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学

2024-05-03

风景园林学(精选十篇)

风景园林学 篇1

在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渗透到了造园理论和实践中,对各个园林设计要素的应用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英国著名科学史权威李约瑟(Joseph Need Ham),评价中国古代的风水为“准科学”。他指出,风水理论“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的成份”。美国城市规划权威专家凯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书中,也曾高度评价了中国传统的环境哲学,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1 什么是风水学

风水又称堪舆。风与水是自然界万物的两个代表,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明地势的变化与自然环境。

古代风水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与元气说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地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作为融贯整个风水学的灵魂。《履园丛话》说:“人身似一小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节,一身之中皆能运用。”元气在宇宙天地间回荡,气在人体中聚合,人实际上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自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强活力。所以,风水可理解为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咸备,达于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2 风水学与风景园林的内在联系

风水理论在其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汲收融汇了古今中外众多智慧,最终形成了集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人体生命信息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理论体系。其中联系最紧密,运用最多的是在建筑选址和城市规划上,如北京故宫、颐和园、天坛、敦煌莫高窟、曲阜乳府、孔庙、孔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武当山古建筑群、苏州古典园林、平遥古城、丽江古城、龙门石窟、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殷虚、秦始皇陵、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凌、明孝陵等,无不带有风水的理念,风水就是这些遗产的设计的典范与灵魂。

风景园林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的评估和规划,以及对人类社会文化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环境节点细部的创造性设计和建设。或许可以说风景园林是建筑与景观规划的结合。

而中国风水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子。

在“风景园林”这个词还没被定义前,中国风水学所从事的内容就包含了风景园林设计所从事的内容,比如“相宅、相地”就相当于现在的“规划布局”“相宅、相地”就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符合自然规律而在构筑前所做的确立位置、方向等内容的“规划”。风水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很是广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古代的风水师相当于现代的风景园林师,由此可见,当代风景园林是风水学的一种文化引承。

风水学和风景园林都是为人类服务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都涉及到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学科,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对土地的规划布局。

此外,风景园林的研究范围与风水学关注的范围是基本一致的。从本质上讲,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规划是一门研究人与景观客体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并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为最终目的。而风水学亦是以“人”为主体的,以寻求人与自然(“自然”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和谐共处的学科。

3 现代风景园林之风水启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当代的风景园林多是片面地照搬了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生搬硬套,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风景园林文化。加上当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那么,怎样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保护环境,挖掘文化,形成特色,已成为我国风景园林人士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风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内蕴深厚的科学成分和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1)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美的审美倾向。风水理论认为,“天道”,即普遍的自然规律,它的存在与运作,乃“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黄帝宅经》)。在中国古代,自然被赋予了肯定性的价值和意义,并加以人类情感,具有道德意志以至情感内容,人与自然两情相洽的审美观照,很早便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由此演变发展为自然美。而自然美的发现认识,充分发展而升华为自然美学,成为建筑、艺术、哲学的基础理论。遂使中国古代园林以其景观人文美同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显现出诗情画意,意象隽永,虽有人作,宛若天开的园林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是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环境,自然美的审美标准能使园林设计更美观,更舒适,更持久,更生态。山清水秀,避风向阳,会让人神情愉悦;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流连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

2)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与园林景观结合。有谓:“人与天地并立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在风水理论看来,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伦道德或行为准则即:“人道”,亦应与天道一致:既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持人力同自然对抗,却可以而且必须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并以之为楷模而巧加运作,达到合天人的至善境界,满足人生需要。“故工不曰人而回天,务全其自然之势,期无违于环护之妙耳”(《管氏地理指蒙》)。在园林设计,即环境的营造中,运用风景园林营造理论及其工程技术,融入风水学“天人合一”的理念,“而乃怡情山水,发其所蕴,以广仁孝于天下后世”。以人对于景观的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强调人的认知能力和改造能力,强调人文价值,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包括融入寄情山水、游目澄怀的审美情感与精神内涵,强调景观与人文的对话与交融,营造出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境域。

3)顺应天道,因地制宜的设计宗旨。风水学主张“务全其自然之势,期无违于环护之妙耳”(《管氏地理指蒙》),即因地制宜,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改造方式。《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园冶》亦云:“得景随形”。所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遵循一个“场地—理念—场地”的拟合过程,从场地的实际勘探入手,到形成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案,再回到场地工程施工的完整流程,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强调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尽量少动土方(即“因山作势,就地成形”),并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花草树木,对于水的处理,亦以天然水体为前提,仅以疏浚、筑堤、堆岛方式来增加水面层次,丰富空间组合,成其大观。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达到“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才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

4)注重景观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风水学”强调气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气周流于天地万物之间,集能、质、生物、信息及精神于一体,风水鼻祖郭璞在《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隐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行夫地中发而生夫万物。气乘风则散,略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气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表现在景观各构成要素的联系和完整,任何一个元素的价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整体交流的时候才能突显出来。注重协调形态与内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宏观地把握协调各景观环境要素的关系结构,优化组织,寻求最佳组合,并结合所在地的地形特点、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等,合理利用周围地理环境,创造出既有很高观赏价值和很强的实用功能,又与周围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的较完美的环境空间。

5)空间布局对称均衡的风水观。对称,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从各种植物到动物,譬如树叶、蝴蝶、蜜蜂、鸟兽、人体等等皆呈左右对称关系。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建设,传统风水少不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突出中轴线的布局模式。这种四面环抱的封闭空间,一方面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局部生态和气候系统。另一方面,左右对称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物本身的对称样式也是风水关于美学对称均衡原则的体现。风景园林空间布局的对称均衡性设计,就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可以获得感官和情绪上的愉悦,进而产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6)顺气而理气的植物配置手法。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管子枢言》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青乌子先生葬经》概括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

