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我们的抒情散文

2024-04-19

梦中的我们的抒情散文(共12篇)

篇1:梦中的我们的抒情散文

梦中的我们的抒情散文

午夜梦回,被自己的梦笑醒。呆滞了几秒后,心突然空荡得五味杂陈。望着窗外的微光,我已无法再入睡。不知我梦中的你梦中是否会有我,不知你梦中的我是在花海中快乐的微笑舞蹈亦或是在阳光下欢乐的奔跑……

你可知我梦中的你我如何?

少年,梦中的我啊……身上披着你大码的外套,笨拙的`奔跑,要你追到才肯给拥抱……

少年,你可知梦中的你啊多么的体贴……你想抱着我取暖却故意放慢脚步不追上我,陪我边跑边笑的嬉戏打闹……

梦中的我们啊……一起去看电影,一到笑点就不顾形象的互拍大腿狂笑,你还老爱拨弄我本就不合戴的3D眼镜……梦中的我们啊……一起去吃自助餐,你总是把我的碗装满各种烤肉,因为……你知道我喜欢。

只是,一切真的只是梦吗?

也许吧!跟现实中却是极大的反差,那天,也许就是一个梦吧!毕竟,我们之间的距离真的很大,大到存在的不只有一个人,大到也许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厢情愿。

然而,我却是什么也不能做。

也什么都做不了。

篇2:梦中的我们的抒情散文

带着记忆中美丽的神话传说,带着大西北黄土高原人急切的心,我们风尘仆仆的赶来,为一睹这可以与“天堂”媲美的苏杭明珠。

顾不得旅途劳顿,一下车,就迫不急待的赶来,与你相约。迎着朝霞,还没有细细端详你的美丽的容颜,一股清凉清凉的水之淡香扑面而来,我屏息凝视,在现代化的城市里,这古典而自然的美竟是这样的楚楚动人。我不敢动,亦不敢言语,生怕惊扰了你的清梦。清晨的太阳柔柔地照在湖面上,像给美丽的西湖涂上了一层淡淡的胭脂,于波光潋滟里更显妩媚。轻轻的雾,紧挨着山和水,从远处,到近处,从山色,到湖面,处处美的足以让人屏息凝气、人我两忘。

我们坐上小船,向湖心亭而去,船在湖水中飘荡,鱼在湖水中游走,水花在脚下飞溅,平静的湖面激起一道小小的波涛,渐渐地扩散开来,成为一漾一漾的涟漪。船上的人,眼睛里满是贪婪,恨不能将西湖的柔情全部装入胸膛。

一对新人于西湖之上办喜事,新娘子穿着雪白的婚纱,美如天仙,婷婷玉立于装扮成轿子样式的红船中,船在湖面飘然而过,吸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我想面对此情此景,不仅只我一人把她当作传说中的白蛇娘子吧!

船从三潭印月的葫芦状石塔旁游过,据说每逢中秋月夜,把明烛放进塔内,洞口罩上薄纸,宛若十五个月亮,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只可惜此时不是月夜,否则,我们也定会欣赏到这美丽绝伦的风景。

上了湖心亭,我们仿佛走进了神话传说,荷,把我们的手握成心形,在‘我心相映亭’下照了一张满含柔情的照片,让古人的爱情踪迹成为自己爱的背景。

荷打开了那一柄柄五颜六色的油纸伞,仿佛打开了一个个闭月羞花的西子美人的笑靥,我仿佛看到江南的蒙蒙细雨中,一位女子手握油纸伞,站在桥上凭栏眺望。

以前只知道有西湖龙井,但并未深究其是否真正产于西湖之上,见有支起一口锅,焙干龙井茶的,便想也不想的买上几罐,想必西湖上的龙井若非真正的龙井,恐怕就再也没有配叫西湖龙井茶的了。

西湖上处处游人如织,荷是乎格外的兴奋,接连几日游走的疲惫之情一扫而光,每一个精美绝伦的诗句,每一个潇洒浪漫的题词,她都要认真的读上几遍,仿佛从中翻出珍藏着的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爱情的灵感。荷在那棵老龟树前久久凝望,她说:“我们坐下来歇会吧!”我放下背包给她充当靠背,她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写下了一段诗句:

在老龟树下

我们促膝而坐

枝条轻拍着肩膀

风,轻轻拨动了爱的琴弦

轻唱着婉转曲折的歌

就让我做一回西子湖畔的佳人

似蝶,翩翩飞舞

似鹊,轻轻呢喃

似鱼,娓娓流动

似花,静静绽放

你拉着我的手

为我讲述那个醉人的神话故事

我的心就像这湖春水涟涟

我就是那条幸福的鱼

愿意在这爱的湖泊里遨游一辈子

就让我做一回西子湖畔的佳人

就让我做一回千百年前的白娘子

让湖心亭的花伞

在细雨霏霏的断桥上来了又去

去了又来……

断桥残雪的凄美风景我们无缘相见,但我却见到了断桥,还有桥旁依然盛开的荷花。无论是花还是身旁的游人,入了西湖,仿佛都变成了人面桃花的美女了。我们坐在桥边,切切地望,痴痴地想。南山北山上诸多的山峰都有一个个好听而有优雅的名字,并不高大的山峰遥遥相对,把西湖这块美玉拱在掌心,引古今中外无数游人雅士流连忘返,吟诗词歌赋寄情达意,或饮酒湖中,观景初晴后,连宋高宗也“直把杭州作汴州”了。美的记忆都被西湖的迷人唤醒了,不由你思绪飞扬,心境荡漾。我想,西湖若真是一个女子,那天下将有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

