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2024-05-07

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精选10篇)

篇1: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完美,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

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幼儿全而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做什么?

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组幼儿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形成的趣味、态度,获得的音乐能力,将会成为幼儿血肉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

篇2: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1)乐于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瞳和会说普通话。

2、语言领域的关键经验和内涵

语言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幼儿期确定语言领域的关键经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使幼儿获得具有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价值和作用的语言基础和能力,将有益于幼儿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关键经验的选择和确立,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总目标和内容要求。语言发展是幼儿教育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纲要》中语言领域的总目标涉及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倾听、理解、表达三个方面。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交往情境下和文学背景下的语言。它改变了以往语言教育教学中只注重借助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充分体现了“语言是在交往和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新的理念和价值观。

第二,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进程和发展阶段。语言的发展是可预测的,具有阶段眭,和认知发展一样,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的规律和原则。这也是语言领域的教育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在3岁入园时,大多数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及基本的语法和句法。到4、5岁时,幼儿就越来越接近成人的语言模式了。大多数4岁幼儿已经表现出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可以使用比喻性的语言创造韵律,可以用简短的第三,学科特点。语言既是人们思维的工具,又是人们交流的手段。作为语言的符号系统与其他符号系统的主要区别是语言的社会性和生成性。语言的社会性要求每一社会成员必须把它当做一个任意的习惯性的符号系统来学习,并用它和使用同一语言的社会其他成员进行交际;语言的生成性指个体运用有限的语言规则能产生出无限多的句子,包括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新句子。③因此,我们要在幼儿期就让孩子们体验到语言所具有的实用性和实际性、描述性、表现性、创造性和美感。

关键经验的选择和确立,我们借鉴了国际上有影响的几种学前教育课程和方案。High/scope的“幼儿认知发展课程”提出了语言领域5个方面的关键经验:①对别人讲述自己有意义的经验;②描述物体、事件和关系;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④把幼儿说的话记下来再读给他听;⑤从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乐趣。④这五条关键经验为我们确定语言领域的关键经验和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参考。

“光谱方案”提出了幼儿语言活动三个关键能力:①有创意地讲故事;②描述性语言、报道;③运用诗歌的巧妙语言。①这三条关键经验为我们开启了语言教育内容与形式新思路。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择和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关键经验和活动形式。

(1)叙述性的表达与交流:

积极与同伴和教师进行日常的交流、讨论;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想法和做法,努力让他人听懂自己的表述。

①能够注意叙述的完整性,叙述时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等基本要素。

②能报告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且能用口头或书面(图画、符号、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情感和感受。

③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要进行对话、讨论等交流与沟通活动。

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日常有意义的事件报告;区域活动的报告与交流;生活环节中事件的报告与交流;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中必要的报告。

(2)故事与童话:

接触多种体裁的故事与童话;体验故事与童话的文学性与美感,用词、语句、段落结构及主题的多种表达技巧;体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可创作性。①喜欢听并能听懂故事和童话。

②能够复述故事和童话的主要情节。

③能理解和概括故事与童话的主题。

④能用多种形式欣赏和表现故事和童话。

⑤能用多种形式体验故事与童话的创作过程。

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听故事与童话;看与理解故事与童话;讲与复述故事与童话;欣赏故事与童话;凭图讲述;续编、仿编与创编;表演。

(3)诗化语言(儿歌与散文)。

让幼儿接触叙事、写景,以语音、词汇、人物、事件、景色为主要内容的多种题材和形式的儿歌和散文,体会诗化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以及结构的规律与表达的精练。

①充分调动原有经验,理解诗化语言的内容,想像诗化语言的意境; ②发现和感受语言的优美、幽默、有趣、韵律感、精练等语言表达的 ③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将语言表达加以诗化和文学化。

④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欣赏和表现。

各年龄班语言领域关键经验

年龄班 叙述性的表达 故事与童话 诗化语言

班 讲述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自己熟悉、关注和喜欢的人、事物和活动。

乐于、敢于并能用清楚的发音、简单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倾听和听懂同伴的语言。接触短小、生动、具有简单情节、词句具有反复重叠的优秀故事和童话。

乐于欣赏和学习生动形象的文学词汇和语句;乐于表演和再现作品的语言、动作。接触短小、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儿歌和散文。

乐于倾听、欣赏和通读。能理解、体会和想象作品所表达的意思

班 讲述自己周围环境和生活中自己熟悉、关注和喜欢且具有突出特点的的人、事物和活动。

语言连贯,表达清楚;能倾听和听懂同伴的讲述,并能与同伴进行讨论。乐于接触、欣赏和学习具有清晰情节和结构,富有想像力、感染力和思想性的优秀故事与童话。

能理解和想象故事的情节与意境;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情。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乐于表演和再现作品的内容。接触叙述和写景等不同题材和形式的诗歌和散文。

