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

2024-05-06

风景园林硕士(精选10篇)

篇1:风景园林硕士

风景园林硕士是专业硕士,考研的时候考一门园林理论和一门园林设计,学制两年,两年学制里面有两个导师,第一个校内导师负责你第一年在学校的学习,还会有一个校外导师,你在第二年学制中会由学校安排去外面的公司或者设计院实习,由校外导师指导。专业硕士在校期间没有奖学金和补助,没有直博机会。两年后颁发学位证和学历证,学位证上写的是“风景园林专业硕士”。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是科学硕士,考研的时候考一门园林建筑设计和一门园林设计,学制三年,三年里跟从一个导师。科学硕士在校期间有奖学金和补助,如果成绩优秀可以直博。毕业后颁发学位证和学历证,其中学位证上写的是“工学硕士”。

两种硕士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是一样的。其余时间都主要是在跟导师做项目。{我们学校是这样的,我是北林的}从这一点来说,专业硕士似乎更侧重于实践一些,毕竟有一年的时间在外面实习。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是这两年刚开始招生的一种硕士,国家承认。科学硕士是一直以来就有的。

相对的来说,科学说是要难考一些,并且趋势应该是一年比一年难考,因为由于国外大多都是专业硕士的培养制度,所以国家想往这方面与国际接轨,会逐年压缩科学硕士的培养名额,但是反过来,由于科学硕士比专业硕士多一年在学校的时间,所以有的人认为科学硕士的含金量要大„„不过专业硕士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所以究竟哪种硕士更吃香都很难说„„

至于硕士接多大场地的项目这是由硕士自己的能力和所跟的导师来决定的,跟哪一种硕士毫无关系。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报考。祝君成功!

篇2:风景园林硕士

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适应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设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简称MLA。

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是与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主要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

四、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风景园林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具备独立承担风景园林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五、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一定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

六、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按照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并结合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课程内容应反映艺术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体现风景园林事业国内外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七、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当是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具有明确的风景园林背景和应用价值,应有先进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学位授予单位与用人部门合作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由学位授予单位相关学科和风景园林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

九、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来自风景园林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十、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十一、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由学位授予单位颁发。

报考条件

全日制攻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非全日制攻读

2011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且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篇3:风景园林硕士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风景园林,培养模式,就业

1 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生及现状

2005年,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就此产生, 这是与风景园林及其相关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性学位, 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009年起, 教育部开始扩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范围, 应届本科毕业生开始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的主要招收对象, 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步实现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新的类型就这样产生了。然而, 伴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原本处于人才高端的研究生拥有的“稀缺性”优势正日益减弱, 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 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首次出现低于本科生的情况。而且, 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不如传统的学术型硕士, 面临着更加巨大的就业压力[1]。

2 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就业不如学术型硕士的原因分析

2.1 入学门槛较低, 给人“山寨”之感

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一方面是因为普通民众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这一新事物还不太了解, 媒体的宣传也较少, 加之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根深蒂固”的认识, 使得公众普遍认为学术型学位要比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含金量高。另一方面, 从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政策来看, 报考学术型学位的考生可以调剂到全日制专业学位, 但是反之则不行。于是, 一些院校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不足, 就将部分报考学术型硕士的考生调剂到专业学位上来, 以补充招生缺口[2]。这种调剂政策自然会让公众觉得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比学术型硕士低一个档次。

2.2 定位模糊, 缺乏优势

目前,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按照培养方式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三种类型。其中,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发展最早, 体制最完善, 社会认可度高。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发展稍晚。1984年“工程类型硕士” (现为“工程硕士”) 开始试点[3], 发展到现在已有39种专业学位。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最开始都是以在职的方式进行攻读, 要求招生对象为在职人员, 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及以上, 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 由学校和考生所在单位联合培养。从招生条件来看, 这类专业学位对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有要求, 因此,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丰富的工作经验本身也成为他们最大的特色和优势。

全日制专业硕士出现最晚, 它虽然使研究生的培养结构更加完善, 但是就目前来看其定位还显得比较模糊。他们虽然被定位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但是从未出过校门的他们, 与早期非学历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仍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似乎又欠缺深厚的理论知识, 特色不够鲜明, 优势不足。这种自身定位的模糊使得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对就业市场的认知和判断, 影响了就业的成功率。

