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词文自华》教学反思

2024-04-07

《腹有诗词文自华》教学反思(精选4篇)

篇1:《腹有诗词文自华》教学反思

《腹有诗词文自华》教学反思

我们白杨组在方睿老师的带领下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特别关注古诗词的教学,我们研讨认为学生学了三年的古诗词,不应该只是为了中考时的几个填空题,而应该使古诗词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语文素养,并且可以在他的表达过程中体现出来,所以把古诗词引入作文,是我们一直想做的尝试,所以利用这次国培送课下乡活动,进行教研磨课,于是有了这节《腹有诗词“文”自华》。

这次送课下乡是需要准备一节初三的作文课,第一次备课及上课是我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课题也并非这个,而是《携古诗词进入中考作文》,从题目来看就非常应试。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古诗词可以用于考场作文的哪些地方;2.学习古诗词在考场作文中如何使;3.形成古诗词入文,运用课本素材的基本意识。主要分为三个环节,1、古诗词在考场作文中可以用在哪些地方?2、古诗词在考场作文中如何使用?给了三种模式:(1)引用(2)引用+阐释(3)引用+阐释+意境3、古诗词在考场作文中如何用得自然、灵动、深情?(1)熟记课内、课外名篇、名句;(2)对熟记的名句有深刻的理解;(3)对诗人有了解有同情有感动。这节应试的作文课被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应试痕迹非常明显,是在教学生毫无感情地套作,不是有感而发,不符合写作的自然规律;2、以中考满分作文为例来讲,不是学生所熟悉的篇目,而且给出例子太多,从目前中考趋势来看这些作文有些过时,只注重辞藻的堆砌;3、切入点太大;4、教学目标大多。针对以上问题,周老、方睿师傅、赵玲老师、杨晓炜老师、吴轶娜老师以及白杨组全体老师给出建议,重新设计这节作文课,首先找一个小的切入点,当时正值秋季,以写秋景为题,引入古诗词;然后,目标缩到最小,仅仅完成让学生有引入古诗词进作文的意识;第三,找课文中引用古诗词的例子,例如《春》。另外,周老提出首先要让同学们感受到古诗词入文的典雅,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比如让同学们感受一下《蒹葭》改写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于是,便有了第二稿的《腹有诗词“文”自华》的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为1、感受诗词入文的文雅与韵味。2、初步有诗词入文的意识。3、学习自然地把古诗词引入写景片段作文中。并分为三个活动:

活动一:写一小段自己感受到的秋景。

活动二:感受诗词入文的文雅与韵味,有意识地把古诗词引入自己的秋景片段中。

1、从歌曲《在水一方》、诗经《蒹葭》理解古诗词入文之“华”:文雅之气、韵律之美。

2、从歌曲《在水一方》、诗经《蒹葭》简单体会古诗词入文的`“引用”、“化用”。

3、回顾“腹”中有多少写秋的古诗词。

4、修改或者重新构思自己描写秋景的片段,有意识地引入古诗词。

5、展示及点评修改的文段。(在展示及点评中发现问题)

活动三:在自己的秋景片段中把古诗词用得自然、贴切。(即:把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自己文段想要表达的情与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1、回顾朱自清先生的《春》写春风的段落。

2、修改自己引用了古诗词后的秋景片段。

诗句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朱自清先生这段文字写出了春的温暖、生机与快乐。所引诗句的情与景和朱自清先生想要表达的情与景相一致。)

在蒙自上课时,由于教材版本差异,《蒹葭》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所以学生没有上过,如果以此为例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并且浪费时间。所以在赵玲老师的帮助下,连夜修改教案,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搜索引用了古诗词的课文。

