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

2022-04-24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教师当堂讲授和答疑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线上下线互动授课。作为应用型学科,风景园林专业亟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更新人才培养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 篇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 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银川能源学院积极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培育专业,如何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将学生更好地输送到社会?根据银川能源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课程开展协同教学模式,探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 协同教学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风景园林专业需要结合行业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经验的培养,探索教学模式上地改变,促进风景园林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毕业后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相关行业的实践水平。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究背景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应强调与社会行业实践的结合,在教学环节中重视实践性教学如实践教学、专业实验和专业实习等,还应该将实践应用教学贯穿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包含了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综合能力与素质目标以及胜任工作方向目标。胜任工作方向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包括风景园林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施工与管理等就业方向。在设置核心课程上包含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主干学科,以及每学期有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景观工程施工、景觀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更是提出了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概念。[1]而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相关职业选择性很大。而由于教师的专长和经验有限,因此在某些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会超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能力所胜任的范围,如果将这样的课程教学责任推给一位老师,会使学生很难达到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

2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2.1 协同教学的内涵

协同教学在本科教育领域已经多有应用。所谓协同教学就是两位或两位以上不同专长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对同一课程进行合作教学,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教学负责。[2]而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专业,在很多课程中也会涉及的几门学科的知识,因此笔者在担任本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中选择具有专业背景不同、资格水平差异、兴趣性格特点不一样的老师组织教学团队,选择两门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协同教学的模式的探究,选择有差异性的老师可以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强化团队的集体优势。

2.2 “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

“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为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开设的专业引导课,可以让大学新生对自己所修的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系统了解本专业的所有学习内容,认识一些学习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有所侧重。[3]

根据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专业导论”课程大纲,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风景园林学科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综述、外国园林国外园林发展综述、风景园林师从业素养、园林植物运用、景观工程与技术、环境要素与生态设计、风景园林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4]

(1)了解什么是风景园林,掌握风景园林与人文社会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2)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联学科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掌握景观设计师所需的职业要求;(3)掌握中国古典园林与国外园林的异同点,能够运用基本园林造景手法、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知识,进行一定的创新;(4)掌握风景园林基本技术标准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风景园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5)掌握风景园林专业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提高基本审美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矩阵关系:(见表1)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为一位授课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根据教学大纲介绍专业基本情况,结果是可以达到课程学习目标,却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风景园林专业应用性十分强可以涉及多个方向的就业选择,但是由于一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教学课程的局限性,很难对所涉及的各个就业方向有清晰明确的介绍,因此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很难有清晰的计划目标。[5]

笔者在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任课程首席教师,由团队成员分章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应遵从以下原则:

(1)熟悉完全熟悉本章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2)有担任本章节相关内容的课程任务,选择相关章节讲授,如:张黎老师担任“中外园林史”课程,主讲“国外园林发展综述”章节;程淑杰老师担任“城市物理环境”“环境心理学”课程,主讲“环境要素与生态设计”。(3)结合教师所学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及工作学习经验,选择相关章节讲授,如:王兆菊老师,工程师职称,曾在具有一级设计资质的设计院工作六年,讲授“景观设计师从业素养”章节内容;卫乐老师,助理工程师,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三年,讲授“园林工程与技术”章节。

在确定教学模式及分配好教学任务后,笔者开始组织团队成员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料,如教案、电子课件、课外素材,然后成员集中讨论给出授课建议,如相关章节的两个教师有内容重复讲授,讨论哪位老师讲授更合理。并且其他教师可以并将自己拥有的课外资料,分享给相关内容的授课教师,做到资源共享,授课知识更新。

在授课时,授课内容更侧重教师的经验之谈,理论讲解点到位,更多的给学生讲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每个章节内容与就业方向的选择、园林行业中对这一知识点的应用、如何学好这一章节的内容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职业规划方向。

2.3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建筑庭院、居住区景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旧区景观重塑和再生、旅游区景观六种不同规模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工作。本课程应用性极强,在讲授完每种园林绿地类型的设计理论知识后就是大量的实践设计。

