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德的认识

2024-04-19

对师德的认识(通用9篇)

篇1:对师德的认识

我对师德的认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育人的重大责任就落在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肩上。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古老而永恒的主题。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虽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但与此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的责任心减弱、随意离岗、做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屡屡出现,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困惑和迷茫,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成了教师自身发展的绊脚石,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关系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与学生关系不同的教师,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正所谓“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爱岗敬业,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对学生的说服力,做学生的榜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再次,要欣赏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欣赏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要从多角度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总而言之,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我们都能时时刻刻把提高师德修养放在首位,明确目标、严格执行,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蓬勃发展,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冯银银

篇2:对师德的认识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美誉,,教师的职业,也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教师师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罗曼.罗兰说过,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师德正如“阳光”一样,普照万千学生,使其成为我们国家、民族所需要的“四有”新人。教师的工作,教师的劳动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光辉形象,更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当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就立志做一名师德高尚的老师。我对师德的践行:

1、依法执教。本人从教以来,一直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法律精神。

2、爱岗敬业。只有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关爱学生。“师爱”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尊重,我既爱“听话”的学生,更爱“后进生”。对学生我总是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学生心心相连,我总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用“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以长善救失。

4、严谨治学。做为一名人民教师,重要任务是教学工作。面对各种差异的学生,尽力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不同的程度都得到发展。

5、团结协作。把学校当自己的家,把同事当家庭成员。我总是和同事良好合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6、尊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是有机的统一体。我也特别注重及时与家长沟通,尊重家长意见,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努力使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学工作形成共识。

篇3:对师德的认识

一、师德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1、良好的师德素养可以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高校主要依靠教师践行“爱国、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的价值理念来实现培育社会人才、引领精神文明的功能。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塑造教师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可以身体力行地教育并感染学生, 以点带面提升全民道德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加强师德建设可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发展。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可否认, 个别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着重业务素质、轻思想道德素质的现象;少数教师自我要求不严格, 科研成果违背学术规范现象时有发生。重视师德建设、在教学、科研、团体合作等各项日常工作中细致入微地开展师德提升工作, 培养教师成为爱岗敬业、修身立德、潜心育人、服务社会的优秀群体, 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素质, 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二、高校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措施和做法

1、师德建设要职责明确, 分层管理。

学校要明确师德建设的管理部门, 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构, 统筹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形成由人事组织部门负责、各相关部门支持的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院校两级单位齐抓共管, 切实保障师德建设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要以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师德建设的关键和核心, 督促落实各项关于师德建设的措施、办法, 为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要加大师德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 学校、学院、教师共同努力, 塑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切实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规范、有序实施师德建设。

学校要制定教师队伍总体规划, 详细设计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建设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做到目的明确, 计划周全, 措施具体, 高效实施。按照“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尊重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要求, 树立教师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神圣职责, 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 形成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不断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 将道德素养的提高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以身作则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组织开展方式灵活、形式多样的师德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的导向作用、利用政治学习、开会、座谈等机会, 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件精神, 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增强教师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 培养广大教师具备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深厚的学识水平。

3、加大优秀师德典型的宣传力度。

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借助媒体宣传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深入开展师德模范、先进教师的评选活动, 让先进典型引导师德风尚, 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工作热情,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在全校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带动、激励全校教师崇尚师德, 敬业爱岗。

4、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按照教师资格认定的要求和程序, 对新入校的青年教师做好职业道德规范及师德综合表现的考察鉴定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培训力度。未参加相关培训或未能通过师德考核的青年教师, 不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不允许登台授课, 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5、严格师德考核工作。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工作要求, 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 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相结合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将道德规范要求细化到岗位职责中, 落实在教师的“引进、培养、管理”等各个环节, 努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加强师德考核的自查与督查工作。对于违反师德要求的教师, 一经核实, 取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等资格, 实行不良师德“一票否决”;情节严重者, 坚决调离教师岗位。

