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公平方案

2024-04-17

促进教育公平方案(精选6篇)

篇1:促进教育公平方案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最后,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

篇2:促进教育公平方案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教学设备环境、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等构成的硬件环境和教师资源环境、教学管理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构成的软件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教育环境的差异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教育环境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改善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投资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推进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教育投入总量不高。而且,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特别是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农村学校得到的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公共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其改善教育环境,以避免地区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拉大,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总体上更趋于均衡。

关注困难群体教育。当前,城市中的薄弱学校教育、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女童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监狱教育等的环境总体上仍不够理想,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亟需重点扶持。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改善困难群体的教育环境,保障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比如,为解决劳改对象的技能培训问题,可以在狱中开办工厂,与狱外企业进行合作,包括为狱外企业完成产品毛坯加工、请对方对服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让服刑人员在狱中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支持落后地区教育。应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建功立业,并对自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措施既能让大学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落后地区、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又能砥砺青年学生意志、促进其成长和进步。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支边支教志愿者团体向落后地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帮助。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应缩小直至最终取消高考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逐步实现根据考生数量和考生成绩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适度扩大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中西部地区多培养人才。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促进各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调整各地区学校布局,扩大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对生源不足的学校逐步实行“撤、并”,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加强优质学校和办学基础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定期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等。

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应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加大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比重,形成多种办学体制和形式并存、各类学校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

2、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温家宝

——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6月17日)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对即将加入人民教师队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对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去年教师节,我到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与同去的北师大同学有个约定,我答应一定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今天我是来履约的。最近我连续收到北师大和东北师大部分免费师范生的来信,同学们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决心深深打动了我。大家希望在临毕业前,能与我进行面对面交流。实际上,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同学们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上神圣的讲坛,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来,就是同大家谈谈心,说说心里话。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我的祖父和父母都是教师,我的父亲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我对教师始终充满景仰之情。

前些年,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当老师,甚至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当老师,更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当老师,我心中确实有些担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四年共招免费师范生4.6万人,录取分数线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志愿加入教师队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上海、云南、江苏等地部分院校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这项政策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已经四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让更多优秀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经过认真研究,国务院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选拔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给予优秀免费师范生更多奖励。要支持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安排更多名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实习机会,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要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要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支持各地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的办法,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

有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当中小学教师,尤其到农村当教师,是大材小用,没有前途。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同样能够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我国近现代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鲁迅、科学家钱伟长、历史学家翦伯赞、艺术家丰子恺,等等,都当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老师天天面对的是最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最纯洁的心灵,往往最能体会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最有条件思考教育的实际问题,最能体会教育的本质,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当过很长时间的小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钱穆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与他10年小学加8年中学教师经历有直接关系。他曾这样怀念他的中小学老师生涯:“我个人的经验倒觉得在教小学时最快乐,教中学时又比教大学时快乐。”中小学教师另外一个独特优势,就是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广泛接触民众,深入了解民情、国情,有利于激发老师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舍的第一部长篇文学《老张的哲学》就取材于他当小学校长时的经历。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我心里也逐步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

我曾多次倡导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时期,老师往往就是他们做人的榜样。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高级中学,曾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许多优秀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拥有像黎锦熙、周世钊、杨昌济、徐特立这样一批老师。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教授、学者,有的是诗人、文学家,堪称大师。南开学校之所以人才辈出,师资力量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张伯苓先生当年就提倡硕士生、博士生乃至留学生教中学。前些年,霍懋征老师给我写信,提出让大学毕业生教小学,而且要蔚成风气。

同学们要树立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志向,首先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观历史,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那些真正开启人类心智的人们,当时大都默默无闻。他们淡泊名利,生活清贫,被人误解,受到忽视,靠着理想和信念,靠着对事业的热爱支撑他们坚忍不拔地奋斗下去,用自己的心血点燃智慧的火把,照亮人间,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名和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大学毕业生立志做中小学教师,就要有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今天,在来这里的路上,我还在想,同学们经过四年学习,很快就要奔赴基层教师岗位,到比较艰苦的环境去工作,你们是否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我觉得,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吃苦是一种磨练,是一种财富,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是年轻人成才的必修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的就是,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都吃过大苦,都经受过各种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成功没有捷径,艰辛成就事业。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就拿你们的校友次旺俊美为例,他是1970年从教育系毕业的一位藏族学生,自愿要求返回条件十分艰苦的家乡工作,经过多年的基层磨练,后来成为西藏大学校长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为西藏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你们的另一位校友窦伯菊,1951年从生物系毕业后,自愿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当一名普通教师,先是教初中,后来到高中和大学任教,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从人的一生看,年轻的时候吃些苦、受些累,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希望大家不要怕吃苦受累,不要怕经受挫折,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

