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022-08-26

第一篇: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写景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提要;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这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点;①时间跨度大;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②空间转换广;天南海北,空间宇宙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点。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体验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如:《荷塘月色》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此句也正是文章的文眼,全文是循着“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线索来连缀成文的。冯骥才先生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的“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句就是全文的主旨和文眼。当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写景散文的线索前面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3、牢记写景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互渗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写景散文和我国古典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常常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托物寄意,咏物之前,意在笔先,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即“形得而神自来焉”。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写景散文中的形象往往是作者自己所亲闻、亲见、亲历的,是作者饱蘸着酣畅淋漓的情感写出来的,那么我们在阅读欣赏过程中,必然受到作品所饱含着的强烈情绪的感染和熏陶,并激发出丰富的想象。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作品中形象的想象,总不免要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道德观念和生活经历而有所加工改造,阅读所得的印象带有个人特点,但作品的形象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例如在朱自清关于荷塘月色的那绘声绘色的描写里,那荷塘既是清华园的荷塘,又是作者心目中的一片“绿荫”。同样,欣赏《荷塘月色》,读者心目中的荷塘,经过了欣赏主体的再创造,也已不是《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了,而是通过联想,搀杂了我们自己曾经目睹过、欣赏过的各种各样的荷塘的影子。但是作者与欣赏者有一点始终是共同的,那就是溶溶月色下的荷塘是美的,是幽谧宁静的。 因此,我们读写景散文就要抓住作者笔下景物“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作者内在的情感。

5.品味散文的语言。

①品味文中直接抒情的词、句,感受作者的内心。 ②品味散文语言的外在形式之美。

散文的语言巧用修辞或其他技法。对偶、排比、省略、叠词、句子的长短、独特的符号以及句子的排列等外在形式都与内容息息相关。其独特醒目之处即蕴含有美点,细品之下,往往有惊人的发现。 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蓊蓊郁郁的”“弯弯的杨柳”“静静地泻”“薄薄的。

散文阅读步骤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 思想感情。

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

-----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扣----找答题区域

-----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

合。 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 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 (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 (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 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第二篇:抒情散文的阅读

第二节 抒情散文的阅读

抒情散文的特点:融情于景,托物言情或直抒胸意。

强调“触景生情,触物联想”,但情与景、物之间不一定是“喻”的关系。

强调“联想和想象”,强调情感的直接抒发。

多采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抒情散文中的景物往往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太阳象征光明或希望,绿象征生机活力,雪象征纯洁,太阳象征热情等。

[例文]《雨具》

江南多雨。江南的路,也常常是雨天的路。/

我读小学时,最早使用的雨具是一只箬笠。箬笠有锅盖那么大,箬笠下的我很小,斜风细雨,我在田野上走着,像一枚小小的图钉在桌面上缓缓移动。一阵狂风吹来,这枚图钉会倾斜过去,箬笠下的我斜斜地立定不动,用全身力气顶住那一阵狂风。趁这机会回头看看,我的母亲还站在雨中目送我上学,母亲的姿势,像在帮我用力顶住那一阵狂风。

我冲母亲一笑。我想我的笑容是灿烂的。/

升入二年级时,我身体长高了一点,就改用一把布伞上学了。这种布伞很结实,上了桐泊,毛竹伞骨根根粗壮,即使被风吹翻,也不必担心它会撑破。也正因为这一点,我的母亲总关照我,过桥时一定要把伞收起来。村里有个孩子,也是使用这样一把布伞,过村外那座石桥时突遇狂风,当时他只想着不能丢掉那把伞,死死抓住不放,结果连人带伞掉人河中。幸亏他是会凫水的。

我从小是个听话的孩子。每当雨天经过那座石桥时,不论雨大雨小,有风无风,我都把伞收起来,我想到这样做能使母亲放心,自己心里也很觉宽慰。/

上高中时,我得到一把纸伞。这种伞不如布伞经久耐用,然而轻巧、美观,这正是我早就希望得到的。伞面由多层丝棉纸经胶水粘合而成,伞骨细密、精致,所谓“千根骨子撑把伞”,指的就是这种伞。我那把伞是桔黄色的,这也是我十分喜欢的一种颜色。想来那时,我已长成一位少年,也比较爱惜物品,我的母亲才舍得给我买了这把伞。好几次我走在上学的路上,天气时雨时睛,我那把伞也忽而撑开,忽而收起,心里无端地竟有一种喜悦。我并且想象,今后我要走很远的路,我愿意只带很少的行囊,但必定夹着这样的一把伞,在路上走。

我读高中时是住校的。我记得头两个星期的星期一,恰巧都是雨天,我是撑了雨伞出门的。第三个星期一早晨起来,是个大晴天,我已走到外面,我的母亲却忽而出现在我面前,两手藏在身后,含笑望着我,说:“你忘了带什么?”