2.3 理论知识不扎实, 职业特色不突出

众所周知, 专业学位的特点是注重应用和实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片面的理解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征, 在学术性要求方面都存在着一种“共谋性”的消极认识, 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具有探索性质的学术性问题涉及较少, 而学生对于学术性的研习也缺乏必要的热情和动力[4]。这种片面的认识严重地损害了专业学位的学术性水平, 这使得很多专业硕士理论知识不扎实, 发展后劲不足。

另一方面, 我国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 这使得专业硕士的优势无从体现。以风景园林硕士为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05年下达的《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就明确指出:“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是与风景园林事业任职资格紧密相关、与国家‘注册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相互衔接的学位制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以‘注册风景园林师’为职业背景”。然而, 直到今天, “注册风景园林师”的职业资格认证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这使得专业硕士本该有的职业性特征无法体现, 严重削弱了其就业竞争力。

2.4 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区别不大

从高校层面来看,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制约就业质量。我国的学术型学位教育时间很长, 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专业学位教育, 使其有学术化倾向。

主要表现在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培养过程方面: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与学术型趋同, 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缺乏独立的、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基地, 实习基地大多数都是与学术型硕士共享;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创作方面对于实用性和应用性的要求也未能充分体现[5]。这使得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就业市场的区分度不大, 其“专业”优势很难凸显。

3 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就业为导向

3.1 改变专硕轻理论的误区, 强化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专业学位具备职业性特征, 但是它与职业教育却完全不同, 职业要求的只是从事某一行业的操作能力, 但专业还包括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实际上, 专业教育必须建立在宽广而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之上, 必须完成传授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的任务, 同时还包括了专业化的思维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伦理道德的养成等。因此, 专业学位在坚持其实践性前提的同时, 不能放弃研究生教育所秉承的基本学术品格[4]。否则, 专业学位教育就会沦为普通职业教育, 难以提升其职业品质和社会地位。

3.2 增加专业实践, 提高职业能力

当前的专业学位培养对其实践性的特征重视不够, 落实不到位,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1)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实践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面, 首先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通过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数量和学时的设置两方面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这是数量方面的变革。

在形式方面,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 应该加强案例式教学的内容, 教师应建立起相关的经典案例数据库, 将传统的以理论为核心, 通过案例来说明的教学模式改为以案例为核心, 围绕案例讲解相关理论的新模式。同时, 高校应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 鼓励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方面做更多的探索。除了案例式教学外, 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也是必须的。在这方面, 主要有两种方式:a.在学校内部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室制度, 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工作室中参与实际项目;b.因地制宜, 与相关的设计或管理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建立多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2) 实行订单教育, 培养定向人才。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校企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 通过签订协议书的形式予以落实, 实现人才培养的模式[6]。这种模式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 特别适合那些对人才有特殊要求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要与高校密切协作, 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就参与其中, 在整个培养的过程中都提供合作与资助, 包括相关经费的支出, 教学实践环节的产出等方面。这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的培养与就业相互促进, 最终达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效果。

3.3 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

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完善专业学位教育, 解决其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衔接机制的确立涉及到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及行业部门之间多方面的统筹协调。在政府层面, 应尽快完善“注册风景园林师”的职业任职资格制度, 规范专业领域的准入标准;在高校层面, 应加强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之间的协调, 例如对于修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考试课程且成绩合格者, 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免试”政策。衔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有效地解决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和就业问题。

3.4 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强化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高校在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应以自主创新,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为重点, 特别强调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 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实践, 提升其创新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3.5 根据就业反馈及时调整培养模式

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应固化, 而应该更加灵活,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高校要对毕业后的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反馈进行跟踪调查, 把握就业的发展趋势,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并根据调查结果主动调整培养模式, 优化教学内容, 以满足市场的需要。通过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应有意识地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品牌建设, 消除公众的误解和质疑, 真正实现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达成一致。

4 结语

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毕竟是一个在我国刚刚出现的新事物, 它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这首先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真正重视这些问题, 把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提到与学术型硕士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同时, 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 使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保持紧密联系, 不断提高其就业质量, 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研究——基于南京五所高校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 2013 (4) :101-104.

