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抒情散文

2024-04-25

城的抒情散文(精选8篇)

篇1:城的抒情散文

一座城的恩怨与爱恨是那么容易道尽的吗抒情散文

去年冬天,在一个写诗的群里看到了《日落天通苑》这个名字,关于天通苑这个话题他们还在群里争论了好久。恰逢当时刚来北京没多久,想着写一些关于北漂的东西,索性买来这本书借鉴下。

1. 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是缺少行动力而已。

说起来,这本书被我搁置了好久,从年初到年中,间隔的这六个月被我荒废了么?

也不算是。

我是抱有写这方面东西的想法,而且是一直存在于脑海中,从未忘记过。但我迟迟不肯动笔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实在没有自信写好这方面的题材,可惜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有一个臭毛病,明明是特别想做的事情,反而放在最后才去做。因为我觉得它很重要,那么我就不应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去写,在工作时间的间隙去做,而应该给自己一个特别舒适的空间,特别放松的状态,特别充裕的时间去完成这么一个神圣的工作。

所以,所以导致的结果是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动手去写,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别人的作品垂涎三尺,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但却是我一手造成的。

没有行动力的梦想,只能是纸上谈兵, 你编制的梦越美,醒来就越痛苦,所以不如现在就从美梦中醒过来吧~

2. 六篇代表性小说,却道不尽一座城的恩怨与爱恨。

初看书名,以为整本书是关于北漂的故事,但其实《日落天通苑》只是其中的一篇,相对来说比较出名。

如果仅凭这本书就想了解北漂群租房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不过至少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里面究竟细节如何还需要自己好好体悟。所以说呀,没有经历过北漂的,没有体验过错综复杂的群租房乱像,不足以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来。

第一遍阅读完,浮现出来的第一感觉:浅。总有一种错觉,这些文章是浮于表层的,没办法给人一种深刻的感受,所以也道不尽一座城市的恩怨与爱恨。

我怕是自己的阅读问题,跑到豆瓣下面看完了所有的短评和长书评(本身评价的人数不是很多),看到负面的评价是:流水账化,话术和人物背景塑造的简单粗暴,人设和情节虚了些……

而这句评价“文字游走之中并无若隐若无却真实存在的精神内核”,或许更能表达我读完的心情。

3.关于底层生活,关于北漂心酸,关于体制改革……你说的我都懂。

我在豆瓣底下看到了作者的一篇长长的书评,详细地解释了一些事情,捎带着把每篇小说的写作背景进行了阐述。在这篇书评里读出了作者的真诚,所以决定再读一遍。

很幸运的是,我跟作者算是老乡,而且是同一所大学,所以他算是我的大大大大师兄,因为这层关系,对这本小说并不讨厌,相反会推荐给他人。

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摘抄了一些觉得有意义的句子,其实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六篇中的哪篇文章,我能读出作者笔下的真诚,你说的我都懂。

《牛城往事》底层人的艰难求生存,还有那句“穷人不是不明理,只是在理面前没什么底气”,透过文字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无奈、心酸却又无能为力的感情。

《日落天通苑》里最后写道:

2012年秋天,我离开了天通苑。我摇下车窗,浏览高楼和人群,思念起国外留学的一个朋友,她站在机场安检处深情地望着我说:“到那边我肯定要想你们”,我说:“亲爱的,能走,就不要回来了”。

当初自己从群租房搬出来的时候,舍友跟我说“周儿,我舍不得你走”,可是我知道我一定会走的,群租房只是暂时的栖息地,等攒够足够的租金就会搬出去,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既然“能走”,那么我“一定不会回来的`”。

还有《十万白领》职场人的勾心斗角,《公务员之死》小城市人的保守与自傲,《最后的日子》里亲情的决裂,等等。

4.江湖上关于天通苑的传说很多,你有什么话要说?

