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访问题来看执法规范化建设

2024-04-21

从信访问题来看执法规范化建设(精选6篇)

篇1:从信访问题来看执法规范化建设

从信访问题来看执法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信访问题日渐成为反映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地区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以及一个地区的法治现状和法治程度,但怎样才能从信访所反映的问题来规范或者强化整个社会或者一个地区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呢?这是整个理论界和法学界以及社会学界所要探讨的首要课题,也是公安机关执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信访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浅析。

一、信访问题产生的路径探析

(一)信访问题产生的应然路径

信访制度作为中国一种传统文化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一方面来源于儒家“无诉”文化在老百姓思想上的积淀,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为政从清”的行政文化传统,即便是在社会主义法制比较健全的今天,老百姓始终相信一些事情只有通过信访途径才能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政府,也只有政府领导知道了自己的诉求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同时,由于信访制度法制化的先天不足,也使得一些得到领导重视的信访案件,其办理结果往往高于老百姓通过正常司法诉讼程序所得到的心理期望,从而更加彰显了“清官”在法制社会的崇高形象。然一方面,这种脱离法制化的信访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司法制度的权威性,也进一步影响了国家司法制度解决纷争、诉求的权力,造成了行政成本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信访制度的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社会主义法制的不足,政府的参与与协调相比法院的生冷判决在某些方面增添了“人治”的因素。也就是这所谓的“人治”,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信访的产生,信访不信法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现实中,政府面对一次又一次“信访潮”的冲击,有时政府“人治”的力量根本无法应对信访所带来的无序和纠缠。基于信访制度的顽强生命力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在中国逐渐步入法制社会的现实需求下,信访工作认真吸取传统文化和现代法制文明的成果,以新《信访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成为传统的信访制度走上社会主义法制化道路的标志,然而仅此而已,却显得有点孤单与无奈。因此,公安信访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工作理念的转变,正确认识信访工作是公安机关执行行政法规和公安部部门规章的一项执法活动,而并非是执行领导命令的一项内部纪律制度。

(二)公安信访问题产生的实然路径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加快,高消费、高房价、低收入显得有些不协调,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增大,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减弱,诱发社会矛盾的触点增多,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破坏性明显增强,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考验着公安执法水平与执法理念的更新,可以说,信访与执法之间是一种矛盾的对立,而这种矛盾的对立将长期的存在,稍微不慎,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冲突,引发笔者思考。

在当今社会,由于公安机关担负的维护社会稳定,惩治违法犯罪,保障群众利益,服务经济社会,会更多地接触社会热点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自身的信访问题。例如:受、立案问题;行政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执法尺度问题;适用法律问题;执行政令和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的矛盾问题、接处警问题等等。笔者认为,这使信访问题产生的实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妥善处理和解决好上述问题,是化解公安信访案件的基础。然而,由于人们维权意识增强、现有法律不完备,问题解决不彻底等问题,没有权威性的解决依据,一定程度地影响和困扰着信访工作的开展,形成信访与执法规范化之间的矛盾对立。

二、信访案件反映出的具体执法问题的原因探析

因执法质量而引发的信访案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笔者加以总结后做一浅析:

(一)主观原因

笔者对象山2010年的信访案件做一浅析,发现在诸多信访件中故意伤害、交通肇事(事故)、殴打他人、集资诈骗这四类案件被信访投诉的最多,存在的执法问题最多,存在执法问题的案件数占案件总数的比率最高。笔者加以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涉诉案件的几个类型

1、履职不认真、不积极、不负责。主要表现为不作为、慢作为。具体表现为接处警超出规定时间、立案不及时、查证不及时全面、对明显的犯罪线索不查证、受案以后不管不问、长期搁置、对外逃的嫌疑人抓捕不力等,造成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不信任,从而引发信访案件。如一起交通肇事案,公安机关接到报警电话后,不勘察现场、不取证,直至受害人家属找上门才去重新勘察现场,导致证据缺失。立案不及时。又如一起伤害案件时,受害人均向公安机关提供了具体的案件线索,乃至当场提供具体的涉案人员,办案人员却置之不理,不抓捕、不调查、不取证,导致案件事实不能查清,成为受害人上访的直接原因。

2、案发现场处置不当。在信访投诉案件中,因民间宅基地、婚姻、邻里纠纷等引发的人身伤害案件占到相当大的比例,部分案件由于民警前期处置不力造成更严重后果或造成案件最佳取证时机丧失,导致双方当事人上访。

3、强制措施使用不合法。主要表现为采取强制措施不及时、解除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时限、变更强制措施不规范、一名民警办理案件等违规问题,特别是保而不侦,以保代侦问题突出。不少案件卷宗中反映出办案人员违规办理取保候审,大量的嫌疑人在被取保候审期间,办案单位没有继续侦查,没有及时收集补充新的证据,案件处于停滞状态。

4、证据不扎实。主要表现为调查取证不全面、不及时等问题,错失最佳调查取证时机,证据效力低,导致案件难以正常诉讼。一是办案单位不注意对证据的把握和甄别,证据达不到诉讼条件,最终导致犯罪嫌疑人不能受到应有追究。二是对于一些物证条件较好的案件,办案单位不积极主动开展排查走访工作,导致案件无实质性进展。三是没有及时告知当事人保存证据,给案件办理带来困难。如某起伤害案,犯罪嫌疑人对公安机关出具的伤情鉴定结论不服,但重新鉴定的检材已被受害人丢弃,导致重新鉴定失去条件。

5、主要表现为询(讯)问笔录制作不规范、办案违反法定程序、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适用法律条文错误、卷宗装订混乱等。如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文书填写随意,空项、漏项、涂改等问题大量存在。又如询问笔录制作不规范,办案民警不注意对询(讯)问笔录的校对工作,造成笔录涂改严重,询问时间、询问地点前后矛盾等低级错误发生。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不注意制作调解笔录,办案人员虽然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但是没有以调解笔录的形式予以记载、固定。

(二)、民警的主观因素

1、少数基层民警认识上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少数基层民警对信访问题认识不足,对信访案件缺乏应有的重视。他们通常以无理取闹,胡搅蛮缠、“刁民”等片面观点看待上访群众,面对复杂多样的信访案件不经过理性分析,而是凭借以往经验,用传统的执法理念和习惯的思维方式处理信访问题,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没有亲和力,失去了上访群众的信任,使警民关系紧张,感情疏远,调处工作难以为继。

2、少数基层民警执法水平不高。少数基层民警不注重主动学习,对法律条款一知半解,不能正确把握法律精神实质,造成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执法水平偏低。在与信访群众交流沟通时,回答问题说不到点子上,有的回答甚至有悖于常识与法律规定,不仅不能息访息诉,反而经常引起信访群众的反感、愤怒,加剧矛盾,使信访案件复杂化。

3、信访执法有失公平公正。在处理信访案件过程中,少数基层民警难以摆脱“关系户”、“人情网”、“个别领导”的干扰,不可避免地把个人感情恩怨夹杂在案件处理中,偏听偏信,凭个人喜好随意执法,使案件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致使上访人不服处理决定。

