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研讨课总结

2024-04-29

“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研讨课总结(精选9篇)

篇1:“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研讨课总结

一、公开课的优点:

1、教研结合,突出主题。全体语文教师突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研主题,能根据学情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有秩序、有质量、有智慧,展现了我校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彰显了我校《生态性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科研工作的落实与成效。

2、目的明确、胸怀全局。

一节课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学生从这节课掌握什么知识、本节课的知识难易程度如何、那些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反复强调、哪些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难以掌握、哪些知识点学生自己读书就可以掌握;课堂上要预设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什么样的例子可以举一反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节课的内容学生课上能掌握多少,课下需要多长的时间来复习巩固。授课老师对这些应该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要数贾玲老师、王茹、吴雪梅、宫晶、王中华老师。

3、课堂设计精、结构巧

做文章切忌平铺直叙,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生动的导语、巧妙的点拨、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富有节奏感的设计、层次分明的环节、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的课上疲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贾玲老师的课,环环相扣,节奏紧凑,讲练结合、张弛有度,学生的兴奋点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相对枯燥的语文知识。还有王中华老师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将闯关和找朋友游戏融入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任务要求,这样的课让学生紧张而快乐,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极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宫晶老师的课,内容安排合理,知识交代清楚,重难点突出,扎扎实实落实能力培养。虽然是截然不同的课堂,但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呈现出了同样的精彩。

4、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灵活。在我校的“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课堂上,所说的课堂气氛活跃,不是指外在的形式,而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好的课堂总是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提问题、质疑)气氛活跃还指课堂气氛的和谐,师生之间有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老师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老师不能对学生随意呼来喝去,对学生的反应能正确引导和评价,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尊重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的过程,允许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允许学生出现的思维错误,允许学生从错误里爬出来。只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达到课堂气氛的和谐。(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谢桂花)

我们从这次的语文老师作课中能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生态课堂理念指导下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我们的话语温柔了,笑容亲切了,体态语言规范了,给学生的鼓励更多了,留给学生的空间更大了„„点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书写了我们语文教师积极转变观念,落实教改的决心和行动。

5、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课堂语言亲切。

成功的课不会是知识的干巴巴的罗列,而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提升。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中,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感性的材料做支撑。比如谢老师讲“竹”字的时候引申拓展到了学校的国画特色教学,贾玲老师在讲《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一课时让学生反思了城市孩子生活的枯燥单一,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王茹老师给学生解释“净角”一词时给学生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生僻词,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让孩子们欣赏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配合画面让学生升华情感(放歌)„„

在课堂语言的表达上,我们语文老师更加注重自我修养,老师讲课的声音清晰,语调激昂,富有穿透力,善于运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之中。(王茹的引读贾玲的范读秋颖的导入)

一节课,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手段,都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这是任何外在手段不能替代的。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和激励,努力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存在的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方面:

1、发言做到了100%的覆盖面,但是表述还不够精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还要加强培养训练。

2、小组合作意识还不强,分工不明确,流于形式。

3、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培养还要加强。教师方面:

1、态度问题

我把态度问题归纳为两类。

一是闭门造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我们通过教师研修网,学年听课,研读优秀教案等很多方式都能实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但是我们的视野还是不够宽,学习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积极,这是需要改正的。

二是欠缺合作精神,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现在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不耻下问,同时还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枝独秀不是春天,百花齐放才是美好。加强团队合作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2、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问题

一是有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还没有体现出来,老师不敢大胆放手。二是表现在对问题的处理上。学生的质疑空间给的不够,内容安排的太密太满,没有学生体会思考的空间。

3、课堂设计问题

任何一节课都是以学生会学、学会为目标的,而不是以教师的能力展示为目的。我们每一节课都很优秀,都可圈可点,但是也仍有一些花架子、做样子的成分在,我们要把发现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规避,把他人的优点“学以致用”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研服务与常态教学。

二、今后的整改措施:

1、积极参与到《生态性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和《各科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中,用理念指导行动,研究、探索、总结教法与技巧,“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打造高效生态课堂。

2、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我们的课堂变得“活”一些,让学生“爱”一些,趣味“浓”一些,真正成为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3、加强团队互助,实现互相帮助,共同学习的良好教研氛围。总之,通过本次公开教学活动,语文教师都在原有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很好的借鉴、吸收了同行们好的教法,弥补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可谓是获益匪浅。此次获得的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次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活动!

