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

2024-05-08

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精选十篇)

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 篇1

1.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

在音乐欣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 音乐旋律贯穿于儿童一天的活动中, 教师以音乐为环境和背景, 并且配合旋律的讲解背景回答儿童有可能提出的问题, 在儿童活动中、睡觉前、饭前给予内隐强化, 为了使音乐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在儿童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中得以发展, 每周可以让有音乐技能的儿童给实验班幼儿演奏他们所听和所学的乐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要做到音乐欣赏及其所在的故事背景与幼儿的活动相适应。在活动中, 可以播放有关景物或动物的音乐情节, 在儿童饭前小朋友可以听一些乐曲或者故事, 让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儿童午休前播放“小夜曲”、“催眠曲”等轻音乐;在儿童做游戏时播放《狮王进行曲》, 小朋友可以模仿其中各种动物的形态及走路姿势, 在不知不觉进行音乐记忆、音乐感知、音乐联想和音乐体验, 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感受音乐。

2.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实验

一般来讲, 授课式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幼儿播放与教材相配套的磁带, 一般顺序是先整段听, 后分段听, 在逐步讲解之后再让孩子整段听, 最后让孩子体会整段的音乐。这个过程其实是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儿童“灌输”音乐, 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乐曲。实验组的教学内容与对照组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采用同样的音乐能力测试来考查儿童, 这样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的特点看, 儿童只是通过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一项学习活动,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儿童在生理上出现疲劳状态, 兴趣就发生了转移, 不再对此项活动感兴趣。为此, 在儿童欣赏音乐时要以作品为背景采用多手段、多方式、多渠道、持续更新的方式刺激儿童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儿童欣赏音乐态度的变化。儿童对音乐的听觉反应能力相对提高, 比如在听到《狮王进行曲》时可以感受到是描写狮子老虎。儿童对听音乐的积极性相对增加, 比如老师问:“小朋友现在我们来听一段音乐好吗?”儿童回答:“太棒了!”而且他们的审美感受及审美经验不断增加, 可以随着音乐做简单的动作。在下午自由活动时, 老师播放音乐博览会中乌龟的行走乐, 孩子们都欢悦着手舞足蹈地说:“我是乌龟爬、爬、爬。”

幼儿园儿童学习音乐动机的激发。在学习过程中, 儿童需要学习的成就感。成就感可以激发儿童潜在的、积极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成为他们不断学习的动力。通过实验音乐培养技能技巧, 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学生家长说:“以前在家拉小提琴, 最多可以拉10分钟, 之后就不想再拉了, 只有哄着他拉, 可是这样学琴孩子累我也累, 孩子的心也没放在拉琴上, 就不想学琴了, 可是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 不学又觉得可惜。在幼儿园听了音乐之后, 回家后就主动拉琴, 说他要好好拉, 拉好了老师还让他给小朋友表演呢。”

调动儿童音乐学习兴趣。教学速度应适度, 可以多次重复收听, 以每次10—15分钟为宜, 可以对儿童形成有效的刺激。为使音乐欣赏教学多样和丰富, 要将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皮亚杰认为, 游戏是儿童在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有效的方式。现在许多人认识到游戏在儿童学习中的重要性, 游戏可以是一种积极自由的学习活动, 在游戏中学习将使得儿童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配合适宜游戏的音乐背景, 以音乐欣赏为基础, 采取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儿童在学习综合艺术的同时可以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完成审美体验。例如:儿童在装苹果游戏时, 教师播放“小苹果变奏曲”, 让儿童跟着节奏游戏, 游戏结束后, 让儿童画出音乐形象或者请会弹“小苹果变奏曲”的儿童演奏此曲。儿童能加深对的乐曲印象和感性认识, 同时在无声之中完成审美体验。

3. 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 幼儿能够深切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音乐想象和联想也更加丰富多彩, 并且能够根据音乐来进行创编动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的自信心得以提高, 激发了需要掌握更多音乐知识的紧迫感, 了解和掌握了对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技巧, 所掌握的音乐背景知识能够娴熟地传授给儿童,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将音乐欣赏教学渗透到各种音乐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郭秀燕, 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 2002, 34, (6) .

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 篇2

实验课题成果报告

华蓥市实验幼儿园课题组 王春芳

一、课题的提出

(案例)

大班的一次音乐课,老师设计的是一个歌唱活动----〈〈画太阳〉〉 教师准备很充分:录音机、磁带、图片等。教师整顿好纪律,带领幼儿课前互动之后,就开始上课了:先和幼儿一起练声,接下来老师就范唱歌曲,然后带领小朋友念歌词,并教唱歌曲。乍一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教师的声音甜美,教态自然大方,优点很多的,这应该是一个很成功的活动的。(分析)

可是,效果并非如此的,孩子们一唱起来,两段的歌词发生混乱了,原来是记忆歌词这一环节出了问题。而且,活动中,师幼互动效果不好,更多的看到了老师的表演,孩子自主参与较少,教师在活动中占了主导主要的地位。笔者认为:这节课采用了传统的分科教学的模式,若能用整合课程的模式,把歌词这一环节设计再新颖有趣些,效果将更是锦上添花了。

许多幼教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幼儿园传统的课程模式及其相应的学习方式日益暴露出其致命的局限和弊端,具体表现为: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分科过细过繁导致学科之间相互隔离,相互封闭,进而导致幼儿学到的知识缺乏内在联系,不能形成知识整体;过分强调知识的权威,强调教师和教科书的权威,忽视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实际学习体验,缺乏有效的师幼互动,使得知识成了强加给幼儿的东西。因此,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及相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已成为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任务。以上这一案例就是很好的说明。

当前,全社会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部也正式颁布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草案,确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 ,启蒙性的,《纲要》把幼儿教育分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并重的五大领域。这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显然,教师在具体设计、实施这五大领域的活动时,头脑中必须具有“综合”的观念,“综合”的思维。于是,淡化学科界线,实行学科综合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学前领域,实行课程综合更具意义.从关注幼儿整体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完整的人”这个目标出发,并考虑学前儿童认知的整体性,连续性特点,幼儿园课程建设要走综合的道路。

幼儿园艺术综合教学除了要求综合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外,还着意于音乐与美术的结合,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一些幼儿园对音乐与美术的结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研究较多,而忽视了音乐与语言结合研究。再根据我园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音乐教育活动比较薄弱,音乐欣赏和打击乐活动效果不佳,采用传统的分科教学方法多一些,没有达到好的效果。为此,我园课题组决定以“幼儿园音乐与语言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为课题进行实验研究。二、课题的研究成果

此项研究,在华蓥市实验幼儿园的2008级小、中、大班各年龄段实施研究,以 2008级一班共三十五名幼儿为实验研究对象.此项研究,采用了观察法、文献资料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学习研讨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全组研究人员在课题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明白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性质、特点、作用等,通过反复的实践研究,本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建立了初步的“幼儿园音乐与语言结合教学”的基本模式、幼儿园音乐与语言相互渗透,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人们认识世界除了运用科学的方法、逻辑思维以外,艺术的方法、形象的思维也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艺术形象接受的教育往往是难忘的。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包括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音乐欣赏等,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能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掌握简单的音乐技能,并能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幼儿园语言既要追求幼儿语言发展本身的听、说、读等语言能力方面的目的,同时还承载着发展幼儿审美能力的重任。通过文学活动可以使孩子理解真善美、懂得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发现,熏陶文明、培养美感,让孩子在美的氛围中成长。在幼儿语言中,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的类别很多,有童话、寓言、儿童生活故事、革命传统故事、民间故事、神话、笑话等。

一些专家认为:音乐能使耳朵敏锐、帮助注意和倾听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的发展又能促使儿童把话说得更好。同时还指出,学唱歌能在喉部形成一种肌肉活动的模式,这对说话会有一定的影响。学习音乐不仅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也有利于学习外语。如善于辨别外语的发音,掌握其重音、节奏、语句、语调等。

2、幼儿园音乐在与语言上的作用

A、音乐教育能使幼儿热情大方

幼儿园音乐教育能使幼儿热情大方、消除胆怯心理,这对促进幼儿学说话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能较自由地表现自己。幼儿最初学语言最需要的是大胆,只有大胆说话的幼儿,语言能力才发展得快。

B、音乐教育能训练幼儿良好的听觉

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声响来表达的,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从听觉素质训练着手。幼儿要掌握语言,也必须听,听的技能是感受语言的最初能力。声音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用手指敲桌子会发出声音,用力关门会发出声音。语言也是一种声音,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声音,它是富有情绪色彩的音乐性的声音,音色悦耳,音调柔和,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是一般声音所无法比拟的。灵敏的听觉模仿和比较清晰、准确的语音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C、音乐教育能培养幼儿有良好的节奏感

幼儿最喜欢诗歌、童谣,而诗歌、童谣又是最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的形象语言。即使婴儿完全听不懂歌词的内容,但那温柔的吟唱、和谐优美的乐谱、明快的节奏感也能使他们的神经舒缓、轻松,逐渐进入梦乡,使幼儿从小受到节奏与语言的感染。当婴儿呀呀学语时,家长配合着动作教婴儿反复吟唱儿歌,如:“鸡鸡斗、蓬蓬飞。”“啷啷啷,马来了,马儿快快跑。啷啷啷,马来了,宝宝哈哈笑。”幼儿从琅琅上口的音乐性语言、浅显有趣的内容和明快的节奏感中,得到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并获得美的享受。随着幼儿的成长,他可以学会许多节奏鲜明、句式整齐的儿歌。

(二)幼儿园音乐与语言结合教学的理论成果、歌词轻松记,歌唱添乐趣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歌唱活动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因缺乏记忆歌词的技巧而陷入死记硬背的境地,特别是碰到内容复杂的歌词,幼儿更是无从记起。来自歌词的记忆负担,影响了幼儿对歌曲情绪的体验,削弱了歌唱活动的效果。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倘若善于点拨和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巧妙地将歌词的传递寓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将会使幼儿充分于词教学实践,我就语言与音乐结合教学谈谈帮助幼儿记忆歌词的一点策略:

以故事为媒介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我们知道,故事对幼儿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将一些具有较强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以增强幼儿对歌词的感知效果。歌曲《猴子蒸糕》是大班的教学内容,它以诙谐的笔调描写了发生在猴子与小狗之间的一段颇有意味的事情。三段歌词分别描写了故事发生的经过及结局,也蕴含着要爱劳动的道理。在引导幼儿学唱这首歌之前,我将自编的《猴子蒸糕》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故事中感知主要角色及主要情节。孩子们很快从故事中理解了有趣的情节内容,对情节发展的顺序也有了较为清晰的感知,即“猴子先去请小狗磨米,小狗不愿意──猴子又去请小狗蒸糕,小狗还是不愿意──猴子自己蒸好了米糕,小狗伸手讨米糕吃,猴子没有答应”。在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情节发展线索的基础上,再为幼儿朗诵歌词,幼儿很快记住了三段不算简单的歌词。整个学习过程中,幼儿兴趣浓厚,情绪投入,在一遍遍不同形式的演唱中,幼儿体会着歌曲幽默、滑稽的风格,领悟着“勤劳有饭吃、偷懒饿肚皮”的道理。正所谓“故事帮助幼儿理解、理解促进幼儿记忆”,而记忆效果的增强、记忆负担的减轻,无形中又为幼儿充分享受演唱乐趣,充分体会歌词情绪创造了条件。、“讲故事”我喜欢,音乐欣赏来联欢

