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杠杆

2024-04-16

金融杠杆(通用6篇)

篇1:金融杠杆

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推动湖北跨越发展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赵 斌

2010年第12期 ——领导专稿

“十一五”期间,湖北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有力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随着深入推进“中部崛起”、“两圈一带”战略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湖北将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阶段。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将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杠杆作用,最大程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一、“十一五”时期全省金融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金融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服务,金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金融业整体实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做大金融总量与优化金融结构并重,金融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金融总量发展实现新的突破。2009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79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2.76倍,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4.8%提高到9.3%。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21036亿元,是2005年末的2.2倍;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678亿元和12057亿元,分别是2005末的2.12倍和2.06倍;特别是贷款实现了超常规、超历史、超全国的增长,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高于”的目标。今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245亿元,比年初增加3567亿元,增长23.48%;贷款余额14047亿元,比年初增加1990亿元,增长19.27%。

2009年,全省证券市场交易量3.28万亿元,是2005年的20倍;投资者开户数339万户,较2005年增长72%,居全国第9位。全省保险业完成原保险保费收入372亿元,较2005年增长157%,规模居全国第10位。

(二)坚持发展本地机构与扩大对外开放并重,金融活力不断激发。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本地金融机构实现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盈利能力增强。武汉市农村信用社重组改制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武汉市商业银行成功改制更名为汉口银行,并实现了跨市域、跨省域经营。由宜昌、黄石、襄樊、荆州、孝感5家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的湖北银行正在筹建中。长江证券公司成功上市,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东亚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武汉分行等外资银行相继开业。

到2009年末,全省共设有银行业机构59家,证券期货业机构13家,保险业机构41家,居中部省份之首。同时,还有15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协议,全省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证券行业从早期品种单

一、不成体系起步,发展到包含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多个品种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业务架构。保险行业结合城乡实际进一步丰富了业务和品种。

(三)坚持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

2006—2009年,全省新增贷款601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23倍。与此同时,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也实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挂牌上市企业11家,融资额79.7亿元;进行再融资上市公司20家,融资额332.1亿元。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再融资共计411.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取得新突破,全省共有14家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间票据融资合计545.4亿元。创业投资日趋活跃,2009年末,全省已形成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武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两个开放性投融资平台为支点,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相结合,服务覆盖全省的创业投资体系,管理创投资本约63亿元,总投资额近20亿元。全省产权交易资产累计175亿元,产权交易综合业务指标持续居全国同业前列。

(四)坚持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并重,金融“扶弱”能力全面提升。

湖北“三农”发展任重道远,下岗职工、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规模较大。围绕做好金融“扶弱”工作,全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加强配合,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06—2009年,全省政策性银行贷款增加957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总增量的15%,有效支持了粮棉油收购、新农村建设和重点商品进出口。同时,“扶弱”政策性金融业务也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分别累计发放20.81亿元和40.37亿元,2009年末两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4.4亿元和29.3亿元,较2005年末分别增长13倍和1.7倍,助学贷款业务在全国位居前列。实施“金融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工程”取得明显效果,2009年末全省民贸民品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4.13亿元,同比增长124%,全年累计贴息2618万元,同比增长95%。政策性“三农”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9年末,全省政策性“三农”保险已累计赔付3.45亿元。

(五)坚持改善金融服务与改善金融生态并重,金融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产业发展的眼光看待金融业,致力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全省金融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政策。推行省行(会)合作,先后与一行三会、多家商业银行总部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了合作会谈或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为湖北省经济金融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单位予以激励。加强对各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考核推动;整治金融司法环境,积极开展金融案件清理执行活动。深入开展金融信用市、县创建活动,到2009年末,全省13个市(州)全部达到金融信用市(州)标准,大部分县(市、区)先后被评为金融信用县(市、区)。

