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的风景抒情散文

2024-04-14

下山的风景抒情散文(共13篇)

篇1:下山的风景抒情散文

下山的风景抒情散文

很多人喜欢爬山,却不喜欢下山,因为上山虽然艰辛,但是登高望远,胸怀开阔,越往上走,风景永远是最好。下山就不一样了,在风景最好的时候,面临舍弃的选择,把最美的风景留在最高峰,当越往下走,越趋于平常,心中少了那份热情和激动。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收获了最好的风景,心情愉悦,容易忘记自己的方向。

其实,真正懂得爬山的人,知道最难是下山,关键是要走好下山的路。因为下山时的路更显陡峭,往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注意安全,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摔跟头。所以,尽管山路陡峭,但是需要步履更加的稳健。下山如此,为人做官亦是如此。放眼看来,许多身居要职的官员晚节不保,名利双失,往往就是没有在最后的时刻坚守原则。

汉武帝时,出身于洛阳商人家庭的桑弘羊,对理财、经商一类的经济事宜特别在行,又由于汉武帝时期打了几十年的仗造成财政匮乏,所以在桑弘羊39岁那年,被汉武帝任命为大农丞。这是个为朝廷管理财政的重要职位,桑弘羊在他任职的5年期间,完成了著名的“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工作。以后,汉武帝又把他提升为治粟都尉和代理大司农,在此期间他做了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具体工作。

桑弘羊卓有成效的理财,为朝廷对外战争提供了大量战争费用,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汉武帝去世前,虽说下了“轮台罪已诏”,对他提出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未予采纳,但看在他过去为朝廷所作贡献的份上,仍把他与霍光、金是殚、上官桀、田千秋等人一道,以御史大夫身份共同辅佐年幼的昭帝。

但是,已经步入晚年的桑弘羊,仍然以朝廷的有功之臣自居。在他的`头脑中,“官尊者禄厚”,“父尊者子贵”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经常向朝廷提出一些要求,为其子弟谋求官位。当他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就对朝廷握有主要辅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怨恨至极,终于卷入了上官桀谋反的漩涡之中,最终遭杀身之祸。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本来,在汉武帝“轮台罪已诏”之后,政策已经从对外战争转向休养生息,桑弘羊从当时战争实行“轻重”政策的重臣地位而下降至霍光之下。在这个时候,桑弘羊本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朝廷中地位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到了朝廷决策圈中自己更应该洁身自好,以求保持晚节。可惜,年迈的桑弘羊在人生“下山”的途中,没有懂得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仍以过去的独尊地位自居,一不如意就走上了参与谋反的道路,终于酿成悲剧性的后果。

人生从出生到考学、工作直至退休,可以说是一直在“爬山”,努力读书考学,兢兢业业工作,谨慎小心办事。到临近事业顶峰时,对自己的人生便是一种考验,学会了欣赏下山的风景,懂得了舍弃,才会让人生充实而完满。

篇2:下山的风景抒情散文

庄下有几片林子,不知是植的还是野生的,总之的是,那儿使我们的村庄空气更为清新了,我们都便对这林子抱着些些许许的感激之情。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壮大起来的,连花甲的老人都说,这片存于了似乎上百年的林子兴许是跟着他们的祖父或是曾祖父而繁盛的。

可见这林子之年岁!

在村子十里开外,你便能感到有一缕淡淡的清风拂面而来,引你不自禁地往前行进。这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草木的香气像只纤细的玉手似的.,袅袅婷婷地牵引着你。从凸起的小土坡上往下看,绿幽幽的树不高,约有七八米开外。整个林子枝繁叶茂,绿荫片片。若是从土坡上下到林子中去,那空气便会把你袭取得如同上瘾了一般,让人拼命地吸气呼气,不舍得放过任何一点儿能润人心的甘霖......

可见这林子之风态!

再往前走,林子中间,是一汪小湖,湖水清清,四处都有花草。子规、喜鹊、獾、麂子和鹜,这些动物很珍惜,在这不受保护的山林中它们却是可见的。数方圆,只有这儿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所以,村庄里的人们若是散心,无一不来这儿。因为这里不仅的有蓝天绿树,蕴含生活情趣,更多拥有的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与大自然的美丽风物蕴含其中。

可见这林子之生机!

