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规律实事论文

2024-04-09

对立统一规律实事论文(共6篇)

篇1:对立统一规律实事论文

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对立与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种不断发展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贯彻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能够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和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一般的理论文章甚至权威书籍都只讲是统一的关系,而否认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我则坚定地认为: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就是“两个符合”的论述可用来证明。“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这段话分两个层次:一是从认识论上给解放思想下定义,定功能,即“两个符合”,这两个“符

合”实质是一个意思,这是给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划等号,讲的是二者的统一。二是从发展观点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又不是一码事,存在着“真正坚持”与“必须继续”的问题。不存在“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的问题,这是指出二者的动态统一与永恒的矛盾差异。从差异就是矛盾,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原理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既存在统一又存在对立是必然的。解放思想所要“解放”的“思想”,就包括曾经是实事求是获得的“是”。因为“是”只是相对真理,“是”也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从事物矛盾发展的观点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永远是对立的。把实事求是当作务实的态度与作风,它与解放思想又正好是对立互补、必不可少的矛盾概念。不承认差异就是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与对立的绝对性,否则,只讲实事求是就行了,为什么还要首先讲解放思想呢?所谓解放思想,只不过是突破已有的“旧是”而获得“新是”。只承认二者的统一,看不出或不承认二者的对立,本身就违反了辩证法,怎么也解释不清楚二者的关系。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都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人们永远要解放思想,突破陈规;人们也永远要不断从实事中“求是”。旧“是”要不断被“解放”,新“是”才能在实践中求得,这就是两者的辩证法。此外,人们也永远要有敢想敢干的热情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这也是两者的辩证法。

党的十六大之所以把“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列,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刻也不能停止,与时俱进中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既有统一又有对立。江

泽民讲得好:“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

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其次,从目的与手段的范畴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互为手段与目的。但把手段与目的划等号,这显然是不对的。邓小平以上讲的“两个符合”,也只是从过程来讲的,因为解放思想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二者才是同一的。

需要指出的是,辩证法的最本质最简要的表述是对立统一。构成事物

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统一性与对立性同时产生与存在。没有只有统一而无对立的矛盾,也没有只有对立而无统一的矛盾。应该说,只有对立才会统一,也只有统一才形成对立。老子《道德经》里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把相反的两个现象的统一性说成是常见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夫妻是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统一,只有性别上的对立,才能建立婚姻性爱的和合统一的关系。具体的统一关系一建立,具体的对立关系也构成。镙帽拧紧镙丝,钉子打进木板,吃饭时上下牙咀嚼,等等,也都是对立统一浅显易懂的例子。

哲学上的三大规律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量质互变、否定之否定,只

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矛盾变化发展中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四个阶段的发展也是对立统一。统一的是原理上的继承,对立的是内容上的纠正与发展。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对立统一规律,才能理解清楚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承认两者的统一性而否认对立性,既不能真正解放思想,也不能真正实事求是。认为

一讲对立就是不好,就是贬低、歪曲的观念,实在是幼稚的。同样,以为一讲统一就是好,就是称赞、正确的观念,也是错误的。

弄清楚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我们在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代社会,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解放思想不是盲目冒进,体现时代性不是贴标签,富于创造性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必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结合起来,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对立与统一

锦纶办建东社区郭晶晶

篇2:对立统一规律实事论文

………………………………………………………………………………………………………………

本课学习内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B)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B)

3、规律的含义(A)

4、规律的客观性与可知性(B)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B)

6、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

………………………………………………………………………………………………………………

(一)要点解析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B)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静止的观点)。

(2)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物质承担着。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B)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1)动中有静。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2)静中有动。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并不是事物绝对地不运动、不变化的状态,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

静止包括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空间位置相对没变)和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自身性质相对没变)两种情形。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静止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墨守成规,不求上进,思想僵化,不图改革)

(2)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生活中的朝令夕改就是片面夸大运动的表现。)

3、规律的含义(A)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2)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不是表面现象的联系。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必然的联系。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4)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重复出现,这也表明了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隐藏在同类现象中‚共性的东西‛,因而能在一定范围内普遍起作用。

4、规律的客观性与可知性(B)

(1)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规律。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有它自身的内在根据和一定的客观条件。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而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2)规律可认识和利用,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利用规律需要相应的条件,而创造条件本身也是受条件的制约的,也必须遵循规律。

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理性思维(想),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

②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做),自觉地创造条件,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③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B)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能否正确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在现象背后,在事物内部,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科学,肯下功夫,才能认识和把握规律,并以此作为我们行的的‚向导‛。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主观能动作用),又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

