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训的认识和再思考

2024-04-30

对培训的认识和再思考(精选8篇)

篇1:对培训的认识和再思考

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

一股“校本培训”的热潮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许多学校开始进行“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不过,“校本培训”作为新鲜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校本培训”何以兴起?“校本培训”与非校本培训有何区别?“校本培训”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认识、去思考。

一、“校本培训”产生的背景启示 为什么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校本培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因.较为复杂,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的迫切需要与现行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的矛盾,使得“校本培训”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怎样培养2l世纪的教师?这已经成为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思考和践行的问题。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任务,“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工程业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偏失与误区。在价值目标上,奉行唯学历教育和局限性的专业教育;在评价方面,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缺乏效度和信度;在建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保守性和盲目超前性并存。由此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低下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方面对现有培训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于是,“校本培训”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第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扩大。过去,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点是铁板一块,毫无弹性。在这样的僵化管理体制下,无所谓“校本”,更谈不上什么“校本培训”。学校的任何活动都由上级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形形色色的条文所“规训”,学校的手脚被严重束缚住了,“照章办事”便是其行动的“信条”。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育这一“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也开始发生变化,教育管理由刚性化逐渐向弹性化转变,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正在逐步落实。这样,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得以逐步扩大。如何展示自己的个性,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成为许多学校必须审慎思考的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自然被提升上议事日程。 第三,“校本课程”、“校本研究”的蓬勃兴起,是“校本培训”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借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校本课程”已闯入人们的眼帘,成为世纪末中国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谓“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伴随“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研究”也悄然来到人们的身边。所谓“校本研究”是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由学校教师参与的,旨在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研究。可见,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校本研究”。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是主导力量,然而。对“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开发什么“校本研究”如何进行等等问题,他们注住知之甚少.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校本培训”便由此应运而生了。 二、“校本培训”的意蕴与特点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校本”意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据此,“校本培训”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 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培训。意指该“校本培训”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这里的“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质量。它关注的主要不是教师学历提高和学校宏观决策,而是学校、教师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不是“塑料花式”的形同摆设。而是要态度务实。讲究实效。 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校本培训”的问题(如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何时培训等),要有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实施。这里固然有“局外人”(如专业研究人员,社区领导等)参加,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校领导和教师。因为“培训什么”等问题绝不是想当然的“空穴来风“,而是要建立在对学校情况切实把握的基础上。而“局外人”显然难以获得对学校情况的全面而深切的掌握,只有学校人员才能做到这一点。一句话、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再次是”基于学校”的培训。意指“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这意味着:(1)“校本培训”要建立在对学校深刻理解和洞察之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赶时髦,不机械模仿别人,学校需要什么,才培训什么;(2)“校本培训”主要是挖掘自己的人力资源,当然它也要利用外部资源,但外部人员决不是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而是和学校教师结成“共同体”,“协同作战”,与学校教师一道去解决培训中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与其他非校本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彰显出以下特点: 一是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过去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等)主要是走了局限性的专业教育道路、帮助教师把握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拓宽学科视野,加深学科知识修养,一句话,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知识素养。当然,现行的继续教育也强调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但这些又往往带有普遍性、一般性、基础性和通用性,很少关注学校教师的具体要求。与此相对照,“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组织的自我主体性。非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也主要是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等。而“校本培训”都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培训力量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这里固然也要聘请校外专家指导,但他们都是与学校教师结为“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 三是内容的现实针对性。目前的.许多培训都属于“学历教育”,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有的继续教育,其内容也往往是为了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而选择的,且往往是培训机构预先设定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于学校、外在于课堂的。不是吗?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每五年一轮的培训基本上是先设计一套课程,再编好一套教材,然后一门一门地讲授。像这样的内容,其针对性显然会大打折扣。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由此,其培训内容更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针对性。 四是方式的灵活多样性。非校本培训的方式单调,这是人所共知的。“校本培训”在这方面却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方式极为灵活,主要有:(1)课题研究。即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设计、研究中接受指导;(2)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3)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促使新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4)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5)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互往等,促进教师成长。 三、“校本培训”实施的基本思路 (一)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意味着,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培训必然收效甚微。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训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培训变成仅仅是政府行为,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强制实施。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切实更新教师培训观念,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积极抓好良好校风、教风建设;其次适当采取利益驱动;再次,通过思想工作,激发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动机。 (二)明确“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校本课程”的关系。如前所论,“校本培训”是伴随“校本研究”即“校本课程”而兴起的,这表明它们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弄清它们的关系,才能通盘考虑,发挥整体功效。那么它们之间呈何关系呢?大致说来,“校本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校本课程”是目的和落脚点。 无论是培训,还是课程开发,都必须建立在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没有对学校中存在的现象、矛盾的深刻领悟,所谓的培训、课程开发必然是“华而不实”的。而这种认识、领悟离开“校本研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情景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校中的重要程度如何?哪一个问题将成为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可行方案,如何实施这些方案?“校本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显然为“校本培训”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校本研究”只是提出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得靠“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是目的。而如何研究?如何开发?开发什么,这些问题又必须借着“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加以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环环相扣的,但又不能把它们看成单一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还是多向互动的。不仅培训中产生的问题可能成为“校本研究”的新课题,而且“校本课程”开发中也会出现新问题,需要展开新的研究,从而使“校本研究”不断提升其水平。 (三)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目前我国的各种培训基本上是采用单一的“学历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拓宽知识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提高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成效不大,更难以考虑学校的特点。因此,就“校本培训”而言,必须摈弃这种“学历教育”模式,积极开发新的培训模式。 其一,课题研究模式。即以研究课题的方式来实施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课题要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2)围绕课题选择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学习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这里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学习中的不足。 其二,临床诊断模式。它是针对校长、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诊断,这种诊断可以是他人诊断,也可以是自我与他人共同诊断,通过诊断,和受训者一同厘定“处方”,促使其提高管理或教学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临床诊断。(2)学习研究。(3)厘定“处方”。(4)具体实施,在实施中再加以指导。 其三,“案例教学”模式。所谓“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课前准备。这既有培训者的准备,又有受训者的准备。(2)案例讨论前的“热身”。包括宣布上课、讨论事先布置的阅读材料、案例引入三个环节。(3)案例讨论。(4)结论。这仍然是一个过渡性阶段,为后续的教学作准备。(5)评价和反馈。这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做得怎么样?它是把受训者的行为作为注意的焦点。 其四,“师徒制”模式。即让一些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这些年青教师一般和指导教师一起工作,或者干脆担任指导教师的助手。他们一方面从熟练教师和专家型教师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非常有效。 总之,“校本培训”作为于种新型;有效的培训方式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热情地欢迎之,认真地研究之,积极地推行之,以便在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振兴中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篇2:对培训的认识和再思考

