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实践与思考

2024-04-20

绿色发展实践与思考(共6篇)

篇1:绿色发展实践与思考

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们皋埠镇中学是2003年浙江省绿色学校,自创建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本着“尊重人和完善人”的宗旨,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融入到学校环境教育的全过程,将知识、践行和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我们又提出了“绿色教育”的口号,我们认为,绿色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教育,而是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赋予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从学生的心灵出发,以教师崇高的人格为动力,以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为主要内涵,强调灵魂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在社会实践的纯净环境中逐步使学生走向成熟,得到升华。

关注人的和谐进步与成长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更是我们积极倡导、努力实践的教学共识。教师的发展,是推进新一轮课改,让新课程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基础和保证。结合我校优秀教师群体日渐形成,年轻教师队伍不断庞大的实际,立足校本,开展校本化的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与有效途径。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生命的展开过程。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使教师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

为进一步推进校本教研文化,营造和谐中求发展的文化氛围,我们又把“绿色”的理念融入了校本教研,使学校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个教师发展的氛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以着力构建绿色教研文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教育界人士所接受。在我国,广大教师结合教改实践、总结教育经验、开展教育实验,涌现了像李吉林、顾泠沅等一大批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也涌现了一大批的教师研究成果。这些实践和研究成果,不仅繁荣了教育科学研究,而且还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有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看,通过校本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适合我国国情。教师继续教育是世界各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国内外普遍的教师专业化途径通常和高校或者国家指定的教师培训机构紧密相联。这种培训能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以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分布面广,人员编制紧,工作任务重,工学矛盾突出,只能短期培训而无法细水长流,教师培训经费不足。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抓好校本研究,才能为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才能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动力。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同时强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对于校本教研本身的研究比较普遍。如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文化》,苍南县灵溪镇第一中学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点研究课题《“多元互助”式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佳木斯市第十小学的《关于加强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研究》,佛山市顺德梁季彝纪念中学的《加强校本教研,构建学习型学校》等。这些研究与实践都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都起到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效果。但就如何挖掘校本教研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如何挖掘学校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方面的思考还有待深入。我们认为,文化是一种沉淀,它可以形成氛围,氛围可以影响并塑造群体。教研共同体的培育需要有丰富的文化营造,如果说制度给予我们的是保障与规范,那么文化给予我们的就是力量与生机。因此,赋予校本教研以文化内涵,必将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

明确提出绿色教研文化概念的,比如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的课题《建设教研共同体 培育绿色教研文化》,它强调以区域为单位,通过制度保障和文化营造来致力于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致力于培育绿色教研文化。其绿色的含义主要包括以

节约教研成本为出发点的优化、共享教学资源,加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指导,引导资源的共同开发与资源共享;以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的专家本土化工程;和以教师发展为出发点的加快教研成果转化。此外还有浙江奉化宝韵幼儿园《幼儿园绿色教研文化的研究》等。

我们认为,绿色教研文化是教师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它是蕴涵着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的校本教研,它把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教师的成长目标凝聚在一起。在这里,管理者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期待。在这里,每个教师都能够享受专业提高的快乐,享受培养学生成长的快乐。因而我们倡导绿色教研文化,是全体教师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教研工作规范、教研工作氛围的总和。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内容

建立较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同时,把学校绿色教育的特色融入其中,赋予校本教研以和谐、人文、民主的绿色内涵。促进校本教研,成就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通过学习培训、课堂展示、教学比武、组际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主动发现问题、捕捉课题、自我反思,让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针对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掌握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教改需要并有意识地寻求各种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使其看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光明前途为目标;发挥专业引领骨干教师的作用,定向培养各学科校本教研骨干教师,并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其尽快成长为区、市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促成这部分教师尽快向“学科专家型”的角色转变为目标。

(二)预期目标

(1)构建绿色教研文化的保障机制,如实施计划、评价指标、激励机制。

(2)探索构建绿色教研文化的途径。

(3)通过研究,实现学校教师的全面发展。

(4)总结实施绿色教研文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有效对策,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让全校教师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而得到真正的专业化发展。