“十一五”时期全省金融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货币信贷运行平稳,资本、保险市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力不强、发展不够、优势不大仍是全省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照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科学发展步伐的要求,我省金融发展中仍有不少亟待改进之处;特别是县域经济的金融利用率和金融覆盖率还较低,县域经济的融资能力还较弱,金融服务不足、融资困难依然是制约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一,金融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省金融资源配置存在“四个不平衡”:一是区域配置不平衡。金融机构网点和贷款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襄樊等地,县域地区机构网点不仅数量少,而且功能单一,贷款投放不足。二是存贷款增长不平衡。近年来,我省存贷比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县域存贷比总体上偏低。今年9月末,全省县域贷款总量为2899亿元,同比增长41.5%,高于全省贷款增速22.2个百分点。我省县域GDP占全省一半以上,但县域贷款总量仅占全部贷款的20.6%,县域存贷比为44.5%,比年初提高3.6个百分点,但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7个百分点。三是贷款期限配置不平衡。目前全省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已超过90%,中长期贷款占比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生产性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四是企业间信贷投入不平衡。尽管小企业贷款的增幅和占比在逐步提高,但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全部企业贷款中的占比仅为23.7%。

第二,金融改革发展有待深化。目前我省上市公司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水平不高,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不强;企业债发行规模和证券行业平均规模较小,期货市场发育不足;保险覆盖面不宽,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渗透率不够高;产权交易平台不完备,产权交易主体和品种相对单一,产权市场融资功能不强;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业对外合作层次较低,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亟需进一步加快。

第三,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以“零风险”为导向,贷款权限高度集中,贷款门槛设置过高,贷款审批时间过长,贷后考评追责制度过严。受诸多因素制约,目前选择在湖北开展的国家重大金融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项目还不多。同时,在金融组织方面,我省常规性、成熟型金融组织比较多,但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控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创新性金融组织在我省发展还不快;金融产品也存在产品定位雷同、业务种类单一等问题。

第四,法人机构发育不足。目前全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为主,法人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数量较少,法人基金公司在我省还是空白。我们要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大力发展本土法人金融机构。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缺乏一定数量的有实力的法人金融机构恰好是个“软肋”。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金融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金融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认清形势、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努力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共生互荣,湖北金融发展才能后劲充足,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才能基础坚实,“提挡进位、弯道超越”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省金融业要牢牢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努力实现“七项目标”,促进经济、金融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破性缓解县域经济融资难问题。

一是金融业增加值发展目标。到2015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二是金融业总量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存款规模力争达到400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8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上市公司数量超过130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总额突破1500亿元,证券化率和企业债发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力争期货交易额占全国比重达到8%,直接融资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保险保费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幅18%以上,保险深度达到3.5%,保险密度达到1600元。各类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规模争取达到1000亿元。

三是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展目标。到2015年,争取引进未在省内设立机构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全部来鄂开设分行,设立1—2家省级商业银行,引进8—10家外资银行,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贷款子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0家以上,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各2—3家,争取2—3家地方金融机构上市。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各达到200家以上。全省证券营业部达到200家左右,培育2—3家规模大、实力强的期货经营机构进入全国前列。积极争取相关期货交易所在我省设立稻谷、玉米、钢材等期货品种的现货交割仓库。力争法人保险机构达到4家,保险主体60家以上。大型综合性股权投资基金达到2家以上,多方式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200家以上。

四是金融服务结构调整目标。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新增存款要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确保农业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全部新增贷款增幅。各市、州、直管市至少新增2家上市公司,全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票据10期以上。保险业县域农村业务占比显著提高,科技保险覆盖率明显扩大。到2015年,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至少设立1家注册资本金1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湖北中企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达到20亿元以上。培育1—2个资产过2千亿元的金融控股集团。

五是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到2015年末,武汉地区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5万亿元。上市公司总数突破80家,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突破1000亿元,各类直接融资总额力争达到2000亿元。设立和引进证券机构总部3—5家,分公司及地区总部10—15家。武汉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3%;总部保险法人机构达到4家,引进4—6家保险机构区域总部,专业性保险主体10家,外资保险主体10家,保险机构在汉一级分公司达到60家以上。设立和引进各类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150家以上。争取设立各类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达到30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六是金融生态建设目标。到2015年,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户及中小企业信用评定体系,信用农户及信用乡镇占全省农户总数及全省乡镇总数的90%以上,全省各县(市、区)均成为金融信用县(市、区)。建立信用档案的中小企业超过30万户,创建信用社区1500个以上。

七是金融安全建设目标。建立商业银行可持续的动态资本补充机制,增强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切实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加强“一行三局”及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与信息沟通交流,实现对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全方位的有效监管,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以上七个目标,是我省金融“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进一步引领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金融改革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我省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金融业的主要举措