从幼时便深深恋着山林,直到成人,想必也是无法忘怀于心的吧。这山林的犹如沉鱼落雁的美,是相传在人口,镌刻在人心的,永久不变。

可见这林子之深刻!

篇3: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4:河的风景抒情散文

这是一条小河,不知它始于何处。或许只是某处冰川消融的一滴水,它的生命便有了源头。

最初,它缓缓地在地下潜行,在漫长的岁月中流浸过许多的根——白色的铃兰花,粉色的矢车菊,紫色的风信子……就这样走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它的头探出地面,成为了一股很小的细流,在两旁笔直青翠的树木间浅浅地前行。它的出现与存在开始不仅仅只有地下的根知道。但那时的它,是那样纤弱,你的小指就能阻断它——就是这样一条小河,开始了生命的历程。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树缝间洒下,亲吻着它柔滑的身体,清晨的第一缕微风从山林中穿过,轻抚着它闪光的肌肤。偶尔有树叶上晶亮的水珠跌落,溅起七彩的光。它凭借着这些慷慨的赠与每天长大一点点。它在森林中游走,倾听鸟兽之语,虫草之音;它从最年轻的白桦身旁绕过,躲在树下和白云嬉戏;它在高高低低的石头上跳跃,动人柔和地欢唱。如果是夏夜,它还会流淌斑斓璀璨的一河星辉。就这样,这条晶莹清亮的小河,一路向前。

它涓涓地流过山间,曾有过两只大而且漂亮的蝴蝶在它身旁谈恋爱,还有过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它以为这将是它一生不变的风景。但一个雷鸣电闪的暴风雨之夜,一切发生了改变:倾泻的暴雨让它第一次真正地壮大,它感到浑身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一股连自己也无法抑制的激动推着它向前,它第一次跑了起来。轰鸣的雷电不再令它心悸,闪过的霹雳不再令它害怕,撕裂黑暗的闪电照亮了前面的路,它呐喊着,渴望着,奔腾着,有力地裹挟起一路上遇到的枯枝树叶和泥沙在山间疾走着……

第二天,当熟悉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时,它已在原野上慢慢地游弋。它舒缓地伸展着自己的身躯,那么轻松,那么惬意,像大地上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宽广和自由,就像拥有了全世界。在这里,它还碰到了其他几条象它一样的小河,它们兴奋地汇聚在一起,合成一股大的水流,哗哗相互诉说着一路走来的故事,满怀希望地谈论着未来将遇见的风景还有大海……然后,它们又分开来,依依不舍但雄心万丈地走上自己的征途。

日出又日落,日落又日出,它一刻不停地前进。可是,走了很久很久,也没有任何大海的消息。眼前的这条小河,似乎已有了一些疲惫,而且,它开始变得有一些浑浊。它漫无目的地行走,遇到大山就默默地绕道,有了巨石就顺从地低头,它似乎已经没有了奔涌的冲动,也没有了锐利和激情。它几乎忘记了最初的梦想。

它只是在沉默和顺从的流动中一遍一遍地回想着那个暴风雨之夜,和那一夜浩大的奔流。那时它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有力,那样的无所畏惧,那样的势不可挡!它还想起了原野上那舒展的自由惬意和对未来的渴盼。可是现在,水底的水草错杂地缠绕,羁绊着它原本就不快的步伐,还有硬而尖锐的石头割着它的身体,让它感到一阵一阵撕心裂肺的痛。那些飘散了的梦想,已恍若隔世。它以为自己从此老去。

它不知道前面有个改变它一生的悬崖。它带着满身的伤痛和满心的疲惫艰难地向前。路越来越窄,一堆石头还有几段枯木挡住了它的路。它想,从缝隙中向下挤过去就好——可它没能过去。它只好在这里回旋着,回旋着,不断抬高身体,等待着从那几段最高的`横着的枯木上滑过去。它的身体越抬越高,随之也越来越宽,就在它的头探出那些枯木的瞬间,它看到了先前被挡住的风景——远山,还有远山后传说中的海洋。是的,海洋,它还在地底潜行时就听到的召唤。它的血液重新沸腾起来,它躁动地低吼,卷起一个又一个浪花。它要过去,从这里过去直到远山后的海洋!直到这时它才发现,它已站在高高的山巅,枯木的后面并没有路,除非它纵身跳下去!