在景观植物的配置中,景观设计者应顺气,即顺应气象变更的规律,种植适应不同季节的不同植物,以适应动态的四季变化,做到以动制动,以变应变,丰富园林的内涵;此外,园林作为一门空间艺术,园林的欣赏过程就是园林空间序列展开的过程。根据风水学“因形察气”的原则,理气即是对空间序列的处理,把园林的功能的问题转化为空间结构的问题,依据风向及朝向,运用植物景观来围合空间,达到功能上的需求,使景观内部空间开合有致,虚实相生。根据阴阳相生,植物配置,通过绿树成荫柔秀之美与建筑群的雄壮之美的刚柔相应、阴阳交泰,达到园林的整体美感。

4 结语

今天,风水作为传统文化的历史回归,并非出自简单的对于旧物的猎奇与展玩,而是当代社会人类理智深沉的辩证归复,即追溯人类历史并展望未来,从中寻觅人类曾一度丧失,却又为人类所必需的和谐追求:“天·地·人”。而传统风水理论在这一意向下,也终将为当代风景园林在中国的移植与发展,增添历史文化的民族精神内核。当代园林人士应正确认识风水学的精神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风水学“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理念,融合于风景园林设计之中,形成本国特色风景园林文化,促成中国当代风景园林的新突破。

摘要:对风水学的定义及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风水学与风景园林的内在联系,并探讨了风水学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启示,提出园林设计人员应传承风水学“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理念,努力开创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风景园林文化。

关键词:风水学,风景园林,内在联系,启示

参考文献

[1]Wheatley,P.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Aldine,Chicago,1971.

[2]李团胜.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0,16(2):78-80.

[3]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J].人文地理,1998(6):41-45.

[4]徐兰伏.“文化与文化景观”概念浅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0):23.

风景园林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 篇2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园林、风景与景观已持续存在数千年;作为一门现代学科,风景园林学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的学科范式。从传统造园到现代风景园林学,其发展趋势可以用3个拓展描述:第一,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拓展到为人类及其栖息的生态系统服务;第二,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第三,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

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前景与时代背景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风景园林学 篇3

[关键词]现代化;风景园林;可拓学;数学逻辑;模式

前言

现如今,我国的风景园林行业发展速度极快,并且正从传统的风景园林逐渐向现代化的园林发展。在创作风景园林方案的过程当中,创作人员大多会通过使用一些方法来制定设计方案,例如:借助计算机功能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手稿的形式进行设计构思;通过模型开展试验等,有了这些方法的辅助最终完成了整个园林设计的方案。在诸多辅助方法中,可拓学的应用属于最为广泛的一种,这种方法由各类逻辑符号组合,形成文字、数字等,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清理思路、记录思维或者提供设计策略的作用。

1.可拓学的原理及特点

1.1基本原理

可拓学的核心思想和解决矛盾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首先,转变矛盾问题条件,让新条件和原问题目的相容之后,将矛盾问题逐步转化成了相容问题。其次,改变问题目的。重新找一个包含了原目的的目标,新目标和原条件形成相容,从而解决矛盾。最后,同时改变条件和目的,新目的中蕴藏有原目的,且与新条件构成了相容,则接触矛盾,这是可拓学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核心思想[1]。

1.2特点

可拓学的应用目的主要是用来研究矛盾问题,其经典在于研究事物数量的关系以及空间形式,可拓学弥补了纯粹数理逻辑中的不足,将事物的名称与特征等引入可拓学特定的形式及载体当中,当矛盾问题出现时,可通过调整可拓学形式、载体要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中,“基元”属于组成可拓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基本特点。基元可以将事物的特征拆解、罗列而成,而罗列的特征可用新的特征交换原有的矛盾特征,从而将矛盾消除。可以说可拓学能够将人们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进行总结,然后凝结所有的思维模式成为逻辑表达方式,便于掌握及应用[2]。

2.可拓学思维模式的应用

2.1菱形模式

菱形模式属于先发散后收敛的可拓学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包括发散性与收敛性两种思维阶段。发散树可以将园林设计的要素系统地进行分解,为设计人员展示多项设计的发展方向,帮助设计人员提供设计思路;收敛思维过程需要有条件及目标才能够实现,且收敛方法较多,一般情況下,可拓学中会用组合链、优度评价等方法来收敛发散树。总之,菱形思维模式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挖掘事物的更多潜能、集思广益,并且将设计人员的思维过程整体、系统的记录下来,便于设计人员反复研究核对。

2.2逆向思维

站在创造学角度可以看到,逆向思维包括了属性逆向、原理逆向、方向逆向以及方法逆向四种,在可拓学当中逆向思维也可以分为四种。第一,针对物。这种思维模式主要通过尝试以物体某个特征的相反特征来解决问题,就是反物元与非物元的方法。其中,反物元思维用物元模式表达是M=(O,C,V),M1(O1,C,V1),当M=M1一时,则M与M1关于同一特征量互为对立,那么M与M1则互为反物元。对立值是指黑色与白色、正面与反面的这种一一对应值,若换对立值则可实现目标,通过反物元模式来找到解决的方案。反物元与非物元的原理相同,其区别在于反物元特征量值是取一个对立值,而非物元的特征量值是取其自身的所有值。第二,针对事。通过逆事元方法推导,这种思维模式的核心是尝试用和原事件相反的动作来解决矛盾。假设设事元A1=(O1,C,V1),A2=(O2,C,V2),当A1与A2互为逆事元则记作A1=A2-1,此时若A1无法实现则A2可实现,就可通过逆事元模式来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案。第三,通过逆变换思维模式找到解决矛盾的方式。假设对象Γ,Γ可以是一个基元,也可以是基元集合、论域,如果难以找到变换T使TΓ=Γ’时,如果存在T-1使T-1Γ’=Γ,那么只要变换T就可以实现。第四。逆蕴合的思维模式主要为蕴合与逆蕴合,这种思维模式主要用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探索事物的互相转化利用时常常应用。

