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的有效策略

2024-04-27

课堂问题的有效策略(共6篇)

篇1:课堂问题的有效策略

设计主打问题打造有效课堂的思考与策略

全南县第二中学 袁宝华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课程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让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凸显个性,尊重差异,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进入了一次 ‚革命‛,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冷静思考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几个误区:

一是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尽人意,受分数至上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经意地使语言学习脱离人的主体精神经验,把知识简单堆积,搞题海战,技能重复操练,使语文课成了一种空壳的、工具的纯技能训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机器‛,这种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人文性,使语文课成为精神的沙漠和情感的荒原,使学生在课堂上麻木接受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目前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具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确实‚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有些合作学习存在许多问题,合作效率低,只把合作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时髦。当合作学习时,学生合作时间短,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思维的撞击升华,怎能有效合作学习?同时老师唯恐学生耽误自己的教学进度,没等学生进入角色,就草草收场,看似全班热闹非凡,实则是走过场,合作效率低。

三是把讨论作为‚陪衬‛,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某些课堂动辄小组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其实流于表面,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时间没有保障,有些老师在学生正在讨论时,恐怕耽误教学进度,不管学生讨论的怎样,就像‚交警‛一样,说停止讨论就停止讨论,只是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陪衬‛,这样课堂讨论就不能深入,效率低。

由此可见,新课改带来了新的问题: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可课堂教学低效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呢?笔者想到了‚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经过两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高质量的主打问题能打造出有效甚至是高效的课堂。

案例点击:《从百草园到三味屋》的教学(学生整体阅读全文归纳事件之后)

师:‚请大家再来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没意思?双方互相挑刺辨析,看哪边同学说得更有道理?‛

学生:‚在三味书屋里,学生念书不好玩,文不加点,词句生僻,意思深奥,读书阴阳怪调的,没劲!‛

学生:‚在百草园里,夏夜听美女蛇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翻蜈蚣更是危险之极,这些活动使人提心吊胆,哪有无忧无虑的乐趣可言?‛

学生:‚上课问‘怪哉’受老师训斥,自讨没趣,好玩吗?‛

学生:‚在百草园拔何首乌的根,弄坏了泥墙,要挨父母打骂,你受得了吗?‛……

师:‚刚才,同学们积极踊跃的思考辩论表明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大家还没找到答案,现在,请大家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两地的生活,以显示不同生活的不同本质。‛

学生:‚百草园的生活特点是一个‘玩’字,三味书屋是一个‘学’字。学有理所当然的规矩约束,玩是无拘无束的。‛

师:‚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子念书各有什么利弊?哪儿更能学到知识?‛

学生:‚在百草园玩耍,可以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在三味书屋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会背诵古板深奥的天书,没用!……‛

教学反思:场针尖对麦芒般的辩驳就这样步步升级了。显然,双方同学都有臵对方于‚绝境‛而后快的心理需求,各种犀利而真切的见解纷纷闪现出来。

一这样针锋相对的辩驳当然也难得出个水落石出的结论。这时,老师审时度势,在双方的问题基本上被戳穿以后,再因时

深入的思辨和激烈的争论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本的意蕴自然也就出来了。

二、案例点击:《皇帝的新装》的教学

(认真阅读文本,在事件中,故事中各个人物都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划出相关的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关键词句。然后思考讨论)

1、故事中的每个人对‚新装‛都看得很清楚,但那些大人为什么都不说出真相?

如果你是,你能对皇帝说明真相吗?如果 告诉了皇帝真相,其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将故事中的人物逐一替换,发现故事里的每类大人都在此问题上碰壁了)

如果你想对皇帝说明真相,你将如何告诉他?

(学生踊跃,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但很快又被学生们自己否定了,最终,学生讨论的结果是——没有办法。)对皇帝隐瞒真相意味着什么?