篇2:“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研讨课总结

后“茶馆式”教学学习体会: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后“茶馆式”教学学习体会:以人为本 以学定教

近日,非常有幸在上海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教育功臣的讲座,特别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的关于“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 高质量”实践研究讲座,让人记忆尤为深刻。这个讲座内容充实,贴近教学实际,张校长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轻负高效”教学的可行性。

刚看到“后茶馆式教学”这个标题就已经满怀着好奇了,脑海中反映出的一种悠闲自在的教学方式,师生们在茶馆里边喝边聊边学习,没有身份的拘束,没有分数的压力。当踏进静教院附小美丽的校园,看到一个个小窗户下漂亮的遮阳篷,廊坊里透出经典和现代相溶的气息,我仿佛真的是到了茶馆里。在聆听了张人利校长的讲座后,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 “后茶馆式”教学。“后茶馆式教学”是在“茶馆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后茶馆式教学”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后茶馆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核心是一个“议”字,它的本质是对话----经验与文本的对话。说到这,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当今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方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达标”、洋思中学的“先学后讲,当堂训练”…,这些教学方式中与“后茶馆式”教学不是大同小异吗?的确,这些教学方式中也有与“后茶馆式”教学的许多共同点,但是“后茶馆式”教学是在分析实证的基础上克服了以上这些教学方式的弊端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的。发展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方式更加完善。新课程推进之后,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书中学”,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知识;另一种是“做中学”,学生获得的是直接知识。其中“做中学”包括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等。可以说,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不但在校本课程中产生了研究型课程,而且在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也应该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实践证明:有的概念、有的内容、有的方法,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是很难掌握的。研究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是一种默会知识,它支撑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后“茶馆式”教学就是变从“书中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

2.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内容要求不同,学习的流程就可以不同。后“茶馆式”教学发展成三个“不”:(1)不确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

(2)不拘泥“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应用完整。

(3)不规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

3.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读”、“练”、“议”、“讲”、“做”的合理的选择。(1)效能是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效率,对时间的变量。效益,对于时间之外对于其他投入的变量。效果,确定一定价值取向之后的达成程度。少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效果价值取向主要两个方面:其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二,不但关注学生“现在”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张校长在讲到学校课程管理时,他说:“我极力反对牺牲今天的生活质量来换取明天的生活质量。”他主张“两多”、“两少”管理,“ 两多”就是学生的睡眠多、体育活动多,“两少”就是作业量少、补课少。他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真实数据告诉我们在他的这种管理模式下成长的教师是幸福的,学生是快乐的,学校的品质是一流的。想想我们自己,整天的也在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在搞“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了吗?我们孩子的学习真的是“负担轻质量高”了吗?回答显然是不确定的。我们还在路上,还在研究的路上…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在沙河口区进修学校倡导的“三段九环节”研修模式的指导下,我们学校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专题校本研修活动。为了顺利实现“从教师教为主体向学生学为主体”的转变,我们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从2012年12月开始至今我们已经进行了两个阶段的研究,完成了小组的组建、组长的培训、评价机制的设定、学困生的激励等,也已经体会到了“基于教学前测的教学流程设计,基于独立思考的小组合作交流”的益处。这次我要把学到的两个重要经验带给老师们,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学生会的≠学生能学会的),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最难的,但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二是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尤其是不同的错误原因),相异构想数多的时候就是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当然,对老师也不能采用灌输式,也要采取“后茶馆式校本研修”,让老师们在“学”、“读” “讲”、“议”、“做”,尤其是“议”中,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对话,对原先有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想法进行修正,或者拓展完善,从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后茶馆式”教学更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关注学生对知识习得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潜意识,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方法的改进。“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今天的发展,将来的发展不懈努力。

篇3:“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研讨课总结

“以问题为本的行动教研”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研讨活动, 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 开展从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的教研过程。具体做法是:

一、筛选出共性问题, 在问题的梳理中明确教研的重点

以问题为本的行动教研的重点是本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并筛选这些出共性问题。

1.通过日常观摩活动诊断共性问题。

2.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共性问题。

3.借助网上论坛梳理焦点问题。

多途径信息的汇总是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同时也便于教研的组织者了解教师的主要问题与主要困惑, 为科学地设计后续的教研活动做准备。