有同行者干脆就躺在桥边,架起二郎腿,惬意地点上一枝香烟,任满目的碧波柔柔荡漾,任悠悠的湖风轻轻拂过!我取出随身携带的口琴,吹一曲《断桥残雪》,荷靠在我身旁,静静的听着,一会儿,便鼻息轻匀,我侧目一看,她竟然睡着了。约莫过了十多分钟,她醒了,揉揉惺忪的眼睛,莞尔一笑,说:我做了个梦,梦见一位须发飘飘的`老者立于小舟之上,吟唱着唐诗宋词。我说,想必这位老者就是苏东坡先生吧。

因为没有登山,西泠印社、文澜阁、岳庙、雷锋塔等等景致我们无缘相见,只能遥望它们的轮廓,听说民族英雄岳飞和革命烈士秋谨长眠于西子湖畔,想必他们有这美丽的西湖为伴,有很多的后来人缅怀她们,心中也算有所慰藉吧。

有关西湖的诗词散文、名章佳句早已是数不胜数,面对同样的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有时却能萌生出几乎相同的“情”和感慨来,只是我的思想之境界、文学之修养远不及古人的千万分之一,只能写几句俗不可耐的文字来,仅作为一个来过西湖,且在湖中泛舟,在断桥醉卧,在湖心作诗、为美丽的神话传说而痴迷的人的自言自语吧!

篇3:梦中的我们的抒情散文

堆雪的《大雪书》 (五章) , 读来有一种清凉、淡远、寂静的感觉。语言很优美, 像汩汩流淌的清泉。字里行间, 似有自况、自省、自剖、自叹之意味, 且有一股批判之力量, 由此不难体察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痛彻及感悟之独特。这五章《大雪书》, 风格质朴、典雅, 语言俭省、自然, 感情内敛、深沉, 堪称散文诗中的精品。作者将其置于卷首, 实为压卷之作, 是再恰当不过的事了。堆雪, 难怪其笔名中有一“雪”字。我们品读他的《大雪书》及其它篇什, 不难体会到, 诗人对“大雪”, 实在是怀有很深很深的情结。“大雪”之意象, 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某些思考和追求呢, 还是对艺术创作的某种升华或者达到的某种至境的感悟和认识呢?抑或是诗人对生活、人生及生命的某种思想情怀的寄托?我想, 这一问题若要像下定义一样说清楚, 恐怕有些困难。不过在《大雪下的乌鲁木齐》中, 堆雪这样写道:“一场大雪, 使我离自己的灵魂比肉体更近, 使我离沉重的理想比狼藉的现实更近。”读而思之, 我们不难有所感悟, 有所明白。

在堆雪的这部作品集中, 奇思妙语甚多。“人生, 无一不是从滚滚红尘中开始。要是还能在雪的蝶舞中结束, 多好。” (《如果不能在一场大雪中安睡》) “在树影与霓虹的交织中, 我无畏地冲破城市的栅栏和斑马线, 仿佛一个, 无处驻足亦无须抵达的亡灵。” (《如果你在深夜的某个街角瞥见我》) “也有梦, 是那种蔚蓝色的, 横过最恢宏的银河。一队人马走过梦境, 倒映在天上, 正好是北斗七星。”“黑夜里, 马蹄跑过, 留下月光。” (《边关遥远》) “点到心上的, 都是刀子。” (《梅》) “月, 弯得可以作刀, 让我佩在腰间, 明晃晃地, 进京去。” (《长安月》) 读这些句子, 真能把人惊出一身冷汗。如果说, 堆雪是一位军旅作家这句话成立的话, 那么他要越过的栅栏和打开的遮蔽, 无疑要比常人多得多, 然而, 他成功了。我觉得, 堆雪在文学上敢于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丝毫不亚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士。

部队, 军营, 无疑给堆雪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最为丰厚的滋养。他的散文诗, 明显带有军人的精神气质。其中有大爱, 有壮美, 有悲吟, 有深思, 有高歌, 有人民之情, 有祖国之义。这些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喊口号喊出来的, 也不是出于模仿而做出的逼真表演。这些来自作者长期切身的军营生活体验, 来自他对军人的人生价值和英雄精神的独特思考。我们读他的《兵词》 (七章) 《梦中跑过一匹马》 (五章) 《抵近英雄》 (八章) 等, 不难体会到他作为一名军人的理想信念以及对战士、部队、祖国所拥有的深厚情怀和深藏内心的责任道义。

众所周知, 部队生活, 命令, 服从, 一切听指挥, 步调须一致。这似乎很难与诗联系起来, 然而, 堆雪的笔下, 部队生活, 却有着最真实最深沉最壮美最隽永的诗意。这在堆雪散文诗集《梦中跑过一匹马》之《夏辑:英雄时代》中, 有丰富多彩的生动表现。

堆雪在新疆曾有过军旅生活的难忘经历, 可以说, 新疆的山川大地, 新疆的城市乡村, 留住了他的心, 摄走了他的魂。品读他的新疆题材的那些作品, 可以看到, 他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去捡拾被岁月遗留在新疆各处的灵魂碎片, 然后安置于轻灵而略带伤感的文字之中。堆雪的笔下, 无论新疆的人事物景, 还是城市街道, 无不打上强烈的主观精神的印痕。换言之, 只要作者笔下涉及到的新疆的一切, 都是曾经深深地扎入了他的心灵深处的。读他的《新疆风景》 (六章) , 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贴近一个充满才气与忧思的军人的心魂。

