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宪法的解释制度

2024-05-25

论我国宪法的解释制度(共6篇)

篇1:论我国宪法的解释制度

浅析我国宪法解释制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宪法解释概念、宪法体制、宪法效力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阐述与分析,从而认为宪法解释除了要保证宪法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能妥善的解决宪法中并未提及的问题,以“宪法解释”处理新问题,也是我国宪法实施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宪法

解释制度

效力

一、宪法解释制度的概念

宪法解释主要指的是具有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具备宪法解释的国家机关或者是宪法制定者,根据宪法的实施精神,对其中的含义、内容以及界限等进行解释和说明。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上述机关和个人的宪法解释具有宪法效力[1]。

宪法解释制度是围绕着宪法而实施的一种规范性法律制度。统治阶级实施和制定宪法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宪法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势必会通过宪法规定而无法进行解决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具备宪法解释权的单位或个人,围绕着宪法精神和具体的事实,对宪法中的含义做出解释。

宪法解释是宪法发展的重要方式。宪法发展总共包含了三种主要的方式。第一为宪法修改,第二是宪法解释,最后一种是宪法惯例。由于实施宪法要保持它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因此宪法修改在宪法发展中的使用词素较少。而宪法惯例则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和证明,所以宪法解释成为了宪法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

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宪法解释实际上就是对宪法中的规定进行说明。虽然这一界定定义方式明确了宪法解释是一种行为和活动,但并没有对解释主体进行充分的说明,也就是说谁具有宪法的解释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人法律文本的读者都有自己对其中含义的理解,并以此来解释法律。但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宪法解释的实现必须要依靠具有宪法赋予其解释权的国家机关或者其他主体围绕着宪法实施的目的与精神,对其中的规定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具有宪法解释权的机关通过法律解释,可以弘扬我国的宪法精神,完善我国宪法中的不足和漏洞,可以使宪法发展仅仅围绕着社会发展的是形势,保证宪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除此之外,通过宪法解释还可以为宪法行为的判断提供标准与依据。

二、国内外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宪法解释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因此世界各国对于宪法解释制度的构建与建设也尤为重视。现如今,世界各国的宪法解释机关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国家权利机关和立法机关作为宪法解释的主要机关,如比利时、英国和瑞士。二是由普通法院的最高法院行驶宪法解释权,目前意大利、日本等国就是这一做法。还有一种是成立专门的宪法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宪法进行解释,目前法国采用的就是这一做法。

(一)国内宪法解释制度的现状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宪法解释,采用的是立法机关解释制,我国宪法解释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一段颇为曲折的经历。从1954年一直到1976年,我国宪法并没有对宪法解释权进行明确的要求,但却明确了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权[2]。1978年,我国宪法首次明确了我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解释权。1982年我国宪法再次把宪法解释权赋予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之所以两部宪法都将解释权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原因是因为后者是我国的常设机关,而全国人大则不是常设机关,在宪法解释的过程中,难以以召开人大会议的方式进行。由于人大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如果由其对宪法进行解释,就完全失去了宪法解释的意义和目的。

根据我国宪法做出的认定,宪法解释权归全国人大常委会所有。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全国人大对于其所做出的解释,具有否决的权利,这一规定在学术界一直有着较大的争议。本文认为,宪法虽然并未明确全国人大的宪法解释权,但这也不能否认全国人大可以对宪法进行解释,因为其完全具备宪法解释的能力,主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根据宪法对于解释权的要求,全国人大可以对宪法进行修改或指定,那么作为制定者和修改者,它同时具有解释的权利。

2、根据宪法中的规定,在宪法实践当中,全国人大可以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既然前者拥有监督的权利,那么监督者同样应该具有解释的权利。如果监督机关并不具备相应的解释权,那么这和宪法中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它应该与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样,具有宪法解释权。

3、根据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全果人大具有否决人大常委会做出的不合理的宪法解释。对于实际而言,一旦全国人大推翻了前者对于宪法中的某项解释,那么必须做出新的解释。

4、众所周知,我国采取的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项制度的实施首先明确了全国人大的最高国家权利。作为最高的权利机关,这也说明了它权利的全权和最高性。根据宪法第62条的规定,我国人大拥有国家的一切职权。这一权利的解释中就包括了宪法解释的权利[3]。

从宪法解释的实践情况来说,一直以来我国宪法解释工作的开展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这和宪法对于宪法解释权的规定过于笼统有着较大的关系。目前宪法仅在其中的67条,规定了人大常委会所拥有的宪法解释权,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根据什么原则、程序和方式进行解释都没有进行充分的说明。就目前的宪法解释制度来说,对于实际的工作开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