4、处理复杂信访件方法不够灵活。少数基层民警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信访案件时,仅仅机械的参照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文,没有结合实际,综合考虑整个案件的情况。工作中没有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上访人的利益着想,不懂得把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条文有机的结合,一味坚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处理,处理结果往往使上访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引起重复上访,也使法律条文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

5、涉网信访信息敏感性不足。个别民警对互联网上的涉访信息发现不了,发现了不重视,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核查、补救措施,被网友、媒体炒作后往往造成被动局面。

(二)客观因素

在客观上,因执法质量而引发的信访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访法治的欠缺。由于信访法治的欠缺以及民警自身的诸多因素,直接导致公安执法质量的欠缺,再加上繁琐的办案程序还不尽科学,办案民警操作起来不够简练,不够规范,为涉案人员逃避处理提供了借口,致使正常公安业务工作转变为涉法涉诉的信访案件。且信访程序与涉案法律程序同时并行,甚至左右法律程序的进行及结果。另外,有些业务操作流程规定不够详尽,比如:伤害法医鉴定程序,当事双方针对初次鉴定结果均有异议,一方认为重,一方认为轻,反复鉴定,始终进入不了法定程序,双方怀着各自目的同时上访,使办案民警无所适从,这方面信访工作量占有相当比重。

二是公安信访执法主体双重性。由于公安机关特殊性质,在正常处理自身为主体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同时,也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对其它责任主体单位发生的危害社会涉稳案件予以打击处理,从而形成打击处理后转告公安机关,使公安机关被迫反客为主。加之原责任主体单位不积极化解处理,致使涉及公安信访越来越多,公安稳控压力加大,牵扯警力、物力、财力,严重困扰公安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

三是信访案件终结法律体制的欠缺。信访案件的终结,是对信访人提出的同一诉求经工作穷尽办法,但该信访案件仍无法化解,通过信访程序,由权威部门认定予以终结。然而,现有终结案件只是信访工作考核的数字,并无实际意义,稳控及工作压力依旧。权威部门没有就案件终结后,针对信访人继续闹(缠)访行为做出权威性的工作办法,既不权威也未体现终结。

三、对公安执法的几点建议

(一)是筑牢公正执法理念。执法理念决定执法行为的趋向,决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效果。当前,要通过强化警察权力观教育、换位思考、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法律至上、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等理念和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牢牢根植于每一位民警的头脑,从最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环节抓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执法问题改起,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确保民警的执法办案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是努力提高执法水平,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要结合当前实际,加强对民警特别是一线民警的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民警的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时效意识和程序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纪检监察、督察、法制部门要加强对内部执法工作的监督监察,严把案件质量关。加大警务公开力度,特别对有异议、影响大或情况复杂的治安案件、交通事故实行公开调解、公开裁决,必要时举行听证,增加执法工作透明度,消除群众误解。

(三)是建全机制,依法打击。对无理缠访缺乏认定机制、缺少制约措施。个别无理信访人员不断越级上访,即使认定是无理信访,但有关部门都不能采取强硬措施,也不敢采取强硬措施,只能一味讲好话,派人接回,致使个别无理信访人员长年上访而乐此不疲。因此,当前基层民警要胆大心细,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非正常上访活动和无理缠访、闹访甚至组织、煽动群众上访的重点人员,要及时收集固定证据,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四)是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基层民警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框框,不能只沿用过去的做法,要灵活运用法律和政策,借鉴其他部门、外地甚至国外的一些好的做法,大胆探索,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要根据信访案件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如采取流动信访,预约下访等方式主动下基层,与信访群众交流沟通,把问题化解在基层。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实践证明,公安信访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公安机关要深入研究新时期公安信访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构建公安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积极营造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公安信访工作新秩序。一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接访制。自上而下建立和完善“一把手”亲自接访制度。通过“一把手”亲自指挥消化处理群众信访事项,推动信访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问题。二要完善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预警制。健全信息和工作网络,对辖区内的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经常性开展排查调处,从产生信访问题的源头上抓早、抓小,把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三要健全信访督办跟踪制。对信访事项的调查、处理、反馈等每一 环节要进行全程跟踪,做到接访群众认真、信访记录详实、思想疏导耐心、调查处理及时、处理问题严谨、答复反馈简明,保证信访办理质量。四要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将信访工作纳入执法质量、目标管理考评和干部绩效考评体系。要通过群众信访反映及时发现执法办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执法过错实行责任追究。严格违法违纪责任追究,确保案件公正处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执法不公引发的公安涉法信访事项。五要坚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机制。信访事项的办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多警种、多部门,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应完善健全公安大信访工作格局,既“归口管理”,又“协调联动”,加强各部门、各警种间的沟通联系和协调配合,主动与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综合治理重大疑难信访问题,使信访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篇2:从信访问题来看执法规范化建设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检察机关“四化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政府形象。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构,承担着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重任,自身不仅要带头学法,自觉守法,更要自觉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是解决检察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客观需要、提高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一、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有偏差。少数干警执法观念陈旧,没有树立人权观念,不重视法律的人权保障,不严格遵守各项执法规定,超期羁押,刑讯逼供。没有树立办案数量、质量、效果、效率、规范、安全相统一的观念,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片面追求办案数量、办案力度,放松对规范执法、办案效果的要求。没有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不能客观公正地行使检察权等等。

2.落实举措不全面。部分干警对上级检察机关出台的促进规范执法的举措和要求不理解,认为会束缚办案行为,影响办案进程,是浪费人力财力没有实际作用,所以对这些措施和要求满足于表面上的应付,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对上级提出的整改意见不全面落实,敷衍塞责。

3.监督管理不到位。认识上,检察机关领导不愿自我揭短,执法干警对自己的监督行为不理解、不支持,对各项监督行为有抵抗情绪,从事监督工作的人员,认为和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不愿得罪人,不敢监督。方法上,缺乏那些真正管得住,使执法干警对执法不规范的行为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办法。

4.追究责任不严格。一些检察机关的领导干部,疏于对执法办案干警的管理,对执法办案中出现的问题责任追究不严,该调查的不调查,该处分的不处分;有的隐瞒不报,压案不查;有的避重就轻,迁就照顾;有的用组织处理代替纪律处分,以批评教育代替组织处理等,纵容和袒护违规办案,使得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查处,培育了执法不规范现象的滋生土壤。

二、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1.从人的角度出发,打造规范执法队伍。一是大力加强规范执法观念教育。要通过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让每位干警牢固树立“人权”观念、“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三个效果”统一的观念、在“镜头下”

办案的观念,引导干警一步步打牢规范执法的思想基础,逐步实现由刚性执法向理性执法的转变。二是大力加强规范执法能力建设。要组织干警认真学习高检院《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同时组织和参加各类实务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突出抓好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重点的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他们熟练掌握执法行为规范,提高规范执法的能力。还可以开展检察礼仪规范教育,邀请知名礼仪专家根据检察实际主讲礼仪课,使广大干警掌握仪表礼仪规范、公务礼仪规范、接访礼仪规范、案件受理礼仪规范、办案礼仪规范等方面,使礼仪内化于心,外固于行,自觉遵守各项检察规范。三是大力加强规范执法引导。定期组织开展正反两方面案例点评活动。选择体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要求的案例,从正面引导干警执法;选择因执法不规范引发舆论炒作或者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案例,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危害,以典型案例警示干警规范执法。通过以上措施,执法规范化建设根植于干警脑中、融入到执法实践中,推动执法办案工作健康发展。

