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大学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风景园林大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对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随着我国对生态与民生问题的关注,风景园林专业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包括了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和为公众服务的人文关怀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篇:风景园林大学论文

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实践教学思考

[摘 要]实践教学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古典园林的考察是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本文探讨的是基于王绍增教授营境理论指导下的北京皇家园林实践教学活动改革,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完善基于西方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及环境心理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课程设计体系,加强学生对传统中国的入境式营造理论的认知、掌握和体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古典园林;皇家园林;实践教学;营境理论

高校实践教学,是指为了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在高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各门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一门课程。它由具体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成,是高校通过开展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践、实验实训(理工科)等实践活动环节,通过演示法、课堂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式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过程[1]。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风景园林教育活动的过程更加强调身心感知与体悟,以职业精神、素养和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性地综合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2]。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本上是建构在西方现代景观、西方古典园林、东方传统造园三者结合的基础上,并且每个学校基于自身教学条件而有所侧重。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践行王绍增教授的“营境理论”。王绍增教授认为:“我们祖先造园时不是先拿来一张平面图,而是先去实地踏勘,叫作相地。第二步仍不是在平面上做文章,而是在现实空间中发挥想象,何处可高?何处可低?何处可凭?何处可借?宜亭则亭、宜榭则榭,叫作立基。第三步还不是回家画平面图,而是在现场走来走去,观察着,思量着如何步移景异、如何互为因借、如何起承转合、如何组织旷奥变化。厅堂、掇山、铺地、栽花、种树、题词、作赋等事项则贯穿其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我们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完善基于西方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及环境心理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课程设计体系,加强学生对传统中国的入境式营造理论的认知、掌握和体验。对此,我校在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了两周的古典园林考察课程,通常情况会安排两条线路,分别是江南(上海、苏州和杭州三地)古典园林考察和北京皇家古典园林考察。

本文结合2017年9月对北京皇家古典园林考察的课程教学进行总结,探讨传统中国入境式园林营造理论,旨在通过古典园林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古人造园的思路。

一、皇家园林考察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考察流于形式,对皇家园林的感知止于视觉化

首先,北京皇家遗存园林不是单一的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而有其独特的历史演变规律和內在逻辑,缺乏对其系统的历史演变考察,无法还原其山水园林营造过程,考察也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

其次,考察流于形式的另一种情形则是学生习惯套用西方景观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对古典园林的解读采取西方景观的形体、空间等语言进行拆解剖析,一方面背离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整体性、生命体验等美学范畴,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对皇家古典园林的考察止于静止的图面组织。除了拍照和写生,风景园林专业学习者应该通过某种方式解读皇家古典园林,并且有所体验,而不仅仅是进行图面和空间的比例分析,这些问题正是华南农业大学皇家园林考察教学改革中亟待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当下信息时代图像处理工具的强大虽然大大提高了风景园林专业景致表达及摄取收集的便捷度,然而同时也撕裂了连贯的身体游观体验——阴阳向背、高低俯仰、鸟语花香等远非碎片化、视觉化的图像所能简单呈现,而后者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也是皇家园林考察课程的核心。

(二)考察线路安排不科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北京的皇家园林分布与当时的城市格局有极大的关联性,而北京古城被现代城市建筑及设施割裂,园林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已失去了过去的整体性。同时,城市规模巨大,景点繁多,景点之间距离跨度大等问题也让为期两周的考察时间变得非常有限。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对北京皇家园林的考察不完整,或是对北京皇家园林群落营造的理解缺乏整体性。

(三)考察过程教学管理不严格,教学质量欠佳

教学活动场所古典园林也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再有就是不少学生是初次认识皇家园林,受到时间、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限制,学习过程中往往仅仅停留在对皇家园林的表面景致认知,缺乏主动思考,难以深入体验解读,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教学,也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学生对于皇家园林的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对于“应该看什么”、“学习什么”这类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和足够准备。

二、皇家园林考察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明确考察目的,强化对皇家园林体验的训练

理解中国传统园林创作是基于生活方式和环境意境的入境式设计理论,作为学习者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关注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生命现象的载体或背景的特质。

