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学设计

2024-04-27

“杠杆”教学设计(共8篇)

篇1:“杠杆”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杠杆》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活动“拔图钉”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杠杆的定义。教材以“用螺丝刀拔图钉”为例,介绍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得出f1×l1=f2×l2,使学生完成对杠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材还提供了我国古代发明的关于杠杆的许多器具,介绍我国古人对杠杆的认识,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对杠杆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初中生有好动的优点,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敢想敢做,这些都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②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③理解并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③提高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②养成友好开放的合作精神;

③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①学画动力臂、阻力臂;

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与方法。

5.教学难点

①对动力臂、阻力臂的理解;

③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6.教学方法

问题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7.教学工具

钉有图钉的木板,小木块,螺丝刀、钳子、钉锤、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等。

8.教学过程

问:木板上钉了一只图钉,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学生动手力图拔出图钉,但是很难拔出来。

师:在你们面前的实验桌上提供了螺丝刀、钳子、钉锤和木块,你怎样利用这些器具把图钉拔出来?

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地动起手来。

问:哪位同学能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样把图钉拔出来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师: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更省力?

(在实验前已经分好小组,3人一组,每小组一个实验桌。)

实验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提问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重点归纳出几种是利用杠杆拔出图钉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请看一段动画片段。

ppt展示:打开啤酒瓶的动画片段;衣服夹子的动画片段。

问: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都要动。

问:怎样动?

学生回答:转动。

引出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介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利用投影仪一步一步标示支点、动力、阻力(可直接在投影的纸张上标示出来)。

然后在投影的纸张上示范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并指出从支点向一个力作出的垂直距离就叫力臂。

学生练习:作出下面三图中的动力臂与阻力臂。

(注意:练习的设计要简单,但是能紧扣知识点,且尽量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例子。)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对不会画的学生个别指导,注意语气要亲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师讲解与评价:收几份画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下,这样做既可以起到表扬作用,又可以为其他学生展示一个正确的规范解答。师再强调一下画图的方法与注意点。

ppt动画展示:一个是会挑水的人挑起两桶水的动画;一个是不会挑水的人只挑起其中一只桶的滑稽画面。旁白:我就纳闷了,挑同样的两桶水,我和他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师:没有挑起两桶水的那个人不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即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平衡。那你们猜猜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杠杆才能平衡呢?

学生开始踊跃表达自己的猜想。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就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我们实验桌上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水平平衡?

补充:本实验中的杠杆当然在水平位置、倾斜位置都可以静止(即平衡),我们就以水平平衡为例探究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另外,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也给我们的测量带来方便。如上面的练习3中所示,此时动力臂、阻力臂与杠杆恰好重合,我们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长。下面你们开始设计实验。

提问几个学生:请把你的实验设计给大家说一下。

师:你们讨论一下他们这几个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师总结:通过你们的讨论,我们就以大多数人赞同的步骤进行实验:

①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②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③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师:下面你们开始实验,实验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学生操作中指导他们分好工,在初中探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包办,几个人旁观的现象,指导他们合作探究,强调不能一人包办。)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指导过,如: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间的数值关系,等等,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学生得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得到的结论给大家说说?

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小组之间对这些结论进行交流讨论。

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用ppt展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应用:

投影练习:如图4,一根扁担左端挑着100n的青菜,右端挑着200n的萝卜,扁担保持水平静止。肩膀距离左端1m,则肩膀距离右端多远?

介绍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鼓励学生要像阿基米德一样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杠杆方面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和自己的感悟简洁地记录下来。

课后思考:

给你一根铁棒,怎样去撬动一块巨石?

9.教学反思

9.1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以设问方式并让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拔图钉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良好氛围;借助ppt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不求难度,只求对这节课概念的理解,学生做起来既容易,又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9.2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细致严谨、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据;在实验小组内,强调不能一人包办,别人旁观,要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得出结论环节,发动学生组间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科学素质;在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9.3教学过程力求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

在课题引入环节,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螺丝刀、钳子、钉锤;在习题设计环节,以生活中常见的抽水机井把、起吊机的伸缩臂、公园里的跷跷板为问题载体;在巩固与应用中,以扁担为背景而设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介绍物理,从而向学生渗透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篇2:“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进而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以及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本节课以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课堂,从科学课堂走向现实生活,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构建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科学课堂,走进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情分析 】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这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知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什么是杠杆,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培养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2)难点:理解杠杆的概念,会画出杠杆的示意图。【课前准备】:课件、激光笔、杠杆尺工具6套、钩码6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班里,谁的体重处于无法动摇的第一位?