2.从执行的角度出发,严格执法过程控制。一是执法过程实行流程控制。200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检察院试点推行检察业务、队伍与信息化建设“三位一体”规范化管理机制,通过在检察工作中引入质量管理理论,精确规定每项检察工作职责,以程序化的方式描述运作流程,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确,这种流程化的方式对执法过程起到指导、提醒和制约作用。目前,“三位一体”规范化管理机制可以在检察机关推广,以此强化对执法各环节的全程监控和动态监督,不断提升执法规范化科学管理水平。二是案件实行规范统一管理。在各地探索成立案件监督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高检院案件管理办公室也于今年1月1日成立,履行集中管理职责,对案件进行全程管理和动态监督,这对强化内部监督制约、规范执法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也应该增设案件管理办公室,履行案件监督管理职能,在办案程序、案件质量上科学设置“把关点”,切实保证执法办案活动的严格、公正、规范、文明。三是执法结果实行事后回访。每年要开展一次案件大回访活动,对当年办理案件,采取电话回访、信函回访、直接回访等方式,进行随机回访和重点回访。重点回访的案件包括上级院交办、在本地有较大影响以及群众关注的案件。回访的目的主要是看执法过程是否规范,执法结果是否实现了“三个效果”的统一,同时主动听取当事人对检察执法办案工作的反馈。

3.从监督的角度出发,加强规范执法监督。一是强化内部监督。一方面,要推行检务督察工作机制,案件在办理过程中,检务督察小组和安全督察员作为“流动哨”,要随时对案件进行“规范化扫描”,促使办案干警时刻注意自身行为。对执法不规范现象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可以推行安全督察员制度,在检察机关内部聘请安全督察员履行督查职责。

安全督察员从四个方面进行督查:一查安全预案是否制定,避免时间紧急不制定预案,制定的安全预案是否有针对性,避免流于形式;二查手续是否到位,避免违反程序办案;三查“一问两告知”是否落实,即是否询问犯罪嫌疑人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告知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义务和同步录音录像情况;四查“一案三卡”是否制定,即监督卡、告知卡和自律卡。同时对办案过程进行重点督查,对发现办案安全隐患的,立即向有关责任人提出纠正意见,并督促整改。二是接受外部监督。要努力健全外部监督网络,主动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检察工作,召开座谈会,主动征询对检察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健全人民监督员工作机制,“三类案件”、“五种情形”全部纳入监督范围,保证执法活动的公正与规范。三是深化检务公开。要将诉讼程序、诉讼期限、办案流程、案件处理、办案纪律等信息通过检务公开栏张贴、电子触摸屏查询等形式,供相关当事人查阅,接受群众监督,在便民、利民的同时提高执法办案的透明度。

4.从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强化执法规范保障。一是执法办案工作实行网络化管理。有条件的检察院,可以安装办公、办案规范化管理系统。办公系统可以传阅电子公文、收发电子诉讼文书、记录工作日志、讨论案件等的平台,保密又快捷。办案系统可以对案件进行录入管理,由电脑自动对办案程序、时间进行监控、警示,督促办案人员及时办结,杜绝超期羁押等不规范的现象。二是看守所讯问室实行同步录音录像。看守所也是提审犯罪嫌疑人的重要场所,有必要安装同步录音录像讯问系统,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另外,有条件的检察院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看守所和办案区同步录音录像讯问室联入检察机关监控系统,方便对办案区和同步录音录像讯问室的情况进行实时察看和指挥,提高办案工作效率,增强对执法规范的监督实效。三是办案区域实行全天候视频监控。办案区视频监控是不同于同步录音录像的另外一个独立的监控系统,通过对检察机关办案区的讯问室、询问室、指挥室、备勤室、暂押室、卫生间、走廊等部位实行全天候、全覆盖监控,强化执法办案过程监督,促进干警严格依法文明办案。

5.从结果应用的角度出发,巩固执法规范实效。一是严格执行通报处罚和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范执法相关规定、不遵守办案纪律等问题,情节较轻的,经查属实后要发出书面通报并对个人和分管领导进行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作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对办案过程中因失职失误出现差错的相关人员予以责任追究,通过严厉的处罚措施使干警时刻绷紧“规范执法”这根弦。二是执法规范情况与绩效考核、评先表模挂钩。要将执法规范内容量化在干警个人的绩效考核中,对落实上级院规范执法规定不到位、执法不严格不规范的扣除绩效分数。同时评先表模也只在执法规范项目全部合格且考核为优秀的干警中产生,以此树立良好的导向作用,提高规范执法的积极性。三是认真做好执法不规范问题的总结、反馈和整改工作。在严格责任追究的基础上,将执法规范日常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案一总结、一事一评议”的重点内容,通过及时反馈、个人和部门总结整改、全院集中评议,引导干警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规范执法的水平。

篇3:从信访问题来看执法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消防监督,规范化,监督管理

本文首先阐述了消防行政执法中存在着执法不规范、执法程序不符合规定, 以及消防执法者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中原因, 最后有针对性地从树立执法者职业道德素质、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者素质、健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等方面分析解决执法规范化问题的新思路。

1 消防监督执法主体现状及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防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 近年来公安消防监督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监督执法干部队伍不稳定, 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行为不够规范、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 执法程序不规范、消防监督执法“重罚轻改、以罚代改”的现象未彻底消除、执法监督机制低效等情况, 直接影响执法水平和各种消防监督执法专项整治效果。

1.1 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现行的体制决定了公安消防队伍编制的严重紧缺, 造成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少事多的不平衡现象, 严重影响到规范执法。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 目前全市国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 辖7县1市1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共有41乡50镇42街道, 总人口644万人, 辖区内共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913家, 其中人员密集场所485个,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生产、充装、储存、供应、销售单位226个, 高层建筑69个, 国家机关34个, 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邮政、通信枢纽34个, 文物保护单位9个, 发电厂 (站) 和电网经营企业21个, 其他场所35个。面对如此繁重的消防监督执法任务, 全市仅有消防监督干部55人, 很难完全保证消防监督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1.2 因编制、体制特殊, 消防监督执法干部队伍不够稳定

由于岗位设置和编制、体制等特殊原因, 使得许多消防监督执法人才在涉及到个人前途发展时, 只好放弃专业转而行政;由于消防部队现役性质, 许多消防监督执法人才经过长期的业务训练和工作历练, 已经成为技术尖子、专业能手, 但是由于面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部队特性, 只好听任流失。加上干部、兵员调动、交流, 外部环境、岗位的更换使消防监督执法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缩小, 影响消防监督执法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1.3 消防监督执法指导思想不端正

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 少数消防监督执法干部廉政意识淡薄, 经不住金钱诱惑,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缺乏职业操守。把手中的权力当作办事交换的筹码, 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了好处乱办事;没有经济利益的案件能推则推, 能拖则拖, 该办的不办;借执法办案之机, 吃拿卡要, 索贿受贿。极大的淡化了消防监督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严重影响了消防监督执法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1.4 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 执法程序不规范

