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霞实践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4-05-02

韩海霞实践课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4篇)

篇1:韩海霞实践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综合实践课《三贤路上寻“三贤”》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蜜蜂赵明德小学 韩海霞 评论:刘自学

2010年春节,我校给五六年级学生布置了一份独具特色的寒假作业——“三贤路上寻‘三贤’”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新学期开学,孩子们带着搜集的“累累硕果”重返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课也紧锣密鼓地开展。层层选拔后,五六年级各选出12名精兵强将组成四个六人小组进行PK。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一、图片欣赏,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这堂课我们期待已久,数次角逐,层层选拔,能坐在这里的都是各班的精英,对自己有信心吗?

生:有!

师:请大家欣赏几张老师自己拍摄的尉氏风景照,仔细观察,看谁能最先说出这是我们尉氏哪个地方的特有景色。

(学生欣赏照片)

生1:老师,我看出来了,这是我校所在的“三贤路”风景,我对那个凉亭很熟悉,我家就住在附近。

生2:我看到了“过江龙火锅店”,就在“三贤路”上。生3:没错,这个火锅店东邻,就是我爸开的“如家快捷酒店”。„„

师:大家好厉害,由标志性建筑和店铺轻松猜出了街道名!今天,我们就走近“三贤路”,探寻“三贤”遗迹。整理一下思绪,马上开始我们的探寻之旅吧。

二、活动简介,初试锋芒

师:首先进入我们探寻之旅的第一站“活动简介,初试锋芒”,请各队队长简介活动开展情况,每队展示时间不超过3分钟。先有请我们的五一超越队!(师生鼓掌欢迎)

生:大家好!我是超越队队长马越。我们队通过查阅书籍、浏览网页等方式,查找到“三贤”的生平资料,传奇故事数不胜数。经过筛选整理,我们精心制作了“三贤”资料展板,请大家欣赏(边介绍边展示)。另外,我们队凭借集体智慧,创造性地编写了一部情景剧《“三贤“故事串烧》,包括射竹峰的传说、焦尾琴的传说和阮籍拒婚的传奇故事,稍后将为大家精彩呈现。

师:感谢超越队队长马越,好一个伶牙俐齿的小姑娘!(学生鼓掌)下面,有请五一猛虎队闪亮登场!(师生鼓掌欢迎)

生:老师好,同学们好!我是猛虎队队长赵文静,本人叫文静,其实不文静(学生哈哈大笑)。请看我们的队员,不论男生女生,都精神抖擞,虎虎生威,故名“猛虎队”。我们队主要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画作品等方式,搜集到大量“三贤”图片,如竹林七贤图、尉缭图像、蔡文姬图片等。不仅如此,我们还自己动手,绘画“三贤”图像,书写“三贤”资料,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美不胜收。我们队

设计制作的“三贤”图片展板就在后面,请大家尽情欣赏,多提宝贵意见。我们的“绝招”暂时保密,相信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惊喜。

师:猛虎队,生龙活虎,连队长都带有巾帼英雄的豪气!接下来,隆重欢迎我们的六一梦想队!(师生鼓掌欢迎)

生:大家好!我是梦想队队长赵珂。我们队通过查阅书籍、浏览网页、实地探访等方式,搜集到关于三贤的生平资料,传奇故事,代表作品等。我们又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加工,编写成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小文章,精心制作了这块展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因为本队队员都是女生,个个嗓音甜美,我们就把三贤知识编成了一段黄梅戏,好听好唱又好记,一会儿就唱给大家听。

师:展板做得好精致美观,有条有理,是梦想队队员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啊!六一阳刚队早就跃跃欲试了,有请他们!(鼓掌)

生: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你们好!我是六一阳刚队队长侯博文,我们队通过浏览网页、查阅书籍、调查寻访和实地拍照等方法,获得大量真切具体详实的资料。先让大家欣赏一段我们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制作的幻灯片(播放幻灯片),滋润一下眼球。待会儿再让大家欣赏我们的融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独创节目“三贤三句半”,相信必定是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

三、成果展示,天性绽放

师:听了阳刚队的煽情简介,我巴不得马上去赴那场华丽盛宴。一起进入我们探寻之旅的第二站“成果展示,天性绽放”,每队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哪队先来展示?

生:猛虎队!虎兄虎弟虎姐虎妹们上台咯!一段儿快板奉献给大家:看尉缭,大梁人,军事政治无不行;兵法强,著奇书,《尉缭子》下出勇夫;真才能,史留名,保护秦王政绩行。有蔡邕,字伯喈,陈留人,爱音乐;少博学,好辞章,文学、书法样样强;有爱女,蔡文姬,通晓天文、经史和音律。说阮籍,字嗣宗,曾被称为阮步兵;远政治,惧被祸,抽去浮身来写作,最有名,数《咏怀》,借它来诉悲和哀。这三贤,真是行,从古到今留盛名。

(台下掌声雷起,猛虎队一炮打红,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师:谁来挑战猛虎队? 生:超越队!

(拿着道具跑上台来,射竹峰的传说拉开序幕......)师:同学们的表演惟妙惟肖,老师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如痴如醉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黄梅戏,一饱耳福。

生:(黄梅戏女驸马的曲调袅袅升起)大梁故地,古蓬池畔,人杰地灵,有三贤焉:谋略尉缭,决胜千里,于秦封邑,始有尉氏;蔡邕书法,熹平石经,音乐奇才,焦琴笛亭;放荡阮籍,酣饮终日,五言咏怀,暗含深意;千载而下,存有遗迹,古风底蕴,流芳百世。

生:等待着,等待着,华丽的视听盛宴终于来了!哥们,豁出去了,热烈的锣鼓敲起来......欢欢喜喜台上站,心中激动难以言,要问我们说的啥,三句半。今天说个三句半,说得不好多包涵,不管说得好不好,别跑!俺们几个话挺多,大家不要嫌罗嗦,希望能够捧捧场,鼓掌!