乐于倾听、欣赏和通读。能理解、体会和想象作品所表达的事物特点和情感。感受和发现诗歌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尝试着续编和仿编,将语言表达加以诗化。

班 能根据一定的主题和人物要求,手机有关事件和过程的相关信息,清楚、连贯、有条理的讲述。

能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谈话和讨论,敢于提出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接触多种题材和形式的的优秀故事与童话。乐于欣赏、讲述作品的内容。

感受和体会情节的曲折起伏、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作者所具有的丰富想像力,作品所具有的浪漫色彩。

乐于复述、讲述和表演故事和童话。接触题材和形式多样的儿童诗歌和散文。

乐于倾听、欣赏。能理解、体会和想象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情感和幽默感。在感受和发现诗歌的句式结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的基础上,乐于并能够进行诗歌和散文的续编、仿编和创编活动,将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加以诗化表达。

3、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有效策略

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在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中,都有机地向幼儿渗透着语言教育。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都表现了教师如何发展语言领域的经验;而且活动进行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让幼儿讲述和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过程与发现、情绪与情感的内容要求,这些要求与各领域的活动本身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围绕着叙述性的表达、故事与童话、诗化语言三方面,我们以日常有意义事件的报告、看与理解故事与童话、表演、诗化语言的欣赏与创编为突破点,获得有关的教育策略要点。

(1)支持幼儿运用语言讲述自己具有感性认识的人、事、物,注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并感受相应叙述形式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①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与各领域教育活动,让幼儿有意识地去经历、感受。

②教师引导幼儿围绕主题梳理、表达,获得相应叙事性讲述的经验,表达情感。③教师将口语表述与主题绘画附简短文字记录、符号图表有机结合,让幼儿获得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经验。

《纲要》非常重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幼儿进行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报告、学习和游戏活动中感受最深的活动过程与结果的交流,使幼儿逐渐能够清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想法和做法,努力让他人听懂自己的表述,并进行交谈和讨论。在前几年重点研究发展幼儿叙述性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基本途径与心理环境创设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又进一步从学科要素的角度,即围绕主题,注重叙事完整性(而不仅是语句完整性),将口语与绘画、简短文字、符号表达相结合等,对叙事性讲述与交流进行了探索、梳理与提升。并注重在不同类型的叙述性讲述活动中,让幼儿逐步获得叙述事件的经验和根据不同的情境与需要进行对话、讨论等交流与沟通的技巧。

(2)通过故事与童话,让幼儿在复述、想像与感悟中获得优秀文学语言的陶冶。①选择中外优秀故事与童话作品,教师要较深透地把握作品的文学特点与精神内涵。

②教师以多种幼儿喜爱的方式,让幼儿在复述、想像中,培养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感受故事与童话的魅力与主题思想。

③师幼共读图书,在早期阅读中支持幼儿获得书面语言学习经验。

《纲要》要求我们,要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并“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我们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提升出故事与童话教育教学的引导策略,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获得故事与童话方面的“兴趣、情节、主题、表现、创作”等关键经验。教师要精心为幼儿选择经典、优秀的幼儿文学名著,并首先把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用超功利主义的眼光审视作品,用真诚的心灵感悟作品。自己首先要被作品中所蕴涵的爱和生命的永恒所感动,被作品优美的语言与巧妙的结构所陶醉,被作品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被作品奇妙的想像所震撼。当教师自己从作品中体验到了难于言表的美和享受,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才有了真正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以质朴而充满感情的讲述打动幼儿,激发起他们喜爱、乐学的动机后,通过让幼儿复述,根据与故事情节相关的简单标志进行想像并创编、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清故事与童话中的人物、情节,并学习在想像中丰富情节,逐步学会体验故事中人物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创编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故事与童话。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与童话所蕴涵的人文、伦理等诸方面的意义,支持他们个性化地感悟其寓意。

图书是图文并茂地表现故事与童话的载体,深为幼儿所喜爱,又是幼儿从口语学习向书面语言学习过渡的桥梁。教师投放形象可爱而有趣、长短适宜、富重复语言、情节变化起伏、色彩与线条优美的故事图书,在师幼共读的过程中,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感受和发现语言的生动、优美与表现力;帮助幼儿看懂并逐步自主读出图书中人物与事件、情节脉络与线索等;引导幼儿关注圆面色彩、线条的变化等,感受图书表现手段的丰富,逐步理解色调与人物情感的关系;帮助幼儿把书面故事表述为生动的口语故事,发展幼儿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还可以通过让幼儿参与创编故事并自制成图书的过程,让幼儿主动经历故事的形成与画面表现。

(3)在共同欣赏与仿编中,让幼儿感悟诗化语言的形式美、意境美和主题美。①选择经典诗化语言作品,这易于使幼儿在喜闻乐诵中获得语言美的享受。②在听赏与朗诵中,让幼儿感悟诗化语言的韵与味。

