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2024-04-13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通用8篇)

篇1: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智慧应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一般特点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出现的教师预期之外的超出预设方案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不断增强,课堂变得更加自主、更加开放,生成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类生成性问题。这些生成性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成性。例如,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对话中因思维融合、思想碰撞、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总结反思而即时生成的新情境、新发现、新思维、新方法、新疑问,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即兴的,是随机的,是来自课堂自身的。二是动态性。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会随着教师应对方法的不同而发展,有的可能会衍生出新的问题,从而使生成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三是多样性。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地理问题、教学进程中的一次突然冷场、一次干扰教学活动的突发事件等都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四是隐蔽性。课堂中大量的生成性问题不是显性的,而是隐蔽的,有些甚至是稍纵即逝的,例如学生心中的一个疑问、教师一句影响学生思维判断取向的口误等。

二、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现状

课堂中许多生成性问题对教学活动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成性问题,将其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会使教学活动更加精彩,对师生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价值。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大量蕴涵教育契机的生成性问题,许多教师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原本鲜活的课堂并没有因此而灵动起来,预设与生成并没有达到和谐与融合。就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

1.教师过于强调预设,对生成问题置之不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该是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的乐园。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固执于“表演教案剧”,忽视了课堂的民主性、开放性和生态化特征。有的教师在课前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往往是按照知识目标和个人思维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周密”预设,甚至课堂中每个教学环节或每个知识要点讲授的时间或回答问题的学生代表等都事先进行了安排,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志来展开和推进。这样的课堂,无疑会使蕴涵生机和变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变成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造成了教学活动的僵化和刻板,从而使学生生态主体居于被动、压抑的状态,抑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发展。这种预设看似周密严谨,却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信息资源。有时,即使在课堂中出现具有潜在价值的生成点和生成内容,如果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范围,许多教师要么束手无策,要么熟视无睹,以至于经常使课堂僵硬、枯燥和程式化,缺乏生机与活力,使教学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体现。

2.教师过于关注生成,使教学目标偏离方向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不可更改的,也不是脱离教学目标、随意生成的。任何课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何教学设计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课堂教学进程中无论有什么样的生成,教学目标都不能丢,教学的主旨都不能偏。然而,有的教师机械地理解生成的含义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中,有的教师对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不加判断,一旦发现有生成问题,就紧抓不放,一味地跟着学生跑,缺乏科学的有机调控和价值引导,导致课堂思维散漫、失却中心而陷入无序状态,致使原有的教学目标迷失,课堂教学成了没有方向的航程。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也尊重了学生,但缺乏目标意识,甚至影响了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

3.教师缺乏基本素养,让生成资源悄然流失

可以说,每一节课都会或多或少有生成性问题产生,许多生成性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事实上,一方面,一些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价值判断能力,使许多能够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白白流失,课堂的生命活力得不到应有的彰显;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也意识到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价值意义,却因缺乏对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探索研究和应对能力,不知道如何甄别、取舍、利用这些生成资源,不知道与头脑中固有的课程资源建立联系,致使身边这些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悄然流失,无法将有潜在教育教学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1.课前充分预设,关注生成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难以全部预知的,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心理特点、听课状态以及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等,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时,对课堂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使教学尽可能在预设之内生成。例如,教师在备课时,要能设想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内容时可能会产生什么疑问、提出怎样的问题,并要事先做好应答这些疑问或问题的多种准备;又如,教师上试卷讲评课时,事先要对试卷中学生的典型错题多备几种解题方法,讲评当中发现学生接受有困难时,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其他方法来应对。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真正顺学而导,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对话,才能收获诸多生成的精彩。只有这样,在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当然,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变化,应该进行弹性预设。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主干内容、过程与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时,要研究学生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对学生能力和个性特点进行充分了解,进行弹性化的设计。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合理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2.课中智慧处理,应对生成

丰富繁杂的生成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的符合课程内容,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学生对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向教师质疑。再如,教师分析了某个问题后,学生顺势进行深度追问。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的不符合课程内容,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干扰或阻碍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对生成性问题的价值进行准确判断。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符合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法,巧妙引导,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往更广或更深处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又能让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符合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如果对课堂整体没有太大影响的,如学生偶尔做一个小动作、偶尔一次窃窃私语,教师不必刻意去制止,最好采用轻描淡写应对法,如用轻柔的语言进行提醒或用眼神、肢体语言示意学生停止不当行为。

