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的问题及策略

2024-05-11

课堂导入的问题及策略(共6篇)

篇1:课堂导入的问题及策略

生物学科导入技能的微格训练研究

傅学浩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课堂导入是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采取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能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本文对高等师范院校生物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案例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微格训练,以此来提高生物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导入技能和生物学素养,为他们之后的应试和就业提供跟好的保证。

关键词:微格教学 导入技能 生物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通俗地讲是指上课之初教师为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定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工作过程。虽然这段时间很短,但它要求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努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且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实验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事例导入法、旧知识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名言诗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提问导入等等。每一种导入方法的正确运用,都有助于对学生注意力吸引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可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的至关重要。但当今师范生对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技能的掌握却不尽如人意,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针对当今师范生在生物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微格训练的方法,达到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导入技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1、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1.1导入时间过长主客倒置

课堂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以3—5分钟为宜,如导入时间过长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本节课的进程。如:在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时,一学生运用,“质壁分离实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变形虫的运动”“白细胞吞噬病毒”“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等五个实验现象,并配以视频和动画的播放,来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从而导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这样诚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举例过多,视频和动画占用课堂时间过长,当真正讲述到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等相关知识时,课堂时间已所剩不多,新知识不能充分的讲解,完成不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1.2导入过于直接无吸引力

直接导入和旧知识导入是我们常用的两种课堂导入方法。但是由于在读的师范类学生没有掌握其深刻内涵就造成了以下两种有问题的课堂导入:

在介绍《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时,学生采用“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和《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这种导入方式不但呆板平淡没有生气,而且很难激发学生对新课题的学习兴趣。虽然说这三节内容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有着从外到内,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如此这般平铺直抒很难达到激发

学生兴趣的效果。

在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时,一学生采用提问导入的形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生物膜系统?第二个问题: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好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一般来说,在新课的讲授之前,对前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简短的复习,既检查了上节课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旧知识的巩固,又能起到促进学生课下进行复习的作用。但以上这种导入并没有像教师设想的那样能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种导入的方式形式单一,并且不能充分的结合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整个导入过程中,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旧的知识没有对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铺垫,新旧知识间不能很好的衔接,容易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思维定势,对新知识生疏。可见,课题的导入不仅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而且还要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如果将问题进一步拓展“我们常说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前面我们提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那么这和它的结构有怎样的关系呢,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或许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1.3导入范围太广脱离课本

每堂课都有一个教学目标,相应的都有一个主题,新课的导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不能漫无边际、无的放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要善于把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教师的导入要为主题内容服务,要与讲的内容相连贯一致,体现导入与所讲内容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微格训练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找边际和这范围过广的导入:在介绍《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时,一同学选择了这样一个导入方式:“我们在芜湖已经生活了三年了,当别人问及芜湖最有名的是什么时,你会想到什么?”

他本想让同学回答奇瑞,从而引起车间和分工合作这两点,但是由于芜湖有名的东西太多,所以范围过广,学生无从提及,自然老师也达不到他想引出的话题。

1.4缺乏应变能力缺乏经验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应该具有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专业素质,处变不惊,随机应变。有时候会存在部分突发状况,比如原定于采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进行新课的导入,上课之前却突然停电,有的教师便草草进入新课,这样一来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再比如原定于以实验方式引入新课,但课程开始前突然发现实验材料忘带了一项,有些教师就会不知所措等。可见新课导入方法的灵活运用,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1.5导入逻辑混乱忽视条理性

严密的逻辑,条理清晰的导入会引导学生层层递进、一步一步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但往往由于在校师范生的准备不足和逻辑混乱,也会造成学生的不理解。

高校师范生在导入《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时,先提到皮肤是人体的边界,在提到国界线是国家的边界,然后又提到盒子是汉堡包的边界,最后引出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这种从小到大,再到小再到大的模式,以及导入涉及的层面的广泛,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调整一下顺序,选择其中两者就可以达到很好地导入效果,无需弄巧成拙!