周建平

“校本培训”作为新鲜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校本培训”何以兴起?“校本培训”与非校本培训有何区别?“校本培训”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认识、去思考。

一、“校本培训”产生的背景

为什么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校本培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因较为复杂,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的迫切需要与现行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间的矛盾使然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因此,怎样培养21世纪的教师已成为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思考和践行的问题。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任务,“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工程业已全面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偏颇与误区。在价值目标上,奉行惟学历教育和局限性的专业教育;在评价方面,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缺乏效度和信度;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是保守性和盲目超前性并存。[1]由此产生了培训的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低下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方面加强了对现有培训模式进行改革的力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于是,“校本培训”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扩大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点是铁板一块,毫无弹性。在僵化的管理体制下,无所谓“校本”,更谈不上什么“校本培训”。学校的任何活动都由上级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形形色色的条文所“规范”着,学校的手脚被严重地束缚住了,“照章办事”便是其行动的“信条”。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育这一“计

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也正受到震撼,开始发生着变化:教育管理由刚性化逐渐向弹性化转变,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正在逐步落实。这样,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得以逐步扩大。如何展示自己的个性,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成为许多学校必须审慎思考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自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3.“校本课程”、“校本研究”的蓬勃兴起,是“校本培训”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借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校本课程”已闯入人们的眼帘,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亮点。所谓“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伴随“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研究”也悄然来到人们的身边。所谓“校本研究”是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由学校教师参与的、旨在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研究。可见,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校本研究”,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是主体力量。然而,对“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开发什么、“校本研究”如何进行等问题,他们往往知之甚少,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校本培训”便应运而生了。

二、“校本培训”的意蕴与特点

何谓“校本培训”?目前人们的认识还颇为模糊。为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了何谓“校本”。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校本”意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诠释。[3]据此,“校本培训”有以下三方面含义:

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培训。意指该“校本培训”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这里的“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质量。它关注的主要不是教师的学历提高和学校的宏观决策,而是学校、教师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不是“塑料花式”的摆设,而是要有务实的态度,要讲究实效。