父老乡亲注意听,听后还要心中铭,若是精神不集中,听不清。走上台来我先说,说说综合实践课,三贤路上寻三贤,不难!

尉氏位于蓬池畔,人杰地灵有三贤,明德弘扬三贤风,真中!秦王嬴政有尉缭,军事才能真叫好,辅佐秦王灭六国,骄傲!东汉才子数蔡邕,为人耿直流芳名,经史音律无不通,全能!魏晋狂人阮步兵,终日酣醉不愿醒,若问联姻中不中,不行!尉缭谋略胜千里,传世名著尉缭子,战略战术有见地,神气!旷世逸才蔡伯喈,诗赋碑诔后人学,飞白书体显神功,真绝!阮籍啸台峙城东,魏晋名流啸此中,率性猖狂天地空,恢弘!

„„

四、知识竞赛,斗志昂扬

师:同学们的倾情演绎,充满乐趣;编演节目绚丽多姿,蕴含智慧,令人回味。让我们带着这份惊喜,进入探寻之旅第三站“知识竞赛,斗志昂扬”。

(学生们个个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

师:在屏幕上明确了比赛规则和要求:1.比赛题目: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每题10分,抢答题每题20分。2.回答时无需举手,老师出示题目后说“开始”,即可站起来回答。犯规一次扣除5分哦!3.每队一次向嘉宾老师求助的机会,好好把握哦!

师:了解规则后,老师宣布:比赛开始!第一题,请第一组回答,三贤路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尉氏县历史上哪三位贤能之士?开始!”

生:尉缭、蔡邕和阮籍。

师:第二题,“尉氏”得名始于“三贤”中的谁? 生:尉缭。

师:第三题,阮籍写有四言《咏怀诗》共有多少首? 生:84首。

师:第四题,尉缭著作的军事学名著叫做什么? 生:《尉缭子》。

师:第五题,抢答题,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除他之外,还有哪六位?开始!”

生:嵇康、阮咸、孔融、刘伶、向秀,还有山涛。

师:第六题,抢答题,尉氏县民政局起名办为什么偏偏把我们县城北边这条路叫做“三贤路”?

生:我们队在尉氏县民政局档案室查到“三贤路”的命名来历(展示县民政局地名命名审批表复印件),这条路初步起名为“城北路”,2005年5月8日由尉氏县城关镇民政所正式申请更名为“三贤路”,理由是:我县历史上曾出现战国尉缭、东汉蔡邕、魏晋阮籍三位名人,史称“三贤”,据记载,在县城北门外,原有碑一座,榜曰“三贤故里”,为纪念尉氏三位历史名人,故把此路改为“三贤路”,2005年5月10日由民政局正式审批。

师:第七题,抢答题,老师写了一首藏头诗,里面藏有我的网名,请看屏幕:吾本蓬池一朵莲,心出污泥而不染。若非一番风雨摇,水荷焉能散淡然。请问诗中的“蓬池”指的是什么?若能说出我的网名,额外加分哦!开始!

生:藕池!

师:不对,继续抢答。生:啊?怎么不对?

生:蓬池指的就是我们尉氏,除此以外,我们尉氏县还叫三贤里呢。老师的网名叫“吾心若水”对不?

师:你是怎么猜出老师网名的?

生:把藏头诗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就OK了。师:老师好喜欢你!生:老师,我也是!

师:第八题,抢答题,“尉氏八景”指的是哪八景?你能说出几个?说出一个奖励10分哦。

生:蔡邕故里、蓬池温泉、康沟夜月、阮籍啸台、兰若晚钟、柳陌晴烟、柏林擎雪、圣井甘泉。

生:不对!应该是:朝阳秾花、啸台清风、康沟霁月、锦屏玉雪、圣井甘霖、温泉古迹、阮庙堂碑、蔡祠茂林。

生:那到底谁说得对呢?

师:这个问题我还真说不清楚,不过你们都有一次向嘉宾老师求助的机会啊。

生:那我向我们老师求助,老师,你说到底是什么?(老师站起来,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生:我们队向刘主任请教。

刘主任:其实,你们说的都对!不同年代,对“尉氏八景”的认定也不同。第一位同学说的是明代的认定,第二位同学说的是清代的认定。所以,说的都算对,都应该加分。

(嘉宾评委合算各队得分)

五、活动小结,心潮激荡

师:激烈的竞赛结束了,但见同学们的热情没有丝毫减弱,对于这堂综合实践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什么想法?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很喜欢这样的课堂,自在自在,轻松活泼,既开心又学到很多知识。

生: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会了最基本的搜集信息方法,比如查阅书籍、浏览网页、实地拍照、调查寻访等,在这个过程中,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印象最深的是我学会了制作幻灯片,以前只知道上网玩游戏偷菜什么的,谁知道做幻灯片更有意思,更有挑战性,更有成就感。

生:我很喜欢今天的知识竞赛,紧张而刺激,富有挑战性但有成就感,竞赛让我感受到综合实践课的无穷乐趣!

生: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记得我们队员在做调查问卷过程中,在“三贤路”跟不少人交谈,刚开始不敢询问,在老师鼓励指导下胆子慢慢大了起来,沟通方法也灵活起来。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位伯伯,他是民政局的职员,自己不知道“三贤路”的由来,就热心地打电话向他的同事询问,让我感动不已,在这里向他致敬!

