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2024-05-09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精选9篇)

篇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教学领域都盛行一种比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一比法实不可取。

一味地把水倒给学生只会使得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不停灌输的单方行为。而任何一种真正的、合理的教育都必须由学生参与才能取得效果,仅仅只有教师教是教不会的,还得要学生主动学,要教与学同时进行。教育的效果总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等状况为转移;教育效果的好坏总是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正比。一切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助产术。教师是助产士,学生是产妇。助产士是协助产妇生出新生命,教师是协助学生的心灵产生概念、知识和领悟力,主动产生知识及概念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这才有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它要求课改的一切活动都要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要让每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地去“桶”里,甚至课堂以外的“江、河、湖、海”里舀水。

篇2: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教学领域都盛行一种比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一比法实不可取。

一味地把水倒给学生只会使得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不停灌输的单方行为。而任何一种真正的、合理的教育都必须由学生参与才能取得效果,仅仅只有教师教是教不会的.,还得要学生主动学,要教与学同时进行。教育的效果总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等状况为转移;教育效果的好坏总是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正比。一切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助产术。教师是助产士,学生是产妇。助产士是协助产妇生出新生命,教师是协助学生的心灵产生概念、知识和领悟力,主动产生知识及概念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这才有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它要求课改的一切活动都要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

篇3:以学生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课堂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在引入新课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 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动了脑子,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产生有机联系, 从而促进思维发展, 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识.

例如:在讲线性规划问题前, 先创设以下问题:兄弟两人配制两种食品出售.哥哥的食品每块分别用添加剂8毫克、面粉50克;弟弟的食品每块分别用添加剂7克、面粉9克.已知每天原料的使用限额为:添加剂2000克, 面粉3000克, 如果哥哥的食品每块能获利0.55元, 弟弟的食品每块能获利0.60元, 每天配制的食品能全部售出, 兄弟俩每天各配制多少这样的食品, 可使所获得的利益最多?学生对此问题既觉得新鲜, 又贴近生活, 一时却不知如何下手.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同学们自然就有了兴趣, 并试图拿出自己的结果.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再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时, 可设计以下问题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 (设为ABC) , 过顶点A及BC边上一点D, 将纸片沿AD所在直线折叠.问:当D点在何处时, AD与B、C、D三点所确定的平面垂直?为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只是线面垂直定义, 要他们用定义来解决问题, 确实困难.教学中,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从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通过实践, 学生很容易就发现, 当AD为BC边上的高时, 纸片就能直立于桌面, 也就说明了AD与平面BCD垂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分析, 学生能够理清思维的顺序:D点在变化过程中, AD不一定与BC边垂直, 不符合线面垂直定义, 因而不可能得到结论;当AD与BC垂直时, 在折叠过程中, 结论好像成立了, 此时, 再鼓励学生加以证明, 并由此进一步得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能够从一个简单的实例着手, 到完整推证出定理.在这一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 还增添了获得成功的信心.

二、互动合作, 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条件, 让学生在互动和沟通中, 学会表达数学、交流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 把数学知识与技能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合作交流, 使每个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增加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加学生相互交往的机会.二是要引导学生交流, 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 更要交流探究方法.三是向学生传授合作的技能,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 说出不同的看法, 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相互启迪,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施过程中,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四是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中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而且要反映学生思考数学, 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 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是多维的, 评价方法应是多样的, 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互动创新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创新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新时期的教师教学应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 采用如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等.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应留出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全体学生以积极的姿态, 自主参与、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应引导学生挖掘分析、发现隐藏在问题情境中的有关信息和内在的知识联系, 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发现.所以教学方式应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4:以学生为本的开放式教学

