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行政原理

2024-04-12

行政管理学行政原理(共8篇)

篇1:行政管理学行政原理

简答题

1.简述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

1.行政环境制约、影响行政组织,行政组织

适应行政环境

。2.行政环境制约、影响行政目标

3.行政环境变迁决定行政变革

4.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2.简述行政权力分配的方式与途径。

3.简述行政基本职能。

4.简述职位分类及其特点。

5.简述决策咨询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6.简述行政机关外部监督及其主要形式。

7.简述国外行政学的发展趋势。

8.简述行政权力分配的方式与途径。

9.简述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内容。

10.简述职位分类及其特点。

11.简述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结构。

12.简述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及其主要形式。

论述题

1.试述国家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2.试述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专家咨询在决策中的作用。

4.试论行政环境的理论依据。

5.“行政三分制”是深圳进行行政改革的新举措。请根据自己所学行政管理学有关原理(行政决策体制有关原理)对此进行评价。

篇2:行政管理学行政原理

行政学(75分)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7分,共21分。)

1、治理

2、行政生态理论

3、职位分类

五、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l、学习型组织的主要内容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意义?

2、公平行政的主要内容与原则?

六、论述题:(24分。)谈谈当代对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批判?

2006年

公共行政原理(75分)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7分,共21分)

1、古立克的 POSDCORB

2、政党分肥制

3、公共行政权力

五、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现代行政的主要特征

2、影响行政设计的因素

六、论述题:(24分。)

论组织变革的原因

2007年

第二部分:公共行政原理(75分)

一、概念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帕金森定律

2、公共行政的一般过程

3、个人瞻徇制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行政领导体制及其内容

2、行政民主化的原则

三、论述题:(24分)

论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的区别

2008年

第二部分:公共行政原理(75分)

一、概念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行政生态理论

2、编制管理

3、人事行政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里格斯棱柱型行政模式的主要特征

2、行政识别的主要领域

三、论述题(24分)

论韦伯官僚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利弊

2009年(回忆版)

第二部分:公共行政原理

一、概念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 霍桑实验

2. 行政监察

3. 学习型组织

二、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2. 行政环境的构成。

三、论述题(24分)

论述行政监督对行政系统的意义。

2010年

公共行政原理

一、概念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公共行政领导

2.行政识别

3.组织气候

二、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2.简述我国古代监督制度的特点。

三、论述题(24分)

篇3:行政管理学行政原理

一课程设置

1. 课程性质

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法律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属于法律课程体系的三大基础法律课程学科, 它是教育部确定的高职法律院校涉法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主干课之一。

2. 开设本课程的专业

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课程, 是高职院校涉法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专业核心主干课, 现开设本课程的专业一般有:书记官专业、法律文秘专业、司法助理专业、法律事务专业;司法警务专业、安全保卫专业;应用法制心理技术专业、司法信息技术专业、司法鉴定技术专业等。

3. 课程作用

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课程是集理论与实践、实体规范性和程序规范性于一体, 应用性极强的法律学科, 法条含义的学习、具体案件的分析是培养从事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等一线工作岗位人才学以致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它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并重的重要课程, 是符合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要求的应用型法律课程。

本课程共64学时, 16教学周, 周学时为4学时。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两个结合:即本课程的设计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 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一个目标:即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 使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课程成为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课程内容够用, 在内容设置上, 把握“够用”原则。“够用”即课程内容设计上贴近社会需要, 贴近学生就业需要。理论上不必过于看重“高、深、全”, 讲清基本理论就行。 (2) 学生能力会用, 在学生能力培养上, 把握“会用”的原则。“会用”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会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 教学方法求新, 改变旧的传统教学方法,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改变填鸭式、说教式、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展现现代教学的开放式特点, 突出重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 教学安排注重互动、交流,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课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能。 (4) 培养模式求新,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工学结合, 建立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三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针对学生的就业所需、学习兴趣、专业知识和认知水平, 设置具体学习内容,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本课程个性化的需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在设计上要突出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两部分, 在课程内容模块设计上将该课程设计为三大内容模块, 即第一模块为“行政法基础理论”模块, 第二模块为“行政法行政行为”模块, 第三模块为“行政法救济”模块。