生: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真切感受到家乡之美。原来总觉得尉氏就是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县城,现在才知道,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景色宜人......我越来越喜爱自己的家乡了。

生:我也有同感,为自己是尉氏人而骄傲和自豪!仅仅一条“三贤路”就有如此丰厚的内涵,其他的可见一斑。只是,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三贤路”的由来少有人知,能否在路牌上注明得名由来,让更多人知道呢?

......师:大家说的太好了,发自肺腑,老师也有收获,那就是: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大家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直到现在,我还有点儿不相信,刚才那些节目是大家编写的,是大家演绎的,孩子们,你们震撼老师的心灵!最后,我们有请评委老师公布各队得分,颁发精美奖品,大家表现都很出色,都有奖励啊!

实践课评析:

韩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课《三贤路上寻“三贤”》,是一个充满浓郁文化味的开放课堂。明朗的环节,优美的画面,欢快的旋律,火一般的热情,听着这样的课,仿佛做了一次惬意而富挑战性的文化探寻之旅。旅途中,我收获着,感动着,鼓舞着,幸福着。笔者认为,这堂课是对综合实践课的一次成功尝试,有以下四点成功之处:

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这堂课,学生主体性得以真正凸现。教师真正把课堂这块阵地还给学生,并且把课堂打造成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百花齐放的花园和百家争鸣的论坛;教师

始终以一个“对话者”“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身份恰当展示“平等中首席”的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综合性。综合实践课是一门生成的课程,反对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重视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这节课,教师以“寻三贤”为目标,从活动简介、才艺展示、知识竞赛、活动小结,到引导孩子感悟家乡之美,激发孩子建设家乡之志,集合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展示方法,调动各个感官参与,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三贤知识,学会了搜集信息,而且让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整体能力等等;不仅满足了学生即时的兴趣和需要,而且促进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而且注重了教学目标的综合性。

三、课程资源的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特点,是课程资源的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资源,需要执教者在国家课程纲要的指导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区域性社会资源来组织。本节课上,执教者合理开发和利用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资源,拍摄制作了大量视频资源,用于课堂展示,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帮助和支持。正是这些视频资源,激发了学生即时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自觉自主探究的欲望。

四、课程操作的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践性。应该把综合实践课设计成“可做的”课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合作实践。本节课执教者做了精心设计,便于学生操作实践。搜集三贤生平资料、传奇故事、图片素材和诗文作品等具体任务,让学生在“查阅典籍”、“浏览网页”、“调查访问”及“表达创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真正提高了语文素养。

当然,《三贤路上寻“三贤”》作为一个大型的以调查访问为主体的研究性课题,将其浓缩在一节课完成,本身就是一次大胆尝试,不少方面做得不尽人意。有些细节考虑不够周全,处理不够到位。特别是学校和老师出于对学生安全的顾虑,对学生放手不够,有待继续改进。

篇2:韩海霞实践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课题中“跨越”是什么意思?

生:跨过去。

师:你能做个跨越的动作吗?( 生离开座位跑跳步跨了一大步)

师:( 微笑着) 你很了不起,不但知道意思,还能做出动作。谁知道“海峡”指哪个海峡?

生:台湾海峡。

师:为什么说是“生命桥”呢?

生:可能和生命有关。

师:用木头做的桥叫( 木桥) ;用石头、水泥和钢筋筑的桥叫( 石桥) ;树搭在河上供人们通过的桥叫( 独木桥) 。

师:( 赞赏地) 你们见过那么多种桥,见过生命桥吗?

生:( 摇头) 没有。

师:到底是谁为谁建起了生命桥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 声情并茂地范读 ,生勾画喜欢的词句 ,交流)

生:我喜欢“甜丝丝的香气”这个词。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读到这个词,好像感觉到了甜丝丝的味道。

师:( 摸该生的头) 你真会读句子。

生:我喜欢“辗转”这个词。

师:你从“辗转”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找到骨髓的艰难。“几经辗转之后,在台湾终于找到了这样的人。”读到这里,我这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小钱有救了。

师:( 惊喜地) 你真会读书,也是个善良的孩子。

师:本文七个自然段,分四部分,四个小组每组读一部分,可放声读也可默读,读完用三个字概括,组内讨论。

师:四个小组依次汇报。( 师板书:找骨髓献骨髓移骨髓得救了)

师: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主人公? 分别是谁?

生:小钱、李博士、台湾青年,三个主人公。

三、研读品评,体悟主旨

师:表演读“找骨髓”部分,想想谁需要找骨髓?

生:小钱。

师:小钱什么状况? 从哪句可以看出来?

生:从“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可以看出。

师:这段有个特殊句子,谁找到了?

生:“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是比喻句,把小钱的生命比作了花朵。

师:小钱找骨髓容易吗? 从哪看出来?

生: 不容易,“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师:“辗转”是什么意思?

生:费了很多周折。

师:小钱最后找到这样的人了吗? 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幸运”“终于”。

师:默读“献骨髓”部分,台湾青年在什么情况下献骨髓的? 读了这部分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生:李博士利用余震间隙为台湾青年抽骨髓的。

生: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还不清楚……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生:“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 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段话让我很感动。

师:小钱是李博士的亲戚吗? 在那么强烈的余震间隙,李博士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为小钱抽骨髓?

生:不是亲戚。他是医生,所以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小钱抽骨髓。

师:是医生就要冒着生命危险吗? 小钱是李博士的病人吗?

生:小钱不是李博士的病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了抢救小钱,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师:自由速读“移骨髓”“得救了”部分,看谁为谁和谁架起了一座生命桥?

生:李博士为小钱和台湾青年架起了一座生命桥,小钱得救了。

生: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生激情诵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情境互动,拓展延伸

师:( 模拟采访) 我是平凉报社的张记者,想采访一下李博士谁愿意扮李博士接受采访?