音乐欣赏是幼儿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孩子们提供优美动听的音乐,也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预定的目的,启发他们的智慧,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如果音乐欣赏只是听听音乐而没有帮助幼儿了解有关知识,幼儿的欣赏水平是得不到提高的。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我运用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特别是器乐欣赏:如果没有具体的语词刺激,就会给孩子的想象和思维带来难度,孩子们没有兴趣。因此,讲故事与音乐欣赏结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我在教小朋友欣赏《苹果树找医生---啄木鸟》时,就很好的运用了讲故事这一方法的结合: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三段体意大利民歌音乐.乐曲节奏鲜明,形象具体,特点明显,易于区分.a段音乐平稳、流畅,犹如啄木鸟在逐一检查哪些苹果树病了。b段音乐节奏跳跃,恰似啄木鸟在“笃笃笃、笃笃笃”地为苹果树捉虫。c段音乐较抒情优美,表示苹果树隐患消除,又恢复了生气,如往日那么欣欣向荣,充满朝气。我在教幼儿欣赏这一活动时,采用故事导入,帮助幼儿充分理解内容:果园里,有些苹果树病了,树叶发黄,一点没精神。于是,请来了啄木鸟医生,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蛀虫在捣乱。“笃笃笃、笃笃笃”,啄木鸟把虫捉完了,苹果树的病好了,又长出了茂盛的树叶,变得更加漂亮了。幼儿在故事的帮助下,理解了音乐情节,对认识乐曲结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故事让课堂增添了声气与活力,师幼互动效果好。、韵律活动好处多,“你说我说”乐呵呵

《幼儿园音乐教学法》里讲到:幼儿园韵律活动包括律动、舞蹈、其它节奏活动。律动教学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律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快乐,使身体成为学习音乐的有效载体。其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加强对音乐的注意与记忆,达到促进幼儿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对音乐的创作能力.在韵律活动中,用体态动作不仅可以反应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可以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如教幼儿学习韵律活动《摘果子舞》时,让幼儿根据歌曲内容创编相应的舞蹈动作,随后老师让幼儿一一说出自己创编的动作表现的是什么,及创编这个动作的理由.有的幼儿说用手腕上举并旋转表示摘果子;有的幼儿说用后踢小跑步并拍手表示高兴;有的幼儿说用双手抱筐表示果子丰收了.通过动作的表现,语言的描述,不仅使幼儿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体验了乐曲的节奏,也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诗歌朗朗上口,打击乐新颖快乐

在幼儿园打击乐教学中,我们常会编儿歌训练节奏,使音乐与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成功的打击乐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对幼儿进行好节奏训练.在进行节奏训练时,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幼儿诗歌.因为幼儿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炼,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首好的幼儿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幼儿朗朗上口的朗读诗歌时,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包括儿童诗、儿歌、谜语、口令、散文诗等。这里仅以童谣、儿歌、谜语来举例。童谣和儿歌让幼儿训练节奏时兴趣大增:

A xx x|xx x|xx xx|xx x|xx x|xx x|xx xx|xx x|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前唱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就是不请xx去

B xx x|xx x|xx xx|xx x|xx x|xx x|xx xx|xx x|

小花狗,去看花,红花白花和黄花。看红花,看白花,看得花狗眼睛花。

童谣和儿歌是幼儿所喜欢的,我们让幼儿边念边打拍子(或拍手,或拿乐器来演奏),也可以配上简单的旋律进行演唱,也可以让他们创编不同的形式进行表演。这些朗朗上口的简单词句加上容易唱的旋律之后,幼儿兴趣十分浓厚。猜谜语让幼儿新鲜,节奏训练积极性高: 例: 稀奇,稀奇,真稀奇,鼻子拿来当马骑。配节奏: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x x 稀奇稀奇真稀奇, 鼻子拿来当马骑.稀奇稀奇真稀奇, 鼻子拿

X----| x x 0 x x 0 | x x x x x---| x x 0 x x 来当马骑.稀奇, 稀奇, 真呀真稀奇, 鼻子, 鼻子, x x x x x----|x –-0 0 |x--0 0 |x – x-| x –

鼻子当马骑, 哦, 哦, 真 稀 奇.0 0 | 运用猜谜语的方式让幼儿动脑筋寻求解答是很有趣的事,幼儿感到新鲜,印象比较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我们配上节奏后,幼儿把这些词句用各种不同的节奏念出来,也非常有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训练了节奏,又开发了”字词.真可谓“两全其美”。语言在幼儿音乐游戏中的渗透

音乐教育不仅对幼儿的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还有助于他们特定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语言的发展。这种语言必须在交往中才能学会运用。一些书中已提过,音乐教育能为幼儿提供其他各种教育相对缺乏的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尤其是在音乐游戏和集体舞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幼儿学习使用交际语言进行交往,如“我想和你跳舞”、“请你和我一起玩”等。而这些语言正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交际语言能够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如:在进行“袋鼠”的音乐游戏中,增加语言练习的内容,先让扮演大灰狼的幼儿说:“我是凶恶的大灰狼,我要吃掉你们”。再让演猎人的幼儿说:“小袋鼠们快出来呀,大灰狼被我打死啦!” 三

课题的效果 1、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写作水平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学习研讨法、文献资料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我们共同收集资料,观看相关教学录象,阅读幼教书籍,以此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中,实验班是以“音乐与语言结合教学”进行尝试教学,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新颖有趣,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接受知识,师幼互动效果好。每一个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及时反思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实验方案。在实践研究中,教师们轮流上示范课,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取长补短,使我们在活动的组织能力上有很大进步。实验班的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得心应手,有点“功到自然成”的感觉。每一个活动结束,我们都写出反思总结,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写作水平。总之,教师的理论水平、写作水平、教学组织能力、基本功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2008年6月“广安市优秀幼儿园活动选”这一教学竞赛的决赛中,本园两位教师的教学活动《科学综合活动---有趣的西瓜皮》和《语言综合活动---我被亲了好几下》均获得一等奖。附获奖证的复印件。2、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力、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发展幼儿的“字词开发”。

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实验班的孩子们对音乐活动越来越感兴趣, 自信心明显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有很大提高,在说话、唱歌、讲故事等活动中,吐字咬字非常清楚准确,“字词开发”得到很大发展。同时,实验班的孩子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训练,让他们的性格更加活泼开朗,显得十分外向.在参加“华蓥市第四届师生艺术节”时,实验班的孩子表演的舞蹈《闹翻天》、《幼儿环保时装小卫士》等节目获得好评,孩子们表现出色,节奏感把握好,动作优美到位。在参加“四川省艺术人才大赛”中,实验班的孩子表现突出,分别获得了舞蹈、语音的表演一、二、三等奖各若干。附各种证件的复印件及照片。、带动了幼儿园教研活动更上一层

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在园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兴趣增加,“教赛”让教师们的热情高涨,幼儿园内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争场面,明显感觉教师的积极性加强了。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形成了“幼儿园音乐与语言结合”教学的活动设计若干,5篇教育案例研究文章获市级奖,4篇文章发表在《华蓥教研》上。、推动了我市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篇3

关键词:大班幼儿;倾听能力;教育现场实验

倾听能力是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幼儿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快慢,学会倾听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得到更快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中都提到“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因此培养好幼儿的倾听能力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基础。此外,幼儿阶段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其他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而学会倾听则是幼儿理解和表达的基础。良好的倾听习惯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外界事物,获得认知,习得技能。倾听也是人际交流不可或缺的本领,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主要从目前我国小学低年级儿童倾听能力差,影响日常学习等问题,从儿童入学前的大班着手,计划在儿童入学前能够培养良好的倾听能力,为入学做好技能准备。大班幼儿的自控能力、个性倾向等相较于之前都有所提升,也开始掌握认知策略。此外,6岁左右,儿童的社会角色会进行转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教师与家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因此对大班幼儿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借鉴以往教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设计出大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策略,在咨询相关专家和幼儿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后,对策略进行修改,形成用于本次实验研究的大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对大班幼儿倾听能力进行培训,在测试培训效果的前后过程中,辅以观察法对幼儿倾听外在的习惯表现进行记录。

1、被试选取。实验前为减少教师教学能力对幼儿倾听能力发展的影响,借助半封闭式访谈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测评。对宁波市某幼儿园的20名大班教师进行访谈,确定出教师专业能力水平较为相近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各随机抽取了15名幼儿作为被试。

2、研究工具。(1)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访谈提纲。参考叶丽(2008)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编制,包括教学能力、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合作能力等六个维度。(2)大班幼儿倾听行为表现观察记录表。根据犹元佳(2015)对倾听行为表现总结分类,结合笔者在幼儿园日常观察,修订而成。(3)大班幼儿倾听能力前后测试听力题。听力材料选自赵寄石等编写的渗透式教育教材《幼儿渗透式领域课程(大班)》中的儿童诗和儿童故事。

三、研究过程

概念界定。倾听能力:幼儿在接受到言者外部的言语信息后,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将信息内部理解转化处理,并通过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途径对言者进行适当的反馈。即幼儿能够认真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言语,眼神关注言者,并给予适当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反馈。(1)实验前测、后测。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各15名被试进行倾听能力测试,并用时间取样观察法辅助观测记录被试的倾听行为表现。倾听能力测试:教师按要求各组织一次故事欣赏、听说游戏、讲述活动,主试人员对幼儿的倾听能力进行测验,记录被试的语言反馈,根据要求对被试的反馈进行打分。时间取样观察:主试人员根据《大班幼儿倾听行为表现观察记录表》,对被试在自然教学活动情境下的倾听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2)实验过程。对实验班被试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验教学,教师按照研究组提供的培养策略从主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三方面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控制班进行常规教学。(3)统计分析。利用SPSS 18.0对实验前后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1、自然教学活动中幼儿倾听行为表现的情况。本研究就实验前期和实验后期,对两班的被试各进行了5次自然情景下教学活动中的时间取样观察,对前期观测结果和后期观测结果分为良好倾听行为和不良倾听行为两个维度做了分析比较,具体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在自然情景的教学活动中,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被试间的倾听行为表现情况通过实验培养发生了改变,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两班的倾听行为在培养前的水平相近,且不良倾听行为频次高于良好倾听行为。