本次皇家园林考察,需要学生抛开形体和空间的现代景观理论体系,回到中国传统造园的处境和心境去理解皇家园林的营造,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其营造手法,思考中国古典园林营境理论的现代性问题,将它应用到实践当中。

(二)细化皇家园林考察线路及实习步骤

皇家园林的建设不是某一时期集中完成的,有其山水经营的内在逻辑,因此要在短暂的考察时间内认识、学习北京皇家园林,首先需要做好内业准备工作。考察前期内业准备的核心工作即是对北京皇家园林历史资料的整理。该项工作的具体项目包括北京皇家园林建设年表、经典皇家园林图纸收集、历史照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等。借此让学生对北京皇家园林有初步的了解,并预判所考察场地经历的营造变化。

接下来,就是“按图索骥”,参照图纸资料对园林景致初步认知,采取摄影、写生的方式描绘园林景物。也提倡运用摄影、小视频、写生等手段记录印象深刻的园林片段,帮助对园林片段进行记忆和观察体验。皇家园林的考察绝非以摄影和写生为成果导向,而是借由这些手段深入认知和体验的过程。因此,这些摄影、写生、视频拍摄的成果评价标准应该是考查学生记录的动机——因何景致被触动,关注了其中何种问题或者园林效果?

进一步把握古典园林的意象。以北京颐和园为例,“知春亭”以“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意象,园中园谐趣园则取象于延山引水的无锡寄畅园。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景物景题、典故、楹联、绘画甚至古诗词等理解皇家园林的意象,是具体考察景物编排及其组景要素的前提。这也符合古人造园流程相地而后立意的想象。学生在把握“意”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地及物性的具体考察,理解“景以境出”的中国园林营造方式。

接下来是对古典园林进行体验感知。以颐和园绮望轩为例,绮望轩位于颐和园桃花沟西面,建筑物已毁,但是其基址尚存,假山及道路系统也保留完整。这个往往为游客所忽略的景点,却是颐和园后山后河一处重要的节点。通过遗留的山石布局,可以体验造园匠师将临水平台逼近后河峡口,以山石堆叠控制平台视线,制造一旷一奥两种空间体验的对仗。这些绝非简单的平面阅读可体验的园林情境,必须通过实地的“旷—奥”关系的考察,了解其具体而微的操作手段。因此,体验感知,可以引导学生以各种具体造园操作手段为关注点切入观察、记录,如对旷奥经营、窗景营造(以“画中游”为例)、明暗组织、“三远”(取郭熙《林泉高致》中平远、深远、高远的画意)的经营、林木对园林意境的影响,等等,进行深入具体的解剖。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古典园林进行传移模写。传移模写指的是用图示、文字甚至模型复述最打动自己的片段。“传移模写”出自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至今仍是指导绘画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对皇家古典园林考察而言,传移模写的目的则是引导学生通过考察,主动带入设计思维,将园林经典操作作为设计的类型“原型”,通过设计语言加以表达、陈述。传统园林的操作依托的是古人一套传统的工程营造方式和手段,讨论传统造园的传承与转译,亦应以此为背景,在理解“营境”的基础上,引入各种设计表达的图示加以复述。这些图示手段,包括平面、剖面、立面、轴测图、电脑模型、实体模型等形式,旨在通过抽象性,带以较强的研究目的,集中讨论北京皇家古典园林中的设计问题。这种抽象性一方面帮助学生以确切的方法集中研究具体而微的操作,同时也为日后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皇家古典园林的体验带来极大的可能性。

(三)围绕皇家园林创作的内在逻辑进行现场教学

本实习教学另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则是针对皇家园林创作内在逻辑展开现场教学。不同于江南古典园林的文人造园,北京皇家园林造园的内在逻辑是围绕着文人园的理想与复述展开的,同时又是利用更为大尺度的山水架构进行因地制宜的营造。因此皇家园林实习考察的现场教学也集中对“文人造园逻辑”和“山水营造逻辑”两条线索展开。