我一愣,说:“伞么!可是今天是不下雨的。”

母亲依然微笑着,目光中正含着无限的期待,说:“今天是不下雨,可要是到了回家那天,忽然下雨了呢?”

她把身后的一只手伸过来一一正是那把桔黄色的雨伞。

我这才记住,除了出门,回家也是要用到雨具的。

从那时到现在,过去了整整34年。今天我和母亲,被漫漫的江南路阻隔。/

多年来我似乎一直在寻找一把桔黄色的纸伞。如果今天商店里还有那种伞出售,我一定立即就去买来,然后选择一个雨天,撑着它,回去探望我那衰老的母亲。

[整体阅读]

1、本文“借物抒情”,所借之物是什么?围绕着所借之物,联想到几个材料?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具。3个。小学时戴箬笠上学;二年级时撑布伞过桥;高中时母亲让我带雨伞以便于回家。 2联想材料分别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送我上学时的欢快;听了母亲的话的宽慰;母亲让我带雨伞以便于回家的温暖。

[微观阅读]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通过对有雨具的三段往事的回忆,抒发了对母亲伴我成长的感激,以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怎样理解文题”雨具”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由雨触景生情引出了三段雨具的回忆。雨具是指小时候的三把伞,它象征着我成长中的三件往事,也是本文的线索。

3、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出在结构上首尾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 总分总,首尾呼应

4、文中”我在田野上走着,像一枚小小的图钉在桌面上缓缓移动”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斜风细雨的田野上撑伞走的情状,表现了我的纤小和欢快。

[练习一]《心中的芦苇》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a(摇撼摇动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可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写下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①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王的不归路,他抽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是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b(消失弥散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编织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直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人是孱弱②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瘦弱,软弱。】

1 2填在下面“a”﹑“

a

3 ?

?

4 【注:①荆轲:战国末刺客。因刺秦王赢政未遂被杀。②孱(chán)弱:、给文中加点字注音。?瘠土( ) ?涟漪( ) 、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b”两处。 处: b处: 、从文中找出与第⑤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5、请简要概括第⑥段的内容 。

6、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ji lián yī 6. a处:摇曳 b处:弥散7.(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8.(1)这句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2分;如答到芦苇的生存环境、淡泊、独立、自由、坚强(句子中有这些词)等切合题意的要点语言通顺的可酌情给分)(2)这句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因为有有思想,精神上又是无比坚韧的(2分;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这一句回答也给分)

9.“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感悟(认识、理解等)。

10.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作者借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因为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3分;能联系选文回答,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练习二】 让父亲不再辛酸

父亲,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个英雄,我们敬仰过他,也崇拜过他。但随着岁月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时,却很少有人计算过这位英雄在我们的成长中作出多少牺牲。我们不知道父亲脊背何时开始不再挺拔,不知道父亲为何低下他那颗饱经沧桑的头,更不知道眼角的泪珠为何爬上父亲那满是皱纹的脸?

直到读了胡德斌的微型小说《父亲》后,我才明白了那么多的“不知道”,原来父亲在用他的沧桑让我们体味爱的深沉,亲情的炽热,让我们感受世界的风风雨雨和千沟万壑。《父亲》讲述的是一个被儿子嫌弃的老父亲迫于生计的无奈在街上做起了油果生意。一天他遇上了一个为毕业作品犯愁的女孩,他就以让女孩买下他的全部油果作为答应女孩为他画像的条件。两个月后当他在美术馆里看到那幅画着他并署名“父亲’’的画时,他深感内疚,也感动得老泪纵横。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蹲 在美术馆前手里捏着皱巴巴的钱说是要给“-女儿,”的。老人之所以如此感动,我想是因为当“父亲’’这个称谓离他越来越远时,却是一个陌生的女孩让他寻回了那失落的父爱。在他看到画并吃力地读出画题后,“他痛苦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这或许就是情感表达的极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老人却用那“浑浊的老泪’’表达一位风烛残年父亲的伤痛。他和儿子也曾其乐融融,而如今却渐行渐远。或许更多的是表达对一个陌生女孩让他重新找回作为父亲的欣慰的感激。不管这泪是为什么而流,但这样一个父亲的眼泪,一个男人的眼泪,足以让我们深思。