它真的就奋力一纵,从悬崖边跃下,成了壮观的瀑布!它飞漱着冲刷着,溅起千万颗碎圆的水珠,它撞击着轰鸣着,直冲下来砸出一个深潭。以直立的姿态,它向全世界宣告它找到了希望的出口!它满怀着胜利的喜悦和顽强的斗志,踏上了新的征程。

它不要梦想再被任何东西阻挡!一路上它高歌猛进,一往无前!一路上它波涛滚滚,奔流不息!既然生而为一条河,那么流动才是生命的本质,奔腾才是生命的意义,大海才是生命的归宿!

虽然我们现在还看不到,但我们相信,这条最初的小河终将来到海边,一刻也不停留,它会欢笑着投入大海的怀抱。

篇5:故乡的一些风景抒情散文

我踏上了多年前常走的小道,它仍是那么曲折坎坷。小道两边簇拥着荆棘和灌木,光秃秃的枝条随风抖动着。我看到了那棵大槐树,它的根在小路中间冒出一截来,像是一条鼓起的血管。当年我曾被它绊倒过。我蹲下来,抚摸着那段树根,它已经被打磨得滑不溜手了。我看见槐树旁边的杨树,当初它比拇指粗不了多少,现在竟比碗口还要粗了,我看见年少的我曾刻在它身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正如今天的我,再也想不起当年的我坐在大槐树下,到底在想些什么,它也在遗忘吗?我再一次背靠槐树坐下来,一时间竟神思恍惚了,仿佛自己还是那个小小少年。真像做了一场大梦!

我听到大门吱呀一声如此耳熟,贴在门上褪色的年画也似曾相识。我走进去,往右看,那棵桃树叶子还未落尽,在冷风中打颤;往左看,葡萄架摇摇摇欲坠,葡萄藤却越过院墙,攀上一棵杨树;往下看,铺地青砖缝里,蒙上了一层绿膜;一条黑狗,正冲我狂吠,它已经不认识我了,可怜!我环视着四周,仿佛是第一次来这地方。

我来到早年我住的卧室,拼命嗅着它散发出的霉烂气息,像一条找到母亲的小狗。我拉开衣柜,几只老鼠吱吱尖叫着四散逃去,我想起幼时的我,曾经在寂静的暗夜里偷听它们窃窃私语。墙壁上有蜡烛熏黑的印迹,我打开抽屉,取出当初在闪闪烛光下写出的笔记,曾经以为最难忘、最深刻的经历、思想,在今天已经没有一点印象。我撬开离家时埋藏着一些自以为珍贵物件的地板砖,那些宝贝有的早已朽烂,有些虽然完好,却没了往日的光彩和美丽。时光啊,你偷走了我多少梦想和宝藏!

我又来到那条小河边,年少时常常在河边发呆,幻想着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如今我从精彩的世界逃回来,面对它却是一声无奈的叹息。那背着雨伞的少年郎呀,在细雨中骑着单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沿着小河飞驰。风掀起了他的长发,雨润湿了他的衣裳,他吹口哨,他大笑,他歌唱。美好的时光!这一切,如今都已经不在了。

篇6:高一抒情散文:山那边的风景

如果你硬要问我为什么喜欢这些瓶子,喜欢收集这些一文不值的瓶子,我只能说因为它是玻璃制的,是透明的,是无色的。说不上来特殊的原因,就是喜欢,或者说是心疼吧。很怕它们会碎,真的很怕。

还记得有一次因为妈妈丢掉了一个瓶子,我开始大吵大闹,他们都认为我发神经了,为了一个瓶子,值得吗?