依据学校师德建设相关文件及教师考核标准, 教师在年度考核时应将师德建设情况作为述职主要内容;基层单位应将师德考核结果计入考核档案, 并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评优、工资兑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学校将根据学院师德建设情况进行督查, 作为学院及领导队伍考核的重要依据。本单位教师出现师德问题的取消评优资格。全面加强教师行为规范的日常管理, 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6、完善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

学校要加强师德监督, 使师德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成立由学校纪检监察部门、人事处和教学主管部门联合的监督机构, 切实加强监督, 保障师德建设的各项制度的落实;要遵循公平公开的原则, 构筑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体系, 公开师德举报电话和师德举报信箱, 接受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监督, 有效开展师德监督工作。学校要高度关注教师心理和行为, 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做到尊重理解教师, 关心和化解教师的压力、矛盾, 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 避免教师出现失德行为;对出现失德行为的教师及时处理, 推动师德建设良性发展。

篇4:初探我对“师德”的认识

【关键词】师德 认识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重大责任,教师责任之重是因为他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教师能够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品行,也就是师德。

一、师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教师是一项寓平凡于伟大的职业,作为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深刻地理解教书育人的崇高与伟大,才能自觉地完善自我,不断地提升自我,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神圣的教育使命。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燭,比作春蚕,这是对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牺牲自己和奉献教育的真实写照。燃烧,是一种姿态;献身,是一种境界。而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燃烧与献身,燃烧与奉献的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汲取和升华,要用自身的火焰点亮最大的希望,让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无所图,无所求,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成为对祖国与社会有用的人,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二、师德的核心力量——以爱育人,以情优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传的不仅仅是求学之道,更是做人之道;授业,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文化,更是人之成长;解惑,解答的不仅仅是疑难问题,更是人生之惑。只有将让教书与育人相得益彰,将学生的人格成长与知识养成看得同等重要的教师,才能称其为人师,才能称得上具有高尚师德的合格教师。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坚守信念。作为教师仅懂得教书育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只有捧着一颗心来,怀着一份爱做,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师德,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职业的规范,世俗的评判,社会的呼唤,学生的期盼,更应该是教师内心深处的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一名学生的心间。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与他一起开心,给他肯定;学生退步的时候,与他一起分析,给他鼓励;学生迷茫的时候,给他指点迷津;学生犯错的时候,帮他改正。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无不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爱。

教师爱学生,这只是师德的一般要求。而如何让这种爱从控制变成自主,让这种爱由一种外在的需求变成教师内心的一种责任,让爱在教师的心中凝聚成一股力量,这才是师德的核心。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示“制造自卑者的教师”。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他们。其实,在教师的眼里学生不应该有三六九等,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要相信每名学生身上都有优点,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让每名学生都充满自信。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师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是理智的爱,是主动积极的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尺讲台有我们纵横驰骋的思绪,和谐课堂写满了学生点滴的成长。

三、师德的人格魅力——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教师的工作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好比一名特殊的演员,不但要演好舞台上的角色,还要演好生活中的角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刻都起着表率作用。”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总是喜欢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而榜样的作用往往又是在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究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是从人格中显现出来,教师教学生怎样读书,更教他们怎样做人。要教导学生怎样做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以身立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时刻用规范的言行引导人,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四、师德的理念升华——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目前,一些教师常犯“三多三少”的毛病:对学生现状看得多,对学生发展关注少;对知识数量要求多,对能力训练培养少;对分数看得多,对实际能力看得少。这种传统的教书观念与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培养学生,而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去认识。教师要立足今天,展望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和德才要求,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与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要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思想。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刘晓明.评好课与师德行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3]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浅谈我对师德的认识

河北平山实验中学 齐艳霞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永葆青春的事业,师德的建设和发扬是永不更改的主题。师德的内涵丰富多彩,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会赋予新的内容。对师德的理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㈠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

