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宪法的特点

2024-05-15

论美国宪法的特点(共4篇)

篇1:论美国宪法的特点

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美国宪法是成文宪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有时难免发生一些对国家构成威胁的非同寻常的事情。为了保证国家、公民的利益。宪法的约束作用或者说是它所能赋予的权力往往也在这时能得到最 直接的体现。

美国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美国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

准,并在此后不久被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也有一个联邦政府来 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从此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存在的较为松散的邦 联体制。1789年,美国宪法正式生效。日后,该部宪法也成为许多国家的成文

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在美国的宪法中序言只有一句话,由52个单词构成。其中译文就是:我们

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 宪法。这篇序言并没有赋予或者限制任何主体的权力,仅仅阐明了制定美国宪 法的理论基础和目的。尽管如此,这篇序言尤其是最开头的“我们合众国人民” 却成为美国宪法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部分。

尽管美国宪法历经多次修改,但是1789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至今依然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其中,三权分立、联邦体制、宪法至上、人人平等等四个基本原则 也是其最大的特点。

三权分立。美国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部分

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在理论上,三权是完全平等,并且互相制衡。每种权力 都有限制另外两种权力滥用的职能。这就是现代民主社会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一般认为其思想根源来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联邦体制。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的国体。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

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美国人把联邦制当 作他们永不过时的骄傲。联邦制是“美国对宪治(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作 出的新的、创造性的贡献”。联邦制有利于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特别是在“新 联邦主义”产生以后,从而切实维护公民个人权利与自由。同时,该制度是与民 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宪法至上。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

规和规定。自从1803年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后,美国联邦法院系统拥有 了违宪审查权。这意味着联邦各级法院可以审查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与宪法 相抵触,并且可以宣布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同时,法院还可以审查包括美国总 统在内的各级政府颁布的法令的合宪性。但是,法院的这种审查权不能主动行使,只能在某一具体诉讼中被运用。因此,这也被称作“被动的审查权”。

人人平等。美国或许是最强调平等的国家了,根据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各州之间也保持平等地位,原则上任何州

都不能获得联邦政府的特殊对待。根据宪法的规定,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认彼此 的法律。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要在形式上保持共和体制。

要讨论美国宪法的作用,或许题目有些大,在这儿也只能简单的讨论一下其

对宪政的保障作用,以及对外的影响。

何为宪政?给其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的努力近乎徒劳。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 理解。但毛泽东认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民主”也就是说宪法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保障政治运行的民主性。在美国的宪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来对这种民主予以 保障。根据美国宪法,立法(国会)、行政(总统)和司法(联邦最高法院)三权是彼此 独立、互相制衡的。而且从1803年起,联郑最高法院便具有司法审查权,即对 宪法拥有最终解释权。这样,它就有权监督立法权、财权、人权、军权、治安权、外交权等大权在握的国会和总统,裁定包括国会在内的各级立法部门通过的法 律、包括总统在内的各级行政当局的政策行为是否合乎宪法的规定,判决哪些法 律或政策违宪。而这些裁定和判决,是国会和总统必须遵守也得到遵守的。所以 在美国不存在凌驾于宪法之上的绝对权力,这就是美国成为法治国家的关键所 在。也是其能真正保证民主政治的最重要一点。

美国宪法的影响达到欧洲,但是在这里影响并非是单向的。欧洲的启蒙思想 是美国制宪元勋们的思想来源。美国宪法的经验和思想对思考和重新审视欧洲的 宪法的观念、原则处理方式又是一种挑战。这种双向的影响使得欧洲的宪政建设 是成功的。美国与欧洲的宪政建设中,产生的宪法与启蒙思想带给各国国民的哲 学观念也是一致相同的。如果从美国对欧洲宪法及其宪政的单向影响来说,具体 的说或许有这么三点:1.分权制衡。美国实行总统制,这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 分权制,使得国家权力平衡运作。联邦制又为中央与地方分权开辟了奇径,并使 中央与地方权力达到均衡; 2.具有革命性的权利法案。3.有强制力的司法保障 制度。美国的违宪审查是成功的。对于各个宪政国家来说,都有巨大的影响与借 鉴作用。