6、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

(1)含义: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叫做“实事求是”。(毛泽东一贯倡导实事求是。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重要性:①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指排除各种唯心主义的影响,力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严格遵循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办事。

②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和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各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因此,我们常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① 要端正思想认识。

② 要领悟实事求是方法论的丰富内涵,学会相关方法的综合应用。③ 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

(二)复习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_________和________。

2、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__________和暂时________的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任何事物都是绝对___________和相对_________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6、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叫做______________。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____的高度概括。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上。“挂”字体现的哲学原理是„„„„„„„„„„„„„„„„„„„„„„()①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③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4.“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一观点„„„„„„„„„„„„()① 是唯心主义观点

②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③ 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④ 是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2008年上海卷)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规律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2012年上海卷)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和()。A.稳定的 B.实践的 C.发展的 D.辩证的 8.(2004年江苏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9.(2004年江苏卷)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① 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②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 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④ 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0.(2004年广东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①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 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③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 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稳定的联系

C.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D.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12.下列说法中,能表现物质运动规律性的有„„„„„„„„„„„„()① 喜鹊报喜,乌鸦叫丧

②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④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为„„„„„„„„„„„„()①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前提②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③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④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2007年上海卷)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肪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15.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16.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成功解决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从哲学上看,这说明„„„„„„„„„„„„„„„„„„„()A.铁路建设中的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B.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互影响 C.发挥主观能性,对认识和利用铁路建设中的规律至关重要 D.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规律

17.“历史的经验表明,当我们能够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当我们背离或放弃实事求是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导致这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本身存在着两重性 C.规律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D.经验是人们积累出来的 18.(2004年广东卷)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①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 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 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 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9.中国人民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鼓舞下,夺取了抗震救灾的胜利。这告诉我们„„„„„„„„„„„„„„„„„„„()A.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D.要战胜困难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0.庄子强调顺应天命,无为而治。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庄子主张规律是不可抗拒,荀子主张可以控制规律 B.庄子主张实践决定理论,荀子主张理论指导实践

C.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荀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21.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蔬菜。由此可见„„„„„„„„„„„„„„„„„„„„„„„„()A.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规律既能被创造,也能被消灭 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22.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A.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B.规律具有条件性 C.规律具有主观性 D.人可以创造规律

三、简答题: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1)物质是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_____,是物质的____________。(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_____________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_________________。(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_______________。

这就要求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___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______。3.(2010年上海卷)为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世博会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实践案例,这在世博史上尚属首次。在众多参观者中,相关专家悟出了宜居城市规划理念:空间紧凑、功能集聚、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真可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运用“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相关知识简要回答:(1)“热闹”和“门道”体现了哲学上哪对关系?(2分)4.(2005年春考文综卷)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回答:(1)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历史过程。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5.(2004年湘鄂川渝卷)材料四:从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其次是结构性、时段性,不能简单地用多与少来衡量,此外,电力建设周期性强,这就要求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等到缺电,才开始建电源点,就来不及了。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问题。6.(2003年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5 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分析说明题:

1.小赵同学在学习哲学时,遇到一个困惑:都说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现代技术却可以种瓜得豆;特别是无性繁殖的克隆技术,使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不是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吗?对这一现象,小赵同学感到不解。请运用“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为小赵同学解除困惑。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略

二、单选题:

1.D 2.A 3.A 4.C 5.B 6.C 7.A 8.A 9.B 10.A 11.C 12.D 13.C 14.A 15.D 16.C 17.A 18.B 19.D 20.C 21.D 22.A

三、简答题:

1.(1)运动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2)物质 主体 物质 2.辩证统一(1)前提 必要条件 相结合 实事求是 3.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给2分。)

4.①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拒绝这一进程。

②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

5.解决电力短缺问题,首先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6.(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分析说明题:

篇3:高等数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1. 有限与无限

高等数学区别于初等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引入了“无限”的概念, 因此利用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们可以从有限认识无限, 从直线形认识曲线形, 从量变认识质变, 从近似认识精确.

1.1 数列极限定义中ε的对立统一

由数列极限的定义可知, , 有|xn-a|<ε, 其中正数ε一方面具有绝对的任意性, 这样才能有xn→a⇔|xn-a|<ε (n>N) ;另一方面, 正数ε又具有相对固定性, 从而不等式|xn-a|<ε表明数列{xn}无限趋近于a的渐近过程的不同阶段, 进而可估算xn与a的近似程度.显然, ε的绝对任意性是通过无限多个相对固定性的ε表现出来的.ε的这两重性质既对立又统一, 从而使数列极限的ε-N定义, 从近似转化到精确, 又能从精确转化到近似, 它是极限定量定义的精髓.