堆雪的散文诗, 很善于表现内心的孤独。这种孤独, 大体来源于外部世界浮躁喧哗的挤压, 来源于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来源于对人生及生命意义的深度思索。因此, 他的散文诗, 有一种深水静流之美, 有一种“在山泉水清”的精神持守。与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游戏和恣意宣泄的不良文风相比, 堆雪的散文诗无疑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品位。《大雪书》 (五章) 《灵魂的几个侧面》 (六章) , 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之作。

我们认真品读堆雪的散文诗集《梦中跑过一匹马》, 不难发现, 他的作品于现实生活, 于历史文化, 皆有较为深广的根系, 故而读来颇有厚重苍凉之感。《风过疏篱》 (七章) , 咏菊梅兰竹露舟风, 既有典雅蕴藉之意趣, 亦有冷峭孤绝之精神;既有传统文化之血脉, 亦有现代主体之意识。实在是难得的散文诗之精品。《长安月影》 (六章) , 于唐朝, 于唐人, 于唐诗, 皆有幽深缱绻之情意。唐之人事物景, 唐之诗情画意, 通过堆雪的诗意文字, 仿佛复活重现于我们眼前, 让人读之心生温暖, 遐想无限。文学之人首先须有文才, 但是, 必须要将文才之苗育于学之池中与思之大地上。不然, 到头来不过也就是又一个方仲永而已。堆雪是深知此理的, 他的阅读之广, 思考之深, 是值得文学青年及文学爱好者学习借鉴的。

篇4:例谈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关键词:意境;交融;相辅相成;和谐;相异;辩证统一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语”。散文中的情与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古诗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借景抒情是写景类文章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绚丽多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时时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古人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时如果把景物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深远的意境。那么怎样使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也就是“情以物兴”,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感,发出感叹抒怀的方法。《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的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的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乡,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又如茅盾《风景谈》中有这样一个写景片段:“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既有自然之景,又有人的活动,接着作者借这一特定景抒发内心的感受;“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借风景的描绘赞颂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

二、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句句流露出感情,将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不直接抒情,而是借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渗透自己的主观感情。如苏雪林的《溪水》:“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溪水的快乐,融入的其实是作者的快乐。再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借写景传达出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又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抓住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中的景物特征来写,写景之中流露出一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越现实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清单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哀愁紧紧的融为一体。

三、寓情于景法

“寓情于景法”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到景物中去,以景衬情的写法。即作者带着自己的某种主观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等)去描写客观景物,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朱自清的《绿》,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全文依次写了瀑——亭——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寄托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融情于景,还常常直接赞叹:“那醉人的绿啊”、“那满是奇异的绿啊”,抒发出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的由衷敬仰之情。

四、情景相异法

“情景相异法”就是指作者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似乎是相异的,或是景美情悲,或景丑情美,然而却是一种自然的反衬,辩证的统一,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茅盾的《风景谈》,写沙漠风光的单调、平板,反衬了人类活动创造“风景”的庄严、妩媚;石洞雨景画面,写了一个沉闷的雨天,在寂寞荒山的原始洞里,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自然界的贫乏,却反衬了人的精神生活的高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应充分体现“融”字,由景生情,由景入情,融情入景,都应该是非常自然和谐的,不能有丝毫的牵强附会,虚情假意。只有真情实意地写景,才能打动读者,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总而言之,完成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要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绝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只要掌握了方法,再多下点工夫,就必定能写出好文章来。

篇5:在梦中-初中抒情散文

这个世界只有两种物质。

黑暗,光明。

黑暗,光明,黑暗,被黑暗踢出去

真是可笑啊。

我满目冰冷,外面还是严冬。

我裹了裹单薄的衣衫,微叹了一口气。

我望了望对面光明那扇关着的大门。

我明白,我再也回不去了,因为我太阴暗?

再看了看黑暗那扇大门。

我知道,她不会再接受我了,因为我向往光明?

坐在一棵古树下,恍惚听到古树的叹息。

我仰头。

轻轻问,古树啊,你睡了多久了?

没有回音。

我自嘲般笑笑,树怎能回答我的问呢?

我靠在树边睡着。

梦中,一片樱花。

梦中,他站在那。

梦中,一切都好。

梦中,他会护我。

篇6:在雾的梦中抒情散文

雾的产生,是空气中的水分太多了,地热不足,水分不能转化为上升的气体,也可能因高空的气压下压的原故,水气在低空中和空气掺和着,因而使空气变湿、变沉了。在浓雾中,人会感觉到有种压迫感的……。