(2)两班的倾听行为水平在后测中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班提高程度高于控制班。

(3)经过培养,实驗班良好倾听行为出现的频次高于不良倾听行为。

2、实验班和控制班后测倾听能力水平差异。

控制班后测成绩和实验班后测成绩,即两组被试的平均测验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方差齐性不显著(p>0.05),即两组的方差齐。控制班后测成绩和实验班后测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111,df=28,P<0.05),即实验班的后测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的后测成绩。说明经过实验培养的实验班幼儿的倾听能力水平明显高于未经过实验培养的控制班幼儿倾听能力水平。

3、实验班前测和后测倾听能力水平差异。

nlc202309082259

对实验班培养前和培养后的被试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培养后被试的倾听能力显著高于培养前的水平,t=-17.864,df=14,P<0.001。根据t检验结果可以说明被试经过培养后的倾听能力水平有十分显著的提高。说明经过实验培养后,实验班幼儿的倾听能力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由此可知,经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培训,大班幼儿的倾听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在相对简单的听说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制定的培养策略具有一定成效,但在深层次的讲述活动中,还需要深入改进与完善。

4、培养策略。设计培养策略从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三方面培养幼儿倾听能力。

第一阶段:听力加强阶段

具体要求:上课听讲时,幼儿能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举手回答问题遵守课堂秩序,不随意打断他们发言。

实验方法:教师作出倾听示范,供学生模仿。课堂上注意提醒幼儿认真听讲,尊重他人发言。教师提问时问题表述明确,指令简洁、具体、明确。课堂讲述内容主次分明。开展听说游戏,对认真听且转述正确的幼儿予以奖励。

第二阶段:倾听能力培养阶段

具体要求:教师提问时能主动举手发言,对其他幼儿的发言予以评价。能够按照教师的指令准确进行游戏、活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静下来听他人讲述,眼睛注视对方,及时予以适当回应。

实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积极鼓励踊跃举手发言并且遵守课堂纪律的幼儿,并让其他幼儿对发言幼儿的回答进行一定的评价。组织较复杂的规则游戏、听说游戏,简明扼要地表述清楚游戏要求,对能够按游戏规则顺利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奖励。在晨间活动中多加入幼儿间交流活动,与幼儿分享生活中的事情,做好倾听的示范。午间饭后组织幼儿讲故事、播新闻等活动,请幼儿就某个事件或话题进行自主交流。

五、培养策略有效性的讨论

在通过查阅以往文献资料,咨询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基础上,研究就实验前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前测中可以发现,被试倾听行为习惯比较差,良好倾听行为出现的频率较少,被试间的倾听能力个体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对此,笔者对于研究中应用到的倾听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修改。在培养大班幼儿倾听能力之前,首先要帮他们养成良好的听力以及听的习惯,因此实验设计了第一阶段的听力加强阶段,为倾听能力差的幼儿做好听力基础的加强,为后期的倾听能力培养做好基层的夯实。

第一阶段,主要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幼儿理解并掌握何为好的倾听的方式。要求教师提问时表述明确,指令简洁、具体、明确,讲述内容主次分明,以便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的语言,在明确活动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产生成就动机,以完成活动任务。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组织幼儿听力训练的游戏,鼓励认真听且完成任务的幼儿,也是利用了大班幼儿的成就动机强的特征。由动机和兴趣产生学习和模仿,实验班的被试能够更快且更好地加强听力,为倾听能力弱的被试做好了听力基础的准备。

在被试听力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实验设计了第二个阶段,即正式的倾听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中更多地投入了幼儿自主参与的机会,将重点从教师的示范作用上,轉移到幼儿听何表达的发展上来。大班幼儿抽象逻辑型思维开始萌芽,对于游戏的要求比中班更高,他们更倾向于有挑战性、复杂性、创造性的游戏,因此较复杂的规则游戏、听说游戏,能够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使他们调动良好的倾听行为来参与游戏。中班时期开始,幼儿的社会关系,从以亲子关系为主向同伴关系为主转移,因此大班幼儿间的交流不可忽视。所以实验创设了更多幼儿间进行交流的机会。晨间同伴间分享生活见闻,午间饭后幼儿讲故事、播新闻,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自主交流,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扮演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帮助幼儿引出一个话题,适时维持秩序,给予适当的观点等,更多的是幼儿自己倾听别人讲,并用有效的倾听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得教学活动中的“课堂倾听”更能有效地融合到生活倾听中,在无形中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实验结果证明,在这些活动开展后,幼儿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而良好的表达,离不开良好的倾听能力。

参考文献

[1] 冯李琳.低段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培养[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2] 赵寄石,唐淑.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冯李琳.低段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培养[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4] 叶丽.重庆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8.

[5] 犹元佳.4-5岁幼儿倾听行为的研究——以鞍山市某幼儿园为例[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15.

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 篇4

一、音乐源于生活

“音乐源于生活。”我们的周围无时无刻都充斥着音乐,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现实生活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各种各样的音响。有鸟儿愉快的叫声, 大风呼呼的怒吼, 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闹市喧哗中夹杂的歌声, 等等。这些不同的声音传递到幼儿的耳朵里, 这些声音在大人的世界是平凡无奇的, 然后传递到幼儿的耳朵里都是神奇又美妙的。一次次的好奇, 引导幼儿去倾听声音, 去寻找声音, 去推开音乐殿堂的大门, 丰富他们对于声音的感性经验, 为他们学习音乐, 欣赏音乐奠定生活基础。

此外,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而浸润式音乐教学正是通过让幼儿倾听音乐, 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 当幼儿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 就会自然地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 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 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 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同时, 幼儿也可以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感受, 并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进一步发展想象, 理解接受音乐。

二、音乐源于活动

铃木先生曾说:“音乐的功能并非仅仅是给儿童以精神的愉悦和性情的陶冶, 更重要的是, 学习音乐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从铃木先生的阐述中, 我们看到了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幼儿身心的愉悦和放松, 更重要的是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 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让幼儿在日常的活动浸润中丰富自己的感官感受, 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进而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开展音乐浸润式欣赏教学, 可以使幼儿通过音乐浸润式教育环境, 自然地去倾听和欣赏音乐, 而这种浸润也不说盲目和随意的, 它是一种有目标的潜移默化式教学方式, 它使得儿童以音乐为环境, 在幼儿每日的生活中都贯穿和渗透音乐旋律。同时, 教师再配合着音乐旋律为幼儿讲授音乐背景, 并随时回答幼儿对于音乐的提问, 这就使得幼儿像学母语一样自然的沉浸其中, 无意识的欣赏和学习音乐, 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悟音乐, 让音乐伴随幼儿一起成长。

三、音乐源于课堂

为了体验音乐浸润式教学, 我们结合我园实际进行实验。为了鼓励幼儿自己参与音乐, 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在课堂区域游戏中进行儿歌游戏教学, 给语言赋予音乐的节奏, 让幼儿即兴朗诵学过的诗歌。我们发现, 幼儿会逐渐自己加入节奏进行朗诵, 有时还可以变换节奏。音乐有不同种类, 我们让幼儿自己挑选, 让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对于音乐真实的感受。这使得我们看到了音乐浸润式教学的简单成效。然后, 我们引导幼儿打击乐器创造声音, 让他们感受音乐或缓慢或欢快。幼儿逐渐也自己掌握, 有的幼儿竟可以无意识地自己打击出一段美妙的音乐, 这就是音乐浸润式教学的魅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对乐器摸一摸、拍一拍、玩一玩、听一听, 各自体验自己的奇妙音乐感受, 其中不乏提出许多问题。例如, 此款乐器为何会发出这种声音。而教师就会耐心给幼儿进行解释, 无论幼儿是否听懂, 潜移默化的语言会留在他们脑海, 成为他们懵懂的音乐知识启蒙。通过这次实验, 我们看到幼儿的心情是愉悦的, 他们在一场游戏中尽情地表达着自己。虽然他们可能不会意识自己表达的就是音乐, 可是在没人约束他们的场景里他们自己不成熟的进行音乐创编,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倾听音乐以及即兴表演的兴趣和能力。我们还在游戏中投放CD机, 让幼儿自己感受, 自己表达。在整个游戏中, 我们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每一个想法, 每一种富于创造力的声音。我们惊讶于幼儿竟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嘴巴进行声音的表现。他们在无意识中创造出很多新鲜的动作。他们的想象力是无尽的, 这使我们惊讶和振奋。没有我们的干预, 幼儿自己依然可以很好的甚至超出我们想象的表现自己、表现音乐、表现他们的声音。

四、音乐浸润式的优势及要求

(一) 优势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 音乐浸润式教学的确是通过无意识学习来倾听音乐, 对于儿童学习欣赏音乐有着独特的优势。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如下。

1.音乐欣赏可以愉悦幼儿身心, 带给幼儿愉快的审美体验。

2.幼儿可以自由且轻松愉快地接受音乐洗礼, 学习音乐内容, 进而完成对于音乐的想象。

3.音乐欣赏同其他娱乐活动联系, 会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

4.教师讲授音乐背景, 引起幼儿好奇心, 引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5.引发幼儿的音乐兴趣, 进而使得幼儿的音乐表达更加趋于完善, 也领引幼儿学习乐器, 加固音乐兴趣。

6.能够引导幼儿主动进行音乐技能练习。

(二) 要求

音乐浸润式欣赏教学强调的是艺术教育的综合性, 它是语言、音乐、节奏和律动的结合, 它在无意识中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游戏或者其他方式, 让幼儿喜欢上音乐活动, 并引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而相对的, 在教师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主动进行音乐技能练习, 让自己沉淀更多的音乐知识, 能够运用自如地将自己掌握的音乐背景知识传授给幼儿, 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指导。

2.教师要涉猎诸多乐器, 并要喜欢所学的乐器, 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幼儿乐器知识。

3.教师要对幼儿音乐浸润式教学方法更加了解, 而且要努力把这种教学方法充分渗透到各种音乐教学中, 并在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4.要与家长进行结合, 在家长面前肯定音乐浸润式教学方法, 鼓励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 从而和家长一起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音乐修养。

音乐是幼儿生活的灵魂。幼儿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悟音乐、创造音乐。我们采用音乐浸润式欣赏教学是为了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表现音乐, 渗透式地让幼儿愉快学到音乐知识, 帮助其愉悦身心, 全面发展。音乐浸润式教学使得幼儿自主倾听音乐, 自己想象音乐意境, 从而自然而然地唤起他们对于音乐的试听印象。当他们听到欢快悦耳的音乐时, 他们就会自然而然想到愉快的事物。幼儿根据乐曲中传递的不同声音在自己头脑中构建相似的场景, 引起他们的各种遐想。随着旋律的响起, 他们会更容易理解音乐, 更容易审美音乐。

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 篇5

自闭症幼儿的视觉性自我认知实验研究

通过对平均心理年龄为23个月的6名自闭症幼儿的实验研究,甄别他们是否能从视觉上进行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并进一步探索自闭症幼儿对镜像自我认知与录像自我认知上的.差异.以秒为单位,对实验结果和过程进行了编码分析.结果表明:这6名幼儿在看自己的录像时,比看同伴的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和喜悦;对录像的自我进行认知时表现出更大的关注和积极情绪.由此推断他们已具有初步的自我认知.