③在模仿、抒情与想像中,让幼儿初步经历诗化语言的创作过程。

学习诗歌与散文,是多年来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内容。《纲要》语言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根据这一精神,课题组在探索与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以下几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喜爱诗歌和散文的心理特点和情感取向,选择中外优秀的儿童诗化语言作品作为语言教育的内容。这些优秀的儿童诗化语言作品的文学性是通过音节韵律与节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充满着奇思妙想,洋溢着正义与勇敢、爱与温情,浸透着浓浓的诗意,体现了快乐原则和游戏精神,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接触这些作品使教师和幼儿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与思想美。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领会和感悟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要设计能充分传递儿童诗化语言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朗诵方式,在倾听和朗诵中,把幼儿带进诗化语言特有的美丽意境中,引发幼儿的情感投入和共鸣,并领会作品的教育意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还应通过续编、仿编和创编文学作品的活动,对幼儿在感受文学语言的结构特点和文学的可创作性方面逐渐提高要求。首先教师在了解幼儿的感悟、表现与想像水平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供幼儿仿编诗化语言的原作品;其次帮助幼儿充分调动个人经验与情感体验,引导经验分享与情感共鸣,扩展想像空间;然后鼓励、启发幼儿大胆地仿编,大胆地想像;最后,教师与幼儿把仿编的诗化语言的片段,完整地连缀起来,并进行诗意的润色。

(4)引导幼儿在接近、学习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通过表演,综合实现故事与童话、叙事性讲述等的教育价值,并有机整合实现多重教育价值。

篇3: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布卢姆等人认为情感教育目标应该体现为以下五个反面(即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1])。

1)接受:指学生专注于特定现象[1],即学生要愿意注意或意识到教师所倾注的对象。

2)反应: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1]。即学生不仅要注意到这些对象,而且要采取某种方式作用于自己注意的对象,如阅读有关该对象的知识等。

3)形成价值观念:指学生对特定的对象、现象或行为的价值或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学生要能够以内部价值为依据,通过外部行为去表达这些价值,如有关态度或鉴赏[1]。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与学生结合不同的价值、解决价值间的冲突、以及建立一种内部协调的价值体系等有关,其重点于价值的比较、联系和综合。其学习结果,注重于价值概念的形成(如认识自己对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责任)、价值体系的建立等[1]。

5)价值体系个性化:学生具有了一种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控制着他的行为,并使他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1]。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态度、情绪及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与人交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等方面;二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联系生活社会中的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及综合等,最后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能够学会表达对世界、事物、人及自我的看法。并且前一个方面是基本内容,后一个方面是重点内容。

举个例子:

在讲到《图像的加工和处理》内容过程中我们引入“环境保护”的概念,情感目标可以是让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首先,给学生呈现的是一张1999年上海天空灰暗,环境污染的图片,同时教师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学生产生兴趣、情绪,引起注意-接受),紧接着教师提问学生“为了迎接世博会,上海的天气的清晰度及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情况?”并引导学生处理这张暗淡、被污染的图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反应),接着呈现处理前后图片并引导学生对这两张图片进行比较(学生鉴赏后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该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兴趣,有了良好的情绪、态度等,因此达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的基本内容。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如“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方面?”、“世博会即将到来,为了展示我们国家的魅力,作为一位中国人,对于环境保护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等,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及讨论,学生在此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对环保重视不够,认识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价值概念的形成、价值体系的建立-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由此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在生活中的环保行为(价值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控制着他的行为-价值体系个性化)。在该学习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环保重视不够,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并由此价值体系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中的环保行为,这正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目标的重点内容。

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态度、情绪等,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及评价等并能够构建自己的内部价值体系,能够学会表达对事物、对自我的看法。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人指出了重视学生的认识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情感教育的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笔者认为该实现现状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很少涉及价值概念的形成、价值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培养

当前,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教育已经有了一些探讨,然而很多人只是探讨如何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对该课程的有良好态度及上课过程中的保持良好情绪等情感教育目标的基本内容。如有人主张在教学过程当中把其他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来,意在使内容丰富,减少该学科枯燥的机械操作,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还有人提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挖掘计算机操作背后的人文资源,如在讲到字体属性设置时教师可以提到我国古代汉字字体的种类及来源等历史知识,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这些都只是情感教育目标的最基本的方面,并未涉及到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价值概念及建立价值体系等方面。而这些正是情感教育中最重要、最难以实现的目标。

2.2 重视情感教育,但很少考虑到实效性

目前,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德育优势,并主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环保、伦理道德等思想。的确,由于信息技术操作性、步骤性较强,很少涉及到文化知识。因此,以德育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可行的情感教育方式。然而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德育思想,认为只要呈现这些思想学生就已经领会。如有人认为在讲《信息技术伦理道德》这节内容,告诉学生使用计算机应该具备的基本伦理道德,再列举几条不道德的行为就认为已经完成了该节课的情感目标,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领会了这些德育思想,最后是否能够以这些思想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2.3 教师任务过重,学生过于被动