雾,绵绵地、象牛毛细雨似的沉稠,伴随着阵阵的飔风,罩涤着清晨的大地;在路上,滚滚的人流象车水马龙似的,我杂在往来穿梭的人群中,人流好象要把我吞没了似的……雾气真浓、真浓啊,压得我有点脑胀的……交杂的噪音,有单车的铃声、有摩托车的和汽车的喇叭声以及发动机声,还有……我说也说不清的,汇聚成了滚滚的啸流,使人感到头很胀、很胀,有点头昏眼懵的,我有点晕晕眩眩的了,感到身子好象摇摇晃晃的,好象就要飞起来似的……也许是清爽的花香吧,我好象来到了一个神奇的花中世界,世外桃园般的地方,一阵阵馨郁的气味,哇!真香,真香啊。也许清香能使人的头脑清醒一些的吧。我定了定神一看,那是花香鸟语的世界,花朵争研,一沛色彩粘染的绿洲,真美真美啊!花朵含着清晨点点密密的露珠,多么神彩呀!含苞欲放的`花朵就象那婷婷玉立的少女,那露珠朝着初升的太阳光,微微的闪烁着笑脸,好象在向太阳打着招呼亲切的问好的一样……真美呀,多象少女那含情脉脉的眼波。水珠滋滋地润着原土……在远处,一只小白鸽在空中回旋着,边飞着边轻轻地唱着歌:“白云荡漾白鸽歌,玫瑰魁美暗里思,韩江岸畔有硕志,处心等待舒怀时。”我凝着神,在白鸽飞翔处的脚下,看到了一朵艳丽的玫瑰花,多美呀,真乃是万禄丛中一点红,可爱的花朵,我……真想送给她一棵红豆的……

多美呀,神的世界,在那里,有神之灵的熏香,有可爱的绵绵细雨,在细雨中,春天的花朵散发着娇嫩的萌芽,那婀娜多姿的花朵……细雨正甜滋滋地润着田土,闪光,在那里出现了,还有那—-神的花朵……神的世界,多美呀,多美好的景色啊。在西雨濛濛中更加显得娇嫩,更加可爱可亲了……

美丽的花朵,我爱你,我爱你,你虽没有牡丹的高贵,可是你却带着艳丽的神色,虽然你没有茉莉花的那诱人地刺激的浓郁的芬芳,可是,你却带着独特的气质……

我不是花匠,也不是园丁,没有花匠的养花的技巧,但却有园丁的辛劳,我愿意把你打扮得格外妖娆,为你浇水,用甘甜的清水灌溉,哺育着你茁壮成长,用温暖和希望滋润你的心田……

“咔嚓”的,在我身后的一声响了,我心头一拧,一辆汽车的急刹车响了。

我又回到了雾中,雾气正浓着,是汽车把我送回到了雾中,可是,我的心却久久的留在那花洲绿际的世界里,在那儿荡漾着……

在雾的世界里,雾气是迷漫的,什么也都难以看得清楚。雾在人的心头里,会使人沉眠、迷漫,一切无主,失去理智,失去自己的一切:雾在空中,使百鸟不敢露脸……雾浓着,使人呼吸感到不自在,感到困倦……

篇7:犹恐相逢是梦中抒情散文

阳光穿透香樟葳蕤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沿虎游线走在往龙游石窟的小道上,浓荫蔽日。路两侧绯的、橙的美人蕉开得又娇媚又招摇,它们和葱郁的香樟、桂树一段一段地将沿途宁谧的村庄、山野、江水隔成风格各异的版画,像极了电影的胶带,拉一格就是一片新的场景。

再游龙游石窟,临时起意,彼时初访时种种疑团还如迷雾般萦绕心头,我要怎样去想,如此静僻的凤凰山上竟掩隐着这般骇世的谜团,且至今一直未得解?六月的风微醺,我慢慢行走,想起石窟被赋予“衢州市首家4A级景区”的盛名由来已久,它还留有多少初始的模样?山林静寂,风滑过时发出漫无边际的摩擦声响,茂密的松、葱翠的灌木、连同树根浓郁的铁线蕨都有了苍茫的味道,更何况郁达夫有诗“词客曾经此系舟”,龙游石窟,我又来了,一别经年,你可无恙?

我没有去走景区的正大门,停车场往东的林间小道又葱茏又旖旎。站在马鸟鱼广场上,我有些恍然,来不及去看中间栩栩如生的马、鸟、鱼镂空球形雕塑设计得有多别致,只端详一旁林立的石碑上镌刻着的一阕一阕的词,已经有了深深的古意,那是如年华沉淀后的岁月底蕴,浩荡而妥帖。不远处有烟波浩淼的衢江水,有古色肃然的竹林禅寺,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混杂着烟火的笑声、猜测声、赞叹声,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我往游客中心后的潜龙湾走去。

若我什么都不提,眼前静谧的山林、澄澈的湖水、水上蜿蜒的九曲桥,以及那座渐渐被时光侵蚀了的水车,你会想到什么?好一派悠闲的景色,是不是?这时候,我完全可以在水边发呆,看锦鲤嬉戏;在草亭下静坐,遥想当年;或者只倚栏杆,望不远处始建于唐贞观七年的竹林禅寺。但是,此刻,我是如此的不平静,我知道,眼前看似这般宁静的一切,掩藏着的,是让世人惊憾的龙游石窟,不是一个,而是方圆不过数里星罗棋布着的二十四个,当中有深愈30米,面积从1000到3000平方米不等。

那年我来,1、2号石窟才显山露水,耳畔听得最多的是1992年石岩背村的吴阿奶和其他三个村民用四台抽水泵连续17个昼夜抽水抓鱼的故事,而千年以来竹林禅寺在这些深水塘里放生的无数的鱼竟一条也未抓到,倒引来大批大批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对石窟形成的年代和用途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推想和论证:采石场、墓穴群、藏兵站、储冰库……一时间,好不热闹。

“入洞皆为探奇者,出窟全变猜谜人”,今天,我是谁?