(学生兴奋,异口同声:名利、声誉、钱、地位……学生进而在我的引导下认识到故事里的人物是现实的投射:有权有势的上层阶级是利益的拥有者和保卫者,他们明知而不愿说,圆滑世故;中间阶层明知而不屑于说,事不关己、麻木;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明白了而不敢说,懦弱;还有没有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人云亦云者不会说,无知。感受到了安徒生所表达的在强大的现实势力中,良知的无奈。)

2、安徒生为何选择一个孩子来戳破谎言,说出真话?(学生沮丧:只有天真的孩子大声说)你愿意做这个说真话的孩子吗?

(学生沉默,抉择困难。我趁势点评,抉择是艰难的,这正是安徒生想告诉我们的,板书:人性的悲哀)

3、现实中有无这样的‚皇帝的新装‛? 假若你身处其中,你又将是哪一个角色?(学生雀声又起,杂感。)

作业:查找历史或现实中‚说真话的孩子‛,感悟其精神。

教学反思:这三组问题,重在揭示故事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如:第一问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对问题的思考中认识各个阶层对待‚新装‛的态度;而最后的一个问题,既需要学生结合形象意义的理解,又需要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重读经典,围绕‚真相‛展开讨论问题,不仅完成了对安徒生写作意图的深入解读,也完成了一次人格的洗礼。

四、主打问题的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三原则: 二注意:

中学语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如在学习文本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运用语言能力及‚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品读,体验,进而得到人文精神教学,对《老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弱者的关爱,让爱这种博大感情深入学生心中;对《中国石拱桥》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看云识天气》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对《散步》学习,让学生懂得亲情是人间真挚美好的感情,要珍视亲情,学会感恩……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美化学生灵魂,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关注人生,让他们找到正确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对人文性教育不能缺失,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有生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我们应提倡有效合作学习,有效合作学习。

首先合作的内容必须有一点难度,一个人难以完成的,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

其次,探讨结果是开放的,答案不唯一。

第三,合作的流程是清晰的,即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最后,合作学习时,不但要留给学生时间,而且教师要参与其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合作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适时教给他们合作技巧,组织合作的要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学会尊重、倾听、否定、质疑和补充。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这课时,我就及时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合作学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呢?‛通过有效合作学习及教师的指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真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放权‛,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因为问题解决需要时间,所有学生得到锻炼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深入,讨论才有意义,思维在讨论中碰撞升华,促成学生的智慧生成、表现、创新,讨论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就教师而言:

其一,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题,既能化解难度,又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命题时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外延性,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其二,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其中。课堂讨论中有些教师沉默不语,不敢参与其中,恐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这样教师就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讨论情况,就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能针对性进行教学;就不能及时纠正,致使学生的讨论偏离教学目标,浪费时间,致使课堂效率低。因此,在讨论环节中教师要参与其中,保证课堂讨论生动活泼,深入开展,引导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氛围中实现思想交流,知识丰收,提高讨论效果、学习效果。

总之,在新课改中,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冷静审视和思考教学中的不足,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走出语文课堂教学误区,理性的走在课改路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本其实只有两个,一是强大的应试教育体系;二是相对较低的语文教师素养。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现实中的语文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甚至无情的。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基础的语文情感是不考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不在乎,可以遗忘;基础的语文习惯是很难通过一张试卷考出来的,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抛到九霄云外。

相对较低的语文教师素养,使语文课只局限于教材的那点东西、考试的那点东西,语文视野、语文积淀都相当局促和狭窄;而即便是教材里面的那点东西,还要教得支离破碎、教得麻木不仁、教得云里雾里,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升?