(二)国外宪法解释制度的现状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使用的宪法解释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美国所采取的宪法解释模式是普通法院进行解释的模式。他们的宪法解释权由美国政府所设立的专门管辖刑事、民事以及行政案件的法院进行行驶。美国之所以选择这种模式,何其判例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凡是采取这一制度的国家,他们的法院对于宪法解释的态度是消极的。也就是说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只有遇到宪法难以解释的问题,才会对主动行使自己的解释权。

2、法国所采取的宪法解释模式是通过设立专门的解释机构进行解释。也就是说他们针对宪法的实施,设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并由这些机构专门行使宪法解释权。在20世纪初期,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宪法届时制度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他们所引用美国的这一方式却并未取得成功。因此,包括法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状况,设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监督与管理,同时包括对宪法进行解释。为了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这些国家还把违宪审查权和宪法解释权赋予了不同的管理机构。

3、英国所采取的宪法解释模式,主要由议会行使法律解释权。其之所以采取这种模式主要是因为,议会是宪法的编制着,因此它能够对宪法的内容作出最合理的解释,这也是提升宪法权威性的一种方式。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它和权利制衡理论存在较大都冲突,所以也有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三、宪法解释体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经济状况、历史传统等,相继制定实施了属于自己的宪法解释体制。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的类型[4]:

第一,立法机关解释体制,主要是由最高国家权利机关或者立法机关对宪法进行解释。其中立法机关的权利行使,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第一,立法机关根据自己的职责要求,对宪法中的内容作出解释;第二,由国家机关立法机关提出申请,由后者根据前者的实际需要和宪法实施中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西方国家当中,英国所采取的议会解释模式最受关注。其中议会有着绝对的权利和地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议会所进行的宪法解释实际上就是对普通法律进行解释。也就是说,议会不仅拥有解释法律的权利,同时还拥有宪法的解释权。英国所采取的宪法解释模式是代议机关负责宪法解释的模式。由于立法机关对于宪法的解释比其他机关更具权威性,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那么将会是目前最好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是普通法院或者是司法机关进行解释的体制。该项体制在英美法系国家最为常见。在这些国家中,宪法也被当做是普通的法律,所以法律的解释只有普通法院进行,这也是案件审理的主要依据。这种做法是美国首次使用的,虽然美国在宪法实施之初,并未对其解释权做出明确的要求,但联邦法院在违宪审查的过程中,还是明确了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权。

第三种则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机关对宪法进行解释的体制。它主要指的是,以成立专门机构的方式,对宪法实践中的争议和问题,对宪法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一机构一般被郑志伟宪法委员会或者是宪法法院。在实际过程中,一般只有遇到以下几种情况,他们才主动对宪法进行解释。第一,根据宪法要求,对特定主体的申请对法律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时,对宪法做出解释。第二,普通法院的案件审理是否符合宪法的要求,会将案件交给宪法法院做出最后的判断,并对宪法进行解释。第三,是出现宪法争议时,由宪法委员会或宪法法院对宪法中的争议部分做出解释,当然他们的解释是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的。

第四中是以我国为代表的最高国家权利机关所进行宪法解释的体制。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宪法要求的宪法解释权。之所以采取这种模式,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这个和我国的民主专政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种体制所具有以下几个有点:第一,我国的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利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的要求,具有立法权,但不会参与普通部门的立法活动,但却在宪法立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立法者来说,他应该完全具备解释权。第二,宪法赋予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作为监督者也同样具备对宪法做出解释的权利。只有监督和解释能够统一实施,才能保证宪法实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三,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职责和宪法解释工作相匹配。

四、宪法解释的效力

从宪法实施的实施的具体情况来说,宪法解释是宪法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实际上,任何法律条文的制定,都需要以合理的解释作为发展的支撑和支持。宪法同样也是如此,宪法解释不仅促进了宪法的发展,同时也让宪法的实施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著名学者拉德勃鲁赫曾经说过,法学的发展必然会经过解释、构成和体系,三个重要的阶段。按照他的思路来说,解释在法学体系构建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宪法解释实际上就是根据某项原则或者是要求,从而对宪法中的内涵做出明确的说明,其目的在于能够维护宪法实施的稳定性、合理性、严肃性与正当性。从宪法的特点来说,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不同主体对于其内涵所做出的不同解释的问题,统一人们对于宪法精神的了解,及时消除宪法和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是宪法实施的根本意义。通过具有权威性的宪法解释,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宪法的认识,使宪法能够在社会矛盾中的应用价值得以提升。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具有解释权的机关,对于宪法所做出的解释,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力,对于宪法的实践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世界各国在宪法体制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实践中所发挥出来的效力也各不相同。在实施司法审查制度的国家,他们的宪法解释效力表现是法院对于宪法问题所做出的判决效率。根据司法审查的相关要求,一单出现通过宪法条文要求出现问题或者是疑问,法院有权利根据宪法中的规范,对相关法律是否存在违宪行为进行判决。也就是说,法院对于合宪性的判决,充分的蕴含着宪法解释的效力。而对于这种效力到底是个案效力还是一般效力,学术界对此还有着较大的争议。但如果从司法审查的理论以及实践意义上来说,如果这种解释效力针对于个案的话,那么就会把效力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对于其他领域并无关系。比如在美国,法院在违宪审查判决的过程中,其判决效力仅针对于案件的当事人,而被宣布违宪的法律该如何处理,均由立法机关进行决定。当然如果最高法院如果对以往所做出的宪法解释进行修改,那么久可以对以往的解释进行推翻和修改。而对于实施该模式的国家,最高法院所做出的的宪法判决是否具有完全的约束力?不得不说,先例约束对于宪法解释效率会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效率并非是法律效力,和宪法解释本身的约束力还有着较大的差别。但在宪法的规定中,全国人大对于人大常委会所做出的不合理的宪法解释可以予以推翻和撤销。也就是说,虽然人大常委会是具备宪法解释的机关,但并不是拥有最高解释权的机关,他对于宪法所做出的解释,也不不具有最高的效力。学术界认为,从目前的宪法解释实际来看,我国人大常委会是宪法所明确的,完全具备宪法解释权的机关,而人民代表大会虽然不具备直接的宪法解释权,但却有权利对宪法解释进行否决,是与宪法解释权解读的隐性主体[5]。