我想说值得,很值得。

我总喜欢拿起瓶子放在眼前,然后透过玻璃看外面,感觉眼前的东西好干净,它们好像变远了,好像又变近了,我无法辨别出距离,目测的距离,只是觉得好神奇。

有时候心情不好,随便写个纸条扔进一个随便的空瓶子,一切都那么随性,而又顺理成章。然后自己好像被锁在瓶子里,透过一层玻璃来看这世界,只要我不想出来,我可以一直呆在瓶子里。不会有人来打搅,更不会有人能够伤害到我,对了,忘了说那玻璃呀其实是一层屏障,它会保护我。隔绝声音,很安静。

在里面,我以为声音的隔绝代表与世隔绝,然而我忘了视觉。光靠视觉的判断,我离世界还是那么近,我看着外面,只是有着一层玻璃的距离。

然而只是一层玻璃的距离,只要我不想去打破,他便始终是距离。

每次盯着瓶子,都觉得它们好干净,好清澈,想小时的眼睛,然后心里咯噔一声,须臾可以变得平静了,像是得到了安慰的孩子。

当阳光照射着它们时,那些反射像星星一样,只是没有星星那样遥远。

我不知道喜欢瓶子还需要多少理由,如果这些还不够,我只想说我就只是喜欢瓶子,义无反顾的喜欢瓶子。

篇7: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篇8:人生的风景这般美抒情散文

我曾以为暗黑夜里碎碎念的伤口,永远只能暗无天日地静静舔舐,却不想有一天也能在阳光下春暖花开地明媚。

一路走,一路走,在回忆里挣扎,只记得温习加固忧伤与苦痛,却忘记了即使凄风苦雨也自有一番风花雪月的美丽。

清晨,推门而入的阳光伏在脸颊轻轻地啃咬,痒痒的,耳边清脆的鸟鸣又开始啼唱新的乐章了,揉揉眼睛,伸伸懒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我想,即便是我,也没想到有一天可以这样悠闲自在地度日吧。

早晨,一个人在厨房里忙忙碌碌,油烟扑面、锅碗瓢盆交错的枯燥和烦扰,却在餐桌上一扫而光时得到最大的回报与满足。

午间,坐在家门口,任西瓜清凉的果肉和汁液缠绻在唇齿间,感受着夏日独特的风姿卓旧。

我曾经平淡过、疯狂过,热闹过、孤独过,开心过、伤心过,十五岁的我在亲情和升学选择里苍白地挣扎,十六岁的我延续十五岁的恨用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以求得报复的快感,十七岁迷失在爱情、亲情、友情里,浑浑噩噩,迷糊度日。不能否认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所以我的十八岁到来之前终于开始迎来了第一缕阳光。

去年夏天,我带着最后的遗憾来到了一座城市,在那里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和苦楚、人性的复杂与丑恶,也终于在离开之际给了自己一个放开和结束的理由,以及,那一句真心的祝你幸福。

那时候,辗转深圳的车窗里,我看到东莞的天空那么蓝,那么蓝,噙在眼睛里的泪花涌动着忧伤的`美丽。也是那时候,被司机叔叔丢到陌生的地方,在绝望与无助时爸爸找到我,他拉着我的行李箱走在身后,我才明白,有些东西并不是我没有,而是我忘记了回头。

我开始笨拙地接受、付出,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懂得了换位思考和尊重,懂得了得到就珍惜、失去就放下、想要就争取。

所有所有的一切,不论快乐抑或苦痛,在时光滚滚的尘埃里长眠地下,诞生出了美丽。

一路走来,寒暖唏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篇9:高一抒情散文:山那边的风景

或许,早春本就是一个让人多愁善感的时节,总会让人莫名地想起一些琐碎的情节,然后把它写下来。

——之梦

我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幻想我的未来,当走在大街上透过墨色的私家车的玻璃与趴在车窗前的一只泰迪犬四目相对时,我觉得未来的我应该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为什么,因为有寒暑假可以蹭。当走在另一条大街上看到马路对面洒满阳光的落地窗前一条美美的白色婚纱时,我觉得未来的我会是一位光荣的设计师,左手边是一杯冒着热气的清茶,右手在勾勒我的梦。