央视主持人柴静说:‚提问是记者的天职。提不好问题也是一个问题。机械地复制问题、重复问题,就成了一个提问的工具。‛其实老师也应做一个智慧的‚提问者‛。设计一节课(一篇课文)的主打问题(以下简称设问)是打造有效或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方法。善于设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和关键的把握了然于心;善于设问的教师就是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善于追问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从而‚于无为处而无不为‛。

(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

师设主打问题1:说说孔乙己与‚酒‛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②作者设臵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代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己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④在酒店里,在周围的人们包括孩子们的眼中,他都只是一种笑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⑤他最后出场是在咸亨酒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

师设主打问题2:谈谈孔乙己与‚偷‛ 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中,学生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第一,由‚偷‛引出‚酒‛。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由于‚偷‛,他那双极富个性特征的手便别有用途。小说中不论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写他‚摸出四文大钱‛,其目的都是表现孔乙己的钱消耗在酒杯之上。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第二,由‚偷‛引出‚笑‛。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第三,由‚偷‛引出‚打‛。偷——挨打的直接原因。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孔乙己这样一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这其中的含义该是多么深刻。第四,由‚偷‛引出‚情‛,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第五,由‚偷‛引出学生对作者写‚偷‛的表达目的的理解。孔乙己地位的低下,是由于他的贫穷潦倒、好喝懒做和行为不端。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他的‚偷‛,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师设主打问题2:安徒生为何选择一个孩子来戳破谎言,说出真话?(学生沮丧:只有天真的孩子大声说)你愿意做这个说真话的孩子吗?

(学生沉默,抉择困难。我趁势点评,抉择是艰难的,这正是安徒生想告诉我们的,板书:人性的悲哀)

师设主打问题3:现实中有无这样的‚皇帝的新装‛?

假若你身处其中,你又将是哪一个角色?(学生雀声又起,杂感。)

篇2:课堂问题的有效策略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7日 点击数:

如无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资源下载,请登录后在资源下载链接上右击,并选择“目标另存为”下载。

【摘要】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地地理教学,笔者认为教学问题的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依据笔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展开探讨了地理教学问题设计的三个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 地理教学 问题设计

威海市第二中学地理组

王琳琳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逐步落实的今天,教师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建者”、“指导者”、“帮助者”。那么教师的创建、指导和帮助作用怎样体现?笔者认为,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所在。“问题课程”是当今教学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根据笔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

主动、积极、愉快,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洪灾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再提出探究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在进行黄土高原的教学时,先播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学生从歌词当中感受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而后展开教学。

2.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的提出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巧妙地措辞、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太阳为什么始终东升西落?”,“我们常用‘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来形容违背常理的事,这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呢?”,两句话提出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语言的运用是不同的,很显然,后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学习海陆风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在白天和晚上去海边,站立在海岸上,风向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去海边玩耍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陌生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其中也包含了地理知识,因而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4、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有着近十几年在校学习经历的高中生,已经对“你问我答”的提问方式非常熟悉,熟悉也就无所谓兴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至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工业集聚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三种角色:企业家、当地的居民、政府行政领导人,学生自愿选择充当其中一种角色,从该角色的立场出发,阐明工业集聚的优缺点。

二、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效教学的产生,除了我们在上一个问题中提出的,学生必须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现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为下一个学习内容做准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框架,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主要是指整合知识的技能),是否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依据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把问题的设计分为三种情况:

1.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不用做过多的铺垫与启发,直接设问即可。如,当学生具备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的知识储备时,“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2.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弥补在技能上的不足。这类情况在地球运动部分的问题解决中常会遇到。

3.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能满足需要。也就是用以掌握的技能解决未知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设计时,就要在问题前附加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三、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是在无形中,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那么,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实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显然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即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如,“当前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天 75000英亩 的速度消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制止人类惊人的森林砍伐行为?”