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校

本培训”的问题(如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何时培训等),要有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这里固然有“局外人”(如专业研究人员、社区领导等)参加,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校领导和教师,因为“培训什么”等问题绝不是想当然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对学校情况切实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学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据此来开展培训。而“局外人”显然难以获得对学校情况的全面而深切的把握,只有学校人员才能了解并做到这一点。一句话,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再次是“基于学校”的培训。意指“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这意味着:1“校本培训”要建立在对学校深刻理解和洞察之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赶时髦,不机械模仿别人,学校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2“校本培训”主要是挖掘自己的人力资源,当然它也要利用外部资源,但外部人员决不能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而是和学校教师结成“共同体”,“协同作战”,与学校的教师一道去解决培训中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型人员的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的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与非校本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凸显出以下特点:

1.目标的直接指向性 过去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等)主要是走了局限性的专业教育的道路,帮助教师把握学科前沿问题,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拓宽学科视野,加深学科知识修养。一句话,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知识素养。当然,现行的继续教育也强调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但这些又往往带有普遍性、一般性、基础性和通用性,很少关注学校教师的具体要求。与此相对照,“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组织的自我主体性 非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也主要是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等。而“校本培训”却是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的,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培训力量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这固然也需要聘请校外专家指导,但他们是同学校教师结为“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的。

3.内容的现实针对性 目前的许多培训都是属于“学历教育”,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有的继续教育,其内容往往也是为了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而选择的,且往往是培训机构预先设定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于学校、外在于课堂的。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因此,其培训内容更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4.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非校本培训的方式单调,这是人所共知的。“校本培训”在这方面却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方式极为灵活。主要有:(1)课题研究。即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设计、研究中接受指导;(2)教育专业人员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3)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促使新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4)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5)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互助等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三、“校本培训”实施的基本思路

1.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意味着,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培训必然是收效甚微的。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训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培训变成仅仅是政府的主观行为,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来强制实施。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切实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要抓好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其次,适当采取利益驱动的措施;再次,通过思想工作,激发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动机。

2.明确“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校本课程”的关系 如前所论,“校本培训”是伴随“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而兴起的,这表明它们三者之间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大致说来,“校本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校本课程”是目的和落脚点。

无论是培训,还是课程开发,都必须建立在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没有对学校中存在的现象、矛盾的深刻领悟,所谓的培训、课程开发必然是“华而不实”的。而这种认识、领悟离开“校本研究”也成了一句空话,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校中的重要程度如何?哪一个问题将成为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可行方案?如何实施这些方案?“校本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为“校本培训”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校本研究”只是提出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得靠“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是目的。而如何研究?如何开发?开发什么?这些问题又必须通过“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加以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环环相扣的,但又不能把它们看成单一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还是多向互动的。不仅培训中产生的问题可能成为“校本研究”的新课题,而且“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展开新的研究,从而使“校本研究”的水平不断提升。

3.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的各种培训基本上是采用单一的“学历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拓宽知识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提高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成效不大,更难以考虑学校的特点。因此,就“校本培训”而言,必须摈弃这种“学历教育”模式,积极开发新的培训模式。

其一,课题研究模式。即以研究课题的方式来实施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课题要从学校或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2)围绕课题选择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学习与专家指导的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要教师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学习中的不足。

其二,临床诊断模式。它是针对校长、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的诊断。这种诊断可以是他人诊断,也可以是自我与他人共同的诊断。通过诊断,和受训者一同拟定“处方”,促使管理能力或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临床诊断;(2)学习研究;(3)拟定“处方”;(4)具体实施。在实施中再加以指导。

其三,“案例教学”模式。所谓“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其操作程序大致为:

(1)课前准备。这既有培训者的准备,又有受训者的准备。(2)案例

讨论前的“热身”。包括宣布上课、讨论事先布置的阅读材料、案例引入三个环节。(3)案例讨论。(4)结论。这仍然是一个过渡性阶段,为后续的教学作准备。(5)评价和反馈。这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做得怎么样,它把受训者的行为作为注意的焦点。

其四,“师徒制”模式。即让一些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这些年青教师一般和指导老师一起工作,或者干脆担任指导老师的助手。他们一方面从熟练教师和专家型教师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培训方式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热情地欢迎之、认真地研究之、积极地推行之,以便在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振兴中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注 释