首先,强调“文人造园逻辑”的创作逻辑。

北京皇家园林建设的高潮肇始于康熙年间,延续至乾隆时期,挟持皇室大量的财富,其造园规模之大,内容之盛,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而其中造园的一个内在逻辑,则是“主事之人”帝王君子对江南文人园林的爱慕和向往,借造园,复述其自诩的“山水之乐”。据记载,乾隆曾先后六次巡视江南,并命随行画师一同访遍江南园林精华,摹绘“粉本”,“携图以归”,以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造园参考。如周维权先生所言,“皇家造园实践经验上承明代传统,并汲取江南技艺而逐渐积累,乾隆又在此基础上把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以提高”[4]。因此,对皇家园林的解读和现场教学,一方面包括以“文人园理想复述”为重要讲解线索,引导学生还原、理解皇家园林如何运用当地的材料、手段、要素“复述文人园的理想”,并思考以当下所掌握的造园手段,又可以如何转译;另一方面,也通过“原型”与“复述”之间的高下对比,进行批判性地学习,探讨造园手段,引导学生在日后设计中思考设计的评价标准问题。

其次,从“山水营造逻辑”入手剖析传统造园的延山引水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自西汉以来,都非常重视将皇家宫苑建设与首都水利建设相结合,清代北京西北郊的离宫别苑正是这样的代表,而其中又以颐和园的建设为经典。本课程现场教学的另一部分,正是围绕着皇家造园的山水逻辑展开。与江南文人园规模迥异,皇家园林往往占地面积巨大,其选址上又多有自然山水架构的优势,造园对山水营造的操作在其中尤为重要。对皇家园林的解读,除了中观尺度理解其文人造园理想复述,更应从大尺度的山水架构营造入手,探讨风景园林学科对山水营境的核心操作。以颐和园为例,其前身清漪园在山形呆板,“童童无草木”的瓮山,而以城市水利建设为启动的造园则通过山水营造的处理,打造山环水抱的山水关系,使得万寿山、昆明湖和玉泉山在景观上互为借姿。现场教学,正是围绕着这种改造前后山水互包、方位面向、轴线经营、真假自然的互借等几组山水关系展开。

三、结论

北京皇家古典园林作为我国古典园林遗存的瑰宝,应该如何引领园林初学者去体验、解读、学习而后继承,是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林学院园林专业多年探讨的课题。首先,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体验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体验出发探究背后的设计逻辑,并加以表达复述。它一改以往园林考察中对机械测绘和手绘写生的过度依赖却鲜有确切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设计本身进行自助的思考和分析、解读,回归造园学本身讨论设计问题。从考察成果的呈现看,大部分学生亦能按照成果标准,进行较有针对性的讨论和设计思考。

其次,北京皇家古典园林是目前园林遗存中难得的山水架构大尺度造园实例。它既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苏州园林城市居住用地极度压缩下的亩中山水,而是古代造园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营造的集中体现。本次教学改革从城市环境、山水格局等角度入手,也使得学生拓展了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加深了学生对传统“造园”的理解和把握。这为当代风景园林专业涉足更为广泛的从业范围,从更宏观的山水规划尺度理解、操作“造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本课程在改革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皇家园林如何运用当时当地的材料、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传承江南文人园,也为探讨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继承问题提供了一条可以学习参考的途径。傳统园林需要继承、发展与创新,不可仅依靠对古代遗存园林瑰宝的照搬照抄,或者仅以史学或是遗产保护视角的机械复述,而应该具象的遗存,然后抽象的归纳,再回归具体的设计操作。课程改革所强调的目的性和方法性正是希望以此引导学生在为期短短的两周调研时间内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实现西方园林的图面设计手段和东方园林的时空设计[5]手段的平衡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娜,贾方,杨瀚宇,等.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16-19.

[2] 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 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J].中国园林,2005(3):24-27.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 王绍增.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图面设计与时空设计[J].风景园林,2006(6):18-21.