五、小结

“宪法解释制度”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对宪法条文的解释,来解决宪法实践中的一些不确定性问题。宪法解释制度的实施,要求能够把宪法解释落实到宪法实践中,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升宪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宪法解释并不是单纯的根据字面意思进行解释,应该根据我国宪法制定的基本要求、意义、原理和意义等进行解释,否则会让社会性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失去宪法实施的意义。除此之外,如果宪法解释不按照宪法中所蕴含的哲理与要求,那么宪法解释很容易出现“畸形”的状况,不急难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很容易造成宪法权威性的丧失。

宪法解释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意义、历史背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来提升宪法的实践价值。所以,宪法解释不能以单纯的以字面意思解读它的含义,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社会背景、宪法精神等要素。

参考文献:

[1]

苗连营。宪法解释的功能、原则及中国图景[J]。法律科学,2004(6)。

[2]

范进学。宪法解释的理论建构〔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

社,2004。

山西煤炭管理

190

干部学院学报

2010。3。

[3]

杨敬之。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17(4):5-7。

[4]

韩大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释程序法(专家建议稿)》及其说明,中国宪政网,2014-10-29。

[5]

韩大元。《山东社会科学》,2005

(6):5-10。

篇2:论我国宪法的解释制度

——执政党能否成为宪法监督的对象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是法学界尤其是宪法学界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存在的缺陷比较大,不能适应我们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已成为影响我国宪法权威的瓶颈问题,在目前我国所处的环境之下,既有强烈的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需要,也有进一步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必要和条件,并不是理论界的杞人忧天或无病呻吟。

从理论上讲,任何的制度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因为创设制度的人本身是不完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这样说不意味着要人们放弃对制度进行完善的追求,也不是要否认同一类型制度之间的可比性。仅仅意在使人们明白,制度的完善并不是一劳永逸之事,一项制度的优越、合理只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而言的;一项制度存在的缺陷也不可能是全面的,而是和其他同类型制度的优越之处相比较而言的。宪法监督的范围,就是宪法监督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力指向 1的具体目标。宪法监督的对象是“违宪”,作为违宪的表现形式有两个基本方面:法律、法规的违宪和行为的违宪。在这里,法律、法规违宪撇开不说,针对行为违宪作论述。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个分歧,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采取的行为是否有可能发生违宪?执政党能否成为宪法监督的对象?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居于执政党和领导核心的地位,其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是政治上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即便是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享有宪法监督权力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政治上的被领导者能否监督其政治上的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将中国共产党纳入到宪法监督的对象之中,自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问题,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肯定和否定两主张。

持肯定主张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采取的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二者之间在政治上也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性质上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那么,作为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应该

能够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监督,因为中国共产党也不能违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集中体现或代表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但是,从现实的情况看,有些党员,特别是有些党组织的领导人,由于种种原因,违反宪法的行为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们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政权机关,但由于对党的领导作了不恰当的理解,党的组织并没有完全退出对具体国家事务的管理,形成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状况,使党组织逐步国家机关化了,国家机关只是党组织的执行部门而已。中国共产党的章程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虽然宪法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党的活动范围,但却明确地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范围。党组织必须尊重和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关于各国家机关的职权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否则就属于违宪,拥有宪法监督权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当然有权对其进行监督。

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不能作为宪法监督的对象。理由是:从宪法的规定来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只能对由其选举或任命产生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党的组织并不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的,因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将