3. 教材及相关资料

本课程要统一选用适合于我院职业教育的理论课教学教材、实训课教学教材和其他教辅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要结合我院现有生源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进行改革, 争取设计出新的、有我院特色的、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

第一, 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法。基本做法是: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重点讲解,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讲述、讲解、剖析等主要形式将行政法律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法律规范讲清、讲透, 让学生理解掌握行政法律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规范。教师讲授时, 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答疑等方式, 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和基本方法训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对于一些章节、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思路, 指导学生们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等自主学习, 教师进行辅导。这种教学方法既解决了教学课时不足的难题, 又能促使学生读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 诊所式教学法。基本做法是:由教师选取若干比较典型的案例, 由学生分组对案例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 (如行政主体是否适格;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诉讼请求是否合理;起诉状或答辩状是否得当、全面;法院处理案件的程序是否合法;裁判是否正确等) 进行讨论会诊, 并写出书面会诊意见,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该教学方法的采用, 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第三, 模拟审判教学方法。基本做法是:首先选定案例, 并由学生模拟正规诉讼模式组成合议庭、原被告及其委托代理人等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开展诉讼活动 (包括庭审前的各项诉讼准备活动与庭审活动) 。在庭审结束之后, 组织学生对整个诉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最后由教师进行现场点评。该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由学生自主分析案情, 并独立模拟进行审判活动与诉讼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 观摩实践教学法。基本做法是:采用播放行政案例教学片, 组织学生走进法庭旁听行政案件审理, 带学生到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见习等教学活动, 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真实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各种见习中学法、懂法和用法。

第五, 因人而异教学法。基本做法是:教师在课堂授课和作业批改中, 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保证学生能够找到不足, 发挥优点。

第六,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收集、编写典型教学案例, 并引入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学习和案例作业的讨论, 深入浅出, 以达到事半功倍。

第七, 课堂讨论教学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 以自由的课堂讨论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

2.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设计中, 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创新教学手段相结合。一方面继续使用传统好的教学手段, 另一方面也要对教学手段不断创新,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提升教学手段的实效性。把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使教学手段更能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 如多媒体、网络平台和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1. 课堂教学融入实训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要强调将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 将教学直接移入实训场地, 或在课堂上布置实训现场, 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融入职业素养

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也是培养学生法律能力的课程。因此, 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向学生教授有关理论和技能知识, 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整合知识与培养司法行政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3. 运用多种教学法

在教学中, 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4.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中, 要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平台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利用, 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5. 教学模式融入产学结合

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中, 要结合岗位群能力的培养要求, 按照知识的综合化和模块化调整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与行业专家合作制订学期教学计划、编写实训教材, 定期聘请行业专家到我院授课和做专题报告。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实践、实训单位见习、实习等, 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通过课程的调整和改革, 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熟练。

摘要: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课程, 是高职院校法律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职院校涉法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专业核心主干课, 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并重的重要课程, 是符合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要求的应用型法律课程。

篇4:行政管理学行政原理

关键词:行政契约;行政协议;行政合同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74-01

一、问题的引出—我国混用现状

从某种角度来说,行政契约、行政合同、行政协议都属于民事合同中的行政合同行为,在法律方面有着双重属性,也就是“行政+合同”。由于我国行政契约立法工作具有滞后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民事化处理形式特别多,这和基本概念具有的牵连性密切相关。由于立法、学说在概念使用方面具有相同性,更加倾向于“强势政府”所引导的“合同”一词。比如,在民事生活中,“买卖协议”又被叫做叫做“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被称作为“运输协议”。同时,在民事立法方面,也会利用“协议”,诠释、定义对应的合同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合同”、“协议”在合同法、民法方面存在共通性,而协议就是协议的同义词。此外,某些学者觉得行政协议的定义基本上相同,出现混用现象,即行政协议、行政合同混用,行政合同和行政契约之间也存在混用。面对这种情况,必须以社会市场为导向,正确区分行政契约、行政协议、行政合同三者关系。