1.6缺乏整体认识没有针对性

由于受微格培训的大多是在校师范生,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微格训练过程中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透彻,不能够通晓中学生物教科书的体系,也不能了解每一节教学内容与整体的相互关系,往往在教学设计中只看到教科书里的本节课内容而不能顾及到其他,这样就不能了解到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过渡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也不能做到总揽全局、承前启后,从而使课堂在导入的设计中缺乏针对性,甚至措词不科学、不严谨。比如,在介绍《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这样导入“种子再被加热之后就不能萌发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加热会变性。”

对于一群刚步入高一的新生而言,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蛋白质加热会变性这一理论,所以导入缺乏科学性,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

2、应对课堂导入问题的策略

微格教学可谓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在其练习过程中重点集中于某一技能,对训练过程进行录像,通过循环播放录像,受训者进行自我观察分析以及其他受训者和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增强自我认识,进行正确、全面的自我分析,从而快速、准确的掌握这些教学技能。所以正对,上述存在于课堂导入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微格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导入技能。

2.1控制时间,导入辅助

微格训练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因此它可以用来训练单一的技能。针对上述导入时间过长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限定时间的方式来解决。每次微格训练以训练导入技能为主,同时配以其他教学技能,这样如此往复,多次训练,就能够很好地控制导入的时间,做到精简有力。自然不会出现主客倒置,影响课文主体内容的学习。

2.2掌握多种导入技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导入有方,导无定方。课堂导入方式要灵活多变,因人因时因教材不同,方法不拘一格。千篇一律的某种固定格式的导入,肯定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使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多种导入方法。掌握这些可以是我们在上课之时,变换导入,提起学生兴趣,避免上述导入过程中过于直接的现象。

2.3注重新旧知识关联

高中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之间也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编者对人教版高中生物的编写,都是按着一定主线的。因此,在课堂导入过程中不仅要紧密联系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要注意知识的先后顺序,不能讲没有学过的知识展现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一头雾水。

2.4 把握主题,关注课本

生物是一门科学课程、学科课程、实验课程,我们要用科学的理念对待它,设计的课堂导入必须具有科学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设计每一节课堂导入时要有针对性,针对当节内容,针对班上的学生。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对课本知识的整体把握,可以加强导入的合理性以及与课本知识的紧密联系。为此,在微格教学时,指导老师应该引导和带领师范类学生学习分析,每一节课的重点,从而使学生很好地

把握课本内容的重难点。

2.5 建立科学的微格教学评价标准

首先,教师要制定科学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式,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可以避免评价流于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评价。

其次,加强对角色扮演者自我分析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揭示问题,营造一个浓厚的研讨气氛,体现微格教学的本质。

最后,应该由专业的知道老师给出专业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使受训者和其他受训者了解自身的不足和该如何给出正确合理的评价。

总之,微格教学作为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充分利用微格教学解决师范类学生在生物课程导入中的问题,使微格教学能真正发挥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功能。为我国中小学培育出一批年轻的、活力的、有能力、有思想、有先进教学理念和系统教学技能的优秀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黄观耀.高中化学有效课堂导入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

[2]褚秋砚.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

[3]王进.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08

[4]孟宪.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篇2:课堂导入的问题及策略

府谷县第四小学 杨建功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课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能否达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取决于每一节科学课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愿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科学课的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氛围之中,形成定向导入。成功的导入除了能引起注意、激发动机,还具有启迪思维、组织教学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怎样做到成功导入呢?下面介绍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堂导入方法

万事开头难,一堂科学课的开头也不例外,但只要努力钻研,方法总会找到的,以下六种方法值得一试。

1.简洁明快,就是导入的语言要做到简洁、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望。

2.精彩凝练,就是导入要做到内容精炼,讲解精彩,抓住关键,画龙点睛,不能拖泥带水。

3.新颖别致,就是导入要有新意,形式新颖,能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不能千篇一律。

