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思考

2024-04-23

实践思考(共6篇)

篇1:实践思考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各方面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实践能力不仅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一,转变观念,把语文课变成实践活动课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知识的主动自学的求知和探索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我们可以把固定模式的语文课上成形式丰富的表演,朗读比赛,演讲,讨论等活动课.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比如,在讲学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大象博士请助手》《西门豹》等文章.由于大象博士请助手一文中涉及的小动物较多,因此学生在小组表演中基本上每人都有表演的机会.《西门豹》一文中有西门豹,巫婆,官绅,老大爷,老百姓等角色,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学生要进行表演,就会主动地熟读课文,理解大意,这样才能体验角色,演好角色.再如,对于一些写得比较优美的文章,可以进行朗读或背诵的比赛,如《夏天》《虹》《荷花》等文章.这些文章的语句优美,适于朗读,背诵,加上课件的辅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进行朗诵,背诵,讲解等等活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而且学生的自我表现力也在逐渐增强.只有合理地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从而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能力.二,转换角色,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协作者.要处处做学生实践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学习有关资料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与学生共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真正起到实践的效果.正是在教师正确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里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学生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标,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帮助学生的成败得失上.这种主导作用导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暗示.(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实践欲望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上,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他是人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人类周围的环境是非常丰富的,让学生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甚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这实际上就是孩子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世界奥秘的过程.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那

他的学习动力就更足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当上完一篇有关养小动物或植物的文章时,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小报告,大多数的学生动作都较快,而且写的篇幅也较长.因为养殖是大多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二)广泛搜集,善于获取资料,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

对小学生而言,搜集资料是比较适合他们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资料搜集,找到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摘抄下来,或者动手建立一个简单的课件,网站等.如在学《说茶》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利用网络查找一些有关于茶叶的历史,茶叶的种类等知识内容.这样学生搜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们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就会很好地进行筛选,整理,综合.当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学生汇报的结果也真是五花八门,有编小报的,有幻灯片加解说词的,有编网站的,有绘图的等等形式.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从中学到的知识,最深的感受,等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内心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使学生在“我能行”“我要学好”的良好心态中学习语文.在广泛搜集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分析,理解,裁剪,整合等方面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课外知识,弥补教材的局限性,发展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等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意志,使其养成稳定而持久的主动寻求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其自身素养.无疑,课外的广泛搜集,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又使他们掌握了许多课外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所必需的各种综合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较大的提高.(三)创造机会,提供学生实践活动的舞台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较重的分量,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每次语文的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校举行的各项大型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性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渗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入实践活动.这样,在活动中学生没有被任何的思想包袱左右自己,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当学校在组织春游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跟随讲解员,认真聆听内容,试着复述讲解的内容.等到休息时,组织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记忆大比拼”的竞赛,让获胜的学生回家后将资料进行整理,并把学生的整理资料展示在宣传窗里.也可以让学生带上一个小本本,记一些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如果在秋游时,可以让学生捡一些飘落的树叶,让学生粘贴一幅带有说明的树叶画,等全班每个学生都完成之后,所有的作品一起展示,并让学生自己投票选出最有创意的,最佳想像,最……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利用当时当地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形式,内容和机会.我市每年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西湖博览会,教师趁此机会可以带领学生集体去参加西湖博览会活动等,也可让学生双休日跟随家长参加活动.也可将教材中的内容拓展到社会中去搞一些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等.(四)结合学科,适时适地创设实践内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历史,地理,自然等各学科知识;语文教学的目的既包含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又有思想品德的的陶冶,智力的训练和美育的熏陶等.因此,语文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