《父亲》中的“父亲’’是苍老而落寞的。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这样的父亲,在风雨的侵蚀中日渐苍老,在爱的失落中日渐落寞。父亲作为一个男人,用他的脊梁肩负着妻儿所有的重托,生活的重荷不允许他们倒下,只能为一个千金重的“爱,,字奋斗、拼搏,直至流尽他身上最后一滴血。在我们成长的同时,父亲也在逐渐苍老。我们延续了父亲的生命,却残酷地挥霍了他的青春。我们常认为父亲是最高大、最坚强的男人也会脆弱。更甚的是,当有的人发现父亲那被生活压弯了 的脊梁再也无法承受他成长的重量时,他就冷落了父亲,甚至抛弃了父亲。

在南京大家宣传板上张贴一封“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曾轰动一时,而刊登于《经济日报》的农民父亲来信《儿子在大学怎没学到良心》更是震撼人心。同样辛酸的父亲声泪俱下的倾诉无不让人为之动容。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换来的却是孩子在外的灯红酒绿,父亲的泪与汗换来的是孩子的奢与骗。这样的做法算不算是对父爱的一种挥霍和践踏呢?羊尚有跪乳之恩,鸦且有反哺之义。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让我们都来呼吁:让父亲不再辛酸。

1、给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①皱纹( ) ②侵蚀( )

2、整体感知。本文以“让父亲不再辛酸”为题,“辛酸”的本义是辛辣和味酸,本文是指

————————————————————————一— (2分)

3“老父亲”在美术馆看到女孩为他画的并署名为“父亲”的画时为什么“老泪纵横”?(2)

4、文章结尾作者向人们呼吁“让父亲不再辛酸”,为什么?(3分)

5、本文表现的主题是 —— ,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 —— 。(2分)

6、右图是中国美术馆于2005年11月26日在北京展出的 著名画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

中立的油画《父亲》,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欣赏这幅油画,说说它的感人之处。(4分)

1zhòu shí 2 受到冷落.得不到关注与关爱。

3对女孩让他重新寻回了那失落的父爱.找回了作为父亲的欣慰的感激。

4父亲在风雨的侵蚀中日渐苍老,在爱的失落中日渐落寞,呼吁人们给父亲更多的关注与关

爱。

5关爱父亲 议论

6说明了他生活的贫困。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农民形象。他幼黑的脸,深深的纹,

粗糙的手.显示他辛勤劳苦的一生;他慈祥的面容,挺直的鼻粱,厚厚的嘴唇,透露出他的

善良和质朴;他缠裹的白色头巾.手捧的粗瓷大碗及碗中的稀饭.又说明了他生活的贫困。

第三节 哲理散文的的阅读

哲理散文特点: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

借事借物说理,强调“寓理于事物”,带有“寓言”的特点。

满枝,显出一种青

轻轻摇曳着。

缠绕着刚刚绽开的

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

感到他们原来就是浑

例文:《枯枝与鲜花》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然一起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条的风。我也看过

1 2意?

3鲜花的生命现象

1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通过“枯枝与鲜花”的特征分析,你认为“枯枝与鲜花”各有何寓、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枯枝把身躯借给牵牛花,牵牛花把鲜艳的花簪上枯树头顶,结果他们复活了,和谐地美

丽地生活在一起。2富有经验的年长者,富有活力和美丽的年轻人3人生只有彼此依赖、

水的细流。

曲背。

丑的,我从来没

宽容、帮助、合作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实现生命价值。(言之有理就好)①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②那里有黢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③据说还有别的:身材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④有一天,细流遇到攻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树根邻居,像你这么 有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

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掌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

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⑤卑贱的树根说: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

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

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

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

看看我的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⑥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做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⑦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所说的延

伸部分。

⑧天哪!他看到了什么呀。

分外美丽。

1 (1)

(2)

2

3 ⑨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⑩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⑾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第②段有两个比喻句,它们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本体: 喻体: 本体: 喻体: 、第④段,细流遇到攻魂树根,它的态度如何? 、第⑦段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是怎么回事?(可结合后文回答)

4、填入第⑾段横线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哪,这怎么可能呢?b、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c、天哪,难道是我错了?d、看来,树根是个诚实的人哪!??

5、本文通过树根和细流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怎样深刻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本体 植物根 喻体 绳索 , 本体 地下水的细流 喻体 亚麻纤维

2 瞧不起 讥笑挖苦 3地下水的细流往低处流,慢慢汇集,到达地表,成为水渠。

4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b]

5通过细流和树根的对话以及细流最后的醒悟,揭示了像玫瑰根一样甘愿付出、

默默奉献的人的高尚和伟大。

①一颗珍珠!

