中独立出来,将转移支付与区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相结合,重点投向有重要或紧急需要的区县和项目上,起到“托底”作用。在转移支付的目标细化上,建立教育专项资金备选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减少资金从下达到投入使用过程的中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转移支付均衡效果的评价量化指标,通过同级人大对地方政府进行预决算的审查和预算执行的监督,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运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

上一篇:马云致全体淘宝同仁公开信下一篇:初学者练习英语口语的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