篇3:课堂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返璞归真———提问“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即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意义的教育。只有将学生课堂上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探索学习。教育部在其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主题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能游离而必须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感性生活和切身体验,即他们的“生活关切”息息相关。如果提出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的问题无疑是隔靴搔痒,无病呻吟,苍白无力的。因此回归生活,返璞归真的提问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例如,在高一政治生活“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中国与法国紧张的外交关系的现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起中法外交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都能结合时政畅所欲言、阐述观点。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指出:中国奥运火炬手金晶在法国受到了藏独分子的袭击;萨科奇不顾北京反对以欧盟轮值国主席和法国总统身份接见达赖喇嘛;法国佳士得公司坚持拍卖圆明园兔首鼠首等原因导致了中法外交关系紧张的局面。那么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措施?同学们利用自己积累的时政素材做了回答,接着我介绍了中国政府冻结中欧峰会第十一次对话,解冻后温总理访问欧洲但不包括法国,使其行程变成真正的“环法”访问;民航局暂缓向法国空中客车公司订购等措施。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呢,抑或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的第三个问题产生了。在教师解惑点拨下,同学们明确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就会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摩擦乃至冲突,深刻理解了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教师因时也严肃庄重地肯定了坚定维护我国利益的举措。“作为普通的中国民众包括在座的各位同学,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又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群情激昂,提出了抵制法货、不去家乐福采购东西、暂缓民众赴法旅游等主张。顺势而为,我接着提出了第五个问题:上述做法是否在真正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呢?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教师点拨指出:“抵制法货等做法是中国民众对法情绪的合理合情表达,这种情绪值得理解。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法政治、经济等利益交错,密切度加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显然这种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不利于维护我国的利益,因此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需要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通过五个环环相扣、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活化”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顺利达成。

二、敏锐捕捉———提问“生成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当代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政治课堂不再仅仅是那种“预设”的活动,而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这是一个鲜活的、流动的过程,一个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充满生成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教师突发的灵感,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失误或另类的想法,师生合作过程中的反诘等所表现出来的信息都是最丰富、最生动、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对于这些生成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大胆、科学使用的意识。如果一味死板地将学生拉回原来所设置的固定轨道,那么很有可能会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捕捉课程资源的敏锐意识,要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教学艺术来整合它,适时提出“生成性”问题。

例如,在高一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党制度”讲授过程中,当我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时候,一名学生站起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因此我认为作为具有剥削因素的私营企业主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党员。但是我在媒体报道中看到过有私营企业主加入党组织。这咋回事呢?”说实话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占用我不少的教学时间,但是我并没有随意处理这样的教学插曲。我适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仅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吗?私营企业主对于国家、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对于上述问题我提醒学生关注教材,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入党的身份条件,我现场通过百度网搜索出《党章》。《党章》第一条明确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照这个规定,同学们明确了私营企业主也是能够加入党组织的。同时我进一步联系高一经济生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回忆私营经济在发展生产和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吸收就业、增加收入和国家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及时补充当地优秀的私企党员的事迹,认识到私营企业主对国家的积极贡献。通过两个“生成性”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把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知识做了有效的沟通和嫁接,及时澄清了优秀的私营企业主能否成为共产党员的困惑,同时对我国的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两鸟”的作用。

三、设计精确———提问“合理化”

“合理化”的问题首先应该是“考虑差异,面向全体”。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放在课堂提问中,就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渗透和践行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既要有针对优等生而设计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也要有面向占学生多数的中等生的问题;尤其需要设计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以照顾到学习较困难学生的需要。其次“合理化”的问题应该是“分寸恰当,难易适中”。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就是在强调问题应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有联系,但是不通过积极探索是不足以解决、解答的。因此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水平设计问题,既让他们够不着,又让他们够得着。同时“合理化”的问题还应该“循序渐进,密度适当”。人们认识事物无不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尤其对那些教学重难点知识的问题设计上,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梯度策略;同时需要调节好设问的密度,要抓住关键、重点设问,切忌出现使学生疲于应付、精神紧张的“满堂问”的提问方式。