3.课后勤于反思,优化生成

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态度和眼光审视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以提高自己应对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能力。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处理教材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有效性,使课堂生成性问题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教学价值,还能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一节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及时回顾,并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作深度剖析与深刻反思。教师课后除了一般性反思,还要针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重点反思,例如,课堂中生成性问题是在什么情境下产生的?自己应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措施是否恰当?这些生成性问题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课前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预想存在哪些偏差?……通过及时反思,教师能发现自己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应对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巧妙地应对这些问题,不仅能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现专业化成长,有助于深化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更有效地管理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2: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孟兆奇

(甘肃省金昌市实验小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交流的过程,它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互动过程,又总是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即时生成的超过教师预设之外有教学价值的新问题,即生成性问题;面对这些生成性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并利用这些生成性问题来服务于教学。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的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随时可能不期而至,超出教师的意料。在应对这些预设之外的生成性问题时,部分教师就会因学生随意插嘴而妄加指责或者制止,课堂上缺少与教师想法相左、与常规相悖的声音,课堂会因缺乏激情而失去生机,教师没有耐心倾听学生断断续续、不具条理但却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见解,课堂就演绎成“一言堂”,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就不可能被点燃。

二、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教学处理

1.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灵活预设生成性问题

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等,带着这些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要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才能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

2.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成性问题促进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面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矛盾。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深入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要促使动态生成,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不断地促使课堂成为一个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处于积极的互动交流之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活动过程。

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新课程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面对生成性问题,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些问题的教学价值,采用不同的反馈策略。在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并积极评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有效思考,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篇3: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词汇教学

一、英语考试内容和要求

随着2013年的英语考试内容和要求的出台, 我们对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学习。2008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的内容和要求的制定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面临新课改的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参照“英语课程标准”《全国考试大纲》以及江苏省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要求中最大、最特别的变化是英语词汇量的大幅 度增加, 要求考生掌握的词汇比2007年高考又增加了1000个, 同时明确地提出了掌握“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这些要求都体现了对英语词汇有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和加大对词汇教学的要求。

二、词汇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知道构成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语法和词汇, 其中词汇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词汇或没有足够的词汇, 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 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正如语言学家Mc- Carthy指出的那样, 不管任何一个人的语法学得多么好, 也不管他的语音、语调有多漂亮, 但是如果他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他的情感、态度或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想法, 他就很难用这门语言和别人进行开心、广泛的交流。没有词汇就没有英语教学, 由此可见, 词汇的学习在整个英语学习中占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位置。

三、词汇教学的现状分析

1.从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每天捧着书, 陷入了背了忘, 忘了再背, 背了还忘的困境中, 这是因为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 他们在英语词汇学习时普遍存在记忆单词方法单一、效率低下、遗忘现象严重等问题。因此, 他们表现出厌倦、无奈、逃避等情绪, 造成了记忆英语词汇费时、费力、低效等多方面的不良现象。于是, 许多学生逐渐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 有的甚至放弃这门学科。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词汇学习已成为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

2.从教师方面。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 忽视了对词汇记忆方法的科学指导。太多的英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了语法、句型和阅读的讲解和训练, 从而忽略了词汇的教学。即使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也显得缺乏足够的系统教学理论和高效的词汇教学经验来指导学生的词汇学习。部分教师认为单词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仅让他们课后自己去背, 致使单词词汇教学效率相对低下。

以上这些情况在很多学校都出现了, 严重地造成英语词汇教学效率的低下,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急于解决这些不良的现象, 要求英语教师在重视词汇教学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识记词汇进行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四、改进词汇教学的建议和方法

现在教学所用的高中英语新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话题内容的时代性、生活化增强, 词汇量和难度大幅度增加。英语词汇的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突出的难点, 许多学生英语成绩的分化往往也从词汇开始。那么如何才能摆脱目前学生学习词汇的低效性, 来激发学生记单词的兴趣, 帮助学生轻松地记住并运用所学的单词呢?