例如, 基于对上学期日常教育活动观摩的诊断, 本学期我园的教研课题是“主题背景下教育活动的优化”。但“主题背景下教育活动的优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教研活动应该选择哪些具体内容, 需要进一步明确, 这是教研取得实效的前提。为此, 开学初我们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 汇总信息后发现, 教师普遍对如何设计并组织好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数学和游戏活动的困惑最大、最多。由此, 我们明确了本学期的三大教研重点:

1.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

2.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活动。

3.主题背景下的游戏活动。

针对“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 我们设计并组织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首先我们开展了网上教研活动, 借助网络这个平台, 我们陆续向教师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优秀活动设计和经验总结, 同时发动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从网上, 我们发现教师的问题集中在主题背景下音乐活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等方面。为此, 我们第一次集中教研活动的内容是“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和过程设计上和分科教学的音乐活动之间的主要区别”, 教研方式为“深度会谈”。

二、倡导深度会谈, 在质疑中形成方案

这里的深度会谈是指教研组织者要设法鼓励每位教师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大胆地质疑他人的想法, 大家就问题的实质进行深入地交流, 从而彼此突破自己原先认识上的一些盲区, 逐步形成一些新的认识, 为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和过程设计上和分科教学的音乐活动之间的主要区别”的研讨活动中, 我们鼓励教师先小组后集体, 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鼓励教师互相质疑, 进行深度会谈。通过深度会谈, 教师们一致形成了这样几点认识:

1. 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的目标要更关注幼儿对音乐元素的体验和感受, 关注幼儿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2. 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的内容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取材。

3. 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的手段与方式要与活动内容相适宜。

基于以上共识, 教研组鼓励每个年级组结合本年级正在进行的主题, 创编一个的音乐活动, 并将相关的活动设计传到网上, 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通过网上教研, 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关注中班组设计的题为“办家家”的音乐活动。但细分析这个活动设计, 不难发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很好地体现活动目标。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组织了第二次“深度会谈”教研活动。这次教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做到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有机整合。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对“办家家”活动的设计开展剖析, 鼓励教师就其各个主要环节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互相的交流与质疑, 教师们一致认为,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感受说唱的情趣, 但这一目标在所有活动环节设计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 而且也缺乏层次性。为此, 教师们对原有的活动过程提出修改建议, 同时对活动目标也提出了调整的建议, 使目标要求能够真正融入到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中。也就是在这次教研活动中, 教师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个活动应该分解为两个活动, 一个为欣赏活动, 一个为歌词创编活动。但另一部分教师认为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很简单, 而且贴近生活, 孩子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歌词创编对孩子来说不会有太大的挑战, 所以没必要分解为两个活动。面对教师间的分歧, 我们没有急于表态, 因为组织深度会谈的主要目的并非一定要达成共识, 而是鼓励教师从多个角度剖析问题, 彼此思考一些自己原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从而形成更高级的认识。

两次“深度会谈”教研活动的气氛热烈, 发言踊跃, 互动也非常精彩, 原因主要有三个: (1) 教研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目的明确。 (2) 研究的问题为教师普遍关注, 符合多数教师的教育实践实际需要。 (3) 活动前期的网上学习和研讨有助于教研的组织者了解多数教师的理论、经验水平和认识盲区, 为后期的教研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做了有效的准备。

三、组织行动研究, 在反思中提升经验

教研活动要研深研透并研之有效, 关键在于要把握好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相互转换, 行动教研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行动教研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教师研以致用。

2.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调整。

如上所述, 在对音乐活动“办家家”的第二次研讨中出现了两个建议, 一个建议是将原有的一个活动分解成两个活动, 一个建议是坚持一个活动。为此, 我们组织了第三次教研活动, 这次教研活动的方式是教学现场观摩, 用教学事实来说话。现场观摩中, 教师们发现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即便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很简单, 但孩子从欣赏到学习再到改编, 仍需要一步步引导, 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面对这个教学现实, 所有教师都赞同将原有“办家家”音乐活动分解为两个活动。