例如,在高一经济生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纸币”这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首先在展示了古代中外商品交易的图片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通过图片同学们可以发现古代人用什么来购买东西?显然这样的问题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来说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搜集有效信息,从而轻而易举地拿下。接着出示第二个问题:大家觉得金属货币的使用有什么缺陷呢?中等程度包括学习能力偏下的学生都能够说出金属货币在携带、贮藏时具有的缺陷。“金属货币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缺陷,谁能说明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少数同学结合生活的体验通过积极思考才能作出回答。“那么大家注意到金属货币在长期的使用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它会不断的磨损”,在我降低了提问的难度,做了有效的提示后,同学们恍然大悟。“不断磨损会导致贵金属的流失,但是有没有办法防止这个缺陷的发生,同时又不影响货币功能的发挥呢?”第四个问题提出后,绝大多数同学马上就想到了“纸币”则能避免这一缺陷。“那么一个国家纸币的发行量是不是随意的,为什么?”这个难度颇大的问题确实使学生陷入了困顿。“纸币的出现是代替金属货币的什么职能?”我用了一个变式问题去代替第五个问题。这时候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联系已学内容积极探究后得出了结论,即纸币是履行金属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这时第五个问题的回答就迎刃而解。“假如货币发行量与实际需要的不一致会发生什么经济现象?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不宜花费过多时间仅作简单说明即可,以满足优等生提高思辨能力和拓展知识的需要。上述七个问题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照顾满足到了全体学生的需要。通过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梯度策略,采用步步为营的“小步子”方法,经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逐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总之,我们需秉持西方学者德加默的“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理念,切实把握好课堂提问中的每个细节并做到有效实施,从而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 教育部.2004.3.2

篇4:高中生物课堂有效设计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问题 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课堂中,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反之,如果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就有可能是“石沉大海不见影”,会使教师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设问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使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并积极地参与其中。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情绪极具易感性。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探讨,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也容易记住。当然,探究性问题不能幽默过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应围绕教学目标,适时适度地采用,以增强探究的实效性。

二、设问的针对性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并非要探究学习中的一切问题,蜻蜓点水、有数量没质量,最终会影响探究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三维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其中教学重点是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教学难点是教材中学生因缺乏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的知识。

三、设问的启发性。

问题要侧重学生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要考虑设问实质与表达技巧的整合机制。如:在讲“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你连续磕带盐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②新鲜的鱼用食盐腌后不变质,为什么?③家庭养花,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引起花卉萎蔫?显然,这类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经过思考、分析、综合才能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高品质思维。

四、设问的梯度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同化理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认知的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思维空间得不到拓展,达不到思考、探索的目的;如果太难,会使学生难于理解而失去兴趣。例:在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具体问题:1.实验中应用了什么技术?2.如何让T2噬菌体分别标上32P和35S?3.为什么不能直接标记T2噬菌体?4.靠什么吸附?注入的是什么?什么成分留在外面?5.在细菌细胞内合成了什么?什么成分组装成噬菌体?6.释放出来的是什么?到哪里去了?原来的细菌怎样了?7.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此例中把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思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有梯度性的小问题,逐级思考噬菌体浸染细菌的过程,富有逻辑性、层次性,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又如在“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⑴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⑵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儿?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儿?⑶胚芽鞘尖端是从哪儿到哪儿?可用什么方法较精确地测量它的长度?⑷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其下部明显生长的?⑸植物的弯曲生长与生长素浓度有何关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链”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更能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与推理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设问的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多样化也是不可缺少的。运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方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样化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主要表现在: (1) 教师提问要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设问句、反问句、疑问句等对学生进行提问。 (2)指提问内容是多样的、新颖别致,除了对新知识提问外,对学生熟悉的内容也要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使其产生新鲜感。(3)教师在提问设计上还要注意拓宽提问的主体,鼓励学生进行互相提问,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等,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一节课的设计离不开问题,课堂情节的深入总是伴随着一个个精彩问题的呈现。 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总之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探索、实践、交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美、妙问生花。

参考文献:

[1]陈杏灵.浅谈中专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2]丁文奎.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篇5: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摘要:良好的课堂管理既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策略:建立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教师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地编排座位。

关键词:课堂管理

课堂规则

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课堂教学及评价正渐渐地显示出其改革的意志和努力的方向,但课堂管理似乎在这场变革中显得异常“冷清”,要实践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显然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管理。下面就有效管理课堂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建立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能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具有规范、指导和约束课堂行为的效力,使学生明白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建立良好的课堂内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规则具有维持功能。此外,课堂规则一旦被学生接受、内化以后,就会变成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律品质,养成良好习惯。