(一)加大金融对全省经济的支持力度。

合理规划金融产业布局,推动“两圈一带”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落实省部合作协议,为全省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支持建立完善鄂西圈投融资运营体系,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圈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融资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引导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长江经济带项目规划、论证,并给予融资支持。重点支持“两圈一带”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信贷投入,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努力把绩优公司打造为行业龙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探索适应科技型企业发展要求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担保方式,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等新的信贷品种,加快开展对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的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创新资金结算、基金托管、企业银行、理财服务等业务,推出贷款与投融资的综合服务新产品。积极支持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推动商业承兑汇票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与使用。

(二)加快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武汉投资组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动本土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支持汉口银行和武汉农商行、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光大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天风证券、合众人寿等做大做强。引进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争取金融机构在省内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运行与服务机构,建设武汉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三)切实缓解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

1、各级政府要主动作为,在提升县域金融服务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是以提高县域存贷比、优化贷款结构为着力点,完善对县域金融的考评机制。各级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县域金融的要求,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不断提高县域存贷比、提高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比重,并以此作为考评、奖励的重要依据。积极引导存款资源(特别是财政性存款)向存贷比高的金融机构流动,推动“存贷挂钩、以存引贷”,使新增存款更多更快地转化成为本地贷款。二是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各级政府要学习先进经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各地要研究探索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办法,调动各界参与开展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缓解小企业融资难。三是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加强环境建设。我省开展金融生态建设和创建金融信用地区活动已近十年,效果显著,要进一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吸引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发挥县域融资主力军作用。一是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目前,农村金融是全省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各金融机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努力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财政部决定从今年起将我省列入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范围,这是重要的政策机遇。各地和相关金融机构要抓住机遇,努力争取,共同推动县域涉农贷款增长。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在我省县域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各金融机构要不断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机制,加快产品和流程创新,充分发挥“小企业金融服务俱乐部”的平台功能和作用,探索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探索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要在小企业贷款的授信评级、审贷流程和业绩考核方面大胆创新并取得突破。要学习襄樊金融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经验,积极调查掌握辖域内企业融资需求情况,和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小企业融资信息库,并根据信息库的资料提供金融服务和辅导。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指导,支持在县域设立银行分支机构,进一步扩大县域银行机构授权授信额度,保证县域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3、充分发挥资本、保险市场的融资、保障功能。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企业上市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亲自协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有收获。山东沂源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几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抓上市,现有4家上市公司,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各地要建立绿色通道,为企业上市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现阶段,要密切关注中小板和创业板申报企业的审核情况,了解相关信息,全力配合、帮助中小板和创业板申报企业做好上市审核工作。还没有上市公司的市州,要力争早日实现零的突破。

保险业在促进我省经济发展、补偿经济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政府金融办、湖北保监局联合开展争创保险先进县市活动,就是推动地方政府重视保险、支持保险、用好保险工具。各地要加快保险业的发展步伐,扩大县域保险覆盖面,并开办新的险种,以满足经济社会多层次、个性化的保险需要。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农民补充养老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农房保险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不断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该由县(市、区)承担的保费补贴,要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真正把这项农民得实惠的政策落到实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抗风险保障。

4、努力推进金融创新。一是加快全省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建设,激发金融体系的活力。当前国家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措施相继出台,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在继续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县域经济贷款力度的同时,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使立足于本地的法人金融机构迅速成为县域金融的主要力量,形成适应县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需求的金融体系。要加快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的步伐,通过改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积极鼓励股份制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湖北银监局对此已作了工作部署,要加大力度进一步落实。要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力争每个县市都有若干个这样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二是积极探索开展信用贷款。目前金融机构的“零风险”的取向不合理,一个没有信用贷款的金融体系也是不正常的、低效的。现在我省县域信用环境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多数县市已成为“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应该有条件发展信用贷款,降低贷款门槛,提高资金杠杆率。这是当前克服融资难突出矛盾、解决县域金融低存贷比问题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在这方面,全国已有不少先行者。如,主要为小企业服务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多年来探索出了一整套灵活高效的模式和机制,其信用保证贷款已占到全部贷款的93%,抵押贷款比重仅为7%以下,在高效服务于企业的过程中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迅速扩张,而且不良率始终保持在0.7%以下,成为全国中小银行的典范;北京中关村园区自2007年开始联合北京银行发展信用贷款,目前余额已达7亿元,没有一笔不良贷款。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信用环境和金融机构条件较好的县市,率先进行信用贷款试点,为有效破解抵押贷款难题走出一条新路。三是积极拓宽信贷与保险结合的思路。各地担保机构少,实力不足,是困扰我省县域金融的一个突出矛盾。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着力运用市场机制来化解这一矛盾,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积极引进保险机制。国内很多地方对此已有了很好的探索,譬如:陕西省针对发展大棚生产的农户推出“银保富”项目,农户投保后银行就贷款,政府对农户的保费进行补助,一旦出现还款问题保险公司负责赔付,此举极大地促进了陕西农村大棚蔬菜的迅速扩张;北京中关村园区则明确提出“以保险促信用,以信用促贷款”的思路,通过企业的“信用保险”促进“信用贷款”的发放,政府则对企业的保费、资信调查费和利息给予20%—50%的补贴。以上种种探索,都是以政府少量资金(通过保费、风险补贴)撬动保险机制,通过保险的介入有效推动了信用贷款的发放,实现了企业(农户)、银行、保险的“三赢”,政府资金的“杠杆效率”也得到有效放大。