一学期的教研实践让我们体会到:以问题为本的行动教研使研讨的目的更明确, 话题更集中, 教研也更高效。它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 也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转换, 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以问题为本的行动教研”活动, 对教研组长 (教研的组织者) 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她是其他教研伙伴的同行者、支持者和引领者:她能坚持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引领教师从众多问题中发现“真问题”;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师, 同时又不能过于“权威”, 影响其他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自己的看法与其他教师不同时, 能坚持让事实来说话。

篇4:“以学定教”主题教研例说

【教材内容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班级是贵港桂平市社坡镇中心小学三(1)班的学生,该班学生共有66人。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中能积极参与学习的占大多数,从平时的作业及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在此之前,老师不太重视学生的前置学习,也从未尝试过“以文带文”的主题阅读教学。从整体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薄弱。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自主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第12、13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

体会人们在保护橡树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在拓展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前置学习内容】

1.读通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橡树并联系上下文和利用手上的工具书弄懂“沉默不语、不约而同、高尚”等词的意思。

3.工人们和工程师在修路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情?又是怎样做的?

4.批注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第12、13课,要求弄懂:(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3)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时间:2分钟)

学生的学习活动:

1.根据图片说出树的名称。

2.根据老师的提示,齐读课题并说说课题表明谁和谁有了联系。

老师指导:

1.出示图片展示各种树,引导学生认识橡树。

2.介绍橡树。

3.读通课题。

师小结:题目就是文眼,同学们在预习或看课外书时,应从题目入手。

设计意图:

1.在对比中认识橡树的珍贵。

2.教师在小结时渗透学法指导。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时间:8分钟)

学生的学习活动:

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写词语。

2.自由读课文。

3.与老师合作读课文。

4.默读课文后,根据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到名的学生根据填空提示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集体根据提示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老师指导:

1.检查生字词。

2.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与学生合作读课文。

4.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1.了解学生的前置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实施和调整教学策略。

2.为理解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3.在认读了生字词的基础上初步把握篇章,以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

三、研读课文,感悟工程师和工人们的高尚品质(时间:15分钟)

学生的学习活动:

1.默读课文,按要求画出工人们遇到橡树时怎样做的句子,以及工程师遇到橡树时怎样做的句子。

2.同桌交流、说体会。

3.点到名的同学说体会并朗读。

4.联系课文说说“不约而同”的意思,“高尚的心”指什么?

5.根据老师的引导反复读课文。比如:是的,因为工程师和工人们爱护树木,所以你会赞叹地说——(生读: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因为工程师和工人们保护了橡树,所以你也会赞叹地说——(生读: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因为工程师和工人们保护了橡树,保护了环境,所以人们不约而同地赞叹——(生齐读: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老师指导:

1.老师巡视学生批注阅读的情况,指导学生个体学习。

2.教师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

3.引导全班交流汇报,指导品悟朗读重点句子。(这句话的哪个词让你有如此深刻的体会?你能通过朗读把你个人的感受读出来吗?师评:读出了感情,不错,我们就像他那样读一次。)

4.引导学生理解“不约而同”的含义?“高尚的心”指什么?(师:工程师和工人们爱护树木、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等。)

5.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工程师和筑路工人。

6.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的中心句。

设计意图:

1.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学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以突出教学重点。

2.同桌相互交流,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方法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在不断的品读中,突破重、难点,揭示文章主题。

四、延伸文本,分享阅读收获(时间:13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

1.让学生举手说说读了老师课前推荐的两篇文章的收获,汇报时说清楚自己读了哪篇文章,明白了什么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老师指导:分享阅读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总结升华(时间:2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齐读:为了美好的家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后记】

陈格华老师第一次来到社坡中心小学,第一次与三(1)班的学生接触,只用2分钟引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说一句话“我真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很棒!”就把学生从拘谨中解放出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信心。接着陈老师以引读、问答、补充应答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再确定重点引领学生突破的学习难点。在引领学生“读文、品文、悟情、动情、积累”的过程中,陈老师注重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把老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巧妙地动态地链接、融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师生活动中的“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所带来的高效课堂。

