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教学反思

2024-05-16

诗词赏析教学反思(通用8篇)

篇1:诗词赏析教学反思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一)《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一般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是往往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又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学生而言有着比鉴赏现代文多得多的障碍和难度。学生面对诗歌鉴赏有畏惧心理,怕做这类题目。有时满怀信心地做了,也拿不到多少分。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真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现结

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高三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一点诗歌鉴赏的技巧,但看不懂诗歌,还是于事无补,所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上了日程。而应试教育使得我们高三的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之中,教师和学生也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势,弄得身心憔悴,疲惫不堪。素质教育的口号由来已久,但效果一直不佳。从去年开始的“五严”禁令是一个重大的措施,对推行素质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负担减轻了,自由时间多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阅读课外的诗歌,体会优美的语言,如画的意境,品味诗歌或凝练或间远或含蓄或空灵或雄壮的美,领会诗人的情怀,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做题固然重要,但过犹不及,如果两者同时进行,双管齐下,我想效果应该好得多。另外,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赏析的诗歌,进行适当的分类,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学生看了之后,可以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诗歌鉴赏的综合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那么就会像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这对于培养理解诗歌能力有很大帮助。高三学习紧张,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单的推行,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交流、探讨诗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也就事半功倍了。如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有这样的题目:有人认为第二句也可说成“只有空床对素秋”,你是怎样认为的?我把学生先分成小组,再把赞成“敌”的分为一组,赞成“对”的分成一组进行辩论。为了证明自己,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一方讲罢,另一方辩驳。学生甲说:“对”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学生乙反驳:“敌”不仅指默默相对,更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学生丙补充:“敌”更能表现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整个课堂,场面热烈,气氛达到高潮。

三、培养学生关注意象的能力

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通过意象可以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写景诗更是景情境的结合如“唯有南来无数雁,与明月,宿芦中”这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诗人用“南雁”“明月”“芦苇”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而且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李白《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落满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是这首诗的关键,对吗?如果不知道“折柳”表惜别怀远之意,就无法回答,由柳想到离别再想到亲人,这样,全诗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情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月亮”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寄托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补充和想象

诗歌因字数的限定,上下句之间有一些跳跃,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就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使之完整。另外,诗歌言简而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如:《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思绪乱,独坐窗前,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进而来体会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五、培养学生模拟再创造的能力

诗如画,古代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我们今人面前展视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可以引导学生模拟古时场景,把诗中的场面搬到课堂中来,进行二次创造。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笆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我在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是这样讲解的:“友人把家搬到了郊外”,我在黑板上简笔画出城墙,接着由“野径”“桑麻”画出弯曲的小径和一片桑麻地,“这样诗人到达了目的地,站在了篱笆前”,简单画出房屋和门前围住的篱笆,“诗人看到里面种着尚未开放的菊花”,再画上菊花,“上去敲门,没有回应,问西邻„„”由画面分析环境,会产生一种不平凡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友人住在一个高雅、幽僻之地,可以想象友人悠闲自在的生活,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并由此推断这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逸之士。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以上谈到的只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做法。当然,诗歌鉴赏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关注标题、作者、题材、注解、技巧、典故、语言风格等等。在这里不一一阐明。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

篇2:诗词赏析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是我运用网络进行古诗赏析的初次尝试,它令我反思回味,在多方面给我深刻启迪,给我以强烈的震撼。体会如下:

一、要以先进教学理论、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高科技社会语文教学面临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依据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 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生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用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识和探究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激励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层次和效率。

二、制定周密教学计划,努力实践语文课标要求。通过本阶段教学,我力争教学在以下五方面体现语文课标要求: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其次,通过本阶段教学,努力实践语文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上网自学,制作课件网站,小组研究交流讨论,教师引导点拨,学会初步鉴赏古诗,掌握分析古诗情感的基本方法,他们对古诗的学习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厌烦到喜爱,从不愿意发言到争先恐后的发言。信息技术融入语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三、学生发展必然促进教师提高,教师要彻底更新传统教学观念。过去我总认为学生上网自学做了课件网站,就是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很好整合,从没想过运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甚至在市区有关专家初娜娜、杨小平、吴琼、陈燕老师建议我进行网络教学,最后5分钟留给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当堂写作他们的读古诗感受时,我认为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担心学生能力差,教学效果不好,不能正确认识学生在认知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巨大潜能。在他们的动员下,我进行了初次尝试。恰恰是这初次尝试,这一堂网络课最后5分钟,学生当堂通过网络提交的精彩的学习古诗感悟,3周的学习,教学效果瞬间显现出来,学生在认知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巨大潜能此刻爆发了,他们独到深刻的学习古诗的感悟,深深感染了我教育了我,使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为我彻底洗脑,一些听课教师也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做老师的未必都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写出这样一些精彩的富于哲理的感悟。