1.2 级数概念中的对立统一

由级数定义可知, 数值级数是无限多个数的和, 而无限多个数的和是无从计算的.然而, 无限多个数的和也不是孤立的, 它与有限个数的和相互联系.由有限个数的和转化到“无限多个数的和”可以借助极限这个工具来完成.数值级数借助于数列极限, 将有限和推广到了无限和, 是对立统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 直线与曲线

直线与曲线这两个数学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初等几何正是以这种区别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 直线与曲线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比如高等数学中, 在“无限”的条件下, 直线与曲线可以当成是一回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直线和曲线在微分中终于等同起来了.”事实上, 在高等数学中, 正是由于运用了曲线转化为直线, 直线转化为曲线, 即曲直转化, 解决了在初等数学中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2.1 曲线与其渐近线的对立统一

恩格斯指出, “在具有渐近线的曲线的情形下, 直线完全化为曲线, 曲线完全化为直线”.

例如:曲线的斜渐近线是直线y=x+2.随着|x|的无限增大, 曲线与渐近线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小, 即, 但它们永不相交, 平行的概念也同样趋于消失.这时我们既可以说曲线转化为直线, 也可以说直线转化为曲线.

又如指数曲线y=ax (0

2.2 计算曲边形面积中的对立统一

求曲边梯形的面积时, 亦体现了曲线与直线相互转化的思想.事实上, 曲边梯形面积计算的过程就是先将曲线转化成直线, 然后再将直线转化为曲线的过程.如计算曲边梯形MABN的面积, 首先, 将原大曲边梯形MABN (见图1) 分割成若干小曲边梯形, 在每个小曲边梯形中, 视曲边为直边 (如在曲边梯形yixixi+1yi+1中, 视曲边yiyi+1为直边) , 于是便可以用若干小直边梯形面积之和作为大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这样, 便做到了“以直代曲”, 曲转化为直.其次, 再使分割无限加细 (令|xi+1-xi|→0) , 并取极限, 于是小直边梯形面积的和就转化为了大曲边梯形MABN的面积.这样, 又实现了“以曲代直”, 直转化为曲.从而完成“曲———直———曲”这一辩证发展过程, 达到了求曲边梯形面积的目的.

由此可见, 直线与曲线的对立统一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矛盾运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直线和曲线应当是一回事”.

3. 部分与整体

在初等数学中, 整体大于部分, 这是一条公理;而对于高等数学, 这一命题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高等数学中, 有的概念本身反映局部性质, 有的则反映整体性质, 例如微分是反映局部性质的, 积分是反映整体性质的, 而微元法可以把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

由定积分的定义可知, 函数f (x) 在区间[a, b]上的定积分∫abf (x) dx是经过“分割 (化整为微) 、求和 (微分近似、积分为整) 、取极限 (极限求精) ”步骤完成的.在这些步骤中包含了部分与整体的对立统一规律.

首先, 把[a, b]进行任意分割得到Δxi (i=1, 2, …, n) , 相应地对所求积分值也进行了分割得到f (xi) Δxi (i=1, 2, …, n) , 这一过程无限进行下去, 使得最大的|Δxi|→0, 从而得到微分dx, dx相对x来说是一个无穷小量;同样f (x) dx也是一个无穷小量.这一步就是所谓的“化整为微”, 是整体转化为部分的过程.

然后, 把n个f (xi) Δxi相加, 得到, 然后令||Δx||→0 (||Δx||=max{|Δx1|, |Δx2|, …, |Δxn|}) , 计算, 也就是对微分f (x) dx进行积分, 这一步就是所谓的“积微为整”, 也就是部分转化为整体的过程, 从而得出了积分值∫abf (x) dx.

结语

运用对立统一关系, 人们可以从有限认识无限, 从直线形认识曲线形, 从部分认识整体, 从近似认识精确.在高等数学中充分运用和体现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思想, 对深入领会数学的本质, 加速数学的发展进程,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高等数学中的一条根本规律.运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性质, 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研究高等数学, 对把握数学的本质, 加速数学的发展进程大有益处.本文就有限与无限、直线与曲线、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讨论对立统一规律在高等数学中的运用.