(二)个案研究法。选取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包括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考察其成长轨迹,研究其成功经验,从中发现某些普遍性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08年1月——08年3月】

(1)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撰写课题报告。

(2)制定保障机制,包括实施计划、评价指标、激励机制等。

2、实施阶段:【08年4月——08年10月】

(1)调查教师对教研方式的需求。

(2)调查年轻教师的专业素养。

(3)制定实施绿色教研文化的计划。

(4)分教研组、备课组实施绿色教研文化的计划。

(5)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6)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反思教研活动的改进方法。

3、结题阶段:【08年11月——08年12月】

(1)将实践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得出初步结论。

(2)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人员分工

桑建平: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的实施,具体审核课题研究方案和实验总结报告,领导和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孟茂盛:执笔人,制定实验方案,课题研究实施指导,撰写实验总结报告。秦永第:课题组成员,具体指导各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的实施。金建光:课题组成员,负责实验的调查与资料的收集。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皋埠镇中学作为浙江省示范学校、浙江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和浙江省绿色学校,具有较为完备的各种教学设施和较为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拥有诸如市级先进教研组科学组那样的敢想敢为的教研团队。学校日常开展以教研组、备课组组织的各项主题式教研活动和校的“绿苑杯”教科节系列活动。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校、区、市等举办的论文案例比赛、课堂教学比武和各种技能比武等;同时加强理论学习,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理论或专业书籍,以更新教育观念;要求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或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有关随笔,并由各教研组在年度内编印结集。

学校已经创建为越城区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工作领导机构,制订了《皋埠镇中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皋埠镇中学校本教研三年发展规划》,对学校教学、教研、教师发展提出了恰当而明确的要求,规划的目标清楚、分工明确。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有校本教研的专门内容。学校行政会议对校本教研有专题研究。校长身体力行,为主申报、承担2006年绍兴市教育教学规划课题《“道德与修养”学业管理和评价的实践研究》的研究。

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案例研究和教学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的情况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提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三年来,学校共有4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获奖论文、案例等近300篇,均居同类学校前列。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校相继开发了绿色教育读本《我们与绿色同行》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让青春在绽放中飞扬》,开发了以绿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发了以《美文欣赏》、《吼山》文学刊物为载体的人文教育。

《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2007年12月

篇2:绿色发展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结合西安市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探讨发展绿色食品对西安“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来,从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出发,西安市始终把绿色食品开发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求、扩大出口、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截至目前,西安市已有绿色食品企业24家,绿色食品产品48个,受到保护的农田面积32万余亩,年产量36万吨,销售收入3.5亿元。在产品种类上,形成了以果、奶为主导,饮料、酒、保健品、生产资料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绿色食品出口产品中,西安市秦美食品公司的猕猴桃原汁出口加拿大,周至县的绿色食品猕猴桃出口英、德等国,西安银桥股份有限公司的奶粉出口欧洲、西亚等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已有水果种植、畜牧养殖等基地4个。全市绿色食品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正在向“科技作指导、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有效模式发展。

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结合西安实际,西安市绿色食品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效益为重点,以提高绿色食品竞争力为目的,以开发具有西安特色的精品为手段,以构筑绿色食品生产和监督体系为保障,将绿色食品发展成为西安市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西安市应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力争2年内在所有郊县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并有专项扶持资金。着力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要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自然特点,二是突出产品优势,三是突出规模效益。建立和扩大4个基地,即绿色食品水果及加工基地,以周至县猕猴桃基地为主,辐射户县、灞桥等猕猴桃栽培区;绿色食品畜牧饲养加工基地,以临潼区为主,辐射未央、高陵、户县等养殖区;绿色食品特色农作物基地,以户县为主导,辐射长安、周至等农作物栽培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以蓝田为主,辐射市属各县。

选择在产业化经营方面初具规模、产品质量信誉高、管理和加工技术先进、具有开拓国内外市场能力的企业,加以重点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有力措施,抓好绿色食品乳制品加工企业————西安银桥股份有限公司,绿色食品猕猴桃深加工企业————西安市秦美食品有限公司,绿色食品肉制品加工企业————西安市方欣食品有限公司,以及绿色食品净菜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完善支撑服务体系,逐步加以推广,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搞好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对绿色食品的营销环节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在我省率先成立第一家绿色食品专营公司————西安鼎天绿色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有效的绿色食品产品营销网络,畅通绿色食品产品流通渠道,创立西安地区在绿色食品销售方面的特色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吸引客商,壮大市场。

篇3: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那么, 如何建设绿色校园呢?