作 者:周念丽 方俊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62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年,卷(期):27(6)分类号:关键词:自闭症幼儿 视觉性自我认知 自他分化认知 镜像自我认知 录像自我认知

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研究型教学;课程体系;实验改革

南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6年被授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初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的普通化学实验室。“中心”由大学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综合化学、化工原理、中级应用化学和化学信息学八个实验室组建。它依托化学学科,由校、院两级管理。

“中心”的教学一贯以戴安邦教授所倡导的“化学教育既传授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的全面化学教育准则为指导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心”在全国高校中首先对原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经过20多年努力,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了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形成了“基础—综合—研究”三层次推进教学进程和“提高—扬优—早期介入科研” 三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和应用,形成了教学特色。

一、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构筑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

在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下,“中心”改革了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实验教学的框架,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上组织基础实验教学,提出按“基础—综合—研究”三层次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室(如下图)。新实验体系突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并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1.骨干实验课程建设

“中心”在实验课程内容改革上,突出重视基础,加强综合、设计和科研训练,着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探索、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创新”等四个方面建设骨干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初步创新能力。

(1)国家精品课程“大学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获第二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资助。2010年3月,《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出版。第二版教材更新了大约30%实验内容,增加了实验趣味性、新颖性和综合性;更新增加十余个实验视频录像。

(2)反映兴趣性、设计性的国家精品课程“仪器分析实验”。2009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仪器分析实验》(第二版)。在新一版教材中增加了一批如“大棚生长的蔬菜、瓜果和自然环境生长的蔬菜、瓜果营养成分是否存在差别”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设计研究型实验项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

(3)突出用新技术改造经典课程“有机化学实验”。多年来,该课程教学小组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着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提出了“将经典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升级改造,引入现代分析技术,使有机合成、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质量分析有机结合,加强综合性和研究性训练,促进教与学”的教改思路。具体实施办法是:在保证基本合成操作训练外,将色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谱仪、色谱仪等现代分析技术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合成的产品进一步进行定量和结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过来用于引导学生对反应机理的理解和反应条件的选择。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在完成产品合成后,仅仅通过测定沸点、熔点、折光率等简单技术定性地判断产品纯度。在实际生产中,仅仅定性地给出产品的纯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产品中有哪些杂质,杂质的结构是什么,确切的含量是多少。通过对经典实验的现代化改造,不仅使我们的教学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更加贴近,而且通过对产品中杂质结构的分析,使学生对反应机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丰富和深化了书本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不断推出新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2010年,“中心”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版《物理化学实验》教材。我们设计的催化剂活性评价新实验装置,可对多种固体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可满足正常教学实验和开放性研究型实验的需要。另外,“中心”利用此套装置还开设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无限稀释溶液的活度系数”实验,不仅可测量一系列物质的活度系数,还可进一步获得混合热、汽化热、超额焓变化和超额熵变化等实验数据。近两年来,“中心”开出的物理化学研究型新实验项目达到6项。

(5)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国家精品课程“综合化学实验”。该课程按照“必修+选修+开放”教学模式,实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必修实验为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实验,通过对化合物和材料的制备、分离和提纯,并使用IR、UV、NMR、HPLC、CE、TG-MS、BET、XRD、GPC、光散射等大型仪器表征,训练学生学会化学二级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交叉;选修实验为研究式大综合实验,学生可利用网上选课系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开放实验为科研型课题实验,允许学生利用一定的教学实验时间在科研实验室中研究。

2.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内容和方法

除了实验课程改革外,“中心”利用课余时间,将教学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对学有余力或需要个性化发展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验室提供开放实验课题或让学生自带他们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近年来,开放实验课题达40余项。另外,结合南京大学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心”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培养基金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资助了20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分别由科研经验丰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

3.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心”除了采用开放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外,在基础实验教学中强调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例如,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由指定预习内容、思考题代替原理部分,实验步骤由全到简,引导学生通过“查、看、思考”式的预习,理解实验原理,剖析实验过程,把握实验重点。同时,建立多元考核机制,关注学生思考、动手、协调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统筹考核实验过程和结果,调动学生潜能。

“中心”重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投资120万元重新设计和建设了分辨率达到高清的“双向互动音视频辅助实验教学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教师的实验教学实时传送到各实验室,演播室教师和实验室学生通过音、视频实时互动,实现教师优质资源共享,并能使教学质量得到监督和保证。

二、建设能够胜任研究型教学的实验队伍

南京大学历来重视教学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例如,明确提出4个“一视同仁”——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教学带头人和科研带头人、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的一视同仁;设立了实验教学教授岗,增设实验技术岗位;制定了“教学和科研奖励条例”等,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南京大学化学学科的人才优势和政策牵引,组建实验教学团队。团队由实验室主任、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组成,骨干力量相对稳定。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45岁左右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适应研究型实验教学的高水平教学队伍。这支队伍结构合理,既能从事实验教学,还能从事科学研究。2010年,该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中心”十分注意教学队伍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习,派出30多位教师到欧洲、美国等著名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派出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30多人次参加全国化学教学研讨会、大学化学化工课程论坛等各类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开发新实验,资助教师发表教学论文59篇;坚持传、帮、带的传统作风,课程小组实行集体备课制,保证教学质量。学院就新上岗教师及TA指导实验制定了相关政策,如在指导实验前必须试做实验、试讲,并组织3人以上考核小组听课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多年来,实验教学团队的教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编写出版了《综合化学实验》,2009年“综合化学实验”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特色

一是“中心”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实施按“基础—综合—研究”三层次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调整实验室布局,推进实验教学。实现这项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在国内高校中首先建立综合化学实验室,开设“综合化学实验”课程,将设计实验和科研训练纳入实验教学计划中,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科学精神熏陶。该教学体系突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改变了过去重基础、轻能力的教学培养体系。该教学方案和理念已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全国兄弟高校普遍认同并借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是“中心”提出并实施了“提高—扬优—早期介入科研”三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这项教改的重大举措是:在时空上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各类实验室,包括:教学实验室双休日和寒暑假开放; 科研实验室向教学、向学生全面开放;大型仪器实验室24小时开放。其中,提高层次主要对象是一二年级实验能力较弱的学生。“中心”利用双休日对他们开放实验室,按照实验进度分段列出实验。有的内容比课堂实验要求高,操作要求也高;有些与课堂内容接近,但不是简单重复。以供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给他们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扬优层次主要对象是一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心”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开放实验室,为申请获得国家、省级、校级各类创新计划和开放课题的学生提供研究平台。

早期介入科研层次的主要对象是高年级对研究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直接进入科研实验室工作,在浓厚的科研气氛中迅速成长。

三层次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是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等教学理念的有力举措,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是“中心”构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层次全国示范辐射网。“中心”在全国高校中率先牵头组织和制定“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的课题研究,并参加了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标准”制定;在全国首先牵头成立了省级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联席会。通过该平台,定期召开“示范中心”建设交流会,组织编写实验课程要教材,组织实验竞赛,举办教师培训班等。这项工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推动示范中心建设可持续发展

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和“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融通”的人才培养思路,南京大学于2009年实施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 “三三”制中的第一个“三”指的是对学生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三个培养阶段;第二个“三”指的是在三个培养阶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进行“专业学术类”、“学术交叉类”和“就业创业类”三种发展途径的选择。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个性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和发展路径选择权,帮助学生完成由“学习转型”到“学术转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全体本科生全面开放南京大学各专业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

在学校“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背景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南京大学培养专业学术类人才、复合交叉类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中心”对专业学术类人才的培养已具备比较成熟的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条件也比较先进,但是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和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欠缺。为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质量建设,如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激情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对化学前沿研究领域知识与技术的掌握,丰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手段和方式。以国家、省和学校各类创新性项目和开放式实验为牵引,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是针对交叉复合类人才培养基础薄弱问题,着重做好学科交叉课程及其相应教学条件的建设、教学体系及其培养方法的探索。

三是仙林新校区1万多平方米教学实验室科学文化氛围建设,展示南京大学百年高校的科学文化积淀,这是当前“中心”在落实“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实施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的文化工程。同时,这也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新校区建设中普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四是在“校级—省级—国家级”三层次示范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示范辐射的内涵建设。通过申请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举办若干期“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技术操作培训班。促进实验操作示教规范化,提高青年教师实验教学水平。

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 篇7

周忠继、顾明远、周满生、王珠珠、刘雍潜、钱培德、谢锡金、梁宁建、倪文锦、许庆豫、杨季文、袁爱玲、祁永华、岑绍基、林小苹 (排名不分先后) 组稿:林小苹

组织实验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上海、江苏、江西、湖北、北京、福建、香港、海南、云南、湖南、安徽、山东、辽宁、吉林、四川、新疆、西藏、天津、山西等省 (自治区) 、地、市电教馆或相关教育教研机构

参加研究

所有子课题单位参与者和各省、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电教馆站等

技术支持

苏州大学纵横研究所、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秘书处资源库技术组

北京军区政治部幼儿园于2009年11月申报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实验子课题, 并于同年12月初正式开始该子课题的研究实践工作。幼儿园通过半年的课题研究实践, 在实验组幼儿的综合能力、教师应用现代多媒体于教学的意识、家园互动等方面均有了显著提高。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子课题研究, 对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促进了幼儿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以纵横课题研究为依托,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所以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才能使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得到发挥和提高。因此, 在进行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课题之初, 幼儿园选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语言教学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加入课题组。同时, 园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 园长、副园长身先士卒, 在百忙之中带头学习纵横码理论知识, 参加信息技术培训, 带动了教师们的学习热情。以纵横子课题为基础, 加大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力度, 在幼儿园掀起了学习信息技术的高潮。

首先, 开展了纵横课题相关培训。2010年1月, 组织部分纵横课题组教师, 由园长亲自带队赴香港参加2010年课题实验教师高级研修班,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对纵横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培训, 培训内容为纵横输入法, 并进行初步实践操作练习。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开展, 为适应教学的需要, 对纵横教研组教师分别进行了Flash、PPT、PS、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等内容的培训。然后, 将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对象逐步延伸到全园教师。为此, 幼儿园制订了详细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奖励方案。通过纵横教学课展示, 教师们意识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重要意义,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上。教师们在教学课件制作方面的技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并能够结合教学计划, 制作课件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 如PPT课件《仿编诗歌:月亮》、《各种各样的蔬菜》, Flash课件《春雨的色彩》、《动物的伞》,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春夏秋冬》、《多彩的水果》、《松鼠》等。

同时, 幼儿园在开展纵横子课题之初, 成立了纵横教研组, 由园长担任组长。一方面, 纵横教研组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 每周进行教研活动, 对教学进行小结, 制订教学计划、制作课件、解决课题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困难等。在总课题组的指导和帮助下, 幼儿园纵横教研组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 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并在活动中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本园幼儿特征的教学方法方式。