制定课堂规则的原则和要求:

1.首先,课堂规则应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课堂规则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由学生参与讨论而制定的课堂规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从而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但在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课堂行为标准时,教师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所确定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行为要求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行为要求是否切实可行?行为要求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等等。

2.其次,课堂规则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课堂规则应是所有学生均应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与要求,因此应尽量制定出最简明、最基本、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5-10条为宜。消极、负向的课堂规则不利于课堂学习纪律的管理。这样的规则常常会引导学生关注消极方面,反而淡化学生的积极动机与态度,从而进一步强化低水平的道德发展,无助于发展学生高水平的、具有社会价值的道德水准。因此,在制定规则时应坚持正面表述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建立良好课堂行为的积极的正向强化,这有利于产生“教师期望效应”,从而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遵守课堂规则。

3.最后,课堂规则应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教师应抓住一学年开始的机会制定课堂规则,并引导学生掌握如何遵守课堂规则。一学年的开始几周,在决定这一年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和教师、同学相互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仅有课堂规则还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学生的情绪情感也是极其丰富的,在课堂上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很好的教育教学机智,具有高度驾驭课堂的能力。

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管理很难和有效的教学分开。如果教师的教学生动有趣,内容难易适中,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不会分心吵闹。反之,教师如果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维持课堂秩序,也未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有科学的教学观,注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另外,还必须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掌握详细的背景材料,制作大量的教具和展示图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等。

2.善用眼神传达警告或嘉许之意。老师要有自信,不怕与学生的眼神接触。在每一节上课开始时,先以自信关心的眼神逐一注视每一位学生,然后再开始上课;下课前以嘉许的眼神很快扫视全班然后下课。上课过程中,眼神可多停留在根据先前了解可能分心或调皮捣蛋的一些学生身上。通常,学生做出“违规行为”或从学习活动结束前会先窥视老师一眼,判断是否有被老师觉察,若是当学生看到老师时,立刻接触到老师的眼神时,他会心神一凛,就此收敛。如果学生分心前未被老师眼神捕捉到,已经出现不良行为,老师可以用警告的眼神盯着他,等待他的眼神接触,必要时提高声音诱其看老师,待眼神交接时,轻轻摇头表示不许再做。另一方面,认真专注学习的学生有时也会望一望老师,寻求注意,老师如能及时投以赞许的眼神,可使学生受到鼓舞而更加努力。

3.运用声音的变化和巡视走动来提醒学生。教师上课时,声音如单调平淡,毫无变化,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平时上课时教师应注意音调高低、速度快慢和声音大小的变化。在讲到重点时,宜减慢速度提高音量,必要时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遇个别学生不守规矩,则在其动作时,提高讲课音量,示意他老师已经知道,使其收敛行为。如果全班有骚动现象,可以突然停止讲课,静默片刻,通常学生会因而警觉,恢复安静。教师平时上课多半站在讲台中央,方便学生注视及必要时使用黑板,但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或老师在范读时,宜在行间巡视或移动,若个别学生有问题时,即趋前帮助;学生不守秩序时,即在其身旁留驻,待其警觉收敛后再离开。

4.用随时发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讲授是教学的主要的方式之一,配合学生适当的问答,内容系统,重点突出,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易分心,可以在讲解前提醒学生“讲完一段后,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在讲解过程中,如遇个别学生分心或不守秩序,可以向他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另指一名专心学习的学生回答,答完后再要求原学生述说一遍,确定其是否已专注听讲。

5.用放大镜寻找学困生的优点。人人都有想获得赞赏的需求,年纪越小,获得赞赏的需求越强烈。在一个有四五十名学生的班级中,往往只有十多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学业上有良好的表现而时常获得老师的称赞,其他多数学生获得老师赞赏的机会很少,更有不少学生不但根本没有得到赞赏的机会,反用放大而时常受到斥责和处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聪明又有爱心的老师总是用放大镜寻找问题学生的优点。对那些缺点多的学生,我们不能“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骨头里挑鸡蛋”。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找其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予以扩大,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科学合理地编排座位