篇5:“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研讨课总结

在这几次展示课中,我深刻认识到,“以学定教”要落到实处,要做到“贴着学生教”。

一、送孩子们一盏指路灯

“预习”是实现以学定教方法的第一步。在低年级时,我就教给孩子们预习的方法,当时只是停留在扫清字词障碍,读熟课文,弄清文章讲了一个什么事,这样一个低层面上。而升入高年级后,我对于预习就没再做过相应的指导。在这几次的听课中,我感受到了预习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重点布置预习作业,前几次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大多数只能做到读熟课文,解决不理解字词,自学一类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上。后来,结合其他老师的做法,我开始认预习纸的方式布置预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布置《跳水》一课的预习时,出示预习内容。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不民生词语下写注释。

2、掌握一类字词。

3、这是一个 的故事。(填一个词语,在文中找出填这个词语的依据,并划出相关句子。)

4、提出你的问题。(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天课上,当我检查预习时,我第一次发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第三个预习题的答案在黑板上列出了长长的一列,每一个回答的同学都为自己的答案找出了充分的依据,这帮孩子们真让人刮目相看。同时,我也认识到,在预习中,老师的引领作用尤其重要。老师必须参透教材之后,预习问题要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触摸到文本的心脏。

二、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以学定教活动中,我总感觉孩子们的问题意识不强,提问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通常只会题目提问,缺乏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着眼点,开拓他们的思维,把他们眼界放宽。

于是,在预习设计到提出问题时,我注意引领他们从题目入手,从内容上,从文中人物上,从人物的行为等提问,同时提醒他们要注意所提问题的价值,能自己解决的不提,能在文中显示的尽量不提。在这样一步步的引领下,孩子们提问有了一定深度和价值。

三、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们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学定教”的课堂显示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们自觉能力强了,老师的讲只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以前,在课堂上,我有时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当抛出一个问题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就匆忙地请学生回答,结果收不到良的效果,也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现在我充分地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静待花开,每一朵花都会绽放出自己最美的风姿。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收获。

篇6:“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研讨课总结

为了让老教材突现新理念, 突现构建和谐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理念, 学校安排了几节课, 课后细细品味, 这几节课的共同优点分别为:

1. 注重体验。教师设计有各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的环节, 使学生经历了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 有所争议, 有所创新, 互助互学, 从而得出有了实践性的体验, 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

2. 注重评价。整堂课, 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情感, 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表扬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能够做到提炼和概括, 使之为课所用,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3. 注重学生主体。新课标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老师突破了“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的就是《圆的周长》这节课了。

一、案例描述

回顾旧知, 了解学生已有基础

1. 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 谁来说一说?

( 复习圆的相关知识:圆心O, 半径R, 直径D, D = 2R……)

2. 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圆的奥秘?

学生回答, 圆的周长, 圆周率, 圆的面积……或老师出示。

二、切入课题, 质疑新知

1. 出示∏, 你认识吗? 对它有什么了解? 板书“∏、圆周率, 3. 14……”

2. 提问: 什么是圆周率?

3. 小结: 在大量的经验积累中, 人们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着一个神奇的倍数关系, 我们把这个关系表达为“圆的周长/直径 = 原周率”一般用∏表示。

板书:圆的周长, 直径。

4. 提问:

(1) 什么是圆的周长?

(2)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也就是圆周率 ( ∏) 会不会因为圆的大小变化改变而改变呢? 让我们动手测量, 验证一下。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 看哪个小组能最先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 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出彩1:

在验证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候, 进行了动手测量与验证。在验证中老师把各种情况都进行了预设, 考虑了学生有网上学习得到的, 有预习书本知识得到的, 有自己小组讨论, 验证得到的……进行一系列的预设, 教学设计是那么“严谨与流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常常出现许多的小插曲, 学生也并未领情, 总要出轨。比如, 学生周长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我可以用一根绳子, 绕圆一周, 然后捏住绳子的接头处, 展开绳子就能量出来。”

生:“我也可以把圆在直尺上滚一周, 这一周也是圆的周长。”

怎么滚? 让学生在老师的预设中用“滚一圈”和“饶一周”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都顺利出来, 老师也会感到万分欣喜, 脱口而出: “你真会动脑筋! 还会有别的方法吗?”边说边会用眼睛巡视教室一周, 教室里会恢复寂静, 全班没有一人举手, 都眼巴巴地望着老师。这情景正是老师所希望的。但政党老师乐滋滋地往预设的轨道上行的时候, 只见一只手会犹豫不决的举起。