1.进行情感教育。

列宁说过情感是沟通的媒介, 是达成理性共识的基础。情感是一种潜在的动机, 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我们确信学生只有被人赏识的时候, 他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毫无疑问, 只要我们让学生能够达到绝对的亲其师信其道, 那么学生就有了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2.改变授课方式去培养猜词预测能力。

现在新课改之风早已吹进了课堂, 因此教师要常常改变授课方法和方式,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有新鲜感, 才能增加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教师在上课时就有意先读一些重要词汇, 或读课文, 让学生先跟教师读这些重要词汇, 同时让学生去拼写教师重点读出的词汇和句式, 然后通过讨论去检验拼写、预测词义和句义, 特别是一些难懂的词汇, 需要反复进行训练。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词汇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3.重视造句练习法。

我们许多教师在讲解词汇时所编造的句子经常具有随意性, 或者是老句式, 没有走进新时代的高中生活。所以, 记忆典型例句并辅以造句等实践训练, 永远比单纯记忆孤立的单词好得多。过去, 我们的许多教师和学生对造句教学法很不重视, 而我认为学生多样化造句是记忆、积累和掌握单词的最好方法, 而且能够增添学生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质量。

4.组织课外阅读, 增加词汇量。

建议学校领导和英语教师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 使其养成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和培养语感的好习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大力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充分增加学生词汇量、培养词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作用。

5.根据遗忘曲线, 巩固词汇记忆。

和遗忘作斗争是词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数量是先多后少, 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规律的发现, 使及时复习成为巩固学习成果、抑制遗忘的首选策略。因此, 对于新学习内容应当抓紧复习, 否则, 时间间隔越长, 重新学习所需要的代价也就越高。所以, 教师应该及时通过检查、测验等方式来提高词汇记忆效果。

篇4: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应对

G622.4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的状况都是不可预测的,其随机性产生了许多生成问题。 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不能只靠课程的理念,而要依靠教育的智慧,产生教学的机智。同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是要追求一个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有自己的规律、时间限制、教学内容。 所以,在课堂上,资源研究是课堂上的第一教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同时也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

一、教学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

所谓生成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和新鲜点,老师所作出的反映,这是指老师主动性产生的问题。在这一点上,重要的是老师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抓住要扩大的内容,从而产生新的教学内容,老师能够做到不急于给学生揭示答案的问题,却以其他问题来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困惑,也就是通过学生思考问题引起对原来问题的解决。在这一点上,老师可以正确把握生成时间的问题是最关键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产生的一些问题,面对这些生成问题,老师可以做出合理的反应,夜是非常重要的[1}。换句话说,老师面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如何接应,以及如何处理都是与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之间的关系都是必须注意的。

二、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原则

(一)生成问题不会随机出现,而是根据学生本身的水平作为起点。老师在课堂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而不是盲目与默认教学。课堂活动应该始终基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基础上,来达到生成性问题的平衡。

(二)良好的互动教学是推动教学发展的驱动力,所谓的互动教学,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在教学课堂上,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来提高动态的教学过程发展。教学的乐趣生成的动机来自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本身就是互动性的,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如果这样的活动不存在,所谓的教学可以说是没有发生,那么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课堂[2]。

(三)生成性教学的目的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生产性教学环境中,默认环境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教学,共同思考和探索,完成教学内容。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充分实现情感交流、讨论和研究,才能分享不同的价值观和态度的生活,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识。相反,如果在交流中掺杂了其余的东西,生成性将变得不太纯粹,也就变成伪的生成性。

三、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研究处理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抓住机会,促进教学的生产。在新课程改革中就有明确的指出:课堂教育不应是封闭的制度,不应严格遵守预先确定的固定方案。预定的目标要具有开放性,以包含灵活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获得一些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老师和学生在即兴互动中,超越目标的预订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会有一些新的内容出现,而能否使用这些新的内容服务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如,教师在教学内容时,学生会突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老师不能认为这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及在某种意义上会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老师应该善于使用这些内容,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内容中体验教学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教师应该能动使用生成性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不断改革使教室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室。在这个课堂中,只有老师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才能帮助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交流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会产生很多新的学习内容,这也是预设的教学内容所不能做到的[3]。在这一点上,老师应该抓住这个新的内容,让更多的学习内容融入到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内容中。巧妙地借助機会,使整个教室充满丰富多彩的活力。

(三)由于生成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善于运用生成性,而不是盲目追求以至于迷失方向。如今,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盲目追求他们的课堂上产生现象,就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发展,并禁锢他们的思想。但是,最重要的教学是效率,所以面对生成性,老师应该适当合理地进行教学的处理,而不是过多的追求教学预设,影响教学的重要内容。