各级消防监督执法干部没有按照现有的检查规定, 定期对辖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部分干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力度, 对发现的火灾隐患或者违章现象没有依法下发法律文书, 对该责令整改的火灾隐患没有责令整改, 责令限期改正的没有按期复查;对建筑工程未经消防审核擅自开工建设、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擅自投入使用不闻不问;对当事人逾期拒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 也不依法采取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部分法律文书填写不规范, 引用的法律条文不正确, 表述隐患不具体等。

1.5 消防监督执法“重罚轻改、以罚代法”的现象突出

目前消防监督执法干部对辖区内存在的火灾隐患督促整改时往往走进“重罚轻纠、以罚代改”的误区。在实践中有的消防监督执法干部在办案时只注重罚款, 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应当采取的有效措施重视不够, 查过隐患、发了通知书、罚过款后再无下文。对该停产的不停产, 该停业的不停业;实施了经济处罚后, 处理问题降低标准, 甚至不了了之。致使某些违法单位人员误认为消防监督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改正, 继而促使许多单位、部门对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心存“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侥幸心理, 把火灾隐患整改的责任往消防部门身上一推, 消防部门催一催, 他们就动一动, 致使火灾隐患整改过程变成一个耗费消防监督部门大量人力、物力、精力的漫长过程。

1.6 消防监督执法“行政干预多, 执法环境差, 执法难度大”

由于公安消防部队的性质决定了公安消防部队受上级公安消防机构领导的同时受当地公安机关的双重领导, 同时受当地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 由于部队建设经费保障由地方财政直接供给等因素的影响,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还得在很多方面和场合要处理好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的诸多关系,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在消防监督执法过程中, 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及部门领导的干预, 致使一些消防安全问题和火灾隐患难以得到有效整改落实, 隐患依然还是隐患, 问题仍然还是问题。

2 加强对执法主体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2.1 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行政执法是否合法合理, 是消防执法主体在执法工作中的最基本问题, 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转型、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 民众对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行政救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特别是对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有着更高要求。面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执法行为时, 民众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懂得正确使用法律救济途径。因此, 从内而外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安消防各项工作。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公共安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直是指导我党我军工作的重要理论, 其本质属性为“三个至上”, 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 就是贯彻“三个至上”的理念, 落实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重要内涵的具体表现。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消防执法主体, 要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 从制度上将依法行政贯穿于消防执法的每一个环节, 真正将消防行政执法纳入法制化轨道。

2.3 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是对公安消防精神的重要诠释

“服务人民”是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各级号召创建廉洁型警队, 践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 紧紧抓住服务人民这一法宝, 诠释着爱民思想;紧紧抓住执法为民这一核心, 诠释着为民思想。而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 正是从自身监督入手, 从加强依法行政入手, 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真正落实“为民掌权、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根本问题, 全面诠释新时期的公安消防精神。

3 执法规范化建设新思路

3.1 多措并举, 解决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

一是从体制上扶持欠发达地区、消防安全形势较严峻的地区。许多经济欠发达, 条件相对较为艰苦的地区, 多年来无论是大学生入伍分配还是普通征兵分配, 都少有人问津, 以致缺编情况比较严重;由于近年来兵源减少, 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样存在防火监督力量不足的情况。如果能从体制上有所倾斜, 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经费支持、设备支持, 积极改善其硬软件设施, 增加人员编制,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消防执法力量欠缺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推行合同制消防人员制度。落后地区就业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进一步推行合同制消防人员制度, 面向全社会招聘消防工作人员, 使原来从事文秘、档案管理、计算机维护与管理等岗位的警力置换出来, 充实到执法第一线。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消防执法主体力量欠缺的问题, 而且有利于解决地区就业压力, 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积极深入推进城乡专职消防队建设, 发展多种形式派出所治安消防联防队、企业义务消防队、农村志愿消防队等消防队伍, 扩大农村火灾救援覆盖面, 增加消防救援工作人员, 从而置换更多有效警力投入到一线执法队伍中去。

3.2 稳定执法队伍, 建立育才机制

公安消防部队每年都有一部分有着丰富执法经验的干部转到地方工作, 而每年又有新人到监督执法岗位工作, 这就给消防执法工作带来许多弊端。为此, 一是要多接收专业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大学优秀毕业生, 以逐步改善消防监督队伍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工作经验缺乏, 但其学习能力强, 对法律法规、高科技技术熟悉掌握能力较强。因此, 改进执法人员遴选机制, 充分吸收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有利于提高执法主体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要改革现有的岗位轮换机制。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实际监督执法水平的角度去考虑, 执法干部岗位调整不宜过于频繁, 至少在3~5年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三是要改进专业技术干部现有管理体制, 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来培养和吸引监督执法干部的爱岗敬业职业操守。

3.3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执法主体法制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对消防机构执法者的执法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消防机构要制定长期而有效的培训计划, 加强行政执法办案能力的培训, 通过以案例教学、模拟执法、视频教学、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学习, 倡导业务练兵, 在学习中实践, 使消防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处罚必正。

3.4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消防监督执法队伍

消防监督执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 必须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知识结构的新型消防监督执法人才, 才能适应当前执法工作的新要求。

(1) 要用新的思维指导执法理论教学, 用新的标准评判执法监督水平, 用新的观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执法工作的“多面手”, 力争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2) 组织开展监督执法经验交流会, 为学员提供互相传授经验、技巧, 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难点, 解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使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健康发展。

(3) 完善消防工作机制。一是对部分监督执法干部岗位实行职业化管理, 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可由中介组织负责建筑消防工程审核、监理和验收, 公安消防部门对其监督和行政许可;三是建立消防责任共担风险机制, 消防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和业主等都要对建筑消防安全承担责任, 违规者应由公安消防机构依法查处。

(4) 建立健全执法人员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一是思想上监督。加强对监督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 积极开展“为谁执法、为谁服务、为谁掌权”教育活动;二是制度上监督。要在消防监督执法队伍内部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三是舆论上监督。接受社会各界舆论监督, 推行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位一体的全过程监督, 提高社会监督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王俊迪.公安派出所消防执法主体地位的探讨[J].商业文化, 2010 (04) .