别来沧海事,我竟忘记早已改道5号洞窟入内。折回,站在墨色长廊前呆呆地看入口处的飞檐翘角、青石板地面和被坐得铮亮的美人靠,它们却无一不是悠久岁月和人来人往的最好佐证。

记忆如潮水翻滚而来。那时候石窟内光线暗淡,淤泥遍布,空气里夹杂着近乎腐朽的咸腥味,让人眩晕,可那一刻更是惊疑的:如果真是采石场,那么古代科技并不发达,究竟怎样才能完成如此浩浩大大的地下工程?若按已开发出来的洞窟面积推算需开挖废石18万立方来计,其建造历经了怎样漫长的岁月,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有典可籍的册页里,它们又为何悄然隐匿,让我们始终无迹可寻?

拾级,往下,我一边想着那年初见,一边看石窟内灯光迷离,人影憧憧,一时竟恍如梦中。洞壁上随处可见凿刻得均匀细密的斜纹,若虎斑,亦如旧时传统的屋面瓦,它们像极了一张巨大而精细的网,规则有序地从洞顶铺至洞底。我抚摸着这流畅的凿痕,深深叹息:它们排布如此工整、纹理如此匀称,只在岩石上尽情地展现着现代线性强烈的美感,仿若天成。越往下,越凉爽,当我下到30多米的深度再向上看时,多平方米的洞窟里,三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厚实而有力地支撑着,它们和洞口、洞壁、洞顶早已经浑然一体,直让身在其间的我感觉自己竟是如此渺小,仿佛沧海一粟。

我如何才能停止思想,当我站在4号洞窟里仰头凝望时。我是听到了千年前金属与岩石清脆的碰撞声?看见了成千上百的石匠在这里凿和搬的火热现场?还是感受到了他们躯体上汗水迸发出来的力量?眼前的一切如此古朴,又如此深邃,我触摸着条纹的姿态,张开双臂环抱着石柱,再蹲下来,看被踩得平滑的岩石地面,它们究竟为何存在?它们经历了多少岁月的研磨?走过了怎样辉煌或惊心的路?恢弘的空间,擎天的石柱,矩形的方池、连同每一道凿纹、每一处缝隙,都如此神秘,让人始终不得其解。

或者,这就是石窟的魅力?谜底无法揭晓的本身,永远让人跃跃欲试。

经3号洞窟往2号。我哪里是在石窟里行走,我分明已经随络绎的游人穿越了最幽深漫长的时光隧道。走,或者停,仰望,或者俯瞰,一股无形的`震撼力如影随形:如此伟大的工程,如此磅礴的气势,如此巧夺天工的技艺!它却一定还有着连我们也不曾碰触的细处,那里,有我们未曾知晓的风景。

阳光从洞口倾泻而下,明亮光束里有微尘如精灵般在欢快地跳跃,它静谧地映照着洞壁上的苔痕,湿绿的,苍茫的。我看着,只看着,早已经不知身在何处。

当我凝神,还有没有小提琴的清音回荡在眼前古老空旷的石窟里?我还记不记得,若干年前,2号洞窟内,小提琴家盛中国夫妇曾以一曲《梁祝》博得了久久不息的掌声?这是石窟凭借“衢州市首家4A级景区”、“国宝单位”吸引而来的?是的,不仅如此,那时候的石窟,更是“一个在岩石中开凿的古朴厅堂,它的结构排除了驻波的形式,声波均匀扩散,混响时间更长,堪比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三大音乐厅。”

听,谁的双手拨动了琴弦,轻柔的、舒缓的琴音已经开始弥散?我呆呆地站定,看弧形的穹顶,看岩壁上的波纹,也看如水般倾泻的阳光——这又是怎样神奇的石窟,我痴了?还是醉了?此刻,竟,犹恐相逢是梦中。

2号洞窟里的游人明显多了起来,是穿过了太幽长的时光隧道才看见了久违的阳光吗?要不然他们怎么如此愉悦?笑着,拍照,纷纷议论,毫不掩饰当下的心情。我的目光穿过人群停在洞壁上,看多了纹理匀称的凿痕,突然有横竖、大小、粗细不一的“V”型线条在石壁上铺展开来,实在有些突兀。它们若闪电,亦如甲骨文,在湿绿的苔痕里看起来又沧桑又遥远。若不是好奇心促使我已经上前细细触摸,我真以为是一些天然的裂缝。它们是抽象的符号型岩画?它们是外星文明的馈赠?我又开始猜测了,但我怎么能猜得到呢,从那年第一次走进石窟开始,展现在我眼前的,无一不是神秘的、难解的,它们像一张巨大的网,紧紧地包裹了我……

譬如1号洞窟内雕刻着的野马、始祖鸟、鳖鱼,某个未开发洞窟门口横梁上的道家八仙法器、石柱上的虾,可是远古时候缔造者留下来的蛛丝马迹?有时候探奇的本身会细究一些微小之处,可恢弘的石窟留下来的岩画如此屈指可数,我呆呆地看着这些绝无仅有的印记,恍然间,岁月的尘烟开始升腾,光影明明灭灭里,它们绽放着的,是时光的寂寞。

走出石窟,阳光扑面而来,我眯起眼睛看葱绿的树和茂密的山林,有大片大片的格桑花沿着山坡恣意地绽放,黄的、粉的,又缤纷,又热闹。我竟恍不过神来:我从哪里来,我要去何方,才慢慢走在远古的千年深窟里,怎么转而已经来到了烟火尘世?看吧,我的眼前,此刻,人如织,树蓊郁,花聘婷。