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更不容易。这里,我想对你们,同时也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几点希望。

——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甘于奉献。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依靠的就是道贯古今的师者,依靠的就是化育天下的精神。你们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要刻苦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了,但你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

——要勇于创新。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先生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仲孙特别提倡创新,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追求事业的卓越。希望你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篇3:促进教育公平方案

一、影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公平的因素

1. 硬件设施方面。

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室配置较齐全,现代化教学设施基本齐全,能开展各课教学实验和多媒体教学。农村地区虽然大多初中都建有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数农村小学几乎没有多媒体教室,并且部分乡镇网络终端不能到达,根本无法享受先进的远程教育资源,实验教学也只能以演示实验为主。

2. 师资力量方面。

城区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较合理,专业合格率高;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低,专业合格率更低,教师年龄大。近三分之一“民转公”教师全在农村,他们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

农村学校教师专业不配套现象也很严重,部分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不足,不少学校聘请临时代课教师,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无法保障正常开课和教学质量,即使配齐了教师,也只是保证数量,不能保证师资质量。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必须实行全方位转变。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年龄、学历、专业能力、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3. 环境建设方面。

城区学校在校园美化、绿化、亮化方面投入大,环境幽雅,校园文化活跃,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学校环境建设投入有限,文化生活单调。

4. 生源质量方面。

城区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支持度高,尤其学前教育量大面宽,幼儿教育远远优于农村,学生总体素质优于农村学生。

由于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农村很多家庭条件好、成绩优异的学生陆续转入城区学校。由此导致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县城就读,进一步加大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特别是近几年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二、实现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公平的对策

1. 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力度。

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所需经费;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落实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津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将教师培训经费预算单列,这是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应将教师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农村薄弱学校,要制定改造的中长期计划,集中力量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进程;规模小、学生少的学校公用经费不应按人头计算,要切块下拨,以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尽快使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逐年减少。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持续性。

一是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保证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二是新招考教师优先充实偏远农村学校。针对偏远地区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失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等现状,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和配备机制,每年新招考的师范类大专院校毕业生,优先充实偏远农村学校,实行工作年限制,提高津贴补助,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岗位培训和新课程培训,增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内驱力。三是积极实施城区教师支教制度。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县城(镇)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特别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同时对保留的教学点适当增加编制。各教学点应该进行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实行“走教”,由中心校派教师到教学点上课。四是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增强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要真正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就要多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和手段,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变被动为主动,变短期为长期。五是要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评先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到以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责任留人。

3. 统筹兼顾,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加大送教、送课下乡的力度。要深化和普及已开展的城区学校送教下乡活动,建立长效机制,选定好教师,明确好学校,制定好方案,力争把城区学校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质课带到农村学校。二是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可探讨县直部门帮扶农村学校教育、县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城区家庭帮扶农村家庭的“三帮扶”模式,通过送教学设施、送课改理念等形式,实现对口帮扶;可向薄弱学校选派优秀校长和管理干部,实行校长交流制,鼓励示范性学校校长和有培养潜质的年轻后备干部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交流。三是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利益。要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学校行政干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进行品行、生活和学习指导,让每个农村留守学生都能得到关心爱护。

4.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篇4:践行公平管理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公平管理;民主;自主;公开

只有在公平管理背景下才能培养出崇尚、实施公平教育的教师,从而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公平是比财富还要重要的幸福指标,管理公平既是教师幸福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不公正管理背景下的教师一般是反教育甚至是反文化的,更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形成对孩子的公平和公正。当前宏观上的教育公平已成热点,幼儿园应将目光锁定在“微观公平”上进行研究,而教师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时间精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培训的、成功的机会不可能是人人平等、应有尽有的。因此,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这就更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园长,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机会面前人人争取,促进教师人人发展。笔者尝试用以下三例来简述基于教育公平的教师公平管理。

一、“我们派谁去?”——民主推荐

“老师们,这次我们派谁出去培训?”这是争取到了外出听课、观摩、培训的机会后园长经常提出的问题:“我们推举谁?”“派谁去?”教师们天生好学,更加珍惜本来就不多的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因此,园长从不明知故问“谁愿意?”因为如果让教师们毛遂自荐,结果每个人都是:“我愿意去”。然后由年级组长或园长在其中挑选若干个教师外出学习,不如让他们互相推举来得更现实和有管理意义。只有在某个别老师一直被“遗忘”的情况下,园长才“建议”或“友情提醒”。