篇3:诗词赏析课教学内容的重整

[案例一]

《课外古诗词背诵》是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设置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 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滁州西涧》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词, 作为一次古诗词赏析课的教学试验, 我就把这首古诗词作为鉴赏来安排教学内容。《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参考资料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我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 制定了以下课时目标:

1. 诵读诗词, 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读准字音, 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

2.查阅资料, 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料库获取信息, 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研读文本, 结合解题、注释等解说词, 品味语言, 概括诗词的语言特征。

在这节课, 我布置了几道练习题:

1. 直译这首古诗词。

2.辨析这首古诗词的景语和情语。

3.概括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征。

课后, 我检查了学生的作业, 第一道题除了几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做, 其它两道题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做。由此可见, 学生还没有能够学会赏析古诗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和作业的分析, 了解到造成这种原因是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积累程度, 教和学相互背离。这就促使我反思, 作为教师的我不能只关注教学内容, 还要关注学生的现状。那么, 我怎样教才能有效?学生不会赏析古诗词, 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应该考虑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科学设计学习过程, 要利于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就要提供一部分与文本相关联的背景资料。

我通过对另一个班45位学生的调查, 只有8位学生阅读过“唐诗宋词鉴赏”这类课外书。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做练习题时学生为什么对古诗词赏析感到茫然无策, 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积累少, 获取的信息量小。

从前面做练习题的情况发现: (1) 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古诗词直译成现代汉语; (2) 分辨古诗词中的景语和情语有困难; (3) 凭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程度无法概括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由此可见: (1) 需要“一般学习”; (2) 需要“强化学习”; (3) 需要“重新学习”。因此, 品味语言, 感受意境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读懂古诗词的语意, 评析作者的创作风格是学习的难点;而直译或意译学生自己学习就行了。根据以上学情, 我首先调整了教学内容, 把古诗词的注释, 语言的品味, 风格的赏析三个内容整合在一起, 然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1. 用投影展示相关的背景资料。

(1) 韦应物诗。韦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 部分作品对安史乱后社会乱离、人民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其诗语言简淡, 绝去雕饰;而风格秀朗, 气韵澄澈。

(2) 前人评价。前人对韦应物的诗, 多有好评, 如白居易说他的五言“高雅闲淡, 自成一家之体”。张戒《岁寒堂诗话》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 然互有得失, 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 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 虽苏州亦所不及也。”可见前人对他作品评价之高。

(3) 解题参考。他的名作《滁州西涧》则寄情于景, 寓意含蓄隽永。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 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2. 教师点评, 学生交流, 共同概述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

3. 引导学生阅读背景资料, 辨析这首古诗词的景语和情语, 对文本中的解题提出质疑, 并将文本中的解题不当之处进行改写。举例:将“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改写为“寄寓诗人孤独、失意的心情”。

4. 通过创设呈现学生做练习题不规范等情景,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做古诗词赏析题的方法。

两次教学设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现有材料, 按照教师的预设来安排教学内容, 以“教师”为中心, 在学生需要帮助时, 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教师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生的学习难度大, 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后者是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的现状后, 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背景资料, 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分析、比较、质疑、探究, 初步学会了对古诗词的赏析, 教师适当点评、疏导, 起到“引路人”作用, 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案例二]

教学片断:利用诗词赏析, 提高品味水平

展示《竹里馆》的赏析语言,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 并结合诗词前的赏析语言, 要求学生说明应从哪几方面去赏析这首诗词。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交流, 教师的引导, 学生感悟到赏析一首诗词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从诗词的内容、语言、意境等方面去赏析。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赏析方法, 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出示《竹里馆》诗词前的赏析语言, 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找出这则赏析语言中有哪些不当之处, 并加以改写。举例:第三部分语言表述不当, 不符合诗词的原意。应将“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改为“以幽静、空灵、凄清的意境, 表现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主要是通过查找资料, 分析、比较, 加深对诗词语意的理解, 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为了检验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情况, 我在课内设计了两道古诗词赏析题:

1.仿照《竹里馆》诗词前这段赏析语言, 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内容、语言、意境三方面来赏析。

2.通过想象, 将《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进行描写, 呈现一幅完整的画面图景。

通过检查, 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这两道题。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诗词的赏析方法, 我在中国文学史有关文献资料上搜索了有关赏析语言, 并以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资料一:马致远擅长于描写自然景物, 这方面的作品也最能代表他的风格, 如被前人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秋思》

它描写旅途中傍晚的景物, 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 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 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 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 之作。

资料二:马致远的写景之作, 往往寓情于景, 创造出深幽的意境。其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可谓此类作品之最受称赞者。短短的二十八字, 写出了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及游子组成的一派苍凉的秋景。而景中之人, 正是漂泊天涯的游子, 他那无限的愁思, 正与此景融为一体, 浑然天成, 正如王国维所说:“纯是天籁”。

为了让学生诗词赏析语言表述更加准确, 我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作者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 表达了旅人飘泊的情怀。前三句用九个并例的实词, 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合在一个画面里, 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 烘托出旅人无限的愁苦。语言凝练传神, 画面色彩鲜明。

从学生解题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 案例一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解题能力差;案例二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质疑、探究各个教学环节, 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 并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这两个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对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 古诗词赏析课我们该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呢?