众所周知:爱与责任是母亲的天性,其时爱与责任同样是教师的天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战线上广大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教育事业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正是以这种爱与责任为出发点,教师们才能不停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靠近学生.正所谓“大道无声”。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师德的写照。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师爱大多流淌在平凡的日子里:为了学校与学生,数不清有多少个日子早出晚归,是师爱;记不得有多少个休息日为同学补课,是师爱;有多少次通话(电话)是与学生、家长沟通,也是师爱; 师爱与责任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更显其宽厚与博大:5.12大地震中,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地震威胁时,刘汉希望小学的教师们排除万难,不畏艰险,不顾自己及家人安危,翻山越岭,一个都不少的将孩子们平安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年仅19岁的女青年教师向倩在救学生的过程中,敢与死神搏斗,牺牲时胸前还呵护着她的学生,而她自己的身体却被砸断成两截。舍生忘死,无私奉献,保护学生,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在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面前,他们把学生的安危放在首位,临危不惧,团结协作,保护学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在生死抉择面前表现出来的巨大的人格力量震撼人,崇高的思想境界感动人,高尚的师德风范教育人,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励人,他们不愧是全国广大教师学习的光辉榜样。㈡ 提高素养,不断完善自己是师德的根基

教师应当在不断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师德规范”中锻铸自己的人品,提高素养,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完成自我心灵的塑造,惟其如此,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才能使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从教师身上读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并视“师尊”为自己终生的追求。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教师怎敢不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提高素养,不断完善自己另一层的含义还包括:不仅能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而且还能不断学习、大胆创新。教师应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广泛涉猎其它领域的重要知识。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视野,方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只有不断勤奋上进,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更多的“四有” 人才!㈢ 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是师德在新世代的突出要求

现代教育的主体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独特的性格。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理所当然会出现新时代的特征,他们比以往的学生更需要尊重、引导和帮助。教师 1 应努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育活动,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和服务,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笑着面对学生,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减少沮丧,获得成功。在教育工作中,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和服务意识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服务和指导。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失误,用尊重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多给学生服务意识:一声赞美,一个微笑,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后进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后进生是可以进步的,是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篇6:对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的认识

对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的认识

加强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第一,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全面的内涵要求。教师的工作是以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铸造人格。教师在塑造学生的劳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是教师的知识、才能、思想道德、个性,展示的是教师的灵魂和整个内心世界,以及教师敬业乐业、献身教育的精神情操和实际行为。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第二,教师道德实践活动方面,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具有强烈的典范性。“师者,人之模范了。”这不仅是人类几千年对教师的要求,而且早已成为教师职业传统美德的重要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尽管社会制度、教育内容不同,但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第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广泛、更深远。学校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教师道德不仅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在通过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以及教师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广泛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篇7:我对教师师德的现状的认识黄志鹏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教师要做高尚情操的垂范者。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优秀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应有的重要师德风范。教师道德情操不仅是自身从教的基础,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学生高尚情操形成的催化剂和推动力。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表现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用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学生、公正无私、追求真理的道德境界,以及正直诚实、和蔼善良、勤奋坚毅的道德素质和宽容谦虚、克己自制、乐于合作的道德修养。其次,教师应做健全人格的表率者。

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信念,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待人,以生为友,为人师表,民主公正,诚实守信,为人正直,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再次,具有优良的人格心理。

具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具有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对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即胸怀坦诚,个性鲜明,情绪稳定,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善解人意,乐观向上,有与他人健康交往的愿望和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另外,具有优良的人格智能。

表现为具有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智力、能力协调发展。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某些人“金钱至上“的一些负面影响,部分教师把自己神圣的职业操守抛到了九霄云外。因此,有些教师舍本求末,把教学的功夫放到了校外。白天在学校教书敷衍塞责、马虎了事。到了业余,却热衷于家庭辅导。动员自己教的学生晚上或者周末假日集中补课。缺乏进取精神