很多人认为要想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就要肩负起重担,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促进情感教育。如有人主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如博客、Email、QQ等)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3];还有人提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及时为学生做教学调整[4]。总之强调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然而,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必注重更改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注重调整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自己解决问题。

3 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实现的因素

笔者认为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二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3.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具有发展快、变化快的特点,往往会出现政府的“计划”始终赶不上它的“变化”,因此总是源源不断引起与中学生切身相关的带有争论性的社会问题;其次,信息技术该学科操作性强,课程内容多以软件工具的操作步骤学习为主;此外,目前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及学习资源已很丰富。

3.2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们有思想、有想法,喜欢问为什么并且渴望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却蕴藏着叛逆心理,不喜欢强制性的接受任何思想及观念;此外,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表现出充分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4 建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策略。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现状,笔者结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及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试图建构以下策略以实现该情感目标。

4.1 引导学生自己形成价值概念、建立价值体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情感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有良好的情绪及体验等,这些只是围绕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更重要、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超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学会表达对世界、事物、人及自我的看法,并建立自己内部的价值体系。如在讲到Photoshop工具的使用时,由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网上看到商品的图片和实际网购的商品并不相符这样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讨论“网上购物可靠吗?”、“我们网购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就会联想到网上商品的图片是否也是经过了Photoshop的加工和处理等问题。在学生分析过程中,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还会在网上发帖子讨论网购的真实性问题以警告人们网购时要留心商品图片的真实性,因为学生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做这样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

4.2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哪些能是不能做的,哪些是不道德的行为,难道学生认真听课就真的领会了这些思想吗?其实不然,我们要注意,中学生是“活着”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想法,还有叛逆心理,不喜欢强制性的接受。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呈现了思想后,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让他们自己形成价值观、自己建立价值体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在讲到《走进多媒体技术》这章内容时,我们知道,生活中社会给予学生这样的观点即“中学生不能玩电子游戏,玩电子游戏是有害的”,是的,他们像是默认地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但是他们还是想玩,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观点都是大人们施加给他们的,他们很少有表达对此问题看法的机会,更很少有反驳的机会,而中学生有叛逆心理,大多数中学生只认同自己总结的结论。因此,在学习完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讨论如“家长是否应该禁止中学生玩电子游戏”、“如果你是家长的话你会让你的孩子玩电子游戏吗?”等问题。学生对于跟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分析,教师给予及时引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把课堂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的问题当中来,还学会了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教师还可以举出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由于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前途毁于一旦的事例,并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学生只有通过分析、思考过这些问题以后才能真正的从心里认同这些德育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自己的内部价值体系,并由此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4.3 落实“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培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认识自我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已很丰富,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适当的给学生提供资源,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学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到《创作对媒体作品》时,了解到某毕业班的学生想利用这节课做毕业贺卡,于是,该教师改了教案,教学生制作毕业贺卡[5]。该例子中,教师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而修改了教学设计。其实,该教师不一定要教学修改,反而会因为自己的不熟练而影响教学效果。我们知道,中学生充满活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都会很积极主动,因此,该教师可以把制作毕业贺卡作为作业并给学生提供制作毕业贺卡的网站、书籍等,让学生自己下去完成。学生在选择资源时,学会会分析自己学习的特点,分析自己是喜欢视频学习、语音学习还是文字学习等。这就是学生对自己的一个认识的过程,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需求,能够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而这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重点。

5 总结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涉及到兴趣、情感体验等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表达自己对世界、人及自我的看法。在倡导人本主义的今天,情感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已经引起很高的重视,相信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会逐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

[2]刘梅,王宏.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J].中国电化教育,2009,6(269).

[3]王荣良,李树培.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难为与能为[J].中国电化教育,2009,3(266)

[4]孙艳秋.例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273).

篇4: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与策略

我们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呢?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

1、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组幼儿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2、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3、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二、有效开展幼儿音乐教育的策略

1、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

2、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重复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准确歌唱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善,不容易唱准半音,只有稳定、准确地掌握了五声音调,才能更好地发展准确歌唱七声音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声音阶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幼儿熟悉、积累自己的音乐母语,对学习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发展民族音乐思维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在律动、音乐欣赏中也应广泛接触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儿童音乐作品,以开阔艺术视野。

4、语言、歌谣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歌唱有一定局限性,而朗读则可以在难度、长度上超出歌唱的局限,可以在节奏感、多声部配合、音乐要素、结构的理解等方面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

5、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音乐结构的感知是我们教学中比较薄弱的方面,教师往往认为结构问题比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人们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思维把连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音乐教育应从小培養儿童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曲式结构的表演。

6、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幼儿在每次听赏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

篇5:幼儿园教育教学目标

小班 段 :

健康领域:

1学习入厕的基本方法,教育幼儿及时大、小便,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2学习洗手和进餐的基本方法。3学习睡眠的基本常识。