篇4:从信访问题来看执法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2015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城市管理部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2016年4月广西明确南宁和柳州市作为设区市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改革的目标是理顺城管执法体制,重点是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因此必须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柳州市近年来狠抓城市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思路不断开拓,措施不断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当前城市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的执法素质参差不一,教育培训有待优化改进

一是高层次专业培训不足。据统计,全市城管执法人员参加过住建部城乡干部学院专业培训的不超过30%,大多数一线城管执法人员参加高层次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二是全员轮训缺乏保障。由于市和县、城区是两级财政实行“分灶吃饭”的体制,全市城管执法队伍的培训经费保障标准不一,投入也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城区培训经费相对可以倾斜,财政压力大的县、城区甚至无法保障。三是有针对性的培训量少质弱。城管执法领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执法队伍职业素质、执法技能、办案水平都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要求,目前全市在城管执法培训上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更新不及时、教案教材不具备、案例教学不够等问题,导致无法及时针对执法队伍存在问题进行有效的培训,培训质量仍有待努力提高。

(二)法律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法律人才流失严重

柳州市城管执法局现有157项行政处罚权,管辖案件范围涉及面广,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多,不少案件案情复杂,调查取证难度大。而且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行政执法标准高,给执法队伍的法律素养、学法用法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城管执法队伍内部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导致法律人才录用难、流失快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具有公务员或者参公事业编的法律专业人才受干部职数限制、干部任用导向等多种原因,提拔得少,获得重用的更少。据调查,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不含六县)现有执法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1496人,进入城管执法系统前已经获得法学专业学历及进入城管执法系统后经在职学习获得法学专业学历的人员共计208人,占总人数13.9%。从受过系统正规法律教育的执法人员情况看,具有法学或者法律硕士、法学学士学位的人员仅53人,占总人数3.54%。法学专业人才数量和比例远远低于公检法等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相比差距很大。

(三)执法监督手段落后,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执法不严。少数执法人员缺乏法律素养,严格执法的理念根植不深,学法用法能力低下,不会办案不懂执法,凭个人感觉办事,按照个人喜好执法,难以做到理性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有些甚至不讲文明,不讲职业道德,凭意气用事,缺乏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群众意见较大。二是不守纪律。执法队伍代表国家执法机关形象,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良好的纪律和队伍风貌,是社会所盼、群众所需。然而一些执法人员缺乏军事化管理和纪律约束,自由散漫,不遵守工作纪律,导致群众认为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不佳。三是懒政怠政。一些执法人员价值观偏离,理性信念缺失,慵懒散现象屡禁不止,不主动作为,不敢担当,工作能躲就躲,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为民服务意识、能力较差,损害了执法队伍的形象,背离了执法为民宗旨,影响极坏。四是执法犯法。一些城区城管执法局疏于队伍管理,不敢抓队伍不敢管队伍,放任了极少数混入执法队伍的害群之马胡作非为,助长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歪风邪气,以致吃拿卡要、接受当事人好处甚至收受礼金、贿赂,形成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严重败坏执法队伍的风气和形象。五是执法不公。城管执法涉及面广,处理的案件多,工作范围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不少执法人员在执法中碍于亲戚、朋友、同学的情面,在人情面前不讲执法工作的严肃性,受托的电话、条子一到就放弃原则,接受请吃后也放弃原则,得到小恩小惠后更放弃原则,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降格处理案件,纵容违法行为,给违法当事人网开一面,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二、加强城市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搭建固化执法规范建设平台

一是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体制框架已经确定,即推进综合执法,重点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执法频率高、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专业技术要求适宜、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且需要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领域推行综合执法。二是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设置应当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纳入政府机构序列。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应当在优化执法力量、严格队伍管理、注重人才培养和规范协管队伍四个方面下功夫。优化执法力量,既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统筹解决执法人员身份编制问题,又要坚持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努力提高一线人员的比例,确保一线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队伍管理,重点在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严格执法人员素质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着力提升执法人员业务能力,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廉洁务实的执法队伍。三是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要依法建立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监督途径和问责机制,切实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要进一步规范执法制度,完善执法程序,规范办案流程,明确办案时限,提高办案效率。积极推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和执法公示制度,健全行政处罚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二)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是要在新的高度上积极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纲要。2015年发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作为政府部门,必须按照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要求,建立健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及时查处和制裁各类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实现行政违法或不当行为明显减少,对行政执法的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的目标。二是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要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制定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三是在新的起点上创新行政执法方式。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积极推动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完善网上执法办案及信息查询系统。强化科技、装备在行政执法中的应用。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四是在新的条件下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执法机构、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责任追究机制。健全执法监督,加快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情况通报等制度,坚决排除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惩治执法腐败现象。五是在新的标准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一次严格清理,全面实现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纪律约束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

(三)建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提高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

一是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要切实强化外部监督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行政复议渠道,运用信访和投诉举报机制,主动接受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着力破解监督不力难题,增强在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新形势下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要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城市管理部门内部流程控制,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纠错问责机制。二是强化执法监督工作。现代法治的突出特点是权责明晰、权责平衡,强化执法监督是实现城管执法工作法治化的必然要求,要结合城管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容易发生问题环节、岗位、部位,查找出执法监督的薄弱之处和改进加强措施,立足城管执法部门的办案执法工作,形成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追责的全方位监督管理体系。三是借力信息化推进执法规范化。执法规范化程度体现着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执法规范化建设与执法工作信息化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在社会各界对执法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执法是否规范,事关执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事关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因此要立足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规范的执法办案体系、系统的执法管理体系。结合城管执法工作实际,重点要围绕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立案、管辖、采取强制措施、调查取证、涉案财物处置等关键环节,加强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制度机制,进一步提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枫云编著.城市管理学新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06.

[2]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2016年1月22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资金项目:

广西法学会法学研究重点课题“城市管理行政案件调查实务研究”,项目编号:GFKT(2015)D08。

作者简介:

篇5:从信访问题来看执法规范化建设

【字号:大 中 小】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部部署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公安部部党委主动适应执法环境变化,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特别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每天从事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交通民警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面对的对象是广大群众。作为与社会群众接触面最广、见警率最高、服务最直接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工作是否规范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当前,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对交通执法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交通执法活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只有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创新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才能维护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首都交通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现状

首都交通管理执法工作,涉及面广、透明度高、敏感性强,时刻处于舆论和群众监督之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负面炒作,决定了我们必须牢记政治责任、坚持政治标准,把执法规范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维护首都和谐稳定。针对严峻的交通形势和复杂的执法环境,多年来,我局始终将规范执法视为保障履行法定职责的生命线,在公安部、市委、市政府和市局党委的领导下,在规范执法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在全国率先实现罚缴分离;率先推行使用执法告知词,被公安部向全国推广;率先推行交通事故公开处理、快速处理;率先推出《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标准》,等等。

2009年,为全面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根据孟建柱部长“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我们继续以打造“微笑北京交警”为载体,又提出了努力实现“零投诉、零败诉、零违纪、零负面报道”的具体目标。按照“执法依据公开化、执法过程流程化、执法程序标准化、执法环节人性化”的要求,制定了8大方面37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健全执法制度体系,并通过编制执法教材、清理规范性文件、强化教育培训、树立典型标兵、加强督察考核等多种方式,筑牢执法规范化建设基础。特别是深入开展了执法为民宗旨教育,打牢民警思想根基,从说好第一句话、敬好第一个礼等细节入手,提高民警文明规范执法能力。同时,建立了多层级的督察考核体系,把“树典型”和“督后进”紧密结合,通过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了“微笑北京交警”落到实处。

正是由于多年来坚持抓执法制度规范、抓内外部执法监督、抓队伍法制培训,不断解决执法工作中的问题,使全局执法水平、执法能力明显提高,执法错误率不断下降,执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2009年全年共受理行政复议214起,同比下降39%;局属各单位发生行政诉讼53起,同比下降4%,实现了行政诉讼“零败诉”的目标;全年共受理控告、申诉、批评和求决类信访700件,同比下降35%;,群众对民警人性化执法方式和为民服务的做法以邮件、电话等方式提出表扬9818件,同比上升10%。在北京市行政处罚案卷评查中,我局参评案卷全部达到百分,在39个市级行政执法部门中排名第一;在公安部交管局对全国32个示范城市执法规范化建设评比中,我市名列第二。