例如,学生基本知识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老师要结合生成性的特点,而不能过分去追求在一段时间内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将教学模式作为实现理想课堂教学的重要突进,但许多老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盲目地处理课堂生成性的问题,过分强调某些课堂对他们的重视,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是破坏了自己的视线,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可预测性和动态生成势必突破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的原始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显示学生认知的差异或错误。 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无论是由默认还是非预设的生成,都需要教师的专业智慧,特别是观察和应对变化的能力。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或错误改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冬梅,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与应对,[J],湖南大学,2012

[2]付海帆,小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实施的调查和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唐冬梅,姚利民,关于小学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

作者简介:

篇5: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师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但教师如果只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师生互动,形式上的热闹氛围,而对课堂中的其他生成性资源视而不见或不及时处理的话,那么不仅教学效果没有落到实处,而且许多宝贵的资源也被白白的浪费了,学生也会错失进一步地深入学习与开拓思维的机会。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开发成教学资源,将会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

生成,一般来说是指起源、创世、创造、产生和发生,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本文中的生成,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调整,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机智与合理调控。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对话、情境设置、教与学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超出预先设计的问题。课堂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常见来源、特点与作用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常见来源

1、学生练习中的问题与错误。

2、学生回答中的“节外生枝”。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迸发的思维火花和教学机智。

4、学生讨论中的分歧。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特点

1、创造性。在教学中,教材是范例;教学活动是过程,二者是预设的,但不是不变的。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源于创造。

2、突发性。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有时是学生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结果,带有突发性。但是这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而完全不预设。科学的预设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深入地备课,才能对生成的信息作快速地判断与取舍,才能把所需要的纳入到准备的“预案”中,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正如歌德所说:“我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我已经知道什么。”

3、可挖掘性。使用任何一套教材进行教学都需要师生去挖掘、去创造性地使用,才能激活课堂中的教与学。例如:新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生活情境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教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4、不确定性。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体现在教育价值的不同,有时还可能产生负面的教育效应。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作用:

1、对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的完善。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都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心理世界、思考角度、思维方式与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是同一件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课前,虽然老师已经有了科学的预设、理性的思考、精心的安排,深入地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备学生已有的经验,备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对于所有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无法一 一预设出来的。在具体实例中,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设计这题的初衷,主要原因是老师在题中设问开放过度,但是学生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求异思维和诚信品质,教师及时肯定与后来向数学运算方面的引导弥补了预设中的不足。

2、引起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思考。

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乃至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失误、灵机一动等,如果能被教师及时地抓住并恰当地进行引导、挖掘、升华,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可能。都可能成为有利于学生成长、课堂教学的闪光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七年级《合并同类项(1)》一课中,老师把同学分成六组。在讲完同类项概念以后,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给每组十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了一个单项式,把这十张卡片中的同类项找出来,以达到巩固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的目的。在课堂上同学们领到任务以后,开始操作。第二组同学花了两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三、四、五组同学花了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也完成了,而第六组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于是老师请第二组同学展示活动成果,在学生展示完了以后,老师示意他们坐下,却发现个别同学欲言又止,就问:“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我们组在活动时,先由组长给每人发两张,然后由一位同学读他手里的一张卡片上的式子,如果谁拿的与刚念的正好是同类项的,那么放在一起,完成了一组后,再读另一张,重复刚才的过程,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老师接下来肯定了这组学生团结合作的做法,并花了几分钟讲了合作的好处。在上述例子中,老师的预设活动的意图是巩固同类项的概念,结果同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合作的好处。老师及时的肯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如何有效合作。让学生带着问号进入教室,解决一定的问题后,又带着一 些新问号离开教室,到生活的大课堂中继续探究和实践,无疑这些也都得益于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重视和利用。

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两种方式的具体优惠措施的有关资料,并根据自己对调查取得的资料的理解自编题目作为课堂例题。老师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利用函数与不等式等有关知识点解决了问题以后,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又引起了讨论声一片。这样的教学氛围的产生在于教师设计的情境被学生所熟知,可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更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和“生成”。

四、在课堂中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挖掘与有效运用

1、乐观看待学生练习中的问题与错误,挖掘生成性资源。

在课堂上学生不会只是一种思路,与教师具有同样的想法;教师也不能穷尽学生的所有的想法。对于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特殊解法,教师要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做出最恰当的应答与判断。教师既要抱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去接纳孩子的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想法,又要注意不能忽略数学中的本质的东西。