[责任编辑 钟 岚]

作者:古德泉 黄家平

第二篇: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

摘 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对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随着我国对生态与民生问题的关注,风景园林专业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包括了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和为公众服务的人文关怀等三个方面的内容。面对当前学校教育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文章提出了从凸显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倡导社会服务的专业实践两个角度进行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人文关怀;职业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关于青年大学生成长重要讲话中提到:“新时代青年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这其中,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是大学生对国家、集体、社会、家庭、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内容。风景园林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大学生毕业以后大多从事风景区、河流湿地、生态廊道、城市公园、房地产景观等方面的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工作,很多工作内容牵扯到如何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维护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重大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风景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基本要求。大学阶段是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地重要阶段,也是奠定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1]。近年来,国家、社会和高校都非常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张云路、何疏悦、于鲸等人从意义、原因、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4]。但是,尚缺乏如何从专业角度培养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研究。

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范畴,其社会責任感培养首先从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服务大众的人文情怀等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对本专业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理解。高等院校可以从强化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教育、加入公益内容的专业实践等两个角度,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社会进步和园林事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一、风景园林专业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一)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

社会责任感的首先就是对国家之责[5]。当前,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内部夏季炎热,冬季雾霾,绿地稀缺,城市外围垃圾围城,水体黑臭,景观破碎,生物多样性缺失;在农村,绿色基础设施缺乏,乡村景观遗失。这些问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土安全与人居环境。

风景园林学专业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支撑学科,根本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专业[6]。2011年,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基本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领域逐步扩展统筹国土安全、生态敏感区域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传承等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生,应承担着爱护祖国、保护环境,创造优美境域、保持生态平衡的责任。

爱国,是一种对国家、社会与人民的热爱之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应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意识,端正态度,把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作为己任,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留住乡愁等宏伟目标。

(二)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法治社会,遵守法律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准则。风景园林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法制体系,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到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一系列法律与规范,内容包括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风景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类型。除此之外,风景园林专业还受到例如城市规划、城市住宅、道路、基础设施、文物保护、防灾减灾等其他领域法律规范的约束与限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已经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带来丰厚的利益。这使得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责任重大、与公共利益关系密切的行业特点。由此,大学生更应该具备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在受到他人的威胁或利益诱惑的情况下,能够自我约束,坚决地抵御来自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素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园林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语有云“修身律己”。对于大学生来讲,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将外在的法律规范内化,使之成为指导工作、调节个体行为的依据,这是良好职业素质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三)为公众服务的人文关怀

当今社会,我们国家的大多数资源是由市场经济进行配置与协调。随着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推进,城市资源经历了由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分化组合,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利益群体,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趋明显[7]。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分配、管理和保护各类自然资源,因此,不可避免地将会碰到如何配置公共资源,如何权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问题。例如,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里最大的公共资源,设计师在做绿地系统规划时,应保证公园的规模、位置、内容符合公众的利益,做到对政府、集团、个人一视同仁,对项目公平、公正。

大学生正是职业观念的培养阶段,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划分就决定了他们将肩负不同的社会责任。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教育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人文情怀”, 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园林设计中,除了具有生态环保理念,还要着重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关注老百姓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要放弃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二、融入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培养

(一)凸显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

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科学合理、重视德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关键。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发展历史、发展背景和发展的路径,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传承中包含了深刻的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1]。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内涵的延伸,风景园林专业融入了更多的关于社会、人文、环境、生物、法规等内容,因此,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社会责任的宏观角度增加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加重传统文化、公共政策、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课程,促进大学生品行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系统掌握风景园林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与行为准则。通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我国大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却较少考虑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还要有着更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国际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均有注册景观设计师制度,相应地设有《职业道德守则》(Code of Ethics),提出对社会、客户、同事以及工作内容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或准则,对园林设计师的职业道德缺乏规范和约束。风景园林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高低直接关系到设计的好坏与工程质量的优劣、人民生活品质的高低,甚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应改变传统思想教育的模式,加入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将园林职业的特点、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作为主要内容,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二)倡导社会服务的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社会责任感最有效的途径,特别是融入专业元素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的关键环节[8]。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目前各大高校均较为重视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太关注在实践中如何端正思想、认识社会、诚信自律,如何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社会实践的内容、方法会受到特定专业知识的限制和作用,风景园林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小到街坊邻里,大到城市公园、风景区、河流湿地等,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关注社会的问题、老百姓的需求和自己的专业职责。例如,当前很多园林专业的内容涉及到城市老旧社区的改造问题。结合设计目标,不仅要进行现场踏勘,还要进入社区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并且最终的方案也要由居民和相关管理人员考核,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对土地、生物、气候、资源、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与价值。