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学习,应该以语文书这小教材为点,以各学科知识为面,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走开放型的语文教学之路.如在一堂二年级的劳动课中要求学生掌握怎样包书面时,教师除了训练学生包书面的技能,同时也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一边包书面一边述说包书面的先后次序.学生不仅学会了包书面,而且还学会了能用先后次序的词述说整个包书面的过程.三,开展语文实践能力培养所取得的显性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必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我能行”“我要学好”的良好心态中学习语文,学习兴趣就越浓厚.(二)引导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懂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深刻地说明了方法对学生是多么重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己的主动探索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运用语文的方法.任何一种实践,都离不开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语文实践也不例外.因此,有了方法,知识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倡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便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的理想境界,是我们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索,能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带着“我要学”的思想在进行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主动活动”.学生自愿参加,自己选择内容形式,自己分工,组织,编排,基本上是独立完成.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而语文实践活动注重的是语言性,因此,各项活动的目标都脱离不了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大块内容.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所取得的成绩要比单纯接受知识要大得多.在这样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得更快.总之,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目的,同时也指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那就是实践.相信如果今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能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就一定会达到.

篇2:实践思考

陈 洁

(江苏省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篇3: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一、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仿写典型段落、给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写信、续写结尾、扩写情节、给课文配画、进行朗读比赛等,使课内学习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都是有好处的。如在《乌鸦喝水》一文的教学中,我以让学生演课本剧的形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上,我抓住“小乌鸦边走边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句话,以“乌鸦边走边想”为突破口,让学生猜测乌鸦可能采用的方法,启发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大胆设想、推测此时乌鸦是怎样走的、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设想乌鸦可能的神态、动作、表情、语言等。然后请一位学生头戴乌鸦的装饰上台扮演乌鸦。(此时的讲台中央放着一只瓶口很小,只装着半瓶水的瓶子,旁边是一颗一颗的小石子。)

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对语文内容、情节作合理扩充后,表演开始了,只见“小乌鸦”绕着那瓶子,眼光紧紧盯着那瓶子,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怎么办呢?好不容易找到这瓶水,我怎样才能喝到那瓶中之水呢?”只见它伸长脖子,想把嘴伸进瓶子去喝水,可是这瓶口实在太小了,容不下它那张此时显得大了点的嘴巴。于是乌鸦又绕着瓶子走起来,还不时用手(翅膀)搔搔自己的后脑勺。不一会儿,它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它走进瓶子,伸出双手(翅膀)抓住瓶子,想把瓶子捧起来喝。无奈乌鸦的力气太小了,那瓶子太沉,试了两下后,只好摇头作罢。乌鸦只好再次绕着瓶子转起圈来。这一回只见它张开大嘴,准备向瓶子的壁啄去。它自言自语道:“这水是被壁挡住的,只要把这壁弄破,不就可以喝到水了吗?”顿时,乌鸦显得高兴极了。谁知那壁太硬了,一口啄上去,竟纹丝不动。这时的乌鸦只得望“瓶”兴叹了……

就这样一连试了好几种方法都没有成功,可乌鸦一点也不灰心,还是继续动脑筋想办法。这时,乌鸦看到了地上的小石子,再看看那只有半瓶水的瓶子,看看瓶子,再看看石子……那乌鸦似乎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突然,乌鸦眼睛一亮:“啊!有了!我只要把那小石子搬入瓶中,那水不就会升高了吗?水位一升高,我不就可以喝到水了吗?”于是,乌鸦很有耐心地衔起地上的小石子,一颗颗投入瓶中,水位渐渐升高,小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二、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写作实践活动

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动物、植物、人、事等,写观察日记;组织参观、游览活动、写游记、参观记等;启发学生创造诗歌、科幻小品等。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习写作,如开学初,写写新老师;“三·八”妇女节给女老师、妈妈写封信,说说心里话、自办小报、给图画配文字说明、讲故事、给父母、同学画像、练习人物外貌描写、编写童话故事、写童话剧本等。

“他很满意,没有人打搅他写信,他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是《凡卡》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形象地写出了凡卡写完信去寄信时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凡卡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去推猜测,并把它写下来,这样就可以在加深理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习作水平。