2.3共轭思维

可拓学当中的共轭关系包括了软硬、虚实、潜显以及负正4对对立等概念,在特定的条件下各关系存在有中立的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描述物质结构及组成。有学者认为4对对立概念在所有物中可深刻展示出物发展的变化本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共轭部分可实现互相转化,可方便设计人员能从中找到解决矛盾的关键。

2.4传导思维

所谓的传导变换思维是指,在对某个对象进行变换后导致另一对象发生变换。在可拓学当中传导变换可以描述为:当存在某一对象Γ,变换ΦΓ1=Γ1’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时,若Γ1-Γ2’,则可以找到变换TΦ (ΦTΦ),TΦΓ2=Γ2’,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可拓学中的传导思维模式主要强调严密的逻辑关系,通过转变某环节中的要素或者转变相应传导效应将原有矛盾问题转变成为非矛盾的问题[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风景园林的创作设计过程中,应当积极借助其他学科成果,加上自身的设计技术来进行园林创作,把可拓学原理充分应用到风景园林创作中,可以让创作思维过程变得更加有章可循,使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越加清晰,通过这种清晰的思维模式,有助于研究出新的创作思路与方法,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进行园林创造。所以,设计人员应当从基本原理着手,不断学习更多的可拓学知识,让更多的矛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设计者提供更多新颖的创作思路,提高风景园林的创作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田.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中国园艺文摘,2014,15(06):145-146.

[2]张强.小议风景园林的设计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28):53.

[3]徐思婧,朱建宁.在风景园林创作过程中引入可拓学方法[J].中国园林,2015,31(05):85-91.

风景园林学 篇4

1 依托并整合地方景观学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 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1.1 充分依托并整合现有资源条件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 其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复合型的。长期以来国内大学专业分工过细, 造成教育资源分散, 利用效率低下, 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及学科专业沟通融合不够。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而言, 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相对落后。风景园林教育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 向内依托和整合现有的资源条件, 向外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促进分散的教育资源重新优化组合, 拓宽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空间, 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促成学科融合已成为实现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把景观学专业开设在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建筑学系下, 原有相对独立、设施较好的教学楼和各种教学、办公、实验用房、教学实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 大幅度节约了办学成本,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避免重复建设。另外, 初步构建起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学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大科学的整体框架, 实现学科交叉和融合。

1.2 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云南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为景观学专业教育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科研与教学, 与国外著名的建筑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近年来, 先后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德国乌德堡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并聘请外国专家教授直接对本科生授课或指导毕业设计, 还与欧盟和东盟专家共同进行了历史城市研究。近期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行了联合教学与研究,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 重视与省内设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办学,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客座教授, 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并参与毕业设计评阅答辩;选择省内有影响的设计机构, 建立稳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 安排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参观场地和实习条件;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 奖励专业学习出色的学生。

2 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的教学思路

1990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文章, 指出要创造一个促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环境, 避免高浪费、低效益的状态, 最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 并建议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观点, 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来研究整体性问题。1993年8月, 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组织的学部委员报告会上, 吴良镛、周干峙、林志群通过对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的论述, 针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历了规模空前和速度空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空前矛盾和问题, 提出了“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 即建立和发展以环境和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为基点, 研究从建筑到城镇的人工与自然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学科群, 强调从单一学科走向广义的、综合的学科, 其方法论的核心是整体论方法论。

就整体而言, 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导专业, 风景园林的教育实践需要立足于这个整体来考虑。云南省高校中的风景园林专业和与之相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农林、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的背景下进行办学, 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在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背景下创办景观学专业,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与云南省内其他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相比, 具有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的整体基础, 立足原有较为完善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体制, 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框架, 构建景观学教育体系是其教育特色之一。

2.1 构建整体互动的专业教学体系

教学计划强调以设计课为核心, 建构整体、有机的教学体系。参照建筑学专业, 景观学专业将学生五年的学习分为“2+2+1”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 (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基本相同, 夯实建筑学学科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深化拓展”阶段 (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分化, 强调景观学的专业性) ;第三阶段为“综合提高”阶段 (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又有联合, 构筑景观学学科的整体性) 。每一个阶段都努力在各课程的纵向和横向上建立有机的关系。

2.2 强化以设计基本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设计能力训练

教学融入大量的“形态创造”训练和对美学观念的培养, 又强调对景观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分析训练, 在低年级设计课中强调徒手表现与模型制作等;在一至五年级均设置了相关的调研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对人居环境的认知与分析。

2.3 以地域研究为导向构筑特色课程模块

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增加学生今后服务西部、服务云南的适应性, 比如:古建筑测绘实习与云南地区建筑环境的结合, 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增加“云南民族建筑与环境”的内容, 并开设“云南乡土建筑概论”、“云南乡土景观概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云南自然与人文概论”、“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等课程, 注意在主干设计课及毕业设计选题方向中结合云南的地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进行设计命题和指导, 如:三年级上学期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山地建筑设计”和“乡土建筑设计”进行“山地景观设计”和“乡土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三年级下学期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进行“城市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四年级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课程设计进行“城市景观设计”, 强化学生对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分析研究能力训练。