这节课分为三个环节,以“秋”为题导入,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几笔描写眼中的秋,在第一次描写中,学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把“古诗词”引入自己的片段习作中。接着,给同学们课本上的示例: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吴冠中的《桥之美》,提示同学们可以在写景散文中尝试引用或化用古诗词,使得自己描写的片段增添文雅之气、韵律之美。第二个环节让学生修改第一次写作的片段,有意识地引入古诗词,在学生分享修改的片段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引入的古诗词与自己所写片段不能融合在一起,有的是用得不贴切,有的用得生硬。此时,再出示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描写春风的段落,这一段落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句诗,朱自清先生在这一段里描写了春风的温暖、柔软、清新与快乐等特点,这一句诗也写出的是春风的温暖,所以诗歌所写春风的特点与作者所写春风的特点是一致的,这样的引用就贴切、自然。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再次修改之前所写片段,把古诗词用得更贴切更自然。整个过程找到学生的起点-----没有意识把古诗词引入自己的习作,接着产生“引入古诗词”的意识,最后把引导学生把这个简单的“引入”练习做好,就在不断的写与改的过程中直接就学生出现的问题推进。存在的问题是老师对课堂掌控的能力不强,很多原本可以抓住推进和生成的契机被错过。但与第一次的设计相比,已经是大不相同,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师傅在这几次磨课中对我的帮助与指导,让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成长。最为关键的是,教给我很多理念:比如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自然生成;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贪图多、全;充分利用好教材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理念也将一直指导着我走好语文正道。

篇2:《腹有诗词文自华》教学反思

——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究

古诗词作为精粹的文学样式,是流动的音符,它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精致的语言可以带给学生审美情趣、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古诗词的美感作用是和它的艺术魅力分不开的,它具有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节奏美、音韵美和语言美的综合效应,而正是这种综合效应,使其产生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古诗词中,最耐人寻味、引人遐思的就是诗词的意境。学生能否很好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往往就在于能否很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但是意境又是能让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而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一种艺术境界,这在初中生来说,就表现为理解的多元化和渐进性。

要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渗透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激发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显示出一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的倾向性,这将带给学生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从而具有了教化熏陶的作用。

一、反复朗诵,探究古诗词之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诗词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是学生感知、感受和感悟古代诗词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学生真正从古诗词中受益的不二法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古诗词积累还是相当浅薄的,所以必须加强以积累为目的的诵读。但现在,许多诗词教学的课堂听不到学生的朗读,听到 的只是被老师界定为“很好的”名家朗读;也很难见到课堂上学生的诗词背诵,见到的只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稿背诵,这样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所谓新式教法,实际上就是背离了我们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规律,也必定是提高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的。以积累作为诵读的目的,旨在增强学生的诗词感悟基础,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这就避免了走上那种“一朝一夕”式的诵读歧途。

其实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吟咏、熟读和背诵。做好诵读,首先要响亮。朱熹说:“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次要纯熟,达到自然成诵。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二、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赅,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位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想象在古诗词学习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 神渲泄得淋漓尽致。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词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品读欣赏,探究古诗词之内涵。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感悟、积累、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读自悟、欣赏品味,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提高语文素养.那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赏析,在自主学习中享“渔”而得鱼。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力。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妙处体味获得的过程就是对古诗词中语言的品读。《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是“空旷”之意,正面描绘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安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安闲的心境。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意境。马致远《秋净沙·秋思》把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造了一幅令人寻思不尽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和一个骑着瘦马的游子正在茫茫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形象。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烘托了游子难以言状的彷徨凄苦的心情。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遥寄相思的好诗重复使用巴山夜雨,主要在强调时空和心灵上的对比(此时的时空——实,彼时的时空——虚),前三句是身在巴山看雨,独自忍受相思之苦,而后句则是想像与知己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在那不可知的未来,朋友团聚的彼时彼地,西窗下闪动烛,一起回忆今天这个情思绵绵的雨夜,这将是多么的温馨愉快。全诗之 联系在于“何当”表现缠绵的情致,蕴含悠长无尽的意趣。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地把握诗的中心内容和领会诗人的情感。《观沧海》,我紧扣一个“观”字,问是谁在观?他为何而观?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有人说他为自己的前途而观,有人说他可能为风景而观,有人说他在为国家而观;有人说他为理想而观,„„学生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只有对古诗词的语言深入品读,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让学生走进经典、与大师对话,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四、加强合作,探究古诗词之外延。