另一方面, 纵横教研组教师们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加深理论知识学习, 保障了教学预期效果的实现。教师协助幼儿进行游戏和学习, 激发幼儿兴趣, 解决幼儿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扰。同时, 通过加强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带动全园其他教师学习的热情, 推动幼儿园的整体发展。

●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特征, 寓教于游戏, 推动纵横教学的快乐开展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游戏”是幼儿所能够和愿意接受的模式。而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是将纵横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原理、汉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培养人的快乐学习、主动探索、促进人的潜能发展、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为此, 幼儿园按照纵横教学的不同阶段, 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方式, 进行可行的教学活动。

1. 进行纵横课题研究初期

一方面, 在纵横实验初期, 为掌握实验组幼儿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词汇量积累情况, 幼儿园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对计算机相关硬件设施的熟悉程度要超出预期水平, 2/3的幼儿能够独立开关计算机并灵活运用鼠标。这对于纵横教学中上机操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幼儿能够较快地学会使用数字键盘并进行练习。但同时, 由于幼儿对计算机缺乏了新鲜感, 部分幼儿在初步掌握了纵横方法后, 缺乏耐心和兴趣, 不愿反复操作练习。

另一方面, 在幼儿初步接触“纵横”的时候, 为了协助幼儿尽快地掌握纵横口诀、笔形和数字键盘, 教师采用了卡纸、立体模型等教具, 进行教学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具, 创设有趣的情境氛围, 通过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来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纵横, 学习纵横的愿望, 保障了幼儿基本纵横知识的牢固掌握。由于教学方法得当, 大约一个月后, 纵横码课题实验组多数幼儿能够完全掌握纵横口诀、笔形和数字键盘, 并能够熟练操作。但少数幼儿出现了厌学行为, 对学习纵横码产成了一定的抵触情绪。针对该现象, 幼儿园组织教师教研, 商讨解决办法。一方面教师对出现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辅导, 找出问题原因并解决。另一方面, 从教学方法方式上找原因找问题, 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帮助幼儿尽快熟练掌握操作方式技巧。

2. 进行“看打”教学研究阶段

在纵横码教学中, “看打”是基础, 只有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才会有质的飞跃。例如, 2010年3月到4月, 幼儿园教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幼儿“看打”的教学指导。

在该阶段纵横教学活动中, 结合幼儿园语言教学方面的优势, 有效地将纵横教学与分享阅读结合。以儿歌、故事等为教学内容, 协助幼儿掌握取码规则并熟练操作。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儿歌得以学习纵横汉字、掌握取码规则, 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在该部分的教学中, 一方面充分利用纵横码总课题组支持下发的教学软件、优秀课件。另一方面, 根据教学具体内容, 设计适合实验组幼儿学习特点和需求的教学课件。将课件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媒介进行授课, 幼儿可以直接操作课件, 与教师进行直观的互动交流, 同时搭配上有趣的背景音乐、卡通动画和幼儿感兴趣的小游戏, 充分调动起了幼儿学习的意愿, 使幼儿直接参与其中, 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也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作能力。

3. 进行“想打”教学研究阶段

在幼儿能够熟练“看打”, 并有了一定词汇量积累的前提下, 按照教学步骤和计划, 协助实验组幼儿有序地进行“想打”实验练习。该部分的教学内容, 是整个纵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是前面一系列学习的最终目标, 但要实现“自如”地“想打”, 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和一定时间的操作练习。为此, 幼儿园纵横教研组针对该教学内容的特点, 制订了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采取课件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 进行上机操作练习, 如课题组为幼儿园提供的看图协作软件。另一方面, 采取情景式教学模式与教学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活动, 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并体会“想打”的乐趣。

近一个月的“想打”教学练习后, 实验组的幼儿在整体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看图写作中, 能够应用所学到的汉字、词组、成语。但部分幼儿的“想打”速度很慢, 不是很适应“想打”练习。针对该情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导。

◇引导幼儿看图, 帮助回忆已学字词和简单汉字, 为幼儿树立起能打好的信心。

◇将幼儿看图协作的成果打印出来, 张贴在“快乐纵横小天地”上, 请幼儿和家长来参观。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实验识字量测试情况显示, 部分实验组幼儿的识字量过少, 这无疑给“想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识字量是靠日积月累的, 因此教师继续通过纵横汉字、词组的教学, 帮助幼儿提高识字量。

纵横教学研究活动切实促进了实验组幼儿的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幼儿的识字量、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均有了全面的提升, 对于幼儿潜在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无疑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如何更好地辅导协助幼儿进行“想打”, 是幼儿园下一步需深入研究探索的重点内容之一。

4. 组织参与研究活动, 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园的教学实验反映出, 适宜的轻松的活动氛围可有效带动教师和幼儿积极投入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相关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纵横知识, 提高自身能力, 幼儿园积极组织并参与各项研究活动。

(1) 积极参与总课题组组织的各项研究活动

参与总课题组织的各项研究活动, 一方面, 可以对幼儿现阶段的学习水平和状态进行整体评估,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和交流学习。从中看到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方式, 促进教师和幼儿更好的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总课题组组织的研究活动, 可以协助幼儿园有重点地进行课题研究, 组织相关教学活动。纵横子课题研究至今, 幼儿园共参与了总课题组组织的两项研究活动, 对纵横码课题研究起到促进作用。例如, 2010年5月参与总课题组举办的看图写作评比活动。活动正好与幼儿园纵横教学进度相一致。5月幼儿园实验组的教学活动正处于“想打”阶段, 幼儿园积极准备参与本次活动, 希望通过该活动, 带动实验组幼儿整体“想打”水平的提高。在准备阶段, 明显感到了幼儿上机练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大约两个星期的准备后, 实验组幼儿的整体“想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比赛成绩不重要, 关键是幼儿们在学习纵横码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通过学习纵横码, 提高了能力, 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 积极组织开展多彩的研究活动

为配合纵横码课题实验组幼儿不同阶段的学习, 幼儿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例如, 小小展示课。根据教学进度, 在每阶段教学活动完成后, 请幼儿自愿展示自己所学知识内容, 进步幅度较大的幼儿会得到教师和幼儿们的表彰, 并担任下一学习阶段的小老师。再如, 情境式游戏。根据学内容选择多功能教室或是室外进行情境式游戏。根据学情, 分别请幼儿扮演其中角色, 开展游戏活动。定期开展该项活动, 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同时可巩固已学纵横知识, 提高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

5. 增强家园互动, 促进幼儿成长发展

开展纵横子课题至今, 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与之相呼应的家园互动、家园共育活动。通过家长的投入和参与, 教师和家长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幼儿在学习纵横知识中的点滴进步, 及时有效地协助幼儿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扰和问题, 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主要采取的方式是:

◇课题研究初期, 对实验班幼儿家长进行统一培训及相关的问卷调查, 了解实验组幼儿的基本情况。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沟通互动。将纵横码学习课件、幼儿学习活动照片上传到幼儿园网站、QQ群、BBS等进行共享。协助家长在家安装纵横输入法软件, 为幼儿在家练习提供支持。定期与家长就幼儿学习情况进行沟通交流, 发现问题共同解决。

◇不定期地邀请部分家长观摩实验组的纵横教学课、幼儿展示课, 使家长更直接地体会到幼儿的成长和进步。

●实验测试分析

幼儿园承担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子课题研究半年时间, 通过设计专项研究实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对比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幼儿的成绩, 来验证本阶段纵横信息数字化教学对实验幼儿的专注力水平、识字水平、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是否具有积极作用。并根据实验情况, 对本阶段幼儿园的纵横信息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研讨, 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性数据, 促进整体研究的更深入发展。

1.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总课题组秘书处设计的两套测评卷, 语文测评卷 (0801002识字1) 和课题实验对象专注力测试卷 (0819101) 。

其中语文测评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认读生字, 第二部分是阅读短文。在第一部分中选择了200个难易程度不同的独体字与合体字, 分别请实验组和对比组幼儿进行认读。第二部分选择了参与实验小朋友均未听过的小故事, 请小朋友们逐一进行朗读, 挑出不认识的字。运用该测评卷进行实验测评时, 要求采取一对一 (教师与幼儿) 的方式逐一进行测评, 以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保证测评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课题实验对象专注力测评卷采用字母表进行测评, 测试时间为5分钟 (每到一个1分钟, 教师进行提醒) , 请幼儿分别在字母表中划出事先给出的四个字母。运用该测评卷进行实验测评时, 要求实验组幼儿和对比组幼儿在统一环境下, 同时进行实验, 以保证实验过程的真实性和数据的有效性。

2.实验对象

本次专项实验的实验对象分为两组, 一组为大班实验组, 另一组为中班实验组。参与大班专项实验的幼儿为2009年12月开始接受纵横教学的大班实验组幼儿15名和对比组幼儿15名。参与中班专项实验的幼儿为2010年3月开始接受纵横教学的中班实验组幼儿14名和对比幼儿14名。其中, 对比组幼儿均从与实验组幼儿同班的幼儿中随机抽取, 充分保证实验对象的客观性和可对比性。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实验组幼儿的总体认读生字为613个, 占被调查生字的20.4%, 而非实验组幼儿的总体认读生字为135个, 占被调查生字的4.5%。两组幼儿在认读生字总体上相差15.9个百分点, 差距相对较大。

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 篇8

周忠继、顾明远、周满生、王珠珠、刘雍潜、钱培德、谢锡金

梁宁建、倪文锦、许庆豫、杨季文、袁爱玲、祁永华、岑绍基、林小苹 (排名不分先后)

组织实验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上海、江苏、江西、湖北、北京、福建、香港等省市区电教馆或相关教育教研机构 (所有幼儿园子课题单位参与者)

参加研究人员

李宁、金俊清、高巍奇、梁亮、程五一、周励群、卢璧锋、周秀君、孟素琴、郑莹、陈仰娟、洪雪娟、林枫、胡笳、张素娟、严凤英、杨鸿、杨冬梅、夏红艳、吴鸿伟、周夏森、吴卓佳、陈智峰、杨磊、李建志、于媛媛等

参加研究单位

苏州大学纵横研究所、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秘书处资源库技术组

执笔人:林小苹, 现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纵横系统教学应用研究室培训及联络主任,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专家兼秘书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学会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上一学年的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班的幼儿不仅在识字量、阅读能力的进步方面超过对比班的幼儿, 而且在学习兴趣与专注力方面也优于对比班的幼儿。现阶段我们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将各个学习内容游戏化。如在口诀学习中, 将纵横码自编笔形动作配合木头人游戏, 让幼儿在游戏中记住与笔形相关的动作。在笔形的学习中, 我们灵活运用笔形口诀配上各种游戏, 如找朋友、抽签、看谁找得多等加以巩固。此外, 针对幼儿喜欢上机操作的特点, 我们对上一学年制作的教学课件进行了改进, 在Flash课件及各种小游戏的多个环节中增加了各种音效提示, 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纵横信息数字化的学习过程, 不该仅是一种现代信息工具的掌握过程, 更应该是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能力形成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纵横码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幼儿学会纵横码输入法, 更应该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达到这个目的, 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学期的每次纵横码课, 我们都会在课堂上为幼儿提供很多的探索途径, 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让幼儿在轻松自在又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 并对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比如, 在平时的练习中, 让幼儿自己尝试输入, 并引导他们在输入时发现不同的方法, 同时也注意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交流, 让他们互相看看大家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输入, 或者让幼儿自由结对, 相互约定, 看谁的方法最快、最有效。