2.4 强化理论教学与社会认知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和工程训练, 如根据景观学专业特点在二年级、三年级的短学期中安排“城市景观认知调查”、“景观专题调查”等以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 通过实际调研促使学生将特定理念、创意与实践方法、手段紧密结合, 在提高动手能力时,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巧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在二年级、三年级的短学期中分别安排了“城市认知调查”和“城市专题调查”以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 在短学期安排中强化实习的各个环节。

2.5 动态适应学科发展趋势, 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及时地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如将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建筑学学科前沿与研究方法》必修课开设成为面向全系本科生的“开放课”, 内容涉及哲学、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节能技术、历史文脉延续等与城市、建筑、景观相关的热点问题,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选择空间, 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的涵盖面, 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2.6 关注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支撑, 增加选修课涵盖面

如建筑学专业在2001年评估之后的两次较大的教学计划调整修编中, 增加了城市设计、景观理论、概念设计、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社区开发建设、城市社会学、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城市研究专题、城市发展史等多门选修课等内容, 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 也使专业课程在纵向与横向街接及相互联系上更加有机, 促成了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互依托和融合。

3 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

云南省景观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多样且底蕴深厚;但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人居环境发展较之于沿海和内地地区相对缓慢, 其人居环境发展显现出的相关问题与内地和沿海地区有极大的不同, 如:城乡差别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文化传承问题、乡土景观现代化问题等。在有限的资源及办学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突出云南地域特色, 紧密结合西部地区与云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 积极探索科学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小城镇景观、乡土景观及旅游区景观研究特色, 有效弥补西部教育资源不足的劣势, 强化本土地域多元建筑文化的科学研究, 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模式, 逐步形成较为鲜明的“坚持地方特色、强调学科交叉, 融教师科研成果于教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

目前昆明理工大学在景观学专业的教学、科研特色方向有以下几类 (见下表) , 这些特色方向也可结合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课程来共同进行。

4 结论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 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地方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是建立在时代发展的总体背景和地方社会现实条件下的,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特色的形成, 需要依托和整合好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 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 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 其中, 把握好时代性和地方性是其特色建设的重心。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N].人民日报, 1990-08-14.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风景园林学 篇5

一、招生信息 招生院系:建筑学院 招生专业:083400风景园林 授予学位:工学学位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02(全日制)园林与景观设计 03(全日制)地景与生态规划 04(全日制)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 或 203日语 或 241德语 或 242法语 ③632风景园林史

④513景观规划设计(6小时)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风景园林学理论。

四、参考书目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向荣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译者:刘滨谊

[英]杰弗瑞·杰里柯 苏珊杰·里柯《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复习指导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周维权

新祥旭www.xxxedu.net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风景园林要助力中国梦 篇6

尽管年事已高,但孟院士依然十分活跃。4月底他还出席了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大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坛,纵论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底气十足,声洪如钟。

风景园林是“梦境”建设

孟院士说,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首先要适应党和国家政府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强调创造性。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梦”就是最概括的原创。“中国梦”是综合国力,中国风景园林梦是其中之一,其特色是参与“梦境”建设。

在他看来,原创内容最根本的是“生生不息”,尽可能地让地球上的生命持续发展。他认为,当前面对的威胁,一是农村的泥石流,二是城乡的空气污染。泥石流易发地多是光秃的裸山。暴雨后,植物可吸收很大一部分,对此绿化的作用非常显著。要采取措施分流,不让水聚集。在居住区上坡应营造泥石流防护林,防止泥石流直接冲下来。在防治空气污染中,园林植物也大有可为。

他认真学习了2013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城镇化会议精神。他说,党中央明确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把青山绿水的重要性阐述得非常清楚。望见山、看见水、记住乡愁,是习总书记的明确要求,也应该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遵循。

他明确指出,城市的绿地量达到50%才是科学的。目前园林城市的标准绿地率是30%,这还不够。要把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融于城镇建设之中。城、镇、乡都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公园、旅游景点。风景园林事业要为之努力,而且大有可为。

创造宜人环境是中国强项

中国的风景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孟院士说,温故而知新,创新必须温故。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他十分强调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生活,特别是休闲生活的特色和需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进行创新。

他举例说:很多老人喜欢“地书”。但字写得再好,水一干就没有了。设计师应该思考如何为“地书”创造条件。在选择铺装材料时,要考虑吸水率、粗糙度等。要思考怎么才能让水写在地上有像墨写在纸上的效果。或者设置遥控照相机,将好字拍下来;不少老人喜欢养鸟、驯鸟、交流鸟经。如何为此创造条件?可为其设计“空山鸟语”,有树挂笼子,山谷的共鸣放大悦耳的鸟声;打拳的、练功的,都应该为其设计出所需要的环境。习总书记看见洱海就很高兴。人们都喜欢自然山水。风景园林设计要创造的就是这种环境。营造这种环境,是中国的强项,应该发扬光大。

分析起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他看到的是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原因。上海是黄浦江、长江入海口。上海的生态最根本的是导江入海。中国治水的传统是“安流轨”,即安定水流需要运行的轨道,只要在河床的轨道里就不会出事。要“深掏滩,低做堰”。上海黄浦江不是这样而是促淤。所以黄浦江容积越来越小。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堤岸基本上是水平的,现在高起了两米多的台阶。这台阶就是踩踏事故的一个原因。

他进一步指出,我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增高的数字,高于世界平均值。长江入海口的漂浮物聚集不散。崇明岛湿地鸟类的数量和种类近年来持续下降。对此,他引用管子的话:“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犹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跨界合作是大势所趋