(四)为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金融工作领导。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主动谋划、大胆创新,切实推进金融产业发展。省政府金融办要与相关部门建立金融产业发展建设联席会议和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金融产业发展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金融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深化省行省会合作。要深刻认识到省行省会合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建立完善省行省会合作机制,促进省行省会共建。积极联系目前尚未与我省签订省行合作协议的金融机构,创造各种条件,尽快签订省行合作协议,实现全覆盖。加大与已签订协议的金融机构的互动与沟通,进一步推进省行省会合作协议的落实。

三是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在职责权限内,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落实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给予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必要的优惠政策,促进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加快发展。要创造条件,为金融机构抵债资产处置提供便利和优惠。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保险产品,如企业年金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和农民工保险等,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要为县域新型金融机构的运营提供便利。切实优化金融发展的法治环境,依法维护金融秩序,加大金融维权和金融债权追缴力度,严格规范企业改组改制,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四是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与各金融机构配合、与金融监管部门及武汉高校联合组建金融人才培训中心等方式,对政府有关机关、金融机构人员进行有计划的专业培训。制定有关培养、使用、引进金融人才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作用。

五是高度重视并稳妥做好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当前,诱发非法集资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非法集资活动的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和欺骗性增强,个别地区非法集资活动一度呈现集中高发势头,少数群众参与外省市的非法集资活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省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准确认定案件性质,打早打小,稳妥做好处置善后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创新更多的理财投资产品,使社会公众远离非法集资活动,确保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

篇2:金融杠杆

一、强化市场营销,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我行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明确目标市场,加大对优质客户、优质项目和优秀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力以赴支持地方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加大对具有垄断优势、经营稳定、效益良好的交通、电力、电信、能源等重点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类客户的信贷投放。重点拓展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国家重点港口、码头等建设项目,大力支持核电、大型火电建设项目,继续扶持供水、供气、供热和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有重点地选择综合实力强、现金流量大、经营效益好的重点高校、大型医院以及文化传媒、旅游、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的重点客户,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三是围绕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企业三大亮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优质客户,并对轻工、电子、汽车、冶金、化工、医药、烟草等行业中经济实力强、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的行业排头兵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四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开准入门槛,按照谨慎推开、分类管理、制度到位、严格监控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管理规范的优秀中小民营企业,促其不断成长壮大,形成新的经济亮点。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和个人消费贷款市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二、强化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市场拓展能力。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集中有限的信贷资源,优先满足优质客户、优质项目的金融需求。一是调整客户结构。积极培育贡献度大、风险度低、信用度高、竞争力强的优秀客户群,清理并退出贡献度小、风险度高的普通客户,压缩低信用等级客户数量。二是调整业务结构。进一步提高综合融资安排水平,扩大项目贷款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的比重,压缩一般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加大低风险方式贷款投放力度,大力拓展风险低、收益稳定的其他融资类产品。三是调整期限结构。根据资金来源的期限结构,合理组合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产品,充分利用分期偿还、整贷零偿、再融资等手段,积极发展流动性强的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业务。针对企业短期融资票据化的趋势,合理匹配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票据贴现。