4初步培养幼儿主动饮水的良好习惯。5能在提醒下自然坐直 站直。

6练习走、跑交替,发展动作的耐受性。

语言领域:

1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说话,能在成人提醒夏下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初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引导幼儿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进行语言交流。3知道看书的基本方法,知道一页一页地看书。社会领域:

1喜欢上幼儿园,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了解自己,能感受周围成人的关心和爱护,爱父母、爱老师、喜爱自己的家和幼儿园。3愿意和同伴交往,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4帮助幼儿养成独立进餐的习惯,引导幼儿愿意吃各种食物。5引导幼儿独自、按时入睡,会脱简单衣物,并放在固定位置。6不害怕健康检查和各种健康接种。

7引导幼儿外出时不离开成人,不接受陌生人的物品,不跟陌生人走。科学领域:

1引导幼儿喜欢观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并对它们感兴趣。

2在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感官的作用。3认识两种常见的花草、树木、知道其名称及特征。4认识1—2种生活用品,知道其特征及用途。艺术领域:

1引导幼儿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和事物。2用自然音唱歌,吐字清楚,学会唱5—6首歌曲。3鼓励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演唱熟悉的歌曲。4能随简单的音乐节拍做拍手动作。

篇6: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依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有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这么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即幼儿教师应对各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有一定深度的认识,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灵活的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融会贯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起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良好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学习者。所以,不能用一种模式去教授所有的课程。乔伊斯和威尔说过:“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幼儿教师选择与设计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现在社会各界普遍提倡的是幼儿园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反映在学前教育中,其最具核心、最具时代特征的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因而,幼儿教师在选取幼儿园教育模式中,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这一精神,始终把幼儿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动精神。

在已确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中,现代的幼儿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模仿”;“教师表演,幼儿观看”的做法,把幼儿的主动活动、积极活动放在首位,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意识、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培养。在“游戏活动模式”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展开、自由选择、自由交流;在“体育模式”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使幼儿能自由选择器具,自由组合,自己创造游戏规则。在“教学活动模式”中,教师应重视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教学中强调培养幼儿自信、自立、自知、自制、自尊等良好品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观察、思考、想像、创造等能力。如“感知―体验式”教学模式就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主动体验,积极思维,相互交流,达到理解,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情感陶冶”及“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则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的表演及讨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它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交互作用,亲自去发现、探索新学的知识和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

2.重视师生间的关系及合作学习的原则

现代教学论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不再单纯是“教为主体”或“学为主体”,而是强调了两者的统一,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幼儿园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出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能够自由探索、安全轻松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相互作用。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了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并鼓励和允许幼儿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以获得新的知识或概念。“创作―表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教师与同伴认可的愉悦心理体验,使幼儿有信心,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幼儿情感、态度与认知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情感与态度依赖于认知的发展,并作用于幼儿的认知。它既能推动也可以阻碍幼儿的认知的发展。能否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况且,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也成为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当代幼儿园许多教学模式都十分强调教学中情感、态度与认知的统一,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给幼儿创造浓郁的艺术情境,激发幼儿良好的情感,并使幼儿理解和掌握蕴涵在艺术作品中的“故事”,以达到明辨是非,指导其行为的目的。在“讲解―演示”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强调情感在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动力。“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则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幼儿观察、操作体验,深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进行学习,发现新知。所有这些,无不重视情感与态度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情感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4.注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原则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幼儿教师所能给予幼儿的只是知识总量中的很少的一部分,教学应使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这对于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受用终身的。因此,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也力求体现这一重要的思想。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幼儿主动探索,强调让幼儿学会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更好地使用和转换信息,从而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些教学模式的基本目的就是教给幼儿调查、分析、解释某种现象的能力,如何有效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能够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

5.与教学目标相衔接的原则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应依据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它是为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所服务的,其宗旨是尽可能的整合各种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优化教学过程。

篇7: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艺术教学目标

音乐部分教学目标:

小班:节奏感增强,对音乐求知欲增强,思维活跃,身体平衡性能增强。●激发宝宝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1、知识目标:(1)律动利用愉快的律动感受匀速拍子(4/4拍)

(2)学习儿歌说白、听唱、律动表演和美术,发展宝宝的音乐感。

(3)演奏简单的打击乐器,并为音乐做拍子的伴奏(1种)

2、能力目标:培养节奏感和匀速拍子感

3、情感目标:培养对音乐的喜爱和注意听音乐的习惯

4、亲子目标:家长了解教学形式,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宝宝挖掘其潜在的音乐性

1、知识目标:(1)模仿节奏问答,体会乐句和节奏组合。

(2)学习歌曲的表演与律动,感受音乐中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高的不同。

(3)乐器、演奏不同的简单乐器,进行简单的齐奏,并能分辨音

色(2种音色)。

2、能力目标:启发宝宝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3、情感目标: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