二、当前交通管理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多年来,我局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标准要求,交通执法工作还存在着不足,与执法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执法不文明、不人性,缺乏灵活性。公安部、市公安局和我局制定了大量执法规范,从执法语言、执法态度和执法动作等方面对执法行为进行了细致、严格的规定,要求民警执法过程中要深刻落实“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宽严相济,带着感情去执法。但是,个别民警的执法宗旨意识仍比较差,以管理者自居,在执行过程中降低标准,方法简单。主要表现为:一是执法时不使用执勤执法规范用语,语言随意,或虽能够使用规范用语,但语气冰冷,态度生硬;二是窗口单位或受理群众咨询的民警,回答问题简单敷衍,相互推诿,不能急群众所急,急事快办;三是机械执法,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不考虑当事人是否遇有紧急突发情况、是否受外界因素影响,一律从重处罚。

(二)执法技能欠缺,执法水平停滞不前。个别民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文书制作、讯询问、执法设备操作等执法技能缺乏,限制了自身执法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文书制作要求不明,不能按规定填写、装订,文字内容缺项、漏项或表述不清,文书质量差;二是讯询问笔录千篇一律,不能按照具体案情逐步展开并设置针对性的命题,笔录前后矛盾、关键事实遗漏;三是对各类信息系统和先进的执法装备不了解,无法熟练使用,不能发挥执法设备的最大功效。

(三)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引发群众反感。我局通过教育培训、案例警示、旁听庭审等方式不断提升民警的责任意识、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但是在执法实践中,一些民警执法随意,甚至违法执法,严重影响了执法效果,降低了整个交警队伍的执法公信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执法时未严格履行核对要求,有的错误信息未经审核即上传执法系统,有的作出处罚决定时不认真审核当事人驾驶证,导致当事人驾驶证、牡丹卡被冒用;二是程序违法问题屡禁不止,交通违法信息超时限录入、传唤当事人不使用传唤证、道路交通事故检验鉴定报告或认定书违反法定期限送达当事人等违反程序问题,虽屡经整改但仍时有发生;三是个别案件中取证不及时,丢失证据。如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现场勘查时相关数据、痕迹、提取物证记录不全,或不及时访证,导致事实无法认定;四是违法适用行政强制措施,对不属于法定扣留情形的,仍然强行扣留当事人驾驶证、行驶证或机动车。

(四)执法目的有偏差,重罚轻管。我局要求对易引发交通事故、扰乱交通秩序的严重违法行为,必须从严从速处理,对于因当事人一时疏忽,情节显著轻微,对道路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影响较小的违法行为,要以教育为先,真正体现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执法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民警片面追求处罚数量,为了罚款而罚款,重处罚轻教育。主要表现在:一是执法时求易避难,只愿处理易纠正处罚的违法行为,对那些手续略为繁琐、证据要求高和纠正时群众较为抵触的严重违法行为却避而远之,视而不见;二是执法时不能宽严相济,为了追求罚款数,对轻微违法行为也采取罚款措施,忽视了对当事人的教育;三是对违法行为降格处理。为了让当事人接受处罚,随意变通,有的多个违法行为只处罚一个,有的以一个处罚标准较低的违法行为代替。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直接危害了北京交警的执法形象和执法公信力,追根求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原因:

(一)没有真正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一些民警和领导还没有认识到规范执法的重要意义,没有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真正根植到头脑中、落实到行动中,贯穿到执法环节中。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法制观念淡薄,执法的宗旨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不强,强调客观困难多,强调执法环境多,强调警力、硬件保障不足多。而个别民警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宗旨观念不牢,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执法工作在个别干警的思想上发生了方向性、原则性的错误,甚至引发以权谋私的职务性违法违纪案件,直接制约了整个队伍的规范执法意识和水平的提高。

(二)学习培训成效仍需提升。一是个别单位、个别领导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流于形式,往往是上面怎么布置,下面就照抄照搬,简单开个会、读个文件就算了事;二是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对当前执法中暴露出的新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培训多停留在形式上,功夫下了不少,实际效果有限。加之个别民警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导致个别民警不了解上级的要求、不掌握新法规、不知道新的交通管理手段,使自身执法素质徘徊不前,无形中影响了执法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另外,在复杂执法环境下如何有效处置执法难题、如何妥善应对新闻媒体、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培训。

(三)执法环节精细化程度尚待提高。个别单位对执法制度、规范的落实细化还不够,特别在一些重要的执法环节和执法细节上,缺乏详细的基础调研,没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制度规范与民警实际执法需求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民警在具体环节的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处理疑难问题时,存在偏差,工作不到位。

(四)制度规范执行力较弱。虽然在制度建设层面,交通民警的执法流程、执法标准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但个别领导不能给予高度重视,不组织民警认真学习规范要求,自己也不能深刻领会,对新修订、新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不够,导致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时有发生。

(五)执法监督效力不足。在监督的范围和方法上,还是传统的、老一套的监督方法,有的单位仅限于案件审批、案卷评查等传统方式,监督重心仍停留在事后监督上,事前预警、事中执法管理力度不够,无法将执法监督效力作用在每一个执法环节;另外监督对象一成不变,不能围绕当前重点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进行适时调整,有的形成了监督盲点。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的对策

一是要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执法规范的关键要靠广大民警认识的提高与行动的自觉,影响规范执法的根源正是执法思想不端正问题。当前,部分民警“以管理者自居”的潜意识仍然存在,权力观念强,维权观念弱。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端正执法思想,真正把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体恤感受、保障权利的执法为民理念根植到每一名民警的头脑中,将落实“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要求变成民警的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不规范的问题。

二是要进一步改善执勤执法形象。要教育每一位执勤执法民警,自觉维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民警的形象。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交通警察执勤执法规范》的要求,自觉遵守执勤执法行为规范,做到着装规范,警容严整,警姿端庄,手势标准,态度和蔼,语言艺术。在执法工作中坚持使用规范文明用语,对待交通违法行为人要先敬礼、再说理、后处理。要用“平和”语气向交通违法行为人宣传法律法规,指出其违法事实和处罚依据,尽可能避免对立情绪,法到情理到,把握好分寸,让其心服口服。对拒不接受处罚,态度蛮横的行为人,更要态度超脱,体察感受,换位思考,谅解宽容,留有余地,不说过激的话,不做过激的事,不卑不亢,化解僵局。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执法制度。执法制度的完善是确保民警执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重要前提,是杜绝执法随意性的重要保障。当前,迫切需要出台简便可行、易于操作的执法方式,进一步细化各类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在程序制度建设方面,要紧紧抓住基层民警日常执法最急需的方面入手,全面梳理交通管理执法事项、执法程序、执法环节,列出每个执法事项的所有工作步骤和要求,以执法流程固化执法程序,确定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执法程序标准;在实体制度建设方面,要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执法实际,对容易发生偏差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制定完善证据标准和行政处罚裁量标准。从制度建设上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保障,消除执法不当问题。