二、行政契约、行政协议、行政合同辨析的必要性

(一)立法层面。在新形势下,我国学者纷纷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满足社会实践的客观需求。随之,行政契约的立法工作成为研究的重大课题。就行政合同而言,属于一种法律制度,处于行政法、民是合同法之间,具有鲜明的边缘性、交叉性,也就是“行政+契约”。在起草《合同法》的时候,我国行政学者希望可以在《合同法》中单独设置一章探讨行政契约,很多民法学者并不赞同。换句话说,在行政法领域中,围绕统一性质的法律、法典体系,站在行政契约的角度来说,需要区别和民法相交的部分,明确自身的管辖范围,也就是说,需要明确行政契约、行政协议、行政合同三者的涵盖范围,防止行政学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失去协调性。

(二)行政实践层面。界定这三大概念可以进一步推动行政合作精神。就行政活动过程而言,属于双方性质的行为,需要双方都参与其中,才能提高行政效率。在现代化的行政中,特别重视行政所占据的位置,主张行政合作,而行政契约正好可以满足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是他们参与行政全过程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行政民主参与、合作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辨析这三大元素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行政实践活动中,如果这三者没有清晰的定义,将会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需要客观地看待这三个基本性概念,有效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促使我国的行政行为更加“契约化”,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利的保障。

(三)司法实践层面。在区分行政契约、民事合同的时候,存在着鉴别问题。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当事人经常会提出一些行政案件、民事案件的抗辩性质理由,要求法院能够表明对行政契约的态度,做出抉择。但司法对行政契约的认定并没有形成一种稳定性的态度,在不具备完善法律形态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在实际争议被迫下,法院必须站在寻求学说理论方面。而这必须行政法学界能够达成共识,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工作、立法工作。在行政诉讼方面,行政契约、行政协议乃至行政合同概念都要明确的区分,诉讼文书的编写格式也有所区分,行政契约也会更加规范化。

三、行政契约、行政协议、行政合同辨析探讨

在行政契约、行政合同方面,杨临宏赞成大学者的观点,觉得行政契约、行政合同属于相同范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相关论述中,杨临宏引用了台湾学者关于公法契约的相关理论,来证明自己所提倡的,借助所谓的“形式标准”,来区分行政合同、行政协议,其中行政合同就是一种合意,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于人而言,而行政协定也是一种合意,但它是指行政主体之间。简单来说,行政契约并不等同于行政合同,而行政合同也不等同于行政協定,三者是不同的概念范畴。但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杨临宏对三者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解,在分析行政合同、行政协议的时候,他是认同大陆学者的观点,并不同意台湾学者的观点,而在分析行政契约、行政协议的时候,又在引用台湾学者的相关观点,这样极易混淆相关的概念。

从某种角度来说,需要将行政契约引入其中,要区别于行政合同,并建立在行政合同、行政协议之上,也就是说行政契约是行政合同、行政协议的结合体。就余凌云在行政契约方面的定义来说,属于统领性质的观点,建立在行政合同、行政协议之上,需要合理划分“形式标准”,明确民事合同、行政契约之间的关系,行政契约、行政合同、行政协议三者的关系,要综合考虑各要素,正确区分行政契约、行政合同,构建不同的位价关系。围绕双方当事人地位,可以将契约分为两种类型,即对等契约、不对等契约。也就是说,在大陆通说中,行政契约和行政合同相同,而行政合同不同于行政协议。在叶必丰相关理论中,也觉得行政合同等同于行政契约,行政法学界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

四、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契约、行政协议、行政合同这三个基本名词概念的辨析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只是行政契约理论中的冰山一角,基础性的理论也没有在行政契约中形成共识,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以社会市场为导向,构全新的内部体系。通过辨析行政契约、行政协议乃至行政合同,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研究一系列基本理论,形成基本性的共识,促使行政契约理论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加快行政契约的立法速度。

参考文献:

[1]江必新.中国行政合同法律制度:体系、内容及其构建[J].中外法学,2012,06:1159-1175.

[2]马兵.行政契约、行政协议和行政合同的辨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01:110-114.