在我的记忆深处,天通苑是一个很恐怖的存在,每天早高峰要排长长的队,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头,难以想象。大学同学曾住在那里,她说每天早晨都会有打架的现象发生,人太多难免会出现拥挤踩踏的事,矛盾就此激化。

一个月前,去天通苑的朋友家里吃饭,从地铁口出来,我看看了周围的楼宇,有一瞬间的恍悟,这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天通苑啊。想象中的应该是低矮的、陈旧的、拥挤的,但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排排高楼,和普通的小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跟着导航走到小区深处,望着那一个个窗口,我在想是不是里面也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书中所写的事情,黑x介,男女生活混乱,争吵、打架等。

到了朋友家里,我晃了晃迷糊的脑袋,从沉浸的思路中脱离开来,这只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小区,而这样的小区在偌大的北京城是很不起眼的一个,所以不用慌张不用匆忙,它道不尽一座城的恩怨与爱恨。

★ 恋上一座城

★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 一座城,一个人心情日记

★ 一座城,一朵女子,一份爱经典散文

★ 网络里的一座城作文

★ 爱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杂文随笔

★ 离开一座城,那是一座绝望的伤城

★ 梦境中的一座城作文500字

★ 城市生活美文:黄昏,恋上一座城

★ 感悟生命的散文随笔:九月的城

篇2:城的抒情散文

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或宽阔,或狭窄,或繁华,或冷清。爱上一座城,或许只为这城中的一处动人的风景,一段深刻的记忆;亦或许,为的,仅仅是这座城。

说起扬州,总会令人感慨它博大厚重的历史。25前的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修筑邗城,历经几度风云变幻,才有了今天风姿绰约、文脉绵长的扬州。

扬州,这是一座让人不忍辜负的城。

自早晨醒来,接受扬州的第一缕阳光,就注定要被这座城市感染。扬州一天的生活是从“皮包水”开始的。所谓“皮包水”,即扬州人每天的早点-------灌汤包子,这种包子皮薄汁多,有时甚至得用吸管把汤汁吸完后才能吃,所以有“皮包水”这形象的一说。

依稀记得,去年暑假,我去了一趟张家界,回扬州时已经很晚了,然而无论如何,我硬是四处找,硬着头皮找,只为那两三个灌汤包,现在想想不觉发笑,当初何以如此任性?后来,我似乎明白了。灌汤包并不是有多美味,张家界的食品口味也并不见得有多差,那腊肉不也很熏香吗?只因灌汤包是家乡的产物,是家乡的象征,它给了我一种归属感,让我足以重温家乡的味道,解我为期一周的淡淡乡愁。

如果吃包子觉着油腻了,不妨信步到富春茶社喝茶,这里融古典亭楼建筑艺术和现代化装饰于一体,点缀以雅致的假山、喷泉,红木、漆器桌椅古色古香,置身其中宴饮小酌,定觉心旷神怡。

“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简单七言,却道尽了瘦西湖的多姿多娇、曲折迤逦。不必说杜牧笔下玉人吹箫的二十四桥,也不必说婀娜秀丽的五亭桥,单是那玉立亭亭的晴云白塔就已令人流连忘返。据说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于是有了“一夜造塔”之说。一夜造塔,听上去虽觉荒谬,然而这种事情,我想也不必深究。如今,还是让人们伫立白塔之下,静静感受扬州人绝妙的造塔技术好了!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扬州自古重视文化娱乐,扬剧、扬州评话广为流传,扬州清曲更是一绝。扬州清曲一般以坐唱形式演出,细腻缠绵。不化妆,无说白,仅靠扣人心弦的音乐和感人肺腑的歌唱。清曲曲目丰富,郑板桥“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描绘的正是当年家家唱清曲的情形。一开始,我以为扬州清曲并不好唱,毕竟它在吐字发音运气行腔方面都很讲究,殊不知,扬州市歌《茉莉花》就源自扬州清曲中的一支鲜花调,而对于《茉莉花》,早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应邀参加过茉莉花的相关表演。这,算不算与扬州清曲的些许缘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还记得朱自清笔下那醉人的荷塘月色吗?只是斯人已逝。如今,你且走进朱自清故居,踏入院门的那一刻,也许,你就会明白,其实古人与今人并没有距离,书房里睹物思贤,你是否能看见他伏案笔耕的背影?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优秀散文:城的童话

我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城市,真的!当我打算描述她的时候,我竟不知从何入手。大美的面前,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或者说,任何语言都是无法再现真正的大美的。我终于读懂了老子《道德经》中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内涵,非得要用语言描述,我只能勉强打几个比方:像风景画,像美轮美奂的雕塑,像阳春白雪高山流水……我震撼,我晕眩,我战栗,我自失。这是童话里才有的城呀!