四是要进一步推行人性化执法方式。“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念的提出,凸现了“人本”的执法思想,体现了对管理相对人的尊重和依法办事。对此,也要求我们在执法活动中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管理相对人的合情、合理、合法的诉求,考虑管理相对人的情绪和处境,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综合考量具体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社会影响、具体情节和可承受度等多种因素,选择“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执法手段和处理方式,既体现法律的权威,又达到对违法行为人的教育目的。通过推行法律允许、群众理解、情理相通、注重社会效果的人性化执法方式,提升公安交通管理执法工作的公信力,改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民警的执法形象。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当前,我们的民警还存在法律知识不扎实、执法技能不高、缺乏执法艺术等问题,我们的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不善于释法析理、不懂得用法律手段处理复杂局面、不能够巧妙应对媒体等问题。为此,亟需加强全局民警、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法能力建设。每一位民警都要精通本岗位的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对常用的法律条款要能够熟练应用,同时,还要了解一些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知识,在执法中能够准确把握管理相对人的心理和情绪,善于与管理相对人沟通,采取灵活的执法方式化解争议,避免矛盾。各级领导干部要着眼于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力提高统揽全局抓大事的能力,预见危机的能力,用法律手段驾驭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媒体的能力。通过全面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为在执法实践中落实“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念提供基本支撑和保障。

五、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进一步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我局按照“三项重点工作”部署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要求,确定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建立健全交通执法管理体系的基本工作思路。即以提高交通民警依法履职能力、执法技能为主线,以解决当前执法不规范问题为重点,以突出教育培训效果为抓手,以建立完善执法规范制度为保障,正确处理“两个关系”(执法与人性化服务、严管与微笑北京交警形象),实现“两个和谐”(创造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与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机统一,打造北京交管“第一窗口”,树立“首都交警第一形象”。

通过全年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开展,使执法公信力、人民群众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全警学习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公正廉洁执法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执法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执法错误率和批评类信访率双下降。

(一)强化执法不规范问题的整改与防控

一是以开展执法专项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集中查摆、整改执法突出问题。对近年来目标管理考核、执法质量考评、各类执法问题通报等执法监督中发现的执法问题梳理汇总,明确急需解决的执法突出问题,分类拉出账单,进行深度分析,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加强培训,强化监督,落实责任。特别针对容易引发敏感案事件、媒体网络负面炒作、执法安全事故和行政败诉等影响和谐警民关系、损害交警形象的问题,做到坚决纠正,加强防范;对按现有制度措施能够立即解决的执法问题,不等不靠,随查随改;对不能立即解决的建账立项,纳入督办,限时整改;对需要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按职责分工上报职能部门研究解决。

二是加强警示教育。梳理汇总因执法不规范引发媒体负面炒作、执法安全事故、行政败诉、信访投诉等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事件、违法违纪案件和不规范执法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警示教育活动,通过以案释法、以案析理的方式,分析执法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实现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引发民警思考,端正执法理念。

三是完善执法办案预警机制。每月对发现的所有执法问题全面汇总,分类评估,对未来可能成为普遍性或突出性的执法问题发布预警通报,提示相关执法单位和民警引以为戒,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防止问题的扩散、升级。

四是积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深入推进执法办案信息公开,健全外部监督工作机制,完善畅通外部监督渠道,充分发挥警风警纪监督员和人大、政协、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群众等外部监督力量的作用,将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纳入整改。

(二)强化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实效

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结合当前执法形势,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树立新时期执法形象”为主题开展执法理念大学习、大讨论、大走访和征文等教育活动,引导全警深入思考,端正执法思想;同时,将执法理念、交警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全局各类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打牢公正廉洁执法的思想基础。

二是开展执法大纲学习培训。抓紧落实我局执法大纲的全员学习培训及考核工作,通过举办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现场演练、自测训练等方式,使全体民警扎实掌握执法的基本职权、基本流程和基本标准,有效提高执法水平和技能;通过推动各单位自考、各系统专业考试、全局集中抽考三级考核,确保学习培训的成效。

三是强化执法技能培训。抓紧完善《交通民警执法技能ABC》、《交通民警现场执法难点问题处置方法》、《交通管理执法系列问答》、《交通管理执法办案典型案例集》和《交通管理执法经验汇编》,制定《执法小分队查处酒后驾车工作规范》等执法技能培训教材,明确法律适用和证据规格,统一执法方式,传授执法技巧。不断丰富培训方式,依托我局四级培

训机制,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网上授课、比武练兵和旁听庭审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拓宽培训渠道,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并通过模拟演练和轮岗轮训等活动,在实战环境中开展培训,进一步检验和提升培训效果。

四是创建规范执法示范单位。分别以执勤大(中)队、车管分所和事故处理组、执法小分队、执法站、警组为评选对象,制定评选标准,开展全市交警系统规范执法示范单位和示范警组创建、评选以及经验推广等活动,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交警规范执法水平的提升。

五是强化法制服务。充分发挥各级法制部门、专兼职法制员,特别是执法服务队的职能作用,推行法制指导培训“三个一”服务方式(即法制处领导每月一次,局执法服务队每半月一次,支、大队法制科每周一次深入基层一线),帮助、指导基层单位和一线民警解决执法实战中的难题和困惑。

(三)强化执法制度的完善与执行

一是不断健全执法工作规范。梳理整合现行执法规范性文件,在全面清理执法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按照业务类别、执法事项进行分类梳理,修订整合,建立条块清晰、完整统一的执法规范库,为完善和执行执法规范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健全、完善执法工作流程、非现场执法证据规格、行政处罚案卷文书标准、重大敏感案事件盯办等一批执法工作规范,进一步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行为。

二是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根据当前执勤执法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交通应急指挥和协调保障、交通事故快清快处、执法办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涉警舆情应急响应等工作机制,提高合法、灵活、稳妥应对突发案事件的能力,确保突发案事件得到快速、及时、妥善处置,最大限度防止事态扩大,减少负面影响。

三是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继续落实执法大监督工作机制,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健全行政复议、诉讼、涉法信访、事故复核案件执法问题倒查机制,进一步深化执法办案回访、安全防范、现场执法记录等工作制度的实施,确保执行到位,充分发挥监督制约机制对执法工作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篇6:从信访问题来看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 内涵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围绕检察执法活动和过程, 依法规范检察执法行为的一种程序性要求和制约。其目的是通过深化执法理念教育, 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和机制建设, 全面规范执法行为和执法活动, 提高检察干警规范执法能力, 提升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促进检察工作健康科学发展。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执法理念、执法行为方法、执法机制制度、执法能力素质、执法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 既是检察业务建设、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①

(二) 意义

曹建明检察长指出:“检察机关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真正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好。”因此, 加强执法规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只有不断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才能保障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进而推动全民守法,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使宪法和法律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普遍遵守, 依法治国的纲领得以全面落实, 从而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