②它原来就是一粒砂,你是知道的。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进入蚌

壳里,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苦痛,你可以想象,一片灰尘

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着一种如何的感觉。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

出,也不会被消灭,它钉住在蚌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

唇,它的肌肉,磨它,舔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以唾液洗它,浸它,润滑它。大海的时间

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它变成了圆润,

坚硬,半透明,反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③哦,一颗珍珠完成了。

④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变色泽的珍珠了!

⑤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保有它自己的砂的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而美

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

⑥但它已有了永久的价值了!

⑦请你记取:从一粒砂到一粒珍珠的过程。

⑧可是你也会这样想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

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而却于无意中给了它以变成

珍珠的机缘了。

⑨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造一颗珍珠,它根本没有发现自己惊人的天

才,也并非愿意和苦痛做伴,它坚执的生命却疑心想排除苦痛,排除给它以不安的刺激的砂

粒,然而在斗争过程中,它却连自己都难以置信,一颗世界罕见的珍珠已由它完成了!

⑩采珠的人将珠取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蚌虽死,心却是得到安慰了。

⑾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水中,许多蚌因世界给它们衰老而

腐烂的肉,而完成珍珠的蚌却是不多。

⑿于是我想起你来了。

⒀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嘴唇坚执地尝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

恒的光泽。

⒁??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和生命的真实。

1文,说说蚌改

2 3些安慰?

4的关系?

1价值由不值

2 、第2段中有一个画横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结合上下变了什么? 、第12段中的你指谁?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第10段中写出了蚌虽死,心却是得到安慰了。请说说蚌得到了哪、结合第14段,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怎样外形由有棱角、坚硬变成圆润光滑,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自身一钱的一粒砂变成了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有永久的价值。 指读者。内容上把物与人紧紧联系起来,结构上承上启下。

3孕育了一颗具有永恒价值的珍珠。同时精神上获得满足和慰藉

4一个人只有在具有困难,磨难的环境中,才能磨练自己,让自己努力走下去。

像扔进水中的石

(举例:在一次xx考试中考得不好,但没有气馁而是重拾了信心) 第四节 议论散文的阅读 (例题)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马德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头,先贤甚至什么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

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真是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

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

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

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

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

赏霓虹,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

自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本

质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真切,

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

味。

所以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着这个

沉重的布囊,装得越多,牵累得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

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

人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选自2007年6月19日《杂文报》)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道理是什么?

2、第四段“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

恼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十段“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这是什么原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十

一、二段作者用“活得糊涂”和“活得清醒”来阐释对幸福和烦恼的认识,并说“人

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最后“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读了本文,

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____________ ___

[练习二] 渔夫的太阳

还要从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一个去海岛度假的富翁劝诫一位同在海边晒大阳的渔

夫去多打些鱼,这样能慢慢地买一条大船,再努力攒上一大笔钱,然后就可以在海边悠闲地

晒大阳了。可渔夫却反问富翁:我已经在晒太阳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有一段时间,我身心俱疲,无力调适心中的挫败感。我不断给自己加压,希望生活能过

得好一点,可总是没有达到既定目标,以致一时之间心情很糟糕。这时,我从朋友那里听来

了这个故事,当时我也觉得很有些意思,想想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个快乐的渔夫的,但很快又

发现似乎有些不大甘心,可又拿不出更好的理由驳倒它。

终于可以放松一些了,我居然怀念起玩儿命工作、熬夜学习的日子来了,虽然辛苦,可

它是发光的,像是在燃烧自己一样,是另人寻味的。可平淡的日子呢,很快就失去新鲜感,

日复一日,虽然很悠闲,但留不下任何亮点和痕迹,就像我从来没有过这一天,而它就悄无

声息地流去了。

当清闲得能感觉到分分秒秒从指间流过时,我害怕起来:这样下去,我的明天在哪里呢?