[1]杨启亮:《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0期。

[3]郑金洲:《走向“校本”》,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篇3:对培训的认识和再思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 其职业特点要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教育, 所学、所教应紧密联系实际, 要有用、实用。而综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英语实践教学领域, 与这个目标存在种种偏差。教师方面:有些教师把应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教学变成了英语语言知识讲授课, 语法分析课, 应付考试做题课, 有些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还有些老师把英语实践教学简单地认为是分组朗读, 听听磁带, 角色扮演等等。学生只是听教师讲, 跟教师读, 没有时间去思考, 去分析, 没有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毕业后还是不能开口讲英语, 不能动手写英语, 更不能与人交流。学生方面:学生的英语程度差别很大, 成绩优秀的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进行日常会话, 而成绩差的学生甚至连26个字母都不会读。多数学生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混张文凭以便就业, 他们不愿意下功夫, 厌学现象普遍存在, 教学活动被动应付, 课堂交流不畅, 课余时间不主动朗读, 日常用语交流少。此外还有教材方面, 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已经针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状况, 通过不断加强地区教材编写工作, 对教材难度进行了降低, 但是却忽视了教材内容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说到底就是就业教育, 在英语教材内容上我们应该依托岗位情景, 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 这样才能形成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特色。所以正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职业中等学校英语教学的困境。

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加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 为学生塑造合格的未来的职业英语素质, 是职业学校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英语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中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因此解决问题时应综合考虑, 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 应采取多种形式, 针对不同的因素更好地解决问题。

1.明确学习目标, 突出英语教学的职业特色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中, 我认为, 我们首先应该更具体地弄清楚,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要学英语, 例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要应对各种外贸商务单据和国际商务交流;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更主要的是要辨别清楚外文标注的零件和浏览外文技术资料。那么在实际中, 对于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 面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岗位, 我们就不可以设立统一的、单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 对于国际商务专业我们就要侧重其听、说能力的培养, 而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我们就要侧重于其阅读能力和技术资料翻译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 才能使文化课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才能使教学的实际应用型加强。

2.大胆进行教材改革,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现行的职业学校英语教材, 在改革中积极通过情景对话的形式, 完成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 在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即便这样, 我认为从加强专业针对性方面, 我们还应该大胆地进行教材改革, 将岗位具体情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举例来说, 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在学习《GEETING》这一课时, 我以汽车维修企业客户与维修工之间的问候为背景, 进行情景对话学习和角色扮演练习,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方面, 学生通过具体岗位的模拟,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印象深刻, 一名已经进入岗位实习的学生告诉我, 当看到老外到店里修车时, 马上就想起了课堂中的练习, 很自然地接待了客户;另一方面, 通过具体专业岗位情景的模拟, 加强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3.进行直观教学, 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效果

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观和已有经验, 通过各种实践形式的感知,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有助于感性认识的形成, 有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它给学生提供实际情景,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 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实际理解的顿悟, 缩短认识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现代传媒技术, 发挥眼、口、耳、手、脑的感知功能, 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 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传媒系统的基本操作程序, 具有电子备课, 多媒体设计, 制作课件并进行教学的能力, 充分利用语音室的功能, 强化训练, 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其次, 从教学管理方面来说, 要有针对性地抓好电教课的研究工作, 通过操作, 商讨, 交流, 不断总结完善, 用新成果装备教学, 把现代传媒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直接载体,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任何的教学改革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师永远是改革中的主力军, 因此在英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的教师应通过更不断的反思, 对改革进行深入思考。

首先, 职业教师中一直强调专业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 但我认为, 作为文化课教师, 我们在研究本学科知识, 加强学科教学能力的同时, 也应该主动深入到企业, 主动去探究岗位对英语教学的具体需求, 主动去抓拍英语教学的情景, 从而丰富我们教学资源, 因此, 我们就要不断思考岗位的变化和需求, 做到教学的与时俱进。

其次, 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 我们的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现代传媒系统的基本操作程序, 具有电子备课, 多媒体设计, 制作课件并进行教学的能力, 还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进一步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 充实教学资源。

作为文化必修课的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也给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动力。

篇4:浅谈对培训的认识及其市场的思考

关键词:培训认识;重点;实效性;培训需求;培训计划;针对性;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71-1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目前国内培训以技能传递为主,时间在侧重上岗前。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员工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

1 培训的作用

1.1 补偿作用

企业培训有支持经营机能的补偿作用。企业内“文化”育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由于不断追求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只有恰当的利用人力资源,才能取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技能培训对人力发展极为重要。

1.2 保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高素質的企业队伍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因素。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1.3 提高生产力