[3]曲衍东.试论区域行政协议的普遍法律效力[J].法制与社会,2015,36:152-154.

篇5:行政学原理实践报告111

课程名称:

学生学号:

所属院部:

行政学原理 专业班级: M09行政管理

0921106027 学生姓名: 申毅超

人文学院 指导教师: 戴 媛 10 ——20 11 学年 第 2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践项目名称:行政学原理实践报告 实践学时: 8课时 同组学生姓名: 周冰倩 实践地点:图书馆、教室 实践日期: 2011.04.19-05.10 实践成绩: 批改教师: 戴 媛 批改时间:

指导教师评阅:

一、实践目的和要求

目的:1.通过课内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凭借所学有关管理学及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相关人员的面谈及信息的收集,对行政管理学领域内相关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分析与思考。运用行政管理学有关理论,理解和分析我国政府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通过小组合作,让同学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高效率地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使他们学会如何利用现有各种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

要求:1.课程实践应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的进行。

2.课程实践的选题应围绕所学行政管理学理论知识来确定。3.课程实践之前学生具备相应的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环境与条件

课程实践环节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相关环节来完成实践报告。根据教学进度的实际情况在我校图书馆、校园内和教室进行。课程实践题目由小组自拟,由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组织课堂外讨论。

三、实践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前提下,通过案例收集,收集详细的信息,进行案例分析,并写出相关的实践报告。

1.案例收集。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在媒体上收集相关案例。2.分析案例信息。学生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

2.撰写报告。认真研究案例,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并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查阅的资料,进行报告的撰写工作。

实践报告是《行政学原理》课程实践环节的书面总结,是教师为评定学生实践环节成绩的依据之一,具体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程实践的相关要求进行实践环节的操作; 2.实践报告由以下部分组成: ·封面

·报告标题、摘要、关键字——对实践报告的概括和总结 ·正文——具体的课程实践内容 注:请按照上述顺序进行装订

四、实践报告(附件)

案例

某县印刷厂附近的下水道堵塞,造成污水四溢,臭气熏天。附近1000多户居民深受其害,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某报记者对此作了专门的采访,并在该报的监督专栏里对有关部门提出了批评和建议,终于促使有关部门马上采取措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解决了下水道堵塞问题。

案例分析

上述报纸的报导和批评属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而实施的监督。这种监督方式是公开透明的,人民群众可以广泛及时的揭露政府的各种不正当行为,从而促进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

浅论“舆论监督”

摘要

舆论监督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和各种不当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及时的、公开的揭露、批评,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影响,有效地改善和加强政府的工作。

关键字:舆论监督

广泛性

公开性

及时性

正文

2004年2月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专门对舆论监督作了具体规定,条例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

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中央对舆论监督的作用高度重视,加上众多有责任感和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不懈努力,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已深入人心。

但是,如果舆论监督真对准了自己,一些官员的心态恐怕还需要调整:有人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找茬儿、抹黑;因工作没做好导致民众不满意,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把问题归咎于媒体。

在我国,对公权力的监督有法律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较之前三种有实体机构和规则体系的监督,社会监督则相对“模糊”和空泛。对公权力和官员、对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对种种不良痼疾,如果公众不能通过媒体知情,如果媒体不能直言发声,叫“社会”怎么有效监督?

因此,监督的前提在于知情,最大限度地拓宽与群众交流的渠道,是开展舆论监督的基础性工作重点重大决策、重要会议和人事任免,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都要及时反馈给新闻媒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既接受群众监督,又最大范围地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通过开通市长热线电话、行风热线、设立廉政网站、电视“四位一体”的舆论监督网络,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

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帮忙而不是添乱。党委、政府既要支持新闻舆论大胆地开展监督,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把困难、前景和希望告诉群众,把社会主义改革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增强社会凝聚力。