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三大行业,如何跨界合作、学科融合?孟院士说,在古代这三个学科统称为“兴造”。《园冶》开篇就叫《兴造论》。解决一切实际的问题,都要综合运用。这三个学科必须有机融合。

他说,风景园林要介入规划。按现行的标准,城市30%的土地是属于绿地的。同样在机场修条公路,从城规和风景园林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对待树的态度是不同的。客观来讲,由于城市土地紧张,呈现出局部地区绿地率为零。如上海虹桥交通的中心地带,就没有绿地率,是屋顶花园。北京东侧的金融中心也是如此。由于用地紧张取消绿地,这样发展下去环境就很不好。

他说,以往的城规绿地系统都指在自然地面上的。自然地面不够了,就产生屋顶花园了。屋顶花园发展很快,每层阳台都可种乔木。自然地面的绿化有系统规划,建筑上的绿化也需要总体规划而非任其自由发展。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该是二元的。一元是自然地面,一元是人工地面;对于做建筑的来讲,要考虑建筑怎么能种乔木,屋顶花园的防漏、承重怎么来解决。风景园林也必须介入、考虑这些新问题。学科是科学的分工,但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分工。这三个学科必须融合、必须密切合作。

跨界融合,要看“界”指的是什么。城市不只是单个的城市,包括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交通规划、公共医疗网都必须跨界,不但跨学界而且跨城市界、跨省界。“界”都是人工划分的,自然环境不按人的这个划分。天津和北京的生态环境没有划那么清楚。

吴良镛院士不叫“人居环境”而叫“人居艺境”。人居环境的最佳点就是“艺境”,也就是风景园林界倡导的诗意栖居。吴老也认为,只有建筑、规划是不够的,还要有风景园林。孟院士曾和吴院士合作过,发挥了各自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风景园林要为人民服务

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师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孟院士说,风景园林设计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充分了解中国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充分了解现代人对休闲生活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出适合人民需要的设计。有一个贫穷的农村,却做了很多昂贵的纪念性雕塑。对这类现象,他给予了严肃的批评。

每一处好风景都是很多代人积累的结果。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会先看看地方志,了解这个地方史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认为,做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对这个城市的绿地进行历史和现况的调查。

他强调,归根到底,风景园林是供民众休闲浏览的。民众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民众讨厌什么就不做。风景园林师的使命使其有明确的价值观。这就是要为人民的长远、根本的利益服务。要用风景园林为人民服务。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不是谁要我们设计什么就设计什么。哪怕这个项目不做了,也不能把山削平了变成广场。要敢于提反对意见。不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做,以免给人民造成重大的损失。

中国风景园林分析 篇7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意境空间,空间类型,艺术特点

1 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

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是形成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的基础。关于园林的构成要素, 中国字体中的篆体十分形象有趣地体现了园林的构成。童隽在《江南园林志》中写道:“圈 (园) 之布局, 虽变幻无尽, 而其最简单需要, 实全含于‘圃’字之内。今将‘囿’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 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丫’在前似石似树。”园林的四大要素为: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其中地形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它是所有室外活动的基础, 也是其它诸要素的基底和依托, 地形布置和设计的恰当与否, 会直接影响到景观空间环境的质量, 并且它对其它设计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具有支配作用。水体是园林中最活跃的要素, 它不仅具有湿润空气、降低噪音、灌溉土地、提供造景的实用功能, 其不同形态所造成的视觉独特性, 还能为园林创造活力气氛。植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观素材, 它自身的生态习性、观赏特征、空间营造和美学功能, 为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使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园林建筑首先具有实用功能, 其次它又是重要的造景因素, 园林建筑可以构成并限制空间, 在园林中往往是景观空间的焦点。除了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四大要素以外, 有的书籍还将铺装和其它园林构筑物也纳入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中。

2 风景园林的空间类型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而且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来确定。以建筑空间来考虑, 地板、墙壁和天花板是限定空间的实体要素, “实体”的围合形成了“虚体”的“空间”。而与建筑空间不同的是, 风景园林空间属于外部空间的范畴, 是在地面和垂直面创造空间, 它少了天花板的界面,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 或将“屋顶”理解为“天空”。风景园林创造空间的“实体”, 即空间制约因素由地形、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铺装道路等园林要素构成。这些因素不仅可以独自构成单个空间, 又可以通过彼此组合、渗透, 构成丰富、流动的景观空间区域。那么, 风景园林的空间类型有哪些?我们仍从建筑入手来理解这一问题。建筑群不同的平面布局形式加上周围环境的各种条件, 可以构成多种空间类型。这些空间类型的基本形式和特征在风景园林空间中同样可以得到体现。如果将建筑物聚拢在与群集建筑有关联的开敞空间周围, 可形成向心、内聚的中心开敞空间。风景园林空间中也常常采取这种中心开敞、内向布局的形式。例如苏州畅园就以水池为中心, 建筑环绕水池四周进行布置, 从而形成一个中心开阔、四周较为封闭的中心开敞空间。而如果建筑群所限制的空间, 在某一面形成开放状以便充分利用空间外部风景区的重要景色, 由此就可构成指向性强烈的定向开放空间。在风景园林空间中, 定向开放空间对于园林景观来讲,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从景观效果来看, 这样的空间类型外观开敞富有变化;另一方面, 定向开放空间利用了朝向空间开敞边的该空间以外的景观, 从而为观景提供了有利条件, 并添加了景观的层次。由建筑群所构成的另一种空间类型为直线型空间, 这种空间类型呈长条、狭窄状, 空间焦点或集中在带状空间的末端, 或沿带状空间进行布置。风景园林中的道路与带状水面通常体现了直线型空间的特点。例如圆明园北部景区就属于直线型空间。空间以极长而又狭窄的带状水面为纽带, 把分散的风景点联系成完整的序列, 并借直线型空间的导向性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果带状空间并非简单的、从一端通向另一端的笔直空间, 而是空间在拐角处不会终止, 视线和焦点随人们的移动而不停地变换, 当人们到达一个空间的终点时, 另一个空间的开端又进入眼帘, 这一情形在该类型空间中不断重复出现, 诱使行人去追寻未知的景象, 这种空间类型我们称之为组合线型空间。该空间类型较为复杂同时变化丰富而有趣味感, 是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采用最多的形式, 空间通过在方向上的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上述从建筑空间的角度讨论了风景园林的空间类型, 然而外部空间环境是十分复杂的, 风景园林的空间类型也并非彼此孤立, 需要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比和渗透, 来构成丰富的园林景观空间。