4、亲子目标:家长帮助宝宝回忆教学内容,同时要赞扬和欣赏。

中班:表现欲望强烈,能够按自己思维展示音乐,能够用固定节奏分声部进行乐器演奏。●在游戏上渗透音乐的内涵

1、知识目标:(1)透过即兴模仿动物走路的律动,亲身体验音符的时值对比。

(2)通过游戏进行音符的组合

(3)用固定节奏型,分声部进行乐曲的演奏。

2、能力目标:指导宝宝在活动的探索中引发相关的体验与联想

3、情感目标:积累宝宝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4、亲子目标:家长帮助宝宝对音符的认识和听辩,共同体会艺术修养。●欣赏世界名曲,拓宽音乐视野

1、知识目标:(1)使用精心设计的图形、线条或符号,辅助欣赏教学加深理解。

(2)用肢体动作参与欣赏,培养宝宝跟随及反应能力,感受情绪。

(3)为乐曲做多声部的节奏乐的伴奏,培养合奏能力。

2、能力目标: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3、情感目标:发展音乐性、肢体性及情感性的感应力。

4、亲子目标:家长与宝宝共同欣赏、教学活动,提高欣赏品味,加深亲子感情。大班:对音乐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能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结合音乐律动舞蹈和演奏进行初步的即兴创作。●逐步认识节奏谱,进行戏剧表演,激发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知识目标:(1)采用各种教具的演示,引导宝宝进行节奏谱的认识。

(2)为歌曲进行多声部固定节奏型的伴奏,培养合奏能力。

(3)利用戏剧的主题,结合音乐律动舞蹈和演奏进行即兴创造。

2、能力目标:(1)培养认识节奏谱的能力。

(2)参与戏剧表演活动,引发宝宝创造思考及创造行为,发展宝

宝的音乐表现力。

3、情感目标:在演奏、表演和创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4、亲子目标:家长创设各种机会,参与和鼓励宝宝进行音乐活动,共同分享音乐的乐趣。

●培养宝宝的音乐综合能力

1、知识目标:(1)运用游戏引导,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演奏和美术结合,进行多层次多声部,多形式的综合表演。

(2)引导宝宝进行旋律谱的认识。

(3)利用童谣、儿歌、配合语言说白及五声音阶进行音块和音条

乐器的多声部合奏。

2、能力目标: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听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音乐综合能力,为步入音乐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亲子目标:在学习音乐的基础上,家长帮助宝宝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形成 英语部分教学目标:

单词秀(小班):熟练掌握50个以上英语单词,能进行简单对话与造句,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会话通(中班):英语儿歌,歌曲,绕口令等较为熟练,能即兴为英语童话小故事配音,发音纯正,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培育小朋友英语语感。

篇8:例谈幼儿音乐游戏教学策略

一、引奇激趣策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 才会主动的去学习和了解。根据幼儿好玩、好奇、好模仿的特点, 游戏活动要有情趣性和探索性。只有在游戏中不断提供新的刺激,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 让幼儿乐于展示自己, 从中体验到快乐。

又如音乐游戏《丢手绢》, 幼儿从中可以感受奔跑的自由、与同伴相互追逐的紧张与快乐。“谁会被丢到手绢呢?”“快跑!加油”这些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好奇和有趣的, 这些感觉会驱使幼儿变“要我玩”为“我要玩”。

好玩的游戏很多, 只要老师们设计巧妙、准备充分、深入游戏情境中, 以丰富的表情、神秘有趣的话语组织教学, 相信幼儿能在整节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

二、凝神倾听策略

《3-6岁儿童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 “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倾听”的音乐教学观点, 正是音乐游戏教学的策略之一。“倾听”对于幼儿而言是很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那在音乐活动中要如何感受美呢?倾听, 通过倾听感受美, 欣赏美。

如在音乐游戏《灰熊要发怒》中, 教师始终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倾听”的环境, 不强调孩子的唱, 注重孩子对音乐轻重的感知以及对游戏流程和游戏规则的了解。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孩子通过倾听“灰熊要发怒”的故事导入歌词。再为幼儿提供倾听的机会和条件,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轻重, 知道在琴声变小时“走路轻轻”, 在琴声变大时“摇醒”大灰熊, 在琴声结束时变成“木头人”。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导语和琴声的轻重是关键。只有轻重明显的琴声和范唱才能让幼儿感知出歌曲的轻重。活动中教师加强“轻重”的力度, 配合教师的肢体语言帮助孩子去感知歌曲, 去了解游戏规则, 在不断的游戏过程中巩固对歌曲的感知, 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教师最后利用“与灰熊跳舞”的环节让孩子在熟悉的歌曲中放松自己, 体会与老师、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是快乐的, 没有“不会玩”的负担, 有的是大胆参与和认真倾听的机会, 获得的是一点点的自我提升。在音乐游戏教学中不妨多一些倾听的机会, 少一些唱歌的练习, 以让幼儿学会倾听”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 帮助孩子在倾听中熟悉歌曲, 了解游戏规则, 熟悉游戏流程, 更有效地参与游戏活动, 做到“听得好, 玩得好”。