对呀,说到重量级人物,在班里,李老师可是首屈一指的。你们谁能把李老师给搬动?谁来试试?

勉勉强强能把老师搬动一点,谁能想办法把老师轻松的搬动?可以借助一点工具或者机械。

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用木棍翘。你真聪明。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杠杆)其实,用一跟棍子就可以轻松搞定。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杠杆)

二、(一)提出问题

说到杠杆,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这个杠杆大家一定很熟悉。(出示跷跷板图片)这是?谁玩过?你都是和谁玩的?看来大家一般都是和跟自己差不多重的朋友玩的,那如果老师这个重量级人物也想和大家一起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假设老师和许朝阳一起玩,老师的重量是90KG,许朝阳的重量是45KG,老师想了想,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课件展示)

1、跷跷板平衡,学生、老师都在两端尽头。

2、跷跷板平衡,学生在一端尽头,老师在另一端一半。

3、跷跷板学生在一端尽头被翘起,老师在另一端尽头压下。

4、跷跷板学生在一端尽头压下,老师在另一端靠近支点处被翘起。

(二)学生大胆猜测 你认为这种情况,能还是不能。请同学们大胆猜,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三)实验验证

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得大家亲自来验证。为了帮助大家验证,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样材料。大家看,这套工具中一共有4样,一个底座,一个支架、一个杠杆尺、还有一节铁钉。杠杆尺两侧各有两个螺母,谁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调节平衡)你们能把这些工具模仿跷跷板给大家组装起来吗?

好,不过老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底座、支架是有正反之分的。

2、器材是塑料的,不要使用蛮力,以免损坏。

3、组装完成后,调节杠杆尺平衡。

4、小组合作,控制声音,不要影响他人。

听明白了吗?我们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小组长,拿出器材开始。

同学们的速度真快,好,如果我们要验证的话,我们可以把许朝阳的重量用一个钩码代替,那么老师的重量应该是几个钩码?(2个)

在我们验证过程中,你认为我们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1、注意观察钩码应该悬挂的位置。

2、小组分工合作。

3、完成实验记录表。

好,老师下面要看大家哪个组合作的最好,哪个组速度最快。小组长拿出钩码,开始实验。

(四)交流汇报

请小组长保管好本组的实验器材,不能再动。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验证结果? 第一种,不能。第二种:能 第三种:能 第四种:能

刚才你们猜对了吗?同样的人,同样的杠杆,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这是因为其中有三个点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三个点分别是:起支撑作用的支点、承受重物的重点、对杠杆用力的力点。(在黑板上简单一画杠杆,指出并板书支点、重点、力点)因为是要把老师翘起来,所以老师相当于一个重物,所以这里就是重点。许朝阳来翘,她是用力的,所以这是力点。很简单,很好记。

三、探究杠杆的作用

(一)杠杆平衡实验

这三个点的不同,就决定了杠杆的作用不同,我们现在就来探究一下。请大家在杠杆上自由调整钩码的数量与位置,当杠杆平衡时,记录好如下数据:(出示实验记录表)左侧钩码的重量为物重,右侧钩码当做施加的力。在实验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分工合作。

2、左侧为物重,右侧为拉力。

3、杠杆每侧只能选择一个位置悬挂钩码。

4、在杠杆平衡后再做实验记录。我们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次数最多。(尽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学生动手实验。汇报实验结论

小组长保管好实验器材,不能再动。

小组汇报实验记录,教师录入电脑(单独word文档)

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实验的数据,你发现,杠杆平衡后有什么特点?