这城,叫格罗宁根,是现实中城的童话。

格罗宁根,位于荷兰东北部。背靠大西洋,西南拱卫都城阿姆斯特丹。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不仅是荷兰水陆交通枢纽,更是荷兰东北部政治文化中心。常住人口约十八万,其中就读格罗宁根大学的学生就有近五万,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城。

格罗宁根,是我旅行欧洲的首站。

老实说,我没想到能在有生之年到欧洲一游。要是放在前几年,那简直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习总书记主政前的十年,是我做教师以来,噩梦般的十年。如我一样的山区农村教师,挣扎在贫困线上,所得收入仅能服口而已。斯文扫地,岂能有梦。遭殃的固然是教师,贻害的却是基础教育。有人曾经断言,中国的农民是全世界最好的农民,生活艰辛却任劳任怨。我不反对,但我要说说这话的人并不完全了解中国的国情,其实,中国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师群体。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可以做梦的时代,更是可以圆梦的时代。这绝非矫情,是我发自内心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之所以先落脚格罗宁根,是因为孩子在这里读博。游欧洲,有点超前消费,但两年没看到孩子了,到底生活得怎样,做父母的岂能不挂念。这是促使我和老婆踏上欧洲的主要原因。我虽然学过一点英语,除了还记得“你好”“谢谢”“是”“不是”一类屈指可数的几个单词外,几十年前就全还给老师了。要是知道我还会踏上欧洲的土地,再怎么也会学会一点简单的日常用语。学语言,不像搞科研。能说话,就能学会语言。现在这种情况,要是没有孩子在身边,即使口袋里有钱,在异国他乡的欧洲,也寸步难行。

荷兰时约三点,走出阿姆斯特丹机场,孩子早就在那里迎候。吃过简单的午餐,我们就登上开往格罗宁根的火车。从阿姆斯特丹到格罗宁根,车程约两小时。从恩施出发,差不多坐了十六七个小时的飞机,本来是极度疲乏,但却禁不住车窗外美景的诱惑,睡意全无。列车在平原上飞驰,一幕幕美景从窗边闪过,真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到车外去。

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叫荷兰的国家,大概是高中在历史书上读到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那时候。关注荷兰,是因为孩子到荷兰留学,才知道荷兰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排在欧洲前十位。孩子留学后,常发回些照片,很美。想当然,照相当然要挑选最美的景色,大概也就和国内的那些风景名胜一样。未去时,总是浮想联翩。真去了,感到也不过就那么回事而已。期望越高,往往失落越大。还有一层意思,儿行千里母担忧。一般来说,出门在外的孩子,肯定是报喜不报忧的。没想到,就是在车内的浮光掠影,就让我有些不能自持。这真让我喜出望外。

走出格罗宁根火车站,正是夕阳西下时。远处的天边,瑰丽的晚霞霍霍燃起。那天,很蓝,很明净,像蓝水晶。几缕白云在头顶飘过,像随风飘浮的丝绸。故而,那霞也就越发的艳丽。那清新的空气,呼吸间,似乎让人有一种微醉的感觉,或许,就是传说中的“醉氧”吧。清风徐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借用鲁迅的话说,是“身心舒展到无穷的大来”。

这难道就是格罗宁根,荷兰东北部的名城?

走在大街上,没有中国城市常见的景象: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商店,已经陆续地关门。但依然可以透过商店的橱窗,看见琳琅的商品。常有骑着自行车的人,从身边飞驰而过。奔驰的各种汽车,来来往往,但听不见鸣笛。也有行人,却听不见喧哗与吵闹。要不是纵横的街道,造型各异、色彩斑斓而又鳞次栉比的各种房子,还误以为走进了静谧的乡村。不,即使是乡村,也未必有如此的宁静、平和与安详。这有点让人不可思议。

孩子住的是一栋留学生公寓楼。公寓楼坐落在河边,对岸就是一个公园。这河,我不知道是运河还是天然的河流。这地方,河网密布。满满荡荡的河水,似流非流,波澜不惊。河边,古木参天。绿荫里,一溜儿泊着大大小小的样式各异的船。有的是游船,有的是运输船。一些水鸟,时翔时集,偶尔发出悠扬的叫声。