我校自2000年6月始, 相继被命名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生态教育实验学校”。其后, 我们在工作中制定建设绿色校园的新思路, 树立校园管理的新观念, 采取建设绿色校园的新措施。下面结合我校建设绿色校园的近十年探索实践和思考, 谈谈我们对建设绿色校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引领绿色理念

我们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认识“绿色校园”的内涵, 它代表的不仅是好的环境, 更是代表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 对自然的尊重;她不仅注重校园环境的优美, 更注重学校师生环保观念的形成, 节约习惯的养成, 生态文化的创建。

“绿色学校”的本质特征, 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贯穿在学校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之中, 为培养具有较高环境素养, 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绿色学校”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 提倡自由、民主、和谐与平等。不仅要实现校园的自然环境美, 更重要的是要达成生活环境快乐、人际环境和谐、育人环境优雅、心理健康环境健康, 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同时, 更应注重使文明积淀成品行。

二、合理规划、加大投入, 美化环境

如我们所知, 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我们有必要营造绿色校园环境。

为此, 近几年来, 我校投资千万元, 聘请苏州市园林景观设计院实地考察整体设计, 力求做到全面规划, 分步实施, 使得校园的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相统一;让学校的楼堂馆所、花草树木富有生命的诗意, 让每一处景物、每一堵墙壁都能“表情达意”, 让师生员工走进校园就能鲜明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灵魂”存在, 置身其间就‘如入幽兰之室’, 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加强管理、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我们组织全体师生, 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 根据学校的实际, 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学校”的号召, 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此项活动的意义, 人人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紧迫感, 端正态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树立节约意识, 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把节约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 学校以总务处为龙头, 各科室、班集体分工细化, 做到人人有责, 人人负责, 并对节约措施的执行进行跟踪管理, 定期、不定期地检查督办, 对执行情况好的个人和班级, 学校给予表彰, 发现浪费行为将给予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的将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四、师生同心、塑造绿色校园文化, 净化心灵

1、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着力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将生态、环境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例如建立“生态文明大讲堂”, 聘请专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营造绿色文化氛围,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在德育活动中熏陶环境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卫生日、世界水日、世界爱鸟日等环境纪念日开展保护环境教育活动, 通过举办国旗下讲话, 主题班会, 环保征文、环保绘画、环保书法、环保黑板报、环保手抄报等比赛, 进一部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 在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中熏陶环境教育。

3、在养成教育中贯彻环境教育

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 增强了师生们的节约意识;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各班开展“我为创建献一言”活动, 学生们积极踊跃参加, 目前散布于校园各块草坪及花木中的牌子上的那些典雅的语句都是由各班学生自己所提出来的。

学校从小处着眼, 从点滴入手, 规范学生行为, 养成了同学们良好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行为习惯, 逐步把“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意识深入人心, 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 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综合实践中深化环境教育

绿色校园是实践生态文明的重要课堂。学生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 亲手参与, 通过校园绿化、美化等活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 也营造了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和谐的绿色氛围, 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环境教育也得以深化。2009年3月20日, 我校承办了“畅想绿色未来, 绿色课堂走进西山中学”活动。国家环保总局宣传中心副主任曾红鹰亲临我校, 在绿色课堂上环境科普教育专家周又红老师作了《珍惜生命之水》的讲座, 著名环保教育专家郭耕老师在现场编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联合国大会《我对地球的贡献》, 在绿色课堂的互动中, 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我校被授予“畅想绿色未来绿色之旅”荣誉学校牌匾, 同时以学生作品“太湖之春”回赠。江苏教育电视台、苏州电视新闻综合频道、苏州日报等媒体对本次活动作了采访和报道, 对我校环境教育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 且有一部分活动开展得相当成功。如《太湖西山岛水质污染的跟踪调查》、《西山土壤分析与农业开发利用问题的探索》、《西山植被资源调查之二——落叶果树部分的实践和思考》、《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对西山生态环境的影响》、《太湖西山古树名木调查及保护对策》、《太湖西山明月湾古建筑调查及历史文化研究》、《西山农家饭的调查和研究》、《碧螺春茶的研究》等均在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其中《太湖西山岛水质污染的跟踪调查》曾经荣获全国一等奖。