1.根据学生实际, 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片段, 安排教学内容要进行学情分析, 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程度, 教和学要相互联系。学情分析是准备教案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状不相符时, 就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在《滁州西涧》赏析课中, 正是因为没有了解学生的现状,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 学生不会解答赏析题。

2.利用课程资源, 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 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延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材为主线, 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组织和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滁州西涧》《竹里馆》两首古诗词赏析课中, 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背景资料, 组织学生深入研究,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问题的解决更加透彻,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会探究。

3.依据课程目标, 调整教学内容

篇4:中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初探

关键词:境界 情感 联想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的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人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可见.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古诗词教学应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

林茂彪《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篇5:《古诗词赏析》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思想和语言精华,不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历经推敲而魅力独存。也正因为如此,对诗词曲的赏析成为中考考查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复习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能赏析其语言。

2、要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1、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

2、结合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形式,注重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谈出对古代诗词的独特感受和见解。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法,竞赛探究,诵读法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示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见《说明与指导》P47

三、出示学习任务:

1.了解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

2.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中考聚焦:

【2009年济宁市中考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问题: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内容)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写法)【2010年济宁市中考题】

绝句 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问题: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2011年济宁市中考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问题: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写法)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感情)见《说明与指导》P48 总结: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2.感情。

3.写法。

五、师生共赏,如何领悟

(一)例1:(赏析内容)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内容)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思路: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

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晚秋萧瑟悲凉的画面。

(二)例2:体会作者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曲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离别七年以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佳节。总结:分析作者的情感 1.注意诗歌的标题 2.注意诗歌的意象 3.注意诗歌的背景注释

4.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的主题 „„

(三)例3:赏析写法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衬托等。丰乐亭游春(其一)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读一读,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用得传神?说说你的理解。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

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等分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词不离句)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诗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妙趣横生,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四)总结:赏析写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或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说说你的理解。

你认为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解题思路:(写法+表达方式)

(1)分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点明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3)所写的内容和诗歌情感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例:诗人借景抒情,把多个独立的意象统一起来,描绘出一幅晚秋悲凉的画面,抒发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孤寂愁苦的心情。

六、赏析总结: 内容:意象+意境

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写法:写法+表达作用

七、牛刀小试:见《说明与指导》P53、54 社日①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意象+意境)

2.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写法+表达作用)

秋日行村路

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写法+表达作用)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你自选角度,设计两个赏析题,并作答。考考你的同学。(内容、感情、写法)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篇6:毛泽东诗词赏析课教学设计

执教:张禄明

主题:走近毛泽东

课时: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七 律·长 征》《清平乐·六盘山》 丛书《走近毛泽东》之“革命道路”

学习目标:

1.诵读《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从身边的诗词学习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2.深入理解《七律·长征》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同步学习《清平乐·六盘山 》,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介绍毛泽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组课文《走近毛泽东》。(幻灯1)大家一起看看“学习目标”。(幻灯2)现请一位同学来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字润之。他是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多年来人们都称他为“毛主席”。)

二、诵读《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刚才这位学生说道,毛泽东是我们的领袖,同是又是一位诗人。他曾经在我们永丰指挥打仗也留下了一首有名的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幻灯3)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现请一位同学来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蒋介石从1930年10月起,对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大“围剿”,纠集了十万兵力。红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12月30日对进入龙冈包围圈内的敌军主力张辉瓒第十八师发起总攻,歼灭敌军九千余人,活捉张辉瓒。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又调集二十万兵力至江西,准备进行第二次“围剿”。这首词是毛泽东作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以后,第二次反“围剿”交战以前。)

哦,我们永丰原来也是属于中央苏区,这些身边的红色文化我们真的要好好学学。

这位同学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呢?(这是我网上查到的资料)

上网学习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我也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从1930年到1934年,国民党对我们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大“围剿”,前四次我们红军赢了。在第五次,由于共产国际派来的什么军事顾问李德和博古的错误领导,导致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军事大转移,开始了长征。

三、学习《七律·长征》

1、现我们一起来读《七律·长征》。(幻灯4)“七律”是什么意思呢?