一些教师不是把教书看成是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事业,而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谋生职业。因而表现在教学工作中,马虎应付,不去认真钻研教学业务,不去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更不愿意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照本宣科,泛泛而谈。有的青年教师不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板书”写得实在令人难以恭维,课堂教学语言常常是东拉西扯,语无伦次。教学时一味依赖从教学网络上下载的课件,不备课等。教育缺乏爱心、耐心,有些学校给教师评优评先只看学生学习成绩,不问教师思想道德表现,照成有的教师偏爱优生,片面的认为学习好的同学便“一好百好”。在平时上课只关注优生,提问发言只点优生的名,后进学生则机会很少。对待后进学生的缺点错误缺乏耐心信心、更缺乏爱心。不是满腔热情的帮助教育,而是冷漠冷淡、疾言厉色。忽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就是要“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舆论与错误导向下,不少教师开始背离了这一基本职责。一些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主观认为,学生成绩好便是好学生,成绩差便是坏学生。有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花费几乎是“惜时如金”,问之甚少。当学生犯了错或出了问题时,不是从育人的角度去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而是简单粗暴,呵斥责备了事;忽视了教师不良举止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历来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近年来,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这方面表现却差强人意。他们师表意识淡薄,忽视了教师不良举止对学生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认为“这是小节”,对于自己的不良习惯不加以重视改正或控制。如:学校禁止学生抽烟,有的教师却当着学生的面吞云吐雾;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有的教师却上课接手机。学校集会,要求学生庄严肃静,有的老师却当着学生的面,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笑风生。有的教师不修边幅、说话举止粗俗;还有些教师不注意场合,在办公室或者学校公共场所随意讲黄段子、荤笑话,所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小节,却会直接损毁教师自身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大力开展师德行风建设

师德行风建设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的组成部分 ,又关系到校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 ,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提升理论修养,使师德建设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 ,保证师德建设的必要投入 ,真正把师德建设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日程 ,切实把师德建设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师的职责,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个性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和师德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和实现自身价值,把师德修养变成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2、弘扬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加强师德教育 ,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是师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要运用不同的形式、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学校应积极、灵活有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如邀请一些师德典范做专题报告、组织开展“师德问题”讨论会等。要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开展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的活动,掀起树形象、学榜样、找差距、做贡献的热潮,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促进师德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篇8:探析师德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师德,榜样,暗示,感染,作用

古往今来, 教师的道德品质与修养对学生有重要影响,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从教师的榜样作用、暗示作用和感染作用三个方面阐述师德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来说表现为“模仿”。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 个体受他人行为的影响, 仿照他人行为并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 模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社会新生代的重要学习方式。 模仿只限于对别人外显行为的学习和重复, 不能“照抄”、“搬用”他人的内隐心理。 尽管如此, “模仿”现象却是师德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主要表征。 教师树立榜样, 供学生模仿, 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 实现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学生以教师为楷模, 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 是学生达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因素、地位因素是影响人模仿的两个主要方面。 儿童的好奇心强, 行为模式处于形成过程中, 因此他们的模仿性远远超出成年人。 另外, 年纪小的人愿意模仿年纪大的人, 地位低的人愿意模仿地位高的人, 这是地位因素的作用。 例如, 父母往往受子女模仿, 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模仿, 领导会受到下属的模仿, 诸如此类。 因为这些“权威”有较多的知识经验, 照他们的模式行动更易成功。 此外, 在模仿中还会得到权威的认同和好评, 收获表扬和鼓励。

儿童学习道德的重要方式是模仿成人的行为方式, 并在这种行为的模仿中逐渐认识行为的意义, 得到情感体验。有人做过实验:把一些小学生分成三个组, 每个组分别和一个教师玩弹子球游戏。 游戏的规则规定, 谁玩得好, 达到了标准, 谁就可以得到一些弹子作为奖品。 实验开始后, 首先由“老师”玩。每个组的“老师”都玩得很棒, 得到奖品。 按照预先安排, 得奖的三个“老师”有不同的表现:第一组的老师把获奖的弹子球的一半分给学生;第二组的“老师”只是口头上说要把弹子球分给大家;第三组的“老师”既未说要分给别人, 更没那么做。 “老师”们玩完以后学生接着玩, 玩得好的也得到弹子球奖品, 实验者们要观察他们是否会把自己得到的奖品分给同伴。 结果是:第一组学生表现最好, 第二组学生表现一般, 表现最差的是第三组的学生。