[2]陈沛, 王处辉.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吸引力偏低的原因探析[J].教育科学, 2012 (6) :54-59.

[3]邹碧金, 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5) :49-52.

[4]牛国卫, 张红.专业学位的特性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提升[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 (8) :81-85.

[5]赵纯, 文秀娟.云南省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10年回顾与展望[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81-85.

篇4:风景园林硕士

徐正春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向岭南园林教学点的开学及第一批新生表示衷心的祝贺,随后介绍了学校与学院的基本情况、国家专业硕士制度和招生情况,重点强调了校企合作对于开展专业硕士教育和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意义,并对新生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随后,岭南园林副总裁刘勇跟新学员分享了自己的在职读研经历,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良性投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升个人价值,拓展发展空间,为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各学员能够珍惜学校与公司共同创建的进修平台与机会,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广东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承宜、广东省风景园林协会会长杨学波对本次校企共建硕士教学点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同时指出校企合作开展专业硕士教育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能够很好地提升园林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表示将积极发挥学会与协会的作用,促进校企合作与学术交流的开展,促进园林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当天下午,华农大林学院冯志坚副教授为学员们上了第一堂课,开启了学员读研进修的新里程。该教学点的开设,是我省园林高校与民营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举,为校企联合培养业界英才搭建了宽广的平台,促进了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性发展,

(图/文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篇5:风景园林硕士

时下,一些人对风景园林学理解不够,认为即使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毕业,也远不如建筑师“吃香”,风景园林师的工作无非是设计几个亭榭和花坛而已,或者是围着城市高层建筑搞搞绿化。很少有人认识到风景园林师是唯一以改善环境为己任,从而达到改善和美化人们生存环境的人。当大家走进园博园时,不禁赞叹风景园林师的匠心独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李雄更愿意把这个学科称为是“用绿色的、有生命的材料来建造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搞绿化”是对风景园林学片面的理解,现代的风景园林学发展方向已经多元化,涉及到国土安全、自然环境保护、人居环境建设等领域,发展成为与城市居民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学科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人居环境学科组群。“以前风景园林从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城乡规划也从属于建筑学,但随着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它们已成为三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共同承担人居环境建设的重任。”李雄介绍,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环境需要三个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一个合格的风景园林师,需要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学知识和艺术与美学知识。风景园林学是一门综合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此次北京园博会的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以风景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也作为唯一一所高校参与了博物馆的策划、展陈等工作。园林学院成立了以李雄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从起就开始筹划、展陈资料收集、后期的模型制作等工作。其中许多工作均组织研究生积极参与,尤其是专业硕士也获得了难得的实践机会。通过这次契机,中国园林博物馆还将成为北京林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园林学院将与园林博物馆密切合作,共同打造研究共同体,在研究中外园林历史与理论的同时,带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特色园林的布局,了解其工艺、造园手法等。“园博会是有时间限制,可园博馆是一个长期对公众开放、参观和研究的场馆。”李雄说。

篇6:风景园林硕士

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消息,日前,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首次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福建省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研修班,学员包括全省城市园林绿化行业主要领导和相关科(处)室负责人共45人,其中九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园林局局长全部参加了培训。本次研修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全面、深入浅出。

本次研修课程以“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为主题,共安排专题讲座7讲,内容涉及国内外园林设计发展动态、国家园林城市创建、节约型园林建设、园林绿化政策解读、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园林设施景观化处理以及风景名胜与遗产保护等方面。同时,针对节约型、生态型、低维护、低造价园林绿化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选择北京植物园、中关村科技园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三个地方进行现场考察讲解。研修内容涵盖风景园林绿化建设各方面,既有对当前国内外园林绿化行业关注焦点与发展趋势的整体介绍,也有对乡土植物景观规划、景观设施生态化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实例的细致剖析,深入解读住建部在风景名胜与自然遗产、城市园林绿化的最新动态和重点技术政策。研修内容全面,信息量大,针对性、实用性强。