重量*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二)探究杠杆省力

请大家再看这些实验数据,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与重点到力点的距离不同时,拉力与重力相比,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请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这个实验记录表三。

小组汇报

省力杠杆的用处大家都明白,可是这个费力杠杆有什么用呢?(费力杠杆省距离)

那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什么用?(天平)

三、生活中的应用

看来大家对杠杆理解的比较透彻了,那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图片中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哪个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看来大家对杠杆已经了解的比较深了,那老师给大家出个难题: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整个地球。”你认为他能成功吗?为什么?

同学们,其实我们人身体中也有一些杠杆,你知道在哪里吗?请大家课下思考,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篇3:“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活动“拔图钉”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杠杆的定义。教材以“用螺丝刀拔图钉”为例,介绍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得出F1×L1=F2×L2,使学生完成对杠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材还提供了我国古代发明的关于杠杆的许多器具,介绍我国古人对杠杆的认识,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对杠杆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初中生有好动的优点,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敢想敢做,这些都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2) 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3) 理解并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2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2) 养成友好开放的合作精神;

(3)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 教学重点

(1) 学画动力臂、阻力臂;

(2)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与方法。

5. 教学难点

(1) 对动力臂、阻力臂的理解;

(3) 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6. 教学方法

问题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7. 教学工具

钉有图钉的木板,小木块,螺丝刀、钳子、钉锤、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等。

8. 教学过程

问:木板上钉了一只图钉,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学生动手力图拔出图钉,但是很难拔出来。

师:在你们面前的实验桌上提供了螺丝刀、钳子、钉锤和木块,你怎样利用这些器具把图钉拔出来?

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地动起手来。

问:哪位同学能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样把图钉拔出来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师: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更省力?

(在实验前已经分好小组, 3人一组, 每小组一个实验桌。)

实验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提问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重点归纳出几种是利用杠杆拔出图钉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请看一段动画片段。

PPT展示:打开啤酒瓶的动画片段;衣服夹子的动画片段。

问: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都要动。

问:怎样动?

学生回答:转动。

引出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介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利用投影仪一步一步标示支点、动力、阻力(可直接在投影的纸张上标示出来)。

然后在投影的纸张上示范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并指出从支点向一个力作出的垂直距离就叫力臂。

学生练习:作出下面三图中的动力臂与阻力臂。

(注意:练习的设计要简单,但是能紧扣知识点,且尽量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例子。)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对不会画的学生个别指导,注意语气要亲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师讲解与评价:收几份画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下,这样做既可以起到表扬作用,又可以为其他学生展示一个正确的规范解答。师再强调一下画图的方法与注意点。

PPT动画展示:一个是会挑水的人挑起两桶水的动画;一个是不会挑水的人只挑起其中一只桶的滑稽画面。旁白:我就纳闷了,挑同样的两桶水,我和他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师:没有挑起两桶水的那个人不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即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平衡。那你们猜猜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杠杆才能平衡呢?

学生开始踊跃表达自己的猜想。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就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我们实验桌上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水平平衡?

补充:本实验中的杠杆当然在水平位置、倾斜位置都可以静止(即平衡),我们就以水平平衡为例探究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另外,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也给我们的测量带来方便。如上面的练习3中所示,此时动力臂、阻力臂与杠杆恰好重合,我们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长。下面你们开始设计实验。

提问几个学生:请把你的实验设计给大家说一下。

师:你们讨论一下他们这几个实验方案, 如何改进?

师总结:通过你们的讨论,我们就以大多数人赞同的步骤进行实验:

(1) 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2) 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3) 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师:下面你们开始实验,实验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学生操作中指导他们分好工,在初中探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包办,几个人旁观的现象,指导他们合作探究,强调不能一人包办。)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指导过,如: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间的数值关系,等等,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学生得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得到的结论给大家说说?

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小组之间对这些结论进行交流讨论。

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用PPT展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应用:

投影练习:如图4,一根扁担左端挑着100N的青菜,右端挑着200N的萝卜,扁担保持水平静止。肩膀距离左端1m,则肩膀距离右端多远?

介绍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鼓励学生要像阿基米德一样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杠杆方面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和自己的感悟简洁地记录下来。

课后思考:

给你一根铁棒,怎样去撬动一块巨石?