当然对于舆论监督本身,我们也要不断创新方式,改进效率,除了应进一步强化原有的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监督之外,显然还应引进包括网络民意监督在内的各种监督新形式,对权力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态势。近年来,有不少政府官员与领导干部的落马都是始于网络舆论的监督,如打击举报人的山东济宁“下跪副市长”李信、被曝强奸女大学生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杜崇烟、黑龙江原政协副主席韩桂芝等人,其落马导火索无一不是由网络的曝光与监督所点燃,网络舆论监督的能量在这些 “重量级人物”的落马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以上案例中,对事件的处理过程,也引起了我对如何对待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思考,那些事实准确,观点鲜明,有监督力度的新闻报道,对改进我们的工作,促进我们的事业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新闻舆论监督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我们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能够切切实实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新闻舆论监督是提高领导机关工作效率的手段之一。效率是机关工作的生命,也是各级领导工作的生命,没有效率,一切都是空的。但我们有一些机关或干部,总是习惯慢节奏,效率观念十分淡薄。新闻舆论监督,就可以起到“扬

鞭”的作用,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可以推动决策、部署、措施的贯彻落实,可以成为令行禁止的一个辅助手段,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完善领导工作。

第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改变作风,克服官僚主义的一个办法,有助于改善党群、政群关系。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一方面反映群众的疾苦、要求、呼声、利益,使党和政府的政策、工作能够更符合、更接近群众的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种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揭露、批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保护群众利益,使群众对党和政府更加信任,对前途充满信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舆论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今天,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利益诉求的相继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变化,给舆论监督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深刻认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新趋势,力求舆论监督的方向更准确,把握更适度、更科学,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使舆论监督水平不断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负起传媒应尽的责任。

篇6:《公共行政组织原理》读书笔记

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柏拉图《理想国》

组织内聚力,即组织内部的团结一致及臣民刘召主的爱戴是一个行政组织存亡的关键。如果人民不满,君主足永远得得不到安全的。因为人民为数众多。——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威尔逊行政组织理论思想主要有:强调首先要弄清政府能够适合而且承担什么任务;提倡改进政府机关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方达;强调行政组织应成为社会公众依赖的机构。

泰勒的“科学管理”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包括三点:提山了富于技术性质的职能主义理沦;强调组织工作要计划化、标准化、样序化;强调组织的“例外原原理”。

法约尔提出14条组织管理原则,即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指挥、统—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秋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应该说这14条,既是管理的原则,又是组织的原则。

韦伯认为,官僚科层组织是适用于一切复杂组织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官僚科层组织并不是文牍主义、效率低下的组织现象,而是指一种组织形态及其结构特点。他认为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是靠权威来维持的,而合法的权威大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习俗惯例的传统权威,它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村个人明确而特殊的尊严;二是基于领袖个人超凡魅力的超人权威,它来自顿号者的意志和强制件权威;二是基于理性法规的法理型权威。它来来自法律和社会契约,是选举产生的。

怀待认为行政组织体制是行政组织的核心他在夸察了英、美当时体制状况的基础上将体制类型作了分类归纳:自治型与官僚型、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独立制型与汇一制型。行政费仟与权力的科学分配是行政组织管理中既重要又困难的问题:“政府的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责任与权力的适当分配为基础的。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条重要原则”,同时,怀特提出适当的权力必须勺确定的责任同时存在。

古利克和厄威克通过对各种组织的分析,提出了构成组织的7大要素“POSDCORB”。这7项要素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福莱特认为组织运行的关键是个人与组织的协调。在这一协调过程中,组织必须让个人了解其总体目标、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成为组织所有成员的共同目你。

1933午,梅奥在实验的基础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具基本思划如下:(1)提山广“社会人”理论,认为组织中的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2)指出正式的组织结构里.还存在着非正式的组织因素,即在正式组织之外还有“非正式组织”。(3)指出作为新型的组织领导考,其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组织成员的满足程度来激励人们“士气“,以提问组织效率。

西蒙的有关行政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如下: 第一,组织影响论。即研究组织如何影响个人的决策行为。西蒙认为组织影响的方式有五种:权威、忠诚心。

效率、通告和信息、培训。第二,组织目标沦:组织的日标就是追求决策的合理性,而合理性取决于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合理选择的手段。第三,组织设计论。第四,组织平衡论。