新课程强调合作和对话。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从而推向合理与完善。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对诗人词人的词风、流派、诗语风格等问题。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研究学习。从资料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的指导。并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古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成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腹 有 诗 书 气 自 华

——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究

高 芳

篇3:腹有素材文自华

作文素材从哪里来?作文素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也不会脑子里自己产生。这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面对学生作文难写的现状, 我们应引导学生借助课本积累丰富的语言, 背诵经典段落和优美诗句等;广泛阅读报刊杂志, 摘抄精彩片段;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留意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展开想象, 扎实训练。

一、素材来自语文课本

从小学到高三, 学生学过的范文不下六百篇。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文学殿堂中的瑰宝, 任何人都可从中学到有利于自己的知识学问。如果掌握了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典型事例, 写作文应该说不成问题。如“爱国”的材料可以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中选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材料可以从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选取;“怎样做学问”的材料可以从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中选取;“追求个性自由, 蔑视功名利禄”的材料可以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选取;“身残志坚、战胜厄运、创造奇迹”的话题可以从史铁生、张海迪、海伦·凯勒、霍金等人的材料中选取。另外关于“勤奋、坚持、梦想、环保、地球、人与自然、家风家教家训”等等话题都可以从语文课本中选取。“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就看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心思去搜集、去整理。

二、素材来自课外读物

课外读物指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如古典四大名著等, 优秀的报刊杂志, 如《语文报》《语文周报》《散文》《小说》《意林》《哲思》《名人传记》《满分阅读》《读者》等。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是因为他清楚“读书”与“下笔”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我们要大量阅读, 广泛涉猎, 大量储备作文素材。当然读了书, 还应当及时记笔记, 写心得。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对自己掌握的素材按主题分类和整理。如将素材分为民主和谐、公平自由、为人处世、诚信友善、人与自然、人生价值、文化传承等。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一篇好作文, 不但要有翔实的材料, 还要有精彩的语言, 不少学生的语言功底相当薄弱, 用语行文干瘪平淡,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积累素材的同时还要积累精美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借用或化用社会上流行的美言隽语。如果能巧妙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就好比一颗颗明珠嵌入其中, 这无疑会让文章增光添彩。

三、好的素材也来自热点新闻

如“宽容、乐观、坚强、无私奉献”的话题作文, 可以选取2013年12月5日去世的南非国父、前总统、反种族隔离斗士纳尔逊·曼德拉的材料;写“科技腾飞、中国梦”的话题作文, 可以选取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的材料;写“雾霾、环境污染问题刻不容缓”的话题作文, 可以选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重点污染天气的材料;写“公众人物、个人修养”的话题作文, 可以选用北京电视台台长王晓东因病去世后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写的打油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要想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招人喜欢, 除了做好构思立意工作, 选材上还应下工夫。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如果能将新近发生的人人都关注的头条新闻嵌进自己的作文中, 批阅教师定会“眼前一亮”, 继而“怦然心动”, 给出很好的分数。平时作文尚且如此, 竞赛作文、高考作文更是如此。

四、素材来自于自身的学习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 理应关注学校社会, 关注家庭生活, 关注社会生活, 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 “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天堂”, 凡事尽可能深入地想一想, 在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其中的灼灼新意, 从中捕捉写作素材。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除了每天的学习外, 还有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老师、同学的一颦一笑, 喜怒哀乐怨、真善美假恶丑等都可以写入作文。诸如“勤奋”“理想”“好学”“刻苦”“感想”“法制”等话题。家庭生活, 爷爷奶奶的善良朴实, 爸爸妈妈的辛苦劳作、任劳任怨, 都可以写入作文, 诸如“感恩”“亲情”“伟大的母爱”等话题。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观看同一个景物时, 有人灵感顿生, 有人却一脸茫然;在经历同一样事情时, 有人百感交集, 有人却无动于衷;在面临同一个题目时, 有人思如泉涌, 有人却茫然无知, 这就是感悟的差异。在观察生活中, 我们要善于观察事物, 并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及时地记录下来, 这既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 又提高了自己的感悟力, 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大千世界一定会源源不断地向我们奉送作文的给养, 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就会取得满意的分数。