“我只要用圆周率乘以直径就能算出圆的周长。”殊不知, 这一不响亮的回答恰似晴天霹雳, “探究结果出来了, 该怎么办?”难道后面就不用研究了吗? 也是我们高段数学老师经常面临的尴尬场面。如果是你会怎么办?所以在教案中老师门会预设很多情况, 怕学生的出轨让自己处于尴尬, 处于被动。但这位老师在教案中已经有了预设, 所以不慌不忙地及时进行了肯定:“大家说的结论是正确的, 你们能提前预习, 非常好! 可是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如何得出的, 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 来验证结论?”顺着自己的预设进行了教学, 很自然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但在另一节课上, 老师并未把这一环节进行预设, 是学生临时出现的状况, 但这位老师的处理不妨让我们也学学。该老师调整了一下思绪, 也冷静下来了, 决定采用该学生的意见, 临时改变设计, 走一步算一步吧!

“你们觉得在这些方法中, 哪种最方便、最实用?”学生单让赞成该同学的方法。于是, 老师就请该学生大声地把公式说了一遍, 并且一不做二不休地把公式写在了黑板上。

“这个计算公式你们知道吗?”下面的学生有的点点头, 更多的是一脸的茫然和摇头……

老师又紧接着说:“不管你以前是否见过或听过, 现在公式写在黑板上了, 你知道了吗?”

学生很不情愿地:“知道了!”

老师追问:“那么, 对于这个公式, 你还有不明白, 不清楚的地方吗?”

话音刚落,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窃窃私语声, 老师没有制止他们, 只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眼光看者他们。一会儿, 学生纷纷举手。

“我不知道圆周率是什么?”

“我不明白圆的周长为什么可以用圆周率乘以直径进行计算! ”随着他们的提问, 其他学生不时地所声附和。有救了, 老师一阵窃喜。

“既然这样,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为什么可以用圆周率乘以直径进行计算’这两个问题好吗? 学生回说:好!”

此时一起来探究、测量。在学习中由衷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快乐学习的含义。

随后的评课也证实了老师的处理是明智, 因为这节课的“出彩”之处恰恰是面对这“出轨”的回答时的灵机一动, 把握住了课堂生成。

出彩2:

学生的出轨真是无时不刻地存在, 如学生在测量圆周率3. 1415926……这一环节, 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一些数据。教学中老师会让几名同学板书测量结果, 老师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 在全班同学的关注下集体监督计算结果, 虽然花费点时间, 但也让学生明白, 学习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

在集体的监督计算进行比较中, 数字居然出入那么大! 得到的有3倍多一点, 有4倍多的, 这真是出一身冷汗, 要知道有那么多的老师在听课, 如果是自己平时上课, 就会说: “你计算错了, 下课以后再去算一算。”或者随时调整教学设计, 划到哪里算哪里! 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 是尊重学生, 还是冒着漏洞百出的危险。要知道有那么多教师在听课啊! 但是, 我们的老师却适应了学生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迫使老师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

(1) 与刚才同学给出的数值比较, 为什么还有区别? 原因可能是什么?

课堂上的突发的问题, 先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有的自己动手再实验一次, 有的再计算一下;还有的用估一估的方法。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 小结得出圆周率的取值。并且立即点评: 当直径是1米的时候, 误差是多少? 了解求圆周率的历史: 周三径一到小数点后10.1亿位。

(2) 圆周率的精确计算, 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在数学研究上的伟大贡献, 我们有必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于是, 再次利用课件操作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 并在介绍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因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倍多一些”可以用圆周率来表示 ( ≈3.14) 。

本节课, 学生的知识起点远超出教师课前的预想。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照着预设上课, 而是发挥了自己的课堂应变机智, 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畅谈自己对圆周长以及圆周率的认识, 教师只在一旁做适当的总结和引导。

但总没有十全十美的课, 需要商榷的地方还是存在的, 本环节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格式, 在验证的时候太注重引导和探究是否是3.14了。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下, 如果要精确得到3.14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现实的。

摘要:预设好的教案, 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由于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客观存在, 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 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及时调整预设, 把握机会, 就可以尴尬为锲机, 以学定讲, 以学定教, 让课堂更精彩。

篇7:以学定教 以读为本 以疑启思

《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以学定教,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1.学生自己定學习目标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或想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阅读实践过程,因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和认知水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3.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