员工通过有效的培训,在生产商品或服务时,能减少所需工作时间,从而降低人力及推销成本;减少材料的浪费和不良产品的产生,从而降低了供应成本;改进由企业将产品或服务输送到用户手中的方法,因而降低了服务成本。

2 培训的认知

无论是个人的素质,还是工作质量,都把培训列为主要课题。那么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做好一次培训,如何接受培训,如何收到良好的反馈效果等等,需要我们对培训有一个新的认识。

2.1 认识培训

培训在今天的中小企业中,尤为重要,它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必然规律之一。另外,要将培训做到位,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与自我参与,才能对工作技能的提升有意义。

2.2 培训重点

做好一次培训,最重要的是设计培训相关课程,没有一个课程适合所有公司。因为课程是要针对各企业(公司)的实际情况、人员素质和公司目标而制订的。首先,挑选培训相关的培训教材,深度、新颖性及课程内容是否符合企业文化及员工要求。其次,不论是推荐参训者参加专业的公开课,还是外请培训师开设课程,内容则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和现实情况制订出来,通过培训流程把培训课程与培训师进行整合,通过对客户需求的了解,通过对课程的个性化定制,通过对课程培训后的效果评估与跟踪,反馈以达到培训的最大效应。

2.3 培训的实效性

企业培训,主要是内训为主,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培训技术、技能为目的,集中于中下层;二是以培养考核选拔管理人才为目的,集中于中上层。主要教学模式——授课。

要想做好切实可行的培训,必须重视培训规划。例如:了解员工知识、技能构成状况及学习发展意向,培训目标和员工现状相对照,确定培训内容及要求。在培训方法上重视选择,除了要考虑人员特点外,还要靠企业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如果选择适当,不仅可以满足培训目标的实际,而且还可以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培训学员的选择;重视培训讲师的选择,丰富充实授课技巧及经验。

2.4 培训课程的实用及反馈

具体介绍培训课程的内容、目标;参训者在课前与培训师沟通,让培训师了解学员的需要,使他们的教材课程更有针对性,并适当作以调整,以便让培训效果达到最佳程度;选择培训场地、音响设备等各方面的需求;培训效果的反馈,给参训者一些调查问卷等,让参训者自述参训后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3 培训体系建设

第一阶段。制订并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建设培训管理团队;组建内部培训师团队。

第二阶段。完善培训课程体系。重点开发一线员工的业务技能与服务意识培训课程和中层以上员工职业素质培训课程;大力开展新员工培训、系统专业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培训、储备人才培训等相关培训;做好培训项目的策划和宣传工作 任何一个培训项目的开展,将通过精心的培训项目策划和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做好培训效果评估改进工作,为保证培训工作的效果,将通过满意度、知识层、行为层、业绩层等四个层次的培训效果评估结果,及时改进教材内容,讲师与授课方式,培训组织、培训跟进等方面的工作,以改善培训效果;从而使培训体系更符合公司业务发展以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4 培训市场的思考

目前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人才市场供大于求让人盲目充电,培训广告逐月上升,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应有尽有,各类培训机构达千家,既提供了培训机会,也带来了竞争压力。

针对培训业务的开展,在招生上,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可与校方联系,在校园网上,长期挂出宣传,也可与学校互动,开办大型公开课,建立长期培训合作。另外走向市场,亲自到中小企业中去挖掘培训契机,根据中小企业所需制定相关的培训课程,对于晋职转正考试出题策划,提供内训指导,互动交流,为企业出谋划策,甚至可以在企业集中搞大型公开课,作为企业对内部员工的学习深造,提供福利支持。总之,培训要选好师资,甄选培训教材,更新知识,增强培训适用性,让培训别具匠新。

篇5:对培训的认识和建议

一、认识

通过这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培训,我收获颇多。

1、我知道了这次培训的背景及政策依据。

2、我懂得了什么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以及它的目的、意义。

3、我学会了远程培训平台的使用方法。

4、我懂得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技术系统的建设、保养、维护、应用。

5、我懂得了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是学生接受最优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6、我懂得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检索与获取。

7、进一步懂得了农村教学点应该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二、建议。

篇6:浅谈对企业培训的认识

――浅谈对企业培训的认识

如今,对企业单位来说,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动荡变化,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活动,很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与其内部员工的个人能力密切相关。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培训成为企业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产物。