新古典行政组织理论是以古典行政组织理论为基础的,他们以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和行为对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纳为5个层次:生理的、安全的、感情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这5级需要互相关联,按其重要件利发生的先后次序,可排成一个需要等级层次。

麦格雷戈提出了“X理论—Y理论”。他认为由“x理论”对人及人性的假设引出的组织管理方法往往呈现小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管理人员是“严厉的”或“强硬的”;另“个极端则是管理人员是“温和的”或“软弱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并不符合笛合“x理论”。Y理论实现的前景是美好的,但由于Y理论的有关假设只是向人们提出了采用一系列新的管理政策和管理做法的可能性,要在实际管理部门运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了人的动机学说个非常著名的“激励一保健理论”,也就是双因素理论。以泰勒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家,大多认为激励人的积极性主要靠外部条件,如金钱利管理上的严格监督等。赫兹伯格的双因素却提出了与之截然不同的新观点,强调内在激励。这是双因素的一个重要的、有时代意义的新论点,对于促进组织的管理,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件有重要作用。

沃沦-本尼斯是美国当代名组织地著民组织理论家。本尼斯较早地对机械、刻板的组织结构与理地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组织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指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发展完全依赖于“内协调”和“外适应”,并率先提出了组织发展理论.是倡导组织发展理论的先驱者。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日标是建立民主行政模型:为避免行政组织变成顽固的、不负责仟的官僚组织,弗雷德里克森提出减少层级节制、分权、放权、组织开发、责任扩大、广泛吸收公众参与等民主的组织思想,并强调公共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遵循两个目标: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和灵活应变的组织形态。

圣吉认为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前提是进行如下5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篇7:行政学原理第2阶段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

A、精简机构 B、下放行政权力份C、缩减编制D、转变政府职能 2、下列不属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方式的有()

A、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B、由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直接管理为主

C、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变为计划和市场结合D、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宏观管理为主

3、人事管理的基本要素是()。

A.人B.事C、权力D.人和事

4.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管理是指()。

A.人事行政B.人事管理C.行政管理D.编制管理

5.人事行政的管理对象是()。

A.行政机关B.行政事务C.行政人员D。普通公民

6.人事行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录用制度B.奖惩制度C.考核制度D.培训制度

7.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年在()国家正式确立的。

A.1870年、英国B.1883年、英国

C.1883年、美国D.1893年、日本

8.“政府雇员”的称呼来自于()。

A.法国B.丹麦C.美国D.英国

9、基尼系数反映了()

A、社会的贫富程度B、社会的富裕程度

C、社会治安的好坏D、社会的稳定程度

10、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人事考核方法。()

A、序列式考核法B、分定式考核法

C、工作标准法D、相互谈话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搞好社会保障,如

A、环境保护B、城市规划

C、行政收费D、计划生育

E、医疗卫生

2、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即()

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D、社会福利

E、社会关怀

3、首先形成于英国的政治制度有()。

A、议会制B、政党制C、文官制

D、民主集中制E、总统制

4、目前中国的税收分为三大类,即()。

A、中央税B、地方税C、所得税

D、共享税E、营业税

5、下列哪些是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A、比较注重职位分类B、功绩制较完善C、比较重视专才

D、比较重视通才E、要求政党背景

三、辨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说明理由。)

1、有限政府要求政府对社会事务要广泛干预。

2、职能是机构设置和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

3、人事行政就是人事管理。

四、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2、如何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共21分。)

据报道,某市1999年根据上级要求,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经过仔细讨论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并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市政府出台了机构改革方案:把原有的8个主管经济的局降半格,划归经贸局管理;把机关事务管理局降半格,划归市政府办公厅管理;把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体制改革委员会合并,成立计划发展局;把5个行政机关变为事业单位。这样,就把原

有的42个二级单位减少到26个。同时还规定,所有50岁以上的公务员都必须办理“内退”手续,提前离开工作岗位,并鼓励公务员脱产参加党校的培训学习。这样,公务员减少了三分之

一。当地新闻媒体对这次机构改革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改革力度之大,动作之迅速都是过去从未出现的。