老师对于学生所犯的的错误进行及时而又自然的纠正,那么这一环节就可能因此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资源和财富。同学有创意但不完美的解题方法,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次好的契机,让学生懂得:解题方法不仅要有创意还要看是否具有科学性、严密性、严谨性。所以,在课堂上不要怕学生说错了、做错了,那是在给大家创造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2、关注学生回答中的“节外生枝”,捕捉生成性资源。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可遇不可求,它就像闪电,一闪而逝,因此,及时发现极为重要,利用得好,它就会产生无穷的“能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在课堂互动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新信息,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这些资源更有意义。

3、组织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抓住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真实化的境地里,以便于理解和感悟,因此,情境应该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和冲突性,这样学生体验其中,经历新旧知识、方法的异同或矛盾,才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问、有所生成。

4、及时抓住学生讨论中的分歧,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

讨论往往是学生真实想法与知识快速运用的反映,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争辩中所反映的信息,要有敏锐的感觉,准确的判断,最终作出恰当的反馈。

五、结束语

课堂中的生成既没有固定的、现成的目标,也没有刻板的模式。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素养。科学的预设与有效的生成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对生成性资源及时地捕捉、恰当的判断、合理的选择与有效的运用。

篇6: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摘要:生成性策略(generative strategies),即“鼓励或允许学生通过生成教学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的检验,以及向其他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构建他们自己特有的意义。”(P.L.Smith,1993)。由生成性策略而构建的课堂生成性目标往往是学生不满足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作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影响深远。

关键字:生成性目标 因素及对策

据有关资料介绍,20世纪70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就已倡导一种“生成性”目标取向的课程,即“不应以事先规定好了的结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生成性目标,它的优势在于学生将教学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进行深入的加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除此以外,它还将学生置于一个既与教学内容有关,又可追求个人特殊兴趣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高度激发动机的教学策略。那么影响音乐欣赏课堂中生成性目标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呢?笔者将从个五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一定的氛围中,学习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更影响着新的有价值的目标的产生。有研究表明,新的有价值的生成性目标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育,这“温床”是什么呢?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即是硬环境,如多媒体课件,集电光、电声、图形、文字于一体的媒体情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异的想法。音乐欣赏课堂中我们利用录音、DVD 和 VCD 碟、电视节目、生动的图片、实物投影、精心制作的课件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思维在自由的空间翱翔。在欣赏《天鹅湖》这首世界芭蕾舞经典名著时,我用播放了一段《天鹅湖》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鹅形象,理解电影音乐是如何来刻画天鹅形象的,由此与我们欣赏的《天鹅湖》进行比照,品味天鹅身上所蕴涵的抒情、忧伤、高贵、庄重。他们的思维就像脱了缰绳的马,任由驰骋,说也说不完。

优化学习环境,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肯学、肯想、肯做,这样就会有创新,有了创新,我们的课堂生成资源就越丰富,因而课堂也就更活泼,更有活力。

二、学生置身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中学课堂上,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密度,我们时常感受到这样一种课堂气氛:课堂是师道尊,学生必须严格执行教师的课堂程序,稍有越轨,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稍犯错误,立即大声呵斥,严厉责备。试想,在这种师生关系十分紧张,课堂情绪非常低落,学生创造性遭受打击的课堂中怎能有出人意外的课堂效率呢?因此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课堂生成性目标产生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课堂充满生气,中学音乐欣赏课堂中,要注重形成开放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这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我们的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的。比如,在学习《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时,我先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请举出你熟悉的哪些音乐作品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生活。预习过学习材料的学生马上回答:《松花江上》展现了抗战前夕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的凄惨悲愤的景象。《我们走在大路上》表现了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祝酒歌》表现了粉碎“四人帮”后人民群众的欣喜心情和九亿神州普天同庆的激动心情。此时有学生又问《春天的故事》、《龙拳》能不能算是充满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呢?„„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出现了一个个新的问题。“对刚才提出问题,我们大家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由另外的学生来作公开评论,在互相评论的过程中,又冒出了很多的新知识。比如《春天的故事》这部作品反映了一个中国的崭新开始,记取了中国新时期发展的历史。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本屡经磨损的像册缓缓翻过;《龙拳》第一次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喊出了全世界的表情只剩下一种,等待 2

英雄我就是那条龙化身为龙。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中国人才是时代的英雄,未来的发展中国人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做出巨大贡献。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寻求团结的巨大决心和同仇敌忾的血脉关联,深刻的教育了广大正在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学生,对是否该崇洋媚外,我们的命运是由美国人掌握还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掌握做出了明确回答。„„答案的丰富多彩,使得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只要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就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