总之, 绿色校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需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其中, 生态文化、绿色文化更是先进文化中的代表, 用绿色文化武装青年学子,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尹伟伦:《绿色校园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2]王江涛:《什么是绿色校园》。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学心理学》。

篇4:绿色建筑发展与实践思考

一、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 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代表了一种概念或象征,着重于建筑产生至消亡全过程中消耗更少的能源,产生更少的污染,并与自然生态保持平衡。犹如自然界中的植物,利用阳光雨露生长,而最后回归土壤,此谓之生态。建筑借用“绿色”这一词语,凸显自身环保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受当前技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建筑要做到完全无污染、零排放还比较困难,不过这应该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理论的产生、发展已有时日,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关注,并藉此得到一定发展。然而,该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在我看来,乃是一种被动之举。能源危机、生物灭绝等各种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迫使各个利益主体在建筑节能环保上被动前行——建筑已经日渐成为能源消耗大户,而现有能源终将耗尽,环境日趋恶化,也是不争事实。倡导绿色建筑,用发展的战略眼光看待这个问题,长期坚持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才能使这一运动的效果得以体现。

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节能环保思想广为流传,这为绿色建筑长足发展创造了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使绿色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更容易被建筑专业以外的人们接受。各项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且从整体上联合运作、统筹管理,使得绿色建筑体现出综合、复杂、高效等特点;同时,伴随着传统技术、材料的现代化改革,积极地研究本土的建筑材料和工程做法,使得建筑更生态且契合当地的环境。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在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上也不甘落后。2009年底深圳建科院主办“绿色建筑发展与实践”论坛,组织参观了招商地产中心大厦、深圳建科大楼等,并举办了相关论题的研讨会。研讨会上节能专家和建筑师就绿色建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带动了在场的年轻建筑师参与和实践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二、深圳建科大厦——运用绿色理念设计建造

绿色新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的可能与措施,并使之与建筑方案创意紧密结合,为不同功能空间量身定做适用经济的节能措施,因势导利,将在后续的建造与使用中获得事半功倍的节能效果: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还有利于创造更舒适丰富的建筑空间,同时使建筑与节能技术更锲合,使其作用最大发挥。所以,努力推进新建筑设计过程中节能控制有着非常的意义。

建科大楼建筑设计针对深圳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特定的气候条件,至始至终遵循“本土、低耗、精细化”的绿色设计理念,打造了一栋高效节能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同时,4000余元的单方成本,让这座建筑区别于国际上价格昂贵的“技术表现型”绿色建筑,也不同于国内一些重在技术展示的实验建筑,而是以较低成本实现的功能优越的办公楼。这也正是这座大楼建设的初衷:立足于中国国情建设绿色的建筑,实现更为广泛的意义。

大楼运用了约40项技术措施:屋顶上的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外墙的遮阳板、光伏幕墙以及多处的空中花园、节水节电设备的使用、地下室自然通风采光等等,一系列的“绿色符号”让建筑有着明显的概念标识。

这栋建筑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室内走廊,取而代之的是,每层都有一个兼具交通、会谈、休闲功能的半室外平台;利用“凹”型的建筑平面,将东南风引入空间内部,同时也使自然采光更充分。并且,底层开放的大堂适应深圳的气候,阴凉,不设空调;疏散楼梯也对外开敞,景观视线不受阻碍,创造了较为舒适的步行空间,减少临近楼层电梯的使用;吸烟区位于开敞的下风向;每层的打印、复印等重污染区也从办公空间中独立出来,安置在平台一侧,有着良好的通风条件,众多措施不胜枚举。总的说来,不仅提供了功能优越、舒适度高的办公空间,也为绿色建筑的实践活动增加了一抹亮色。