尽管有些梦想时常游离在嘴边,可总有那么一个始终扎根在心底,那儿有阳光雨露,春风滋养。只待某时,它绚然开放。

——之倦

我深信人的疲惫感是有一定周期性的,我的只不过是比常人长了那么一点点,否则还真没什么科学理论来解释我为什么在深度睡眠十几个小时后仍处于游离状态。

春困,秋乏,夏倦,冬眠。嗯,大概就是这样……

——之甜

我们总是会莫名地高兴,或者说极度地兴奋,看什么都特别顺眼,所以一开始同桌是非常难以接受我这种近乎精神分裂的性格,每天都会借各种理由接近班主任然后不着痕迹地岔开话题,宣告她要换同桌。但很显然,每次她都失败,所以不得不忍辱负重在我身边顽强地生存了一年零二十八天,然后我们就分班了,她就扑棱着翅膀呲牙咧嘴地走了。

——之涩

篇10:关于描写校园一角的风景抒情散文

今天我以文字的形式对高中母校进行描绘。在我大脑深处依旧停留了校园一角的映射。在这个记忆的校园里,校园的水是天真,校园的木是见证,校园的人是留恋。陪伴我们走过了雨季的华丽和低谷,走过了曾经幼稚的青春,但记忆不老的仍是校园荷塘的那一角。

依稀的记忆是染色剂,让我加深了校园荷塘的遐想,校园一角的荷塘是一张明镜,里面清晰的折射了我心中对它的热爱,躺在水中央的荷,给碧绿而平静的水面增添了一篇抒写水面的文章。包含待放的花蕾,在众多荷叶间吸引了观赏者的视线。在阳光沐浴下的荷叶显得更绿。几许露珠在叶间,在阳光的照射下增添了一丝旖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望着洁白无瑕的荷花,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古人风范走上了心头。

岸边随风摇曳的杨柳,成为了荷塘与岸的呼应,荷塘始终相信在一个成熟的季节里向它们招手,而我的希冀是能拥有一个成熟的季节可以观赏。六月的夏雨,潇潇洒洒的飘落,给校园的荷塘披上了上映的幕布,好让他们们在校园的一角里继续演绎它们的风景,好让我们在校园的青春在荷塘的陪伴下继续挥洒。杨柳在轻风细雨中摇曳婆娑。夏雨落在水中,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雨滴打落在了荷叶上,打在了水草上,打在了校园一角在最为亮丽的画卷上。三座石桥从荷叶间穿插而过,为荷塘的观赏修筑了便道,让我们更亲近荷叶的芬芳。桥上的桂花树是荷塘间不可缺少的演绎者,和荷花的芬芳相互拼比高下。

这是我对校园一角的特写,是对校园景象的最美留恋。荷花未曾凋谢,我们也将会离去。若有时间再次走到校园的那一角,风中的杨柳依旧为你招手,水间的荷花依旧为你开放,桥上的桂花依旧为你芬芳,未曾改变。着一处风景将会陪伴我们走过青春的美好,它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灵,为我们塑造了心灵的风景。

走过多少陌路,生活在校园一角的亮丽拉动了我们对校园时光的记忆,我现在的风华、美丽和快乐都记忆在校园一角的荷塘画面中。

篇11:读出抒情散文的“抒情味”

[关键词]抒情散文 悦读 题眼 线索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07

抒情散文是指那些因人、因事、因物感怀,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空灵飘逸见长,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文章。写作时常常借助意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感情,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依托。那么,初中生如何来“悦读”抒情散文呢?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首先应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中,通过对“白杨”进行“礼赞”,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如《绿》,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并不断升华,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生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第二幅是春花图,树上——树间——树下,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来到不同的地点,描绘不同的图景,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泉水隐入其中,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一闪而过,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膝下的爱女”,当“我”伸手欲揽时,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却悄悄跑近,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来到补山亭,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树木越茂盛,绿意就越浓,但泉影就越不可寻,而泉声却越发悦耳,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依山而上,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倾听鼎湖山的泉声,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富有音乐美,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蜜蜂赶来采蜜,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具有生命力、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紧紧靠拢的枝,片片向上的叶,光滑淡青色的皮,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篇12:你在看孤独的风景抒情散文