作为一名刚到公司上班的一名复员军人,上岗前也受到了公司较为综合的培训,在此就个人感想浅谈一下对企业培训的认识。

我在上岗前公司、车间和班组也都进行了相应安全教育和上岗前培训,这让我不由的联想到11月14日上午的这起安全事故,对我们的员工和公司都造成了很大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损失。那么今天受伤的员工难道就没有经过培训和教育吗?难道这不算是培训的无用功吗?对此,我对企业培训有几点感想。

培训的投入产出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赢利与生存。要想在降低企业培训成本的同时,增加培训的实际效果,科学的培训效益评估就成了企业迫切关注的课题。

既问“耕耘”,也问“收获”。许多企业对培训成效的评估常常仅凭印象,我个人认为经常是对有些华而不实但好玩的培训评价较高或是被培训者没有正确认识培训的必要性从而流于形式。于是,什么样的培训很贵?什么样的培训物有所值?我的答案是:企业得不到更好的利益(效益)的培训不仅贵,而且浪费!

企业在培训上形成的浪费主要有两部分,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一是未慎选课程,培训经费未用在刀口上;二是未针对已实施的课程进行效益评估,无法提升绩效的课程却持续举办。我觉得目前许多公司的培训,对培训绩效的衡量仍旧停留在以培训人次数、时间、经费执行率为评估指针的阶段。由于没有对培训的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估,培训中“做无用功”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导致了巨大的培训投资浪费。

通过我在部队服役和在公司工作期间的感触,加上今天出现的安全事故。我认为,进行科学的培训和培训的效益评估对我们的企业来说具有紧迫性。因为由于我国的国情,对企业的培训投资相当有限,如果不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培训的收益就会更低。通过我以前对这方面的学习,结合查找一些的书籍资料,我认为培训效果的评估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反应:针对学员对课程及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学习:针对学员完成课程后所保留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

行为:针对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其行为或工作绩效是否因培训而有预期中的改变进行评估。

效益:针对培训的整体投资报酬率进行评估。

事实上,大多数企业仅止于反应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分发课后问卷,了解学员的满意度,以作为改进的参考。而进入到学习成果评估的却不多,就一般企业培训人员的人力配置而言,有余力进行行为评估的实在少之又少,更不要说整体效益评估了。

培训过程中的考核必不可少,考核可以采取笔试、口试、课堂提问、研讨发言、商战模拟和论文撰写情况等形式,其中笔试可采取完成一门课程进行一次笔试的形式,对培训内容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口试、课堂提问和研讨发言可采取记分的方法,记入培训考核的总成绩;商战模拟类似电脑游戏,把学员分成不同的组,一个组相当于一个企业,组里的每个人担任企业的不同角色,给每个组一定的资金、土地、原材料,让学员模拟经营,选址、投资、选料,看谁达到最好的经营效果;论文撰写可延续到培训结束后几周,类似家庭作业的形式,完成后上交。为了激发管理人员参与和配合培训的积极性,可以将培训考核的成绩送交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内部提升、加薪、奖励等的参考或依据。

评估培训效益,联想集团采取的是效果追踪法:学员在培训之后都会有一个行动的改进计划,然后和他的上级确认,确认完后,下次培训的时候会抽查这个学员的上级、下级,看看他是不是有所改观,在进行下次培训的时候再抽查,这样一轮一轮地去做以保证效果。跟踪是要看学员是否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说过了一周,大家冷静下来想一想培训后对工作的帮助,然后找不足,这样才能起到实际效果。

将绩效提升作为培训导向与其忙着规划大量的培训体系及年度计划,不如先好好思考以下问题: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否真的可利用培训来协助解决?

所办的培训对于公司在经营绩效的提升或工作的改善上,会有多少可以被衡量的具体贡献?

应如何有效评估出受训者在行为的改变及能力的提升上,已达成培训原订的绩效目标?

即将受训的学员是否均已被激发出学习动机和进步意愿?