三、强化信贷产品的创新与推广,充分满足客户需求。顺应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同业信贷产品和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做好信贷产品的创新、整合和推广工作,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一是大力盘活流动资金贷款存量,通过存量移位和加速周转,增加有效流动资金贷款投放。重点推广经营周转贷款、国内贸易融资等流动资金贷款新品种,丰富短期信用工具,使短期贷款与流动性负债相匹配。二是全面整合个人信贷业务管理、营销渠道和技术平台,加快形成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为重点的个人信贷产品体系,重点发展以抵押和质押为担保方式的个人贷款品种,促进个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三是突出抓好国际业务的创新发展,重点推广福费廷、利率掉期和进口押汇等业务。对实施“走出去”的外向型企业积极提供海外融资服务,发展“内保外贷”、出口信用保险项下出口买方信贷和出口保理等业务。四是大力拓展银团贷款安排、融资安排、保理等新型融资业务。

篇3:利用金融杠杆强化辽宁经济建设

一、利用金融杠杆强化辽宁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金融机构与经济实体之间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

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现状、发展态势, 以及对金融支持的紧迫性缺乏应有的了解。同时, 实体经济对金融部门的政策也缺乏深入了解。多年来, 金融部门对老工业基地了解和支持相对较多, 而对新产业、新技术的了解和支持则较少。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老工业基地, 老技术、老设备急需升级改造, 需要金融注入新鲜的血液, 然而, 这些信息没有及时反馈到金融部门, 影响了产业升级与技术的更新换代。

2. 对利用经济杠杆进行金融合作的认识明显缺乏。

政府有关部门, 一般都会重视本土金融资金投资与利用, 忽视外埠资金的流入和投资, 反对金融资金流出和对外埠项目投资利用。对中等及以下城市群的经济区产业整合认识不足, 缺乏适应辽宁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整合项目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 没有认识到利用经济杠杆进行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辽宁经济的深度发展。

3. 金融创新服务水平低, 与辽宁经济发展不适应。

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部门高效的服务与相对低廉的成本。然而金融部门间的较高收费, 使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合作发展受到阻碍,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的金融部门存在金融产品信用较差, 代办业务费用较高等问题;金融企业间存在的一些无序竞争也导致了经济效益的低下。

4. 金融服务水平单一, 金融基础设施单薄。

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以传统信贷和服务居多, 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配置不合理, 金融部门的创新性产品、现代电子化网络化程度比较低。此外, 金融基础设施陈旧, 有的区域金融网点较少, 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还不完善, 满足不了现实发展的需要。

5. 辽宁金融合作创新机制未建立起来。

金融部门以独立的个体开展业务, 各自为阵, 没有建立起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金融合作规划、协调, 金融资源自由合理科学流动等都还在初步运行阶段;金融创新, 提高金融效率依托的证券、租赁、保险、担保、信托等各类金融资源有待进一步融合;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不强, 对辽宁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不足。

6. 辽宁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够。

辽宁经济以重工业为主, 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保护和治理环境任重而道远。因为绿色经济具有所需时间长、转化经济效益较慢的特点, 金融企业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没有很好地支持绿色环保经济的发展;另外, 金融部门客户存在企业环保信息不全, 环保部门信息滞后、隐瞒, 环保信息缺位等问题, 使金融监管部门很难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行有效的金融管控。

二、利用金融杠杆强化辽宁经济建设的建议

综合上述问题, 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全力促进辽宁经济发展是亟待重视和加强的问题, 结合辽宁经济发展现实与金融业发展现状, 应当积极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 制定相关政策, 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金融部门制定金融政策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结合辽宁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实际, 保证资金对国家产业政策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支持, 保证资金对中小企业、“三农”及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政策的支持, 保证资金对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支持。制定金融风险防范政策, 金融机构要积极健全评估机制, 要认真开展现场评估, 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 培育良好的金融主体, 将金融管理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2. 优化信用体系, 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应大力改善全省金融生态环境,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 加快信用平台的建设, 实现银行、保险、证券及外汇等机构相关信息的共享。首先, 要扩大征信信息采集范围, 实行信贷审批贷前、贷后管理新机制。其次, 要全力加快信用系统建设, 依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把辽宁经济区内每个项目、每个企业、每个公民的信用情况全部纳入信息系统。再次, 要以政府为中心建立金融和企业沟通的信息平台, 通过信息平台将金融的政策、导向快捷地传达到企业, 企业也能将自身的需求诸如产品升级换代、技术改造等信息及时全面地传递到金融企业。