儿童、学生不仅模仿成人或教师的道德行为, 而且模仿非道德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两个成人被分配到两组儿童中, 一个成人拿起实验用的娃娃玩具扔着玩儿, 坐在它上面, 用木棍敲打, 用脚踢、用拳头打它, 而且自言自语“打倒你! ”“打你的鼻子”等, 然后让儿童玩这样的娃娃。 另一个成人则安静地对待娃娃玩具之后, 给儿童分发同样的娃娃。 结果发现, 那些目睹成人野蛮对待玩具娃娃的儿童, 在玩的时候明显表现出攻击性和侵略性, 也是拳打脚踢, 骂骂咧咧。

总之, 树立榜样供学生模仿, 是师德影响学生的第一种力量, 在模仿过程中, 模仿者是主动的, 而榜样是被动的。 例如, 学生对教师的模仿并不是受教师的控制, 学生也不受其他人的强迫, 尽管此时教师是有意识地树立榜样供学生模仿, 但不以命令、要求约束。 这就是师德对学生的模仿影响的真义, 符合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的规定性。 和供学生模仿相比, 更能体现师德影响学生过程中教师的“主动性”的, 是师德的“暗示”作用。

二、教师的暗示作用对学生的影响

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 和同事的关系团结、和睦、享有威信, 和领导关系亲和、友好, 受到器重和尊敬, 学校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了他, 会让学生生发“我也要这样”的上进心。相反, 学校批评了一个人格低下、寡廉鲜耻、众人鄙视的教师, 会让学生产生“我可别这样”的警惕性。 这是师德文化的存在对学生的暗示作用。

老师走进同学们正在复习的教室。为了不打扰学生学习, 教师的脚步很轻、很慢。 一个同学却在大喊大嚷, 旁若无人地说笑, 老师心中不满但没有言语, 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这个同学见状, 脸露惭愧, 安静下来。 这是师德的暗示作用。

师生同看一部电视片。 当看到一名青年走向堕落, 无恶不作、禽兽不如时, 老师似自言自语地说了句:“人啊!还是要活得像个人样。 ”在侧的学生听后受到警醒, 这是师德的暗示作用。

教学楼入口处摆放一屏衣冠镜, 衣冠镜侧挂一块“为人师表”的牌匾, 进楼的教师在此镜前整理衣冠。 这是师德对学生的暗示作用。 在心理学中,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 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等, 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 使他人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方式活动。 暗示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基础, 不需要讲道理, 只靠直接提示, 和劝说不同;不要求他人非接受不可, 和指示不一样。 在多数情况下, 暗示采用比较含蓄、间接的方式呈现, 让人不知不觉地间接受影响。

但是, 暗示者在呈现暗示时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 是通过暗示让受暗示者接受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一个学校的师德文化, 一个教师的师德素质, 每时每刻都会对学生发出丰富多样的信息, 这信息中包含对学生的期望、要求。 当这些包含期望和要求的信息以含蓄间接的方式, 而不是以劝诫、命令、指示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时, 就是师德对学生的暗示。 例如, 学校表彰先进教师, 除了暗示其他教师要向他们学习外, 也暗示学生向他们学习。 又如学校在大力提倡建设良好的教风时, 实际上是暗示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风。

师德或师德文化对学生的暗示作用是非常丰富和强大的。 暗示可能像我们上面所说的是有意暗示, 也可能是一种弥漫性的、无控制性的无意暗示。 一种师德文化的精神会游荡、弥漫在学校的全时空中, 暗示学生如何设计自己、如何发展自己;一个教师的好恶爱憎也会暗示学生他希望学生怎样表现。 在教育过程中, 师德的这种无意暗示影响更值得注意。