4.奇妙悬乎,就是导入要给学生留下一点奇妙、奇怪的悬念,以紧扣学生心弦、吸引他们刨根问底,弄懂奇怪的原因。

5.精心巧妙,就是导入要精心设计,巧妙布局,让学生掉入知识陷阱、进入“愤悱”境地。

6.准确恰当,就是导入的知识点要找准确,要“导”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恰当设定知识的坡度(最好先在一个水平面上),以便学生由旧知向新知迁移,实现自然过渡。

二、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误区

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设计和运用,要结合科学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导入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在设计和运用导语时,应注意一些问题,避免以下误区。

1.长篇累牍。导入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是教学内容的讲述,切忌长篇累牍、漫无边际,占用过长的课堂时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后5分钟至15分钟是一堂课的最佳时域,应留给课的中心,否则喧宾夺主。一般导入以2~5分钟左右为宜。

2.平淡无奇。作为导语,应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切忌平淡、刻板、平铺直叙,否则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单打独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导入时,教师要设法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之始就得以交融,千万不能只顾自己在台上单打独奏、唾沫横飞而不顾学生的反应。

4.牵强附会。导语的宗旨是为了导入新课,提高教学效果,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自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为导语而导语,更不能在导语中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愚弄学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平庸鄙俗。导语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其思想性,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不能为了吸引和挑逗学生,专门去猎奇,或者收集一些庸俗的东西来迎合一小部分学生的好奇心理。

三、小学科学课堂导入形式

小学科学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科学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科学课题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三大类:声讯导入、直观导入和活动导入。

1.声讯导入

声讯导入是指以语言文字,声音讯号为载体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如下9种形式:

(1)直接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直奔主题,讲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从而引起学生注意。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写两个字,不知同学们认识不(教师迅速在黑板上写上“声音”二字)?你们研究过“声音”吗(学生读出来后接着问)?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首先要请你们描述一下曾经听 到过的声音,然后我们一起来制造声音,看看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但由于这种导入方法比较呆板、趣味性不够,不适合低年级学生。

(2)提问导入

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入课题,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要求所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能发人深思,但又不能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如《动物与天敌的自然平衡》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许多年前,在美国西南部的山里有很多鹿,它们的数量一直变化不大,山里还有狼。从城镇来的某些人曾目睹狼群咬死了鹿群里的两只小鹿,非常震惊,结果发动了一场灭狼运动。使人们惊奇的是,在灭狼以后的几年里,鹿的数量反而明显地减少了。既然狼是鹿的天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3)新闻导入

选择时效性强、学生关切度高的新闻导入新课,一定可以打动学生。如《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就可以利用我国发射“神舟五号”这一重大新闻来导入:同学们知道“杨利伟”吗?那你们想不想成为第二位“杨利伟”乘坐未来的“神舟六号”登上月球?那么我们今天就先来把月球的秘密弄清楚。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事例、现象导入

从生活实际、周围环境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或现象,引入课题,可以唤起学生对相关感性知识的回忆,从而使学生在平中见奇、熟中生疑,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如《雨和露》一课,露珠是学生能见到的较熟悉的自然现象,可以这样导入:夏天的清晨,你一定见过小草叶尖、玫瑰花瓣上那晶莹剔透的小露珠,一串串、一排排,那是小草、花瓣的眼泪?还是夜晚下雨留下的痕迹?„„

(5)故事导入

故事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而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抓住学生这种心理,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揭开课堂教学第一幕,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但要求故事简短、与课题紧密相关。如《雷电》一课就可以讲述科学家富兰克林的一生以及他发现雷电的故事导入;《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就可以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导入。

(6)谜语导入

通过谜语,悟出教学课题,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要求谜语不能太 难,让学生能较快猜中,猜中谜底后,他们会很兴奋,会带着喜悦的情绪进入新的学习状态。如《保护眼睛》一课就可以让小朋友们猜“眼睛”的谜语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要是猜不出,对我瞧一瞧。”再如《空气》一课的导入,可以让小朋友们猜“空气”的谜语:“伸出双手摸不着,睁大眼睛看不到,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