二、精心组织,名家授课。

本次培训得到住房城乡建设部重视和支持,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管理处左小平和园林处王春香两位处长亲自为学员们授课。邀请的授课老师还有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李雄、王向荣、唐学山、董丽、王沛永等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专业知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体现了国内一流的.授课水准。

三、学有所获,讲究效果。

这次研修班时间虽短,但学员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拓展了思路,提高了认识。通过系统学习,学员们认识到差距,同时也激发了热情,坚定了信心,对园林绿化行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推进我省园林绿化事业更快更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研修班,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建立长期人才合作培训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有意向今年九月份在我省开设风景园林工程硕士班,专门为我省培养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

★ 培养高层次汉语人才 华侨大学将在印尼设硕士班

★ 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 安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简章

篇7:风景园林硕士

《风景园林理论综合》考试大纲

1、课程名称:风景园林理论综合2、适用专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3、命题原则

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外园林史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对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动态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园林史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对园林(风景园林)文化现象以及具体实践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4、命题形式:填空题、简答题、绘图题、论述题,总分150分。

5、命题单位:建筑城规学院

6、考试内容:

⑴ 学科专业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基本概念;

⑵ 国外传统园林史基本知识;

⑶ 国外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基本知识;

⑷ 中国传统园林史基本知识;

⑸ 中国近现代园林史基本知识;

⑹ 中国当代风景园林实践的基本知识;

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知识。

7、参考书目:

篇8:中国风景园林分析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意境空间,空间类型,艺术特点

1 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

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是形成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的基础。关于园林的构成要素, 中国字体中的篆体十分形象有趣地体现了园林的构成。童隽在《江南园林志》中写道:“圈 (园) 之布局, 虽变幻无尽, 而其最简单需要, 实全含于‘圃’字之内。今将‘囿’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 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丫’在前似石似树。”园林的四大要素为: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其中地形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它是所有室外活动的基础, 也是其它诸要素的基底和依托, 地形布置和设计的恰当与否, 会直接影响到景观空间环境的质量, 并且它对其它设计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具有支配作用。水体是园林中最活跃的要素, 它不仅具有湿润空气、降低噪音、灌溉土地、提供造景的实用功能, 其不同形态所造成的视觉独特性, 还能为园林创造活力气氛。植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观素材, 它自身的生态习性、观赏特征、空间营造和美学功能, 为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使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园林建筑首先具有实用功能, 其次它又是重要的造景因素, 园林建筑可以构成并限制空间, 在园林中往往是景观空间的焦点。除了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四大要素以外, 有的书籍还将铺装和其它园林构筑物也纳入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中。

2 风景园林的空间类型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而且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来确定。以建筑空间来考虑, 地板、墙壁和天花板是限定空间的实体要素, “实体”的围合形成了“虚体”的“空间”。而与建筑空间不同的是, 风景园林空间属于外部空间的范畴, 是在地面和垂直面创造空间, 它少了天花板的界面,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 或将“屋顶”理解为“天空”。风景园林创造空间的“实体”, 即空间制约因素由地形、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铺装道路等园林要素构成。这些因素不仅可以独自构成单个空间, 又可以通过彼此组合、渗透, 构成丰富、流动的景观空间区域。那么, 风景园林的空间类型有哪些?我们仍从建筑入手来理解这一问题。建筑群不同的平面布局形式加上周围环境的各种条件, 可以构成多种空间类型。这些空间类型的基本形式和特征在风景园林空间中同样可以得到体现。如果将建筑物聚拢在与群集建筑有关联的开敞空间周围, 可形成向心、内聚的中心开敞空间。风景园林空间中也常常采取这种中心开敞、内向布局的形式。例如苏州畅园就以水池为中心, 建筑环绕水池四周进行布置, 从而形成一个中心开阔、四周较为封闭的中心开敞空间。而如果建筑群所限制的空间, 在某一面形成开放状以便充分利用空间外部风景区的重要景色, 由此就可构成指向性强烈的定向开放空间。在风景园林空间中, 定向开放空间对于园林景观来讲,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从景观效果来看, 这样的空间类型外观开敞富有变化;另一方面, 定向开放空间利用了朝向空间开敞边的该空间以外的景观, 从而为观景提供了有利条件, 并添加了景观的层次。由建筑群所构成的另一种空间类型为直线型空间, 这种空间类型呈长条、狭窄状, 空间焦点或集中在带状空间的末端, 或沿带状空间进行布置。风景园林中的道路与带状水面通常体现了直线型空间的特点。例如圆明园北部景区就属于直线型空间。空间以极长而又狭窄的带状水面为纽带, 把分散的风景点联系成完整的序列, 并借直线型空间的导向性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果带状空间并非简单的、从一端通向另一端的笔直空间, 而是空间在拐角处不会终止, 视线和焦点随人们的移动而不停地变换, 当人们到达一个空间的终点时, 另一个空间的开端又进入眼帘, 这一情形在该类型空间中不断重复出现, 诱使行人去追寻未知的景象, 这种空间类型我们称之为组合线型空间。该空间类型较为复杂同时变化丰富而有趣味感, 是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采用最多的形式, 空间通过在方向上的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上述从建筑空间的角度讨论了风景园林的空间类型, 然而外部空间环境是十分复杂的, 风景园林的空间类型也并非彼此孤立, 需要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比和渗透, 来构成丰富的园林景观空间。