那天,你去了你如今所在城市的五所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你看着他们的样子,想着你的青春。你已经老了,初老和年纪无直接关系。这个城市是繁华的,夜如白昼、车水马龙、还有陌生。不像你的家乡,家乡没有大学、地方太小。家乡的学校不规定校服,因为没有。这里,衣服的标牌是繁多且耀眼。就如他们的外表、一派光鲜。

谁看了你一眼呢?额、是个小女孩,是的,她可爱,她不吝啬她的笑容。莞然一笑,春暖花开。还好,这个世界仍然有温暖,哪怕不及家乡。虽然你没回去。

我确定我看见你在看孤独的风景!有时候,你也用一些网络聊天工具。可是无论怎样,它们都透着一份寒冷或悲嘁。有那么一群人,当你看见他们的脸,你的心一阵颤动、、、你爱的人儿、你的哥们儿姐妹儿、家人。

我想我知道你特别的想回到他们的身边,可是谁能给你这个权力?噢,不可以、连你自己也不可以。我知道、我明白。一次次进化的“懂事”让我明白。风景里的嘴脸和眉眼,我能看见一些什么?只是徒有一个个人,如此近距离、清晰可见的人儿啊!为何我们不再是昔日的座中友、枕边人、闺中蜜?你在笑、是在哭麽?你在笑、是在哭麽?你活着、是活着麽?

我知道你想和他们聚一聚,是的,我也如此希望。只是希望败给了誓言的无力、梦想败给了承诺的虚空,那是你再也回不去的昨天。

你又在看,在看你孤独的风景。你呢喃着:孟婆汤让你头脑空白需要多久时间?你看见桥下河中船头的少男少女,此时如此: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同,生死共。

那么后来呢?你看见河岸石子路上疯狂嬉笑玩耍的少年。那么后来呢?

你的远方有座城,是热闹的城。你的童年、你的青春期、你的独家记忆统统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即使你走时狠狠的说:我再也不会回来了。可是,就说如今,多少的时光被你用来思念那城、那城的那些人、那城的那些人的那些故事与传说。只是你已回不去,但我一直为你祈愿:你会回的去!课桌、墙壁、记忆斑驳了.透露着你的无力。河水,流动着。如那愁思流往家乡。家乡的树还在?家乡的人可在?

噢、Ta们是该安好的吧!青春的友谊、青春的爱恋、还有那些浓浓学缘亲情。我们一起在那里哭过笑过、我们一起,大家。都会回家的吧其实,何以道清?道清我看见的你看见的风景?道清你在看的孤独的风景、人影交错的风景?他们和她们以及它们在你的脑海里。我也如你一般。

篇13:写景抒情散文--一路风景

车子行驶之中,最喜欢的就是看一路车窗外的好风好景。好风如水,柔和、清丽,让人感到爽心自怡。好景如画,诗情画意,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平素,习惯行走于树下。听树间蝉虫嘶鸣,看树下蚂蚁寻食。树冠如华盖般遮住蓝天。阳光像被拨乱的金子在叶间跳下来,投射出一片影影绰绰、斑驳陆离的影子。树的高大与威严,翁郁与苍翠。在我与蓝天白云之间形成另一种令人神驰心醉的景色。

今日,得以借助列车之高度,使自己攀升于飘飘之半空。那些平日里须仰头才看到的树的青颜俊貌,此刻毫无遮掩地在我面前呈现。杨柳依依,相拥相惜。片片硕大的杨树叶子在剪剪轻风中翻转出哗哗的乐章,和着阳光金色的音符,倾泻而下。依依的柳含情脉脉,沉醉在自然的交响乐中侧身聆听。细细的垂的长长的如大姑娘的辫子似的柳条顺势地来回飘荡着。不时有燕子的翼偶尔擦过柳的梢……