渔夫的话又在耳边了,他真的是在无忧无虑地晒太阳吗?今天他不用担心饿肚子,可下一

顿的口粮呢?也许明天海上就是惊涛骇浪,一个浪头也许就能把他的小船打翻,令他葬身海

底,再也看不到初升的太阳了。这样想来,顿时觉得渔夫并不幸福,因为他不能掌控自己的

命运。而富翁自然惬意得多,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晒不晒太阳。

细细想来,既然渔夫的思想能为那么多人所接受,也自有他的道理,我认为究其根本,

可能还是大多数人的内心会有想松懈下来的意识,渔夫的话正好是一个很堂皇的理由,使我

们就此停止抑或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甘愿庸碌平凡地消磨一生。

多少个年少时有过绚丽愿景的人,随着时光流走,韶华渐褪而成了“渔夫”,当年的希冀

已成了今日的唏嘘。因了这些论调而从此湮没在俗世红尘里,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是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理想的人,缺少的只是能将理想实现的人。在我们拥有黄金

岁月时,一定不要因难就易,随意放纵自己,一旦松懈,随波逐流,命运就不知在何方了。

多一点危机感,生活就会多一份从容,你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晒太阳,相比于渔夫,这更是一种大幸福、大快意了。

(选自《当你害怕时一定要面对》,作者林之)

1、开篇“从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有什么作用? ___

2、请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反映“我”对“渔夫的思想”的看法变化的词语。(每框限填2

个字)(4分)

赞同—----—> —----—>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多少个年少时有过绚丽愿景的人,随着时光流走,韶华渐褪而成了“渔夫”,当年的希冀

已成了今日的唏嘘。

4、在文末画线句子中,作者用“更”字有什么含义? _

5、渔夫的故事的确曾让身心俱疲的作者得到了放松和调整,你怎么看待这个事实呢?请联系

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答案:

1、要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福时,你的一切

3意思对即可。

4幸福的。只是,

思对即可。

5要淡泊名利,抛

6边的每一个人把

、 幸福相对于烦恼而言只是相对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感到幸、都将充满了幸福,否则只能与烦恼打一辈子交道。评分:共4分。、只是因为他们把幸福看得太狭隘了。正如作者所说“其实,谁都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首先要把心态放平,欲望不要过高,要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弃烦恼,享受幸福。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俗话说:想开常快,知足常乐。幸福就是享受生活,善待身快乐带给别人,自己才幸福。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练习二] 春 晖

黄维梁

下午这样的阳光,实在舒服。我脑海响起了意大利的民歌《可爱的阳光》,真想找到一

片青草地。停下汽车,赤足踏青,让金光洒遍一身。我旋下了汽车的窗子,风进来了,和而

不疾,温度正好,是摄氏20余度吧。要是在海滩,海水一定也可亲,大概是夏威夷那样的

恒温——恒常不变的温暖,或者说凉快。

阳光是浑融的一大片,弥漫了大地,树木的绿色镶了金边,立体公路桥成为希腊一样黄

金闪烁的建筑。我随手按掣,汽车的音响播出来的,就那么巧,是史特劳斯的《春之声》。

我照着旋律哼起来,右手在方向盘上打着拍子。我忘了正在开汽车,汽车好像左摇右摆了一

下。路上旁边行车线的一辆汽车,和我的车并肩走了一会儿,然后略为加速超过了。驾驶者

好像对我使了眼色。是位年轻的女士,开着宝马,火红色的。我得小心开车呀!

我真的感到高兴,因为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虽然是小事。完成了责任的那种快慰使我

终于决定来探望父亲。是周末的下午,应该是休息的时候,然而,有多少应该要休憩的时光,

都把自己锁在书斋。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自困于金锁。毛姆笔下的人物,自锁于人性。我

自困于书之斋书之锁。像薛西佛斯.推了石头上山石头又滚下来,又推上山又滚下来,像他,

案牍书刊文稿清了叉堆起来清了又堆起来。劝君惜取“壮”年时。然而,壮年是难以壮士断

臂、难以拒绝成就事业、难以息交绝游的悲壮岁月。终于,我决定向自己请假,别书斋,去

探望父亲。好几天没去看他了。

瘦,动作迟钝。往往这刻钟可以走动,下一刻就举步艰难。a有时候头晕、心闷、肚子

痛。患了多年的帕金森病的老人家,就是这个样子。b除非中年即殁,很多人都要这样经历

生命的秋天和冬天。头发枯干如深秋疏落的芦苇,脸部瘦瘪如寒冬光秃起皱的树干。c而难

以打发的时光啊,恍如冬夜阴冷的长巷。而人多半都如此。老人的现在,就是我的将来。d

那是逃不了的,正如纷纭错综复杂的种种问题,我要面对,要解决,人人都要面对,要解决,

是逃不了的。

人生下来就要注定面对种种问题。例如,古人要学会捕鱼,而我们要学会不吃被污染的

鱼。例如,古人要学会把事物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而我们要学会不被波涛汹涌的印刷品墨