3 园林意境空间的生成

3.1 小中见大

中国园林追求无限深远的艺术境界, 然而园林的实际空间面积总是有限的,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和意味不尽的园林意境, 造园家常在山、水、亭、台及建筑物的设置上竭尽迁回曲折之能事, 通过空间的划分、对比、渗透等艺术手法, 达到层叠错落、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从而给人以漫无边际、不可穷尽的园林意境感受。如苏州网师园占地仅0.4公顷, 但在空间的安排上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 以大大小小的若干幽奥空间烘衬出主景区的开朗, 虽“地只数亩, 而有纤回不尽之致”, 实为小园中“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佳例。

3.2 曲径通幽

《园冶》中说园林路径应“不妨偏径, 顿置婉转”、“路径盘曲”以及“蹊径盘而长”, 此外还有“曲径绕篱”、“小屋数椽委屈”等语。中国园林为了引人入胜, 为了求得景观的变化和意境的幽深, 在布局上追求蜿蜒曲折。园林要素诸如山石、洞壑、水面、驳岸、小桥、回廊、路径、墙垣等, 在布置上均忌平直而求曲折, 所谓“峰回路转”, “曲径通幽”。这些曲折的流线既能引导人流, 又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 而由此形成的曲折的空间以及含蓄半露的石竹、屋角, 给人在游历园林的时候留下想象的空间, 眼前不断展现的不同情趣的幽境, 吸引着人们去探景寻幽, 从而给人带来意尤不尽的观赏趣味和连绵不断的深远感受。如苏州环秀山庄, 虽然园的规模有限, 但山石、水池、路、桥等要素均极尽迂回曲折之能事, 藏露有致, 具有隐约迷离、难穷其源之感, 遂使得整个园子显得格外深邃, 意境深远。“曲”的手法无形中扩展了园林空间, 曲径通幽处, 风景之美才显得更有活力, 更耐人寻味, 这是中国园林意境生成的美学规律。