建科大厦荣获美国LEED金级认证(国际标准:LEED认证:绿色建筑国际认证体系)和中国绿色三星级认证,最为关键的是,这栋大楼非常舒适,并且相当节能环保。在我国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下,对建筑节能指标实行严格控制,达不到标准不允许开工。这极大约束了新设计的建筑,必须符合节能相关标准。建科大厦的实例不仅说明新建筑在节能上面的难度不在技术;也颠覆了绿色建筑就是高价高成本的错误概念。由以往相关工程的经验来看,新建筑的节能最难在于执行标准的力度,缺乏不折不扣执行标准的人。

绿色建筑并不局限于新建筑,虽然一段时期内,可能新建建筑的比例较大,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展开,城区旧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逐渐增多,难度也比设计建造绿色新建筑要大。改造建筑受现有结构以及新功能需要的建筑设备的限制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相关节能措施的要求更为严格:既要适用,又要保证成效方面不打折扣。但是,旧建筑经过一系列改造焕发新的活力,于陌生中带着熟悉的味道,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绿色建筑并不局限于新建筑,也不局限于厂房,全国有大量的建筑面临节能改造,可谓任重而道远。

三、招商地产中心——旧建筑改造过程中的绿色环保

(一)为什么选择改造

一幢建筑的变迁反应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一幢建筑的历史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

“三洋厂房片区”位于南山区蛇口太子路,由六栋四层工业厂房构成,占地面积44125平米,总建筑面积95815平米,每栋建筑面积15969平米。三洋厂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改革开放最早的“三来一补”厂房之一,二十多年来先后有近百家不同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其中时间最长,最著名的是日本三洋株式会社,因此,人们习惯上通称之为“三洋厂区”。在反映改革开放和深圳特区建设的纪录片中,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宣传牌为背景的三洋厂区滚滚的上班人流,如同一副象征改革开放朝气和生机的画卷,深深地印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三洋厂区见证了蛇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发源地的传奇历史。

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工业厂房落后于时代,仅深圳特区内,就有超过500万平方米的旧厂房,并且大部分都未到设计使用年限;在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旧厂房的去留问题。全部拆除将是很大的浪费,也必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充分考虑建筑的可延续性,为旧建筑注入新生命,不但保留和延续一些对城市发展过程的重要记忆,也对环保做出莫大贡献。招商三洋厂房的改造为旧厂房的改造提供了示范性的案例。

(二)如何改造

改造过程中对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方面都做了很多尝试,最终奠定了绿色生态建筑的基调。设计屋面热压拔风烟囱,使过渡季节实现自然通风;加大自然采光面,设计采光中庭和采光前庭充分利用自然光;拆除部分建筑垃圾回填地坪;室内、屋顶、立面多种方式绿化,并且绿化用水均为雨水和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并采用绿化滴灌系统;屋顶太阳能光伏电发电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技术;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等。

四、总结

深圳的太阳能资源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即可运用相应太阳能集热、光伏发电、雨水回收利用等技术,提供自身部分能耗;经济发展的优势,使得有条件在温湿度舒适性空调、保温隔热系统、节能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等方面保持先进。但是,之前也说过,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并不仅是高价和高成本的代名词。不同区域、城市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诚然,先实践的绿色建筑,有盈实的经济来支撑,但是,以往的事实证明,中国式的绿色建筑大发展,必然要求技术适用、经济合理。

篇5:绿色发展实践与思考

南关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优势

1.校内环境优美,植被种类繁多,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实物文本。南关街办中心小学从建校至今,经过几任校长和广大教职工的努力,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8年被评为绿化美化先进单位,2007年潍坊市绿色学校点评潍城区第一名,潍坊市第七名,2012年又被评为潍坊市绿色学校。现在校园中花草树木种类近百种,数量达2000棵。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植物姿态不一,形态万千,景色优美。

2.校外实践基地。南关街办中心小学东临风景优美的鸢都湖,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潍坊花卉大世界一年四季温度适宜,各种花草鱼虫、奇石名木举不胜举。它距离我校仅3公里,它将成为了我校拓展学生认知、探究的第二个实践基地。