经过一番沉思后,学生作了这样的推测。凡卡可能在想:感谢上帝,在整个写信的过程中没有人来打搅。今天老板、老板娘、伙计们都到教堂去做礼拜了,我才有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给爷爷写信,要是他们回来的话那就糟了。现在,我要早一点把这信寄出去。

三、结合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朗读比赛、组织举办故事会,讲书中的感人故事、写读书笔记、举行知识竞赛。期末班级召开“读书活动汇报会”、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自创自诵诗歌、自写自讲童话故事等,形成读书的浓郁氛围。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现在作为课外补充阅读的内容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陶罐和铁罐两个角色充满了兴趣,外加文中两者性格鲜明的对话就更添浓郁的人文色彩,谦逊与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学生非常爱读。在读书汇报会上,两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陶罐和铁罐的头饰分别戴在自己头上,上台表演。第一遍,学生把铁罐的傲慢轻蔑,陶罐的谦虚和蔼通过对话表现地淋漓尽致;第二遍,吹胡子瞪眼睛的铁罐与一脸无辜的陶罐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自编自演中思维得到了启发,口才得到了锻炼,心灵得到了陶冶。

篇4:实践的思考者 思考的实践者

李玉新,中共党员,2003年作为湖北大学附中的首位特聘中学教师走上工作岗位,2004年被任命为教学校长,2008年被任命为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武汉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武昌区教育学会语文常务理事;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科研协作体高级参事,教育部西部教育顾问。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由湖北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全日制公办中学,始建于1957年,2004年9月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授牌为“武汉市示范学校”。学校位于武汉长江二桥武昌桥头附近,校园环境优美,布局精巧别致,是绿化美化的现代园林式学校。学校连续七年获得武昌区高考质量一等奖,每年高考重点、本科、专科三线保优率均居武昌区前列,高考升学率达98%以上,真正实现了“低分高出”。

下面就学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对李校长进行访谈。

卫:李校长,您好!湖北附中近年发展迅速,形势喜人,请您谈一谈湖大附中的办学理念。

李:湖北大学附中自1957年创办以来,走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在继承和发扬湖北大学“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矢志不渝”的“习坎”精神的同时,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和提升自己的办学思想,坚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而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基本方针。

卫:特色是一所学校成功的标志,校长怎样才能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

李: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在探索建构学生主体内化的德育激励机制,我们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辟德育激励工作新空间,拓展德育激励工作新视野。我们充分利用“两课三会”(课堂与课外活动,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会与班级评讲会)、“两假三活动”(寒假和暑假,夏令营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两室三基地”(实验室和图书室,国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面实行对学生“五开放”:开放要求,增加自主体验性;开放空间,减少封闭性;开放形式,注重实效性;开放过程,体现整体性;开放考评,防止偏见性。在开放过程中强调“五渗透”:传授知识中渗透、教师行为中渗透、创设情景渗透、对话交流中渗透、信息传播中渗透,由此,强化学生德育素质的内化与积淀,使他们不仅从理论上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通过实践体验到“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几年来,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制性、单调性所带来的低效率这一老大难问题,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内在发展要求出发,积极构建学校的德育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就能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理想人格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的自觉行为,就能达到提高学校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实效的目的。

卫:李校长,怎样才能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呢?

李:我的做法是尽量淡化自己的行政身份,不用简单行政手段,而是站在教师专业成长角度,以一个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理解、沟通、商讨的情景中,将自己的理念渗透其中,以便构建一个学习、研究、探讨的交流系统,使自己成为一个交换意见的合作者,一位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指导者。

卫: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也是校长的治校之本。“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那么,李校长,怎样才能带出一批好教师呢?

李:应该说,没有一个校长是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办好一所学校,要有一批好教师,构建一支梯队合理、素质整齐、整体优化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校长要抓好两种人的培养:一种是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培养。一流学校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名校需要名师支撑,再整齐的教师群体也必须有自己的带头人,没有带头人的群体,必然会产生群体惰性,使整个队伍走向平庸。尽管大多数名师的成长主要靠自身,但校长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比如,校长要不断地鼓励教师成就一番事业,强化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同时,还要为他们的成长铺路搭桥,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机制、宽松的环境和活跃的学术氛围。第二种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着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学校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岗前培训、师徒合结对、分段考核,压担子、铺路子、给法子等措施,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卫:校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因此校长应具有卓越的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成功的校长,您对治理好一所学校有什么切身体会和宝贵经验?