《小学教学课程标准》主张打破教师的过度控制,改变教学过程始终由教师“牵着走”的封闭格局,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解放发学生心智,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发展,在课堂上凝成一种新的课堂秩序和课堂生态,从而真正促进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和智慧共享。这就需要变教师灌输、学生模仿为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把传统的“听中学”与“看中学”转变为主动活动的“做中学”与“玩中学”。为学生设置创新的情境,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法开放,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知识丰富多彩,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各知识沟通起来,充分利用知识迁移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不排除与预期不一致的其他可能性,给学生留下充分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尤其是让学生贴近生活,教师可随机更改教材内容。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我大胆地变更教材,上课时先让学生计算两组计算题:(1)20÷5 20×1/5(2)48÷648×1/6然后让学生观察看有什么发现。通过计算、观察学生初步得出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的规律。接着教师提出:整数除以整数有这样的规律,分数除以整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然后教师出示例题:妈妈买来1/2张饼,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这张饼的几分之几?让学生拿出圆纸片(当作饼)进行动手操作,自主解决,主动发现新知,明确1/2÷3=1/2×1/3=1/6。即: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又如: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让学生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苹果树有60棵, 1/4,梨树有几棵?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小组交流,结果发现有6种填法(1)梨树棵数是苹果树的1/4;(2)苹果树棵数是梨树的1/4;(3)、(4)苹果树棵数比梨树多(或少)1/4;(5)、(6)梨树棵数比苹果树多(或少)1/4。整个过程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在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导下,借助各种有利教育资源来拓宽教学天地,使学生自觉寻找知识的关键所在,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去探究,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它的起点低,能照顾差生的理解水平,使他们积极动脑。它的多层次又能鼓励优生去寻求更好的解题方法,全体学生各有所得,均有发展,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培养和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因此,教学时可适当地变更教材,增加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力、理解力,进而建立起自己对教学独特的理解,形成适合于学生自己学习的方式。

二、动手操作,体验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要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应该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一种知情合一的学习活动,可留下深刻印象。体验学习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为此,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审美创造等形式,让学生想体验、能体验、会体验、爱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我们提倡学生做科学而不是听科学。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做”,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轴对称图形”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出示一个轴对称图形,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观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而我对这一课进行了大胆尝试,在上这一课之前布置学生自由准备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材料。上课时,让学生拿出已备材料(圆片、长方形纸、折叠的物品、剪纸等)自己观察其特征。学生很容易说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了探讨已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出已学过的不同图形,并剪下来接着动手折叠操作,不仅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还发现它们各自对称轴的条数。这一课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如“包装磁带”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怎样设计包装纸最合理(最省包装纸),实质是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运用(怎样设计包装纸使其表面积最小)。为了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走进生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包装问题,在这一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磁带盒),上课时学生以组为单位亲自摆放,设计磁带的包装,看如何摆放最省包装纸。小组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样摆,那样摆等,五花八门,形式多样,学生并根据摆出的不同长方体测量数据计算表面积。就这样学生反反复复调整摆放位置,终于找到了合理的摆放方法,并得出当几个磁带盒重叠面越大时越省包装纸的结论。

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的“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卓有成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受,产生个人的理解。自主、审美、创新的空气在课堂弥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篇5:浅谈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

鹤山市桃源镇桃源小学 梁芝铭

摘要: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题,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不但在主科类课堂实施,在体育课堂里同样可以实施,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生本教育提出的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在体育课堂里,有着和主科课堂很多的共同点。如:课前设计前置性作业,体育课同样是要“宣布下节课学习内容。课中合理安排,组建学习小组,体育课同样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训练小组,让同学们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课中恰当评价,分享学习成果,体育课同样有教师评价,示范或展示学习的成果。课后评价学习成果,巩固知识,体育课中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回顾该节课学习内容的环节。所以在生本教育下的体育课堂同样可以像主科课堂一样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课堂学习。

关键词:生本教育 学生主体 体育教学 模式

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教师在讲解在示范,而是将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例如蹲踞式起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他们通过先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学生之间组内的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少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小组之间的示范展示完成蹲踞式起跑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己为主体的快乐体育课堂。

一、课前设计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老师在布置前置性学习内容前,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课型,例如我们学习双足跳的新授课时,可以先布置学生练习双腿的力量,让学生观察青蛙是怎么跳的啊,双足跳是一个腿跳还是两个腿跳等等问题。前置性学习内容要有趣味性。我们的知识源于生活实践,设计前置作业要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学习羽毛球的正手攻球,可以安排学生模仿随手扔小石头,学生很乐意去尝试,不会感觉到乏味,初步感受甩手的发力动作。前置性学习内容内容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很难去完成,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合理的根据各个年级的个性特点适当的设置学习的内容,例如跳绳的学习,我们安排一年级的同学在家里模仿跳绳的动作,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不能安排六年级的同学回去练习跳绳的动作,由于他们有跳绳的基础,他们会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兴趣,但安排六年级的学生用绳子跳出不同的花样,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新的花式,那么他们会很乐意并很主动的去完成这项任务。

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个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能在课堂上利用好前置性作业的话,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课中合理安排,组建学习小组

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把课堂交给学生。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结合平时的教学观察和班级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个性特点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把每个小组分的均匀,比如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让小组能够动起来,优生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把优秀的全部分同一小组,容易出现各自单独学习,相互不服从的现象,把差生全部分同一小组,容易出现大家都不会,干脆都不学的现象。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搭配分组,课堂的效率更高。为了使小组学习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充裕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只有给足自学、思考、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不断地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并对交流的问题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2、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由内容引发的,但在体育科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同时,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能够做得到的,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水平相当的。