3. 积极建立金融中心, 促进辽宁经济有效提升。

金融中心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增速明显的特点, 能够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 促进辐射功能发挥、促进金融资源灵活流动与金融结构的调整。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位于沈阳市中心, 是沈阳市的中心商务区, 它带动了金融的发展、商务楼宇的建设、金融机构的引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及房地产、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相关产业的兴起。用金融商贸开发区的发展来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必将在促进辽宁全面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4. 利用金融融资方式创新, 积极解决融资问题。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用于此的资金具有周期长、规模大、回笼慢的特点。传统的金融融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利用金融融资方式创新,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融资的需求, 例如可以利用银团贷款、设立企业产业基金、创立投资平台、设立重大装备研制风险基金以及重大开发项目补贴等。融资方式创新还可以尝试企业债券的发行,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降低融资成本, 促进企业高速发展。

5. 利用金融杠杆, 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继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多个方面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力度。首先, 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 引导各涉农银行下沉服务重心, 改善乡镇及以下行政村落的基础性金融服务。其次, 加大涉农贷款投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引导涉农银行对“三农”业务实行专项的独立管理, 确保涉农贷款投放速度的提升, 保证新增存款更多用于支持“三农”经济建设。再次, 要用好用活统筹城乡先行先试政策, 积极创新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涉农金融产品, 以满足农村需求。

6.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区域性合作, 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

篇4:金融高杠杆何去何从?

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金融高杠杆的使用在过去几十年中达到了极致,最终导致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纷纷谴责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化,“去杠杆化”浪潮迅速在全球展开。

《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硬性外在约束,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实际上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最高杠杆率,商业银行的风险也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是,条文的监管终究有限,金融创新必然会打破监管限制,随着商业银行的业务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金融杠杆也在不断调整。美国银行业数据显示,美国银行业金融杠杆率约在11倍至14倍之间,近十年的趋势是先降后升。看起来似乎十几倍的杠杆率不能说很高,但如果考虑到商业银行管理资产的规模以及在货币政策中的乘数效应,14倍与11倍就有很大差别了。以花旗集团2007年的一级资本909亿美元计,3倍资产扩张就是2730亿美元,即使很小的杠杆扩展也会带来巨额的资产规模扩张。

促成如此大规模的资产扩张或者说杠杆提高,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因素:首先,全球的流动性过剩为高杠杆提供了“舒适的温床”。其次,现代商业银行的功能已经相对传统商业银行有了很大的飞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金融交易技术逐渐成熟,非银行金融机构大规模出现,对商业银行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现代商业银行“从传统的以‘融资中介为核心,逐渐转型为以‘财富管理为核心”,而在正常情况下,投资型业务如果不出现系统性风险,保持较高的杠杆率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回报。

如果说商业银行十几倍的杠杆率还算“保守”,那么投资银行几十倍的杠杆率简直就是“贪婪”了。数据显示,美国四大投行(高盛、摩根、美林、雷曼)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平均19倍左右杠杆提高到2007年的28倍左右,雷曼在2007年杠杆倍数超过30倍。投资银行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只能依靠金融市场融资,包括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这种严重依赖市场的融资方式与如此高的金融杠杆并存的局面,显得很不协调,但是正是这种看似不协调的模式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了5年之久,直到他们在危机中倒塌。

在传统投资银行模式的转型中,交易型业务成了投资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需要大量资金的运作。由于投资银行本身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只能通过放大杠杆获取大量的资金。不过,这些都只是投行高杠杆化的基础条件,真正实施高杠杆的高管人员的决策机制才是最直接的因素。新世纪以来,投资银行变更为公司制并且成为上市公司,完成从合伙制到公司制的转变,风险变为有限责任形式。但利润分配机制却保持着原有的合伙制形式,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华尔街从业人员的高额年终奖金及离职薪金。高额年终奖金是根据从业人员为公司带来的利润发放的,而与其为公司带来的风险无关。在此激励机制下,投行管理人员自然敢于通过高杠杆操作获得巨额资金,然后通过交易型业务创造更大的利润。这种不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虽然也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去金融创新,但是在传统的业务接近饱和时,金融创新就可能出现在需要大额资令运作的高险领域,例如对高风险资产的投资、自营业务等。另一方面,在股东不可能增加股本,只有通过债务融资才能获得如此大的资金,而公司财务风险完全由股东承担的情况下,高杠杆运作就成了管理人员的最佳选择。