师:( 握手) 李博士您好! 您为什么冒着那么强烈地震的危险为台湾青年抽骨髓呢?

生:( 握手) 张记者您好! 我要争取一切时间救活小钱,因为小钱才18岁,他太年轻了。

师:太谢谢您了! 小钱会永远记住您这位救命恩人的! 谢谢李博士!

生:不客气,谢谢张记者!

师:( 情景模拟) 假如有一天,台湾青年和小钱遇见了,会怎么样? ( 指两名学生分角色表演)

生( 台湾青年) :小钱,你好! 我是为你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你还记得我吗?

生( 小钱) :台湾青年,你好!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是你救了我的命,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谢谢你!

生( 台湾青年) :不用谢! 只要你身体健康!

生( 小钱) :( 握手) 让我们永远做朋友吧! ( 掌声)

篇3:《认识梯形》一课教学实录与评析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平行线。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与垂直,用你敏锐的眼睛观察,这是一组什么线?

生:平行线。

师:如果在这组平形线上添加两条直线,与它们相交,围成一个四边形,可能会是什么图形呢?

生1:有可能是长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

师:大家都有了想法,想不想动手试一试?用小棒代替直线,在这组平行线上摆一摆,看你能围成几种不同的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将有代表性的四边形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评析】执教老师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到研究对象——图形的构造与生成中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先进行想象、猜测,先思考后操作,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在两条平行线上添加两条直线,围成了这么多不同的四边形。(指第一个图形)这位同学添加的两条直线刚好也是一组平行线,这样就围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组平行线上添加另一组平行线。)大家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指着第二、三个图形)添加两条直线,围成的四边形还有可能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指着第四、五个图形)这两位同学很有意思,两根小棒随便一摆,创造了一个新的图形,你们认识吗?

生:梯形。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不平行的直线,并不断变化添加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构成不同的梯形。)看来,在一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直线,围成的四边形可能是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可能是一种新的四边形——梯形。(板书课题:认识梯形。)

【评析】一开课,教师紧紧抓住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联系,从四边形这个整体入手进行操作演示,既复习了旧知,引出新知,又使学生直观感知了梯形的特征及其与其他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新知的学习和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特征,建构概念

(一)探究梯形的特征

1.观察比较,初步发现。

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围成的3个梯形。

师:观察这些梯形,它们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有什么特征?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生1:我发现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有四条边、四个角,说明梯形是一种什么图形?

生1:四边形。(师板书:四边形。)

生2: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有一组对边会相交。

师:请你指出哪一组对边平行,那一组对边会相交。(生用手比划。)会相交,也就是不平行。另外两个梯形也是这样吗?请你来边比划边说一说。(板书: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评析】对于梯形特征的发现,教师没有局限于让学生单纯地观察梯形,而是引导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观察,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学习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图形“异”与“同”的比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2.呈现变式,深化认识。

师:有时候平行线的位置还可能是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平行线。)

师:如果要在这几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直线围成梯形,两条直线可以怎么摆呢?

生:摆成八字形。

师:摆成八字形,添加的两条直线会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生:不平行。

(多媒体课件演示在3组平行线上分别添加两条不平行的直线,围成方向、形状、大小不同的梯形,并抽取出来。)

师:这些图形七倒八歪的,你确定它们也是梯形吗?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是有一组对边平行,有一组对边不平行。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上面3个梯形旋转成水平方向的梯形,果然是梯形。)看来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跟它的方向、位置和大小没有关系。

【评析】在观察标准图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呈现变式图形,学生进行观察辨析,既强化了新知,又透过现象抓本质,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3.归纳概括,形成概念。

师: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而且还要是四边形。

全班学生读课本上梯形的概念。

师:课本和我们说的有点不一样,它没有说“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是课本说得不够完整吗?

生:不是,因为课本说了“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只有”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师:对!课本这样说更简洁。(板书:只有。)

【评析】从梯形是“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过渡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学生经历了两次抽象概括,并在对话、修正、完善的过程中建立了梯形的概念,形成了对梯形全面、准确的认识。

4.判断辨析,固化表象。

(1)联系生活: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梯形?

生1:有梯形的积木。

生2:梯子上也有梯形。

生3:一些凳子的表面是梯形。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表面是梯形的物体,请看大屏幕。(多媒体课件呈现足球门框侧面、大坝横截面、音响侧面、梯子正面等典型材料。)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从而加深了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评析】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除了从正面揭示概念的内涵,还适当地运用了反例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对正例与反例的辨析、判断,拓展了概念的外延,加深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巩固了对梯形的认识。

(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画高

1.梯形各部分名称。

师:和平行四边形一样,梯形各部分也有它的名称。(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上面判断题中的6个梯形上分别标出底和腰。)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梯形的两底平行,腰则不平行。

师:你发现了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底(板书:底),不平行的对边是梯形的腰(板书:腰)。

师:梯形有两条底,为了区分,我们把比较短的底叫做上底,把比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板书:上底 下底。)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梯形的底和腰的特征,同时掌握它们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画高。

师:你能找到梯形的高吗?

学生在梯形学具上比划。

师:你能画上去吗?

生尝试画梯形的高。

师:这位同学是怎么画的?

生:从上底向下底画垂线。

师:这位同学的画法告诉我们,两底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你还能找到别的高吗?

学生在梯形学具上比划。

师:这说明梯形的高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是的。在从梯形的两底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画一条垂线,都是梯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在练习纸上画出梯形的高。(学生独立画高。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画出的梯形的高,全班进行评议。)

【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经验,放手让学生互教互学梯形的高的画法,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三)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师:在梯形的大家族中,有的梯形很特殊,你们发现了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图形。)

生:第2个梯形比较特殊,因为它有一个角是直角。

师:有直角的梯形我们把它叫做直角梯形。这里还有直角梯形吗?