3.3 虚实相生

“所谓虚, 也可以说就是空, 或清空、空灵, 或者说就是无;所谓实, 就是实在、结实或质实, 或者说就是有。”山水画论中说:“虚实相生, 乃得画理”, “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相生”不仅是山水画的美学原理, 而且也是园林意境生成的重要美学规律。《浮生六记》曾有这样的论述:“若夫园亭阁楼, 套室回廊, 益石成山, 各献名果亦有制为美名, 小中见大, 虚中有实, ……扬翠叶, 或藏或露, 或浅或深, 发红华, 回曲折四字, 又在地广石多, 徒烦工费。”这是说园林的妙处不仅在迁回曲折, 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或藏或漏, 或深或浅。可见虚实需互相映衬, 才能达到妙境。园林中的“虚”与“实”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以山与水来讲, 山为实、水为虚;以山本身来讲, 凸出的部分为实, 凹入的部分为虚;以建筑来讲, 粉墙为实, 廊以及门窗孔洞等为虚……, 虚与实既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 园林布局需使虚实之间互相交织、穿插, 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才能产生变化丰富的园林空间, 生成令人品味不尽的审美意境。如苏州网师园中部以水面为整个园林布局的主导因素, 建筑如亭、廊、阁、轩等均依水而建, 假山、建筑和繁密的树木与水面的”空“形成了虚实对比, 强化了“空”的境界。再如留园东部景区建筑组群的空间处理:五峰仙馆的厅堂通前达后, 南北两面基本被轩豁的门窗所占, 实中留虚, 在窗门后、粉墙前映以竹石、芭蕉, 既富有画意又极尽空灵风致之美, 意境不可穷尽。“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丰富了园林景观空间的内容和层次, 构成了生动的园景画面, 给园林增添了无尽的意趣和幽远的意境。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毅.璐然林水-楼心中国园林之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篇9:分析园林风景建筑与园林的关系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建筑;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飞速的提高,在城市建设中园林建筑是造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不仅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还要满足园林景观的造景要求,并与园林环境密切结合,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結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是如此,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1 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重要作用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思想,而园林建筑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在中国自然式园林中,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依山傍水兴造园林建筑,自然而巧妙地再创作山水之情趣,亭台楼阁、曲径长廊点缀在山水之间,美不胜收,令人神往。在园林中的主要作用表现:

一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二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三是提供休休息及活动的空间;四是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如小卖、售票、摄影等;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六是组织游览路线,在园林中道路结合建筑物的穿插、“对景”和障隔,创造一种步移景异,具有导向性的游动观赏效果;七是范围空间,即利用建筑物围合成一系列的庭院,或以建筑为主,辅以山石植物将园林划分为若干空间层次。

2 园林的主要建筑类型及与园林的关系

常见的园林建筑从建筑文化背景和风格上可以分为中式、西式、现代3类;若是按建筑的形式来分则有亭、廊、榭、花架、棚架、装饰构架等。其中,现代的园林建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类,它几乎不受任何形式的制约,只要材料、技术上可以满足要求,设计者便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建筑形式。中式或西式的园林建筑一般应用于相应的园林中,设计、修建这2种类型的园林建筑,其根本要求就是要做得“地道”。

中式园林建筑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类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独具匠心。西式园林建筑在园林中运用较少,而且不易掌握。中国园林建筑离不开中国园林,否则就会把它和中国其他建筑类型混同对待。

中国园林建筑和中国园林艺术同出一炉、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它始终表现出以人为本,景为人用的基本特点。这就使得中国的园林建筑既能很好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又能与人的使用需要相统一,且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灵活性、通用性。

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园林中因为有了精巧、典雅的园林建筑的点染而更加优美,更适合人们游玩、观赏的需要。如同我国的文化传统一样,具有浓重的民族特征。

由于与自然环境及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在建筑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表现得十分自由和灵活,其基本的布局法则与建筑处理手法和西方建筑相比较,有许多相通之处。

3园林建筑与园林其他要素的关系

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的统一体。

3.1 园林建筑与山体的关系

山体是构成园林的骨架,它创造出了园林中不同的空间和地貌形式。在园林中,经常在山体上设置园林建筑,使园中景致相映成趣,珠玉生辉。一般山体设亭可分为小山设亭、中山设亭和大山设亭。小山设亭时,常建于山顶,以增加山顶的高度与体量,既丰富了山体的立体轮廓,使山有生气,又适于游人停足纵目远眺,多角度领略风景,还起到控制风景线的作用;大山设亭时一般设在山腰或山背上,此时应注意亭设置时要有足够的体量和成组设计,以取得与山形体量协调的效果。如果为了避免山体构图的呆板,一般不宜将亭建在山的中心轴线上。

3.2 园林建筑与水体的关系

园林中的水体能给人以清新明净的感受,园林建筑若与水体结合,使景观效果更富亲切感。建筑与水接近,可将其点缀于水中,设置于水中的孤立小岛上,成为水面一景;还可临岸布置,以三面临水效果为最佳;还有些建筑跨越河道、湖泊、缓涧,既装饰水面又起到交通的作用;还可把水引到建筑之中,成为建筑内空间的一部分,使建筑与水体融为一体。