河上每隔一段,都架着桥梁,是那种钢架平桥。桥梁不高,甚至低于船身。桥面平整,车辆畅行无碍。每座桥都有一个不大的造型美观的桥头堡。我有些糊涂,船要上行或下行,怎么从桥下通过呢?难道这些泊在河边的船,就像房子一样,永远都停在这里?原来,这些桥是可以活动的。太有意思了。有船到来,桥的两端,就会从桥头堡中缓缓伸出一横木,亮起红灯,发出“滴滴滴”的警报。桥面就从一端缓缓升起,直立起来。待船通过,桥身又缓缓落下,横木竖了起来,亮起绿灯。而且,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要不是仔细看,根本瞧不出桥的端倪。这一切,竟然没有人工操作,全部是自动化。我惊讶得有些合不拢嘴。

公园很大,沿着内圈,我就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和欧洲城市大多数公园一样,古树参天,浓荫匝地。树与树之间的空隙地带,是草坪,绿草如茵,像铺着的大大小小的绿色地毯。路边,鲜花怒放,香气袭人。每隔一段,或雕像取势,或地形植物自然造景,都有个小主题。总之,能让人生出惊喜,感到惬意。人行道上,随处备有木椅、石凳,方便游人休息。垃圾桶,就安置在椅凳的附近。每个垃圾桶上,都有类似于烟缸的设置。整个公园里,不乏抽烟的人,但却看不到一只烟头,一片垃圾。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饮用水雕塑。雕塑,大多取材神话,栩栩如生。欧洲的大多数地方,自来水就是饮用水。口渴了,随取随喝。像我这样嗜茶而很少喝水的人,很不习惯。欧洲的旅馆,是不提供开水的。要喝茶,只能到饭馆去。欧洲人把茶当作咖啡、可乐一类的饮料,泡茶用茶包,通常往里面加糖。

公园,是人的乐园,也是鸟儿的天堂。鸟儿中,有些我叫得出名字,比如鸽子,麻雀,乌鸦。它们三五成群,悠闲自在。我还在公园池塘里,看到了天鹅和野鸭子。这些飞禽不仅不怕人,反而喜欢和人相处,常常在人身边玩耍、流连。我坐在木椅上休息,就有几只鸽子在我前面散步,还不时冲我“咕咕”几声。有一只灰鸽子,竟蹲在我的前面,歪着头打量着我。那样子,就像小孩打量家里的陌生人一样,很可爱。它是在找我要吃的,可惜,我身上什么吃的也没有带。就是拿出手机拍照,那些鸟儿一点都不惊慌,更不扭捏,挺上镜的。这颠覆了我的认知。

虽临近黄昏,但游人却不少。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散步,有的在忙着照相,有的在埋头读书……偶尔交谈,也是低声细语,像是生怕惊动了什么似的。他们的.脸上,无不含着笑意,显示着满足和安详。

“嗨!”一位白人男子,冲我友善地打招呼;“嗨!你好!”一位黑人男子友好地伸出手,竟然还能说中国话;“嗨!”一位混血女孩对我亲切地摆摆手……我虽然不善交际,没有和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但在这种氛围中,也不自觉地跟着冲人“嗨”起来。

游完公园,孩子带我们到一个船上的餐厅去吃一种在当地很有名的饼子。餐厅生意火红,座位要预定。我们去早了点,还没有座位。正准备退出来,有一位很绅士的白人男子站起来,叽里咕噜地和女儿说着什么,只听女儿笑容满面连声地说着“谢谢”。那白人男子含笑离开座位,女儿说他把座位让给了我们。我感到奇怪,我问女儿:“你认识他?”女儿说不认识,见我疑惑,她解释说,欧洲不少人就这样,讲求一种绅士风度,日常生活里,不仅不争不抢,还常自觉地为他人提供方便、帮助。他猜你们是远道而来的,说你们是客人,所以主动让座。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这样的事打死我也是不会相信的。什么是国民素质,或许,这就是。在激动、感激的时候,我又有些心惊。我想到,东方和西方的差距,有文化的差异,有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有经济实力的悬殊,但在人的素养上,即使我是一个狂热的民粹主义者,我也不得不承认,西方人的基本素质普遍比我们高。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国民的基础教育,要承担责任。我们自诩为礼仪之邦,但试问,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样的日常生活里,还能看到我们礼仪之邦的曾让我们引以自豪的“礼仪”?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真的有些羞愧。

船上餐厅空间不大,不过十二三张桌子。灯光朦胧,在舒缓的轻音乐里,营造出一种很浪漫、很温馨的气氛。无论是正在就餐的人,还是等待就餐的人,都显得很安静,很文雅,透着一种悠闲和洒脱。

