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杠杆

2024-05-07

第1课时杠杆(通用8篇)

篇1:第1课时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第1时)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教学用具】

1.学生自备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

二、新教学

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学生活动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认识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活动7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几个杠杆示意图,学生指出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并作出动力臂、阻力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

学生活动8 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引出杠杆平衡概念。

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9 学生观察:教师开门时的两种不同情形:一次在门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门轴附近用力,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要想使杠杆转动或静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学生活动10 学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实验。教师提示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11 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4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与前面的猜想结合起来。)实验结论: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

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并提出问题:在本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开始的时候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篇2:第1课时杠杆

篇3:第1课时:字词

字词部分主要包括语音、汉字和词语三个方面,是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中考语文对字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给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词语;辨识常用汉字的误读;辨识拼写及声调的错误;辨识常见的错别字(多是考查别字,一般不涉及错字);考查查字典的能力;考查音形义相近的、易混淆的汉字或词语。

要想做好此类题目,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一些多音字、多义字、同音字、形近字,很容易读错、写错,要能够准确辨别;

2. 方言对普通话读音的影响;

3. 能运用多种检字法查字典;

4. 仔细辨析词语间的细微区别 ,可从其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5. 特别注意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一要真正理解其意思 ,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对象和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得正确与否。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掌握得怎样了?

1.(201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请将下列内容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2.(2013·山东省淄博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雾霾(mái)眷念(juàn) 气冲斗牛(dǒu)

B.羸弱(léi)媲美(pì) 风雪载途(zài)

C. 酬和(hè)猝然(cù) 风姿绰约(chuò)

D. 褴褛(lǚ) 发酵(xiào) 鳞次栉比(zhì)

3. (2013·山东省淄博市)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驽钝稔熟口头禅白驹过隙B. 徜徉搏弈里程碑融汇贯通

C. 憧憬广袤闭门羹大庭广众D. 桑梓恻隐明信片断章取义

4. (2013·贵州省遵义市)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更加更改更换更正B.中奖中意中肯中计

C.剥夺剥皮剥削剥离D.横蛮横竖横行横财

5. (2013·江苏省徐州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角(jué)逐亵牍(dú)重蹈覆辙(zhé)满载(zǎi)而归

B. 教诲(huì)剽(biāo)悍毛骨悚(sǒng)然相得益彰(zhāng)

C.惬(qiè)意斑斓(lán)咬文嚼(jiáo)字心无旁骛(wù)

D. 追溯(sù) 焦灼(zhuó) 粗制烂(làn)造高屋建瓴(líng)

6. (2013·广东省汕头市)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qíqū)险路。 ( )

(2)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héxù)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 ( )

(3) 设计者和匠师们(yīn dìzhìyí),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

(4)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gēn shēn dìgù)。()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第1小题主要考查考生书写汉字的水平。看到这类题,很多考生认为太简单,就很随意地写上去了,这是不对的。做这类试题,应根据规定的字体(多是正楷)做到规范书写,并保持卷面整洁。要特别注意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不能写错字或乱涂乱画。需要强调的是,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写字特别重视,所以这类试题还会继续保留。

第2小题考查的是语音。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常用汉字的误读情况, 主要包括多音字误读、形似字误读、方言误读、姓氏误读、古音误读和习惯性误读等。这里面的“发酵”的“酵”就是一种习惯性误读,应读“jiào”。

第3小题考查的是字形。“搏弈”应是“博弈”,“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所以应选B。做这样的题应该特别注意整理,要把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筛选归纳,然后多读多记,这样的话,一般就问题不大了。

第4小题考查的是多音字。如果题目中涉及的多音字较多, 或者每个选项中的词语数量较多,就会增加难度。对于错误率较高的多音字,要强化记忆,否则,就会在这类题上栽跟头。本题应选B。

第5小题和山东省淄博市的命题方式不同, 是将字音和字形放在一起进行考查。这种题型既压缩了试题数量(由两小题变为一小题),又不会降低考查要求(一个小题考了16个词语,既有语音,又有字形 ) , 今后很可能会被更多的省、市所采纳。 本题答案 :C (A. 牍—渎,载zǎi—zài;B. 剽biāo—piāo;D. 烂———滥)。

第6小题是根据拼音直接写出词语,4个词语依次是:崎岖、和煦、因地制宜、根深蒂固。错误率较高的是和煦的“煦”和根深蒂固的“蒂”。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3·广东省广州市)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洗濯/烧灼炫耀/头晕目眩B. 慰藉/嫉妒告罄/惟吾德馨

C.炽痛/叱咤点缀/因病辍学D.泯灭/器皿纯粹/猝然长逝

2. (2013·广东省广州市)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证据确凿人声顶沸机构臃肿搏学多才