中国共产党纳入其宪法监督的范围;宪法第5条规定的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只是一般性或原则性地规定国家要坚决追究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从中并不能得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监督的结论。更何况,宪法规定的是“追究”而不是“监督”。如果承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监督中国共产党,等于是认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对党组织制定的文件、做出的决议,即使其中有错误,甚至是违宪的内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不能直接加以撤销或宣布其无效,而只能提出批评建议,建议党的组织自己进行纠正。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也应当受到宪法监督机关的监督,并不能将其排除在宪法监督之外。如果我们否认应对中国共产党遵守宪法情况进行监督,实质上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可以不受宪法的约束,可以超越于宪法之上。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宪法的最高权威不能实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也会成为空文。从否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成为宪法监督对象的学者主张来看,根本上是混淆了工作监督和宪法监督的界限。另外,试想一想,社会团体都是公民根据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来结成的,但社会团体都要受到宪法监督机关的监督,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因为社会团体不是由宪法监督机关组织的而放弃对其活动的合宪性进行监督。

篇3:研究我国宪法解释程序制度

一、宪法解释概述

(一) 宪法解释主体

学界针对宪法解释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 站在广义的角度分析, 宪法解释的主体是立法机关, 同时也包含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广大群众和法律学者, 这一观点主要是将对我国宪法解释的事实和价值作为依据, 进而宪法解释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站在狭义的角度分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是宪法解释的主体, 主要是将文义作为依据, 从而对宪法解释的主体进行判断, 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狭义的观点较为合理, 但对其进行更加严格的解释, 认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并不是我国宪法解释的唯一主体, 其属于运用以本为本, 同时以纲为纲的文义解释方式, 对下凡条纹明晚规定的判断直接敲定。去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员会的其他主体, 对于宪法解释权, 并没有做出任何规定, 而对于那些没有法律赋予宪法解释权主体, 应当称作“宪法理解”。宪法的实施取决于宪法解释, 同时, 宪法理解, 尤其是著名学者对宪法的理解, 对于宪法的实施也具备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属于间接性的。宪法理解首先是对宪法解释权机关造成影响, 从而对宪法的实施造成影响。

(二) 宪法解释对象

在我国, 在宪法解释对象的范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有部分学者认为, 宪法解释对象只是宪法典本身, 对于我国而言, 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又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 我国宪法解释对象不仅有法典, 同时还有相关宪法性法律, 例如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笔者认为前者更为合理。即便相关宪法性法律属于宪法的延伸, 但是其地位以及性质均难以和宪法典进行比较, 宪法性质的法律, 实质上还是法律, 对其进行解释, 只要通过法律便可, 并不用使其上升到宪法解释。因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其进行解释, 其一般法律相比要相对严格, 从对宪法修订的程序就能体现出这一点。因此, 借助宪法对宪法性法律进行解释, 不但在性质和程序上存在错误, 同时对我国立法和司法的资源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三) 宪法解释的特点

1. 特定性

宪法解释的特定性, 主要体现在解释主体的特点和解释对象的特定。在我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为属于唯一宪法解释的主体, 而宪法解释的主要对象则是宪法典。

2. 具体性

宪法解释的具体性, 主要体现在宪法解释属于被动的, 只有当适用宪法争议或者具体案例, 并且经过有权解释的机关对宪法解释机关提起, 其才能够形式其解释权。

3. 终局性

宪法解释机关具备的终局性主要体现在, 宪法解释机关对宪法的解释具备较高的权威性, 同时存在终局强制性。这种情况下, 促使具体宪法适用争议有关的人员严格服从, 同时对国家和社会普遍宪法效力。

二、我国宪法解释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 宪法解释机构处于困境

在我国宪法第67条中明确指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行使下面几种职权:对宪法进行解释和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宪法赋予十余项职权, 其第一项便是宪法解释权。因此,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为属于我国宪法解释机构。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属于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为产生于其中, 同时还需对其负责, 从而出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否具备宪法解释权的争议。部分学者持着肯定态度, 他们认为, 虽然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具有解释权, 但这项权利理应由其享受, 不然就不符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同时, 将宪法相关规定作为依据, 全国人民的代表大会对宪法具有制定权、修改权、实施权以及监督权等。在对这些权力进行实施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宪法条文的理解问题。而持有否定意见的学者则以公权力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予以反驳。笔者更加倾向于后者的观点,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 我国宪法中第62条规定了全国人大的职权, 即便存在兜底条款, 但是在公共权力法没有明文规定的内容, 便是禁止的内容, 这属于法治社会的体现。法治社会就需要将权力观进行严格监督。既然宪法中没有明确指出, 全国人大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就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不持有宪法解释权。

(二) 宪法解释缺乏明确程序

对宪法解释进行分析, 程序也是十分重要的, 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 和具体体会的实体正义进行比较, 其更加直观化。同时是对法律是否公正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 对宪法进行修正的工程中, 其程序要比普通法律修正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严格, 与之对应的宪法, 解释程序也需要比其他法律的解释程序更加严格。但较为遗憾的是, 我国法律对法律解释程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宪法解释程序规定还是相对空白的。程序正当促使法律解释相对外化, 同时也是最为直接的和最为明显的, 可以说是权力行使的前提条件, 如果在程序上出现缺失现象, 就会导致我国宪法解释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权力无从下手。