生:⑦号是直角梯形。

师:还有哪个梯形也比较特殊?

生:⑥号梯形也比较特殊,它的两条腰一样长。

师:两条腰一样长的梯形,我们把它叫做等腰梯形。你还能找到别的等腰梯形吗?

生:①号是等腰梯形。

【评析】教师再次利用辨析、判断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使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对概念的学习层层深入。

三、拓展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师:我们认识了四边形中的新成员——梯形,还认识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下面请你们发挥想象,我们来玩一个图形魔术,好不好?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图形。

师:这里有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如果让你从中选择两个图形任意交叉摆放,使重叠部分是梯形,你会选择哪两个图形呢?

生1:我会选择长方形和三角形。

师:长方形和三角形能够重叠出梯形吗?我们来试一试。(多媒体课件演示:拖动长方形和三角形,使它们重叠,同时不断旋转三角形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的想象力很丰富,说得好。还有谁想说?

生2:还有正方形和三角形。

生3:我觉得还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多媒体课件演示,证实学生的猜测。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都选择了三角形呢?是利用了它什么样的特点?

生:利用了三角形没有一组平行的边的特点。

师:很好!利用了三角形相邻的两条边相交,也就是不平行的特点。那么,你们又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呢?

生:利用了它们的对边平行的特点来作为梯形的底。

师:你们太厉害了。图形魔术继续变,如果把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交叉摆放,会重叠出什么图形呢?

生1:可能是长方形。

生2: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交叉摆放,重叠出来的部分有没有可能是梯形呢?怎样摆放,重叠的部分才会是梯形?请利用你们手上的学具摆一摆。(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最后进行展示交流。)

生:(上台展示,指着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用这两条边做梯形的腰,把长方形摆上去,就可以重叠出梯形。(转动长方形)这也是梯形。

师:你为什么想到用两条相邻的边做梯形的腰呢?

生:因为对边是平行的,所以邻边才不平行。

师:两条邻边相交,就不平行,用它们作为梯形的腰,确保了重叠出来的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一定是梯形。你能够依据梯形的特征来思考。太棒了!

【评析】拓展环节的练习设计具有开放性、层次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教学作用。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在想象、推理、观察、操作与交流中经历思辨的过程,巩固了对梯形特征的认识,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与区别,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评】

《认识梯形》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教师在执教该内容时,注重突出以下几点:

一、把握知识联系,着力于概念系统的重构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一种数量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本课教学没有把对梯形的学习单独割裂出来,而是站在概念系统的高度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无论是新知的引入,还是对梯形特征的探究,教师都将梯形置于四边形这个大的概念系统中,引导学生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深刻地把握梯形概念的本质,初步实现概念系统的重新建构。

二、遵循认知规律,注重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中,教师先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新图形的构造与生成中,进而利用丰富典型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在对比观察、发现概括、辨析应用中亲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断修正和完善对梯形这一概念的认识。执教老师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将操作、观察等感知活动与想象、辨析、判断、概括等内在思维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操作,使学生由直观到抽象地建构梯形的概念。

三、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数学活动,同时发挥直观与操作、想象与推理在学生形成几何概念以及空间观念中的作用,组织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思考、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从而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

四、巧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本课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其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例如,引入新知时,执教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一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不平行的直线,动态构造出多个梯形,让学生直观感知“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线,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特征。特别是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想象用两个图形重叠出梯形的过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拖动图形进行演示,将学生的想法动态地呈现出来,突破了学生空间想象的难点。

篇4:《花脸》教学实录及评析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买花脸”“ 演花脸”等相关段落。

2. 品析领悟“语言就是画面”的表达特点。

3. 体会童年“放胆去闹”的自由与快乐, 引发对留住童年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学,质疑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著名词作家阎肃爷爷 创作的《 唱脸谱》吗? 那熟悉的旋律、节奏鲜明的锣鼓点儿, 是否让你联想起京剧舞台上演 员的一招 一式呢 ?( 播放《唱脸谱》片段 , 生专注地听、看。 )

师 :仔细听 ,认真看 ,你都看到了哪些脸谱?

生:窦尔敦、关公、曹操、张飞……

师:在赏着脸谱、听着歌声中, 让我们走进冯骥才先生的《花脸》。 ( 板书:花脸)

师: 冯骥才文中的花脸与《唱脸谱》中的花脸一样吗 ? 它指什么? 请打开预学单,依据文本的语句作解释。

师:相信高年级同学的预学不仅仅停留在这里。继续聊聊,课文围绕花脸写了哪几件事?

生1: 课文写了买花脸、演花脸。

生2:其实还有闯祸。

生3:我觉得闯祸可以改成撕花脸。

师:当然,初读后,你们也一定有自己的疑问。“学贵有疑”,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问题。

生1:为什么不以“过年”为题,而是以事物命题?

生2:什么叫祖传的经验?

生3: 为什么二 姑拍手一说,爸爸就不打“我”了?

生4:我想知道文中的有限的自由是什么?

生5: 男孩子都 喜欢放鞭炮,“我”为什么偏偏喜欢花脸?

……

师: 同学们提问的角度很多,有些同学是从内容上提问,其中像二姑一拍手, 爸爸就不打“我”了,其实与中国人过年的文化有关, 有些是从表达目的上,有些是从表达方式上,还有关注细节方面的。很多问题与“花脸”有关,就像这位同学一样( 指生5) ,于是,我们就从为什么偏 偏喜欢花 脸入手 ,展开研究。

二、共学花脸,言意兼得

1.走进“买花脸”。

师: 几十种花花绿绿的花脸中,“我”为什么偏偏喜爱这个花脸?