篇8:行政管理学行政原理

一、传统教学面临的问题

1. 教学理念陈旧。

传统的行政学原理教学特点是“以识记为导向, 为教师为核心”。教师“重知识传授, 轻思维启示;重教学形式, 轻思想内涵;重单点深入, 轻纵横联系”, 学生“重被动接受, 轻主动思考;重理论识记, 轻实践操作;重孤立运用, 轻灵活迁移”。由于已经对传统教学形成路径依赖, 加之“以科研为核心”考核指标的压力, 因此很多教师缺乏改革热情。

2. 教学内容中实践应用层面少。

在以往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中, 教学内容多偏重原理、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忽视理论阐述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特别是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实践的结合, 也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实际行政管理事务所需要的理论品质、实际能力和操作技巧。

3. 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传统的行政学原理教学实行的往往是“填鸭式”教学方式, 教师“一言堂”仍是课程教学的主旋律, 教师按照讲义 (或课件) 进行讲解和演示,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听课、记笔记。讲授法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更快地传递知识, 尤其是理论知识, 但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 此教学模式主要是按照教材中章、节目录的内容去讲, 很难把每堂课的内容连贯起来, 而大多数学生既不懂得归纳整理, 又不懂得扩充知识点, 日积月累, 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使得上课流于形式, 被动听课, 被动思考, 专业知识得不到较大提高和深入。

4. 教学方式单向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 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教师口授板书, 学生耳听笔记的方式;或者教师不停地翻动课件, 学生只听不记。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占主导地位, 比较死板;重知识传授, 轻实践应用;重群体教育、轻个体培养”。这种被动、单向、机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久而久之形成对这种教学方式既厌烦又依赖的心理,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 课时与任务量不平衡。

在有限的课时内,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 而且要安排时间给学生进行课程实践, 这必然导致教学任务质量与课时之间的矛盾。另外, 一些高校教师把科研摆在重要位置, 但很多科研项目没有和课堂教学很好地融合, 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教师要想真正掌握并运用优秀的教学方法, 就必须深入相应的教学活动中诠释、感悟和体验。只有这样, 这些优秀的方法才有可能逐渐内化为教师内在的教学方法, 从而生成个性化教学过程。

6. 课程缺乏合理的考核评分标准。

传统的考核评价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组成, 考试方式、评价指标单一。考核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 平时成绩为辅, 忽视学习过程, 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机制。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就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考试中, 学生答题首先想到的是标准答案, 而没有其他创造性的想法。平时表现成绩由考勤、课后作业与小组演讲三部分组成, 每项各占一定比例, 但平时成绩的考核效用也因各项考核标准受到限制而大打折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难以形成准确的考核,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带有主观性与模糊性[1]。

二、探究式教学改革的目标

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行政学原理探究式课程教学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式,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引导、以目标为引导, 启发学生发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扮演好教练员和引导员的角色, 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2]。

2. 实施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习不应单纯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学习也不应仅仅是获得现成的知识, 学习应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 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其中学会学习。而行政学原理探究式课程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积极探索, 这将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

3.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发现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政学原理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爱因斯坦认为从科学活动的过程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以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的出现是起点, 解决问题是终点,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式教学。学生只有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学习, 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行政学原理探究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 诸如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制作得出结论。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获得新的领悟, 在了解和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3]。

三、探究式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关键

1. 课程教学理念的探究。

行政学原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 通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合作性学习能力和调查实践能力, 从而切实提高行政学原理教学的实效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认识到好教师的标准之一在实时改进, 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 而应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行政管理素养[4]。

2. 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究。

目标是对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凸显“新、实、特”三大特征。新: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学成果引入教材和教学。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特:课程建设立足宁波市社会管理创新特点, 教学内容彰显地方特色与优势。改革的关键在于:内容拓展要充分将区域发展优势和高校的办学特色整合起来, 要充分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取向, 并涉及行政管理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 充分体现探究性的特点。

3.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

目标是将“探究与创新”作为教学策略与方法, 强调“理论与素养并重, 任务带动实践”的教学模式。采取学生自主选题、老师启发指导的教学方式, 以第一课堂为主并结合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探索性实验。确立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向自主创新, 增强其创新意识, 同时实现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向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转变。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内容既源于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教学内容既反映行政学原理前沿性又凸显社会现实性。