9. 教学反思

9.1 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以设问方式并让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拔图钉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良好氛围;借助PPT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不求难度,只求对这节课概念的理解,学生做起来既容易,又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9.2 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细致严谨、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据;在实验小组内,强调不能一人包办,别人旁观,要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得出结论环节,发动学生组间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科学素质;在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9.3 教学过程力求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

篇4:《杠杆》教学设计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有关知识,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形象思维,有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但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其间的跨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经常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物体,但他们仅仅是会使用,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他们也厌倦教师的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主动观察的物理学习环境.通过生活中相关工具的实践、操作、观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探索的乐趣.本节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同时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避.

3.理解杠杆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作图、识图的能力.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的示意图和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画出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钉有图钉的木板、垫木、螺丝刀、羊角锤、扳手、杠杆、

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直尺、细线、相关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拔图钉”的活动引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利用工具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接着列举一些生活常见的工具,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观察工具的使用过程,找出其共同之处,从而认识杠杆.通过体验一些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体会这些杠杆的五要素.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德国最大的机械臂,它可负载1吨.它神奇的力量令我们惊叹.如此复杂的机械其实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第一节 杠杆.

(二)合作探究

1.杠杆

活动一:拔钉子

木板上钉了一些钉子,你能直接用手把它拔出来吗?如果不能,老师为你提供了羊角锤、老虎钳、螺丝刀还有一个小木块,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图钉拔出来.

活动二:认识杠杆

请一个同学演示一下拔钉子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省力?

生活中有许多任务都是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的.请观察老师展示的图片中的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物理学中,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

活动三: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3页,认识几个与杠杆相关的名词.

展示交流

请一个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以螺丝刀撬图钉为例,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出杠杆的五要素.学生观察扳手开瓶的视频,找出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学生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动手体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剪刀剪树枝,用镊子夹砝码,用钓鱼杆将鱼吊离水面.体会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在哪里.

展示交流

请小组汇报实验的体会.请同学们在学案上作出这些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作图、展台展示.

释疑解惑

对杠杆的认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问,其它同学帮助解答.如杠杆是否必须是直的?力臂必须在杠杆上吗?如何正确的画出力臂?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点拨

杠杆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呢?我们在实验时让杠杆处于哪种平衡状态方便呢?

观察讨论

(1)拿出直尺悬挂(图1),一端高一端低,待其静止,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2)在杠杆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3)再在杠杆另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4)再移动一侧钩码的位置,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5)要使杠杆平衡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探究.

学生实验时教师拍摄出学生的实验过程.

教师点拨

这是老师随机拍摄的同学们实验过程,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看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播放第一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

这位同学没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加钩码.加了钩码后又来调平衡螺母.

教师点拨

刚开始为什么要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

交流展示

刚开始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了杠杆重力的影响以便于测量力臂.

播放第二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

第二个同学的错误是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

教师点拨

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沿竖直方向拉?

交流展示

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拉力的力臂就在杠杆上便于测力臂.

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操作,继续探究.

学生继续改进操作实验,展台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教师点拨

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关系了,为什么还要进行多次测量呢?

交流展示

多次实验能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5:杠杆教学设计

在几块木板上定几枚钉子,让学生讨论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提供的几种器材,找几组同学比赛来进行。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平,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平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做推门游戏,找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让其作用点靠近门轴一些,女同学作用点离门轴远一些),引导讨论: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交换两位同学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学施力的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

有关。

改变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改变力的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平衡,猜想它们共同的物理本质是什么呢?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篇6: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有关知识,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形象思维,有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但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其间的跨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物体,但他们仅仅是会使用,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他们也厌倦教师的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主动观察的物理学习环境。通过生活中相关工具的实践、操作、观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探索的乐趣。本节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同时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避。3.理解杠杆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作图、识图的能力。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 画出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订有图钉的木板、垫木、螺丝刀、羊角锤、扳手、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直尺、细线、相关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拔图钉”的活动引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利用工具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接着列举一些生活常见的工具,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观察工具的使用过程,找出其共同之处,从而认识杠杆。通过体验一些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体会这些杠杆的五要素。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德国最大的机械臂,它可负载1吨。它神奇的力量令我们惊叹。如此复杂的机械其实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第一节 杠杆