选择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的权利。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而且有利于加快对文章理解的进程。

二、以读为本,确定课堂实践意识

“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要把学生自主读书作为阅读教学最主要、最经常的活动,课堂上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增加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读中进行语文教育,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课堂上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对暂时不懂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但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

2.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语文实践目的,设计不同形式的读,有试读、默读、指名读、范读、引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重语言的感悟、积累,淡化了内容的分析。

三、质疑启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创新”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

1.鼓励和教会学生质疑设问

教师应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教学中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对提得好的问题要及时表扬,提错了帮助他改进后鼓励再提。

2.引导学生自己释疑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

总之,以学定教是语文教师制定目标的方法,以读为本是解决目标的手段,以疑启思是创新教育的灵魂。

篇8:以学定教有效教学

一、找准学习的基点,唤醒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之前,许多学生对于将要展开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有些学生甚至已经非常熟悉了.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学生的见识也不再狭隘. 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能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教与不教;当教则教,不当教则不教.

如《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角既不像线段、直线那样显得单纯、直接,也不像平面图形显得容易把握. 那么,学生对于角可能存在哪些前数学的朴素理解? 孩子们于生活中已经积累的关于角的最初表象? 哪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角的理解? 哪些可能存在干扰? 应该说,生活中,孩子们不乏对角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 “尖角”“角落”“牛角”等概念的普遍存在,便是证明. 但问题是,这些概念尽管多少都与数学上的角存在关联, 但其离数学角的本质还是有相当远的距离的. 如何面对学生经验中已经存在的这些生活现实,是我们该思考的. 于是,在教学角之前,我先让学生从摸圆的游戏中,回忆唤醒角,然后提出问题: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呢? 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 而当学生已经完成对数学角的建构后, 再回扣学生已经唤醒的经验储备,比如牛角、文具盒中的角等,以数学中的角比对生活中的角,从而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对数学角的认知.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起点,创设相应的情境,唤起学生产生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去深入研究隐含在里面的数学知识.

二、把握学习的重点,体验探究

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其重点和要点,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内在意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如二下《实践活动:剪一剪》一课,教材给出了两种不同剪纸的方法示意图,以此为载体, 将让学生学会看操作示意图作为本次活动重点. 在剪四个并排排列的小纸人活动中,先引导学生根据单一对称小纸人的剪法. 紧抓“指导折长方形纸的方法”这一关键,尽量慢的示范,及时地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在总结方法时,出示教材上的操作示意图, 让学生知道操作图是对操作经验的总结;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会看示意图的需要. 在指导四个围城一圈的小纸人的剪法时,重在引导怎样看操作示意图,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些都说明了动手做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数学和理解数学的全部过程,激励他们在手指尖上创新.

三、根据学习的疑点,讨论辨析

在学习中, 常有一些容易忽视但又会引起疑惑的地方教师要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在辨析中明确道理. 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请学生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分别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 在反馈学生所画的图中,教师展示出正方形进行质疑:正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有意识地展示出长方形进行再次质疑:长发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接着又特意提出: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觉得画哪一个图形比较容易? 可以画出多少个? 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利用学习的节点,点拨深入

节点是生成新枝的地方.在课堂上,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和对话中会碰撞生成超出教师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有时它仅仅是一种倾向,有时是学生无意中的一个问题、一句话,或者一个错误.作为教师就要抓住这不经意间的流露,用智慧点燃思维的火花,使节点处真正长出有价值的新枝,使学习之树的枝叶更加茂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如特级教师潘小明所执教的《表面积的变化》一课,在学生计算了由24个棱长为一分米的正方体纸盒排成一行后,组成的包装箱的表面积为98平方分米后,再让学生说说同样是24个这样的正方体纸盒,现在是排成俩排,每排12个的所组成的包装箱的表面积是多少.有些学生就觉得也是98平方米,因为它的体积仍然是24立方分米.“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它们的表面积也相等”,这是学生头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验性的猜想.对此,教师不是马上给予否定,而是鼓励学生对此猜测进行验证.生1:我改变主意啦!我根据表面积公式算出来的面积是76平方分米.生2:其实,不用这样计算,也能知道少掉的面积.我们先从左往右看,每排有1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就有11个连接处,每个连接处少掉2个面,两排共少掉44个面,再由前往后看,有1个连接处,共少掉24个面.所以,比起拼成一排的,共少掉44+24-46=22(个)面,面积是76平方分米.师:这个想法好在哪?生:好在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知道表面积的大小所发生的变化.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表面积却不相等.