法律0702嵇东润20078207

篇2:论美国宪法的特点

司法审查[1]权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引人注目的权力。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上诉案的时候,可以解释宪法,对国会通过的法律或者行政部门的措施和决定进行审查;如果判定其违宪,该法律或行政命令就失效。联邦最高法院以违宪为理由推翻成文法规,从逻辑上就是九位大法官有权推翻国会和政府里民选代表多数所作的立法和决定。有学者认为,法官非经民选产生从而很大程度上无法对人民负责这一点,使得法院的这一权力的正当性受到了威胁。[2]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联邦司法部门被贴上了“美国联邦政府中最不民主的部门”的标签。[3]事实上,自司法审查制度建立早期开始,其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角色和价值问题就处于广泛的争议中。[4]司法审查的支持者强烈主张司法对其他政府部门进行制衡的必要性。其反对者则认为它是“不规则”的制度,缺乏宪法上的正当性,因为它最不可能精确代表真实的民意。一位学者将司法审查描述为“我们制度中的一股反多数力量”和“美国民主政体中的一个异常机构”。[5]这一地位形象反映了法院通过司法审查宣布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违宪的做法“背弃”了人民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所表达的意志。[6]毕竟,“能否对选民负责是一项制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试金石”。[7]在此,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理论上的困境。如果最高法院干预不足,则不足以遏制通过立法和行政部门实现的多数暴政;而如果最高法院干预过度,使得通过普选产生的行政和立法部门遭到挫折,无法表达和实现多数的意志,民主在事实上就遭到了破坏。这,就是“反多数难题”。

“反多数难题”所体现的美国的法律与政治、法律与道德、民主与自由、司法制度与社会政治变革等等之间的张力,以及所涉及的诸如宪法解释、宪法对话、宪法变迁等美国学术界或新或旧的问题,或许可以成为了解美国宪政的一个切入点。

第一章“反多数难题”之进路

联邦最高法院有关司法审查的经典案例,伴随着建国两百年来社会持续而巨大的变化,折射了美国政治制度和观念的变迁,也是“反多数难题”最有迹可查的脚印。

一、洛克纳时代之前:“反多数难题”的提出

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由马歇尔大法官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完成。[8]1803年,约翰?马歇尔在该案的判决中宣布,国会1789年制定的《司法法》第13条违反宪法。马歇尔写道:“阐明何为法律是司法部门的职权和责任。„„对于某些案件,宪法必须受到法官的考查。”:“如果一项法律违背了宪法,如果法律与宪法都被应用于一个特殊案件,因而法院必须或者不顾宪法,顺从法律决定案件;或者不顾法律,顺从宪法;那么法院必须在冲突的规则中确定何者支配案件之判决。这是司法责任的根本所在。如果将由法院来考虑宪法,并且宪法高于任何普通的立法法案,那么宪法-而非普通法律-必须支配两者都适用的案件。„„和宪法抵触的法律是无效的。”[9]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为下面命题创立了先例:联邦法院可以并且应该对政治部门和多数派的冲动构成制约。这一命题自创立之始,就从未免遭过反多数主义的非议。

1804年,国会曾发动对萨缪尔。蔡斯法官的弹劾程序。蔡斯在审讯被告凯灵达时公然表明了党派倾向。反联邦党人被激怒了,不仅因为对判决结果不满,而且因为联邦法院具有反多数派的性质,这种性质使非民选法官可以不顾多数派意志而追求个人政治偏好。参议员威廉。吉尔斯抱怨道:“我们看到法官在独立地高声发表长篇政治演说。”一份报纸社论也指出:“总会有一天人们要质问,为什么法官应该比那些受人民委托立法和执行的人享有更加独立于人民控制的权利?”1807年,约翰。马歇尔在审理阿伦。伯尔被控共谋和叛国罪一案时,拒绝接受控方证据,致使伯尔被宣告无罪。马歇尔法官受到报界猛烈的抨击。当时,报纸头版头条写道“虽然有罪,但仍宣告无罪”,审判也被形容为“闹剧”,马歇尔被指责将陪审团的作用贬低为波斯王朝法庭的大监。反多数主义的批评者声称“人民现在得考虑一下,现存的司法体系和英国普通法是否还在为自由、善良的人民服务?”[10]

1825年,宾夕法尼亚州法院法官吉布森在“艾金诉劳布”[11]一案中的反对意见中质问:“宣布按照宪法规定的形式所制定的法律无效,难道不是司法篡权?”然而20年后,时任宾州首席大法官的吉布森宣布自己改变了看法。因为在此期间,宾州议会默许了法院的实践,而他本人也在司法实践中认识到了司法审查的必要性。

二、洛克纳时代:“反多数难题”逐步引起注意

“洛克纳诉纽约州案”[13]后的1905年到1937年,最高法院依据相同的原则否决了一系列州的立法,比如最低工资法,限制童工法,银行法,保险法,交通业管理法等等。这一系列立法是在当时的进步运动中由于民众的强烈要求而产生的,到了实施阶段却被最高法院一一否决。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大规模干预经济,为恢复国民经济活力而提出的一系列经济制度改革法案。而从1935年1月起的16个月中,最高法院审理了10个同新政立法有关的案子,宣布8个新政立法违宪。新政的主要立法几乎全被否决。在美国司法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之为洛克纳时代。