三、交换游戏策略

幼儿好玩、爱模仿, 喜欢扮演多种角色。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 尤其是小班, 采用交换角色的策略, 能满足幼儿扮演不同角色的想法, 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 培养幼儿的模仿兴趣, 激发幼儿的交换游戏意识。

“点名点将”的游戏策略也可以采用。不仅每名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 游戏规则公平公正, 而且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下一个被点到的会是谁呢?幼儿会不自觉地被吸引, 参与游戏中。被点到的幼儿则交换游戏角色, 充当“点名点将”的主角, 体验不同的游戏乐趣。

四、游戏示范策略

示范法对老师来说是示范, 对幼儿来说是借鉴和模仿, 幼儿有很强的模仿本能, 因此, 提供一个正确体现作品形象的, 熟练的示范是有必要的。这样的模仿不能局限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为每一位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 都需要独特的表现。在音乐游戏《灰熊要发怒中》中, 教师先引导幼儿倾听故事, 观看图谱了解歌词的内容, 再通过语言引导幼儿模仿“灰熊发怒”和“木头人”, 并鼓励幼儿创编不同的动作。

在游戏前, 教师示范了游戏的过程, 而其中的动作是幼儿的自主创编。这样的示范既起到了提示作用, 又幼儿的创作起促进作用, 激发幼儿的创编兴趣。

又如音乐游戏《碰一碰》中, 教师在示范中加入了幼儿的创编动作, 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创编兴趣和游戏兴趣, 幼儿一直在喊着“还要玩一次!”活动成功地由“要我玩”变为了“我要玩”, 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游戏作为一种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 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智力、自我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等等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的音乐游戏活动中, 以上的引导策略并非是孤立的、静止地, 相反的, 它们是相互融合、互为一体的, 同一个活动既可以单独使用某一策略, 也可以综合使用多种策略。教师只要灵活运用, 综合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经验, 用在最恰当的地方, 用在幼儿最确切需要的地方, 就能成为最佳策略的执行者。

参考文献

[1]张君明.幼儿音乐游戏指导策略[J].学生之友, 2013, (1) :57

[2]邵冰青.例谈幼儿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艺术, 2014, (4) :65

[3]李晓军.音乐时空[J].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游戏化策略研究, 2013, (16) :89

篇9: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形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它们的关系可比喻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根本,过程与方法是手段,知识与技能是目标。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中,情感目标往往最容易被老师忽视,又或者在目标的设定上出现空泛、针对性差的现象。音乐教育是以艺术为载体,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它的特点是寓教于自由活泼、生动愉快之中,给幼儿直接感知、情绪体验,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教学的特质决定音乐教学无论是唱歌、节奏、舞蹈,在目标的设定上都应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首位。那么,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如何设定恰当的情感目标,并通过什么策略来达成情感目标呢?

一、情感目标的设定方法

1.结合音乐内容而定

在情感目标的设定上,我们要避免只是停留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等空泛的层面上。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首作品都有它独特的情感表达,我们可根据音乐内容而设定适宜的情感目标,如小班音乐活动《小树叶》是一首能够表达母子亲情的歌曲,旋律轻快、歌词富有感染力。根据其歌曲内容我们可设定情感目标为:通过师生共同表演,进一步感受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情感。

2.结合活动环节而定

情感目标的设定可根据每节音乐活动的某个环节设计而定,如小班音乐活动《兔子和蜗牛》在幼儿熟悉音乐旋律,感知快和慢的音乐变化后,老师设计了用自制锤子和画笔在纸上表达音乐的环节,根据这个环节设计,我们可设定情感目标为:体验美术与音乐结合的乐趣。

二、情感目标达成的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节调动幼儿的情感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指向的事物比较单纯,音乐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适当的情境渲染、游戏情节的融合更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感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如小班音乐《森林舞会》以“森林动物开舞会“这样一个游戏情景贯穿整个活动,从观看动物造型课件---给自己的手化妆去参加舞会----在森林舞台中表演,让幼儿在每一个游戏化的情景中,不知不觉的感受了音乐的快和慢,并调到起幼儿爱动物的情感,且乐于在游戏中去表现音乐。又如在音乐欣赏《穿靴子的猫》中,教师根据音乐串编了“想穿大鞋子的猫”的故事,让幼儿模仿猫去偷偷拿主人的靴子穿,再结合音乐的特点,表现了可爱又滑稽的猫的形象。小朋友们都乐在其中,同时调动起幼儿积极的情绪。

在情景设计中,我们还可以根据音乐内容,赋予幼儿一定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增强幼儿情感的投入。如在音乐欣赏《小狗圆舞曲》中,教师在活动室创设音乐氛围:让幼儿扮演小狗的角色,一边找骨头吃一边欣赏《小狗圆舞曲》,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体会小狗找骨头的焦急和滑稽的动作,找到骨头后又狼吞虎咽吃骨头的情景。由于有了动物角色的带入,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生活经验的铺垫搭建情感阶梯