(二)合作探究 1.杠杆 活动一:拔钉子

木板上订了一些订子,你能直接用手把它拔出来吗?如果不能,老师为你提供了羊角锤、老虎钳、螺丝刀还有一个小木块,你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图钉拔出来。活动二:认识杠杆

请一个同学演示一下拔订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省力? 生活中有许多任务都是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的。请观察下面这些图中的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物理学中,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活动三: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3页,认识几个与杠杆相关的名词 [展示交流]请一个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以螺丝刀撬图钉为例,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出杠杆的五要素。

学生观察扳手开瓶的视频,找出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学生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动手体验]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剪刀剪树枝,用镊子夹砝码,用钓鱼杆将鱼吊离水面。体会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在哪里。[展示交流]请小组汇报刚才体会的结果。

请同学们在学案上作出这些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作图、展台展示。

[释疑解惑]对杠杆的认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问,其它同学帮助解答。如:杠杆是不是必须是直的?力臂必须在杠杆上吗?如何正确的画出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点拨]杠杆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呢?我们在实验时让杠杆处于哪种平衡状态方便呢?

[观察讨论]①拿出直尺悬挂,一端高一端低,待其静止,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②在杠杆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③再在杠杆另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④再移动一侧钩码的位置,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⑤要使杠杆平衡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探究。学生实验时教师拍摄出学生的实验过程。

[教师点拨]这是我随机拍摄的同学们实验过程,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看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播放第一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这位同学没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加钩码。加了钩码后又来调平衡螺母。[教师点拨]刚开始为什么要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

[交流展示]刚开始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了杠杆重力的影响也便于测量力臂。

播放第二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第二个同学的错误是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 [教师点拨]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沿竖直方向拉?

[交流展示]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拉力的力臂就在杠杆上便于测力臂。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操作,继续探究。

学生继续改进操作实验,展台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

[教师点拨]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关系了,为什么换要进行多次呢?

交流展示]多次实验能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7: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别杠杆,能正确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会画杠杆的力臂;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及作用效果,将杠杆分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各类杠杆,了解杠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简单分析,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列举,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的良好习惯,并能利用所学知识简单解释生活中所用到的杠杆原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并画出杠杆力臂;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加以简单运用。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用具。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实验法,问题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工具(图片),是否认识或使用过它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么?(如羊角锤、瓶起子等)

有了以上工具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今天我们从基础学起,先来认识一个简单的机械。

大家都很熟悉瓶起子,请一位同学来示意如何使用瓶起子。首先用起子钳住瓶盖,然后抵住瓶盖,用力扳起身,瓶盖就被打开了。那么,你知道瓶起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吗?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我们认识的第一个简单机械——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通过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杠杆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讨论回答)

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杠杆概念及其五要素: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的共同点:

(1)绕着固定点转动。

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

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力臂概念)

练习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展示实验用杠杆)大家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我们接下来将用 它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中间十字交会点就是杠杆的支点O。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2个挂在杠杆左端第三格上,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3个作为杠杆的动力,若使杠杆平衡,这三个钩码刚好挂在右端第2个格上。改变阻力臂和阻力的大小,继续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实验结果填在表格内。

(同学归纳总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L1>L2,起子——省力费距离

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费力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L2,天平——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5、课堂小结和练习

杠杆概念,五要素,杠杆平衡条件。

六、板书设计

杠杆

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五要素: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篇8:《杠杆》教学设计

◇将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引入典型视频,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有效突破难点——“力臂作图”。

◇从生活走向物理:播放几种常见的杠杆视频,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共同特征, 为总结杠杆的定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物理走向生活:“杠杆的应用”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出示不同用途的剪刀, 认识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不同, 杠杆省力和费力也将不同。要求学生对常见杠杆加以分类, 并引入奥运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前教师在网校上发布探究问题, 要求学生在网校博客上记下自己的成果和大家交流;课后以“阿基米德撬地球”为题撰写小论文, 将探究延伸到课外。

◇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环节。一是由练习题中力臂作图经验, 引出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优势, 利于得到力臂, 轻松破解水平位置平衡的原由。二是引入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 与现代版称象实验作对比。提出问题:你能用这把弹簧秤“称大象”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 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的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源于生活, 服务社会,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 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结论;三是基础性, 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教学重点包括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包括杠杆的力臂作图,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比较熟悉, 有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 这对于杠杆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初三学生经历了多次实验探究的过程, 对“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有一定的基础, 但仍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不牢, 因此要尽可能使力臂的知识更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杠杆, 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 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寻找数据间规律, 从中找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 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教学策略