篇4:对立统一规律实事论文

摘要: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注重科学利用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必须注重政治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教学主导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和谐动态统一,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 对立统一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育者,不但要有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还应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自觉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是大家的共识。教师要学会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教育思路,尊重高中政治教学相关规律,与时俱进,促进师生共同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核心与灵魂精华,科学正确地利用对立统一规律是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要求。对此,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注重灵活利用对立统一规律,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目标。

一、科学利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取得政治课堂教学全面成功的重要途径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是错综复杂的动态实践过程,是教师的智慧与才华知识外化为不同个体学生的知识能力,从而促进师生和谐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过程。不同个体学生,不同班集体都是充满不同矛盾体系的有机整体。任何学生都有不同特性的对立统一的两面性,比如优点与缺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全面把握不同个体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矛盾特殊性,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有可能全面促进不同学生的健康发展,实现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最优目标。

有一个男生在课堂上经常打瞌睡,他几乎从来不听课。在课外,在笔者与他深入谈心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这位男生因为政治课基础较差,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政治课,所以他在政治课上表现得如此萎靡不振。在笔者对这位男生长期辅导下,在全面分析其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长期教育实践后,这位男生在政治课堂上的表现有了质的飞越。对此,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对立统一规律,善于揭露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并及时解决矛盾,善于抓住不同学生个体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症下药,灵活应变施教,那么,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就会如意实现。

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矛盾特点,不同班级由不同个性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组成。笔者现担任高二四个不同班级的政治课教学任务,针对四个不同的班级,笔者选择用不同的教学风格讲课,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案讲课。文科班与理科班的教学要求不一样,所以必须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不同的教学资源施教。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尊重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到达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快班与平行班的基础差异较大,教师要灵活把握教育资源与教学方法进行施教才可胜任教学任务。

二、科学利用对立统一规律是政治课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内在要求

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是动态和谐统一。要实现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科学利用对立统一规律,全面把握每个有差异学生的成长规律,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有一次政治月考,有个学生只完成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一片空白。不少人可能会认为这个学生是故意不完成考试内容,在任课教师的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这位学生政治基础不理想,他没有掌握好相关考试内容,他认为不会做题就干脆不要答题,免得丢脸。后来在任课教师的长期教育指导监督下,在经常与其沟通讲道理的前提下,这位学生学习态度有了彻底的好转。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任何学生失去信心,要及时全面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同学生的各种问题,不能对学生以分数论英雄,要善于揭露和解决特殊学生的各种复杂矛盾,充分尊重对立统一规律,充分发挥教师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地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艰苦耕耘而其乐无穷。

三、科学利用对立统一规律是政治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必由之路

生活处处都有政治教学资源,教师不可能只靠教材与教案就能胜任教学任务,要善于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巧妙地有效整合成教学资源。如:有一位女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说:“有些同学可能想家人了,但是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更不可以在课堂上与家人联系,因为那样做对教师与同学们都不礼貌。”老师刚说完,那位女生就开始了认真听课。对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去有效整合资源而达到有效教学目标。只有全面把握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矛盾特殊性,巧妙解决突发事件,精通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教师才可能高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真正实现优化政治课堂教学与高效课堂目标,以达到政治课堂教学理想教育目标。因此,科学利用对立统一规律是政治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必由之路。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过程。教师要全力教育实践以系统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动态复杂过程。教师要善于科学正确地利用对立统一规律,对不同学生与班级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灵活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全面胜任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篇5:高考政治对立统一规律考点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列宁得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实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以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4)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它具有两种基本含义:a.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b.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对立面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关系。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不包含斗争性的纯粹的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当中,也没有离开同一性的斗争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面当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基本关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紧密结合中实现的。 b.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1.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是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前提。2.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1.在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做准备和创造条件。2.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4.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两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错误:一种是只承认同一性,否认斗争性,在绝对同一中思维。它在政治上一般会导致右的错误;另一种是只承认斗争性,否认同一性。它一般会在政治上导致“左”的错误。我们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在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等,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原理。

(三)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又是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归根到底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及外因作用的效果大小。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根本错误所在。

(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它影响事物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否认外因的作用,是形而上学的另外一种片面性。

2.这一原理的意义

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哲学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法和经验,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总的方向。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方面的特点。矛盾特殊性表现为:不同运动形式、不同事物、不同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矛盾地位的不平衡性;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区别、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两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3)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3.这一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五)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两者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和影响;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起重要作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找到并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紧紧抓住工作的重心;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即抓住重心,照顾一般,有主有次,主次结合。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方面是在矛盾两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非主要矛盾方面是处于服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随之事物的性质也发生变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问题,①要看主要矛盾方面,看主流。主要矛盾方面决定事物性质。颠倒主次,就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性质或本质,以致迷失方向;②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方面,不能忽视支流,因为非主要矛盾方面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方面。要注意和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辩证法的“两点论”,就是一分为二地全面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与“两点论”对立的是形而上学“一点论”。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多种矛盾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矛盾两方面中,着重把握其主要方面。与之对立的是形而上学“均衡论”。“均衡论”貌似全面,但否认重点,把各种矛盾或矛盾的两方面平均看待。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辩证法的“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则以“两点论”为前提,没有两点就无所谓重点;“重点论”是“两点论”的进一步深化。