生:这个花脸好特别。

( 师课件出 示 : 这花脸好大 ,好特别 ! ……看得我 直缩脖子。 )

师:跟别的花脸不一样,这是谁的花脸?

生:关羽的。

师:谁能简单介绍关羽?

生1:他是三国中的大英雄。

生2: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结拜为兄弟。

生3: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

师:英雄威风凛凛、盛气凌人的样子, 文中有一个四字词语,叫———

生:咄咄逼人。

师:咄咄是个叹词,表示惊奇的声音。

( 师拟“咄咄”声 ,生不由自主地模仿。 )

师:这咄咄逼人的样子,谁能读出来?

( 一生读)

师:崇拜英雄,是你们的天性哦,谁还想读?

( 一生读)

师: 那样浓那样鲜亮的色彩,真神气呀。通面———

生:赤红。

师 : 颜色不够 浓烈 , 一双———

生:墨眉。

师:头上边突起一块———

生:绿包头。

师:带上这花脸,你俨然就是小关公 啊。看这 眼角 , 那叫———

生:雄俊地吊起。

师 :几分英气 、几分威严 。尤其是脸下边的胡须———

生: 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师: 关羽的胡须, 二尺多长,铺满胸膛,根根墨黑,好好捋捋,脸下边———

生: 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师:单个看也就罢了,偏偏放在其他花脸中。你看,别的花脸愣头愣脑,而这花脸———

生:这花脸好大,好特别!

师:别的花脸傻头傻脑,而这花脸———

生 :通面赤红 ,一双墨眉 ,眼角雄俊地 吊起 ,头上边突 起一块绿包头 , 长巾贴脸 垂下 ,脸下边是 用马尾做 的很长的胡须。

师:别的花脸神头鬼脸,而这花脸———

生: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师:色彩、样子、对比,作为画家的作家, 他的语言就是画面。( 板书:语言就是画面) 这咄咄逼人的英雄关公, 又怎能不让小男孩喜欢?

2.走进“演花脸”。

师: 为什么作者偏偏喜欢这个花脸? 我们还可以从演花脸中发现。

( 生自由读 : 我手握大 刀……“哧溜”一下滑到底。 )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1:我从第一句话,“他摇晃着肩膀”,很威风 ,孩子在家长面前不可能很威风, 一般都是乖巧可爱的, 他今天就很威风,放胆去闹了。后面“憋足嗓子”可以看出来他声音特别大。

师:联系自己,你平时也不敢,是吗?“憋足嗓子”,多会抓词啊。

生2:从第10自然段,他从圆木上滑下来能看出他是放胆去闹, 因为平时他不会从圆木上滑下去,那样很危险。

师:你做了一个对比。

生3:我从“大刀呼呼抡两圈”,“呼呼”说明刀抡得特别快。

师:还有声音呢。

生4:第8自然段里“摆了个张牙舞爪的架势”中的“张牙舞爪”, 显示出了他特别放胆去闹,平常是不敢在家里摆张牙舞爪的架势,他还把大刀呼呼抡两圈,完全显明了他放胆去闹。

师:高年级的同学,就是这样抓住不同 的词语来 感受的。既然是演花脸, 那我们就来演演怎么样? 哪个同学来试试? 请一位男同学。请一个同学给他读一读。

( 一生读,一生表演。 )

师:演得怎么样? 根据文本的语言评一评。

生1:他演得挺好的。

生2:他呼呼的动作做得十分逼真,敢放开了去做。

师:我也想采访一下,你演的是谁啊?

生: 我演的是作者扮关羽的时候。

师:演的是关公。关公是什么人?

生:是一位武将,是一位大英雄。

师:谢谢你。男孩子们是不是从小都崇拜英雄, 都有英雄梦? 还记得吗? 其实上节课就看到了描写 关公花脸 的那些词语。 男同学来读读,看你是不是有那种感觉。

生( 男) :咄咄逼人 、神奇、凛然不可侵犯、威风十足、威壮不凡、庄重之气。

师: 现在你们都是大英雄了,有什么感觉?

生1:感觉自己很威风。

生2:觉得自己很厉害。

生3: 觉得自己 仿佛成了关公,有威武不凡、不可侵犯的感觉。

师:好啊,那就把这种感觉都带进去。看过京剧吗? 还得有亮相哦。我们分组练一练,一个同学演,一个同学读,怎么样?

( 各组练习)

师:好,哪组上来试试? 这回老师可 给你们配 上了行头哦。 你们这一组上来吧。这是青龙偃月刀,还给他配上花脸。其他人愿意配的,一起来。

( 小组1表演)

师:好啊,这样的亮相,这样的神气, 哪个组还愿意试一试?自己选一句在组里演起来吧。

( 小组2表演)

师 :好 ,还想往下 ,那第二句、第三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演。

生 ( 齐): 我愈发神气……“哧溜”一下滑到底。

师:上节课我们就说了,这位作家也是一个画家, 我们根据他的语言 就演出画 面来了。这么读着、演着,语言就展现出来了。 ( 板书:语言画面)

3.走进“闯祸”。

师: 我们继续去感受作者是怎么用语言展现出放胆去闹的画面的。我们平时闯祸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几分钟甚至很短的一瞬间。可是你们看,作者的语言、文字短吗?

生:不短。

师: 那他的文字里都藏着哪些画面呢? 我请五位同学来读一读。高年级的同学不动笔墨不读书,其他同学拿起笔。每一句展现了什么画面, 你用文中的一个四 字词概括 一下 ,给画面题词。

生1( 读) :下午,又有来客进入客厅,妈妈一喊我,我便跨上楼梯扶手飞骑而下, 呜呀呀大叫一声闯进客厅, 大刀上下一抡。

生2( 读) :谁知用力过猛,脚底没根,身子栽出去,“叭”的一声巨响, 大刀正砍在花架上的大瓷瓶上,哗啦啦粉粉碎。

生3( 读) :只见瓷片、瓶里的桃枝和水飞向满屋,一块瓷片从二姑脸旁飞过,险些擦上了。

生4( 读) :屋内如淋急雨,所有人穿的新衣上都是水渍。

生5( 读) :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瞪着我,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 :来看看 ,交流一下 ,聊聊,第一句是什么画面?