3 园林意境空间的生成

3.1 小中见大

中国园林追求无限深远的艺术境界, 然而园林的实际空间面积总是有限的,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和意味不尽的园林意境, 造园家常在山、水、亭、台及建筑物的设置上竭尽迁回曲折之能事, 通过空间的划分、对比、渗透等艺术手法, 达到层叠错落、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从而给人以漫无边际、不可穷尽的园林意境感受。如苏州网师园占地仅0.4公顷, 但在空间的安排上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 以大大小小的若干幽奥空间烘衬出主景区的开朗, 虽“地只数亩, 而有纤回不尽之致”, 实为小园中“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佳例。

3.2 曲径通幽

《园冶》中说园林路径应“不妨偏径, 顿置婉转”、“路径盘曲”以及“蹊径盘而长”, 此外还有“曲径绕篱”、“小屋数椽委屈”等语。中国园林为了引人入胜, 为了求得景观的变化和意境的幽深, 在布局上追求蜿蜒曲折。园林要素诸如山石、洞壑、水面、驳岸、小桥、回廊、路径、墙垣等, 在布置上均忌平直而求曲折, 所谓“峰回路转”, “曲径通幽”。这些曲折的流线既能引导人流, 又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 而由此形成的曲折的空间以及含蓄半露的石竹、屋角, 给人在游历园林的时候留下想象的空间, 眼前不断展现的不同情趣的幽境, 吸引着人们去探景寻幽, 从而给人带来意尤不尽的观赏趣味和连绵不断的深远感受。如苏州环秀山庄, 虽然园的规模有限, 但山石、水池、路、桥等要素均极尽迂回曲折之能事, 藏露有致, 具有隐约迷离、难穷其源之感, 遂使得整个园子显得格外深邃, 意境深远。“曲”的手法无形中扩展了园林空间, 曲径通幽处, 风景之美才显得更有活力, 更耐人寻味, 这是中国园林意境生成的美学规律。

3.3 虚实相生

“所谓虚, 也可以说就是空, 或清空、空灵, 或者说就是无;所谓实, 就是实在、结实或质实, 或者说就是有。”山水画论中说:“虚实相生, 乃得画理”, “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相生”不仅是山水画的美学原理, 而且也是园林意境生成的重要美学规律。《浮生六记》曾有这样的论述:“若夫园亭阁楼, 套室回廊, 益石成山, 各献名果亦有制为美名, 小中见大, 虚中有实, ……扬翠叶, 或藏或露, 或浅或深, 发红华, 回曲折四字, 又在地广石多, 徒烦工费。”这是说园林的妙处不仅在迁回曲折, 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或藏或漏, 或深或浅。可见虚实需互相映衬, 才能达到妙境。园林中的“虚”与“实”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以山与水来讲, 山为实、水为虚;以山本身来讲, 凸出的部分为实, 凹入的部分为虚;以建筑来讲, 粉墙为实, 廊以及门窗孔洞等为虚……, 虚与实既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 园林布局需使虚实之间互相交织、穿插, 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才能产生变化丰富的园林空间, 生成令人品味不尽的审美意境。如苏州网师园中部以水面为整个园林布局的主导因素, 建筑如亭、廊、阁、轩等均依水而建, 假山、建筑和繁密的树木与水面的”空“形成了虚实对比, 强化了“空”的境界。再如留园东部景区建筑组群的空间处理:五峰仙馆的厅堂通前达后, 南北两面基本被轩豁的门窗所占, 实中留虚, 在窗门后、粉墙前映以竹石、芭蕉, 既富有画意又极尽空灵风致之美, 意境不可穷尽。“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丰富了园林景观空间的内容和层次, 构成了生动的园景画面, 给园林增添了无尽的意趣和幽远的意境。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毅.璐然林水-楼心中国园林之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风景园林规划中园林道路的设计 篇8

1.1 异形路

园林道路中异形路有着以下几种种类:休息岛、踏级、步石、登道等等。这种类型的园林道路要求符合周围园林景观的需求, 要与周围的环境达到融合。

1.2 游息小路

顾名思义, 游息小路就是专门提供游客娱乐休息的小路, 能够带领游客通往园林中景致更为幽静的场所。这类小路的距离较为狭窄。而对于一些如山上、水边等特殊地带的小路, 则是根据地势的特点来进行设计。

1.3 次要园林道路设计

次要道路在风景园林中主要是辅助作用, 是对于主要道路的补充, 连接着景区与建筑。

1.4 主要园林道路的设计

主要园林道路就是游客必走的道路, 在某些时候主要园林道路还需要承担一些车辆的通行。因此, 主要园林道路的宽度最好设计在4~6m, 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2 园林道路的功能