B. 仰慕之情家瑜户晓妇儒皆知鞠躬尽瘁

C. 深恶痛疾出言不逊匿名举报诘责当局

D. 器宇轩昂禁固思想张惶失措颔首低眉

3. (2013·贵州省遵义市)下列词语的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毛骨悚然心有余悸骇人听闻B. 稍纵即逝今非昔比沧海桑田

C.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举世闻名D. 老态龙钟鸡皮鹤发瘦骨嶙峋

4. (2013·江西省南昌市)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亘古(gèng) 狩猎挺而走险(tǐng) 怒不可遏

B. 干涸(gù) 炽热尽态极妍(yán) 万恶不郝

C. 花圃(pǔ) 荫蔽锐不可当(dāng) 粗制烂造

D.恣睢(zì) 取缔鲜为人知(xiǎn) 眼花缭乱

5. (2013·湖北省恩施州)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次次自然灾害的_______考验,_______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本色,_______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在_______着一个深刻道理: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在风险挑战中不断_______“中国梦”的新高度。

A. 严酷验证磨练诠释 到达

B. 严格证实锻炼阐明 腾达

C. 严重证明磨砺阐述 进达

D. 严峻见证砥砺阐释 抵达

6. (2013·江苏省常州市)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填在括号内。

书法是中华国cuì(),其历史源远流长,一直可追sù()到文字产生之时。书法与个性的关系错综复杂,许多看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王羲之的()了千年文人的松风梅骨。行书匀称俊俏、潇洒流丽;颜真卿的楷书结构缜密、挺bá()遒劲……书法负载··

7.(2013·河北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傍晚时分,到达昆明。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整个春城犹如披上了轻纱,显得格外妩媚。我们到达宾馆时,热情的主人早已在那里等候。寒暄了一阵,主人便情不自禁地谈起了西山,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向往之情。待主人告别后,我迫不急待地推开了临街的窗子,只见远处的街灯发出柔和的光,重峦迭嶂的西山隐约可见,四周笼罩在一片温馨之中。啊,多么令人陶醉的春城之夜!

(1) 根据要求检索上面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字。

1用音序检字法查“媚”:先查音序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

2用部首检字法查“暄”:先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__画。

(2) 上面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_______应改为_______ 2_______应改为_______

参考答案:

篇4:《细胞增殖》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

《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第二节内容,它是建立在已经学习第一节《细胞结构和功能》,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之上来学习该节内容,同时,为学习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发育》中减数分裂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是历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试卷中,总分达47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以及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识记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坐标曲线归纳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由其自学;其次,生物这门学科是高二初开的一门学科,学生对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有关生物的基础知识积累少;第三,激发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

三、教学时间安排

由于学生实际情况,加之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而教学时间安排为3课时(讲授2课时,实验1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仅限于第1课时(内容:细胞增殖方式、意义;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因而,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以问题贯穿本堂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坐标图,把抽象、微观的有丝分裂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比较、归纳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回忆第一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大多数生物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细胞的数目是如何增殖的呢?引入细胞增殖、板书课题(通过简洁地提问,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学习

1、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

提问: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几种?哪几种?增殖有何意义?

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教材中勾划出相关内容。给2分钟时间,抽同学回答并点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用以增加体细胞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也就是具有细胞周期引出。

1)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是不是所有在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的起点在哪儿?止点在哪儿?(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然后阅读插图2-19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结合起止点,知道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从弧线的长短上得出时间的长短,并用表2-1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来反证。追问:各阶段有何特点?对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而言,它们是否一样?我们先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引出: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①分裂间期

利用挂图指出间期图例,观察结构,提问是不是间期就是“间歇期”?讲述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回忆染色质的主要成分,说明实质是进行染色体复制,但并未分开仍由一个着丝点连在一起,画图 :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结构称为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

②分裂期

人为地分为了四个时期:前、中、后、末。

前期:比较挂图上间期与前期的区别,学生自由交流。

老师归纳两出现两消失,中期:与前期比较,后期:与中期比较,末期:与后期比较。

依次进行,指导学生重点在于分析染色体的变化,老师用一、二句精炼的话归纳,并在黑板上画出特点(让学生把不易看见的变化与看得见的图结合起来,抓住特点,便于记忆,理解、突破重点、难点)。

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对照挂图来描述变化过程,学生复述(通过重复强化学生记忆过程)。

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有何规律?用坐标图来反映,老师建立一个坐标图,引导学生据过程一起分析,得出染色体变化曲线。练习,由学生自己按照上述思路绘DNA变化曲线,抽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绘制,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绘,最后点评。(用坐标图更能直观反映出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并知道变化规律的由来,加深对过程的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三)小结

指出重难点:细胞周期的概念,各时期的特点。(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

预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思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何异同。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方式、意义

二、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①分裂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②分裂期有:

前:两出现,两消失

中:着丝点排在赤道极上

后:着丝点分裂,拉向两极

篇5:1、观潮_第1课时

丁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个性化教学,创设情境,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文字、激发想象等方式中,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之“奇”。【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 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指导思想】:《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 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 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 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 雄伟气势。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 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 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 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 容填空一段话)。(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 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 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 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 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 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 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 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 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② 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⑶ 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 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最好,反应最快。

①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 风和浪都很平静-③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④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⑤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⑵ 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篇6:《春》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每当听到这熟悉的儿歌,在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展开了一幅春天的画卷,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无不竞自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一起去领略春光吧!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1·21——1948·8·12)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知识积累:

1.读音辨识:请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酝酿()②鸟巢()③撑伞()④应和().⑤发酵()⑥黄晕()⑦水涨()起来 ⑧蓑衣()

【学生整理,指一生板演】

2.本文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3.词语巧解: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体会词汇的含义,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体会】

4.古诗收藏:文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请你将这首诗的全文默写在下面。

【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日常教学中就应多读多记】

四、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感情。思考:1.《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2.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笔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你能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吗?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3.从文章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幅描写春天的图画,然后自己分析。【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并搜集相关情况】

五、预习诊断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un()hong()托 yun()酿 花枝zhao()展

2、本文作者,字,抓住 的特征,用诗意的笔调描绘了 五幅图画,抒发了 的感情。

【学生完成后及时了解情况】

六、自我小结:通过本文的预习,我有哪些收获?

篇7:《散步》精品教案1(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部分剧本提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明确任务

1.学生观看央视公益广告《老人更需要儿女的陪伴》《别让等待成为遗憾》谈感受,明确公益广告就是要向社会发出呼吁或者号召,引导社会风气。

2.关爱老人是当今的热点,社区要开展“关爱老人”宣传日,希望咱们学校能够帮忙策划些形式新颖、宣传效果好的节目,助力社区活动。受公益广告的启发,老师想请同学们帮社区做个公益广告剧本,拍成视频放到社区网站,效果应该不错。刚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步》就是这一类的文章,同学们帮老师看看这个素材有没有改编的价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方式朗读,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任务一:确定文本的使用价值。

1.朗读,说出文章写了什么事,重点是什么。

/ 4

2.在文中圈画或标注散步前后,“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原因,发掘出文章蕴含的值得宣传的品质、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确定主题并填写。预设:

交流第一阶段,基本能够说出“亲情”“孝顺”,但说不出“责任”“生命”。

交流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六段,体会“我”的心理,学生会关注到“责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谁的责任,什么责任,“我”对这份责任的态度。学生会顺利体会到中年人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也可以顺便解决“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

预设主题:孝顺;尊老爱幼;亲情;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家庭和睦。任务二:确定片名。

1.带着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读全文,酝酿一个别致的片名。2.交流自己拟的名字并陈述理由。预设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要提示,可以从内容、主旨的角度拟。可能还是打不开思路,进一步提示学生从事件要素(人物、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的关键环节,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开,注意贴近主题。

从内容角度拟的剧名:

《背》:这个故事的重点是“背”,同时“背”容易让人联想到责任。《一家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一家人怎样和睦相处的故事,“一家人”温馨美好,体现着亲情。

《三代》:故事讲的是“爱”在三代人之间流淌的动人故事,揭示的是人类生命轮回中独有人性光辉。

《初春的田野上》:这是故事的地点,但是却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征的意味,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蓬勃,象征亲情的美好,象征和谐家庭的幸福。

从主旨角度拟的剧名:

《孝顺》《尊老爱幼》《和睦》《责任》《亲情》《生命》等。任务三:撰写人物说明。

/ 4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读,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预设问题:学生可定会提出妻子没有语言怎么办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体会,是不是没有语言就没有态度,学生会发现妻子懂得维护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贤惠明理。

对于一些学生,母亲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立足于不让儿子觉得歉疚不安,也为了不让儿子非要坚持走大路而闹得大家不高兴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母亲要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我”:有鲜明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爱自己的儿子,但知道更应该孝顺时日不多的母亲。

母亲:慈爱、善解人意。妻子:贤惠。

儿子:活泼可爱,聪慧懂事。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剧本提纲。

/ 4

2.上网观看央视公益广告《妈妈的谎言》《洗脚》《筷子的故事》,注意从中受到启发,为继续修改剧本准备。

板书设计

篇8:第1课时杠杆

1 教材分析

柯西不等式是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第3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1节的内容,是继基本不等式之后又一经典不等式.教材安排柯西不等式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重要数学结论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即在理解重要数学结论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面临的具体问题与重要数学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善于利用这样的联系,应用重要数学结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2 学情分析