之于龙游石窟,我不是一个很好的探奇者,亦不是一个很好的猜谜人,当我翻阅了无数资料,聆听了无数论述,诸家蜂起时,它仍不动声色地在如我的世人面前笼罩着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一池千年梦,柱立仙痕台”,其实又何必为石窟的最终谜底而纷争呢,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篇8:楼上的幻觉梦中的都市

生活在近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武汉,家住在繁华闹市楼层顶端的界山雪,每天冲进眼球和灌进耳朵里的是四时不同的都市景色,车水马龙的人群喧闹以及高低不一的建筑。这里金融集中,产业发达,季节有冷有暖,风雨晴雪各异,白天与黑夜宛若两个世界。对此,你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吗?只要感觉神经不麻木,就不能无动于衷。

对于敏感的界山雪,唤起他的是视觉秩序的旷达,使他敏感到艺术表现的新的人性空间;浸入想象的是追逐当代都市灵魂;激发起他对都市变化的直觉回应。展现在他作品中的,不只有明媚、灿烂和阳光,而且有神秘、朦胧、苍凉和震撼;不仅有急促、舒缓、有张有弛的节奏,而且有梦幻、理想、诗意和潜在的都市精神。这一切在他眼中、心中和身边每时每刻都在流变。使他冲动、激起他的创作欲望,要表现、要讴歌是他的主心骨。因为他呼吸的是城市的历史与现在,向往的是城市的未来,是城市唤起他的良知,必须讴歌城市,因为这里居住的是千百万精华,是带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心。

也许他还受到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的影响,如蒙德里安所说:"如果我们不能解放自己,我们可以释放我们的视觉。"界山雪的艺术行为就是这样开放的,他的创作观不是自然主义的,他的作品是在都市楼上的幻觉,梦中的都市。他的创作观念既与新造型主义有关,也与新表现主义有关,不单纯是中国写意画,我们应以宽阔的胸怀来欢迎和包容这一切。

篇9:梦中的我们的抒情散文

近几年,抒情散文成为了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选文的重要对象。然而,抒情散文阅读题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不少学生反映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但看不懂作者想表达什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不会梳理抒情散文的文脉,不懂分析意境组合的逻辑关系是造成学生读不懂抒情散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只讲形象,不谈逻辑。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散文教学也曾把逻辑思维的培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对文章段落层次的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提炼等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由于彻底否定了过去的做法,强调从整体上来欣赏文章,使得现在的散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抒情散文教学几乎不谈逻辑,只讲形象。从许多教师作为备课依据、教学参考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紫藤萝瀑布》《春》《夏感》等抒情散文的教学建议可以明显看出这种趋势。

一.在抒情散文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一)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决定抒情散文教学不能忽视逻辑思维训练

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这句话切实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思路。作为借助具象表情达意的抒情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维成果。因此,在抒情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可谓得天独厚。

现代语言学认为,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由若干句子组成的复杂的语篇,这些句子虽然内容与表达的形式各异,但相互间都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具有连贯性的整体。许多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中学生,其字词识别能力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构成课文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关于课文的连贯的整体理解能力上存在困难。可见,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影响着抒情散文的阅读质量。基于此,我们在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也要关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句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作文中去。所以我们在抒情散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中加以学习运用,做到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如我在教《荷叶母亲》一课时,发现本文有清晰典型的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文章的写作模式,非常适宜让初一的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于是在授课时与学生一起梳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供写作参考:1.轻点一笔——开门见山 2.交代一笔——埋下伏笔 3.穿插一笔——对比衬托 4.渲染一笔——环境渲染 5.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6.深化一笔——表达感悟。学生把这种逻辑思维自觉运用在借景抒情的习作中,文章思路清晰,相信久而久之,写作能力也会大大提高。这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标。

二.根据抒情散文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抒情散文是借助具象、尤其是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的文章。其创作十分强调用具象反映抽象,可以说它是形象与抽象,虚与实的结合。作品的文意、作者的思想往往潜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透过表层意象去深入探究、挖掘。因此,抒情散文的解读往往是一个由形象感知入手,然后借助联想、想象,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训练深入理解文意的由象及理过程。因此,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往往采用归纳抽象方法,通过剖析行文思路、分析意境组合、探究关键词句含义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作者跳动的脉搏,深入理解散文的内在底蕴。换句话说,我们在进行上述环节教学时就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通过剖析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通过品读鉴赏紫藤萝花的多种描写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这个主题。但学生的思维仅停留在感知、联想这些形象思维层次。如果我们通过行文思路的剖析,可以探得文章严密的逻辑思维:作者先写自己“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设置悬念。接下来一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既解释了前边“住步”的原因,又领起下文铺写紫藤萝的“盛”——“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可以争先恐后地生长,“可以在嚷嚷,可以在笑”,可以以自己喜欢的姿态自由自在地表现。这一切都让人联想到生命可以无限延展,于是作者回想起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却与这种生命状态背道而驰,更凸现了这种诗意的生命状态的美好,让人羡慕、渴望,甚至能激励人去追寻,因此文章结尾被这种诗意的生命状态所催促,“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这样一番文脉梳理,学生就会受文章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意脉流畅,结构严密的思维影响,慢慢地养成一种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通过分析意境组合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逻辑思维能力