李: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再先进,没有管理,就不会有成效。一个校长如果没有管理才能,就如同一个小说家只有想象力,而没有表达力。作家的成功在于能把自己想像到、感悟到的东西,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没有这种能力,就不成其为作家了。校长如果只有理念,没有卓越的管理才能就很难把学校办好。

我认为校长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校长必须要有足够的威信,以其品德、学识、才能、作风、气度等凝聚成校长角色的特有魅力,对全校师生产生足够的个性吸引力、工作吸引力和学术吸引力;要善于运用感情的力量,凝聚人心,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的积极性,为实现校长所确立的办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二是要有科学的管理行为。校长应遵循对学校职能和管理职能的认识,根据办学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管理障碍,创造多种条件,使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处于良性运行状态。科学在于按照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把握时机,正确决策,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事、内与外的关系,使工作目标、运行机制、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绩效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校长的科学管理就是通过主体管理达到群体性的效果,充分发挥管理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卫:湖大附中近几年来校园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您谈谈您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看法。

李:现代管理学认为,文化管理是学校全部管理工作的三大支柱之一。我认为,文化管理可以激活人的思想,凝聚师生的感情,调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施文化管理,质言之,就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要做到优人一等,主要依靠自己的“软件”,即依靠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积淀。

我认为,一所名校就名在有自己的学校文化。它是这所学校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而又有自身个性特点的办学理念的形成、积淀与发展。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她有传承、吸纳、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学校承担了这样一种功能。但是没有一以贯之的传承,没有与时俱进的发展,不能在一批批教师身上体现出来,不能在一代代学子身上传播开来,就不可能形成学校文化。名校之所以有名,就在于它的学校文化既渗透在学校内部的一切方面又体现在一代代师生的身上,还不时影响着社会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卫:您能不能谈一谈您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李:我校从2005年初成立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积极探索“主体内化型”德育创新模式,逐步形成以“成长”课程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系列,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开展信息技术与创新素质实践活动,开发并完善以“信息技术与创新素质实践”为主干的校本科技活动课程系列,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开设艺术欣赏课程,开展各项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该项探索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更全面有效地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

有专家说,“现代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策划师”。李校长以一种前瞻性、预测性、全局性的思考与研究,决策着学校的组织发展,设计和规划学校发展的蓝图及模式,开发并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提高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李校长作为一名“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用理想引领,实干铺路,在机遇中求索,在拼搏中奋进,用辛勤耕耘铸就学校明天的辉煌。

篇5:实践思考

苏延清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它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本文笔者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具体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活动开发校本、评价、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它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勇于实践、积极尝试、大胆创新的精神。作为一个新的稚生事物,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和重视,但是,我们很多一线的老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里,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开展该项活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理论学习,理解课程体系目标;

要把握好一项事物,你首先就必须了解它。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往往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实践、服务、技术实践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门发展性课程,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回归学生本性,解放学生的个性是其基本价值追求。纵观这一次的课程改革,笔者认为首先是一场观念的改革,观念如何转变,历史与实践证明,学习不失为有效的办法。故此,承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导的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设之前组织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及新课程结构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了解,并掌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活动内容等基本理念。教师人手一本由国家实验区长沙开福区专门对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的一个经验汇总《体验新课程》。并通过派出教师向专家学习。曾派出2名教师参加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专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的专题培训,并由这些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辐射培训,通过参加这种高级培训活动及自己组织的辐射培训,使国家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能及时贯彻到学校,为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还采取了录像分析培训法、互动式培训模式、实话深度会谈式培训和活动观摩式互动等培训方式,使广大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架及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的职责,使教师在活动的指导上不致于盲目而显得无所适从,也为广大教师提供发展创造的空间。