3、团结共进,互相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背越式跳高,头手倒立,单杠360°回环,等等都需要同学们或者老师的帮助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团队的力量,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利用大伙的力量共同去完成动作的练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课中恰当评价,分享学习成果

体育课堂中的评价有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学习的方向,纠正错误。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的评价不能过于打击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你做这个根本和老师教的动作不一样,不到位,动作也不协调,这样子就严重的打击的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说,你做这个动作和老师教的有一点点区别哦,一开始我们可以慢慢做,一步一步完成,还有这个位置不是很到位,应该稍稍用力一点把动作做到位。老师这样子说,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乐意去纠正,教师恰当的评价还具有激励性,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除了教师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学生自评能够很好对自己学习、小组学习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学习的过程中点滴,加深印象。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团队的努力,同学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老师可以创建一个平台,让每个团队都有机会上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学习乒乓球下旋发球,让同学们找代表或者整个团队上去示范如何发下旋球,让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练习过程,练习心得,直观的分享给其他同学。同时给予展示的同学掌声鼓励,让学生共同去享受他们的练习成果!

四、课后总结学习成果,巩固知识

体育课堂的结束部分,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整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在学生总结的时候,老师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提示一下那个位置不到位啊、那个关节晃动了啊、腰腿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力啊等等。在总结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练习过程回顾一下,做得好的好在那里,做的不足的在那里,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老师作一个总结并帮助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去探讨,巩固知识。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体育技能,发展体育兴趣爱好、体育特长,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为终生体育打下结实的基础。

生本教育,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用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让学生真正享受着体育运动的乐趣,快乐体育!

参考文献:

[1] 体育心理学1996。

[2]《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 2009年第8期

篇6: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以学生为本

激活课堂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尽管师生的平等对话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据笔者观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部分学生昏昏欲睡,甚至有个别学生打哈欠;如果教师提问,课堂则异常安静,指定学生回答,学生不是呆若木鸡,就是不知所云;进行分组讨论时,课堂气氛不活跃,有些小组的学生只是自己看自己想,有的则浑水摸鱼,谈论不相关的话题,当交流某种观点时,学生不愿主动站起来回答......总的来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课堂效率低。究其原因,是我们只认可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却没有领悟其实质。因此,要避免这种局面,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备课备学生,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汲取知识的主体,作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备课思想,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以学生易于接受为标准。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灌输思想,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很难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不是很好,但很多学生却有

共5页第1页

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目前,中职学生个人意识强、多叛逆。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须注意赏识教育,进行微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忌说空话、大话,宜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话题。例如,在学习《音乐就在我心中》这篇文章时,我创设的情境就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音乐。有的同学喜欢流行音乐,诸如周杰伦、王力宏的歌;有的同学喜欢古典音乐,如“梁祝”、“高山流水”等;有的同学喜欢钢琴曲,如贝多芬、巴赫的作品等。由于音乐这个话题,学生熟悉且兴趣浓厚,这样很快,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课堂一下子活跃了。

又如在学习《雨霖铃》时,如果仅靠分析文本,学生是很难体味出词中那深沉而忧伤的意境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在萧瑟的秋天,一个女子凭窗向远处伫望,窗外是片片飘飞的落叶,落叶下,一个孤独的身影越走越远。课堂教学时我展出这幅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接着,我播放了《雨霖铃》的课文录音,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忧伤缠绵的音乐,把学生领入到一个朦胧而又凄迷的情感世界中。

二、培养主体意识,激活学生,参与互动

在人本教育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我们习惯于“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毫无批判

共5页第2页

地全盘接受,这只能抑制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我们要改变这种陈旧的方式。要进行有效地教学,就要善于调动学生,就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不仅是以教材为主体,以师生共同探究平等对话为基础推进教学,决不能仅把课时内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作为最终目的。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情感。要想激活学生,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教师是课堂的发动机,教师舒缓,幽默的语言,丰富、优雅的表情,都能给予学生积极的感染。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开放的对话中,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新颖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被激活了,只有思维活跃了,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

例如,在《离太阳最近的树》这课的串讲中,我抓住“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这句话中暗示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回答说:“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于是我接着问:“作者认为可悲的仅是这些吗?”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有的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红柳,破坏了环境。”还有的说:“人们目光短浅,愚昧落后。”于是,我因势利导地让他们来讨论一下文中司务长的所作所为。我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纷纷议论开了,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我安排了他们采取辩论的方式来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就点燃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火种。因此,要形成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学生毕竟是学生,不完全具备对知识的辨别能力,需要教师

共5页第3页 的有效引导。要使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得,还要教给学生学科的学习方法。中职语文教学,与其面面俱到,还不如抓住一个重点,激发学生兴趣,师生共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纲,注重提问的艺术。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切入点宜小且具体,有必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进行讨论。

譬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抒情与下阕回首往昔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而导致思维卡壳,课堂冷场,那么,教师就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1)上阕描绘的景是什么地方的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这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什么联系?