通过对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5模块中“不等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初步掌握了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简单的线性规划和基本不等式等不等式的相关内容,这就为柯西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理解其等号成立的条件,掌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并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柯西的了解,以及诗情画意般的关于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

5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法国大数学家柯西的生平及其在科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学家柯西的介绍,向学生渗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与柯西有关,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2:温故知新、发现定理

问题1设α和β是平面内的两个向量,那么α与β的数量积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α与β,我们把数量α·β叫做α与β的数量积,记作α·β,即α·β=|α||β|cosθ.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问题2根据数量积的定义,|α·β|怎样计算?|α·β|与|α||β|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学生2:因为α·β=|α||β|cosθ,所以|α·β|=|α||β||cosθ|,又因为|cosθ|≤1,所以|α·β|≤|α||β|,当且仅当α与β共线时,等号成立.

问题3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向量α=(a,b),β=(c,d),那么不等式|α·β|≤|α||β|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3:

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设a,b,c,d都是实数,则(a2+b2)(c2+d2)≥(ac+bd)2,当且仅当ad=bc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自然流畅,符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是自然的”,柯西不等式是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发现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就要以他们能够接受的自然的方式来呈现柯西不等式.另外,在必修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课后习题中就已经编排了柯西不等式.因此,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既不失去“自然”性,又便于学生理解.

活动3:深入研究、证明定理

师:这个不等式什么时候取得等号呢?

师:柯西不等式除了定理中的表现形式以外,还有很多等价形式,例如:

问题4根据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填空:

(1)已知a,b,c,d是非负实数,则

设计意图巩固训练,再次强化对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的结构特点的把握.

问题5你能给出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吗?

学生5:我用的是比较法,过程如下:

当且仅当ac=bd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进一步确认柯西不等式的正确性.

师:柯西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非常多,有比较法、分析法、向量法、利用均值不等式,还可以构造图形、构造函数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探索或者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是指两个数的柯西不等式,我们知道均值不等式有两个数,3个数甚至是n个数的情形,柯西不等式一样,也有3个数以及n个数的情形,后面同学们很快就会学到.

活动4:牛刀小试,运用定理

师:哪位同学能证明此不等式?

生6:此不等式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过程如下:

师:这个不等式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呢?

生7:由于a,b∈R,根据柯西不等式得

又a+b=1,所以

由于

设计意图本题的证明方法较多,既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也可以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由于学生在基本不等式的学习中已经证明过此不等式,所以笔者先让学生阐述基本不等式的证法,以此为过渡,再将学生引入到柯西不等式的证明上来,这样处理就显得自然、流畅.

师:这个函数的最值可以用哪些办法求得呢?

生8:可以用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导数法等.

师: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求解呢?

生9:函数的定义域为[1,2],且y>0.

设计意图利用柯西不等式既可以证明不等式,还可以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解决本例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形式的结构特点.另外,通过给学生呈现解题过程强调无论是证明不等式还是求函数的最值,必须要指明等号成立的条件.

活动5:交流体会,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0: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其变形;二是柯西不等式的运用(包括证明不等式和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三是本节课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小结和反思,让学生知道课堂小结不仅要涉及到本节课中的知识和方法,还要涉及到数学思想,并以此为范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

活动6:课后延伸、强化定理

课后作业略.

课后思考题(1)已知a,b,c为正数,且满足条件acos2θ+bsinθ<c.求证:

(2)若2x+3y=1,求4x2+9y2的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后思考题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延伸到课后,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6 课后反思

6.1 问题驱动课堂、引领学生探究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好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而且也为学生不断地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方向,从而能持续地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激发思维,深化思维.柯西不等式是由法国大数学家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得出的,但给中学生讲授时,如何恰当的引入则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问题.本节课从学生熟知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柯西不等式,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起点低、难度小、层层递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不断处于探究状态,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求知过程的体验.

6.2 诗歌提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数学知识,还要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在本节课结束时,笔者向学生呈现了一首有关如何学习柯西不等式的诗,在此笔者也想呈现给各位同仁,供大家分享:

怎学柯西不等式,老师把它写成诗;

来龙去脉摸清楚,向量关系是基础;

证明方法要熟悉,比较构造有思路;

作用功能须彻悟,结构特征要牢记;

活学活用靠反思,转化变形找规律;

化和为积巧分离,化积为和细设计;

不等变换做传递,相等条件列算式;

细心求解方程组,算出结果心欢喜;

熟能生巧多练习,考试解题有灵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三更灯火五更鸡.

随后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一首我国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一并分享给大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

通过这两首诗,学生不仅对柯西不等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明白了要学习趁年轻,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该乘风破浪、勇攀高峰.这两首诗的呈现使得这节课具有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极大的提升了课堂,同时也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

上一篇:小学生个人学习计划参考下一篇:化妆品护肤品招商代理企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