三、我国宪法解释制度完善的思路

(一) 宪法解释的主体

对国外行使宪法解释权的角度进行分析, 通常情况下被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普通法院, 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他们把人权当作一种依据, 然后进行权力的制约, 并且对立法机关提出质疑, 因此这些国家的司法机关具备违宪审查权力, 当司法机关对相关案违宪案件进行审查的过程中, 就需要对宪法进行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司法权力得到强化, 同时提供相应权力制衡的保障。

第二种是, 专门进行违宪审查的机关, 例如德国宪法法院和法国宪法委员会等国家机关等。这类国家在违宪审查权力分配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对权力进行制衡, 同时也对人权提供相应的保障, 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对司法权力的滥用情况做出充分考虑。

第三种, 将宪法解释权交给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通过这种体制, 促使立法机关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中的议会或者立法机关被人们当作是较为普遍的民意代表, 在这一机关中进行法律的颁布为法律提供了最高理性, 通过这些机关进行法律的解释, 从而充分表现出宪法独一无二的权威性。例如英国议会以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其他国家中, 之所以宪法解释机关可以对宪法解释智能进行有效履行,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宪法解释权力所在机关制度和本国现阶段发展以及国家体制之间相互适应, 并且和宪法的实施也相互适应, 结合我国宪法规定以及相关推理便可以得知, 当今我国的宪法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但是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点。因此, 可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基础上, 为其设置相应的监督机关, 对违宪审查以及宪法解释职责等做出相应解释, 对宪法进行审查和解释的过程中, 审查的结果表示, 和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之间进行结合, 针对全国人大以及全国韧带常委会的表决做出分送。对宪法监督委员进行选择, 保障其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 同时要是宪法学家。在这一基础上, 在时间以及精力上进行宪法相关案件的受理和处理, 好为宪法解释提供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保障, 这样做和我国宪法体制之间相互适应。

(二) 宪法解释的程序

国外宪法解释的程序当中有, 在对违宪行为进行审查, 进行宪法纠纷的解决, 对宪法进行解释, 仅仅将其当作是宪法审查或者其他纠纷做出解决的前提, 人们所提到的宪法解释程序并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的, 宪法解释程序蕴含在整个宪法审查制度和司法程序当中, 宪法解释具体体现在宪法审查程序和法规规则以及宪法法院当中。一般而言, 宪法解释程序情况如下所示:第一种, 对宪法进行审查, 在这种情况下, 宪法解释程序成为其中的一个步骤。第二种, 解决权限纠纷问题, 宪法程序也是这一程序当中的一个环节。第三种, 要特定出相应主体, 并且从这一特定主体中对宪法进行相应解释。例如, 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 与俄罗斯联邦总统以及联邦委员等提出的, 从而对俄罗斯宪法做出解释。

进行宪法的解释十分重要, 其中所具备的重要性也决定了对宪法的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要严肃和谨慎, 并借助相对严格的程序, 为其提供相应保障。一方面, 可以对解释主体在解释宪法过程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做出防备, 另一方面, 还能为宪法的解释做出相对科学的规范。此外, 对宪法的解释也是对国家最高权力做出解释。进行宪法解释的过程中, 所使用的方式、思维以及其本身的功能体现出对宪法进行解释, 其其余公共权力所具备的公共权力所具备的特点不同。因此, 对宪法进行解释的过程中, 不用具备自身的程序。对宪法进行解释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问题有:启动主体、决议和审查等相关内容的公开。结合我国当下宪法解释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可以借助下面的内容对其进行完善。

1. 启动主体

在实施过程中, 可以进行启动主体的划分, 分为特定国家机关、党政、人民团体等等。在这其中, 特定国家机关中又有:国务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 同时有一个代表团和三十名以上的代表。但政党中还存在着: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族党派等, 为了防止宪法的使用过多过滥, 也避免宪法解释难以使用, 就需要人民团体和相关国家机关等为宪法解释制定权限。其余国家机关要在适用法律执行过程中, 当需要被解释的宪法出现后, 逐级向上汇报, 然后通过相应的中央机关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人民团体以及公民个人需要对案件性原则严格遵守。

2. 宪法解释的审查

当相应宪法监督委员接收到宪法的解释案件时, 则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审查, 如果这一审查符合宪法需要, 要及时制定出宪法解释草案, 然后将这内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对于是否将其交给人大进行审议, 应当让宪法监督委员会结合相应标准进行衡量。

3. 决议

对全国人大宪法解释案进行报请, 全国人大通过全体会议的方式, 对这一案件进行审查并表决, 表决的人数要在全体人数的2/3以上, 才算通过。对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请的宪法解释案, 同样需要通过2/3人数。