本着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原则, 本节课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用肯定、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的机会和空间, 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教学资源及环境

本次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源包括来源于生活的视频资源、图片资源和跷跷板模型。实验器材包括铁架台、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 各种剪刀等。还包括多媒体平台一套 (包括实物投影、电子白板) , 网校博客、动感课堂、论坛和在线答疑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

师:学好物理就要“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现在, 我们就来一起观察, 它在干什么? (播放机器人翻跟头的视频)

师:想不想自己也做一个?

生:想。

师:机器人很复杂, 却是由很多简单机械组成的。要想自己也做一个, 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 本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步入机械的世界, 探寻其中的奥秘。今天就来认识简单机械中的“杠杆”。

2. 教学过程

(1) 杠杆

(1) 播放生活中杠杆原理的视频, 总结出杠杆的定义。

师:什么是杠杆呢?这里有一段杠杆的视频, 大家边观察边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播放视频) 小组交流一下。

生甲:有一个点固定不动。

生乙:在力的作用下转动。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综合大家的观点, 就得到了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 联系生活。

师:除了刚才看到的, 生活中还有哪些杠杆呢?比一比, 看谁说得多。

生:跷跷板、筷子、镊子……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

(2) 五要素

(1) 了解杠杆五个名词 (也就是五要素) 。

师:知道了杠杆的定义, 要想了解得更多, 请大家自学课本第64页杠杆的五个要素。

学生自学解决三个问题:杠杆有哪五个要素?什么是动力臂、阻力臂?怎么画力臂?

(2) 多媒体出示撬棒力臂的作法。

师:以撬棒为例, 它有哪五个要素?什么是动力臂、阻力臂?

生:五要素包括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动 (阻) 力臂就是从支点到动 (阻) 力作用线的距离。

师:很正确。那怎么画力臂呢?

生:从支点向动力 (或阻力) 所在的直线作的垂线段。

师:这个同学解释得太好了。我们一起来看力臂的做法:力的作用线, 从支点作垂线段, 标字母。

(3) 学生练习 (用尺子和铅笔) 后实物展台展示并评价。

师:实物展示 (如图1) 。谁来分析一下这个小组的做法?

生:不垂直。

师:分析得很好,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错误。大家应注意三个方面:点、线、垂直。

(3) 平衡条件

(1) 出示跷跷板图片和跷跷板玩具, 以做游戏的方式引出探究问题。

师:了解了杠杆的基本知识, 我们来做个游戏。请这位同学和我一起完成。

师:此时跷跷板处于什么状态?

生:水平位置静止, 此时我们说杠杆平衡了。

师:我们两个坐在两边相同的位置, 跷跷板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我们试试, 你先上。

生:上不去。

师:我也上不去。咱找两个替身试试。一人一个棋子放到玩具上, 真的不能平衡。怎么让跷跷板保持水平位置平衡?试一试。

师:很成功。这是改变了哪个要素?

生:力。

师:很准确。还有别的方法让跷跷板平衡吗?再试试。再次成功。这又改变了什么?

生:力臂。

(2)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师:刚才的两种做法, 说明杠杆平衡与什么有关?

生:与力和力臂有关。

师:杠杆平衡最简单的情况是, 杠杆受一个动力和一个阻力, 也就对应的有两个力臂。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杠杆平衡?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内容, 明确其中的三个问题:什么时候用到平衡螺母?怎么得到动力和阻力?怎么得到动力臂、阻力臂?

生:类比天平, 调节第一次平衡时使用。

师:力臂为什么能直接量出来?