2016级风景园林专业第六学期开设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由王兆菊老师和马依楠老师开展协同模式教学活动。王兆菊老师作为工程师从事过多年园林景观设计师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马依楠老师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规划理论知识扎实。

两位老师首先合作完成教学资料准备,共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以及实践教学设计练习题方案,并根据两位老师专长制定教学计划。在提供的实践教学设计练习题时,王兆菊老师提出的方案都是实际案例,具有实际环境为背景;马依楠老师提出的方案多为考研练习方案,为考研学生打下基础。

在实施过程中,理论课程部分由主讲教师王兆菊老师讲授,涉及宏观规划部分的知识点由马依楠老师插入讲授一到两次。在实践教学环节,遵循“谁提出的项目方案由谁作为本节课课程主要承担者”原则,另一位老师承担协助指导教学。课程主要承担者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讲解方案设计要点,协助教学者课堂巡视,指导学生设计方案,解决学生课堂设计方案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协同教学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负有平等的责任,且都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最后共同讨论给定学生考核成绩。[6]

2.4 实施效果反馈

在“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后的学期期末,笔者针对风景园林专业17级43名学生、18级42名学生设计“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中发现,17级学生中有88.4%学生认为“专业导论”课程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18级学生中仅有16.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方向问题,17级学生有72%的学生打算考研、考公务员,18级学生中仅有47.6%的学生打算考研、考公务员;17级學生中有65.1%的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就业,18级学生中有83.3%的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就业。而且调查还发现18级学生职业选择方向性也比17级的学生要多。(下转第122页)(上接第22页)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协同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表现更加积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偏向于某位授课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两位教师的设计观点设计思路也更加开阔,在课后会积极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争取得到两位教师的认可。两位教师同样感觉到,在课前准备上每位教师付出的精力少了,但是准备却更加充分,案例相对完善,使学生见识更广。在课后,某些学生不愿意找其中一位教师指导设计方案,会让另一位老师指导设计方案,更好的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3 结论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专业导论”课程应该给学生增强对本专业在将来社会中的就业认同感,从大一开始就树立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择业的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

协同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由个别教师“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通过多位教师协同合作授课,弥补了一位教师授课时只能局限于个人专业和教材的境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相关教学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充分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会减少学生因讨厌某位教师而排斥某一门课程的情况,教学风格互补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协同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团队意识和教学水平,让任课教师增加了交流、合作,教学经验也互相得到促进。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综合性高的专业,存在多门课程在教学时,往往需要交叉性学科知识的穿插,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风景园林专业多门课程教学实践中都可以借鉴应用协同教学模式。

项目来源:2017年本科教育教学工程(自治区级)项目号:NXJG2017092

参考文献

[1] 郭松,李在留,王凌晖,和太平.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的制定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5):22-28.

[2] 蒋辉,肖旭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10(2):133-136.

[3] 赵秀婷.对大学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贵州农机化,2019(1):49-51.

[4] 银川能源学院.“专业导论”课程大纲[Z].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7.

[5] 朱颖.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综合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6):43-45.

[6] 邢丹平.协同教学实施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作者:杨小英 王利凯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教师当堂讲授和答疑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线上下线互动授课。作为应用型学科,风景园林专业亟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更新人才培养方式。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为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构建适应“互联网+”环境的教学模式提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风景园林;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刘晓青,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教学。(江苏 南京 210012)

一、“互联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1.课程体系过于集中。我国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主要为工科、农林和美术院校,以培养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在城市建设、园林、农业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传统的风景园林专业课堂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中进行学习,教师侧重于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接触和掌握大量知识点。通识课程、必修课堂、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基本一致,难以建立课程特色和培养重点,学生需要在短期内迅速熟悉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和考核标准。这种课程设置虽然有助于保证教学进度,但容易造成课程体系过于集中,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学习相似知识,一方面浪费宝贵的课时,一方面引起学生排斥和不满情绪。“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享有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根据需求和兴趣在各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集中的课程体系阻碍学生拓展思维,不利于其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开放、共享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集中,导致学生难以发挥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时间与知识内化程度不成比例,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其对风景园林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