3.3 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可遮阳蔽日,体现季节更替,使游人感觉赏心悦目,还具有独特的景观结构作用,如形成主题或焦点,作为美丽的背景,发生季相色彩的变化等。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时,对其造型和空间往往要考虑到与植物的综合构图关系,植物常作为点睛之笔,起到强化和补足建筑气韵的作用。亭、廊、榭、楼、阁等园林建筑的内外空间,常利用植物的衬托来显示它们与自然的联系。此时,植物作为建筑的陪衬,使人工环境要素与自然环境能够更好的融合。

4 园林建筑设计风格与园林景观相得益彰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做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渡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例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不断地改变,园林也与其他所有的文化在变,自然园林建筑也在变。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在设计时都应考虑其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园林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园林环境要求权衡确定,园林环境是园林建筑创作的出发点,园林建筑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及景物构成上应与整个园林环境相协调,因为园林建筑在园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游荣盛.浅论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2.

[2]张浪.中国园林建筑艺术[J].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屈永建,杨凌.园林艺术[J].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树栋,马晓燕.园林建筑[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篇10:风景园林硕士

201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王泽 20102509310038

摘要: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是风景园林的四大要素,是形成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的基础。鉴于风景园林中还包含其他要素,有的书籍还将铺装和其它园林构筑物也纳入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中。所有风景园林构成要素共同造就了风景园林,展现了风景园林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要素、作用

一、园林的功能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二、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

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是形成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的基础。园林的四大要素为: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其中地形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所有室外活动的基础,也是其它诸要素的基底和依托,地形布置和设计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景观空间环境的质量,并且它对其它设计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具有支配作用。水体是园林中最活跃的要素,它不仅具有湿润空气、降低噪音、灌溉土地、提供造景的实用功能,其不同形态所造成的视觉独特性,还能为园林创造活力气氛。植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观素材,它自身的生态习性、观赏特征、空间营造和美学功能,为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使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园林建筑首先具有实用功能,其次它又是重要的造景因素,园林建筑可以构成并限制空间,在园林中往往是景观空间的焦点。除了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四大要素以外,有的书籍还将铺装和其它园林构筑物也纳入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中。

三、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及对风景园林的作用

1.山

山是地形的一种,不同地域不同的山,产生的风景效果是不同的。以岭南为例来说,岭南园林的山性不明显,园林中的山大体有这几种: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

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需改造。

2.水

水体是园林中最活跃的要素,它不仅具有湿润空气、降低噪音、灌溉土地、提供造景的实用功能,其不同形态所造成的视觉独特性,还能为园林创造活力气氛。水对于岭南园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岭南园林属水性,具有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台湾日月潭;四是流筋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由此可见,没有水,岭南园林会失掉其特有的活力。

3.石

岭南的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阿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咭睹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里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里石法为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理石三法。

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理石,如南山寺。

堆石法多为用于湖石或珊瑚石,如汕头中山公园海礁石山、海口五公祠珊瑚石山、台湾吴园咭睹石山。

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可用于室外室内,前者如广州流花湖公园茶室的壁山,后者如白天鹅宾馆石室中的壁山。

塑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现代公园里儿童游乐区的古洞探险几乎都用塑石,最好当属问南塑鼓石,如厦门南湖公园。

4.建筑 建筑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知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和立园毓培楼。舫除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和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亭的做法很不规范,千奇百怪,或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材穿插的,或少数民族式、俄罗斯式或西欧式。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另有少数民族的风雨楼和山区的索桥。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

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相、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字画古园的字画相对较少,现代园林中更是少用,但也不乏佳作,如惠州小桃园后门联“不深不浅湖水,半砖半阁人家”,荔湾湖公园海山仙馆有联“荷花世界,荔子光阴”等。

5.植物

植物的地域特征会更明显。北方我国从北往南植被依次是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等,树木南北差异大。海南这边的植物可以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个字来概括。海南的特征树有棕桐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筋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另有榕树、荔枝等。这是我国其他地方风景园林中难以具备的要素。