生:水平和竖直方向垂直, 力臂就在杠杆上。水平位置平衡, 容易测量力臂。

师:正确的操作步骤:一是调节平衡螺母, 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水平平衡;二是两端各挂一组不同数量的钩码, 移动位置, 使杠杆水平平衡;三是把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值填表;四是改变力和力臂数值, 再做两组实验;五是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提示:“各挂一组、不同数量”。一个钩码约0.5N。 (如图2)

(3) 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测量数据, 发现规律。

学生展示: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及结论, 评估交流。

师:通过实验探究, 大家得出了与科学家完全相同的规律。这就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4) 杠杆的应用

(1) 从生活应用中分析出杠杆的种类。

师:我们得到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下面就应用它来解决问题。这里有两把剪刀, 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吗?

生:一个是剪钢筋的, 另一个是剪布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动力臂长的省力, 动力臂短的费力。

师:明知费力为什么还用?

生:费力的杠杆省距离。省力的杠杆费距离。

师:总结得到,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费力但省距离。

师:还有第三种杠杆吗?它有什么特点?

生: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也不省距离——等臂杠杆。

(2) 对杠杆进行分类。

师:分析一下你所知道的杠杆属于哪一种。

生:省力——撬棒等;费力——镊子等;等臂——天平。

师:大家看这幅图片 (如图3) , 里面有杠杆吗?属于哪一类?

生:有, 船桨, 是费力杠杆。

师:这是2008年奥运女子赛艇夺金的场面, 希望同学们也能发扬他们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努力学习, 为国争光。

3. 知识点总结

本节课就学到这里, 大家回顾一下, 谈谈你的收获。

(1) 学到的知识 (如下页图4) 。

(2) 在力臂作图及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学生展示、补充后, 课件展示。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长度。

○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得到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总结杠杆定义和杠杆平衡条件时, 用到了什么方法? (归纳法)

4. 拓展

师:大家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 曹冲用什么称得大象的重量?

生:船、石头、杆秤。

师:经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能用这把弹簧秤“称大象”吗?看书第67页《科学世界》, 了解称象的过程。

师:古代版的和现代版的“曹冲称象”同样精彩, 都显示了科技的无穷力量。

课后作业:“给你一个支点, 你能撬动地球吗?”就这个话题, 写一篇小论文, 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优点:

(1) “力臂作图”难点的有效突破。首先让学生自学杠杆的五要素, 以撬棒为例, 通过作图理解五要素, 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明确点到线的距离, 多媒体展示后, 学生进行对应训练、分析, 教师适当点拨, 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2) 巧妙设计引导探究。由于学生对撬棒了解很少, 因此放弃了通过“撬棒”引出问题, 转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图片引出, 利用实物模型,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做游戏”的方式提出问题, 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力和力臂之间的关系。由练习题中力臂作图经验, 轻松突破水平位置平衡的原理。

(3) “杠杆的应用”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出示不同用途的剪刀, 认识动力臂和阻力臂大小不同, 杠杆省力和费力也将不同。

存在问题:

(1) 主要问题是学生练习错例求全, 在一定程度上耽搁了时间, 给最后的总结过程带来了影响。改进办法:巡视过程中, 只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性的错例进行分析矫正即可。

(2) 引导探究过于细致。改进办法:能让学生全员参与, 如用分组实验器材, 根据课件出示图片进行简单操作, 得到杠杆平衡的有关因素, 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

(3) 课件与实物投影的转化, 不够及时。改进办法:提高多媒体操作技能, 达到能够娴熟操作的目的。

点评

在本节教学案例中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有三处。第一, 大量鲜活生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感染力强的视频资源及图片资源的合理恰当运用。它们或调动兴趣、引出课题 (如会翻跟头的机器人) , 或设置情境、诱发思考 (生活中的杠杆视频、跷跷板等) , 或激发情感 (2008年奥运女子赛夺金) 。第二, 多媒体的使用 (力臂作图) 及实物展台对学生力臂作图练习的展示及讲评。一方面借助于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有效突破了“力臂作图”这个教学中的难点——力臂是点 (支点) 到线 (力的作用线) 的距离 (垂直距离)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展台优势, 将学生练习中发现的一些典型问题, 集中进行反馈和有针对性的矫正, 将个体的体验、经历、成果为大家所共享, 必将为知识意义建构的达成起到促进作用。第三, 网校 (包括动感课堂、博客、答疑、论坛等) 的开通, 拓展了时空限制,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同时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上一篇:双招双引动员大会臧书记讲话提纲下一篇:周祖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