3.德育处细化一日常规检查细则,规范班级管理。坚持每日常规检查,重点从班级卫生、学生个人卫生入手,制定详细的检查细则,严格管理办法,使学生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爱护集体生活环境的意识。

4.教师队伍:南关中心小学现有教职工22人,虽然平均年龄偏大,但是在工作中,大家团结一心,勤劳刻苦,认真负责,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为南关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

二、对绿色育人课题的认识

“绿色”是从一种颜色的代名词过渡到代表“自然”、“环保”、“健康”、“生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象征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益的事和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2001年“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理念,指出“绿色教育”是一种减少心灵污染的“环保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教育”;也是一种开启思维、培养兴趣的“可持续教育”。200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了深层次的理解,知道其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

绿色教育在当代教育界也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种理解是从绿色的最基本内涵出发,所以它也是绿色教育的最初内涵。二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呵护生命的教育。三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激发活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种理解是对绿色教育内涵的深层挖掘,是绿色教育内涵的最新发展。

三、学校发展定位

我们的认识是绿色教育是基于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同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四、研究过程和活动

(一)第一阶段:2012.4-20012.6准备阶段

1、规范课题管理,建构研究网络体系

为了加强组织建设,便于实施管理,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成立了“课题组成员——学校课题组——学校教导处”自下而上的三级课题研究网络。

 请区教科研中心陈春云主任、姚来祥主任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 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秦学伟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织、协调工作,指导研究和总结成果。

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李志强、武瑞华、路霞等6人组成,其中课题组长由业务校长

武瑞华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组的日常管理,如组织课题组研究活动、安排研究课、主持研究活动等。

分级管理体系职责分明,层次清晰,使课题研究始终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同时有力地促进课题研究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课题实施。

(1)学习培训制度。要求教师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 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集中学习、教研和培训;

 积极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面向全体教师进行的专题讲座。

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参加网络技术培训,校本教材培训;  积极在学校搭建的学习交流的平台——“绿色讲坛”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 积极在学校为教师构建的实践研究平台——校本教研中,开展“问题”式研修; 可以到专业教育书店或网上书店购买专业书籍。

(2)科学研究制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按照六个步骤进行:

 发现问题。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准切入点,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形成团队研究

课题。

 组内研究分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讨论结果可以作为行

动的参照。

 拟定整体计划。这是对研究的宏观把握,即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问题,以及

自身的资源条件等因素,设计出整体的研究蓝图,并对在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有充分的准备,以便及时修改和调整计划。

 设定具体方案。将整体计划分解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对每一问

题设定什么样的干预策略,具体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在具体方案中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

 采取行动。这是整个研究的核心,它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对实际情况的干预;二是

对干预行动的评价;三是将每一步与研究的整体计划结合起来,以对最初的宏观设计进行检查与控制,并根据研究需要修改研究计划。

 评价与改进。这是研究的总结阶段。一是总体评价,即评价研究行动是否达成了既定目

标,二是对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评价,即反思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该如何做。

(3)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和经验、论文、教学案例等研究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建档保存。

(4)课题管理考核制度。

 各个课题组完成四项工作:一是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

知识;三是各课题组必须在每期至少安排一次典型课例教学研讨活动;四是及时反馈,及时提供每一条研究信息。

 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完成“五个一”活动:每月一篇读书笔记或者教学反思、一篇教

育教学案例或者教育故事、一篇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每学期一节研讨课、一篇论文或者研究心得等。

 每学年对参研人员的科研业绩进行精神和物资上的奖励。课题组成员研究材料每学期上

交,上交情况与月评挂钩,开展研究情况与考核挂钩。让教师在研究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第二阶段:2012.9-2013.5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研究绿色育人、绿色校园环境、绿色课堂、绿色德育管理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帮助教师从绿色德育、绿色教学、绿色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中积累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1、丰富课题资源,创设客观条件

(1)硬件资源建设

2012年,借助标准化学校验收的有利形势,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微

机室、摄像机、刻录机、数码相机等,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计算机,为师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开展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2)软件资源建设

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图书。例如《细节决定成败》《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新一百条建议》《德行论》《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等,添置了“优质录像课”等教育光盘系列,为课题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开展课题培训,提高科研水平