2.1 组织交通功能

在进行园林道路的布置时, 不仅是要考虑到游人集散、疏导, 同时还要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管理的作用;最后还要完成园林景区中各个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

2.2 组织空间, 引导游览功能

在风景园林中, 园林道路的存在同时还承担着组织空间和引导游客游览的功能。园林道路会伴随着地形、建筑、植物等将风景园林景区分割成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 园林景区又通过园林道路将各个分散的景区连接成一个整体。

2.3 构成园林风景

园林道路作为风景园林的一部分, 能够与周围的风景园林紧密结合, 通过科学细致的设计能够使得园林道路可游可行, 游行同一。

3 园林道路布局设计原则

3.1 灵活性

园林道路的设计必须遵循灵活性原则, 在满足整体形成环状的前提之下自由设计道路, 满足游客行走的需求, 同时也统筹了整个园林的风景, 使景观道路整体趋于紧密衔接的最佳状态。

3.2 实用性

在现代园林景观道路设计中, 除去满足园林景观的整体美观特性之外, 还应该考虑到园林道路的实用性。在进行设计时要以人为本, 使道路的布局变得更为人性化。

3.3 因地制宜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每个园林经管的设置都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 因此, 在对园林道路进行设计时应该严格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展开设计, 使其与当地的文化地域特色更为匹配吻合, 以达到人文地域与园林景观的有机融合。

4 园林道路的规划布局研究

4.1 平面成型的布局规划

一般来说, 自然类的风景园林道路片面成型的布局规划的设计形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为树枝式、带带式以及套环式。

4.2 立面成型的布局规划

立面成型的布局使得整个园林道路呈现出宽狭相接, 直曲相济的效果同时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运动休闲相结合。

4.3 交叉路口的布局形式设置

对于小型的道路, 则应该采取斜交的方式, 但是在两个交叉点之间应该保证一定的距离, 同时斜交的角度应该做到适宜, 不能过大, 也不能过小, 以免影响到整体的美观性。对于丁字形道路交叉口则应该在其周围进行相应的点缀, 以免由于多条道路交叉在一起影响游客视线, 同时应在交叉口设立明确指示牌。

5 园林道路规划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5.1 个人设计风格过重, 不能因地制宜

在进行园林道路设计时, 由于种种原因, 很多非专业人员会对园林道路的设计和建设进行干扰, 这就使得道路往往会被个人的意志所干扰, 无法达到设计时因地制宜的要求。容易出现道路缺少变化, 平淡无奇;或者是太过要求变化, 强硬要求“三步一弯, 五步一曲”。

5.2 布局易出现断头, 回头现象

在园林设计中往往会在没有明显的标志的情况下出现断头路或者回头路的情况。因此, 如何才能避免园林道路设计中出现回头路、断头路的现象是极为重要的。

5.3 园林道路数量不合理

如果园林景观的面积过大, 而道路过少, 则会使得园林道路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 游客将不能欣赏到所有的园林景观;而如果园林景观的面积过小, 道路又过多的话就会破坏园林整体的完整性, 使景观被进行多处分割, 一旦游客密度增多就会造成多处拥堵。

5.4 园林道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

开口过大则会影响景观的观赏性, 开口过小则会导致开口转弯半径不够, 最终使得游客观赏时破坏绿化。

6 结束语

风景园林学 篇9

也就是这个时节, 是风景园林学院师生最为喜悦的时节。一批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从大江南北, 从世界各地, 慕名而来;更有一批批莘莘学子顺利完成风景园林学院学业, 或考入了哈佛大学、或被保送至北大和清华、或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

这是南京林业大学校园里亮丽的风景。

翻开风景园林学院大事记, “风景”远不止这些。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是有着百年血脉的学院, 前身可溯源至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造园研究室, 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1956年就创建了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此后, 园林相关专业或兴或废, 与国运共历沧桑。

改革开放以来, 园林专业快速发展。1980年, 园林专业恢复招生。1999年4月,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成立, 2006年正式独立设置。自此,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成为了我国南方地区的第一所风景园林学院。

如今,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更因其深厚的底蕴、雄厚的实力、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而知名。

这些年来,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以风景园林为优势, 以景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为特色, 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精英人才, 致力于引领和促进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目前, 学院已设有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设计系和景观建筑学系, 设有园林植物研究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和中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保护研究中心, 拥有风景园林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风景园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本科生1013名, 各类研究生近千名, 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访学经历的专家教授云集。

学院还拥有诸多“桂冠”, 学院曾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数十项重大科研项目, 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 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数十篇。学院有全国唯一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有全国唯一的园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有专业竞争力名列全国前茅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园林专业。

美国哈佛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都与学院有着良好的合作, 每年都有国外知名教授来院讲学, 每年都有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进修访问和合作研究, 每年都会选派数十名本科生到美国佐治亚大学、瑞典布莱津理工大学等学校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学习和交流, 每年也都会有一批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外籍留学生来学院访学。

学院不仅有着南京林业大学最优秀的生源, 更有着开放包容、求知求新、团结进取的优良学风, 毕业生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他们把一幅幅“风景”画在了祖国大地上。

浅析生态风景园林施工 篇10

1 建设活动的意义

在当前时间段, 园林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其可以带动经济进步, 带动物质文明发展。任何区域的园林项目, 都可以完善所在区域的容貌, 能够为群众的生活以及各项投资活动的开展等创造一种非常优秀的氛围, 进而带动经济的高速前进。其发展代表着城市的步调, 任何优秀的园林绿化都可以带动城市化朝着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