二更新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有些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等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宗旨。如有的学校仅安排一名教师,固定课时,用征订的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授内容;还有的学校、教师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小组或学科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专题完全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诚然,在实验刚刚起步,借鉴资源包的内容组织活动、开拓视野是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以过去开展活动的经验为切入点更是可行的,但关键是要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管理和

1组织形态上有所突破,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

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颇深,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还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目前,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表现在善于传统式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他们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学生将不知所措。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力不从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它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如果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活”的课程,那么他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的课堂,曾经看到一位老师总结了他们学校的做法是: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合我们的课程。

三、开发校本,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纵观新课程,它留给每位教师上课的空间更广阔了,选择教材的权利更大了,老师背上担子更重的同时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教学资源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是没有东西可以活动,而是有太多的活动我们没有机会来搞。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校本课程就是一笔很大的教学财富,它是由地方学校根据地方特点,学校实际,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方式,对国家、地方、其它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变成更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自行直接开发新的课程,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区资源、学校资源,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突破口,依托社区资源,设计与社区生活和文化相关联的开放性课题开展活动 ;其次综合实践课题资源来源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四、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应该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应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很难用一条尺子来衡量。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操作中,自我成长档案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老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根据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的特性,我们实行了这样的评价标准,课题报告和研究计划占总分的20%,过程记录占50%,研究成果占30%,根据总分的高低分为A、B、C、D(优、良、合格、基本合格)四个档次,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成绩记入学业总成绩中。

五、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扮演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教学延伸的双重角色。

由于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敬业精神的不同,各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笔者近两年对该县(区)106所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做了一次次调查,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开设该门课,城区中小学开设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区别,有12所中小学开展的情况比较乐观,多数学校形同虚设。有相当部分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对该课程的理解不够,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课外活动,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造成场面热闹,劳师动众,不乏有“作秀”之嫌。还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学生活动简单活动理解为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课时,但由于中小学

开设的课程较多,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许多中小学都实行弹性学制,遵循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原则,其中1课时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内,2课时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这是目前可行的举措。

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既不能集中课时“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由于实施分散课时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实施一个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长大一年半栽,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的作用应是活动的指导着、组织着,教师要处理好课堂和课外的正确关系,可以说课内打基础,课外出成果。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解决学生在活动中的棘手问题,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外的调查实践上。2005年笔者曾引导七年级(3班)的学生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在科组所拟定的“走进定西”大主题的前提下,大家经过充分酝酿,逐步拟定了“安定区乡土地理调查研究”的专题性研究课题。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和兴趣,自愿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本组的活动主题和目标。学生确定的小主题有:“小流域治理成果斐然”、“马铃薯产业誉满国内”、“高效旱作农业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等。通过对安定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归纳、整合,尽可能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扮演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教学延伸的双重角色。

篇6:学习、实践与思考

就“教师专业发展”,我一直都在思索着几个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哪里出发?

2、教师专业发展应在哪里生根?

3、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什么样的人?

一、从课堂出发。

课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要服务教学和育才这个主题,说具体点,就是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它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学校同事的合作与交流,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基于对学校现状的分析与诊断,从教师课堂这个出发点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与思考:

(一)现状分析 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处于中游状态,教师队伍的结构较为合理,人才发展空间较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我校校园文化特色明显,初中标准化建设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相对于硬件建设的完善,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更为迫切,而教师队伍的现状也有令人堪忧之处:

劣势一:学校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能力问题——老教师多,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严重匮乏,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

二是结构问题——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部分学科尚无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

三是职称问题——中级职称教师相对数量少,影响了年青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劣势二:影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教师科研能力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是区级骨干教师数量相对偏少,优质教师的缺乏正逐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保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迫在眉睫。三是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在逐步实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如“干好干坏一个样”、“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