(7)音乐导入

音乐最富感染力,科学课堂通过放音乐、唱歌曲的形式引入课题,可以烘托气氛,达到教者动情、学者动容的境界。如《船》一课的导入就可以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在优美的歌曲中拉开科学探究的序幕。

(8)儿歌导入

以朗朗上口、简洁明快的儿歌导入新课,生动有趣,易被学生接受。如《月球》一课就可以通过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导入。

(9)快板导入

快板活泼动听,小学生喜闻乐见。如《青蛙》一课就可以用快板导入:呱呱呱、呱呱呱,人人都来把我夸,圆圆肚皮本领大,专门来把害虫抓。通过竹板的拟声,快板的节奏,把一只喜气洋洋的青蛙形象刻画在学生面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指通过直观表象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如下6种形式:

(1)图片导入

通过挂图,贴画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导入新课。如《秋天》一课就可以挂出秋天果实累累、满山红叶的风景图片导入。

(2)影像导入

采用电视、录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播放影像导入新课,动感强,内容多,时空跨度大,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激起强烈求知欲。如《美丽的大自然》一课就可以通过播放祖国名山大川、春夏秋冬的几段美丽的风光片导入。

(3)课件导入

多媒体课件具有独特的功能,它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用它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思考问题,丰富想象,渲染气 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自主探究。如《杠杆》一课的导入,可设计一个动画:一辆汽车正在一条乡间小道上行驶,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一位叔叔下车搬得满头大汗,也搬不动。怎么办呢?开动脑筋,帮叔叔想个办法。学生情绪被画面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大家认为用棍子撬最省力、最方便,从而自然进入“杠杆”的探究。又如《春夏星座》、《月相成因》、《日食和月食》这类课文,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导入新课。

(4)实物导入

把自然实物带入科学课堂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摸摸、看看、闻闻,调动各种器官感知那些最真实的事物,激起探索的欲望。如《植物的果实》一课的导入,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干果和肉果直接摆到学生的研究桌上。再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的导入,可以采集各种各样的叶摆在教室里。

(5)模型导入

通过展示各种模型(质地有塑料、石膏、金属、竹木、水晶等,特别是一些可爱的电动小动物模型、栩栩如生的编织小动物模型)导入新课,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探究欲。如《青蛙》一课就可以用一只呱呱叫的一蹦一跳的电动小青蛙模型导入。

(6)标本导入

通过展示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特别是一些珍奇动植物标本)导入新课,一定会令学生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学习兴趣倍增。如《昆虫》一课就可以展示枯叶蝶、竹节虫、蝗虫、长臂金龟、老爷蚊、象鼻蝉等各种昆虫标本导入。

3.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是指以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如下3种形式:

(1)实验导入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直观、实在的客观事实,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窦,萌发出强烈的探究欲。科学教学中,常常采用这种导入方式。如《热胀冷缩》一课就可以演示“用热水烫瘪乒乓球”的实验,当学生观察到瘪乒乓球被烫鼓的实验事实后,势必产生“是谁把瘪的地方推鼓的?是什么原因促使这种物体形成推的力量?”的疑问,从而顺利进入气体热胀冷缩 性质的探究。

(2)游戏导入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做游戏学生最开心了。教师通过设计精彩的游戏导入新课,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纸风车》一课的导入,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带纸风车到操场玩,看谁的办法多,让纸风车转得快。”学生像放飞的小鸟冲向操场,在玩中明白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再如《我们的身体》一课就可以设计“瞎子摸象”的游戏导入新课。《影子》一课就可以设计幻灯下“玩手影”的游戏导入新课。

(3)魔术导入

魔术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师通过设计精彩的魔术导入新课,可以化难为易,化平淡为神奇。如《大气压力》一课就可以设计“烧瓶吞蛋”的魔术导入:老师手拿烧瓶给学生看,并用“魔术棒”敲几下,里面空的,然后拿出熟的鹌鹑蛋放在瓶口,当然按不下去,把蛋拿下;接着点燃蜡纸条放入瓶中,迅速将蛋放在瓶口,于是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鹌鹑蛋被烧瓶“吞”进肚里。此时,学生必定看得目瞪口呆。老师马上说:蛋为什么会被烧瓶吞进肚里?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这个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为整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篇3:课堂导入的问题及策略