在美国,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使用客观的行为科学评鉴工具及统计调查技术,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确认培训需求以及进行培训后的行为评估,进而去伪存真,淘汰效益不好或根本无需的培训课程,为公司省下可观的经费,转而投资在更有意义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上。调查显示,如能先进行管理能力的评鉴,确认其强弱势后再针对弱势部分开办培训课程,约可节省45%~50%的直接培训经费。

通过对以上培训的分析,我认为可以采用结构化的在职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接受培训需要的条件。指的是选择受训人范围和在开始接受培训之前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态度。

二、培训的基本情况。让受训者知道他在培训中学到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并向他们说明培训的重要性。

三、培训目标。告诉受训者,他在培训结束之后可以学到什么、能做什么。

四、培训内容。培训模块必须将培训内容全部告诉受训者。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培训内容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对于程序化的工作、问题解决、检查、决策之类的任务来说,培训指南手册的用处极大;如果涉及概念或原理,则需要以条理分明的结构化的文件来加以说明。

五、培训在“精”而不在“多”。培训为了将有限的资源做最有效的发挥,毫无选择的培训不但会造成人力和物力上的损失,还会使受训者产生厌烦的情绪。培训人员要向公司内部的绩效顾问师角色转型,企业培训也应向“绩效导向”转型,审慎地进行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培训成为推动公司成长的“可见”助力。

六、跟踪问效。要想辅助跟踪达到培训效果,首先应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奖惩制度使培训的绩效挂钩,让员工在培训中带着压力和任务去学,让大家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我对参加“青干班”培训的认识

承蒙组织的关心和厚爱,我有幸成为了我场第一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并且很荣幸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在此,感谢场领导长期以来对青年干部的重视和培养,感谢场组织部场党委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由于特殊原因本人只参加了开学动员和一天的政治理论培训,并未参加此次培训的军训课程,虽未参加青干的军训,但是我想起了大学为期一个月的烈日军训,那是以增强体能来实现意志力的一个过程。在那一个月的军训中,起初,体会到的只是累与苦、烦与躁。在之后的时间里,当我看到在炎炎烈日下刻苦训练的其他学院的同学们和严肃负责敬业的教官,再想到军营里战士们长年累月再烈日和泥浆里摸爬滚打的金戈铁马的的军队生活,再想起国庆阅兵的各个方阵他们每天都要头顶烈日,脚踏月色,手握钢枪,想到这,比起这次和大学的军训,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苦和累。通过我大学军训,和其他青干学员的这次军训,相信都能深刻体会到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回顾本身参加工作以来的三年多,在实践上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到今天为止的“青干班”培训我虽然只上了一节理论课,但是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深深的感到对党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只有经常地用党员标准、党的准则来分析和总结本身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反思本身,认识自我,才能不断地增强本身的党性,从而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和青年干部。下面是本人参加“青干班”培训这些天来对青干班的认识。

一是为人要好,善待同事、善待群众。做到工作上讲原则,以理服人;生活上尽量关心、帮助他人,对人热情大方。无论工作还是个人待遇都不要斤斤计较,要服从组织,组织安排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向组织提任何困难和要求。二是好学。既要多看书,提高理论和知识水平,又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三是工作要勤奋、实干,不夸夸其谈。无论是领导分配的任务,还是基层或群众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尽快落实,不拖泥带水,事业心、责任心要强。四是要谨小慎微,每干一件事情都考虑后果。

总的来讲,本身由于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和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工作热情,有朝气,有开拓精神,但是也有许多不足,特别是在青干培训方面还有不少弱点,注意坚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作风。需要在今后的培训学习和工作中加以警醒和改进。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够扎实,需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尽管本身在平时工作中很注意学习,每接受一项新的工作任务都能从方方面面去了解,尽快入门。但往往是重视了业务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理论学习;注重了面的了解,而忽视了钻研,理论深度不够。

第二,要注意坚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作风。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比较顺利,没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复杂的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这容易导致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要切记前人的教训,始终时刻坚持谦虚的作风,不能因为本身年轻就骄傲自满。要注意在为人处事上继续把握好分寸。

第三,要坚持健康的心理,抵制各种诱惑。人最怕就是人比人,有比较就容易产生不平衡,如果调节不好,往往就容易犯错误。所以,要时刻警醒本身,正确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经受住“公与私”的考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会自我调节,经常想一想贫困地区的干部,想一想生活困难的群众,对本身有今天的生活水平,应该感到知足,时刻坚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通过这次针对性很强、很符合青年人特点的培训,让我学到了以前没有学到、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并且在团队活动中,看到了自己在团队合作方面的一些不足,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进步。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8:对培训的认识和再思考