(2)词中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来过渡到往昔同伴的回忆?

(3)作者回首往昔,目的是什么?(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

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同时,又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有效教学的循环模式。

三、创造语文实践机会,丰富课堂,锻炼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所

共5页第4页

以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所以,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单一枯燥的语文课变成形式丰富的剧本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辩论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学习了《项链》、《茶馆》等文,我们编排了课本剧,经过了精心准备,专门拿出一节课进行表演,并让学生点评,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使他们受益匪浅。

此处,我还建议学生们在课外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我时常安排阅读课上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和体会或选择一些教育性比较强的美文,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讨论,久而久之,既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又锻炼了各种能力。

总之,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适合于新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迎来中职语文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雷泽怀:《我对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人民教育,2009(15)

篇7: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没有教不出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老师要表扬,会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一双赞美的慧眼,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进行表扬的前提。表扬必须实事求是

。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

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表扬应该适时、适度。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含蓄又不失具体。

二、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营造课堂人文环境。要尊重学生,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就加以否定,甚至给以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

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的一生。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针对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鼓励质疑问难。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三、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相信学生,尽量给学生机会。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篇8: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体育,学生发展,教学体系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我国当今的思想主流, 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 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前进的标志。体育作为社会组成部分, 在21世纪的最高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将“学生发展”作为体育教学发展目标, 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大创新与进步。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由来已久, 早在1998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 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西方发达国家里“以学生为中心” (Student Centered) 这个词已十分流行, 美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把“满足学生的需求”当作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德国大学体育目的是满足全体学生各种体育锻炼和享受自由体育的愿望和需要, 日本体育教育则强调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创造性, 英国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为了满足学生的广泛需要, 教师应该认识到给所有学生同等机会的重要性, 并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总之, 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 还是日本、俄罗斯, 尽管他们表现出来的教育方式复杂多元化, 但是, 异曲同工, 他们均主张大学体育课程必须适应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为动机, 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1 转变观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改革开放后, 我国体育课程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但是受多年以来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影响, 改革尚未彻底, 在教学过程和教育方式中常常忽视大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需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 大学体育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积极应对时代的要求, 吸收国内外先进体育教学经验,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大学体育教师由施教者转为“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推向最显著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心理状态展开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 愉快地掌握知识, 发挥自己优势、特长, 发展个性, 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 实现体育教学的“健康第一”, 培养运动技能, 养成“终身体育”的教学目地。

2 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课程, 开发课程种类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 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诸如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等都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 教师要摒弃整齐划一的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创建难度不一, 要求不同的教学任务, 充分体现教学的差异性原则,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教学活动中来,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通过体育课学习取得进步。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课程体系中, 要注重技能与身体素质锻炼、健身与保健相结合, 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设计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的体育课程计划, 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注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 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体育文化素养得到增强和提高。

高校体育课程还要根据学校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 既可以开设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等传统运动外, 还可以开设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轮滑等时尚运动。

3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教学体系

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 安排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为出发点, 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 尊重学生群体的存在,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教学体系, 如图1, 实行学生自选教学内容, 自选教师, 自选上课时间, 合理安排实践课、理论课, 重视课外活动。

3.1 实践课上通过分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灵活采用分组教学, 建立适时动态的可变的分组组合, 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 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把握教学方向、内容和进程中, 找到教学课程和学生的综合点, 学生可自行选择分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变化, 以学生练习为主线, 因人因时随时调整分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与学生交流互动, 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 使学生们在愉悦的情绪下快乐学习,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2 重视理论教学

大学体育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建立良好的体育意识, 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让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 还体现在发展人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要重视体育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选择倾向于学生需求的知识内容, 注意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要灵活运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材,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任务选编和创编教材, 延伸教材, 建议在理论课上增加营养学、科学锻炼方法、体育发展简史知识以及新兴运动项目介绍,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运动兴趣。

3.3 配合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工作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和补充, 是提高学习效果,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的重要手段。大学体育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以课外活动为手段, 将课外体育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紧密衔接, 真正落实贯彻“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目的。