4. 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

基本思路和目标是从教师多讲向学生多参与、多实践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在改革过程中, 注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交流等获得知识与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情感体验, 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除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外, 课程以主题辩论、角色扮演、“政学研”结合及每周时政要闻等多种形式展开创新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是教师必须在行政学原理课堂上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 形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 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 课程考核办法的探究。

在内容上, 不仅要注重考查学生对行政学原理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同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由此, 激发学生兴趣和潜力, 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严谨作风和面对挫折的勇气。改革关键在于:必须让教师认识到以往主要通过笔试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的考核方式存在局限性, 以此增强考试改革的自觉性和强度性。

6. 课程教学资源的探究。

目标是更新教学手段, 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一是建立自己本专业学科团队的案例教学库, 摒弃以往过分倚重外国案例教学的理念;二是积极探索网络化教学手段, 为探究式课程量身打造行政学原理课程网站。网站整体设计风格应大气、淡雅;内容丰富、功能强大;专业性强;互动效果好;网站自测功能强。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及时与案例采集单位和学界专家充分交流, 如何精心编撰、出版并不断完善案例库;如何在网站设计方面要充分体现动态化和互动动能。

7. 课程教学场所的探究。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从书斋型的学习转变为实践型的学习, 在保证理论教学课时数的同时, 经常性地开展实践性调查研究, 以此拓展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到政府机关中去实习, 了解工作环境, 接触行政管理人员, 学习他们的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在实现理论教学目标的同时, 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探究式改革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方法

目前行政学原理课程主要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双学位辅修课。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来构建和实现行政学原理探究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方案如下:

1.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引导行政学原理教学团队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学内容是否精彩转变到教学形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学习能力上。要求每一位参与改革的教师拿出一部分课堂教学的时间, 用于布置调查研究任务, 开展调查研究实践, 完成调查笔记和实践总结, 从而将课堂教学的场域从校内拓展到社会。同时, 要求有关老师在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展开教学反思, 每堂课后都要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改革目标, 并反馈关于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

2. 立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 将行政学原理基本原理确定为“基本了解”、“比较熟悉”和“完全掌握”三个部分, “基本了解”的教学内容在课后引导同学们自学;“比较熟悉”的教学内容引导同学们在自主学习课上学习和讨论, 并撰写讨论纲要;“完全掌握”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另外, 引入行政学原理前沿领域、社会现实和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

3. 依托宁波大学探究式课程教学平台, 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辩论、角色扮演、“每周新闻”、案例分析和“政学研”结合等探究式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强化教学效果。

课程积极探索网络化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开发行政学原理探究式课程网站。内容包含自主学习和自测系统、师生互动平台、Black Board平台和网络资源库等多个模块。网站整体设计风格大气、淡雅;内容丰富、功能强大;专业性强, 互动效果好。对于部分知识学生完全可以实现自主学习, 解决行政学原理多、课时少、时间紧的教学问题。

5.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开展行政学原理领域的深入研究。

一些学生积极申报宁波大学SRIP项目并已立项, 一些学生在结项之后积极参加挑战杯竞赛, 一些学生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还有的学生已经成为教师课题组的科研骨干。通过这种手段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开拓了知识面, 培养了较强的科研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不断探索课程考核办法和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结业时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制定评分标准;然后, 指导教师和同学们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表现依据评分标准打分, 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考核办法公开、公平和公正深受学生的好评;此外, 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政学研”结合的课程结业模式。课程教学团队与政府机关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到政府机关实习, 了解工作环境, 接触行政管理实际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并撰写研究报告, 提交给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实践证明, 这种课程设计模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潜力。

摘要:在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 传统的行政学原理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等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问题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行政学原理探究式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的研究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行政学原理,探究式,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唐娟.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探讨.经济研究导刊, 2009 (7) .

[2]何庆文.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3) .

[3]邢腊霞.探究式教学应在中职教中深入开展.才智, 2011 (10) .

上一篇:深层搅拌桩施工记录下一篇:计电算化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