生1:闯进客厅。

生2:飞骑而下。

生3:呜呀呀大叫一声。

师: 咱们就用其中的一个给他题题词———飞骑而下。第二句呢?

生: 我是把两个词合在一块儿,身栽瓶碎。

师:我们俩是知音。的确,可以这么合一合。那第三句呢?

生1:我觉得第三句应该是飞向满屋。

生2:险些擦上。

师 :行啊 ,可以用你 的 ,也可以用瓷片飞过。第四句大家一起说,叫———

生:如淋急雨。

师:好啊。第五句可有难度了。这个场面叫———

生: 我是把几个字结合在了一块儿,桃枝迎插。

师:这个真有意思,抓得很好,叫迎插。是的,我看到也有几个同学这样写。有意思。你看, 整个这么长的文字中藏着五个画面,叫———

生:飞骑而下、身栽瓶碎、瓷片飞过、如淋急雨、桃枝迎插。

师:那作者又是怎么写的,怎么表现放 胆去闹的 画面的 ?你挑一个画面谈谈。

生:我想说的是第五句话,他说再看爸爸, 他像老虎一样直瞪着我。刚才爸爸还对自己改变了印象, 但因为他闯了一个大祸, 所以他爸爸就像老虎一样,有些凶狠,还有些恐怖 ,像要把他吃了一样瞪着他。但是他把大瓷瓶打碎了, 一枝开花的小桃 枝还插在 爸爸的头上,爸爸当时很严肃,但是头发上还插了桃枝, 他爸爸连桃枝都没有发现, 就板着脸看着自己的孩子。

师: 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个特别有意思,都笑了。刚才我记得也有同学对这句有疑问。就读读这一句。你们想想,爸爸平时是怎么样的?

生:平时就比较严肃,但现在非常生气。

师:严肃的爸爸,此时如此生气,像老虎一样瞪着,还有迎插,所以现在看着爸爸,他觉得非常———

生1:滑稽。

生2:搞笑。

师:从这里我们感受到,放胆去闹可不一样哦。那带进去读读。

生( 读) :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 : 把这个画 面展现在你脑 中 ,我们也送 进去。再 看爸爸———

生( 读) :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瞪着我,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谁还能说说?

生: 我可以从第一句话的“呜呀呀大叫一声”看出来 ,因为他平时在家里的时候, 他爸爸那么严厉, 他肯定不敢大叫一声闯进客厅, 所以我觉得他这次闹得有点过分了。

师: 他关注了一个声音,呜呀呀。仔细 找找 ,这里面的 声音还不少啊 ,除了呜呀 呀还有什么?

生:叭、哗啦啦、哎哟。

师:连起来读读。

生:叭、哗啦啦、哎哟。

师:我能把这些声音拿掉吗?

生:我认为不能拿掉,因为拿掉描写声音的词后不生动,让人感觉他不是特别地放胆去闹,只是小小地、出格地。

师:听明白了吗? 有声音更有画面感,那就听你的,把声音送进去,请你来读一读,读到声音的时候,咱们一起来。

生:( 齐) 下午……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掌声送给自己。就是这样,语言就是画面,让我们好好感受放胆去闹。

三、思辨升华,拓展阅读

师: 难怪冯骥才会这么写,“从这事, 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

生( 齐) :从这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这便是所有孩子都盼望过年的更深一层的缘故。

师:读到这里,你说说祖传的经验是什么?

生:祖传的经验我觉得应该是很多小孩儿过年时放胆去闹,闹到疯了,就受到惩罚的经验。

师:他还没明白,需要同学帮助一下。什么叫祖传的经验?帮帮他。

生:祖传的经验就是祖宗传下来的经验,过年这几天,孩子们就可以放胆去闹。

师: 听他回答我知道了,那叫祖宗传下来, 几年是这样,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都这样。一年之中———

生( 齐) :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

师:我明白了,那爸爸、爸爸的爸爸, 小时候也是这样子的吧? 一年之中———

生( 齐) :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

师:听了你们这样读,我似乎明白了,那爸爸、爸爸的爸爸,小时候正月初一如果打碎花瓶的话,过了正月十五就会怎么样?

生1:被狠狠地惩罚,新账旧账一起算。

生2:我觉得可能会被死揍一顿。

生3: 还会把花脸撕碎,加倍算账。

师: 所以, 冯骥才接着写道———

生( 齐) :当然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算账。

师:有限的自由,还得勒着点自己,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那有限的自由里,为什么要勒着自己呢? 难道“我”错了? 究竟是谁错了呢? 小组讨论讨论,注意利用你们的学习单。

( 小组讨论)

师:小组里很热烈。我们一块来分享。

生1: 我们组有两种意见。一个是“我”没有错,爸爸错了。我认为,“我”和爸爸都有错 。“我”错了,是因为虽然爸爸没有提醒“我”,但“我”放胆去闹也是我的不对。爸爸不对是因为就算再严厉,也不能死揍一顿。

师:我听着似乎有点道理。

生2:我们小组一致认为爸爸没有错。因为爸爸和妈妈给了你一个范围去闹, 给客人表演,一起来高兴高兴,但是爸爸妈妈没有支持你去犯错,支持你去闯祸。既然打碎了一个大花瓶,就一定是有错的。因为是打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爸爸妈妈没有允许你去打碎。所以我觉得孩子有错,爸爸没有错。他打碎了可能是在市面上卖几十万、几百万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是花重金买来的,或祖传的,这个玩意儿打碎了得到的应该不是一点半点的惩罚。所以我觉得爸爸没有狠狠地把他打个半死都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师:看来你平时是一个乖儿子。还对家里的花瓶做了理性的估价。你同意吗?