五、素材来自于自己的习作

鲁迅说:“文章应当怎么做, 我说不出”, “是由于多写和练习。”这里说“多写和练习”是第一要素。读再多的书, 如果不内化为自己的, 那也是枉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写, 还要注意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升格”, 积累素材, 不仅要积累语言, 还要积累技巧。长期坚持, 必有所获。

储备作文素材,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绝非一日之功。“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没有日积月累的坚持, 就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世界上本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教师上课, 学生要认真听讲, 课文材料及时归类, 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学以致用。经常阅读书报, 积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 包括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千古传诵的经典句段等。

篇4:腹有诗书文自华

前段时间谈了作文的“思想”之后,我想跟孩子们聊聊如何在写作中渗透一点儿“文化”。对于小孩子,这个话题有点儿深。所以,我需要一个契机,能让“文化”自然而然地就“化”在孩子们的写作思维中。

这回名人互撕,倒是激发了我的灵感。

王思聪好管娱乐圈的闲事儿,写了一则微博讽刺两位美女没有代表作却去戛纳“蹭红毯”。

他说:之前在采访中我曾经说过明星不同于演员,想表达的就是如此。我眼中的演员如宋丹丹老师,李雪健老师,张国立老师等。明星却不一样,如毯星某冰某予,除了根本无作品和不会演戏的硬伤,火起来主要靠绯闻水军话题和炒作。

张馨予冷冰冰地回了一句:你管得真宽!

范冰冰也回了一句:你找你的爸,我干我的活,我们都算自强不息。

我问孩子们,你觉得两位美女谁更高明?

大家都说当然是范冰冰。范爷就是范爷,软中带硬,绵里藏针,含沙射影,三言两语就把王思聪这位睡在老爹的钱上到处招摇的公子哥儿狠狠损了一番。骂人不带脏,杀人不见血。我们猜王思聪被范大美女呛这么一下子,估计心口得堵好几天。

我追问:范冰冰到底比张馨予强在哪儿?

孩子们嚷嚷:范冰冰显得更有文化。

就是这个了。

我说: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一种东西,你没有它,别人未必会觉察出有什么不同;但一旦有了它,你身上就有了一种气度、一种风范,你的文字里就有那么一种东西,让人觉得有雅趣、有情趣、有生趣。

如范冰冰,大概学生时代语文学得稍微好些,肚子里墨水稍微多点儿,吵架吵起来就气场大些,说话就有艺术,有派头。

我说,“文化”并不高深。这个东西一旦在你身体里扎根,一旦深入骨髓,你便看什么都有意思,都能为我所用,且用得生机畅达,让平凡的日子多了些趣味儿。

我出示了一则材料,是微信朋友圈中传得正火热的搞笑段子。

那是一则学生的周记:

“语文是朕的皇后,虽然朕几乎从来不翻她的牌子,可她的地位依然是那么的稳固。

英语是朕的华妃,朕其实并不真正爱她,只是因为外戚的缘故,总要给她家几分面子。

数学是朕的嬛嬛,那年杏花微雨,也许一开始就是错的。

体育是朕的纯元皇后,那才是心中的挚爱。

至于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这些卑微的宫女,朕理都懒得理她们,到底是谁让她们入宫的!”