二是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检察机关的执法能力, 集中体现在执法公信力上。但目前少数检察干警执法不规范、不文明, 甚至违法违规办案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只有从规范执法上下功夫, 把执法办案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强化自身监督制约, 切实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执法水平, 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尊重, 提升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三是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实现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日益增强, 对严格规范执法的期待越来越迫切, 通过司法途径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这对检察机关的执法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其原因主要是执法活动和执法行为不够规范, 导致诉讼活动中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得不到监督或得不到及时的监督。规范执法不仅是检察机关自身公正执法的保证, 也是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途经, 因此, 检察机关只有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适应新形势变化, 实现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执法观念不够端正

一是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理解不深不透, 存在偏差。有些干警认为过于强调规范执法, 在客观上束缚了手脚, 影响办案力度, 存在抵触心理;有些干警认为执法规范化建设就是一种形式, 存在消极应付的心理。二是个别干警执法理念仍过于陈旧, 依然存在重打击轻保护的现象。在办案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收集嫌疑人有罪、罪重的证据, 而忽略无罪、罪轻的证据。三是对程序性规范不够重视。在执法办案中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二) 执法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适用程序规范水平不够高。一些检察干警由于受“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思维影响, 往往对程序法的学习研究不够, 对程序性规定尤其是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执法程序、工作规范及工作标准不能熟练掌握。二是执法办案能力不够强。随着社会公众对规范执法、保障人权的要求越来越高, 相应地对检察干警的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有些干警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全面, 业务素质不过硬, 专业技能掌握不熟练, 办案水平低下。三是运用信息化技术不够熟练。少数干警对信息化办案软件的应知应会掌握不够, 操作生疏, 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 不能充分发挥办案软件系统辅助办案、规范办案的功能。

(三) 执法规范化机制体系不完善

一是执法责任制度规范不完善。在执法办案的各环节、岗位尚存在职责不分、责任不明的情况, 对如何正确履职规定不具体, 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二是执法流程运行机制不完善。执法环节相互衔接不紧密, 对执法流程各个环节的适时监控、检查和监督不到位。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对执法过程的考核内容相对较弱, 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四是执法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不细化, 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执法不规范问题难以分清责任, 无法落实责任追究制度。②五是信息化建设机制不完善。存在办案信息软件系统运用不够广泛、不安全、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四) 规范性制度落实不到位

一是执行规范性制度缺乏自觉性。有些干警满足于自己的经验做法, 对新的规章制度不学习、不掌握, 导致规章制度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二是执行规范性制度存在随意性。部分干警对促进规范执法的举措和要求不理解, 认为会束缚办案行为, 对这些措施和要求存在表面上的应付, 合适的就执行, 不合适的就不执行。三是执法责任追究制落实不严。对于执法办案中出现的问题, 一些检察机关领导不愿自我揭短, 存在该调查的不调查、该处分的不处分, 隐瞒不报、压案不查, 避重就轻, 甚至纵容和袒护违规办案等现象, 致使执法不规范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查处。

三、完善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 加强规范执法理念教育和培训, 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规范执法理念教育, 夯实规范执法的思想基础。正确的执法理念, 决定执法办案活动的正确方向, 是严格公正规范廉洁执法的思想基础。③通过深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 不断增强规范执法的自觉性。要认真学习中央政法委周永康书记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的讲话精神, 切实强化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时效意识和监督意识等“五个意识”, 真正做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全面客观收集审查证据与坚决依法排除非法证据并重、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并重、强化法律监督与强化自身监督并重、严格公正廉洁执法与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并重“六个并重”, 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干警的教育培训, 提高规范执法的能力水平。组织干警认真学习高检院《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 加强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业务培训, 在业务培训中加强执法行为规范培训, 把执法规范化与管理科学化、队伍专业化结合起来, 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以执法规范化为重点, 立足岗位、注重实效, 促进干警熟练掌握执法行为规范, 提高规范执法的能力。

(二) 完善执法规范化机制体系建设, 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办案流程机制。结合检察业务工作实际, 细化执法办案操作流程, 明确职责范围, 使执法办案工作项项有规定, 件件有标准, 事事有程序, 每一个执法环节和每个执法行为都有章可循, 减少执法随意性, 实现对办案的流程管理和动态监督。尤其要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 变事后监督为跟踪监督, 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 增强监督效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执法规范化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执法管理体系, 大力推进案件集中管理, 建立健全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的执法办案管理机制, 将执法全过程置于全程、统一、实时、动态的监督管理之下。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执法管理水平, 构建案件办理、管理、统计一体的技术平台, 实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流转、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执法考评机制。认真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建立健全政法机关执法办案考评机制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完善考评标准, 改进考评办法, 制定考评目标准确定位、考评内容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 推动执法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的有机统一。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追究机制。不断加大执法责任追究工作力度, 健全完善执法责任追究办法, 增强办案责任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明确每个执法岗位和执法行为的执法责任, 对破坏制度、违反纪律的坚决追究, 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罚, 确保执法办案责任追究得到贯彻落实。认真执行《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 加大对各种违反规章的“执法过错”的追究力度, 纠正执法偏差, 杜绝违法办案。

(三) 加强信息化建设, 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要规范程序, 完善检察业务软件建设。要健全各项网络安全管理规定, 认真执行和落实规章制度, 确保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对检察业务软件进一步调整完善, 强化案件流程管理, 突出执法办案的规范要求, 由电脑自动对办案程序、时间进行监控、警示, 督促办案人员及时办结, 加强对办案的质量监督、动态控制, 促进执法办案的规范化。二是要提高干警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要加大全员培训力度, 定期邀请专业人才来院给全院干警授课, 现场传授知识, 发挥有微机基础知识干警“传、帮、带”作用, 努力提高干警的信息化素质, 确保各类案件信息及时准确输入微机, 各类公文文书在微机上书写、流转, 不断提高干警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努力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办案和办公, 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④三是要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要充分利用远程审讯监控侦查指挥系统, 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关键证人、搜查等过程中实行全程录音录像监控, 固定相关证据, 同时约束干警不文明、不规范行为。要逐步实现看守所讯问室实行同步录音录像, 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要积极利用多媒体示证系统出庭支持公诉, 提高公诉案件质量和规范化水平。要充分利用网上举报申诉自动受理系统, 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受理举报申诉, 同时接受群众监督。

(四) 完善执法规范监督制约机制, 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要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 不断完善执法规范化监督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检务督察部门的职能作用, 强化检察长、分管检察长对职责部门的领导和监督, 重点加强对业务部门以及各个诉讼环节的监督,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 严肃纠正和处理违法违纪案件, 规范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机制, 促进规范执法。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和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制度, 主动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 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检察工作, 召开座谈会, 主动征询对检察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健全人民监督员工作机制, 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保证执法活动的公正与规范。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检务公开。不断拓宽检务公开渠道, 通过“检察开放日”、法制宣传活动、电视媒体、检察门户网站等多种方式, 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 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派驻检察室工作和下访巡访工作, “零距离”接触群众, 真诚接受群众监督, 确保执法中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 进一步促进规范执法。

注释

1曹建明.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J].检察日报, 2012.9.16 (1版) .

2张建军.浅谈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EB/OL].2011/11/21日正义网.

3曹建明.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J].检察日报, 2012-9-16 (1版) .

上一篇:泌水一中2012年师生元旦联欢会贺词下一篇:人秘科财务科副科长竞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