三、教师对课堂资源的把握能力

课堂资源是时时存在、处处存在的,教师对课堂中教学资源的把握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新的目标的生成。如何提高教师把握课堂资源的能力呢?笔者经过探索认为做好以下两点可以提高我们驾驭课堂,激发学生创造动机的能力。一是及时捕捉,实现学科价值。我们应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及时捕捉能够对接教材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信息。还要捕捉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闪动的亮点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二是善待意外,涌动生命之花。在新的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上的意外或者是“ 奇思异想”、“奇谈怪论”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花的涌动。意外的出现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意外是能让人的眼睛一亮,让人平然心动的情节;意外的出现证明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宽广的,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意外的出现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也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意外的出现要求教师必须透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增强自己的教学素养。这要求我们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正视意外、给意外喝彩、给意外正名、善待意外,让课堂涌动生命之花。

四、预设的课堂教学思路

“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先设计,具体的来讲,就是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乃至教学效果的预先构想与设计。课堂,教师要有预设,但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我 3

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要敢于跳出预设的教学思路。我们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而并非是教案有没有“进行到底”。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根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了,我们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案,把握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以“三维”目标为指引,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用好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动态的活力”!

五、教师的知识储备。

进入中学,学生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在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问题的同时,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

篇7: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学生方面

1.个别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厌学情绪严重,学生间相互影响,学习风气不正,不配合教师授课内容,对老师的授课启而不发。2.学生到课率低,有些班级学生迟到,旷课现象严重。

3.有部分班级虽然到课率不低,但听课率低,睡觉、玩手机、讲话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少数素质较低的学生,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显得力不从心,纵使你有多少教学改革的好方法,也无法实施。

4.为了让想学习的学生学到知识,部分老师迫不得已提高嗓门,甚至自带话筒,以期能盖过课堂噪音,严重影响教师教学情绪。

(二)教师方面

1.部分课程存在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满堂灌”或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教学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部分教师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和品德教育。3.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在心理及认知上的差异,品德考核方式不够灵活,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师生沟通较少,教师听不到学生反馈意见,不能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和方法。

(三)其他方面

1.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与教师及教学空间、设备等资源增长比例不协调,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改的步伐。2.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与教师及教学空间、设备等资源增长比例不协调,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大,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和进一步的培养。

对职业学校校院课堂教学的一点策略反思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但职教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称为“双主体”。教学活动是双主体活动,教学过程是双主体互动过程,双主体互动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由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来决定,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对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 极性和创造性。

(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从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第一要素是尊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将自己放到一个与学生平等、理解、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苦学为乐学,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及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全面渗透德育

任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都要通过学生得以实施。因此应将德育渗透作为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教书育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改革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德育,要努力成为学生思想工作的高手,成为学生思想成长方面的导师。另一方面要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为目标精心谋划组织各项教书育人工作。改变班级同学以小团体为主,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顺应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培养其创新思维模式,自觉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形成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专业课程学习凝聚人心,用实践造就才能,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篇8: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但是, 反观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现状, 事实却并不如人所愿:当我们走进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 发现有些教师面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 未能运用自身的智慧加以充分地利用, 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具体表现在:

第一形同漠视。在备课、上课、课后的一系列过程中, 一些教师会向同行虚心讨教, 积极改进教法和学法, 但是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 不会向学生“问课”。有的羞于向学生讨教, 有的不屑与学生讨论, 有的是根本没想到学生。没有把学生放在心里的“问课”, 谈何动态生成, 更何来生命课堂。

第二束手无策。教师面对课堂中不时出现的突如其来的“变故”, 试图用苍白无力的套话般的道理来化解。由于课前预设不够, 未能作换位思考, 此刻只能是黔驴技穷, 眼睁睁地看着学生滑向错误价值观的泥沼之中。

第三强行拉回。课上学生的热情已经被充分调动, 思维的火花已被点燃, 这是多么好的学习状态。而教师仅以一句“由于时间关系”就生生地将学生的智慧火花浇灭, 将学生的灵感掐断, 将学生的兴趣葬送, 这难道是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追求的吗?这就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吗?