饼子端上来了。习惯用筷子的我,也只好勉为其难地挥动刀叉,细嚼慢咽。饼子的味道,老实说,我并不敢恭维,远没有家乡的好吃,但我却觉得那是我生平吃到的少有的美味。

在夜幕里,心满意足地回到女儿住的博士楼。躺在女儿向同事借来的沙发临时拼凑的床上,我却久久不能入睡。不是因为时差原因,也不是因为床的简陋,更不是因为四周太静了,而是因为满腹的心绪,起伏的心潮。

窗外,是明丽的夜空。月光如水,我仔细看了看,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但似乎更明亮,更清晰,更像月亮。几颗星星,宝石一样发出璀璨的光芒。月光下,那些房子的造型别致的屋顶和斑斓的颜色,在月色星光下,显得更神秘,像梦里的情境一样,美得让人感到不真实……

篇6:深夜,伤城的优美散文

夜深沉寂,那么凄美。

繁星空旷,那么孤傲。

灯火璀璨,那么迷人。

回忆婉转,那么甜蜜。

一个人,一座城,一生情,一回忆。

一等候,一整晚,一漠然,一心酸…

也许难免有些心烦,夜那么美。

也许没有你的消息,你那么美。

也许很难不去想你,风那么美。

夜莫灯火澜山处,夜深城北郊区外,夜明有灵秀丽间…

什么时候人去落空梦一场?什么时候夜静洛神童未泯?什么时候逆水东流人重逢?

曾经你是我的唯一。如今你是我的守候。未来你是我的什么?

回忆的欲望如空洞般无穷无尽。

最致命的缺陷却是自己无能为力。

犹如一只孤独的蜗牛,纵然前面是无尽的黑暗,也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边缘。

习惯了你的笑你的闹,也习惯了天真你的活泼。

而如今你在谁身旁,你的笑容为谁而绽放?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只希望凝听你的`歌声。

纵然是沉寂在寂寞里。

在无尽的思恋之中,只希望铭记你的容颜。

纵然是消失在时间里。

在空洞的离别之时,只希望回忆你的孤影。

纵然是回眸在一瞬间。

太阳醒来前上帝的眼泪,是为谁?

狂风袭过时大地的眼泪,是为谁?

篇7:一座城的梦散文

第一次和宝鸡的亲密接触来源于儿时的零星记忆。多年前,跟随父母来宝鸡探亲,依稀记得那时中山路的繁华,人群熙熙攘攘,也能忆起当时金陵桥作为连接城东西居民来往的主要通道,承载着宝鸡人的日常通行。

那时,对于宝鸡这座城的`印象就是坐着火车从自家出发要三、四个小时才可到达,是一座东西狭长、南北窄小的山城。

直到多年后到宝鸡工作,才深入了解这座古朴中散发时尚,时尚中深蕴着历史的名城魅力。五年时间,在宝鸡成家立业,感受着第二故乡越来越美丽的蜕变。

如今,随着经二路的开发、高新区的投资,中山路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伴着神农桥、吊桥、蟠龙桥和东岭廊桥的建成,如今的桥已不单一承载着通行的功能,更成了人们业余生活休闲的好去处。高楼林立的居住区,活力繁华的商业区,蓬勃发展的工业区。无论你是初次来此,还是周期到访,宝鸡的时尚、年轻绝对足以吸引你在此停留。

至于你想感受西岐文化、陈仓古史,那么民俗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周礼主题公园、炎帝园及影视基地等景点,更像是遗落在这座现在都市的粒粒明珠,以璀璨光芒打动着你去体味泱泱中华的厚重历史。

这是宝鸡人通过不断奋斗打造出的城市梦。秦岭依旧、渭水长流,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小小的梦想,看似不起眼,却在一点一滴地成长,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座城,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坚实后盾。这座城,也必将在我们追逐璀璨梦想的过程中,变得更为美丽。

篇8: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城的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嫂子抒情散文04-07

抒情散文范文05-17

写景抒情散文07-20

风抒情散文04-08

春抒情散文04-10

抒怀抒情散文04-10

情殇抒情散文04-10

恋曲抒情散文04-11

聒噪抒情散文04-12

五角抒情散文04-13

上一篇:写警察的五百字范文下一篇:可作为座右铭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