对冲基金从它产生之日起,就采用杠杆交易。最早的对冲基金利用市场中的无风险套利机会,通过拆借巨额资金建立对冲头寸,只要资产价格有小幅波动,这种对冲方式就会带来巨额利润,因此,杠杆交易是对冲基金的“天性”。但是不同类型的对冲基金,其杠杆倍数有很大差异。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对冲基金已逐渐偏离了无风险套利操作的基准,转而投资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例如信用违约掉期、期权、期货等。对冲基金的高风险投资策略不仅没有使其降低杠杆倍数,反而逐渐提高,这种“赌博式”的操作早已违背了对冲的“天性”。

物极必反,人性的贪婪最终将会使其自食其果。当金融危机到来,泡沫破灭之际,信用扩张机制转变成信用收缩机制,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成了在危机中将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的最好选择。

但是,“去杠杆化”时代真的来临了吗7显然这不是个简单的是与不是的问题。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世界经济越来越需要一种或者多种价值相对稳定的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但是,现行的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家出于拯救本国经济的需要,竞相提出庞大的金融救援计划,向市场注入巨额的基础货币,而当金融危机过后,这些货币通过高杠杆化扩张涌入市场时,世界金融体系将会崩溃,回归金属货币时代的呼声则会越来越高。因此,矫枉不能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去杠杆化”应该只是目前的应急措施,当危机逐渐散去,金融杠杆将会恢复到正常水平,不再贪婪与疯狂,而多了点理性与责任。

篇5: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为了了解杠杆的应用,我们先来了解几个与杠杆有关的概念.以图1甲中钢丝钳为例,其中A为剪钢丝处,B为手的用力点,O为转动轴(支点),图乙为单侧钳柄及相连部分示意图,图丙中画出剪钢丝时的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其中: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即图中的O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图中的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图中的F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图中的l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图中的l2. 了解了杠杆的五要素以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一、判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常用方法 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即F1l1=F2l2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叫省力杠杆,省力杠杆能够省力,即:当l1>l2时,F1F2为费力杠杆.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叫等臂杠杆,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即:当l1=l2时,F1=F2为等臂杠杆. 2.根据机械功原理: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省力杠杆费距离. (2)费力杠杆省距离. (3)等臂杠杆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二、日常生活中的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经常使用各种杠杆,这些杠杆,有的复杂,有的简单.现把生活中常遇到的杠杆归类如下: 省力杠杆:撬杠、羊角锤、开瓶起子、钢丝钳、手推车、扳手、动滑轮、核桃夹等. 费力杠杆:筷子、铁锨、理发剪刀、钓鱼竿、笤帚、镊子等. 等臂杠杆:托盘天平、定滑轮等. 说明 有些剪刀要看具体的用途才能准确地确定省力还是费力,如图2中的剪刀:如果想要剪开较硬的物体,使用哪种最合适?答案很明显选D.因为D中的剪刀阻力臂最短,动力臂长,所以最省力. 三、例题解析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中,杠杆也是主要的考查内容之一.考试形式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计算题和实验探究题等多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杠杆的五要素、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及应用等.在这里,针对有关杠杆的考点,进行归类分析如下: 题型一: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例1 如图3所示为钓鱼竿钓鱼的示意图,O为支点,F1表示手对钓鱼竿的作用力,请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鱼线对钓鱼竿拉力F2的力臂l2; (2)钓鱼竿属于 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答案 (1)如图4 (2)费力 点拨 ①画力臂时必须注意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的作用线是通过力的作用点并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②判断省力还是费力,主要根据力臂的长短,本题中很明显阻力臂大于动力臂,因此是费力杠杆. 题型二:会找出作用在杠杆上的最小力 例2 如图5是用羊角锤撬起钉子的示意图.为了撬起钉子,分别用四个力作用在锤柄的末端,其中最小的力是( ). A.F1 B.F2 C.F2 D.F4 点拨 这种题型仍然是找力臂,关键是找到最长的力臂.根据数学直角三角形知识,斜边比直角边长.F2对应的力臂最长.所以本题答案是B. 题型三:判断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例3 以下是日常生活及实验中常用的一些器械,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点拨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我们把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如果动力臂比阻力臂长,就是省力杠杆;如果动力臂比阻力臂短,就是费力杠杆;如果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就是等臂杠杆.题中例子的实质都是考查杠杆的分类.A是等臂杠杆,C、D是费力杠杆.答案是B.