那时《甄嬛传》正在热播,市井中正是无人不说甄嬛的时候。此则微信一露面,应者如云,各种精彩跟帖不断翻新,被人们传得最火的是这则:

老师 回复

“老奴三年来战战兢兢,夜不思寐,只为圣上即日面对高考来袭时不至于措手不及,失了往日威风。皇后乃是一宫之主,虽说自幼便与皇上相识,仍需日日沾顾,不可与之疏远;华妃虽是外戚,但时下举国内外以华妃为尊,请圣上务必思忖为善;甄妃敏锐聪颖,若能日日眷顾,必能助圣上一臂之力;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这几位贵妃贵人,圣上更需雨露均沾,高考一战,须靠得这几位主子出力;至于纯元皇后,请圣上听老奴一言,斯人已矣,留于心中有个念想即可……”

孩子都读懂了,无不心领神会哈哈大笑,以为妙绝。

我说,更好看的在后边。一位网友,仿其母亲角色,回了一则,针锋相对。

母亲 回复

汝若继续沉迷追剧穿越宫斗,动摇安身立命之分数,休怪母后断尔WiFi,毁尔APP,追生二胎,动尔储位!

等孩子们笑够了,我说:游戏是人的天性。游戏人人都愿意玩儿,也都玩得起。但这种品味的“文字游戏”,可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这种游戏是哪种人的专利?

文化人!

孩子们果真聪慧!

我追问,你觉得哪种人是“文化人”呢?

读书多的人!对。我说,读书多,底蕴深,一肚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在源源不断地发酵。这样的人不是活在空气中,而是活在文化中,呼吸吐纳都不一样,一说话,一写字,自自然然就是一文化人儿。这装不出来的。肚子里是草莽,面相上就草莽。肚子里是诗书,面相上就儒雅。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孩子冲口而出。

对,我说,这是苏轼的名句,出自《和董传留别》,全句是: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大概意思是表扬(董传)平时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因为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后来引申为:一个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相反,如果没有内涵的话,不管怎么打扮,都不会显得有气质风度。

读书,让自己有文化。“文化”,乃是真正的华服也!

我继续追问:但孩子们,书读得多的人可不少,那大学里学富五车的教授多得是啊,他们可能做学术论文是没有问题的,但要玩出有品位有情趣的“文字游戏”,却不能。你们知道原因在哪里吗?

因为他们不好玩儿!

我为孩子们的回答拍案叫绝。孩子们是单纯,但这样的单纯往往直逼内核,切中重点。

对啊,同学们,我说,“读书人”要成为真正的“文化人”,其间还有好长好长的距离要走呢!苏轼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人,因为他读的书,最后都全部汇入了生活。他的“文化”“化”在了生活中,他成了最会“活着”的人。他最好玩,最能玩,最能够把他肚子里的诗书随时取出来和生活应答。他的文化,已经成为他的一饭一蔬,和他的这个人水乳相融了。他的读法和写法,都是他的活法。

所以苏轼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这人,能诗能文,能官能民,能高能低,能上能下,能俗能雅……是真才子,真全才也!

但很多人不是这样的。他们读书归读书,生活归生活。他们缺乏一种意识和能力,把阅读整合在生活中。甚至还有一些人,读得越多,活得越傻。比如像鲁迅笔下的那个孔乙己,除了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之外,他的一肚子书,全都腐烂在了肠子里,既没有成为生命智慧,更无法成为生命情趣。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至多不过是他们用以应对考试,改变命运的工具,除此之外,意义寥寥。

文化,不是你堆积了多少知识,而是你的广泛阅读,已经成为你的骨血,你的精神气质。于是你端详红尘万象时,你自有一种机智,一份端庄,一种优雅。

我继续举例子。我说,这段时间还有一件事情在网上吵得厉害,就是某某部门发了一个据说是来自中央的文件,说以后小区的建设要走“推掉围墙”的路子。意思就是要搞大社区建设,让小区无围墙,人人都可享受小区的环境。

此文件一出,自然引发轩然大波,网络上骂战又起。各种观点,各类文体,各种风格,真是蔚为大观。

但最吸引我的,却是一首小诗。只可惜我不知道作者是谁,若认识,一定献花一束。

小诗是这样的:

围墙拆掉之后……

欲出的红杏没了躲闪

避吏的老翁无处可翻

秋千大白于天下

行人和佳人就同在路上

也好吧

墙头马上就只剩马上

路边就是莺莺的西厢

拆掉小区的墙

所有的故事换了面目

才刚刚开场……

我问,孩子们,小诗很短,也朴素,但一亮相就夺了很多人眼球。为什么?因为其中“文化”很多,且“化用”无痕,高妙极了!