在学生自由选择座位的情况下,坐在前排的大多数学生是过分依赖型的学生,也许还有些学习热情特别高的学生坐在其中。坐在后排都是些调皮捣蛋者。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反应出他们对学习的情感,坐在前排的学生一般对学习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并表示要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而坐在后排的学生则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对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力也缺乏信心。

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往往把纪律不良的学生分配在下列三种座位上:(1)单独一人坐在最后一排,处于孤独状态,理由是孤掌难鸣;(2)坐在两个“好”学生中间,处于夹击状态,理由是效仿榜样;(3)靠近教师的讲台,处于直控状态,理由是便于监督。因此,通过对学生课堂座位的分配和调整,能达到有效调控课堂行为,预防纪律问题的目的。在我国中小学课堂里,教师往往把纪律不良学生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且对他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会降低学生的自尊、自信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更有意识地破坏纪律。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座位的安排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学生产生消极的或否定的纪律体验;(2)不能让学生养成表面遵守纪律的态度;(3)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此外,我们在分配学生座位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使得每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大致平衡,这不仅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预防纪律不良行为的发生。有时让纪律不良的

学生和自律的学生坐在一起,能有效地减少纪律不良行为。总之,教师合理地分配和调整学生的座位,会有助于维持课堂学习纪律,同时也有助于有效的课堂管理。

教师能否有效地管理好课堂,能否有效地驾驭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失去了有效的课堂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纠正忽视课堂管理的片面做法,不断探索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而生长、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173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指导用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6:英语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有效课堂?(Effective Class)

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有效课堂的达成与一定的教学策略是分不开的,英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策略有其独特性。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把它作为沟通、交流、获得信息的工具。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判断一堂课的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看其是否达成传授者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判断学习者是否能够掌握既定的教学目标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为达成这些目标通常采取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策略。

二、有效课堂的课前准备:

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期望。充分熟悉、了解、掌握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结构、语言能力、情感态度等等;教者在对这些目标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掌握后,才能有信心有目的的实施一定的教学活动,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对目标的设定与认识与课堂所取得的效果成正比。在教学Flow Chart这样一个主题时,一位教师定位理解为对制定规则的理解与认识,在课堂上她花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来讲解与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则,到了让学生来制作一个flow chart的时候,学生都一片茫然;另一位老师将目标定位为如何制作flow chart,便利用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白第一步作什么,接下来是什么,然后又是什么,最后做什么,这样下来一个完整的flow chart出来了。

对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宽度的把握。新课程标准强调对教材的“整合与开发”,其实质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的“再次开发”能力,对于教材上的一些材料进行适当的重新组织与整合。因此,在实际中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教师无限制的扩展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加、扩大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学习festival的时候,一位老师课堂上讲完Chinese New Year, Christmas, Mid-Autumn Day后,给学生呈现了很多很多中外的Festivals,如:美国的独立纪念日、林肯纪念日、退伍军人节等等一大堆英美的节日。一节课下来,看似课堂容量很大,但学生真正掌握的内容却没有什么,而且对于那些节日更没有什么印象。我们不如在扩充一两个重要的节日的基础上,其他的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课外兴趣去了解。

有关教学辅助的准备。教学辅助包括多媒体课件,电教器材,flashcards,学生课堂所需要物品等等。这些辅助手段的利用是语言教学中有效的辅助与补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兴趣,也可以给所有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I can „时,有位老师让学生准备小提琴、画笔、跳绳等等。