篇6:“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活动“拔图钉”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杠杆的定义。教材以“用螺丝刀拔图钉”为例,介绍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得出f1×l1=f2×l2,使学生完成对杠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材还提供了我国古代发明的关于杠杆的许多器具,介绍我国古人对杠杆的认识,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对杠杆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初中生有好动的优点,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敢想敢做,这些都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②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③理解并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③提高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②养成友好开放的合作精神;

③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①学画动力臂、阻力臂;

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与方法。

5.教学难点

①对动力臂、阻力臂的理解;

③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6.教学方法

问题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7.教学工具

钉有图钉的木板,小木块,螺丝刀、钳子、钉锤、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等。

8.教学过程

问:木板上钉了一只图钉,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学生动手力图拔出图钉,但是很难拔出来。

师:在你们面前的实验桌上提供了螺丝刀、钳子、钉锤和木块,你怎样利用这些器具把图钉拔出来?

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地动起手来。

问:哪位同学能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样把图钉拔出来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师: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更省力?

(在实验前已经分好小组,3人一组,每小组一个实验桌。)

实验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提问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重点归纳出几种是利用杠杆拔出图钉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请看一段动画片段。

ppt展示:打开啤酒瓶的动画片段;衣服夹子的动画片段。

问: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都要动。

问:怎样动?

学生回答:转动。

引出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介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利用投影仪一步一步标示支点、动力、阻力(可直接在投影的纸张上标示出来)。

然后在投影的纸张上示范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并指出从支点向一个力作出的垂直距离就叫力臂。

学生练习:作出下面三图中的动力臂与阻力臂。

(注意:练习的设计要简单,但是能紧扣知识点,且尽量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例子。)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对不会画的学生个别指导,注意语气要亲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师讲解与评价:收几份画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下,这样做既可以起到表扬作用,又可以为其他学生展示一个正确的规范解答。师再强调一下画图的方法与注意点。

ppt动画展示:一个是会挑水的人挑起两桶水的动画;一个是不会挑水的人只挑起其中一只桶的滑稽画面。旁白:我就纳闷了,挑同样的两桶水,我和他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师:没有挑起两桶水的那个人不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即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平衡。那你们猜猜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杠杆才能平衡呢?

学生开始踊跃表达自己的猜想。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就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我们实验桌上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水平平衡?

补充:本实验中的杠杆当然在水平位置、倾斜位置都可以静止(即平衡),我们就以水平平衡为例探究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另外,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也给我们的测量带来方便。如上面的练习3中所示,此时动力臂、阻力臂与杠杆恰好重合,我们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长。下面你们开始设计实验。

提问几个学生:请把你的实验设计给大家说一下。

师:你们讨论一下他们这几个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师总结:通过你们的讨论,我们就以大多数人赞同的步骤进行实验:

①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②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③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师:下面你们开始实验,实验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学生操作中指导他们分好工,在初中探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包办,几个人旁观的现象,指导他们合作探究,强调不能一人包办。)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指导过,如: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间的数值关系,等等,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学生得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得到的结论给大家说说?

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小组之间对这些结论进行交流讨论。

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用ppt展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应用:

投影练习:如图4,一根扁担左端挑着100n的青菜,右端挑着200n的萝卜,扁担保持水平静止。肩膀距离左端1m,则肩膀距离右端多远?

介绍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鼓励学生要像阿基米德一样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杠杆方面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和自己的感悟简洁地记录下来。

课后思考:

给你一根铁棒,怎样去撬动一块巨石?

9.教学反思

9.1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以设问方式并让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拔图钉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良好氛围;借助ppt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不求难度,只求对这节课概念的理解,学生做起来既容易,又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9.2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细致严谨、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据;在实验小组内,强调不能一人包办,别人旁观,要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得出结论环节,发动学生组间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科学素质;在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9.3教学过程力求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

上一篇:长滩游记作文下一篇:人事文员工作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