古人说:登高望远。站得高了,心界自然的也不一样。心在高处,看到的视界也宽阔多了。远处的树,于一片广袤的草坪上孤植,以蓝天白云为背景,意境悠远。或古朴苍劲、或婆娑伸展、或优雅大方、或仪态万千。那美,奔放、舒展、豪气、自由,尽显自然之本色。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宛如盘踞于林间的白蟒盘旋回转,蠕蠕而动。

速速前进中,它们却匆匆而退。不待我的心情为之而感动。车窗口,不时飘散进阵阵枣花的香气。抬眼望处,清幽的枣树跳跃着嫩黄色的光,蜜蜂在其间嘤嘤嗡嗡地酿着最香甜的枣花蜜。树间忽隐忽现的小茅屋煞是惹人向往。厚重的木板门前摆放着下地用的锄头、镂子。茅屋不远处的小树上,挂着一件废弃的旧衣服,想必是吓唬那些麻雀野鸦的。在此处居住,虽为看园,却很使人清心寡欲、怡情养神。

粉色,总是让人异常的迷恋、回味。当前面那一大片开着粉色花的罗布麻如花海般走进我的视线的时候,我兴奋的几乎跳起来。自从它们在我的童年里消失,至今我便再也没见过它们的身影。罗布麻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药材,属被子植物门夹竹桃科,其味微苦、性凉、具有降解血压血脂、消炎、延缓衰老等功效。可近年来,由于环境的不断改善,这种植物却在人类的进步中慢慢遁去,在我的记忆中逐渐消失。今日一见,颇有“两眼泪汪汪”之感。

景随车异,车向北走,大片大片的水稻田如一片汪洋的水域。水路交错,阡陌蜿蜒,天高水阔。下地的农民挽起裤腿,撅着屁股在地里插秧。唧唧喳喳的水鸟忽起忽落地在田间相嬉……

进入河北地带,天气变得阴暗起来。由于几日的连绵细雨使得水位上涨,淹没了低洼处的草坪。河面变得宽了,天也好像远了许多。两条相隔不远的河流已经漫作一片。其间半淹半露的水草如同一个个小小的岛屿,更增加了水的灵动感。雨后弥漫的雾气让河面变得神秘而飘渺。墨绿色的树在雨雾中浓成一团黑影,伫立在河的两畔。有渔民驾一叶扁舟,于烟雨缭绕处,轻轻地撒着鱼网。不知名的大鸟扑腾开白色的羽翅,优雅地划过天际,掠水而去……

河畔新翻的泥土散发着幽香的原始气息。茏葱的水沟蓄满长势旺盛的杂草,依附着曲径通幽的羊肠小路伸向远方。有路,沟亦变得灵动。有沟,路亦变得明朗。小路旁,牧羊人悠然地衔着烟斗,看羊群自由的穿梭于草丛之间。青黄相连的麦田、辛苦劳作的农民牵着牛犊在地头或坐或倚地休息着……好一幅完美的夏日田耕图。此情此景,让我怎么也无法让自己的精神与这飞速奔驰的客车相联系在一起。

随着车子的不断前进,对面的村庄徐徐而来。在一片绿树红花的掩映之中,村庄多了几分的诗意。村中道路宽阔,房屋整齐。鸡犬相闻,水鸭争鸣,如在画中。想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是异常的幸福无忧吧。鸡啼于晓而出,鸟至落巢而归。他们依旧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的生活方式。远离都市的喧器,静享生活的平淡。辛苦着、劳动着、享受着、幸福着。熙熙攘攘又为哪般?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坐在车中,忽然想起一句话,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管生活怎样的现实,至少我们还应该有一颗感受诗意的心。想以往曾经天南海北地发过誓,要游览西湖,漫游苏州。踏遍祖国的山水之地,览尽江山的如画之风。却终因如一只被牵线的风筝,为日常的琐事所羁绊,以至于走不出自己的领地,也未曾走出自己的心界。此次,时逢闷热的夏日,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地在车中赏一路的风景,精神异常的好。

中午抵京,万物已于一片朦胧的雨丝中模糊成一团绿雾飘然远去,而我的心却依然在那风景的陶醉中精骛八极,不能牵回。

上一篇:关于开展业务学习的报道下一篇:个面试经典问题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