一、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内容缺乏精炼,占时较多

曾经听过一节《视频的编辑》公开课,教师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播放了学生非常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的片头曲《我还有点小糊涂》,学生看了视频非常激动,随着音乐不由自主地唱起来,甚至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跳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紧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自己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制作了《我还有点小糊涂》,并再次播放了教师版的《我还有点小糊涂》,学生由于好奇,把气氛推向了高潮。教师问:“我制作的视频好看吗?”学生回答:“好看!”教师:“那么大家是否也想自己制作非常好看的视频呢?”学生:“想!”教师:“好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视频的编辑。”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气氛,有效控制导入时间没有,整个导入过程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影响了教学主题的推进。

(二)导入跑题,偏离教学内容

在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内容的第一课时“信息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开始告诉学生一则关于我国南海填海的新闻,然后问学生:“南海历来为我国的固有领土,然而周边的一些国家,甚至还有少部分大国也都不断地插手南海问题,经常运用多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挑衅,同学们,我们现在必须好好学习知识,为我国不断强大贡献一分力量,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与社会’第一节。”教师这样的导入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导入的内容却与教学的内容没有明显的关联,或者说对时事现象的相关内容没有充分地挖掘,所以导入没有实际意义。

(三)导入传统而陈旧,缺少新意

教无定法,教学导入的形式丰富多样,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而现实中,有些教师为了省事,或受到传统思维、经验的影响,导入鲜有创意,总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套路,甚至有的教师从初一到初三的整个教学导入都采用“复旧迎新”的形式,即开始几分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接着讲授新内容,这样的导入枯燥无味,气氛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导入的策略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我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导入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内容比较简单的教学导入力求简练,直奔主题。一些简单应用类的教学内容的导入,宜简单明了,直奔主题,让学生明白学习目的和目标即可。

例如,在学习“文本编辑”时,学习内容只是简单的操作程序性的,教师直接介绍文本编辑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然后进入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知道文本编辑是与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内容,包括哪些操作的程序和内容。这样的导入方法避免了学生因受干扰而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功能,能很快进入教师所引导的教学进程。

二是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导入宜采用趣味游戏法。所谓趣味游戏导入,并不是纯粹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渗透到游戏中,让学生在趣味中“玩会”操作。

例如,“认识键盘”一课,由于学生由对键盘的认识到操作需要一个过程,难度相对较大,此时可以结合教学软件自带的游戏,如“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抓小偷”,引导学生进入警察与小偷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如“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计算机部件复杂多样,加上本节理论性知识较多,引导学生开展“连连看”的Flash游戏,学生就能在鼠标、硬盘、显示器等设备的组合运用下进入学习状态。

三是对于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的教学导入尽量与生活相联系。越是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学生越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比如“数据处理与统计”、“图片的处理”等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教师就直接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展开导入,效果明显。如学习“数据处理与统计”时,教师把平时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一组数据展示出来,问他们如何算出班级各学科的平均分?学生自然就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被学习内容所吸引。

篇4:课堂导入的问题及策略

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入现存问题分析

1.1 重课题记忆,轻课题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从直观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指导,而是一针见血的进入新课主题,从而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死记硬背一堂新课的结论或定义.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理解真正的物理知识,认识不到物理的美,另一方面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只能生搬硬套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不会举一反三.

1.2 简化课题引入教学过程

多数教师都简化了课题引入的教学过程,通常都是对新知识的引入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然后直接进入教学例题的讲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例题的解题过程中.这样致使学生觉得物理的学习就是为了机械化的做题,不利于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习的乐趣.

1.3 课题引入无创新,陈旧单一

教师在课题引入中采用单一的、孤立的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的引入模式导致学生既不能对已学知识感兴趣,又不能很好的把新知识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不利于物理能力的提高.