心理学研究表明, 年龄小、独立性差的少年儿童非常容易接受暗示, 有时对教师的暗示还有较强的依赖性。 此外, 心理学还证明, 教师的威望越高, 越容易使学生接受暗示。所以, 从教师个人素质方面说, 教师为了不至于使学生接受自己的错误暗示而偏离预定发展方向, 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并提高暗示的目的性。 从学校师德文化角度讲, 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大环境暗示, 学校应该积极加强良好师德文化建设, 特别是教风建设。

以德感人一个普遍的认识是: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不仅要晓之以理, 而且要动之以情[1]。 很长一段时间里, 一些学校德育陷入了“认知主义”的误区, 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却遭受忽视。 如今, 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他的道德的品质的重要构件。 一般说来, 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具有指向性或方向性, 它能推动人们对某一现象或某一种行为表示赞成或反对、追求或舍弃。 对善良美好的道德行为产生敬仰和喜爱, 对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和憎恨, 是道德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

人的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并发展的, 但并不是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便一定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 所以, 培养学生丰富、 高尚的道德情感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对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的讲解诠释。 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需要发挥师德的感染作用。魏源说:“耳聒义方之灌, 若罔闻知;睹一行之善而中心惕然者, 身教亲于言教也。 ”此话突出了教师道德的感染作用。

三、教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影响

感染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人际影响形式。 在心理学中, 感染是指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出来的情绪或情感在他人那里得到回应或反射。 感染是人际间情绪或情感的传递和交流, 在这种相同或相似的情绪控制下, 人们会发生大致相同的行为。

教育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 师生间不仅发生文化知识的交流和传递, 而且保持着不间断的情绪、情感的交流和传递[2]。 师德作为一种充溢着道德情感的文化现象, 会直接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的发展。 例如, 在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崇尚美好、憎恶丑恶之情广泛流布的教师集体面前, 学生会自然生发热爱生活、 爱好学习的道德情感;在一个人际关系紧张对立、正不压邪、浊浪排空、人情冷漠的师德文化包围中, 学生将心灰意冷、精神萎靡, 缺乏团结友爱、互尊互敬的道德情怀。

人际间情绪和情感的感染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师生间道德情感的感染也随处可见。 感染总是在无外界压力的条件下发生, 强制、压迫只会适得其反, 谁都不能强迫另一个人愉快起来, 谁也不能强迫别人热爱一个事物。 受感染是一种不知不觉中的情绪或情感变化, 是无意识和不由自主的屈从。正因为如此, 情绪或情感的体验生动深刻, 在许多场合甚至比思想认识更有力量。 师德对学生的感染往往胜过长篇大论和繁琐深奥的说教, 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于其心里种下道德的种子。

如果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引发学生的模仿, 给学生以道德行为上的影响;如果教师以表情、言语等暗示学生, 给学生以道德认识上的影响, 那么, 师德的感染力量则是给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生发展以直接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玉清.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安图教育.2006 (3) .

篇9:对新师德规范的认识与实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经教育部修改并重新颁布,我们作为中小学普通教师,渴望通过贯彻执行这部新师德规范,能进一步赢得学生的支持、社会的信任,在更好的环境里更加务实高效地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孩子。落实新师德规范,关键在教师。教师应该全面把握这部规范的实质内容,正确运用新规范促进自己的成长,使自己真正能为人师表。

一、新师德规范为新时期教师指明了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1985年第一次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随后于1991年、1997年和2008年三次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修改完善。这些规范对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最新出台的规范继承优秀师德传统,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为新时期教师进一步指明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实现自我的前进方向。

1正确把握新规范的主要内容

新规范的6大方面20句话,是教师的自律准则和立业指南,既贴近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尽责爱生”。围绕这一主题,规范明确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确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强调了师德的灵魂所在——关爱学生,强调了教师的天职所在——教书育人,指出了从教者的内涵特征——为人师表,指出了育人者的能力之源——终身学习。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全面界定教师处理与学生、学校、国家、社会关系的行为方向。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真正做到为国为民依法履职,爱岗爱生高度负责,尚学尚德强技增效,重能重公倾心施教。