4. 颁布

解释宪法过程中, 要在人大后者全国人大名义的基础上颁布, 要统一颁布和使用。宪法解释案的效力需要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来确定, 同时要结合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适用的难易程度, 从而对生效日期做出决定。

(三) 宪法解释的效力

宪法解释, 主要是将宪法具体化, 对宪法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直接体现出宪法中所具备的规范和含义, 同时也要体现出宪法的基本原则。此外, 和宪法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和宪法中指出的法律之间进行适当对比, 结果显示宪法更直接, 可以集中和有效的进行宪法的实施, 从而保障宪法得以顺利实施。从宪法和普通法律之间关系上进行详细分析, 对宪法解释往往会对普通法律提供指导, 但法律和宪法性审查和法律之间存在的冲突具备相应的决定性作用。因此, 宪法带来的效率需要在普通法律之上。

四、结语

学者们历来对立法机关解释宪法进行批判, 因为立法机关是宪法的制定者, 为了使宪法权威得到维护, 在对其进行解释的过程中, 必定以“利己”最为原则, 对宪法进行解释, 难以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相适应。因此, 长期以来, 学者均建议应当将宪法解释权交由最高法院。本文认为, 这一办法虽然具有一定优势, 但是却不够完善。针对当今中国而言, 这种方法并不是适用。因此, 仍需对宪法解释主体进行分析。

摘要:对我国宪法解释程序制度进行分析, 对宪法解释进行概括, 概括的内容包括:宪法解释主体, 宪法解释对象, 宪法解释的特点。此外, 还分析了我国宪法解释存在问题, 其内容有:宪法解释机构处于困境, 宪法解释缺乏明确程序。结合这些内容, 总结了我国宪法解释制度完善的思路, 其内容包括:宪法解释的主体、宪法解释的程序、宪法解释的效力等。

关键词:宪法解释程序,解释主体,解释对象,解释机构

参考文献

[1]冯健鹏.论我国宪法基本权利的程序保障——一种宪法解释的可能性[J].浙江学刊, 2013, 06:169-176.

[2]马岭.我国宪法解释的范围——兼与<宪法解释程序法 (专家建议稿) >第6条商榷[J].社会科学文摘, 2016, 06:29-31.

[3]张伟, 吴强林.我国的宪法司法化——兼谈宪法解释和违宪审查制度对其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 2011:62-63.

[4]周海源.基本权利规范的正当程序价值——兼议行政程序法如何保障基本权利[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5:82-88.

[5]秦前红.<宪法解释程序法>的制定思路和若干问题探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5, 03:24-38+157.

篇4:论我国宪法解释的实现

关键词:宪法;宪法解释;宪法解释实现

一、宪法解释的含义

要想实现宪法解释的功能,应当结合我国的宪政实践和我国宪法的精神和原则,准确界定我国宪法解释的内涵与外延。但目前为止,学界对于宪法解释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王玉明在《论宪法解释》中认为,宪法解释就是“对宪法规范的基本规则、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等问题所作的说明”;韩大元在《宪法学原理》中认为宪法解释就是“对于宪法的内容、含义以及界限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从这些对宪法解释的不同定义中,可以看出,宪法解释至少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宪法解释的主体,一个是宪法解释的对象。

因此,我们要确定解释宪法的主体。我国的前几部宪法条文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宪法解释权的主体,但纵观我国实践不难发现,我国的宪法解释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理由如下:①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全国人大的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所以其不仅有最高性,还具有全权性。宪法第26条最后一项规定,全国人大行使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这里的“其他职权”就包括了解释宪法的权力;③从各国建立的宪法监督制度看,凡是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机关都同时拥有宪法解释权。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拥有宪法的监督权,而且是最高的监督权,其当然同时拥有宪法的解释权;④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其中当然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不适当解释。如果全国人大改变或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宪法的不适当解释,全国人大必然同时也要解释宪法。

二、我国宪法解释的实践

我国实行宪政50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基于宪法实现的需要,曾经多次对宪法进行了解释。并且,从解释的效果来看,宪法解释已经显示了其调解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在我国的宪政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宪法解释是相当之必要的。

1979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通过的《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在1979年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将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的决议》是对人大修宪决议的解释。1981年6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是对1978年宪法关于法律解释权的进一步解释,使得该条款在实践中得到实现。1983年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国家安全机关行使公安机关的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的职权的决定》,是对1952年宪法第37条、第40条、135条的具体解释。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对法制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步骤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宪法第24条中如何实施宪法规定的法制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解释。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国宪政实施的50多年里,不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宪法的解釋。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对宪法的依赖性也会加强,我国的宪法解释会越来越多。