抒情散文注重创设“意境”,使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从而营造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以说分析意境,品味意境,是抒情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如果只是一味品意境、赏意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只能停留在感知层面。如《春》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文章“总——分——总”这一整体思路后,仅仅让学生找出分说的内容,赏读这五幅图画,那么学生只是从文本中感受了春天的美,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我们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分说部分的顺序,即探究这五幅图画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意境组合,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春天的景物有很多,作者选择了最习以为常、不起眼的景象: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来表现春天带来的一切变化;以儿童的感受展现这些景象的新鲜、可爱、美好,着力刻画春天到来叫人欢欣,令人惊喜的情感。这种深入思考让我们在感觉不到精彩的地方,体验到了一种精彩。此外,我们可以探寻这五幅图画的顺序,可以发现作者很巧妙地避免分门别类写法的平铺直叙,罗列现象的危险:按时令的变化从初春写到晚春,雨水、惊蛰时小草萌发,春分时节春花烂漫,春风拂面,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从春中的自然景物——草和花,写到自然气象——风和雨,先写景后写人,从自然景象再到社会景象。同时,感官角度也不断变化,从视觉意象到触觉、味觉和听觉的转换。画面的动静也张弛有度:起初的小草破土而出的小幅度动态,再到繁花闹春的大幅度动态、热闹的景象,然后春雨润物的静默图画与之形成对比,最后众人迎春的热闹场景又恢复开篇的境界。这样就避免了分门别类写法的单调乏味之感。可见,通过分析抒情散文中意境的组合原则和构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提高学生对写作手法的鉴赏与学习,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比较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教材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endprint

(三)通过探究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抒情散文中特别讲究用词的雅致,句式的优美。有不少关键词句更是蕴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与想法。如《夏感》一文,不少教师根据文中第3段的段首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和第4段的段首句“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判断全文的思路是:总起夏天感受——分写夏天的景物、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总结全文,赞美夏天。但学生读夏天的色彩这一段落却感觉不是写色彩,从而影响到对主旨的理解。我们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这个句子的确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金色”这个词语的理解。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第2段段末把焦点聚在“麦浪”“麦地”上,从而引出下一层次——第3段写夏季的主色调“金黄”,那是麦子收获的季节。而这段后半部分却写到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这些都不是“金黄”,但它们与麦子一样,都是农作物,都是在为日后“金黄的收获”作准备,在“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也就是说,“金黄”不仅是一种颜色属性上的表述,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收获”的代名词。这一段其实不是写夏天的色彩,而是写夏天的农作物,是作者从上一段对夏日景物的外部感官的感触进入到对农作物的内心感受。然后从“农作物”自然转入种植农作物之“农民”的活动及感受,于是第4、5段重点写农民的辛劳,写这种“苦涩”“紧张”的感受,从而赞美这个给农民带来收获的苦涩而紧张的夏季,盛赞在这个夏季里辛苦劳作的劳动者。通过推敲关键句、关键词的含义,不仅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在抒情散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剖析行文思路、分析意境组合、探究关键词句含义等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深入解读散文,全方位地挖掘出其中的审美内涵和主题指向。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思维训练的新观念,既不能只顾“形象”漠视“逻辑”,更不能切割“形象”与“逻辑”,而应积极地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综合训练的探索和实践,把综合思维训练的任务落到实处,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既传授知识,又启迪思维,既教学习方法,又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上来。

篇10:桐花,那梦中的抒情诗歌

看,眼前这云楼的窗,它让我,看到了窗外夜色里的灯光,梧桐夜影,夜色里的桐花,是那样的优雅,是那样的安详,看,那开放的桐花,我好想,依栏慢慢的欣赏,闻那,梧桐花传来的阵阵清香,哦,看我这醉脸伊人,孤芳自赏,桐花啊,桐花,你是恋人的花?

想起你,我的心中充满力量,想起你,我的思绪无可阻挡,梦中那紫色的花,让我总是想,紫色的花,你真的好美,在梦里,我把那心语徬徨,怕过度的忧伤,将打碎这紫色的梦境,好久,好久,没有看到你了,看到桐花,钩起我对你无限的思,你的眼睛,你的唇,你的模样,你曾,跪倒在我这桐花人的脚下,你用,沸腾的话语把我的心偷走,从此,思念的梦中,千泪总是行,哦,这夜空无语,锁云窗,看我这秃废的思想,真是桐花的美,让我,心中的思绪挡不住,幸福中,有一丝悲凉,想问,桐花你可知无语人的心歌么?

看,我这渐渐衰败的容颜,生命里,能看几次桐花?

落雨了,桐花请你不要飘澪,请你,不要把桐花打下,桐花啊,请你不要落花满地,想问桐花,你可否带走我的忧伤?

你可否,带走我心中的狂想?

让我不在忧愁,梦还会有,夜漫漫,雨涟涟,痴心难改,桐花,美丽的花,你也在为我忧伤?

篇11:梦中的故乡散文

梦里,奶奶还坐在窗前。带着老花镜一针一针的绣花,那些图案在她的手下栩栩如生,连窗前桌上的杜鹃花都暗叹不如低下了头......