“七律”是一种诗的体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呢?(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有谁能说出长征经过的11个省吗?(幻灯5)

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长征路线图。(幻灯6)

3、小组合作学习。(幻灯7)

诗中列举了长征途中的哪些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的心态如何?你从何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你还听说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4、交流讨论:

诗中列举了长征途中的哪些困难?(幻灯8)(9)(10)(11)(12)(13)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的心态如何?你分别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幻灯14)(15)(16)(17)(18)(19)观看《飞夺泸定桥》,体会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惊险悲壮.(幻灯20)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体会红军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幻灯21)(幻灯22)你还听说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幻灯23)你怎么知道这些困难呢? 你可真是个好学的孩子。

5、指导朗读。(幻灯2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6、小结:学习《长征》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四、学习《清平乐·六盘山》。

在写《七律·长征》的同一个月,也就是1935年10,毛泽东还写了另一首有关长征的词《清平乐·六盘山》。(幻灯25)

清平乐·六盘山(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25)

这首诗就是毛主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它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抒发了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坚强决心,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五、总结。

对于长征,毛主席自己有一段总结性话,我们一起来学习。(幻灯26)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篇7:诗词赏析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代表作。

2、诵读诗词。

3、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制作课件,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画面感受诗词的境界。教师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二)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四、课前准备

(一)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以便向学生介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的朗读本文中的诗词,标画出不理解地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用语的考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当时他政治上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丙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词。

(二)听老师范读,学生注意感受其中的感情。

(三)学生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例如:宫阙(què)绮户(qǐ)婵娟(chán)

(四)参照注释理解词和句的意思。

(五)品读赏析。

1、上片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向往,又感受到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下片从矛盾中宕出,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下两句向月发问,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怀念谁? 弟弟子由,接着又转为自我安慰,不仅慰己,更是慰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煞拍两句用月光的普照唯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也是对自己政治失意的安慰,更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

篇8: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初探

一、以感知诗词意思为基础, 全方面理解内容

我认为对于诗词的理解首先应该从诗词的意思部分着手, 在掌握了细节内容之后再进一步探寻诗词的整体意思。也就是说, 诗词的理解应该由点及面地进行。此外,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寻诗词意思,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掌握诗词。

科学研究表明,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知识, 其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会更加深刻,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 我在教学《使至塞上》时就让学生自己读诗, 在学生阅读开始之前, 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几个问题: (1)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中是有两个意思的, 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说说看这两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呢? (2)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说看这是怎样的一个意境呢? 哪个同学能够自己组织语言描绘出这个意境的细节部分呢?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要知道诗词是一个整体, 所以在诗词赏析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从细节部分理解诗词外, 还要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更加细致地理解和掌握诗词。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之下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而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更是其中的精粹,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仔细地阅读和理解。但是, 古诗词由于是古人所写, 而古人的许多用语习惯和诗中字句的特殊意思都和现代有比较大的差异,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异同,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而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这些内容的特殊性所在, 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比如,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通过分析上下文来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能力, 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基。

二、深入探寻诗词情感

古诗词的写作一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 尤其是流传至今的那些诗词, 其思想情感之深刻、表达方式之独特等都值得深入地去探寻和赏析。我认为, 古诗词教学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古诗词之中蕴藏的作者的情感。古诗词言语简洁, 但在这些简短的文字之间往往蕴含有令人咋舌的情感和内容, 所谓“微言大义”其实指的就是这些。因此, 古诗词的学习往往也会给人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在古诗词教学之中, 学生理解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之后再来看诗词内容, 就会更加的直观和易于理解。在李渔的《窥词管见》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 虽然诗词写的内容都是情和景之间的关系, 还有两者相互交融产生的更进一步的内容, 但是情和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有主客关系的, 其中情为主、景为客。一般来说, 诗词内容写景的话其实也就是在写情, 如说借物遣怀或以人喻物等, 通过这些方式写出的诗词虽然看起来全篇都是在写景, 但其实每句话、每个字都是和情有关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的抒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来说情绪都是比较激动的, 否则也写不出感情如此激烈的诗词, 所以说诗词是情感的产物。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体悟到诗词蕴藏的丰富情感,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习的诗词。然而众所周知,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 李白、杜甫、李清照、辛弃疾和李煜等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风格, 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这些作者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感情特点, 这样学生再遇到这些作者的作品时就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有意识地按照一个方向去探寻诗词的情感内容, 也就会更加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 在给学生拓展学习《醉花阴》这首词时, 我就先给学生简要地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 然后着重介绍了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的情感状况,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我还特意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李清照其他时期的作品, 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重点赏析名言名句

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名言名句,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名言名句的赏析作为重点内容,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在教学名言名句时, 我一般会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首先思考其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又为什么要这么用? 此外, 作者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这样做又有什么作用呢? 作者在这一句之中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其又是怎么表达这一思想的呢? 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言名句。例如,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 我会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争”字, 还有为什么要用“啄”字。

上一篇:人事职员在岗工作小结下一篇:一下数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