(广东省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博文学校幼儿园严凤英)

在纵横信息数字化活动中自然渗透兴趣识字

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调动起幼儿识字的兴趣, 不断激发幼儿去感受识字的乐趣, 只有这样, 幼儿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的过程能直观地显示汉字, 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几乎能百分百地直接接触汉字, 有这样良好的识字氛围, 再加上要求幼儿回家要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所以课题组决定通过以幼儿园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为主、亲子活动为辅的途径来培养幼儿识字的兴趣。

1.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中多途径渗透有趣识字

(1) 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的每个阶段挖掘可供幼儿识字的所有机会和资源。

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中, 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到输入法的运用等阶段, 都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识字教育。如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时, 可以结合学习, 认识“计算机、鼠标、键盘”等词组。在学习笔形时, 可以让幼儿在“字宝宝”中找出“笔形娃娃”, 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字。通过以环境为途径来学习汉字, 让幼儿在耳闻目睹中形成记忆。

(2) 纵横码教学活动过程中巧妙出现汉字渗透识字教育。

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中, 利用各个环节, 不失时机地向幼儿进行识字教育。我们将要幼儿做出指令的字、词组的编码写在纸上, 当要求幼儿安静时, 出示写有“34502”编码的纸, 引导幼儿猜猜这是什么字、词的编码, 幼儿利用纵横码猜出是“安静”时, 他们会很自觉地安静下来。再启发幼儿说说在日常生活中, 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这两个字。还有如“排队”、“朗读儿歌”、“接龙游戏”等, 让幼儿认读并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 引发幼儿对汉字的好奇, 让其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汉字, 习惯看字和听成人读字, 逐步形成爱认、爱问的习惯, 让幼儿在头脑中建立与相应汉字之间的“指令”联系, 轻松认读汉字。

2.家园配合, 共同交流, 促进幼儿识字水平的提高

研究过程中, 我们非常注重家园间的共同教育,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师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 让家长懂得:父母陪孩子说话、给孩子读书, 是实现孩子自我识字和读书的重要环节, 同时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语言及识字的现有水平, 把握教育的尺度。在指导家长的过程中, 我们也提出了两个相应的要求:注意方法, 培养兴趣, 与教师形成教育的相同步伐, 不以单一的识字量为目标, 着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提高识字量,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方法上, 教师为家长提供一些有趣的操作课件或教授一些方法, 让家长根据课件, 多采用游戏的方法, 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文字, 每天和幼儿共同阅读, 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识字环境和氛围, 让幼儿随时随地广泛接触汉字,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认识汉字。我们坚信:只有家园密切合作, 才能共同创造更好的机会锻炼孩子识字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广东省潮州市绵德幼儿园郑莹、陈仰娟)

快乐纵横专项研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通过纵横活动, 让幼儿学会思考, 学会眼、手、脑并用

幼儿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中不仅要动手, 还要动脑, 这就要求幼儿要眼、手灵活, 手、脑并用。为了达到目标, 他们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反复动手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打出需要的字和词组。因此, 纵横活动的开展, 为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幼儿在活动中既学会了思考, 也锻炼了手、脑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例如, 在游戏“淘宝大比拼”活动中, 教师特意把单字、词组设计成游戏。把“字宝宝”藏在分类箱里, 让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 如“老虎找什么”、“老虎在哪里”等, 幼儿寻找相对应的箱子, 点击打开找出教师要找的图片, 再点击图片, 在出现的四组结构相似的词组中, 找出正确的“字宝宝”。幼儿在第一次玩的时候速度很慢, 很多幼儿还不能很熟练地记住“字宝宝”的结构。第二次活动的时候, 幼儿的思维明显快了, 而且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态度。

2.纵横输入法的应用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我们在课件中加入了文本输入框、撤消文本数据等功能, 使教学更方便、快捷。例如, 在“减袋总动员”活动中, 让幼儿设计并输入绿色环保的口号, 幼儿能快速地将想出来的口号输入到课件界面中, 进行讨论、对比。“快乐的小气球”活动中, 主要让幼儿学习红、黄、蓝等表示色彩的字, 我们在课件界面中输入了儿歌《美丽的气球》, 并将彩色字的地方设置了撤销文本数据和可再输入的功能, 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儿歌, 幼儿随着课件中各种颜色气球的出现, 主动填上相应的字。可见,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的的手段, 幼儿能主动、快速地理解相关的知识体系, 并激起求知欲望。

3.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事物发展积极探索的态度, 增强创新意识

幼儿的成长需要不断获得新的信息, 有趣的教育游戏能激活幼儿的思维, 把幼儿带到未知领域。幼儿在人机互动、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能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并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兴趣, 诱发内趋力, 获得知识信息, 促进认知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 我们的课件《纵横王国》, 从刚开始的数物对应到后来复杂的建造火箭、火箭发射、动画艺术笔、动物涂色等游戏, 不仅让幼儿认识了0到9的数字, 也给了幼儿很多的想象空间。幼儿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快乐的学习。在课件《认识手和手的发散字》、《谁来保护我的宝宝》、《好饿的毛毛虫》、《祖国, 你好!》中, 有游戏“手的好朋友”、“保护宝宝”、“帮动物找朋友”、“中国地图拼图”等。在“保护宝宝”里, 幼儿将各种动物宝宝运送到不同的“国家”, 幼儿通过与屏幕互动, 展开故事并巩固各种保护动物的方式;“帮动物找朋友”中, 幼儿帮助台湾的动物朋友找到自己的家;“中国地图拼图”让幼儿给各省找到恰当的位置。活动中, 幼儿全身心投入, 给他们一种全新的互动体验, 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

4.让幼儿在锻炼意志的同时, 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纵横学习活动是一项细致的工作, 需要一步步有顺序地进行。活动中, 困难随时会出现, 失败常常会伴随, 如有些字、词组的取码不太明确, 幼儿难以掌握, 有时候很长时间都打不出来, 而这时正是培养幼儿意志品质的大好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耐心、细致地启发幼儿怎样取码, 使他们在一遍遍的反复练习中养成一丝不苟、坚持到底的优良品质。

幼儿初步学会输入, 亲自上网尝试搜索喜爱的卡通图片、尝试使用QQ聊天工具等, 这些都是非实验班幼儿力所不能及的。他们不仅能看到和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还能增强自信心, 促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

通过课题研究, 幼儿收集、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大幅提高!在学习中, 他们积累了很多的词汇, 能自己上网搜索资料, 通过自身的感知、探索、体验和交流来获取信息, 拓宽了知识面, 开阔了视野。幼儿的潜能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开发, 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广东省潮州市兰英第二幼儿园洪雪娟)

快乐纵横专项研究:以游戏教学为支撑点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乐于接受和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实践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游戏对幼儿学习所产生的神奇魔力。因此, 我们以“游戏”教学为支撑点, 引导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学习纵横码的快乐, 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指法游戏

掌握正确的键盘指法是学习打字的基础。由于幼儿都是初学打字, 手指反应慢, 掌握正确的指法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我们采用指法练习与认识键盘、掌握笔形同步进行的方式, 设计有趣的指法游戏, 帮助幼儿由慢到快地逐渐熟悉指法。如游戏“快快跑”, 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设计了两种玩法。玩法A:教师念出4个数字组成的数据组, 幼儿用心倾听, 并在键盘上敲打出来, 看谁又快又准。玩法B:教师出示数字卡, 幼儿在键盘上敲打出相应的数字键, 看谁又快又准。这样一来, 幼儿既熟悉了键盘, 又掌握了笔形。

2.编码游戏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 在背诵纵横码口诀“一横二竖三点捺, 叉四插五方块六, 七角八八九是小, 撇与左钩都是零”时, 很多汉字不认识, 于是我们把这些数字结合笔形编成纵横操, 结合手势, 让幼儿整个身体都跟着动起来。在幼儿做纵横操的过程中, 结合音乐, 让幼儿边听、边练、边记, 效果很好。但因为幼儿年龄较小, 逆向思维较差, 他们结合音乐在短时间内能整体背熟纵横码口诀, 可如果分开提问, 幼儿就需要从头来回忆。根据这些实际特点, 在学习笔形代码口诀时, 我们设计了很多小游戏让幼儿巩固笔形代码和笔形口诀。“找朋友”的游戏是把笔形和代码配对;“坐火车”游戏中, 幼儿模仿坐火车时找座位, 把笔形和代码配对。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提高幼儿学习纵横码的兴趣, 使其学会如何操作小键盘, 熟悉笔形代码口诀。

3.词组游戏

词组的击键码数比单字的码数多, 但在一般的文章中词组含量比较高, 所以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高输入速度, 练习词组是非常必要的。幼儿的识字量有限, 对词组的认识也不多, 可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 幼儿基本上掌握了常用词组的输入方法, 能把不认识的词组用纵横汉字输入法输入。为了扩大幼儿的词组输入量, 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设计制作了很多适合幼儿的教学课件, 以游戏化的教学形式, 帮助幼儿快乐学习“纵横码”。比如, 课件《旅行去》, 以“去北京”为主线, 点击按钮出现从上海到北京的地图, 让幼儿观察从上海到北京要经过哪些车站, 结合识字教育, 找出自己认识的汉字, 并发现这些地名都是二字词组, 教师随之讲解二字词组取前三码的规则, 即33规则。点击下方的火车头出现“上海”的站牌及一个输入框, 请幼儿示范如何用纵横汉字输入法输入二字词组, 如果输入正确, 课件中伴有“你真聪明”的语音提示, 否则就是“好象不对哦”, 每输入正确一个地名, 小火车就会前进一站, 直到北京。练习二字词组的输入方法, 让幼儿通过声音提示知道自己输入的是否正确, 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儿歌游戏

由于幼儿年龄小, 其生理、心理发育均未成熟, 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形象性。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组织幼儿把学习字词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把“纵横码”教学和儿歌教学结合起来, 创设轻松的情境, 让幼儿愉快学习, 有效地提高学习“纵横码”的兴趣。儿歌有的是二字词组、三字词组, 还有的是四字或多字词组, 幼儿在练习输入时, 既要熟练掌握词组的输入规则, 又要学会如何拆分句子, 挑战是相当大的。拆句对幼儿来说确实有点抽象, 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尽量做到具体化、形象化, 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讨热情, 有效开启幼儿各种认知能力。我们充分利用纵横码的“欢乐纵横”儿歌学习软件, 让幼儿学会拆分句子, 边学纵横码边学儿歌, 增加词汇量。如儿歌《大苹果》:“大苹果, 红艳艳。甜味里面有点酸。”开始先让幼儿学着自己拆分儿歌。儿歌的前两句可以用三字词组的222规则输入, 后一句则较难, 可以分为“甜味里面有点酸”, 或是用多字词组的规则, 把后一句分成“甜味里面有点酸”。然后幼儿就能用所学的输入规则进行儿歌输入, 有效提高了幼儿学习纵横码的能力。