生3: 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我”是对的,因为在这几天里家长并没有提醒我不要这样放肆, 而且在文章中也说到了,爸爸对“我”另眼看待了,证明家长是支持“我”的,支持“我”去演花脸, 好得到客人的掌声,来招待客人。

师: 多会从文本里找理由啊,你看爸爸开始的时候另眼相看,妈妈还夸“我”呢,没给“我”提醒,有道理。你呢?

生4:我觉得“我”和爸爸都没有错,因为过年这几天可以适当地闹闹, 平时都是很拘谨的,唯有过年这几天可以开心地玩。爸爸也没有错,如果天天这么放肆的话,那真的管不了了。

师:我知道大家还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其实听到这儿,我也觉得对于儿子来说,童真是没有错的;对于爸爸来说,成人有规,他也没有错。我想,争论也罢,说也罢,聊到这,你也一定想表达,无论是对文中的“我”、爸爸,还是童年。拿起共学单,写下来。

( 生写)

师 : 来 , 咱们一块 来交流交流。

生1:我想对爸爸说,我们固然会犯一些错误,可是童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珍惜童年这真实和充满快乐的时光。

师:理解是一种幸福,被理解也是一种幸福。

生2:我想对童年说,童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阶段,它是自由和快乐的,是游戏的天堂。

师: 说得多好啊, 有哲理!“游戏的天堂”,还有人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生3:我想对爸爸说,童年一去不复返, 却有很深的回味,留下快乐比留下痛苦好。

生4:我想对“我”说,童年是一个重要的阶梯, 不用害怕闯祸, 这只是童年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师: 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谢谢你们, 你们用小读者的方式, 读懂了冯骥才爷爷的心,其实, 冯骥才爷爷就说过这样的话。他的写作就是———

生:人为了听见自己的心才写作。

师: 冯骥才爷爷作为画家,他还有一句话———

生 :为了看见 自己的心 才画画。

师: 插图是课文的眼睛,插图也是文章的眼睛。知道吗? 冯骥才爷爷也为《花脸》画了一幅图,他自己的画,想看吗?

生:想。

师:题目就叫《寻觅》 ,那他又在寻觅什么呢?

生1:寻觅童年。

生2:寻觅童年那些美好的回忆。

生3:寻觅快乐。

师:真好,原来语言与画面之间共同的通道就是———

生:儿童。

师:就是———

生:自由。

师:多好啊,同学们,原来自由、快乐就是儿童的解读,就像巴尔扎克说的那样———

生( 读)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 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师:一起读,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

生:一股强烈的欲望。

师:这强烈的欲望,不就是你们想展现的自由、向往的自由吗? 小说《魅力》、电影《美丽人生》 又是怎样展示童年,带给我们对童年怎样的思考呢?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童年的思考走出课堂。同学们,下课。

【评析】

播下一粒“留住童年”的种子———观《花脸》课堂教学所感

从教师到教研员, 从中学到小学,从农村到省城到京城,始终站在课堂里的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诠释着她所主张的“生长语文”的核心理念 : 在生活化 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中,整合课内外资源,构建“言”“文”共生的生态课堂。

这节《花脸》首先体现出的是王老师对于语文学习规律本身的尊重,那就是什么样的文章便还它什么样的味道。身兼画家和作家的冯骥才,其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的画面感,其绘画与文学在散文里得到了无痕的融合———满篇语言都是画面。《花脸》可以看作是关于“童年 ”放胆去闹的连环画:画面里色彩渲染的英雄凛然正气,画面里线条勾勒的小男孩的神气与父亲的滑稽。然而,画面与文字的联系该怎样让学生体验到呢?王老师特别擅长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以体验, 学生通过看插图、听音乐、朗读、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文本的世界与个人生活的世界建立联系,体验到冯骥才用自己的如花妙笔,不仅描绘出充满童趣的画面,更隐含着作者对童年的思考。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语言、思维与精神共同成长,从而创造出“言”“文”共生的课堂。

“言”“文”共生的课堂,需要学生自主体验、自我生成,切忌生硬灌输。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乐于探究,实现生长?质疑,以及由质疑所引发的顺学而导可以说是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教师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疑问,并将学生的疑问恰当整理、分类处理,选取学生质疑比较集中的核心问题作为共学环节的主问题。这样的设计,将传统语文课上教师以自己提出的核心问题占据课堂的方式彻底颠覆。同时,对于除了核心问题以外的学生的其他问题,王老师避免了只问不答、有问忘答、问此答彼的弊病,将其编织在教学过程的适当环节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解决的是自己和同学提出的真问题,于是语文的学习便成为创生意义学习,而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童年的课堂。

特别是到清华附小之后,王老师受清华附小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影响,开始深入地思考自己课堂的走向。于是,“情感·思辨”成为她课堂的主线。课堂上随着文章的理路,学生感受到童年的情趣与无奈。同时,教师由学生的发言和质疑引发的追问:“那有限的自由里, 为什么要勒着自己呢? 难道我错了? 究竟是谁错了呢? ”激发学生无限的关于童年的思考:自我的与他人的、昨天的与今天的、实在的与想象的……学生 在对于儿 童与成人 、自由与约束的思辨中达成了与儿童世界的互通、与成人世界的和解。

上一篇:耿家庄夺旗争星事迹材料下一篇:《把事情做到最好》读书心得个人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