面对学生出现的反应,教师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问是怎样想的,而不能无动于衷,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往下进行. 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要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来处理. 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生成时空, 展示他们各种不同的想法,然后共同来讨论研究知识的合理性.

五、理顺学习的结点,引领提升

数学学习需要归纳、提炼、总结,因此教学中要抓住利于总结的关键点,引领学生整理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数学知识. 课堂小结的方法有很多, 都是根据当地学生和这节课内容相互作用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不但是学生对这节课的自我总结和反思, 是学生对自己这节课所学知识的自我强化, 而且从学生的小结里,老师还可以了解学生是以怎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样的问题给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教学提供素材和经验, 长久下来教师能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 从而进行更好的课堂预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9:以学定教 双向互动

一、构建“以学定教, 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涵义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是生成知识的主体建构者,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 (1) 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并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以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为线索, 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 教师只是一个知识资源, 在学生遇到疑问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并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也纳入这种资源中。

二、“以学定教, 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流程

1. 巧设导入语, 展示学习目标。

立足于化学学科的特点, 精选导入材料, 巧设导入语, 启思质疑, 激发求知, 抓住学生心弦, 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顺利展示学习目标。例如, 在讲绪言课时, 我运用魔术实验导入法: (1) 清水变牛奶; (2) 茶叶水变墨水; (3) 白纸喷水变红字, 再喷水消失。同学在观看时很惊讶, 很想探明其中的道理。

2. 学导结合, 质疑求解, 合作探究,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例如,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实例。

(1) 营造和谐气氛, 激发学习动力。学习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气氛, 当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遇到自由舒展的土壤、阳光和空气时, 那颗求知的种子就会破土而出发芽生长。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营造这种促进学习的气氛, 信任学生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体验、理解、质疑、探究、应用的过程中, 激发创新意识。

(2) 巧设反常实验布疑导思,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巧设反常实验, 制造认知的冲突, 为学生提供了挑战的机会, 循循诱导找原因, 大胆质疑求解,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下面以白磷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为例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举例点拨]:请同学们看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并观察思考: (1) 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2) 实验方案与课本比较有什么问题?怎样改进?教师展示白磷在烧杯中燃烧的实验, 反应前后在天平上称量, 观察现象。

[教师启发性提问]:同学们观察天平指针有什么变化?

[学生发现]:左盘质量减少了。

[教师提问]: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应时敞口, 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白磷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实验, 并进行对照讨论, 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案大胆地改进。

教师巧设反常实验, 使整个反应系统处于敞口状态, 其实验结果恰恰相反, 引导学生抓住反常原因进行探究, 分析, 变反常为正常, 再进行实验验证, 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同学们分组做改进后的白磷燃烧实验, 对白磷燃烧前后进行质量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总和。

[教师启发拓展引导]:一个实验并不能说明普遍规律, 还需要经过多次实验来验证。

方案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方案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 认真观察, 反应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总结方案一]:在烧杯里敞口反应, 反应前后, 天平指针没有变化。

[教师提问]:同白磷燃烧实验比较, 为什么这个实验敞口反应天平仍然平衡?

[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 没有气体生成, 不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学生1总结方案二]:在烧杯里敞口反应, 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

[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敞口反应后, 有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去了。

[学生2总结方案二]:在封闭的反应器内反应, 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

3. 对比、归纳、解惑、总结。

对比上述实验装置可知, 在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变化时, 要注意反应装置的密封性, 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得出无论是敞口还是封闭系统, 质量守恒定律客观存在。科学家从无数个实验证明, 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深入提问]:质量为什么守恒?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电解的微观图片可知:反应分析如下:

在化学变化中%, (1)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3) 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不变。

[总结]: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这就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三、当堂训练, 巩固知识

1. 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 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 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 怎样解释?

四、教学反思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大胆质疑求解, 学会协作探究, 学会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运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本文以课堂教学实例向我们展示了“以学定教, 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强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上一篇:四年级音乐上册 真善美的小世界教案 人音版下一篇:小学教师师德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