四是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由于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缺乏严密、完整的培训体系,造成当前高职、骨干敦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确定发展目标

基于我校教师现状,我们确定的发展总目标:创建有我校特色的自主发展的教师团队,营造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探索教师发展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迅速成长,造就一支会教学、会科研、善于学习的教师队伍,在规划期间培养一批水平较高的校、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

第一层次目标:通过讨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记录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以及校本研修等活动的开展,对教学能力不强的中青年教师,促其较快接受教育新理念,向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学习好经验,较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优秀的教师。

第二层次目标:对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老师,通过校本研修使其尽快更新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技能,促其成长为校、区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第三层次目标:校、区级骨干教师,通过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专家引领等,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

具体目标:每个教师要通过学习、进修、参加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及校本研修,诚品读书会等活动,实现知识更新、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大大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实施策略

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和校本研修主渠道,围绕“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反思-指导”主流程,坚持以课改为核心,用课改的新思想、新要求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学习交流系统,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具体措施为:

(1)重文化:学校通过五年发展规划与行动纲领的制定,注重加强教师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的建设,在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中,升华教师的专业精神,在目标引领下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从而寻求办学的核心支撑力。

(2)督学习:全体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定期对规划内容进行自我诊断与评价。要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积极参加诚品读书会活动,读1本以上教育教学专著;跟踪阅读1—2本教育教学报刊杂志;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摘抄或以其他方式搜集、整理一定数量的理论资料。

(3)抓备课:积极参加教研组集体备课,共享备课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教师合作平台,实现备课互助、资源共享。每月开展教师诚品读书活动,通过推荐书目、读书交流等,倡导教师多进图书馆、多读书、广读书,做读书笔记,充实更新备课资源。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以及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整合应用能力,拓展备课资源、创新备课手段。

(4)磨上课:借助区教育局“两个关注”活动的开展,对每位老师的常规课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指导。一是通过落实教学常规行动,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常规。二是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三是开展课堂技能竞赛活动(三优、五优),通过教师间互相听、评课,切磋课堂技艺,商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整体授课水平。

(5)促交流:建立新的听课制度。校级领导进行“指导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作具体的指导;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进行“研究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进行研讨;教师间进行“互助性听课”,主要是教师间通过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立足“听-说-评”活动,开展听课评课交流反馈制度。因为这些活动立足学校资源,直面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教师的专业状态,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有针对性、诊断性、启发性。利用一切可能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接触最前沿的教育教学资讯,了解名校的发展状况,吸收其学校成功的经验,从外部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刺激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也为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党员生活会、读书交流会;开展教育思想、方法和校本研修大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激烈的辩论,使教师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实行教师结对活动,促进新老教师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6)倡反思: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起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制度。教师要以检查、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为手段,监控、诊断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写课后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使老师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的成功之处,增强自信;也让教师能及时总结发现教学的错误和败笔,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反思”,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专业不断成长。撰写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读书心得,教育故事等,开展评比,汇编交流。

(7)重指导:依托“江仲林工作室”,充分发挥知名教师的辐射作用。认真落实《台北路学校江仲林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强化措施,扎实开展,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并使其中一部分人脱颖而出,形成在市区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团队。

(四)实施步骤(略)

(五)机制保障(略)

(六)工作轨迹

这几年,在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化的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并且根据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措施,以促进我校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为了让教师们能够快速地成长起来,提高其专业技能,我校利用江中林老师的名师效应,率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选出年轻的骨干教师作为名师工作室里的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在一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了研究型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工作精神、工作方式与工作能力又逐渐在全校老师们中间形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全面地提高了我校教师们的教研能力。

另外,我校还建立了首席班主任工作室,使一批优秀的班主任代表得到了培训的机会,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地完善。通过骨干教师的培训,再让这批教师带动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实践,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以书为伴,全员读书