浪淹滋。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未能发现一条解决所有问题的公式。汤因

比的“挑战回应”说,只说明世间挑战千万,而我们穷于回应,我们的回应,鞠躬尽瘁而后

已。人从混沌中来,最后回到混沌中去。混沌,如冬之茫茫冷雪,如冬之暗暗长夜。

我和父亲闲话家常。他牙齿不全,对我带来的鱼片粥却吃得啧啧称美。父亲写得一手好

字,我说:“你的书法,我始终赶不上。”老人家笑了。父亲问,用细小的声音:“你最近出

了新书吗?”不知道在我将来七老八十的时候,我的女儿和儿子会不会也来看看赢弱的父亲。

我告辞了,父亲在一院子的阳光中看报纸。他的眼力和脑力仍然很管用。不知道阳光是

什么时候洒进来的。我开车走了。《可爱的阳光》,今年春天好像就以这样的阳光,击退了寒

冷,兴高采烈地来了。公路两旁的树,添了新绿。“池塘生春草”,这儿没有池塘,但我却听

到春草呱呱茁壮成长的声音,真是《春之声》。我这时看不到纷纭复杂的问题,眼前不是冬

夜的长巷,而是春日阳光的开豁公路。一群儿童列队而走,蹦跳着,衣服在阳光中鲜红嫩绿。

我旋下窗子,扭大了《春之声》的音量,我和万物,欣欣然在风和阳光之中。

1、本文题目《春晖》语义双关,表面上指 _____ ,实际上指 _____ ,由此让人

联想到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相关两句诗 、 与此

手法相同。

2、下面这句话应填人原文何处?( )

“三十年后,我可能也是这个样子。”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结尾一段“我这时看不到纷纭复杂的问题,眼前不是冬夜的长巷,而是春日阳光的开豁

公路。”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a都是为表达自

b声》的欣赏,开

染自己高兴愉

c岁月。”此句意为

息交绝游,抱 、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第一自然段从内心感觉的角度描述,“舒服的阳光,和而不疾的风”,己高兴愉悦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关于浑融的阳光,镶金的绿树,闪烁的建筑,对《春之车打拍子,火红的宝马等描写,从视觉、听觉、行动上进一步烘托渲悦的心情,完成责任的快感。 .“壮年是难以壮士断臂、难以拒绝成就事业、难以息交绝游的悲壮人到中年,于上赡养父母,于下抚育子女,于己还得成就事业,只好

心守一了。

d.结尾在结构上呼应篇首,依然是《可爱的阳光》,依然是鲜红嫩绿,依然听到《春之

声》,探望父亲后高兴快慰的心情,如沐春风,如浴阳光。

e.为人子不忘父母养育之情,百忙中前去探望,全篇饱含深情,娓娓动人,揭示了深

刻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二)答案:

1、(3分)引出下文,激发阅读兴趣,明确讨论话题。(各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动摇(犹豫) 否定(反对)(各2分,意思对即可)

3、(4分)很多人年轻时有着远大理想,但随着岁月流逝,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庸庸碌碌,

最终一事无成,徒留感伤慨叹。(意思对即可)

4、(4分)因为在作者看来,渔夫的幸福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消极的生活态度,只有在经历了

艰苦奋斗后获得的充实与从容才是真正的幸福、最大的快慰。(2分)用“更”突出强调了自

己的观点(2分)。(意思对即可)

5、(5分)示例: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悲伤失望时不妨用“渔夫的思想”自我安慰,调

整身心。但暂时的放松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奋进,决不能贪图安逸止步不前。(观点明确,2

分;言之有理,表达顺畅,3分)

(三)答案:

1、(4分,每空1分) 春天的太阳 父母的恩惠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3分) b

3、(5分)人生要面对种种问题,纷纭复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不是冷淡孤寂,而是和谐、融洽、坦诚,充满阳光。

4、(6分)( ce )

第三篇:借景抒情的散文阅读 (2000字)

绝 唱 (17分)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⑦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 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

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8.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亭亭:

19.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

20.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21.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

22.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2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18.答案示例: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2分)

19.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20.(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

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评分:4分。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21.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

22.答案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23.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炊烟