(1)培训模式科学

 专家引领模式。我们不定期聘请专家,分别对学校管理、学校德育、学校教学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指导。聆听着智慧的声音,似一股股暖流,流进了每一位老师的心田;享受着专家的讲座,犹如一道丰富的精神菜肴,供给老师们充足的精神营养。专家的讲座,不仅让红旗人感悟到了睿智的光芒,而且留给红旗人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一个行动的方向,是一份对事业的激情。

 “一人学习,众人受益”模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向骨干教师倾斜,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一年来我校外出培训学习达到十余人次。回校后教师或以学习汇报交流的形式或以上汇报课的形式,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 案例培训模式。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

 自主学习模式。学校鼓励教师自我研修,每学年学校图书室配备适当的教育理论书籍,为每个教师配备理论学习笔记本,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老师们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他们在字里行间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老师们运用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来指导、改进教学。

 活动促进模式。一年来,我校先后举办了十余次大的活动:小树认养、捡拾白色垃圾、阳光体育节、社团展示、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环境日签字宣誓、环保进社区等等。这次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绿色教育的内容,为我们创建绿色育人特色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环境与基地建设

学校进行了主题明确的校园总体设计,将学校办学理念、思路物化到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中,力图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传递环境保护的思想、彰显环境教育的办学特色,使校园

环境更体现出教育性和艺术性。

(1)学校平整了操场,铺了灰渣跑道,添置了大型健身器材。

(2)校园的各个角落,添加了绿色教育环保宣传标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教育。

(3)建设了绿色教育宣传墙,让墙壁说话,给学生搭建了绿色教育平台。

(4)规划、整理、修建了学校内的树木、花卉与绿植墙,层次分明,美观和谐。

4、行动研究

(1)校本课程开发

我们组织编写了南关小学绿色课程校本教材,将学生身边的花草树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地理分布、繁殖管理等集结成册,供三、四、五、六年级实施。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绿色植物,学习园艺管理相关技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绿色课堂研究

绿色课堂是和谐的、主体参与的、科学有效的课堂。其核心要素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主体的主动参与、科学有效的训练。

在研究期间,我们积极倡导教师的“四个一”专项活动。即:一堂体现绿色教育和个人的优质课,一堂绿色教育主题队会,一篇体现绿色教育的案例,一个班级绿色文化建设。每位教师要有一颗能呵护孩子心灵的宽容的心,让绿色意识根植于教师、学生的心中。

(3)绿色德育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提炼出绿色的德育观,融合“自然、和谐、人文、民主、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德育理念,依托环境教育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利用特定的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等,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感情。

在研究中,我们构建了绿色德育管理网络,将绿色德育向家庭、社会延伸,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管理网络。

在研究中,我们大力开展绿色社团建设和绿色班级文化建设。组建绿色社团,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绿色教育,提升绿色意识,丰富绿色理念,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每一个班级由老师学生共同制定本班级的班级目标与班级文化定位。建设班级文化:实现班级特色化布置,各班黑板报等办出班级特色,力求让教室成为学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

(三)第三阶段:2013.6-2013.9总结提炼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全面收集整理资料,编印课题研究文集,装订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和成果资料,物化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学校工作报告、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分析,填写结题申报表,申请结题,接受课题组评审。

五、取得的成果

(一)、学校成果

2年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的绿色教育特色办学也逐渐形成。学校先后获得了小学课堂教学大赛先进单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潍城区文明单位、潍坊市市实验教学示范校、潍坊市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潍坊市校园开发绿化美化先进单位。我校的《创新开展绿色教育,共建美丽生态校园》一文刊登在2012年12月7日的现代教育报上。2012年我校被评为潍坊市绿色学校。2013年我校又被评为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我校开展的多个绿色实践活动被潍坊晚报、直播潍坊、鸢都教育等媒体报道。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与办学水平,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今年我校的这一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申报了区级宜学特色校的评选,相信在我们的精心准备下一定能够成功。