洛克纳时代被后世认为是最高法院没有严格局限于自己解释法律的功能范围之内,而过度参与了政策制定。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后来指出,这是最高法院过分强势地干预本应属于立法和行政方面的事务,严重破坏三权关系;法院不是以宪法为根据,而是以社会流行的意识形态即经济自由主义为根据来判案。最高法院注重了自身的“反多数”的功能,而牺牲了民主政府之“多数统治”的功能。在洛克纳时代的几十年里,最高法院在一定程度上阻扰了当时的进步主义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因此,洛克纳时代是司法自制不足的典型。[14]这个阶段被公认为美国宪法史上最低点。

然而,如果最高法院一味服从立法和行政分支,不敢在司法审查中行使否决的特权,国父们用最高法院来制衡立法和行政分支的初衷就会落空。到20世纪三十年代,立法和行政部门已经实现普选,民主极大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中,最高法院究竟应在怎样的分寸上把握“司法自制”,做到既服从民主的理念,服从民众多数的意志;同时做到保障所有人的民权,特别是少数和弱势人群的权利,防止“多数的暴政”?这样的问题与思考将“反多数难题”逐步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三、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反多数难题”被充分讨论

1936年罗斯福总统再次当选。为了排除最高法院对新政的阻挠,他向国会提出了改组最高法院的计划:把最高法院的成员增加到15人。这样他可以任命支持新政的大法官,使新政的支持者形成法院的多数,以保证新政立法的顺利实施。然而这个计划引起了激烈争议。在国会表决改组法院议案前,欧文?罗伯茨大法官或许由于感到应顺应舆论或出于维护最高法院的尊严,突然改变态度,转而支持新政立法,使新政的支持者成为法院的多数,法院改组计划遂被搁置一旁。接着几位大法官退休,罗斯福得以任命新政支持者为大法官(他在其四届任期内共任命9人),自由派成为法院的多数。从此,最高法院不再成为新政立法和政治干预经济的障碍。从那时起,最高法院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问题:公民自由(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1937年-1979年,最高法院宣布49个联邦法律违宪,其中47个同宪法保障的个人权利和自由有关。[15]

这个阶段中有几个经典判例,涉及两届最高法院(即沃伦法院[16]及伯格法院),第一个是1954年沃伦法院的“布朗案”[17],另一个是1973年伯格法院的“罗伊诉韦德案”[18].这两个案子被看成代表这两届法院的基本倾向及其背后的主流宪法哲学,它们引发了围绕“反多数难题”进行的“司法有为”还是“司法节制”的争论,所谓“解释与不解释”的争论,以及围绕“原旨主义”(Originalism)的争论。

依照传统宪法理论,司法审查体现了“审慎的民主”,体现了对可能的“多数暴政”的制约,体现了自由对民主的平衡,这些常被作为司法审查制度存在的理由。但仔细考察以这两个案例及以这两个案例为代表的战后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历史,司法审查不但没有成为制约“民主”的保守手段,反而恰恰成了推进民主和激进社会改革的最有力的工具和力量。“洛克纳时代”里,司法干预的对象主要是立法和行政部门,因此表现为强烈的司法与立法和行政的冲突;而下半叶的自由派法院则较少直接与立法和行政发生冲突,而是着重在公民自由领域有所作为,主要表现在“创造”了很多新的“公民基本权利”(例如堕胎的权利,同性恋的权利,以及犯人的自我保护权利等等)。美国保守派强烈批判法院和法官没有权利“制定”这些在宪法条文中没有的“新权利”,而自由派法院则声称这是从宪法精神中可以引申出来的基本权利。

“罗伊诉韦德”案是其中的典型。美国建国以后的头100年,联邦和各州都没有制定关于堕胎的法律。1870年代以后,一些州开始制定法律禁止堕胎,但危及妇女生命的堕胎除外。20世纪前半期,多数州法都规定堕胎为犯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1960年代性解放运动,使未婚先孕的人数上升,这些人倾向于堕胎。已婚妇女由于家庭破裂,职业妇女出于工作考虑,也多有堕胎。强调个人自由的女权运动者更是赞成堕胎。而医学的进步大大减轻了堕胎的危险。这些原因导致了堕胎事例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美国人反对堕胎,尤其是罗马天主教徒和新教原教旨主义者(他们是一支很强大的力量),堕胎于是日益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73年1月22日作出了对“罗伊诉韦德”案的判决。案子涉及得克萨斯州的堕胎法是否违宪。[19]布莱克门大法官代表最高法院撰写的判决书写道:“自由和限制州的行动的概念”所包含的“隐私权„„足以宽到包含一个妇女作出是否终止妊娠的决定。”判决书进一步裁定:妊娠的头三个月里,妇女有权作出是否堕胎的决定,州不得干涉;中间的三个月,州可以作出某些规定来保障妇女的健康;在后三个月,除因母亲的健康和生命的缘故以外,州有权禁止堕胎。最高法院裁决,得州法律不考虑怀孕的阶段和其他利益,把保护母亲生命以外的堕胎均规定为犯罪,从而违反了第十四条修正案的正当法律程序条款。[20]