除此之外,大学更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积极推进关注自然、关注民生的志愿活动和公益事业。诸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了解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开展科普宣传、社区服务、保护遗产、乡村建设等活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自觉、主动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应紧密联系目前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和要求,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最适合的培养路径。时代给予风景园林专业巨大机遇的同时,也赋予其艰巨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生,应紧密联系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命运,尊重自然,保护国土,服务人民,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贾启君,王莹,原续波.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43-46.

[2]张云路,李雄,章俊华.风景园林社会责任LSR的实现[J].中国园林,2012(1):5-9.

[3]何疏悦,李隽诗,王如君.浅谈城市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中国林业教育,2013(2):4-7.

[4]于鲸,张祥永,曹阳,等.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路径及实施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137-140.

[5]李文君,袁奋光.探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和培养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04-106.

[6]孙松林,李运远.“生态文明”背景下风景园林工作的重点与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36):2095-2014.

[7]金迪,王倩.论在市场经济中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取向[J].建筑与环境,2008(2):92.

[8]朱明,史美育.浅析专业元素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93-95.

作者简介:

栾春凤,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生态技术研究。

白丹,博士,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

作者:栾春凤 白丹

第三篇: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思路

【摘 要】风景园林可以说既古老又年轻,原因在于园林与风景在我国自古便已存在,并且糅合了不同时代下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元素、地域特点等多种内容,一度在人类生活环境打造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苏州园林、北京园林等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而在现代社会,园林不再属于一种单调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是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大众的公共建设。尤其自20世纪末以来,各种环境问题不断突出,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使得风景园林从传统模式向生态化建设改变的速度愈发变快。这不仅是人类在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满足下精神生活的急迫需求,更是关系到当代严重生存挑战及人类未来发展所必须进行的努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设计;依据;内容;注意问题

1.生态设计的依据

1.1生态调控

景观园林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其生态调控功能受到重视研究,并且成为园林建设中重点实现和补充的一大功能。景观园林中大量的使用各种生物,这些生物具备自然界的本质属性,即能够消极适应环境,且在长期适应中对周边环境形成净化性反补,也就是常说的调节功能。作为人力干预的生物群落,园林中的各类生物成为镶嵌于城市及其他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的生态系统组成,因此能够在群落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性,且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干预,无论是适应环境、净化反补耗时还是自身存续的持续性和功能大小都可以进行控制。换而言之,通过人类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风景园林在城市生态调节方面的功能。

1.2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任何物种都存在与食物链当中,固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尤为紧密,人类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摆脱不了自然环境的束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全局来看牺牲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在空气、土壤等方面已然打破了局部地区的生态平衡,长时间不修复难免造成城市环境恶化,使人类相对孤立于自然環境之外,从而不利于人类生存。为了缓解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状态,就必须着手进行生态园林的建设,加强城市与自然界的联系,着眼城市全局建设,通过科学的布局将城市与绿化带进行衔接。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厦门等诸多城市正不断努力,通过发展城郊结合和园林-森林互补的方式,增强城市的绿化能力。而在具体建设中,植物共生平衡的状态尤其受到重视,例如乔木、灌木与花草的搭配,植物相互之间存在的抑制关系等成为园林建设中的基础性理论依据。

1.3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由于多种生物共同存在而维系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考察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物种,同时还要依靠一些外力,如温湿度控制、施肥等改善条件,以确保能完善生物群落促进生物生长。除此以外,在我国广阔的地域下,某些地区特有的生物应当被保护,并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代表景观而存在,因此在园林中培养这类生物,也是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2.内容设计