1.4 课题引入主次不分

少数教师在课题引入中分不清教学的重点与非重点,只是为了引入而引入,没有思考一节课的引入是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一概而论主次不分的引入,一方面致使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的内涵,导致整节课都把握不住重心,而达不到课题引入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有可能错误的引入会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效率.

2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导入的策略

2.1 有效整合资源,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

在将新课题引入教学中时,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使新旧知识同化教学,从而让学生对物理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化的认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加对物理知识的长久记忆力,还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

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注重重组和优化,看一看各个版本的教材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处理的,确保教学更具科学性.

例如,摩擦力这一节内容初中学生已经有所涉及,在高中不同的教材中处理方式也不一样,我们分析各个版本的教材,有利于课堂教学导入更为有效.

2.2 提供对比性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接近概念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对客观事物的归纳和抽象,我们在导入时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对比性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共性特征,接近概念.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学习“弹力”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之第三节《摩擦力》教材首先回顾了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设置了“人推木箱”的情景,让学生深入思考与讨论,再通过演示实验,定量地认识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以及最大静摩擦力.然后通过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正压力成正比,并导出计算公式.

司南版必修一第四章《相互作用》之第三节《摩擦力》教材首先通过“迷你实验室”感受摩擦力,然后通过“实验与探究”定量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并在实例中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讨论与交流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粗测最大静摩擦力.

沪科版必修一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之第三节《摩擦力》教材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规律,然后通过小实验体验静摩擦力,并且通过实验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最大静摩擦力.

教科版必修1第二章《力》之第四节《摩擦力》教材在“讨论与交流”栏目,举出两个有趣的事例,由学生自主定性分析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在“实验探究”栏目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 在“观察与思考”栏,分析静摩擦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以及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的范围,引出最大静摩擦力.最后通过图像展示静摩擦力的变化规律和最大静摩擦力,并且比较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感受到“弹性形变”,设计了A、B两组具有对比性的现象如图1所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异同.

观察与思考:这两类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在受到外力时有什么相同点,外力撤去后有什么不同点?

2.3 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小实验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作用.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形成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专注于课堂学习的内容.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引入,可以引导学生快乐而且迅速的进入新知识的殿堂,在里面探索宝藏.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学习摩擦力这节课时,可以安排一个不公平的“拔河比赛”,从学生活动“拔河比赛”入手,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感受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还可以给学生表演小魔术:会爬绳的小玩具.

或是让学生自己实验体验:用左右两只手的食指水平支撑一支铅笔,然后将手指向铅笔的中间移动,请观察手指最后停留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其中的奥妙吗?

这些新奇的学生能接触到的小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学生的求知欲被有效激发.

2.4 渗透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利用物理史,科学家的故事和趣闻,创设愉快的物理学习情境.许多物理知识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具有物理味道的故事.

例如,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等等,都富含物理学思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注意从这些故事入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欲望.

2.5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价值

利用实际问题,启发概念原型,创设教学情境,物理知识大部分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而来的,因而多数可以寻找到实际背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熟知的现象入手,挖掘出更切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反映知识本质的内容,让学生去体验,去认知,去概括,甚至去创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更适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例如,學生对摩擦力初中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自行车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笔者在摩擦力学习过程中,可以展示自行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导入新课.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运动部位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用什么办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力、增加有益摩擦力? 试分析你骑自行车过程中,在水平路面用力蹬车和前后轮都杀死而车轮沿路面滑行的短暂时间里,前轮和后轮受到路面施加的摩擦力的方向.

篇5: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学段与学科: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和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充分探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情境导入策略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文献检索与综述阶段

笔者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网,检索项“题名”,以“情境”为关键词,结果显示近五年来共有6424篇文章,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5817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567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有40篇,在此检索结果中笔者再加上“初中数学”关键词,检索结果仅有67篇文章,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5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12篇;其中题名中主要关键词是“情境教学”“情境创设”两类,本课题中“情境导入”关键词均没有出现。仔细阅读67篇文献,笔者发现,“情境教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而“情境创设”类文章强调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方法。虽然所下载文献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与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有所偏差,本课题所研究的“情境导入”的策略,在时间上具备短期性特征,形式上具有可选性特征,内容上具有启发性特征,重在教学技巧的积累和反思,明显 区别于文献中“情境教学”系统性和全局性。