三、我国宪法解释的实现

从上文可以看出,宪法解释曾在我国的宪政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正如秦前红教授所说,宪法虽然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解释宪法的权力,但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有着很多亟待完善之处。宪法解释的效力在我国至今仍然尚未确定,这对宪法的监督和适用带来了困惑,损害了宪法的权威,不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本文认为我国宪法解释的完善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1)宪法解释的主体。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我国宪法解释的主体,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所以可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专门负责违宪审查和宪法解释的职责,违宪审查和宪法解释结果的表决,可以根据问题的重要性报送给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

(2)宪法解释的表现形式。宪法解释是宪法的正是渊源,应当具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已经以“解释”的形式作过几次宪法解释,所以建议以“解释”为统一的表现形式,从形式上保证宪法的规范性、严肃性、明确性和权威性。

(3)宪法解释的程序。宪法解释应当是严肃和审慎的,应当由严格独立的程序予以保障。从宪法解释的启动主体来说,可以分为特定的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其他国家机关和公民个人。从宪法解释的审查来说,宪法监督委员会在受到宪法解释的请求后,应当及时审查作出宪法解释草案,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并且将宪法解释案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名义颁布。

(4)宪法解释的效力。宪法解释是宪法的具体化,通过对宪法的说明和分析,直接体现宪法规范的含义、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但宪法解释又不等同于宪法,宪法的产生、适用和修改的程序都要比宪法解释更为严格,宪法解释一旦违宪,将会依据宪法的规定而丧失法律效力。从这个方面说,宪法解释的效力是低于宪法的。

简而言之,一部宪法,不管制定的多么完美,仍然是有滞后性和缺陷性的,需要依靠宪法解释来完善。当宪法条文像宪法实践转化时,只能通过宪法解释活动来实现,而且当某个宪法条文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时,这种对宪法规范的内容进行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启动宪法解释机制,以宪法解释为确立和完善我国宪法制度的切入点,建立一个可以实施的宪法监督机制,制定宪法解释程序法,逐步的使我国的宪法解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对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宪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明.《论宪法解释》,《现代法学》,1990年第四期.

[2]徐秀义,韩大元.《宪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

篇5:论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一、我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的不足体现

1.缺少宪法监督的专任机关。现行宪法将监督宪法实施 的权力赋予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但我国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很多项, 宪法监督权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项权力, 显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可能成为宪法监督的专任机关。拥有宪法监督权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本无法集中全部力量专注于对宪法的监督。

2.宪法监督程序还不健全。宪法并没有对于全国人大及 其常委会如何行使宪法监督职权及其程序作出具体规定。虽然我国对违宪审查程序专门在立法法中进行规定, 显然这对我国宪法监督制度运行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这与宪法监督的实践需要还相去甚远。

3.违宪制裁措施还不够严厉。目前的宪法监督缺乏足够 的强制性,这对宪法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造成了极大削弱。在违宪制裁的实践中,不管是对违宪的法律、法规进行撤销, 抑或是对违宪的法律、法规作出不批准决定,都不体现明显的制裁性。这明显对违宪责任者的威慑力不足。

4.目前我国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实质只是审查法律、法规违宪可能性。不管是全国人大还是其常委会进行的宪法监督, 都只是依法对某些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进行形式审查,对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自己制定的法律是否合宪则无权审查。我国宪法明确指出所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违背宪法,否则会被依法撤销。因此,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应当将审查法律违宪的可能性纳入其中。

二、如何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为有效保证我国宪法的实施,应当加强宪法监督,完善相关制度。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应当制定专门的宪法监督方面的法律 , 以法律形式规范宪法监督制度,从而使宪法监督有据可循。为有效保证宪法监督的实施,维护宪法监督的权威性,我们要依据宪法制定专门规范宪法监督的法律, 在其中具体规定宪法监督机关的职权及其设置、宪法监督的范围及要求、宪法监督遵循的程序等内容,从而给宪法监督的实施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2.组建专任的宪法监督机关 , 同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职能进行优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我国目前法定的从事宪法监督的机关, 现阶段要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就应当强化和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职能。所以,我们可以谋划在全国人大内部设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宪法监督工作。这个特别委员会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选举组成, 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大闭会时,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这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对所有法律、行政性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规范 性文件的合宪性进行依法审查,确定其是否违背宪法,之后将审查结果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报告。这个委员会还有权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实际工作是否违宪,并有权对各国家机关的权限争议进行裁决,并对解释宪法。专任宪法监督机关的设立, 优化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职能,这更有利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功能的发挥。

3.强化宪法监督工作中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进行宪法监督必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党对宪法监督的领导。在 坚持党对宪法监督的领导的同时, 要根据实际改善党对宪法监督的领导,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协调。党必须依法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和所有党员应当率先垂范,依法开展工作,成为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党内那些不尊重及违反宪法和法律行为必将受到严惩,有效地、真正地贯彻落实“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法律规定。