一、尝试

1. 利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 把学生的身心成长放在第一位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 教材只是教师用来教育学生成长的工具。为此, 我努力改变以往“讲”教材的做法, 让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教材并分析教材结构, 评价教材中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否合理、全面;尤其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甚至是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的看法;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有多种不同意见的辩论。例如,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先让学生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建立政权、颁布的两个纲领以及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史实推断出这场运动的性质, 鼓励学生持不同的观点, 再看学生总结出的观点与史学界几种观点的类似之处, 然后再由学生总结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史实依据, 并对不同观点进行辩驳。通过这样组织教学, 学生对史料和史学界的观点进行辨析、学会取舍, 不人云亦云, 个性得到张扬。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调整课堂结构, 引导学生参与对学习过程及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1) 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教材, 上课后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两个学习小组分别推举一名学生讲解教材 (这里特别强调, 不允许照读教材, 必须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且要注意用历史语言) 。另外的同学当好听众, 还要推举1~2名同学对前面同学的讲解予以点评。老师则负责解答学生讲述中的疑难问题并对各位同学的发言予以点评。

(2) 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列出教材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主要部分, 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3) 让学生找出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性质、影响、作用、评价等主要结论性的句段。对这些教材的结论予以讨论, 允许有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相反的观点。若有相反的观点, 组织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利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辨析中走近历史, 在辩论中明理。

(4) 让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撰写心得体会。每节课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讲解、列提纲或知识点、讨论或辨析, 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3. 重新布置学生的作业

作业的形式多样化, 比如: (1) 查阅相关资料, 特别是互联网, 预习下一节要学习的教材; (2) 撰写历史小论文; (3) 出一套30分钟历史测试卷; (4) 分组排演历史话剧; (5) 设计历史手抄报和简报; (6) 进行社会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增加了阅读量, 增长了见识, 开阔了眼界;写论文、出试卷、办手抄报等, 必须要对占有的资料进行斟酌和取舍, 这些都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4. 重新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

新的评价机制, 如: (1) 对课堂发言情况进行登记; (2) 对学生提出的较有层次的问题或者有独到见解的问题进行统计; (3) 对历史小论文数量进行登记、质量给定评价等次; (4) 对参加话剧表演的同学给予评价等次……根据这些方面的比例, 合计出每个学生的学期历史成绩, 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效果

1. 构建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感到教学是一种富有价值的创造, 享受到一份精神的愉悦

笔者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 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成了一种师生间的对话、沟通, 一种合作共建, 课堂具有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和问卷调查,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克服学生紧张、自卑的不良心理;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赞许, 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联系到湖南省常德市第三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学生的实际水平, 现有的招生政策决定了来到我校就读的学生普遍基础差, 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习兴趣不大, 自信心不足, 经常处于一种“我不行”“我学不好”的消极心理暗示下, 这时, 教师的鼓励就显得尤其重要。课堂上, 对讨论问题积极主动的学生, 投以赞许的目光, 对学生在排疑过程中的“闪光点”加以放大, 并用“不错”“很聪明”“非常正确”等积极语言引导学生, 使这种积极观念深入到学生头脑中, 并成为一种习惯, 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学习是一种快乐和满足, 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了课堂, 作为教师, 我们的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同提高, 我们感到真的很快乐。

2. 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发现”, 由单一、机械的“听讲—练习—复习—巩固”状态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积极状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动手操作、游戏、表演、出题等活动, 自行获取知识, 在快乐中学习, 由感知了解身边发生的事,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例如, 设计执教《文化大革命》这一内容时, 先让学生采访曾经经历过“文革”的长辈人:家人、亲朋、老师等,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场景, 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拉近与这段历史的距离。通过父辈、祖辈真实地描述, 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段历史与党和国家以及普通中国人民命运的直接联系,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历史情感也被调动起来。随后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探究“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 分组讨论或辩论, 得出结论之后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是为了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那么, ‘文革’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教训?请每个同学写一篇学习随感, 我们在班上进一步交流。”通过这样的感受和探究学习, 学生体验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历史启迪着人类去看待和设计美好的未来。

三、问题与困惑

在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我常常遇到一些的问题。比如:在活动过程中, 性格外向、善于表达的学生常常抢着发言, 发言的机会自然就多, 而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就少, 这不符合合作学习是为了促进每个人发展的初衷;基础较好一点、综合素质高一点的班级组织活动比较容易, 而基础很差、学习习惯不好的班级 (在我校, 这样的班级很多) 想组织班级活动大多数同学不予配合;学校从考虑学生安全的角度出发, 不允许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活动, 使教学活动囿于课堂和学校内;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矛盾, 活动开展太多,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于是又出现了赶课的现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寻找创设问题情境的切入点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探讨、查阅资料、观察、记录……

四、再思考

上一篇:品尚策划工作室荣誉出品下一篇:麦兜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