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 应该“提倡生成”, “期待生成”。新理念下的教师应当“关注生成”, “驾驭生成”。如何运用动态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问课定教, 为生成起航。

要让“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 教师充满生命活力, 教学内容充满生命活力, 我认为, 教师教学需要多“问课”。所谓问课, 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等对其教学的感受与意见, 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 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 完善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水平, 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问课, 使得教学设计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通过问课, 能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改进。老师的课堂教学, 也和学生一样, 不光带着问题进课堂, 更要能带着问题出课堂, 及时盘点自己的课堂教学, 回顾课堂上发现的问题, 反思其中的成败得失, 在一次次的问课中帮助自己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下面以《人民当家做主》一课为例, 谈谈如何开展教学问课。

1. 课前问, 完善教学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 教师要想清楚地认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 就要主动询问学生,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例如, 我在初步完成《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教学设计后, 就教学设想和学生进行交流。对教学设计中的两个探究活动, 一个是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 另一个是“我是人大代表”, 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生1:一节课放两个探究活动, 是不是太多了?生2:通过预习, 我们对人大代表的选举流程基本了解, 没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生3:我觉得“我是人大代表”这个探究活动更能激发同学们参与对话和探究的欲望, 可能更会有话可说。根据同学的一致意见, 我对教学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只保留了“我是人大代表”的这一探究活动, 真正将学生的需求融入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案中去。

2. 课中问, 紧抓课堂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学生对《人民当家做主》的学习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体验式学习的环节。

第一步, 多媒体出示人民当家做主节选。

第二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选我当代表, 我当代表为人民‘这句话, 我设计了以下的讨论活动内容。 (1) 假如我是选民, 我将选举什么样的人当人大代表?在选举时是否要考虑下列情节: (1) 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 (2) 学历。 (3) 民族。 (4) 职业和收入。 (2) 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1) 我要履行什么职责? (2) 我能够行使什么样的权力? (3) 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个人利益受到冲击, 我会如何做? (4) 如果我在任期内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该怎么办?———对上述问题, 学生们畅所欲言, 积极讨论, 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步, 我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讨论怎样体现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当家做主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总结这个体验活动。学生不但能说出人大代表该履行的职责, 而且还意识到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我国是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国家。最重要的是, 很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承认它是民主的。

3. 课后问, 提升教学层次。

新课程评价的一项主要内容是看学生是否有收获, 是否得到发展。这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 是对有效教学实施水平的反思。例如, 在《人民当家做主》一课的课后, 我搞了个问卷调查, 问问学生对课堂感觉如何, 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希望老师今后怎样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很快课代表交了一大沓小纸条上来:“老师, 小组讨论分组不合理, 我们组大多成绩差, 根本没有多少讨论”;“老师, 讨论范围你能不能提供给我们一些网址, 好让我们方便查阅”;“老师, 大民代表是民主选举产生的, 但哪些是直接选举产生的, 哪些是间接选举产生的, 你能给我们讲讲吗”;“老师, 我们喜欢你能微笑着给我们上课”;“老师, 上课时能不能在看ppt的同时在黑板上写出重点, 不然我不知道重点是什么”……通过梳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我对整个备课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总结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1) 历史与社会教学必须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人民当家做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来拉近学生与之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要注重生生互动, 调动学生积极性,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素质教育的整体建构中,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其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要上活, 就应该更好地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精心预设, 为生成导航

动态生成式教学的课堂需要多维的、灵活的、动态的教学设计。只有有效地预设, 才能为动态生成的多样化、深层次提供广阔的舞台。

以《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例。

1. 问题的预设

《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课, 以城市为主题, 选择典型实例“日本科技城筑波”, 重点突出了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便利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化活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等, 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课前预设时, 我考虑到筑波作为日本小城, 学生缺乏认识, 且资料匮乏, 课堂探究无法深入, 因此预设了以下的问题, 并且要求学生上网查找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概念与知识, 以求对本节课知识的整体理解与运用。

(1) 什么是聚落? (2) 聚落的类型有哪些? (3)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有哪些? (4) 为什么人们选择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较好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5) 为什么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 而高山和荒漠地区很少? (6) 为什么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7) 聚落是如何发展的? (8) 我们该如何对聚落进行保护?