2.教学方式过于局限。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学院发布的课表参与课堂学习,教学地点、教学时间和教师都是固定的。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虽然便于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维护教学秩序和教学效率,但遏制了学生的能动性,难以培养综合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面临严重冲击,学生可以在寝室或图书馆进行视频学习,也可以在课堂上看视频、玩游戏或进行网络购物,空间对学生的拘束效应不断弱化,单调乏味的班级授课制不再具有吸引力。

当代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国内外知识,其信息搜集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极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愿意一味听从教师的安排和指挥,渴望能够按照主观意愿制定学习计划。风景园林专业“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违背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学生仅是虚假的主体,看似高效的课堂实际上缺乏深层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第一目标,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学习需求,缺乏价值引导和思想启迪,造成学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性质和具体要求形成误解,不利于高校教师发挥教书育人的建设性作用。形式化、流程化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调查研究和决策能力较弱,长此以往,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滑。

二、“互联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需求

高校扩招和各类民办高校数量增加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风景园林专业招收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呈现。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和过于集中的课程体系忽略了教育本质。钱学森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肺腑之问,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阵地,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与新时期高等教育要求不相符,不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环境,导致学生缺乏个性、惰于思考,这是“钱学森之问”的本质原因。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应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结合网络教学优势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新时代优质人才的应时之需,也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优势教学资源,诠释高等教育本质,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技术化的重要举措。雅思贝尔斯指出大学教育应当是“研究与传授人文、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风景园林专业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黏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互联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策

1.创建智能化学习平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应尽快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搭建智能化学习平台,实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智能化教学平台使得部分课堂教学功能转移到网络中,有助于精简“风景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花卉学”“园林设计艺术原理”等各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参与师生互动,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建议智能化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开设在线课程超市和学习社区,满足学生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和参与线上交流的需求,满足移动终端和PC端的接入方式方便学生在智能手机、平板或电脑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学资源共享是智能化学习平台的重要特色,可以以此为宗旨设计“在线答疑”“请教名师”“精品课程”等功能模块,学生可以就专业教材上的某一问题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也可以请教平台上的专家学者,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多样化需求。

2.创设混合式教学环境。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挖掘网络化学习的优势,运用新型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角色身份,从而营造混合式教学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信息资源在课堂上高效流通,使学生关注知识本身,能够在充分的师生互动和集体互动中创造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风景园林专业部分课程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为主,如摄影、中国画、书法、设计思维学等,针对这些课程可以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使其从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转变为指导者,在课堂上发挥帮助和引导的职责,鼓励学生制定自主学习策略。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在创设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借鉴欧美高校的教学经验,引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师在课堂中不单以有限的教材为源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互联网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同时在线下组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深入、彻底地掌握课程核心知识点。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将复杂且高难度的知识以具体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先理解、再应用,在大量案例和讨论中获得最贴近实际的真知,从而不断增强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应用新形态系列教材。教学模式改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现阶段使用的教材已经沿用了十余年,不管是知识结构还是内容编排都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更新教材体系,使用新形态教材是深化风景园林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措施,淘汰版本落后、内容不完整或存在过时知识点的教材,选择与“互联网+”背景和现代教育发展契合的教材。“城市规划原理”“测量与遥感”“园林花卉学”“城市规划设计”等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建议将此类课程的教材從一本调整为一系列,启用包括网络教材在内的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系列教材,让学生在完成课程规定任务后能够根据需求开展进一步钻研。新形态教材不仅有纸质版本,还有配套的在线课程和知识库,教师可以扫描教材上的二维码拓展教学范围和教学空间,从而重新构建高等教育的意义,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主体价值。

综上所述,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互联网+”背景下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环境,应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推动教师深度参与,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通过创建智能化学习平台、创设混合式教学环境和应用新形态教材,能够开发利用互联网优质教学资源,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拓展为线上线下联动教学,逐步构建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风景园林专业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得东,李孝良,李卓冉.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4):152-153.