最高法院的判决不只是宣布同此案有关的得克萨斯和佐治亚州的堕胎法违宪,实际上推翻了其他44个州限制堕胎的法律。此后堕胎问题上的立场变成全美最大的政治立场问题,每次大选包括地方选举都是头号问题。美国国内立即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保护未出生婴儿的生命权利,禁止堕胎。另一派则支持最高法院判决,主张妇女有权决定是否堕胎。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原教旨主义者的男女教士结成联盟,猛烈攻击法院的判决,由此诞生了“保护生命运动”。女权运动者则强烈要求废除一切禁止堕胎的法律。反对堕胎的一方还试图通过国会立法,使胚胎处于第14条修正案的保护之下,并禁止各州动用公款来协助堕胎。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立法努力获得成功。[21]共和党1980年和1984年两次大选的竞选纲领都反对堕胎;民主党内部则因此问题产生分歧。这在保守派看来是高院走在国会、总统以及整个社会之前推动并由此而激化社会分裂。这个判决对于美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性别的问题成了数十年来美国政治的一个争斗中心(另一个是布朗案引出的种族问题)。

如前所述,二战以后这几十年司法审查这一最不民主的制度恰恰大大推动了自由派和激进派认同的社会民主化进程;而保守派在理论上从来不认为法官非出自民选是个问题,并历来认为司法审查制度是制衡激进民主的阀门。但战后这两届法院的实践使美国保守派认识到,“司法审查权”恰恰成了社会改革的利器,甚至是“多数暴政”的利器,再不会有人简单认为“司法审查”必然代表“审慎”和“制衡民主”。“反多数难题”至此走入了一个双重困境。

第二章“反多数难题”之解析

一、立法权行使中“多数规则”之必要:民主[22]与共和[23]

用托克维尔的话来说,民主就是“人民之对美国政界的统治,犹如上帝之统治宇宙。人民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凡事皆出自人民,并用于人民。”[24]

几个世纪前,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为了守护自己心灵的圣洁和信念的纯正,尝尽流亡之苦,远离故园,来到美洲大陆,产生和发展起了乡镇自主的制度与原则:对于每一个人,上帝都赋予他以能自行处理与己最有密切关系的事务所必要的一定理性-这同时是美国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据以建立的箴言;独立战争爆发后,这一箴言走出乡镇,而占领各州政府,乃至全国,成为人民主权原则,人们在它的名义下进行战斗并取得了胜利。“革命时期的主要政治学说是那些称为‘天赋权利’派的思想。”[25]它们包括一切人在政治上生来自由平等的原始自然状态、政府的契约起源、人民主权以及对专制政府进行革命的权利。天赋人权是西方从希腊开始的自然法传统在近代的复兴与发展,而洛克、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思想尤其给予美国革命以巨大的影响。[26]在美国经由战争获得独立后制定宪法的数十年间,美国人最主要的任务即在于,在政府结构中具体清楚地阐明人民主权的含义。比如,19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所宣布的[27]和1776年6月12日弗吉利亚权利宣言所规定的著名的政府框架[28],是否应该且能够得以延续。宪法之父们最终没有令美国人民失望。美国的宪法来源于人民,而且直接来源于人民。[29]它以“我们,合众国的人民”开篇;它规定,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民主权原则是美国民主,乃至美国宪政的根本原则,它一直主宰着整个美国社会。“在美国,人民主权原则”决不像在某些国家那样隐而不现或毫无成效,而是被民情所承认,被法律所公布的,它可以自由传播,不受阻碍地达到最终目的。„„成了法律的法律。“[30]华盛顿认为,人民主权原则就是”人民有权力和权利建立政府“,”人民的遴选是一切权力的最纯洁的来源和源泉。“[31]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人民有制定和更改政府各项法规的权利。”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将永远掌握在民众手中。这项权力是为了某些特定目的、在特定期限内授给他们自己选出的代表的。当这种权力的使用违背他们利益,或不符合他们的愿望时,他们可以而且无疑会撤销他们公仆的资格。“[32]