赵丰

( l )许久,没有见过乡下的欢烟了,不免有些思念。

( 2 )乡下不会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好就缺乏生气。清晨,东方显出鱼肚白,鸟儿从窝里飞出,露珠在庄稼的叶子或草尖颇动,欢烟散淡在一座座老及的上空,拥抢那乳白色的展雾。农人们扛着锄、吹着牛走出村庄,伴看鸡鸣、构吠、虫啼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正午的阳光下,炊烟似有似无,农人顶着阳光回村庄,一埃缕淡淡的炊烟牵动着他们的饥肠。“老婆晌午给咱做啥好吃的?干面?搅团?有没有油

波辣子?”这时,炊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渴望。黄昏,在玫瑰色晚霞的映衬下,炊烟有了色彩,牧歌晚唱,牛羊欢叫,鸟儿归粱,农人们荷锄而归。

( 3 )土墙、木门、青瓦、杨树、炊烟。那时如果在村子里,我的目光里就呈现出这么几样东西。把这些东西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记忆中乡村的影像。如果远离村子,就只剩下炊烟了。我在孤坐,仰躺,眺望炊烟和风的游戏。炊烟离开烟囱后,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欢烟在哪儿落脚,这是我所挂念的。我不知道诗人、画家、音乐家之类的艺术家的灵感从何而来,我一直疑心陶渊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乡歼生活,不然《 桃花源记》 为何没有描写炊烟的诗句?缺失了炊烟的桃花源,该是何等的落寞。

( 4 )炊烟在城市是一种污染,在乡下却成为一种风景。城市的风景虽然时于现代人类有着巨大的诱惑,但城市给人类以现代生活享受的同时又有着诸多的弊端,噪音、污染、交通拥挤、人情淡漠„ „ 让城里人厌烦和无奈。无怪乎在乡村生活得久了的人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他们嗅〃 质了鸡鸭畜禽的尿尿味,听惯了牛羊虫鸟的鸣叫声,看惯了村舍炊烟的缭绕,两只脚板走在泥土上才觉得绪实和舒适。 ( 5 )炊烟标志着平民意识。起码,它带给我是淡泊的心境,还有远古的想像。原始人发明了火,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文明”却滞留在了乡下。城里人早已开始用电取暖,做饭。液化气和煤气虽然也产生火,只是没有炊烟。乡野庄稼收获之后的桔杆、枯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成为生活在乡野之人烧火的原料。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炊烟在乡好仍然继续充当着风景的角色。既然这样,乡下人对炊烟的感情还会旷日持久。( 6 )留恋着乡野炊烟的人,自然无法摆脱禁锢在身上的平民意识。如今,我生活在小城,眼中迷失了炊烟的影子,偶尔会感到失魂落魄。到了假日,我会兴致勃勃地去乡下欣赏炊烟的景致,清洗被站污了的灵魂。这种感情,既有对曾经被炊烟弥漫过的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有一种对返攻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

( 7 )我知道,留恋着乡下的欢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选自《 长安》 2008 年第4 期,有侧改) 7 .作者在第(3)段中为什么提到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 3 分)

8 .本文主要是写乡下的炊烟,为什么在第(4)段中还要写城里人的生活?( 3 分)9 .作者为什么说“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 3 分) 10 .在第(2 )段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清晨、正午、黄昏三幅优美的画面,请选择其中一幅,从描写内容及表达作用两方面作简明的赏析。(4 分)

7 . ( 3 分)作者提到《 桃花源记》 是为了强调炊烟是乡村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炊烟,乡村才会有生气。(意思对即可)

8 . ( 3 分)通过写城里人的厌烦和无奈,衬托乡村生活的踏实和舒适,表达作者对炊烟和自然淳朴生活的喜爱。(意思对即可)

9 . ( 3 分)因为作者对乡下炊烟的留恋,就是对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是对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意思对即可)

10 . ( 4 分)答案要点:紧扣景物描写或人物活动进行赏析,突出炊烟给乡野带来的生气,表现出作者对乡野生活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示例:作者通过对清晨飞鸟、露珠、炊烟、晨雾以及农人开始劳作时情景的描写,展现了一幅优美恬静、充满生机、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悄。

老 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 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

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1) →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3) →站在老屋门口

11、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10、(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11、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12、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13、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14、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夏 夜

① 夏夜很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来到大地的脚步声。

② 轻轻地,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下冥思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沉默着。或许是在回忆人生路上曾经的风风雨雨,或许是在遐思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夏夜,像一条无形的路似的,最终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

③ 而无边的黑暗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就退去了,月光成了今夜唯一的客人。她随手携带的礼物,除了一个夏夜的安谧、平安、祥和之外,就是世界在安谧之外星星点点所发出的声音。事实上,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音都是安静的。在月光温柔的怀里,远处小溪流淌的声音,阵阵蛙声,还有河边浣衣女子的歌谣声,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安宁的一个微小分子。