2、概念界定阶段(1)情境

情境也称情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社会学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从学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在本课题中,情境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课堂氛围。

(2)情境导入

本课题中“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时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真实、生动、具体、适宜的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策略。

3、调查分析阶段

运用调查研究法。分别观察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方法,分析其差异性。比较同类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常见看法,试验其方法的优劣性。

4、行动实施阶段

运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分班进行情境导入策略尝试,对于过时的情境导入策略要加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时代气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的情境导入方式,及时制作成案例和课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与完善,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反思,修正研究方案。

5、评价总结阶段

用经验总结法。及时评价总结《初中数学课程的情境导入策略》的实施方案,完成结题研究报告,为下一阶段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确定研究方向后,通过检索期刊索引、网络查阅和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来收集 2 相关方面的论文、文章资料及相关专著,从文献中力求了解前人对这方面问题的观点及使用的研究方法、角度。并认真研读了《标准》、初中数学教科书及教参书,进一步探讨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从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下载了2006年至2012年这五年内关于“情境”和“初中数学”的文章55篇和硕士论文12篇,对其进行分类与分析,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2、调查研究法

问卷调查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者征询意见的方法。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是对教师的问卷,通过施以“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初中数学教师对情境、情境导入的理解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仅关注新课引入阶段)的基本状况(意识、目的、能力及存在哪些困惑)。

三、研究成果

(一)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常见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策略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相似形时,可以先向学生出示由同一张底片印出的两张大小不一的照片、两把大小不一的30°的直角三角尺、国旗上的五角星等,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于学习材料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这样不但顺利引入新课,而且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相似形的本质属性。

2、最近发展区策略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 3 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可以先复习整式方程的解法,准备“最近发展区”,然后给出分式方程并提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不同,如何解分式方程?由于学生对整式方程的解法已经轻车熟路,所以很自然地想到只要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就行了,这样不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而且还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促进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问题驱动策略

教育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例如在学习习近平方根时,可以先设计一组问题:

(a)边长是9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9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b)边长是16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16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c)边长是20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20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对于前面一些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但对于第(3)问的后一个问题,就碰到了困难了。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加以归纳: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列出方程x2=15,如何求x?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平方根,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还揭示了内在的逻辑结构。

4、动手操作策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撕下来,拼在第三个角处,使角的顶点重合,角与角之间既不重合也不分离。然后提问:从操作中你得到什么猜想?如何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而且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经久不忘。

5、引疑激趣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引入,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引疑激趣的情境:双休日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风平浪静,欢欢和他的父母正在美丽如画的西子湖畔划船赏景。忽然间,天色逐渐阴暗下来,仅仅过了3到5分钟,好象变成了黄昏,岸边的街灯、车灯清晰可见,把不明真相的欢欢吓地不知所措,嚷着快回家。大约又过了3到5分钟,天色又逐渐明亮起来了……

老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等学生们交流回答后,老师予以肯定。这就是天文学上常见的“日食”现象,为了解开“日食”现象之谜,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6、悬念式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方差这节课的引入,可以创设悬念式的情境。

给出问题:甲、乙、丙三人进行射击比赛,甲、乙各打五发,丙打九发,成绩如下(单位:环)

甲:3,4,5,6,7。乙:1,2,5,8,9。丙:1,2,3,4,5,6,7,8,9。

﹙1﹚分别计算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 ﹙2﹚能否认为他们射击成绩同样稳定,为什么?