一次上级领导分给幼儿园5名参加南通市级暑期通识培训的名额。如果在以往,要么就在园长室里排一排名单,安排一些能力强的、能够完成二级培训任务的、最近又没有机会外出的教师去。或者向全体教师通报这个消息,并询问愿意去的对象:“派谁去?”教师们会默不做声,但一定有不少教师会激动地投出恳求的目光,发来申请的信息:“园长,我想去培训。”也会有极个别教师到园长室来当面要求说:“我已经较长时间没有外出培训了!”……但是,这是凭借园长自己的威信摧残教师积极向上的愿望,歪曲教师所理解的公平理念。“园长总安排一些他喜欢的、与他走得近的人外出学习,他不喜欢我!”对于那些被派出去的教师会认为这是极其公正的:“当然应该派我出去。”这种专权式的指派,只能巩固园长对教师的霸权,颠覆教师心中的公平、公正,直接影响教师对孩子的公平行为。

于是,在业务学习正式开始之前,由分管园长向全体教师宣布这个消息。接着园长提出原则:“这是较典型的理论培训,担负着二次培训的任务,培训回来后必须分别向各学科的教师汇报。可见,应该派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爱好学习的教师去,想一想你们希望派谁去?”

(等待一分钟)

这时,园长的任务是支持任何一个教师所提出的候选人。不安排讨论,不参加表决。因为,否决任何一位教师,无疑是对该教师的一次打击。园长相信教师们的判断一定是正确的,园长更相信每位教师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并在吸取、传达的过程中接受教化。因此,园长运用自己的威信,在教师公平推荐的基础上速战速决。

“大班的老师请发言,你们组派谁去?”

美美老师说:“我建议选派亮亮老师去。她擅长理论研究,能代表我们去学习。”

“我同意,亮亮啊,你看老师们多么信任你!”

“中班组的老师请发言。”

……

现在请大家简单提醒一下他们:“这次培训要注意什么?”

“应该认真听!”

“应该将讲座学习的PPT带回来,让我们大家再仔细学!”

“建议将录音笔让他们带去!”

……

结果,参加培训的一位教师被评为优秀学员;教师们将所有的讲座全程录了相,整理加工后上传到幼儿园的公共空间里;个个都充分地准备了对本组教师的二次培训。

公平的保证是民主。以公正无私的良好形象,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从而激励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相对于收入和报酬基本固定,绩效考核结果相差不大的教师来说,公平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单纯对物质的感受。靠园长个人的公心带来的公平,是暂时的,靠不住的,只有园长“身先士卒”、“自下而上”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对公正、公平的评判积极性,增强评判能力,参与者一般都能感觉自己的建议公平、公正,实施后反响也比较好。这里还印证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古训。因为,民主是公平之源,而公平又是民主精神之光!

二、“谁当基地成员?”——自主申报

背景:如皋市成立学科基地,全市范围的培训指标一共20人左右,给了我园8个申报的名额。这是一件大家都愿意参加的好事。园长不一定征求所有教师的意见,最简单的做法,或直接打开各位教师的电子档案,或根据平时印象,筛选一下,将在各个领域里教师的成绩、资历排一排,然后指定8个人选填个表,盖个章……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样省时、省事,还树立了园长的威信,表面上也不会引起纷争。可结果是当了基地成员的只是一时的欣慰:过去的努力领导还是认可的;没有当上的也还是那样,没有触及到利益,更不会触及感觉。

做法:请每位教师对照申报条件,仔细梳理在指定的领域里取得的成绩,如赛课获奖、上公开课的级别、公开发表并获奖论文的篇数、参加课题研究的情况等,然后愿意申报的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内,填写申报表并上传到幼儿园的公共空间内,让全园的所有教师都“观摩”一下,聘请6位大家都信得过的,本次没有申报的教师做评委。评委们在未涉及到具体人的情况下,讨论确定专门的打分细则,在QQ工作群上公布,并分成两组进行背对背的打分,然后根据领域不同,从高分到低分,在幼儿园公告栏公布上报名单。