[2] 任军.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4):74-78.

[3] 龚季兴.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16,(S2):58-60.

[4] 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制度化”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32-36.

[5] 金敏丽.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27-30.

责任编辑 秦俊嫄

作者:刘晓青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 篇3:

风景园林专业:为人居环境做点贡献

工学农学,傻傻分不清楚

作为一名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四老学姐,我今天要在这里给同学们解答一个问题:风景园林专业到底属于工学还是农学?

一般来说,风景园林专业的定位和学校的类别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农林类院校一般会把风景园林专业划分到农学范畴,而建筑类院校则会将其归属为工学;专业定位不同,学习方向也有较大的区别,如前者多为植物学方向,后者多为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方向。现在你懂了吧?

“不想学画画的风景园林人不是好的摄影师”

不管风景园林专业被定义成工学还是农学,该专业的学子都逃不过一个宿命,那就是画画。

学风景园林专业之前,我对它几乎一无所知,理解仅停留在学哥学姐们说的“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是去修剪马路上的花花草草”的玩笑上。

我是一个理科生,我真的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在大学里拿起画板、素描本、彩色铅笔、马克笔、颜料、直角尺、切割垫、美工刀等一系列美术用品,我甚至还学习了摄影技术,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但不用惊讶,我现在已经慢慢适应了。

你们以为学习素描、速写、手绘过后,我们就可以跟大街上画人物画像的“大神”们一样,分分钟出炉一张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每次我身边的亲戚朋友问起我的专业,一听说是风景园林专业,都会说:“哟!学画画的?来,给我画一张本人的画像。”我特别想一画板“呼”他脸上去。专门学画画的专业叫美术專业,不叫风景园林专业!而且我们画画的时候也没有好看的小哥哥或小姐姐来当模特供我们练习,我们面对的都是祖国的江河湖海和园林建筑啊!

总之,大学四年所有课程学习下来,我这个理科生精进的技能就是摄影技术。

上课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相信很多同学在高中的时候,都听过这样一句话:“高中努把力,上了大学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其实不然,自从学了风景园林专业,我们每日的“偷闲”都是在睡梦中。

大一的时候,我们开始了从理科生到艺术生的转变——从最简单的静物素描开始学习,再到复杂的组合造型和写实素描。我们在画室常常一待就是一天,从一开始拿画笔都还需要老师纠正,到最后写实素描快速成稿,我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好多同学的肩膀都贴满药膏,手酸痛到你不敢想象。

大二,老师开始带我们离校写生。其他专业的同学以为我们是乘学校的大巴车外出“旅游”,其实我们是去到某个犄角旮旯,找个小河沟坐一下午,美其名曰“观察”。等到把小河沟旁边的蚊子都喂饱了,老师才带我们回酒店。回酒店后,大家都疯狂地补画到凌晨。

大三,我们终于逃离画画的“魔爪”,却又入了计算机的“魔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草图大师sketch up、3D Max和PS这些课程我们都要学习并且掌握好。有时候为了赶作业,我们熬夜到凌晨三四点都是常事。同学们纷纷体会到“年少秃头”的恐惧,各自走上了养生防脱发的道路。

对口就业的话,年收入“杠杠的”

无论高校把风景园林专业归为工学还是农学范畴,都改变不了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的事实。这个专业集自然学科、生态、艺术、社会、工程为一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如可以到城市建设管理、园林绿化及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机构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如果你能把这个专业学透,成为风景园林方面不可或缺的人才,那么收入将会很可观。

最后说个好消息,风景园林是文理兼招的专业,部分学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没有数学课哦!如果你喜欢,就选择风景园林专业,和我们一起为这个社会的人居环境做点贡献吧!

作者:朱旭

上一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论文下一篇: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