2科学看待新规范的时代内涵

新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灾区教师在大难面前展示大爱情怀这一重要背景下修订的。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必须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上、有书读”,而且要求“上好学、读好书”。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进步需要,关键在教育质量,根本在教师素质,最核心的还是要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高尚而强大的精神支撑,为人师者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去抵制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安心从教、精心育人。基于这样的背景而出台的新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既强调教师对自己要知荣明耻,坚持终身学习,抵制有偿家教,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更强调对学生要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充分体会新规范的良苦用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也是活生生的普通人。正是看到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看到了大部分地区的教师待遇还不高、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教师的付出回报还不够,中央才特别强调要加强师德建设,要通过上千万教师的无私奉献来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受人尊敬、为人期待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体谅党和国家领导的良苦用心,继承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向地震灾区的同仁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发扬奉献和敬业精神,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有效地贯彻新师德规范

师德规范不是法律,不具有强制性,但对于具有高度自爱自律意识的教师来讲,它不是法律胜似法律,没有强制胜似强制。它让从教者守则安然、违则茫然。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师德规范内化为敬业、专业、勤业、创业的精神,在平凡而充实的教育工作中问心无愧、不折不扣地去践行和落实。

1尊重现实,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贯彻新规范

遵守师德最终是为了更好她进行教育教学,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就我们玉林市的实际而言,城乡结合,人口众多,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还不尽如人意,我们贯彻师德规范不能做秀,一定要着眼于最终目的,着眼于基层实际,不在机械对照上做文章,而在领会实质上下工夫,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家长的期望出发,在做实事、求实效上践行师德规范,把对社会的负责、对学生的关爱融入严以施教之中,朴实无华地贯彻新规范的精神实质。

2尊重时代,在与学生和谐互动的过程中贯彻新规范

新时代要求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有新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地转变育人理念、更新教学思维。终身学习是新规范六大方面之一,我们要按照要求,真正从道德层面上,从对学生关爱和向社会负责的角度出发,重视“知新、创新、教新”,重视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新观念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学生的朋友,在与学生和谐互动的过程中,在有效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有效地传授为人处世、安身立业的人生技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尊重社会,在社会监督和支撑的过程中贯彻新规范

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师德建设同样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特别是新规范规定的不少要求,离开了家长、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光靠教师自己独善其身,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此,作为普通教师贯彻新规范,一定要有社会意识,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自觉地置于社会的监督和支撑之中,尊重社会意见,从社会上汲取力量,更加有效地以师德标准约束自己,提高自己,坚守职业道德,倾心施教育人,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在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强势推进师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师德为要。真正把师德规范落到实处,需要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势推进。

1把师德建设作为抓教育的重要目标

无良师则无良生,无良生则无良才,无良才则无一方之未来。良师之要,一是有才,二是有德。因此,党委政府重视教育,主管及相关部门推进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把其作为抓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抓到实处,抓出成效。就基层学校而言,一定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真正依靠师德打基础,依靠队伍打天下。

2以推动素质教育带动师德建设

新规范的贯彻执行,需要教师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现这一转向,关键在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推动。要大力推行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使学生不再为了应试而学习,使教师不再围绕考试而教学。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兼顾教书和育人,真正兼顾传道与关爱。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以贯彻落实新规范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

3以评价机制促使师德建设成为经常性工作

师德建设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在经常化、制度化上下工夫,要常抓不懈,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齐抓共管、动态监测、科学考评、有效激励的机制,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依据,促使广大教师在外部有效监督下,增强内力,践行师德规范。

总之,新师德规范是教师的前进方向,我们应该以推行新师德规范为契机,在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更好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努力学习,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师德的认识】相关文章:

谈谈对师德的认识07-17

谈谈对师德的认识04-21

谈谈你对师德的认识08-27

浅谈师德的再认识07-12

对战争的认识04-09

对管理的认识04-15

对权利的认识04-20

对廉洁的认识04-23

对足球的认识04-25

对就业的认识05-02

上一篇:页式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下一篇:吴大观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