梦里,沿着我思念的经纬,走进了心灵的深深处。沿着熟悉的小路走到家门口,只是不见奶奶的身影。

我从梦中醒来,眼泪浸湿了枕头。

在这个飘雨的夜晚,记忆如折扇般轻轻打开,梳理我游弋往事中的思绪。仿佛又看到奶奶站在故乡的门前,挥着手,含着泪。明明在眼底看到不舍,却还微笑着说:“去吧,照顾好自己。奶奶等你回家......”

转过身故作潇洒,想说:“奶奶您回去吧。”却已泣不成声。眼泪在风中纷飞,如断了线的珠子,滴落在沉重的`脚下。

今夜,远处的街灯就好像花儿开放在那一幅夜天里,今夜,有一串足音就好像鼓点叩击那一个遗憾的情节。黑暗中我仿佛又看到您慈祥的笑脸,而那丝丝白发却飘逝在好久好久以前......

融融的灯光下,洁白的素笺是一叶远航的小船,只是我不知道它会不会在今夜带着我的思念和牵挂,遗憾和心疼送到天堂您的身边。

走进过往,梦回故乡,我又看到我向往已久的心灵纯美的孤独和记忆里一个清纯的女孩。沿着我忧伤的痕迹,如梦的脚步,牵着歌唱 的衣裙,迈着夜色里轻盈的步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或寻觅或遗忘。

那些光阴流过之后的痕迹啊,那么清凌而灼深。我沿着那条熟悉的小路,独自走过寂寞的流沙,伸出双手,在流淌的风里。却无力握住一些破碎的心愿。

奶奶,今夜,我好想您!

篇12:梦中的摇篮散文

昨夜,梦中又回到了儿时的记忆之中,一张竹子躺椅,一位年迈的婆婆,一个不知睡过多少孩子的竹摇篮,还有高高的木头门槛,三十年前的记忆就像是昨天发生的,梦中是那样的真实,以至于被楼下的狗叫声吵醒后仍想着能继续回到梦中,可是,再也回不去了,梦中没哭,但醒后心却潮湿的。

儿时的记忆早已从脑海之中抹去,唯独那张躺椅,那个摇篮和那上面坐着的人,时常会想起,失眠的夜晚常会想,要是有个摇篮真好,就像小时候一样,躺在里面 ,婆婆轻轻的摇着,手在背上轻轻的拍着,嘴里哼着没有名字的摇篮曲,渐渐地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中了。

小时候,母亲一人要做地里的农活,所以无暇照顾我,就把我放在院子里一位婆婆那里,等到傍晚时再来接我回家,那时的我只有两岁左右,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多想法,那时没有电脑,没有电视,也没有零食,更别说有游戏可以玩,我的一天都跟着婆婆度过,记忆中婆婆那时已经老了,头发好像快白完了,拄着拐杖,婆婆除了能了做一点简单的家务以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躺椅上,而我就像一个小跟班一样,婆婆躺在椅子上时,我就在长方形的摇篮中度过。婆婆有时候会牵着我坐在门口木头门槛上,看前面池塘,竹林,路过的人,婆婆经常会说,你老母亲啥时候才来接你哦,至于婆婆有没有给我讲过故事,有没有陪我做过游戏,真的没有一点印象,婆婆的一生带过很多的孩子,自己的儿女,儿女的孩子,她那会儿还没有计划生育,孩子很多,我算是婆婆带的最后一个。小时候除了妈妈以外,最亲的人就算没有血缘关系的婆婆,每次躺在摇篮里,有婆婆在跟前,就觉得特别的安全,要是时间能静止,就停在那个时刻该多好啊,我慢慢长大了,上幼儿园了 ,再也不躺在摇篮了睡觉了。

忘了那是什么季节,只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婆婆的`家人来学校给她的孙子孙女请假,那时候我所在的幼儿园没有大小班之分,只有一个老师,所以都在一起上课,当叔叔来到教室,要给婆婆的重孙请假,说他的太婆婆死了时,我听到了,我也向老师请假,老师不同意,没有大人请假老师是不会同意的,我熬到了放学,跑回了家,妈妈在路口接住了我,我扑到妈妈怀里,哭喊着,婆婆死了,再也没有人带我了,再也没有人给我煮饭了,我要去看婆婆,妈妈忌讳我当时还小,挡着不让我去,我只有在妈妈的怀里哭泣着。后来听妈妈说婆婆去世那时我只有四岁,真的那时太小了,不知道人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如果知道,我会再看一眼婆婆, 婆婆下葬后,大人在婆婆生前住过的房子里洒满了白色的石灰,他们说,人死了,魂还在,她会回来在以前住过的地方看一看,也许那时真的太小,不知道害怕,也许希望真的如此,我来到了洒满石灰的屋子里等婆婆,什么都没有,他们说婆婆变成蝴蝶飞走了。

时间在不知不觉总度过,我也长大离开了那个小村庄,算算最后一次去婆婆坟上已经是前的事了,那一年的初夏,感情受挫,身体不适,事事不顺,好像就是这个世界多余的。夜夜的失眠,让我又梦到了婆婆的摇篮,来到坟前,坟上长满了杂草,点燃一炷香,双膝跪在坟头前,眼泪早已滑落而下,也许婆婆早已轮回转世,不再记得曾经那个小女孩,小女孩如今长大了,就跪在你的坟前,她多想躺在摇篮里你再摇摇她,再拍拍她,让她不在梦中惊醒,就在那狭小的地方感受一点温暖,,如果真的有在天之灵,我想婆婆一定能听到我心中的呼喊。

上一篇:土坪中心小学五争五创活动方案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验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