对学生学习程度与状况的了解。对学生学习进度、前一阶段学习内容及其对相关背景知识的预测与了解,是决定授课内容与授课深度的重要指标。

三、有效课堂的教学中的策略

语言的有效输入与输出。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L.G.Alexander说过:‘Nothing 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Nothing should be read before it has been spoken;Nothing should be written before it has been read.’ 依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规律,语言首先是通过听觉来接受与解码,形成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编码。通过听、说、读、写这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语言的掌握也由低级到高级、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语法的学习一直都是英语教学中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有位老师用口语课来学语法时这样上: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再从故事中提出what was happening when he entered home?,然后,引导学生在反复、大量练习说这个句型,接下来,就让学生回忆和谈论what was your father/mother doing when you got home yesterday evening?学生经过大量的交流与谈论,能够非常流利的使用并掌握这个项目,最后让各组写出一些相似的句子。说与写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它们以听和读为基础。因此,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时,教师一定要清晰、明确地表达,一定要让学生听清楚,才可能有它们的有效输出。

生动有趣的课堂与语言的规范化。生动有趣是要求课堂要有吸引力,能让学生高度注意与投入到课堂中来;语言本身是有趣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更有许多有趣的事。在学习activities时,我们可以利用Nike的一句广告语:Just do it!语言的规范化,既强调语言结构、语法的规范与恰当,更要强调语言的得体(Appropriative)与适用。有位老师上课提出这个问题:How heavy are you? 从语言结构、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却完全违背了得体的原则。

有效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新课程中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Learning from doing),从任务出发,来完成一定的语言活动。语言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内容多变。如:指令、指示、介绍说明、陈述事实、列举、寻求帮助、辩论等等。这些内容的实现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是通过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还是通过语言来完成活动?二者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有其理论基础与合理性。但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老师往往为开展一个活动而更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学习Clothes时,有一堂课让学生就不同情境下进行适当的服饰搭配。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服饰的搭配,设计服装时,学生非常兴奋与活跃,但其中真正参与到用所学语言或者用英语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却不多,很多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使用英语交流!所以有的专家提出我们到底是在上语言课还是手工课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不如改为某人为参加某项活动,希望别人提出一些服饰搭配的建议,这样既可以让各小组参加,也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与交流,有效使用语言完成了任务与交际。

巩固复习。巩固复习的策略有很多,有的教师提出在每堂课的开始利用一定的时间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在每节课都留有一定时间对当堂所学知识回忆与巩固。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一堂课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大,而有时候用PPT呈现的时候,很多知识会马上闪过,利用传统的黑板作为辅助记下这些要点与知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问题提出的技巧。一些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往往是激发学习者思维、点燃学习者思路的火花。提出问题涉及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程度、学习进度有关,问题提出还要考虑到涉及的面和切合实际。在实际中,经常有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常有使用一些不需经过多少思考的问题,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提出:课堂尽量避免提出一些简单的‘yes or no’

问题。问题的提出应关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是否有利于学生使用英语表达的能力。有个老师在学生学完关于 ‘I can’t wait for spring to come’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When you think of spring, what comes into your mind?这个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就可以有不同的扩展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表达,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更多的阐述,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做简单的说明与表达。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曾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先让学生来回答,当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再做出一定的帮助或引导,这样做的效果也很不错。

对学习者的关注。教师在课堂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活动范围应是整个教室,这样可以感受到每个学习者的变化;对学习者注意使用更多的Eye contact;使用学习者的名字来称呼而避免使用一些模糊的称呼。同时在课堂教师对学习者积极的鼓励与激励,正如一位英国教师所说:Good teachers always help and instruct the learners.Great Teachers always encourage and inspire the learners.四、有效课堂课后的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并不仅仅只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实施,还包括课后的反馈与反思。从学习者的交流、作业和反映可以较为准确的了解课堂的效率与预定目标的达成与否,同时还可以加强对程度薄弱学习者的辅导与帮助,为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建议与扩展;作为教师个人的反思,可以更好的提高自我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下一次的教学。

五、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评价

对于课堂所采取的一些教学策略,根本的评价要看其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的作用,这些策略的使用是否与语言习得的规律与发展规律相一致。能有效激励学习者参与语言的学习,激发他们使用语言的信心与动力,使语言的学习高效化、快乐化、趣味化,这些才是有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六、结语

上一篇:旁站监理主要工作内容下一篇:谈耐心阅读题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