普通高校的学生除了每周一节体育课以外, 在课外能否坚持正常的体育锻炼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关键。以乒乓球教学为例, 教师除了在体育课堂上传授基本动作要领、技能外, 在课外积极开展各种组织活动能够达到促进教学和学生身体健康的目地。如我校成立了学生乒乓球协会、网球协会等, 这些协会由体育教师担任指导, 学生每周定期有组织的技术练习活动, 从中选出高水平的队员参加与校内外的比赛交流活动, 既满足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增进了健康, 也使课堂的学习内容得到复习和巩固, 对一般同学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3.4 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

为充分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学生体育成绩, 应当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元的综合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 应以教师评价为主, 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为辅 (表1) 。

参考文献

[1]熊国胜, 章静.略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 .

[2]蔺章桥.试论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J].读与写杂志, 2010 (4) .

[3]郭太玮.构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框架的研究[J].杨州大学博士论文, 2004 (4) .

[4]彭兴云.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性研究[J].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09, 4.

篇9: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模式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生活高度社会化,而数学是掌握科技、社会交往的基础学科。学会数学,掌握好数学知识,已成为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作为教师,我认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如何来适应本学科的发展变化,是数学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我们看到,课堂教学表现形式一般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题解题,学生题海苦熬。似乎学生的脑子只是仓库,教师的任务是往仓库里灌入知识。中考、高考考哪些内容,教师就灌那些知识。这种教学,不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学习能力,更是阻碍社会所需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成长。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进军。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开发人的大脑,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我们对传统教学,批判地继承,其中好的部分,如强调基础、计算能力,强调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要保持和发扬,改革的是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等弊端的方面。改革后,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过程,这就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会学数学的模式。以学生为本,主要是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通过改进,使数学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概念,接受知识、学会数学的渠道和阵地。以学生为本,寓创新教育于各学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才能将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推向前进。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要既注意打好各科基础,拓宽知识面,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展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中,不能空讲理论,而要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寓于教学目标、过程、评价之中,要将创新思维和精神寓于习题和考试之中,要将创新思维和精神寓于提问、启发、切磋、讨论、小结之中;要将创新思维和精神寓于计划、观念、思想、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之中,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教育。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学生

教师在课上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关心的是教学进度,学生的回答是不是都进入了预设,而较少关心学生的思路,一旦学生思维跳出了预设,教师往往要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却很少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要倡导建构与生成的课堂理念,教师的教要对学生真正起到启发和引领的作用,不但要能在第一时间辨别出学生有创意的、正确的方法,还要能及时从学生的错误里分析学生的思路,并找到适当的指引策略,以真正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统一。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徒弟的传统观念。教师要放低姿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做好多种预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想法。通常会出现学生思路是教师自己以及教学前辈们都没想到的情况,一个新的绝好的方法说不定从此诞生,不啻是一种发明创造;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学生观点有问题,也为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突破口,加深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要给学生实践和方法。当前,由于教师布置的作业较多,学生陷入题海难以自拔,毕业班的学生尤其如此。中学是打基础时代,数学题目是做不完的。要使学生跳出题海,教师就必须跳进去,做上三、五千道题,归纳整理,剔出内容重复的练习,精讲精练,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又留有余地,深入实践,主动地学好数学,寻求自己的个性发展。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以教材为本,又不刻板于教材,而是源于教材,活用教材,培养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能适应各能力层次学生的需要,宜采用低起点、小坡度、高密度的教法,使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做到因层施教。在教学中,不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讲解练习,都应抓住创新思维这个主题,这是学生能够自我发展的立足之本。在设疑、点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围绕这点,结合实际,可以实行多种教学模式。在应用自如各种模式的基础上,向质的方面发展成为“自由王国”的主人,实现教学改革的跨越——从有模式到无模式教学。

四、加强朗读练习,读通读懂课文

很多人认为,数学只需要多做题,读不读课文是无所谓的,其实这样的看法未免偏颇。现在的数学课本形象生动,加入了很多的数学史发展、数学家轶事,例题证明简洁明了,题后点评思路宽阔。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数学学习而言,朗读也是相当重要的。朗读是接触知识的起点,是理解概念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还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加深师生间的互动。在数学教学中,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能熟悉数学用语,让学生感受到上课的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现今的学生呼唤人性化的教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以学生为本,按教学规律办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所得,以多变应学生的多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法,使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创新型人才,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全华.教学以人为本的若干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廖洪敏.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

上一篇: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下一篇:描写初中生活新体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