效果:每位教师在每一次整理业绩资料时,看着一摞发表着自己文章的杂志,浸润着汗水的证书,常常徒生出一阵阵无名的喜悦甚至激动。可真正对照标准打分时,无论材料多么丰满,总像“女人的衣服一样”,论文总是嫌少,公开课也不会嫌多。于是,一段时间里会特别勤奋地看书、学习、总结、写作。这样的引导,教师们有选择地整理一下自己取得的成绩,并进行适当的公布,会让教师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觉地找出自己的不足。一位参加申报的教师不无激动地说:“材料不多,碰碰运气,从今天开始我要加倍努力,争取明年再申报。”一位参加评审的教师不无感叹地说:“看着其他老师的材料我都觉得不好意思,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公平的实现,总是伴随着自主。公平管理不等于平摊机会,有时将机会公布于众,鼓励教师自己对照申请,常常更有利于公平地竞争。大多教师都做到了自己了解自己,有什么特长,做什么最合适,自己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不需要领导去给他们分等级、辨别优劣。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育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盲目自信者不多,几乎很少。同事中哪一位的教学出色或技艺较差,个个也心知肚明。只有无能的管理者,明明清楚五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却一味地、残忍地强求一统。主要是管理者没有去认识、理解、分析每一位教职工的心理,尤其无法看到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耕耘在一线育人岗位的那些教师的心理,是我们没有寻觅到常言说的最优化的、充分挖掘潜在能力、促进每一位教师个性彰显的管理策略,而鼓励教师自主则是上策,因为自由是公平的前提。

三、“让谁上公开课?”——公开竞赛

作为教育的窗口,幼儿园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放活动,这次活动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展示,为了研究有焦点,更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幼儿园确定了更小的研究指向。这次让哪些教师执教呢?首先,在向全体教师公布活动内容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近期内的时间精力,对当前任务的准备,遵循自愿报名的原则,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多种途径申报,在统一的时间内公开比试。再由不组织活动的教师自我申请,相关人员确定评委教师,最后根据教师们的教学效果、研究需要公布上公开课的人员名单,接着根据教师们的申请、幼儿园的挑选、执教教师的意愿,再分别组成一定的智囊团,有的参与再磨课,有的帮助制作课件等等。如果公开课的课节数比较多,或上级下达的任务可以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那上面提到的报名、选拔、智囊团就都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另外,各种“出人头地”的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等机会也在公开竞赛或公开推举中产生,根据教师们自己讨论形成的《细则》评选先进、上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幼儿园的“潜规则”。

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园内还“无中生有”地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平台,诸如“班级管理能手”、“家长交流专家”、“高效活动单制作者”等,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示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少教师都随时准备着争取机会,有了机会个个都积极争取,踊跃报名,不少教师跟兄弟幼儿园的教师们说:“我们幼儿园老师的机会都是自己掌握的。”没有口号式的喊叫,而公平、民主的幼儿园文化悄然形成,也为每个教师的成功搭建了无数个高质高效的“试场”。

幼儿园管理者提倡的是什么?希望塑造的校园文化又是什么?管理时首先要弄清楚。而管理就是要找到每一位教师不同的起点、特点、生长点,让教师成长成为每位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是对的,但机会不应该平等地分配每一个人,理由是每个人原有的水平不一致,每次机会对每个人的重要程度不一致,每个人对待机会的态度不一致,而管理就应该鼓励教师通过自己努力赢得平等的机遇。

享受不到平等、公平、公正的礼遇,甚至常常受到歧视的教师怎么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管理就是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开发全体参与者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每一位老师公平地参与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建立一个又一个实际有效的机制,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一个又一个民主、公开、公平的平台,为教师实现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公平埋下优良的、生根发芽的种子,使教育公平之花绚丽开放。

篇5: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一、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让优秀教师流动到薄弱校、流动到农村去,通过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篇6:如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提出了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战略目标,这是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以下是我校关于促进公平教育的策略。分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一、教育的自由化得不到保障的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关于这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有些学生偏科。由于偏科他们失去了接受优良教育的机会,他们成为教育不公平的受害者。偏科的学生是不可能考取重点大学的,但偏科的学生又同样是对某方面知识特别感兴趣,由于考试制度的限制,使他们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些偏科的学生对他们所偏爱的科目有着不同寻常的热情,而这种热情很有可能就是将来一项重大发明的最有力的承担者,而我们的教育却过早的将他们排除。实现对于偏科生的公平教育,我们应该在保证广大学生整体基本素质的前提下,设立一项有别于高考的大学专业兴趣直升考。这里所说的整体基本素质只是为了达到一种基本素质的普及,而针对这种基本素质的考察,也只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考试来予以考核(强调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而这种有别于高考的大学专业兴趣直升考则是针对其所选专业的一种针对其操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都进行深入考核的考试制度。这种考核制度既考虑到了全面素质的发展,又侧重于激发每位同学的特长,这样会更有利于偏科生本人的成长,同样也有利于国家各方面技术的发展。