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稍弱,是否具有已有知识经验是一个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带歌词、剧情的纯音乐类的欣赏活动,更需要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需要。因为,音乐的想象和感受与幼儿的个人生活经验,体验密切相关,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力和联想的基础。如在欣赏乐曲《鞋匠之舞》前,教师让幼儿通过观看修鞋子的录像或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了解鞋匠的工作及修鞋的工具和程序,而后进行欣赏教学,幼儿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升華,想象力也充分发挥,为接下来的音乐动作创编打下基础。

(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情感

《纲要》指出“教师的角色既是支持者、引领者,还是合作者”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尚不敢大胆地表现自我,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往往不能领会,老师可适当借助生动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使之产生情感体验。如 小班音乐活动《大嘴巴》中,教师运用到了夸张的肢体动作、形象的语言将幼儿带入了游戏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欣赏和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感受到与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幼儿情感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小班的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情感单纯而丰富。因而,在音乐活动中老师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教师要努力用自己的情感去带动、感染幼儿培养幼儿丰富细腻的情感,使之能与音乐产生共鸣,进而积极去欣赏、感受和表现音乐,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如音乐《鱼儿鱼儿水中游》旋律优美,意境美,教师与幼儿一起听着音乐模仿鱼儿在水中游的情景,教师表现出很享受在水中游的感觉,直接感染到孩子的参与的热情。

(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活幼儿的情感

1.多媒体的运用

在音乐活动《森林舞会》中,教师利用各种动物手绘图片,制作了一段课件,并把舞会音乐作为背景加入到课件中,同时刺激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幼儿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感受音乐的变化,动态的课件让幼儿直观地感受音乐,很多孩子一边看一边跟着音乐扭动,有的还尝试用手表现各种动物。在接下来的动物造型创编时,很多孩子能够迁移之前“手影”游戏的经验和在课件里看到的动物做出造型,并能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动作,增强了幼儿审美的体验。

2.道具的运用

音乐活动中巧妙地运用道具,能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如音乐活动《大嘴巴》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选择了大嘴巴动物手偶,当教师带着可爱的“大嘴青蛙”出场时,幼儿对大嘴青蛙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由于动物道具的吸引,使幼儿自然地融入到动物的角色中,大胆地模仿动物的大嘴吃东西的情景,孩子们有的用手指模仿大嘴,有的用手掌,还有的用手臂,孩子们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模仿动物形态,这是他们对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和表现,充分体现幼儿对音乐的愉快体验。

篇10: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类型与目标

无锡市南长区星星托幼中心

杨琴

一、语言教育活动总目标:

1、知识技能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结构的学习。

2、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A、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B、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C、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D、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E、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指南》中3-6岁儿童不同年龄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目标及要求: 3~4岁

4~5岁

5~6岁

1、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

1、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

1、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事。

要内容。

主要内容。

2、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

2、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

2、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事等。

3、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编、创编故事。

3、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3、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出自己的看法。面意义的。

三、语言活动类型及目标:

1、听说活动:

A、主动参加听说游戏,在游戏中大胆说话。

B、发准难发的音,正确运用各种词语。

C、掌握游戏中的语言规则,及时作出反应。

D、根据已有语言经验,并进行迅速的语言表达。

2、讲述活动:

A、养成仔细观察,然后表达讲述的习惯。

B、能理解图片和情景中展示的事件顺序、景中蕴涵的主要人物关系和思想感情倾向,4、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并讲述实物、图片和情景的内容。

C、能主动、自然、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讲话,表达时语言流畅,用词用句准确。并能根据不同场合调节音量和语速。

D、能积极地倾听别人讲述,发现异同,并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

3、谈话活动:

A、安静、主动、专注地听,不随意插话。

B、乐于和同伴交流,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发言。

C、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

D、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围绕主题谈话,不跑题。

E、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与礼貌用语。

4、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A、喜欢欣赏文学作品,主动积极地参加文学欣赏活动并尝试在适当场合运用。

B、知道文学作品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不同,并能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C、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情感,并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D、根据文学作品,扩展想象,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述。

5、早期阅读活动:

A、喜欢看书,能领会图画书中的人物情节。

B、爱护图书,知道书中的画面与文字的对应关系,能与同伴合作制作简单的图画书。

C、能将图画书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能感受语言和符号的转换关系。

D、积极学认汉字,了解认读规律,并将已掌握的字词运用于生活中。

E、掌握基本的书写姿势,在有趣的图书制作中做好写字的准备。

四、制定目标注意点:

传统教育中:教师注重的是技能知识,如语言知识、语词数量、故事内容的掌握,目标措辞中常常使用学习、记住、教、学会等词来进行描述。

上一篇: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2020年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