2.1植物配置

2.1.1配置原则

植物作为景观园林的主要部分,在配置时需要根据预期功能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①统一性。树木及其他植被的选择应当注重外观、色泽的统一,避免出现过度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常绿植物与季节性植物的搭配,需要考虑整体感观效果和光合作用功能设计,如果季节性植物(如梧桐、大叶榕)成片存在,难免削弱了其生态功能,季节性景观除外,但需要配置相应的常绿乔木、草坪等。②均衡性。合理的园林设计,应当考虑到各个品种的树木和植被数量和栽种面积的协调性,通过合理的搭配调和园林空间绿化的布局,从而使整个景观更具立体感和和谐感。例如色彩较浅的小叶植物显得俏皮、轻盈,而色彩较重的植物则显庄重,这种直观感觉的理论,在营造具体景观效果时功用较大。

2.1.2物种选取

①立体搭配,从空间布局和感官效果来看,植被物种的选择应当根据空间的立体布局,选择乔木、灌木、藤蔓花草等各种植物。以乔木、成片的灌木为主体景致,搭配花草藤蔓为点缀,构建于城市建筑迥异的休闲娱乐空间。尤其是在夏天,高大的乔木因其发散的树荫成为人们纳凉首选,同时成为园林景致中的一大亮点。②乡土植物往往是地区园林设计的主要选择对象,原因在于乡土植物长期适应本土自然条件,具有适应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但是在选择乡土植物时,也可以提前对本土植物生态情况进行调查,例如部分植物能够防止其他植物产生虫害,依靠这样的关系建立起园林独特的生态种群,无论是发扬地方特色还是降低园林管理成本都有着重要意义。

2.1.3设计概念

在设计概念上,除了探究景观园林的生态功能之外,着重对“生态景观”进行讨论,即现代生态设计的大致观点和思路。首先,作为景观园林,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确保美学效果,通过植物、建筑、山石、流水的搭配,营造一种世外洞天的别样感官效果。例如:采用常绿植被搭配流动水源和小山坡地形,让游人感受一种山岭春常在的别样氛围,从而使人宁静、放松,这便达到了养生、生态的目的。其次,风景园林的设计应表现出一种文化氛围,设计由心而生,无论是以地区文化为主题的保护主义园林,还是以多种文化为核心的学习主义园林,皆是通过搭配景观或者是直接运用植物便营造出预期的场景效果,正如我国南方的芭蕉、竹林,北方的白桦、银杏等,一旦规模化地培育种植,便自带一种感染氛围。尤其是部分百年古树的移植,展现了地方生态文明的成果,又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向往,生态和文化气息俱全。

2.2道路美化

一直以来,道路即是园林中重要的功能性设施,同时又是园林景致的重要组成,因为道路既可以分割园林区域,又能够作为园林内各部分的连接设施。因此,道路的色彩纹路、质感、造型、尺寸等都关系到整体的感官效果。在既往的园林工程中,鹅卵石、大理石等一系列较为贴近自然的材料被使用在道路铺设中,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园林景观的多样性,比较多的人接受。但实际上原始材料相对直接的使用,并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景观园林,诸如陶瓷类、砖类、复合型高分子材料等经过一些美化加工,甚至更能与周边环境融合。而在造型上方形和圆形更多地让人想到中国的古代哲学,类似于多边形、雪花形等其他造型,则增添了一抹异域风采。

2.3湿地景观

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的意义重大,起到调节城市温湿度和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湿地景观的打造,一方面是要确保湿地内水的流动性,避免出现死水;另一方面需要确保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可饲养一些动物在湿地中,提高观赏性,同时为湿地监管反馈生物信息。

3.总结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原本一些困扰地区园林设计的难题也随之消解,因此在生态的设计任务要求下,必须打破一些固有的思想桎梏,思考如何实现园林功能的深度挖掘,集文化展现、生活休闲、环境调节等为一体,努力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而专研实践。在实现工程技术、各学科理论、多专业合作等基础之上,还需要理性考虑经济底蕴和文化支撑,将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同社会和谐发展真正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尤为.生态设计理念下城市建设风景园林的发展[J].现代园艺.2019(04)

[2]周娟琴.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关键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0)

[3]曹辉尧.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J].现代园艺.2021(20)

作者:吴乃天

上一篇:生物专业导论论文下一篇:工程材料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