(二)、教师成果。

几年来,教师们以科研为动力,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多名教师参加过区级优质课评比并获奖。近百篇论文、课例、小课题研究获省、市、区级奖励,刘友美老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拒绝白色污染》获省级一等奖,并被推荐到全国进行评比。在历年来的区级抽测中成绩均名列前茅,获得了区教科研中心的肯定。我校开展的数学阅读实验研究,被推荐参加潍坊市数学阅读推介会展示。历届区课堂教学大赛,我校成绩均名列前茅。截止目前我校有市级优秀教师、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劳动模范、市教学能手5人;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教学能手等8人,占学校全体教师的近30%,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学生成果

篇6:绿色发展实践与思考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越来越高, 安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其彰显特色资源优势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远景逐渐成为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县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的优势

作为全国农业大县,@@县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1、农业发达,产业开发能力强。@@县现有耕地340万亩,养殖水面10万亩,可供生产食用菌的山林用地40万亩,可供养殖的草原用地19万亩,全县现形成规模产业经济链条4个,产业化经济开发能力占全县积极总量的95%以上。

2、物种丰富,农副产品种类多。2010年,@@县耕地年产农产品玉米147.49万吨,大豆12.52万吨,水稻19.97万吨,县域水域可养殖商品鱼3000万尾,可养殖牛30万头、羊6万只、鹅250万只、鸡500万只、生猪100万头以上。

3、发展迅速,产地认证比例高。@@县340万亩耕地中,绿色食品认证11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8万亩,养殖水面认证10万亩,草原用地认证19万亩,山林用地认

证40万亩,全县产地认证达100%,直接认证产品达18类,35个品种。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近年来,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绿色产业经济”发展方向指引下,@@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主要特点是:

1、产业链条稳固,龙头企业作用明显。调查显示:@@县现已形成稳固的水稻加工、水产品生产销售、生猪生产加工、大豆玉米加工五大产业链,链内拥有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基地面积占产地的70%以上,其中兴隆金锣集团年可加工生猪百万头,链接农户达3万户,户均增收4000元,在拉动@@县生猪生产平稳增长、产业效益不断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经营模式合理,产业经济良性发展。@@县现已初步形成养殖—种植—加工—养殖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县内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积极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同购销关系,农户按订单养殖与生产,企业按订单制定生产计划。这种新型合作经营模式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也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

3、发展理念科学,品牌战略效益凸显。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指引,注重打造企业品牌文化,通过政府、企业、媒体的三方联动,不断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商品的市场认知度。调查显示,现@@县金川油厂、新力米业、八旗油坊、天奥食品等多家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在县内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了25%以上,品牌发展战略效益逐步凸显。

三、@@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开发能力、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

1、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滞后。目前,@@县申报、续报的绿色食品产品中,直接以某某牌豆油、某某牌大米的“原字号”面目申报居多,精深加工、精包装产品过少,大部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缺乏深加工的技术实力,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去研发更新换代产品,很难跳出传统农业加工的圈子,使得绿色食品加工的增值率、综合利用效益较低,长期以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问题还有待突破。

2、企业地域布局不合理。@@县现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地域布局仍存在选址盲目、布局分散、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部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生产者仍然在两个独立领域内分开运行,食品加工企业与分散的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品的连续开发上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协调,造成产前、产中、产后脱节问题。

3、资金缺乏限制产业发展。调查中,多数中小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反映贷款困难、缺少生产发展资金。一方面,@@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企业贷款抵押物不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导致企业无力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另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减少,一些企业只好转投其它盈利项目,这极大限制了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提出的建议

针对@@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建立高标准的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多品种、多技术、单体式组合式实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对不同品种、不同技术的生产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出最佳品种技术和最优生产方案,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

2、充分发挥农协作用。农技协会以中介身份出现,以市场自律的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其在开拓市场、组织购销、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协调企业与农户的生产利益分配关系,从利益上稳定企业+农户+产地的经济模式,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形成。

3、扩大绿色认证规模。进一步增加绿色食品的认证数

量,通过认证品种的增加、生产面积的扩大、品质规格的提升、安全可靠性的保证,全面提高官方认证产品的市场份额,加快带动安全优质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走商标带认证、认证促品牌、品牌带动效益的认证发展之路。

上一篇:破格提拔申请报告下一篇:集体合同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