对于第(1)问,学生们经过计算,答案很一致,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都是5环;对于第(2)问,分歧就大了,有的认为甲稳定,有的认为丙稳定,也有的认为他们三人一样稳定。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象炸开的锅,热闹非凡,而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说:要正确解答第(2)问,需要掌握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方差,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7、因势利导策略

数学知识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因此有些知识的导入就可采用先复习旧知识,只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略微改变一些条件,就可以因势利导,自然地得出新的 5 结论。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8、温故知新策略

数学的知识系统性很强,很多的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复习已学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入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例如:二次根式其实就是非负数的算数平方根,所以在教学二次根式时就可以从复习近平方根及算数平方根来引人新课。

9、数学故事导入策略

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又特别是出现有关中国的,除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外,还能从中对他们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π所作的贡献,树立学生热爱祖国,造福民族的雄心。

10、新旧知识类比策略

引入新课时,采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也可以在掌握理论的逻辑关系上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给出问题:有人问毕达哥拉斯先生:在您上数学课的时候,听课的学生中有1/2 在学数学,1/4在听音乐,1/7在打瞌睡,此外,还有3人一直在讲话。请问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文字出自《希腊文集》),从同学们的解法中看到,解应用题的方法有算术法和列方程法,比较算术法与列 6 方程法,列方程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

(二)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应用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实践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情景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而激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使学生爱思、会思、善思、乐思,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易于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知识的系统性。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与学达到动态平衡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导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处于主动接受状态,学习的行动有了预定的方向和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有助于教师对来自学生方面的内部干扰及时准确地作出调整,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

3、学生思维多样性得到训练,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情景导入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也体现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体现了和谐教学和思维训练的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锻炼。我们发现: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有利于学困生的提高,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技能,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发现、确认并分析数学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总之,长期下去,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几点反思

首先,情境是唤醒学生体验的前提,教师们在这方面也花了许多心思,可总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感觉部分学生难进入情境。是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不够?还是我们的措施不恰当?还是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与教学之间的差距太大?通过课题成员多次观察和实践研究表明,多数教师“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设计”、“重 7 知识点分析,缺学生分析”、“重整体推进,轻分层引导”。

其次,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青少年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群体中共享性经验缺乏,同一个地区这类活动集体性经验分享活动明显不够。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侧重于个体“穷思苦想”,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最后,课题组成员虽然在课题实施中温故了部分学习理论,撰写了部分学习笔记,但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由于教师的数学文化底蕴不够,也会导致情景导入生搬硬套,课堂冷场,效果不佳,如何提升教师的数学文化积累?这也是我们课题关注的问题。

小结:本课题周期短,无经费扶持,课题成员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还有很多,譬如情景导入的新方法,及时更新备课教案;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特性的研究,实施分层因材施教;譬如增设数学史的选读,增强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底蕴等等。

参考文献:

[1] 谢琴.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8,(08)

[2] 傅海华.浅谈如何创设情境学习数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3)

[3] 孙爱慧.浅谈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09,(12)

[4] 缪瑞芳.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 2010,(32)

[5] 汪昌辉.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之我见[J].铜陵学院学报 , 2001,(03)

[6] 叶剑.创设情境指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03,(10)

篇6: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策略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从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用名言、介绍作者、讲故事、猜谜语、激发想象七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导入;技巧化;创设情境;良好开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运用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课件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云南的歌会》一课,可先简单介绍云南少数民族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视频。这是一首极具云南民族风情的民乐,随着葫芦丝悠扬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旋律的变化,倾吐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爱情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思念和淡淡的忧伤。利用音乐创设情境,由此而让学生探究云南歌会的风貌。

二、设置疑问导入

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可提前找个景泰蓝花瓶,一上讲台便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花瓶。它貌似普通,但至少值几百元!因为它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景泰蓝’是什么?为何如此昂贵呢?同学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吧!”

三、引用名言导入

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劝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名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四、介绍作者导入

教师在讲解名家作品前,可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社戏》可以这样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社戏》是他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散文,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五、讲故事导入

故事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课堂教学中,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能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进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其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个人际遇在国家沦亡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六、猜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竞猜,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如,《回声》一文,可以这样设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见,远听有分晓。”学生马上猜出是回声。猜谜符合学生童真的心理,能轻松自如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

七、激发想象导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文的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导语,充分发挥导语“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教师的激情创造和设计,课堂教学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小班幼儿开学典礼方案下一篇: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