四、各要素有机结合下的风景园林

地形、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铺装道路等园林要素通过彼此组合、渗透,构成丰富、流动的景观空间区域。例如苏州畅园就以水池为中心,建筑环绕水池四周进行布置,为观景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添加了景观的层次。

我国园林追求无限深远的艺术境界,然而园林的实际空间面积总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和意味不尽的园林意境,造园家常在山、水、亭、台及建筑物的设置上竭尽迁回曲折之能事,通过空间的划分、对比、渗透等艺术手法,达到层叠错落、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漫无边际、不可穷尽的园林意境感受。如苏州网师园占地仅0.4公顷,但在空间的安排上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以大大小小的若干幽奥空间烘衬出主景区的开朗,虽“地只数亩,而有纤回不尽之致”,实为小园中“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佳例。

中国园林要素诸如山石、洞壑、水面、驳岸、小桥、回廊、路径、墙垣等,在布置上均忌平直而求曲折,所谓“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这些曲折的流线既能引导人流,又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而由此形成的曲折的空间以及含蓄半露的石竹、屋角,给人在游历园林的时候留下想象的空间,眼前不断展现的不同情趣的幽境,吸引着人们去探景寻幽,从而给人带来意尤不尽的观赏趣味和连绵不断的深远感受。如苏州环秀山庄,虽然园的规模有限,但山石、水池、路、桥等要素均极尽迂回曲折之能事,藏露有致,具有隐约迷离、难穷其源之感,遂使得整个园子显得格外深邃,意境深远。“曲”的手法无形中扩展了园林空间,曲径通幽处,风景之美才显得更有活力,更耐人寻味,这是中国园林意境生成的美学规律。

再如苏州网师园中部以水面为整个园林布局的主导因素,建筑如亭、廊、阁、轩等均依水而建,假山、建筑和繁密的树木与水面的”空“形成了虚实对比,强化了“空”的境界。再如留园东部景区建筑组群的空间处理:五峰仙馆的厅堂通前达后,南北两面基本被轩豁的门窗所占,实中留虚,在窗门后、粉墙前映以竹石、芭蕉,既富有画意又极尽空灵风致之美,意境不可穷尽。“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丰富了园林景观空间的内容和层次,构成了生动的园景画面,给园林增添了无尽的意趣和幽远的意境。

五、中国园林的南北差异

中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北方,随后发展于南方,最终又通过南北园林的吸收融合,重新在北方达到极致。自周文王修苑囿、筑灵台以来,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魏晋北朝的山水园林,再一路经隋、唐、北宋、元、明的宫殿园林,发展到最终成为园林之首的圆明园,北方园林一脉相承着皇家园林的尊贵与大气,与南方小巧婉约的私家园林形成风格鲜明的南北两派,共同创造出璀璨耀眼的园林文化。然而一直以来,许多人对南北园林的风格特征仅仅有模糊的概念,既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差异,也不清楚自己会更喜爱哪一种园林。那么,南北方园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来说南方园林,由于江南一带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其园林设计以繁复和细腻为主,大多依水而建,景观遍布。其建筑结构不拘形式,清秀淡雅,但也因而略显简陋。由于南方园林大多为私家园林,因此整体规模偏小,以人造景观为主。由于南方多雨,因此园林内多走廊亭台。总的来说,南方园林紧凑巧妙,以水为核心,以花草奇石为主要景观,整体散发着如江南女子般的婉约。而拥有皇家血脉的北方园林,在规模、景观、建筑上则与南方园林有着明显的不同。北方园林普遍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而景物包罗万象,不拘一格。由于北方降水量和气候条件与南方迥异,所以北方园林中较少人造的景观,而强调与自然山水的结合。正是因为皇家园林的血脉,才使得北方园林往往能够选取集天地精华的山水文脉间大兴土木,这是南方私家园林无法做到的。因此,北方园林之景往往以自然的河湖山川为主景观,景致大气开阔,给人以自然的震撼之感。

归根结底,风景园林的南北差异还是来自于构成风景园林要素的差异。既关乎于风景要素质量的不同,又在乎与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熟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风景园林进行规划。

参考文献

上一篇:Linux下Apache支持中文路径或文件配置linux操作系统下一篇: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各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