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 篇9

形状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大千世界, 色形而已”, 我们要认识世界, 就必须分辨物体的形状。许多心理学家相信, 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1]。

形状偏好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国内外对形状偏好的现象研究甚少。幼儿图形认知的发展在整个3岁以前都比较弱, 有研究表明很小的婴儿能够区分不同的形状[2], 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或图画注意时间不同, 说明他们对不同的形状产生了偏好。对幼儿期形状知觉发展的研究, 往往是通过让幼儿用眼或手辨别不同几何图形进行的。

形状知觉是指对物体的形状进行辨别的能力。心理学家们用视觉偏爱法, 即测试婴儿更喜欢看什么的方法进行了各种实验。如范兹[3] (Fantz) 在婴儿形状知觉研究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他专门设计了“注视箱”, 让婴儿躺在小床上, 眼睛可以看到挂在头顶上方的物体。观察者通过小屋顶部的窥测孔, 记录婴儿注视不同物体所花的时间。把这些实验结果综合起来可以看到, 婴儿对形状的偏爱有这样一些特征, 就是:动态的东西>静止的东西、有闪亮的光>无变化的光、曲线>直线、有花样的>一色、复杂花样>单纯花样、脸>不是脸的东西、彩色>单色;立体>平面、新奇>见惯的东西, 也就是说婴儿更偏好于看新奇、复杂的东西 (>:代表更偏爱前者) 。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发展阶段的婴儿, 对这些形状的视觉偏爱是不同的。例如, 格林伯格 (Greenberg, 1972) 等对6周的新生儿和11周的新生儿的视觉偏爱进行比较实验, 结果发现:出生6周的新生儿对不同复杂程度的形状注视时间不同, 对中等程度复杂的形状注视时间最长, 而出生11周的新生儿对最为复杂的形状最感兴趣。这就说明了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 最合适的视觉刺激程度是不尽相同的[4]。

然而1.5岁—3岁幼儿的形状偏好又会是怎样的呢, 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 针对此问题, 我们试图找出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偏好哪些图形, 其中存在哪些规律。

本实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对偶比较法对1.5岁—3岁幼儿进行形状偏好的研究, 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 幼儿形状偏好的结果如何; (2) 对幼儿形状偏好的年龄、性别进行差异研究。

2. 实验程序

2.1 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6个图形, 花形、五角星形、心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每个图形都以红色呈现, 大小均相等, 六种图形两两组合, 共15组。每种组合的两个图形打印在一张白色纸上。为了平衡两种组合左右前后呈现顺序, 分别装订为甲乙两组图片册, 每组图片15张。呈现顺序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的顺序为:三角形和正方形、五角星形和圆形、五角星形和三角形、心形和梅花形、正方形和心形、梅花形和圆形、三角形和圆形、梅花形和正方形、心形和五角星形、心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五角星形和梅花形、三角形和梅花形、五角星形和正方形、圆形和心形;乙组的顺序为:心形和圆形、正方形和五角星形、梅花形和三角形、梅花形和五角星形、圆形和正方形、三角形和心形、五角星形和心形、正方形和梅花形、圆形和三角形、圆形和梅花形、心形和正方形、梅花形和心形、三角形和五角星形、圆形和五角星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2.2 被试

随机挑选29名1.5岁—3岁之间的幼儿进行实验, 其中1.5岁—1岁12个月10人, 男生4人, 女生6人;2岁—2.5岁被试9人, 男生5人, 女生4人;2.6岁—3岁被试10人, 男生5人, 女生5人。

2.3 实验变量

实验的自变量是性别 (男、女) 和年龄 (1.5岁—2岁、2岁—2.5岁、2.5岁—3岁) , 因变量是被试对某种形状的选择次数。

2.4 实验任务

被试对同时呈现的同种颜色的两种图形进行选择, 告诉主试更喜欢哪个图形, 并用手指出来。每个被试共完成甲组或者乙组的15次判断。

2.5 实验步骤

实验是主试与被试单独进行的。主试向被试交待实验任务, 并进行演示。正式实验开始后, 主试打开甲组或乙组图片册的第一页, 被试按照实验任务做出反应, 主试记录结果, 依次翻阅图片册, 直到15张图片做完为止。一半被试做甲组图册, 另一半被试做乙组图册。

3. 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采用spss16.0统计数据。

3.1 形状偏好

表1中是29名1.5岁—3岁幼儿一般形状偏好测验顺序, 由于本实验人数的限制形状偏好程度以选取的次数表示。例如, 正方形选取次数59, 即表示正方形与其他五种形状进行两两比较中, 一共被选取了59次。其余依此类推。

从表1可以看出, 1.5岁—3岁幼儿最喜欢的是花形, 依次是星形、圆形、心形、三角形和正方形。这和我们的推测不谋而合, 我们推测, 低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直线和曲线的比较中, 更偏好于曲线。从表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曲线形的形状包括花形、圆形和心形分别排在了第一位、第三位和第四位;我们还推测, 低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简单和复杂形状中, 会偏好于复杂的形状, 从表中得出, 排在前2位的花形和五角星形相比于其他四个形状而言, 都属于比较复杂的。

上述结果与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5]。范茨 (R.Fantz) 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表明, 出生不到2天至6个月的婴儿都能够辨别视觉图案。当婴儿发展时, 他们越来越偏爱复杂的刺激。但是复杂性并不是决定婴儿偏爱的视觉刺激类型的唯一因素。婴儿偏爱: (1) 弯曲的线段超过直线; (2) 不规则图案超过规则图案; (3) 同心圆超过非同心圆刺激; (4) 对称性图案超过非对称图案。

3.2 形状偏好的性别差异比较

经独立样本T检验, t (27) =-3.390, p=0.002<0.05, 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1.5岁—3岁男女幼儿在形状偏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由表2、表3可以看出, 男生最喜欢的形状是星形, 女生最喜欢的形状是花形, 说明女生和男生都喜欢相比而言复杂一些的图形, 女生更偏好于柔和的曲线形, 而男生更喜欢有棱角的直线形。所以, 男生喜欢的图形排在前两位的是复杂的星形和有棱角的三角形, 排在第三位的是复杂的花形, 排在第四位的是简单的圆形, 排在第五位的是中规中矩的正方形, 而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偏向于女性特质的心形;女生喜欢的图形排在前两位的是复杂的花形和简单的圆形, 排在第三位的是复杂的星形, 排在第四位的是偏向女性特质的心形, 排在最后两位的是正方形和三角形, 说明女生不喜欢有棱角的简单的直线形状。

3.3 形状偏好的年龄差异比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F (2, 26) =0.23, p>0.05, 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三个年龄阶段幼儿在形状偏好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年龄儿童的形状偏好具有一致性。

1.5岁—3岁幼儿各年龄的形状偏好顺序按照从最喜欢到不喜欢排列依次为, 1.5岁—2岁:花形、星形、圆形、心形、正方形和三角形;2岁—2.5岁:花形、星形、圆形、心形、正方形和三角形;2.5岁—3岁:花形、星形、圆形、三角形、心形和正方形。

以往研究表明[6], 物体轮廓的对比度是引起婴儿视觉偏好的有效刺激。出生一周的新生儿对三角形的一个角很“重视”, 很少对整体加以审视。婴儿在出生后很短时间内至少已辨认出形状的一个方面。但由于他们没有细看三角形的边线, 无疑没有感知到整个图形, 而只是注意到了外形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是儿童形状知觉的一个重要特性。有人报告, 这一知觉特性甚至持续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但也有一些研究有不同的结论[7], 研究者 (Haith, 1977) 发现, 0—2个月的婴儿还没有形成图像整体知觉, 他们的视线只是沿着明暗对比边缘巡视。2—3个月的婴儿开始注意图像模式的内部结构, 这意味着图像识别的开端, 婴儿对对象的统一的整体知觉特征的知觉在3个月时就已经出现了。

对轮廓对比度的敏感性还进一步表现在对刺激物复杂性的视觉偏好上。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刺激物复杂性的偏好也随之增加。所谓刺激物的复杂性, 也就是轮廓线的复杂性。有更多的研究者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可能有一个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输入刺激和相应的处理信息的最佳水平[8]。从我们本次的实验研究结果来看, 1.5岁—3岁儿童的图形偏好没有差异, 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处于对图形发展相同的处理信息的水平上。

4. 结论

4.1 1.5岁—3岁幼儿形状偏好顺序依次为:花形、星形、圆形、心形、三角形、正方形。

4.2男生和女生对形状偏好有显著差异, 男生对形状偏好的顺序依次为:星形、三角形、花形、圆形、正方形、心形;女生对形状偏好的顺序依次为:花形、圆形、星形、心形、正方形、三角形。

4.3 1.5岁—3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形状偏好没有显著性差异。前两个年龄阶段幼儿形状偏好顺序依次为:花形、星形、圆形、心形、正方形、三角形;后一个年龄阶段幼儿形状偏好顺序依次为:花形、星形、圆形、三角形、心形、正方形。

摘要:本实验采用对偶比较法, 对1.5岁—3岁幼儿进行形状偏好研究, 结果表明:在1.5岁—3岁的年龄段中, 幼儿形状偏好顺序依次为:花形、星形、圆形、心形、三角形、正方形;男女幼儿的形状偏好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形状偏好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1.5岁—3岁幼儿,形状偏好,对偶比较法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

[2]柳泉.幼儿图形认知的发展与教育[J].家庭教育, 2004, (10) :42-44.

[3]幼儿心理学 (幼儿园老师进修教材) [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4]周念丽, 张春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1999.8, 第1版.

[5][7]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9.6.