2. 学生阅读

在教师展现具有思考性、梯度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之后, 教师应该引导和督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达到学生自学寻疑的功效。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既可以产生渴望探索的兴趣及需要, 又能够在熟悉地理课新知识的同时, 着力开发理解和认识地理问题的潜能。如, 关于前三个问题 (1.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类型有哪些?3.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有哪些?) , 由于思维量不大, 学生完全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根本不需要教师再重复讲解一遍。因此通过对老师的设问进行阅读和思考, 学生可将外在的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认识和经验,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能力的目标。

3. 小组讨论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以上两个环节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了教材, 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利用课堂进行交流, 并通过小组讨论来点拨设疑、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从而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并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在小组讨论环节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可使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及认知水平进行交流、碰撞, 有助于产生许多有价值的认识。2.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收集信息、诊断学情, 以便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如, 问题7和8 (7.聚落是如何发展的?8.我们该如何对聚落进行保护?) 是学生的思维难点, 也是学生争论最激烈的焦点。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在争论中的关键点, 以便掌握学生思维的出发点, 并作为第一手材料, 为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

4. 总结归纳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完成““问题展示—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三环节之后, 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 使学生在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之后, 再一次进行知识的感知和疑难问题的梳理。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地理教师还要紧扣教材的重点, 结合学生讨论中的难点, 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1) 及时表扬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分析学生中存在的理解误区及其原因。

(3) 整理归纳并深化知识。如对于问题“为什么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 而高山和荒漠地区很少”, 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进一步地引导: (1)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 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 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 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 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 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 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 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2) 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较差, 甚至十分恶劣, 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仍然较多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 而高山、荒漠地区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该再深入一步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 (见下图) 。通过教师的归纳,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 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以上环节的课堂教学, 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并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生命课堂“动态生成”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生成。

三、平等对话, 为生成保航

传统的课堂, 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 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 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而动态生成的课堂,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 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 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因此, 与学生平等对话, 鼓励学生质疑, 是课堂教学适时生成、迸发思想火花的保障。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对学生来说, 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与学生真心交流, 彼此沟通, 分享快乐, 共同成长。

例如, 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 请学生们谈谈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感受。

生1:武则天开创了“贞观遗风”,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皇帝。

师:对, 武则天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生2:我不同意。电视里武则天为了嫁祸王皇后, 杀死了襁褓中的女儿, 如此凶狠、无情之人, 怎配得上“杰出”二字?

生3:我也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坏女人。为了称帝, 她排除异己, 诛杀大臣, 重用酷吏, 严刑酷法。她坏事做绝, 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

师:可以说是手段毒辣, 六亲不认。

生4:我认为武则天的一些个人暴行是迫不得已的, 在古代宫廷斗争中不是你死, 就是我亡, 她也是为了活下去!

生5:“虎毒尚不食子”, 为了自己活下去, 就杀死亲生, 这有理由吗?

师:武则天这一行为确实是不择手段, 够狠。

生6:我还是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女中豪杰。她能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重视农业生产, 经济发展, 是历史少有的有作为帝王。武则天统治下的中国政治清明, 国力强盛。同样是女人天下, 慈禧太后控制下的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者一对比, 武则天就是一女强人。

师:同学们对武则天的了解还真多, 但都不够深入!我想我们再深入地探讨一下, 如何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举个例子, 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同学们, 请你们用一两句话评价我们的毛主席。

生1:在毛主席的领导下, 我们建立了新中国,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是一位伟人!

生2:但是毛泽东晚年也犯了错误。他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生3:总的说来, 毛泽东功大于过, 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师:你们这样的评价就很到位了。人无完人, 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要用全面的眼光去观察、分析, 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那么, 现在请同学们综合你们刚才争论的观点, 给武则天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吧!

生:武则天在她个人的称帝道路上犯下了许多暴行, 但她在位期间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为后来唐朝的全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武则天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杰出的女皇帝。

师:很不错, 你们自己很快就解决了问题。的确, 评价历史人物, 我们既要否定他一生中的瑕疵, 也要肯定他人生中的闪光点, 最主要看他的行为是否推进社会的进步, 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课后,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探讨分析, 给乾陵上的“无字碑”添上公正、独到的一笔吧!

上述对话中, 学生不断利用原有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作出解释, 进行加工, 从而实现对新的教学知识、教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这种过程绝非经过教师精心阐述所能奏效的, 这是个动态、开放的生长过程。教师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堂资源中,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逐渐走向“互动生成”, 真正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不难看出, “对话”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 是师生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的真情对话, 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天地。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这样, 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 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3]刘继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教学月刊, 2004 (10) 上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 1997 (9)

上一篇:宜昌中考语文作文:和谐之歌下一篇:陇川县安监局2009年综治维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