第一,“欲出的红杏没了躲闪”中蕴含了南宋叶绍翁的名篇《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名句。

第二,“避吏的老翁无墙可翻”中蕴含了杜甫名篇《石壕吏》中的情节,“老翁逾墙走”。

第三,“秋千大白于天下”语出苏轼的词《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当然,更让人想起李清照的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大户人家的小姐在自家院中荡个秋千,外面的才子隐约看到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现在围墙没了,先不说小姐好不好意思在陌生人面前荡秋千,就算是愿意,怎么就让人想起了疯丫头呢?哪里还有诗情画意?

第四,“墙头马上只剩马上”一句,指的是元杂剧《墙头马上》,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作品。官二代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李千金被私藏于裴家后花园七年,育有一双儿女,却仍不为裴家长辈所知。终有一日被撞破,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李千金力争无果,被弃归家。裴少俊考取功名,重新求娶李千金,夫妻终于团圆。该剧歌颂了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虽以爱情为题材,却别具一格。

第五,“路边就算莺莺的西厢”说的是《西厢记》。作者是元代的王实甫。《西厢记》可是中国传统戏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有一段:崔莺莺的母亲食言,不让张生娶崔莺莺,所以张生得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正因为有围墙,才显得故事的浪漫,现在围墙没了,张生就直挺挺地走了进来,真是一点都不好玩了!

我一讲完,小孩子们嚷嚷一片。天啊,原来还有如此禅机!

我说,这样的妙诗,无文化,写不出,无文化,也读不懂。

我还说,我喜欢这首诗,我更喜欢这位诗人。这该是一位多么有意思的人啊,他一定特别会玩,特别有情趣,特别懂得该如何生活。这人,一定饱读诗书,而且生活如诗。

文化,如果没有让一个人“诗意地栖居”,没有让一个人因为“诗风词韵”而活得诗意盎然,那文化,就是“文化”之“化石”,最多不过摆在博物馆里展览一下,无甚意义。

最后我说,有文化,能够让我们把“大白话”“翻译”成典雅的语言——比如现在网络上的另外一种文字游戏就让我很欣赏。他们这样玩的:

原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翻译: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原文:有钱,任性。

翻译: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原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翻译: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原文:心好累。

翻译:行若槁骸,心如死灰。

原文:主要看气质。

翻译: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文: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翻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原文:吓死宝宝了。

翻译:堪惊小儿啼,能开长者颐。

原文:长发及腰,娶我可好?

翻译:长鬟已成妆,与君结鸳鸯?

原文: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翻译:方寸淆乱,灵台崩摧。

原文: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儿。

翻译: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

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是不是也很惊艳?老祖宗那里,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一旦和我们的生活接轨,那文化品味就噌噌噌往上蹿,那感觉真是好极了。学子们就应多玩这样的游戏,益智慧而美心灵,好处多多啊。

当然,老师最深切的期望是,我们也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懈的修炼,成为懂生活的“文化人儿”。文化让我们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我们不仅舌绽莲花,而且下笔成趣,我们的生命终于活成了一首好诗,一首妙词。

学生作品展台

前言:2015级创新班临近毕业,请孩儿们用诗词歌赋形式或者对联形式为老师、同学、自己画像,佳作频频,为圆明书院文化之一次集中检阅也。限于篇幅,此处仅遴选一则,更多佳作请扫码查看。

自绘联

——仿课文《长城赞》

⊙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创新班 魏铭杉

上联:

朝阳生,丰台育,房山长,海淀成,人生弯路多。谢不尽父母姑舅,堂表兄弟,费尽移山心力,帮助铭杉长大成人。

下联:

数学棒,语文牛,英语好,身体健,考试错误少。学不完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超越爱因斯坦,给予世界美好明天。

上一篇:高三成人礼给父母的一封信下一篇:浴室装修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