二、教育资源分配与考试招生制度的不协调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为基础的几门课;而城市中的学生们却在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质量劣等的教育。难道落后就是他们无法享用教育资源的原因吗?难道他们就只能接受这种落后的待遇吗?同是中国公民,他们有权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资源的分配同样是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必须考虑问题。

同样,对于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的考生,高考招生制度的分配同样是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各地区划定的高考分数线的不一致,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面对同一张考卷,跨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却不同。例如,2010年全国第一批高考录取分线,北京文科524分,理科494分;湖北分别为530分和577分,山西省为533分和536分。往往外地只能上专科的考生,在北京就可以上重点大学了。这样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相关部门却始终不做一点点调整。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样的录取制度实在有违公平这一教育基本准则。也许这一政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对于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低,人们会说他们的学生的素质高,即使分数低,也应该录取,但是既然素质高,哪又为什么在高考中考考不到好成绩呢?既然他们素质高为什么不叫这部分素质高的人接受同等的录取制度,将他们尽可能的分配到全国的各所大学呢?这样似乎也能带动各所高校的发展,同样也使各个地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较以上两方面的问题,这种在教育资源分配与考试招生制度方面的的不协调似乎更加的明显,一个无法享受优良教育资源的同学却要考出高分才能继续深造,一个享用了优良教育资源的高考成绩不是很高的同学却能通过这种录取制度进入到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对与贫困地区的同学,本身就已经很不公平了,在最后的一关还要强加一个更不公平的录取制度,我只能告诉他们应该自强不息。

而要想彻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应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1、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均衡。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应该充分考虑各地的现实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尽量均衡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

2、改革高考制度,尽可能的使每个考生都能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展现出来,体现素质教育的身影。

3、高考的录取招生制度应该充分均衡地区之间的差别,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录取机会。

4、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应该尽一切办法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差距,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满足大家在教育方面的要求。

三、解决家庭背景引起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致使各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了的教育不公平。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这已成为我们国家教育的基本理念,然而当听到有些学校预留的高费生名额时,但听到有的学校找家长拉所谓的赞助费时,就可以看出社会由于贫富差距会带来多少的不公平,难道教育就是为了富人而设立的吗,难道很多学生由于家庭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就理所当然吗?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而导致的。

当然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可能将它完全解决,对于家庭教育的差距我们就无法解决,但是我们可以尽一切可能来减弱这一不公平。

首先,我们可以加强教育违规现象的监管,限制教育的商业化发展。保证公平的就学机会。

其次,我们应该加大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让每一个同学都不能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

四、教育基层存在的一种腐败问题同样成为影响教育公平实现的因素。一度引起网上激烈争论的湖南邵东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就是一件能够深刻反映教育腐败问题的很好的例子。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大学,不是仅凭其父王峥嵘一人之力可以办到的,其中定然离不开相关机构与单位人士的“合作”。时隔四年,这件腐败案件被揭发了,然而埋藏在教育深处的腐败问题还有多少问题没有被发现呢?公安局长的权力就是这样被运用的。很多学校的三好学生名额也被教师或者官员的子女无条件占用,在人情关系、金钱利益面前,教育成为一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然而带给一些付出过辛勤劳动的人却是一种近乎残忍的不公平。

教育腐败问题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对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我们要尽量减少各种容易引起教育腐败问题的教育优惠措施的实行,诸如“三好学生”的高考加分制度,一些学校的保送名额等优惠条件都应该予以调整与反思,坚决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2、加强教育监管,坚决制止各种教育腐败问题的发生。

3、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者以及一些官员的思想觉悟,腐败问题的产生与大家的觉悟很多大的关系,一个有觉悟的教育团队对于教育的公平是非常有利的,同样也能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几点看法,在以上的讨论中我多次提到了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谈到了一些当前教育制度的缺陷。很多人都认为这些雷是踩不得的,但是在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教育面前,我们应该敢于探索,只有这样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化才会相当完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我们的国民才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解读六中全会《决定》:如何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

2007年 03月 01日 10:02 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讯 教育公平指的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相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公平。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真正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努力做到人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特别是享有接受相同质量教育的权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因此,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要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三,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第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立和形成遍布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沟通,促进学习途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努力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条件。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

五、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造成新的不公。目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使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受,高校贫困生比例占到了20%。由于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放弃读高中或辍学。

“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因此,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要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五、规范管理,从严治教。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发扬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实现招生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上一篇:一想起那件事我就伤心500字四年级作文下一篇:申请出国留学 签证被拒了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