4.谋划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一般而言 ,一个国家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权利都应该被该国刑法、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具体进行保护。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有时不 够完备,另外,一个国家现行法律不可能把宪法的全部权利完全囊括在内, 不可避免地会有某些宪法权利没有得到任何部门法的保护, 使得公民的一些宪法权利的法律保护出现了空白。如果不对这些权利进行保护,显然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护就存在不应有的缺位。由于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比较原则宽泛,其他法律还不够完备,因此,宪法诉讼制度的建立是十分急需的。由于宪法的特殊性所在,宪法诉讼与其他诉讼不同的特殊诉讼形式。当一项宪法权利有部门法规定具体保护时,就必须依据部门法进行权利保护,不能启动宪法诉讼。只有在部门法对相应的宪法权利没有提供保护时, 才可以启动宪法诉讼对公民进行保护。

篇6:论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构建

【关键词】宪法宣誓制度;宪法信仰;构建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报告提出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宪法是法之统帅,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法治实践当中,如果宪法没有权威,宪法地位得不到保障、效力无法体现,那么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

一、宪法宣誓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英王约翰以宣誓的方式表示遵守《大宪章》的规定,通常被视为宪法宣誓制度的渊源。而近代宪法诞生以后,则直接禀袭了这一制度。宪法宣誓是有关公职人员在就任时,在一定的仪式中当众表示遵守、维护、捍卫宪法的决心的一种制度。宣誓时增强宪法权威与尊严的有效实施形式,宪法宣誓有利于体现公职人员的公信度,有利于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理念,有利于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就职者的责任感与民本意识。

二、对宪法宣誓制度认识误区的矫正

宣誓行为,到底好不好?由于实践当中“形式主义”的存在,人们对形式主义往往非常失望和反感,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这次极具意义的宪法宣誓制度信心不足。但是若因此对“形式”两字一概排斥,也未免矫枉过正。这里必须得纠正这样一个误区:

第一,不能一概否认形式的作用。对于积极向上的形式,就应该多倡导、多落实。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实际上形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任何事物、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形式。对于国家机关来说,问题并不在于它们搞形式,而在于它们习惯于搞哪些形式。如果官员们开会时充分发扬民主深入讨论问题,公务接待格外崇尚简朴,这同样是“形式”,却显然是值得提倡的形式,因为这样的形式是有利于推进工作的。

第二,不能将宪法宣誓制度局限在一种仪式的层面,而应从这样一种神圣的仪式当中汲取尊重宪法和法律的精神食粮。宣誓不是万能的,只宣誓不落实具体措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宣誓容易,但是具体的实践难题绝非易事。

三、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内容

域外其他国家的宪法宣誓制度主要涉及宣誓主体、宣誓时间、宣誓誓言以及宣誓程序等方面。我国在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时候,不仅要参照其他国家宪法宣誓制的通常做法,还要立足于我国特色的宪法体制层面的考虑,从而设计出一项科学规范的宪法宣誓制度。

首先,要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纳入到宪法修正案中。如此一来,宪法宣誓制度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在顺应建立宪法宣誓制的主流的同时,更能凸显宪法的尊严和权威,从而有利于培育浓厚的宪法文化,奠定宪政建设的良好基础。

其次,宣誓仪式应该通过当地的新闻媒体或者电视录像等方式向全国人民实况转播,公开进行。一方面,宣誓仪式本身就是庄严肃穆的,通过公众媒体公开记录有利于杜绝敷衍了事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这些公职人员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或者说他们不仅在向宪法宣誓,更是对人民发出他们的承诺。

最后,关于宣誓主体、宣誓誓言、宣誓时间以及宣誓程序等具体细化规定。第一,关于宣誓主体,笔者支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些人员必须要时刻接受宪法和人民的监督,至于一般的行政人员,也要履行公职宣誓制度。第二,关于宣誓的誓词,应当体现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人民和国家的内涵。为此,可以初步规定宣誓誓词如下“我将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和人民,勤勉工作,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第三,关于宣誓时间以及程序。宪法宣誓仪式是宣誓者开始执行职务前的必经程序。国外的许多国家已经达成了这点共识。爱尔兰宪法规定,任何拒绝或忽略作宣誓的法官均被视为业已辞去其职务。那么我国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宪法宣誓前,政府应该提前五天将该信息公开上网,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在网上开设“现场观看”的申请专栏,让那些想要到现场观看的民众自公告发布两日内按规定填写个人信息,然后按照审核通过先后顺序确定一定数量的人到现场观看,并将这些人员名单在网站上公示。

【参考文献】

[1]谭旭孙:《彰显宪法权威与尊严的有效实施形式——关于我国宣誓制度的若干思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2]冯俊新:《向宪法宣誓是依宪治国的重要举措》,《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杨学科:《论宪法宣誓制度的中国构建》,《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年第6期

上一篇:教师节联谊会主持词下一篇:作文标题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