校园读书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研究方式,我校成立了“诚品”读书会,尽可能营造不懈学习、严谨讨论、和谐交流的读书氛围,将个人的学习纳入群体的研究过程,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学校定期举行读书沙龙,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教师书吧为老师们提供了看书、借书的平台,还开辟学习栏目,定期展示教师的学习成果;围绕研究主题,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并进行文章推荐,“美文共赏”,使广大教师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吸收更多的新经验。现在,老师们养成了每月必读一本书的习惯。特别是教育方面的书,深受老师们的欢迎。精神上丰富了,教育理念更新了,老师们的教研水平自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

3、有效的教学指导

学校要想发展,教师的教学是关键,为此,我校实施了“八个一”工程,即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设计一节优秀教案、上一堂高质量公开课、出一份标准模拟试卷、设计一份好作业、制作一个优质课件、接受一次业务能力测试。通过这样的活动,全校老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将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我校还请了专家来校对骨干教师们的教学进行指导,然后带动全员的教学热情,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除以上的几点以外,我校还建立了“心晴” 工作室,由心理健康教学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定期对教师心理把脉,准确把握教师的心理状态,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

(七)对课堂的反思:

1、谈到课堂无法逃避地就会与质量产生联系。

作为校长应如何引导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更科学合理地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建设?

(1)引导教师从十个方面进行课堂的“问课”:

一问教学结果:学生会不会?作业交不交?作业抄不抄?成绩好不好? 二问教学效率:师生累不累?时间长不长?作业多不多? 三问备课质量:理不理解课标?教材?学生? 四问教学艺术:

五问领导才能:听不听?服不服?爱不爱?追不追? 六问教材开发:有无自己开发的补充教材

七问三课表现:组内讨论课—校内研究课—校外展示课

八问基本建设:有无经典课例?参照性课件?基本题库?新老师有无蓝本?老教师有无风格?

九问双向构建:制度程序——行为改变

十问特色建设:有无优势学科?强势教师?攻关成果?普适性经验?

(2)引导教师从八个方面思考:怎样做最能让学生学得最好? ①、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②、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稳定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敏锐度洞察力、卓越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

③、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④、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⑤、不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⑥、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⑦、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⑧、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2、谈到课堂无法逃避地就会就会涉及到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校长为核心的团队是改革学校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学校就通过文化建设和机制建设促进教师从“专题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动,实践反思”等四个维度推进有效课堂的建设。

(1)帮助教师从五个方面分析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 ①学科的定位和价值的理解不够深入 ②学科知识面较窄,专业素养不够丰富

③观念陈旧,没有确立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④教学方法呆板,没有在继承传统上有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⑤关爱每一个学生,悉心研究内驱力的并不高 建议:细心诊断课堂,形成归因分析。

(2)学校要从三个方面建立好课标准,引导改进,准确评价。好课的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生学三方面评定 ①从教学目标而言——设定确切,达成度高 其

一、全面落实“三维”(学会,会学,乐学);

其二、以简驭繁,使学生易懂,易掌握,当场问题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其三、学生受益面大,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效率高。②从教师教而言——教师有效的主导性“教”是为了“学” 教学内容——准确,整合,本体 教学思路——清晰,凸现,合意 教学方法——激活,引导,相长 教学素养——思想、专业、教态

③从学生学而言——课堂教学气氛浓厚,体现学生主体性(3)帮助教师从五个方面提高课堂有效性:

①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细化组织、问题化组织、操作化组织)②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力求三个发展:知识体系发展,认识规律发展,激发内驱力发展;

③积极推行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有效性; ④“学导式”教学法;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主线:教师的启发 编制“学案”和“教案”

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教学文化的熏陶

其一,制定各学科的学习规范要求:预习读书,听课记录,练习作业,订正改错,复习整理,规范写字,朗读习作等,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

其二、规范教师的教学习惯,以教师的教学规范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在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上生根。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学校应以校本开发与课程实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平台,让教师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生根,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1、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答案很简单,也很直接,它就是课程。说得更明确一些,也就是课程中学生感觉最吃力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课程就是指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的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每单元的内容、各种作业以及思想教育的内容。课程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计划、展示、成果、测试等。重点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所经历的事情,即教师讲授的要对学生进行测试的那些内容。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课程涉及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