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 篇10

关键词:早期体育教育,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实验研究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明确规定,“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时,必须把“体育”放在首要地位,以此来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增强幼儿的体质,为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适量的体育运动是幼儿期得以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体育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机能和各项运动能力一级幼儿心理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本课题为相关的主管部门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早期体育教学的政策出谋划策,以充分发挥出体育锻炼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最大作用为目标,为幼儿体育工作者开展合理有效的早期体育教学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在南京晓庄学院方山陶苑小红叶幼儿园3-6岁的幼儿中随机抽取30名,进行实际的运动干涉实验,测量体育教学对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所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并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以探求组织得当、设计科学、有明确目标的早期体育教学对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课题在实验的设计、实施以及论文的最后撰写过程中,为了了解有关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对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该文研究者将“幼儿体育”作为题名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了文献检索,从而发现,近十多年间的研究文献比1996年前近20年的研究文献还要多,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1.2.2 访谈法

在实验开始前,笔者对南京晓庄学院方山陶苑小红叶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和园长,以及该幼儿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全面的访谈工作,大致了解了该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际开展情况,以制定有计划、有目的的实验方案;并向知名幼儿教育专家请教,向其咨询了该实验的方向、内容、方法等,认真听取相关专家中肯的意见后,修改并确定了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具体实施手段等。

1.2.3 实验法

于2014年3月中旬至6月中旬共计3个月12周,对小红叶幼儿园随机抽取的30名幼儿进行具体实施,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一周5次,每次45分钟,共12周的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在实验前对30名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进行具体运动项目的测量,包括速度、力量、平衡、协调、柔韧等。实验过程中要对被试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为被试者每人制定一个运动能力小档案,详细记录被试者从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这段期间各项运动能力的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测量、统计30名幼儿的运动能力,最后对比分析研究实验结果。

1.2.4 数据统计法

将所测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的数据,并对所测的30名幼儿实验前、后的各项运动能力数据进行检验、分析。

2 有关理论研究

2.1 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教学

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不是幼儿自己玩耍,而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手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体育实验经验不断累积改进,我国一些有远见的人早就提出了体育要从小抓起、从幼儿抓起的战略思想观点,并将对幼儿的教育与培养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紧密联系,把对幼儿的教育与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直接联系。目前很多超前发展的儿童也在我国被发现,例如4岁时就与中国象棋大师钱洪发挂大棋盘对弈的兰州市侯东明,人称“神童”。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儿童的运动潜力可以得到较早开发,并且还是人生性格基础培养成期的一个重要阶段。

2.2 有关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理论

幼儿的运动能力,有的又将其称为身体素质。美国学者所指的身体素质通常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健康素质,即与增强身体能力和提高健康水平有关的各种素质;二是运动素质,即与完成运动动作相关的各种素质,包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关键的技术动作等。日本名古屋大学的教授胜部笃美在《幼儿体育的理论和实际》一书中指出的身体素质包括的两层意思是:有效地参加劳动和体育运动的能力为第一层意思;第二层则指抵抗力,即人体避免病原体侵袭和冷热冲击的能力。而刘馨在《关于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一文中将幼儿的运动能力就称为运动能力,她还指出幼儿的运动能力实质上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中枢神经系统指导和支配的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运动能力即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该文所指的幼儿的运动能力包括幼儿的协调性、平衡性、柔韧性、速度、力量等。

3 结果与分析

本课题于2014年3月末对研究对象即30名幼儿的运动能力的各项运动项目进行实验前的测量,包括力量、平衡、柔韧、速度、协调性等方面,于6月末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各项目进行试验后的测量,通过实验的幼儿在实验前后数据分析比较,发现幼儿体质发展变化很明显,实验后产生了显著性差异,说明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幼儿体质的发展。在实验中,通过对30名幼儿多种基本运动能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对幼儿体质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1 幼儿上肢投的能力

本实验通过投沙包练习来体现幼儿的上肢投的能力,在实验期间,每周进行两次课程的投的练习。首先让幼儿自主投远,针对幼儿投的动作进行纠正,使投的动作逐渐规范、正确;然后,引导幼儿怎样发力,使沙包投的更远;最后,在墙上或,者地面上画圆,让幼儿进行怎样准确无误的把沙包投进圆圈中的投准练习,来增进幼儿在投的过程中的方向感。

在实验前后对幼儿进行投掷沙包项目的测量,由表1可知,在实验前投掷沙包项目的平均值男生为2.0,女生为1.9,实验后该项目的平均值男生为4.1,女生为3.4,经显著性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的干涉对幼儿力量能力相对上有很大的提高,并且男生的力量高于女生,爆发力也较高于女生,因此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时,应充分考虑男女生在这方面的不同特征。

3.2 幼儿平衡能力

本实验通过走平衡木来体现幼儿的平衡能力,每周进行两次平衡木课程的练习。首先,在地面上画一条宽20厘米,长10米的“小路”,让幼儿走在“小路”里,脚尽量不踏出“路”外;然后,选择一条长10米,宽度相似的路牙,学生走在路牙上,尽量不掉下,刚开始时,部分幼儿不敢走,或者需要老师扶,经过一段时间有计划的教学后,幼儿都可以大胆的自己完成;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前奏练习,幼儿可以独立的走在一条长10米宽20米的平衡木上,并且成绩越来越好。

在实验前后对平衡木的成绩进行了测量,由表2可知,在实验前平衡木项目男生的平均值是11.1s,女生是11.6s,实验后该项目的平均值男生5.3s,女生4.9s,经显著性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教学的干涉对幼儿在平衡能力上相对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女孩子的平衡能力与男孩子相比较好一点。因此,在指导幼儿体育活动时,必须要考虑男女儿童在这方面的不同特点。

3.3 幼儿的灵敏性

本实验通过10米折返跑来体现幼儿的灵敏性,每周进行两次折返跑课程的练习。在教学中,首先,让幼儿自由在跑道上跑,依据幼儿的跑的姿态、方向感等,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幼儿跑时的上肢、下肢动作和方向感逐渐规范;然后,强化幼儿跑的练习,使幼儿的跑姿更自然,幼儿在一次次的练习中,跑的时间也相应的逐渐缩短。

在实验前后队友进行10米折返跑项目的测量,由表3可知,在实验前10米折返跑项目的平均值男生为10.4,女生为10.1,实验后该项目的平均值男生为8.2,女生为8.0,经显著性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所以,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的干涉对幼儿的灵敏性有很大提高。男女生之间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异。

3.4 幼儿的速度能力

在本实验中通过20米跑的练习来体现幼儿跑的能力,每周进行两次课程跑的练习。首先,在折返跑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跑过程中要素,例如摆臂、步幅、步频,来增强跑的能力。然后,通过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增加幼儿全身力量,重点放在上肢和下肢上。

在实验前后队友进行20米跑项目的测量,由表4可知,在实验前20米跑项目的平均值男生为5.6,女生为6.3,实验后该项目的平均值男生为4.8,女生为5.6,经显著性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的干涉对幼儿的速度有很大提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跑步姿势、途中跑时的路线弯由程度也相应的得到改善。

3.5 幼儿的柔韧性

本实验通过坐位体前屈来体现幼儿的柔韧性。首先,在跑的练习后,身体温度处于较高的情况下,老师带领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拉筋练习;然后,每天带领幼儿做利于发展幼儿柔韧性的幼儿操。

实验前后队友进行坐位体前屈项目的测量,由表5可知,在实验前坐位体前屈项目的平均值男生为9.8,女生为10.9,实验后该项目的平均值男生为10.5,女生为12.4,经显著性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对幼儿的柔韧性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女生的柔韧性比男生好,因此在安排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中必须考虑男女生的不同特点。

4 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能够提高幼儿各项运动能力的原因分析

本实验按照大部分幼儿的身心特点,设计了走、跳、跑、投等一系列简单的体育动作,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出发,让幼儿接受各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将会对幼儿的肌肉、关节、骨骼、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影响。幼儿的骨弹性好、可塑性大,且不容易骨折。加上幼儿骨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适当地让幼儿参加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设计的早期体育教学能促使幼儿骨直径的增粗、骨密质增厚等。这一系列形态结构上的良好变化使幼儿骨的机械性能有较大的提高。适当地参加合理的体育活动能使幼儿的关节灵活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幼儿的任何一种身体运动都离不开肌肉的力量。因此适当锻炼幼儿的力量素质很有必要,能为发展幼儿的其他身体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刘馨在《学前儿童体育》中提到“在幼儿期,幼儿力量素质虽然还比较差,但如果幼儿能经常参加适当的身体活动,其力量素质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的”。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使幼儿的肌肉不断地克服阻力做功,能加强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促进体内蛋白质的新陈代谢,还能增多肌肉中毛细血管的数量、增进肌肉蛋白质的含量,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使肌肉力量得以发展,肌肉组织的总体功能得到提高。此外通过让幼儿参加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教学,可以加强幼儿胸肌、肋间肌、呼吸肌的力量,进而促进幼儿的呼吸系统的发育,使幼儿呼吸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齐全。幼儿心脏的重量和容积都远远比不上成人,运动则可以让幼儿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幼儿时期,一般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的发展不均衡,兴奋过程占相对的优势,外在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但学习和掌握动作比较快。不过也存在精确分化能力差,兴奋容易扩散,动作不准确,明显的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多等问题。适当的身体运动能加深幼儿大脑皮层的抑制,使兴奋和抑制和谐共存,达到最优相处模式,进而改善幼儿神经过程发展不均衡。

幼儿跑的能力主要能反映以下两方面: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的快慢程度,幼儿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跳则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幼儿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控制、调节作用,幼儿腿部肌肉本身的机能状态情况主要通过幼儿跳的能力体现。评量幼儿的灵敏性的则可以通过5米来回折返跑来实现,灵敏性即身体对外界条件的改变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反映的能力。它是幼儿神经系统的控制、调节能力,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的充分体现。坐位体前屈则评量的是幼儿身体的柔韧性,它主要体现了人体活动时肌腱、韧带、关节、肌肉的活动范围以及伸展能力,还有神经系统支配骨骼肌的机能状态等。幼儿的平衡能力指幼儿肌体能使身体处于稳定状态,对抗破坏平衡外力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适当的体育运动能使幼儿的骨骼、肌肉、关节以及神经、呼吸、心血管系统等都能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发展,这些变化发展在幼儿的肌体里自行综合,反过来又会促进幼儿各项运动能力的提高。反映了经过仨月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后,幼儿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平衡能力、速度、力量等都有所提高。李长征等在《对幼儿运动潜力与早期体育的探讨》中也从生理学的角度指出:人出生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会逐渐发展、成熟,人在3岁时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展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可能性。因此遵循科学的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使幼儿接受适宜的运动刺激,幼儿的各项运动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一观点是合理的,该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对幼儿的力量、跑、反应等的运动项目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教学对幼儿的投的能力、灵敏性、速度、柔韧性、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体育教学,满足幼儿好动、好奇的需求,不仅能够使幼儿有欢乐的心情,还能激发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的意志力、耐心、及自我控制力。

5.2 建议

(1)相关部门重视幼儿基本运动能力的重要性,建立明确的体育目标。

(2)增加幼儿园体育的经费投入,场地要达标,增加体育设施、器材等。

(3)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特别是男性的体育教师。

(4)重视安全防护措施,如设施要符合幼儿身心的需求,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幼儿身心发展亮红灯[N].中国妇女报,2005-2-19.

[2]李长征,陶建.对幼儿体育潜力与早期体育的探讨[J].教学科学,1997(2).

[31陆克俭.我国幼儿体育改革二十年回顾[J1.早期教育,2003(4).

[4]齐春霞.幼儿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山东教育,2003(36).

[5]杨月敏.论述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5(4).

[6]冷小刚.幼儿园体育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7).

[7]曹俊凤,吴秀锟.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7).

[8]黄文英,王燕.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分析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

[9]于友林,张建国.3~6岁幼儿运动素质增长发展的初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2(5).

上一篇:和谐图书馆读者服务下一篇:职教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