它还具有美化环境的意义, 对于提升环境品质来讲, 它没有任何的弊端。最近几年中, 由于污染的存在, 植被吸收大气中毒气的功效变弱了, 此时就规定提升建设的力度。装置合理, 建筑优美, 运作合理的园林能够切实提升环保的意义, 提升生活的品质。

2 建设时遵照图纸设计内容

该项建设活动关键是借助于环保思想来开展的。设计是活动的精神, 脱离了设计, 此时的建设活动无法有效的开展。假如不结合图纸来开展活动的话, 就无法体现设计的精髓, 干扰到美化的意义。建设者对图纸的分析, 和设计方的严密关联等等都是确保项目品质优秀的关键背景要素。

3 关注的放线内容

该项放线活动是结合图纸在场地中明确植被的间距以及方位。通常规定其方位要精准, 而且标记合理, 要在洞穴中标注好具体的方位, 在放线的时候假如碰到一些特殊的问题的话, 就要合理的应对, 积极的调节间距。

3.1 方格网放线法

该项措施并不是非常的精准合理, 它关键是经由大体的预算来明确内容的。此类措施会受到地域等要素的影响, 而且放线活动的优劣会受到工作者的水平的干扰, 进而使得意义出现偏差。特别是对那些地形繁琐的, 或是建设困难的区域, 建设区域非常宽的话, 该项措施只是一项参考性的内容, 一般都要上使用放线方法来设置。如果区域非常宽阔, 植被不多的话, 此类措施是无法体现意义的, 虽说他可以开展好放线活动, 不过获取的信息是不精准的。但是它也有一些优势特征, 比如, 装置的规定不严苛, 如果装置数量少的话, 可以在小区域之中开展放线活动。

3.2 平板仪联合法

和上述的措施比对来看, 这个方法的精准性非常好。它在具体落实的时候, 关键是通过设备来明确目标点的相关要素, 而且结合设备明确间距, 进而获取实际的方位, 这个措施能够在平面体系中发挥具体的意义。不过该项放线活动在一些情况中还是会受到干扰。关键是因为设备在放线的时候假如要将图纸放到平板之中的话, 此时它就会受到电气变化等的扰动, 干扰到稳定性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在雨季的时候, 会因为图纸被雨淋而不能有效的开展。除此之外, 地形等也会干扰到该项措施的使用, 关键是因为其自身构造非常的独特, 如果碰到地形非常繁琐的情况的话, 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比如, 工作者在开展该项活动的时候, 要确保设备中的图纸是互相存在的, 此时就会导致移位问题, 使得方向发生变化。遇到图面的目标点数量较多时则要不断地进行换站点, 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方格网法、平板仪联合法两者相比, 其从理论上将放线过程会出现不同程度误差, 这主要是由于两者都属于平面数据处理系统, 对立体数据处理作用很弱。

4 做好植被后期的维修护理工作

园林的后期养护是十分重要的, 这所谓三分栽, 七分养”, 后期护理不到位很容易破坏之前的劳动成果, 如没有及时处理杂草, 导致绿化杂草丛生, 没有正确进行浇水施肥, 导致绿地植物缺少营养, 感染虫病等, 严重地影响绿化效果。好的园林绿化施工工程的效果需要优质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配合, 方能产生良好的绿化效果。后期养护工作周期较长, 维护费用较大, 修建工作繁琐。为减轻成本同时达到绿化效果, 可以从使用科技以及管理两方面入手。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固定工序有利于节约劳作成本, 而不固定的工序安排容易增加工作量、资源调配成本等。考虑到工序的不固定性会较大增加养护成本, 在养护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使得植物互相护理的目的, 从而达到节约养护成本的目的。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后期维护, 如利用化感作用降低养护成本绿化后期养护。在养护工作中建议充分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使得植物互相护理的目的, 从而达到节约养护成本的目的。结合植物特点进行修剪管理;注重水肥管理的阶段性。还要呼吁增强市民的护绿意识, 通过市民的配合, 减少绿地的损害, 提高园林绿化的工作质量效益。

5 做好土壤的处理工作

土壤质量水平对植物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而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做好检验, 保持足够的土壤营养成分。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坡的翻挖深度、客土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人量、地形平整度都要符合相关要求。

6 使用材料的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 投入材料的质量, 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 因此, 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

7 施工中应注意的苗问题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 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 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 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 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 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 确保茁木成活, 提高工程质量。

随着发展进程的加快, 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后, 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中。风景园林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绿色植被也为城市添加了生机与活力, 为群众打造出优秀的活动氛围, 带来更好的生活平台。环境的改善是当地综合实力的体现, 是我们意识更加进步的具体标志。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与施工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但只要在施工前做好设计, 施工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改进、严格遵守施工条列, 在错误中吸取经验, 就一定可以设计出符合要求, 能够美化城市的生态风景园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 人们看待问题更具有深度, 考虑的方面更加全面。人们更加注重环保问题, 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风景园林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彰显着这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高低。阐述了生态风景园林的意义以及一些具体的施工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科学设计,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热烈祝贺《中国园林》创刊二十周年[J].中国园林, 2005 (1) .[1]热烈祝贺《中国园林》创刊二十周年[J].中国园林, 2005 (1) .

[2]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在造园中的体现[J].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 2004 (5) .[2]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在造园中的体现[J].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 2004 (5) .

[3]饶信义.浅谈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关系的协调[J].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 2004 (9) .[3]饶信义.浅谈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关系的协调[J].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 2004 (9) .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剧下一篇:战略性成果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