丰富性课程(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发展性课程(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发明等)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诊断问题、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研究者。

2、树立课程即教师的意识

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这种教师角色,倘若对于理想与理论没有充分的了解,那么,这种转化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教师专业化”只能依靠“学习型组织”的专业对话、自主判断、行动研究、行动伦理来驱动。从现代经营主义思想来看,“所有教师都是管理者”。特别是从课堂教学层面看,教师理应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班级的管理者。

目前我们台北路学校作为全市的涉台教育基地之一,开发了涉台教育的校本教材--《“拥抱台湾”教育读本》,而正在开发的是以我校校训――“小信诚,大信立;人品真,学品优”为主要内容的“诚品”校本教材。

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①基于“教历”的教师发展

每个希望获得专业成长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历或历程作全面、真实的记录与分析,这就是教历研究。这种研究要求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改进教学实践的目的。

②基于“研究”的教师发展

“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一种自觉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和过程。

③基于“教学合作”的教师发展

教师教学合作是在原有分科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何种,将各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或者重合交叉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合理延伸,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最大的整合功能,并由多个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④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

在操作层面,要观念先行,树立教师的自我意识,这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前提;而后要有自主能力作为行动支持,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一切的目标都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实现;最后自主发展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它是自主发展的平台与保证条件。

⑤基于“反思”的教师发展

“经验+反思=成长”。构建“教学情境—意识到关键问题—提出其他方法—新的尝试—专业结构的形成、改变或强化”的五步反思模型,采用“理论学习—对教学情境进行反思—自我澄清—改进或创新—新尝试”的操作程序,可运用反思日志、课堂实录、听取学生意见、与同事交流等具体方法。

⑥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发展

同伴互助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互助方式,以发现和解决教师现有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团队合作、经验分享等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经验分享,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也有助于学校良好组织文化的建立。

⑦基于“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

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核心任务是帮助教师实现新理念与适宜行为的对接,将不适宜的行为进行剖析,找出共同适宜的策略。专业引领实质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通过专业引领,将自上而下的指导活动与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将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理念的践行能力,这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什么人? 当今的教育面临更多的难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对教育内涵发展的呼唤、对教育均衡的要求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队伍建设,因为队伍建设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基于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的“教育家办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表示,只要是为教育作出很大贡献、取得成就的人,就是教育家,这没有什么可以谦虚的,这是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而概率最大、最容易成为教育家的是校长。因为校长有着相对独立的空间,有着一定的资源基础,有着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条件,所以更容易成为教育家。于是,打造“教育家型校长”,这一鲜活而紧迫的时代命题跃然而出。“从内涵与特征上来分析,教育家型的校长应具有强烈的教育情感、高远的教育追求、忘我的奉献精神、主动的专业发展、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教育实践。”陈玉琨如是说。

作为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引领学校不断创新的学校决策者,必定是有着先进乃至独特教育思想的人。今天的教育最紧缺的无疑是有智慧、有思想的教育家型校长。他们最大的特点便是能推陈出新,有着自己成体系的或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善于学习、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能沿着自己的办学轨迹不断上升,而支撑他们高昂着头前行的便是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崇高的教育情怀,以及踏踏实实的不唯名、不唯上、只唯实的“以师生为本”的朴素理念。

成为教育家型的校长应是我们在座各位校长的理想与追求。只有坚定这样的信念,我们才能做个真正的领跑者,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每次,当我们决定退回一个不超越自我的界限,我们就会有许多的借口,借口正好是梦想和希望的毒药。而教育名师们会适时地敲醒我们:没有任何借口!因为教育需要我们这群追梦人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用敢于担当的情怀、用激情浪漫的情怀去坚毅地跋涉、执着地追寻。

上一篇:做单经典语录下一篇:篮球比赛加油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