(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联系、全面观点和孤立、片面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即使承认变化,也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3)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并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并把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外力的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

篇6:对立统一规律实事论文

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对矛盾发展的性质所做的描述是广义的和基础性的,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对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一、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

我们先来单独去观察某一个一般的矛盾统一体,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去观察, 从横向看 (把统一体分解成两个对立面) , 每一个统一体都有两个对立面, 两个对立面在不断地进行着统一与斗争的活动, 这种情况适合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作用去解释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从纵向看 (把统一体作为一个整体) , 看到的应该是统一体内部分解成两个对立面之间经过统一与斗争之后的一个综合结果, 这个综合结果也就是目前这个矛盾统一体的状态, 这个状态相比观察之前的状态肯定是有变化的, 而这个变化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量变质变的角度去解释, 至于目前是否已经质变, 这要看具体情况以比如观察的时间长短等等。另一种还是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解释, 任何矛盾统一体不光它的内部可以分解为两个对立面, 而且作为整体来讲在某个状态指标上也可以分为两个对立面, 所以也满足对立统一规律, 但是显然这种解释没有凸显出“量”和“质”的变化来。所以, 后一种解释可以替代前一种解释, 但是凸显的视角过于宽泛, 不具体, 也就是说对立统一规律可以替代量变质变规律来解释事物的发展作, 但对立统一规律更强调的是广义上的性质, 而量变质变规律更强调的是具体的“量”和“质”的变化。

那么, 反过来, 量变质变规律能否替代对立统一规律呢?显然不可以, 因为它只是提到“量变”和“质变”, 却无法讲清楚事物为什么要“量变”和“质变”。

从上面的分析既可以看出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性, 又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量变质变规律能更好地解释矛盾发展的问题。

二、前两个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一次质变, 如果从抽象分析事物变化的性质和量变质变的角度去分析, 可以看做是事物变化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因为再多的变化, 都可看做是由无数个质变组成的, 所以事物的一次质变所满足的哲学上的广义上的规律也定当满足其他各次质变, 也正是因为这样, 所以用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就可以描述和解释多次质变的问题。否定之否定规律用来描述连续两次质变之间的关系, 那么也应该可以用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来描述和解释。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的主要思想有两个, 也就是说它的侧重点有两个, 一个是“扬弃”, 一个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扬弃”的意思是:“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 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这个可以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说明, 因为矛盾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矛盾双方力量变化的过程是在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中实现的, 矛盾双方彼此都包含着可以互相利用的某些因素, 它们各自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促进矛盾双方的发展, 这也就是“继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 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 为质变作准备;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 斗争性能够突破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限制, 促使双方地位的转化, 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瓦解, 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这也就是“变革”。所以从“对立统一规律”完全可以解释这点

“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意思是否定之后的否定并没有回到原来的起点, 并没有形成一个圆圈, 而是有所变化。两次否定经历了两次质变, 如果只从两次质变去考虑, 那么很可能得不出“螺旋式”而更可能是“圆圈”或者“折回原处”, 但是我们应该还考虑到一点, 万事万物本身就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人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里, 所以, 两次质变也不可能回到原处, 还有, 每一次质变的原因其实都主要体现了对立双方的斗争性的结果, 斗争的结果也意味着要有所“牺牲”, 有所变化, 两次质变不可能回到原封不动的最初点。所以从“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和“对立统一规律”完全可以解释这点。

所以从内容上讲, 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可以替代否定之否定规律, 只不过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凸显质变的方向性是“扬弃”和“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那么, 反过来, 否定之否定规律能否替代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呢?显然不可以, 因为它没有讲清楚否定之否定的根本机理, 也没有讲清楚单独一次否定的具体细节, 它只是在强调质变的方向性。

从上面的分析仍然可以看出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性, 同样也可以看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对某些矛盾发展问题的解释有更好的表现。

综上所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摘要:辩证法有三大基本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对矛盾发展的性质所做的描述是广义的和基础性的,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关键词: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

参考文献

[1]金羽, 刘炯忠.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究竟是几个?——与庞长富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战线, 1979, (04) .

[2]庞长富.略论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兼答金羽、刘炯忠同志[J].人文杂志, 1980, (04) .

上一篇:天府雪瑞雪四年级作文下一篇:把成功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