④ 隐隐地,从谁家的院子里传来了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一句话,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的存在。

⑤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宽手巴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给我讲着小故事。我听着听着,往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而母亲,总是不时地从家中的洋芋窖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牙给我。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偶尔她也会哼唱起儿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地美!多年之后,母亲唱的儿歌,仍在冥冥中感动着我,温暖着我,也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鱼龙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⑥ 长大一些,我就不是如此地听话了。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我们一起跑到村边的柴垛前,玩起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比如跑电、斗鸡、捉迷藏„„

⑦ 再后来,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星空给我的,不只是辽阔、干净,更多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开阔。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每当我一个人注视着星空的时候,我的心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⑧ 世界是和平的,人间原本也是安静的,无数的夏夜就是和平安静的一部分。那辽阔天际上布满的星星,像神写下的文字,逼迫着你用一生的长度去慢慢地阅读和体味。而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上,其实也只是沉默世界中极其微小的一分子,我们默默地来了,又默默地走了,悄无声息,像一个又一个夏夜,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⑨ 但当你在将来的某一天偶尔回头一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句很美很纯的诗吗? (作者 叶梓 有改动)

13、阅读第①—⑥段,说说作者围绕“夏夜”写了哪些内容?(2分)

14、第⑤段对“夏夜乘凉”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2分)

15、文章结尾说:“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句很美很纯的

诗吗?”你怎样理解作者对“夏夜”的思考和认识?(不超过120字)(5分)

13.①月光的轻盈、柔美、羞涩。②村庄的宁静、深沉、祥和。③声音的轻微、

灵性、悦耳。④父母的慈祥、疼爱、勤劳。⑤游戏的欢快、有趣、尽兴。(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2分)

14.示例:如“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

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一句,该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传神的写出了夏夜的静谧曼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举例恰当1分;分析准确合理1分,共2分)

15.共5分;①交代作者的思考和认识,2分;②谈自己的看法2分;③语言表达1分。

塞外的春天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荚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阅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①选自《深山书简》,有删节。作奢栗容若,原籍河北行唐,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移居台湾。

20.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

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21.第⑥段中“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怕听嘎嘎的雁声。(3分)

22.仔细晶读文章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结合全文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答案示例:百鸟报春图 黄河开冻图 百花闹春图 时间(评分:4分。每空1分)

20.(1)参考答案:“轻浮”写出了柳絮轻盈飘逸的情状;“滥造”突出了榆钱数量之多(评 分:2分。每词1分)

(2)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动物的活动描写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情 趣。(评分3分。修辞1分,表达效果2分)

21.参考答案:因为“我”听到大雁嘎嘎的叫声,就会由大雁的“有去有还”,想到“我”却远离家乡,有去无还。(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22.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叶落归根的思想感情。(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第四篇:抒情类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2013福建卷)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⑾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⑿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⒀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⒁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⒂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⒃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⒄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1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14.“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2013四川卷)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 2 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6.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

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6分)

三、(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①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壮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3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注:①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 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第五篇:写景抒情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写景状物散文&写人叙事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

一、赏析题(句子+妙词)

(一)句子赏析

1.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动作、心理、语言、神态描写、环境描写) 2.效果词(通常情况生动形象) 3.人、景、物的特征(由表及里) 4.情感

(二)加点词语赏析

(判定词性+生物形象+特征+情感)

1、判定手法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描写手法(动作、心理、语言、神态描写、环境描写)

2、效果词(通常情况生动形象)

3、主体+特点(由表及里)

4、情感(结合对主旨的表现)

二、概括景物特点题目 筛选信息题+特征(由表及里) 1.文中找答案

2.分点答题

3.全面

三、作用题

(一)语段作用题

(主体+特点+表达了情感+对主旨的表现力)

内容: 1.写了什么

2.对主旨和主体的表现力(衬托了……) 3.作者情感 结构:

开头:

1、总领全文

2 、为下文写…… 做铺垫 中间:

1、为下文写…… 做铺垫

2、承上启下(过渡) 结尾:

1、总结全文

2、首尾呼应

3、升华主题

(二)标题作用 内容:

1.交代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体征 3.情感 形式:

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标题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结构:

1.点明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与下文第几段相呼应

(四)情感分析题 一般是关于情感的变化 1.从文中找原词

2.语意不要遗漏(全面)

上一篇:生日感谢朋友的话语下一篇:暑期三下乡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