制宪者们在国体问题上,虽然产生过短暂的关于选择君主政体或民主政体的分歧,但最终选择了后者。同时考虑到美国疆域辽阔,决定不采用直接民主,而选择了民主共和制。即人民不直接治理政府,而是由选出的代表来代为治理。因为通过选任代表的制度机制,共和制政府比直接民主制能够涵盖更多数量的人民和更广阔的地区。[33]《联邦党人文集》第10篇中讲得很清楚,美国的政体是实行代议、宪政与联邦制的共和政体,而非一个雅典意义上的纯粹民主政体。[34]麦迪逊给民主共和国下的定义是:“它从大部分人民那里直接、间接得到一切权力,并由某些自愿任职的人在一定时期内或者在其忠实履行职责期间进行管理。对于这样一个政府来说,必要条件是:它是来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而不是一小部分人,或者社会上某个幸运阶级;否则少数暴虐的贵族通过他们所代表的权力进行压迫,有可能钻入共和者的行列,并且为他们的政府要求共和国的光荣称号。这样一个政府是有资格的:它的管理人员,是直接、间接地由人民任命,他们根据刚才详细说明的条件保持自己的官职。”[35]在这样的政体中,民主是原则,也是程序。通过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立法机关,由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再由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执行法律,以此实现人民对国家的统治和管理,实现主权在民的原则。现代民主政治认为,代议民主制是目前人类发明的能够解决人民参与政府的最有效的形式。正如密尔在分析实行代议制政府的必要性之后所得出的结论那样:“能够充分满足社会所有要求的惟一政府是全体人民参加的政府;”“但是既然在面积和人口超过一个小市镇的社会里除公共事务的某些极次要的部分外所有的人亲自参加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的,从而就可得出结论说,一个完善政府的理想类型一定是代议制政府了。”[36]

立法权是一种创制性的国家权力,立法可以为行政权和司法权提供合法性的依据或基础,但立法权不能为自己提供合法性的基础,必须以民主作为基础。为使立法权实现“多数人”的统治,在制度和程序设计上,立法权行使的主体以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立法权的结构具有反映民族、种族、语言、文化、地区、人口、中央与地方等的代表性,立法权主体遵循公开性和民主性的原则来进行活动。公开性要求能使议会以外的人民及时知晓议会里发生的一切,以便接受人民的监督。根据公开性原则,议会通常实行会期公开、会议公开(依法应当秘密举行的会议除外)、审议法案公开、表决公开、表决结果公开、议事记录公开等制度。立法活动的民主性,要求议会的立法尽可能允许民众参与,立法程序要充分发扬民主,以便汇集民意、调和民益。按照民主性原则,议会设计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如参与起草法案、讨论评析法案、利益集团游说等;议会的议事程序也体现了民主原则,如民主的提案制度、立案制度、严格的发言规则、公开的听证会制度、法案修正制度、议员的权利保障和免责制度、多数决定的表决制度,等等。在代议民主制度下,立法权是民意的汇集和体现。人民通过选举来间接行使立法权,并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来直接行使立法权,以达到按照人民意志治理国家(依法治国)的目的。宪法的各种规定保证一个民选的政府始终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保证人民自决自治的原则不至悄悄地被篡改。

二、为立法权行使中的“多数规则”设置限制之必须:宪政与自由

(一)自由宪政政府

1776年至1789年间,美国人民通过在先前的13个英国殖民地创立共和政府,将他们各自建立成为一个国家,并且通过1787制宪会议上,将邦联转变为一个真正依法建立的政府,宣布“该时代一种新的秩序”。在创立政治社会的过程中,美国人追寻一个自古以来就为西方人所信奉的目标:要建立一个足以维护稳定和秩序的政府权力,就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一共同体的目的-对政府的形式进行组织,对政府的程序进行安排,并使它们最适于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以满足共同体的政治权利和正义的观念,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宪政主义的观念。而在宪政主义的历史上,重要的问题从来都不在于创造权力,而在于对其进行界定和限制。

宪政的整个保障系统都是围绕近现代意义上的个体性而展开的,个人是整个宪政框架内的轴心和枢纽。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公民,是一些具有个体性意义的个人,并且他们也都在当时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形态下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然而,近代宪政主义所确立的人的个体性却不是过去历史中关于人的个体定位的简单延续,而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对于人的个人性价值的重新定位和确立。通观人类政治思想史,可以看到,只有立足于宪政基础之上的个体主义才是真正与传统总体性政治哲学相对立的一种全新的政治社会思想。因为宪政所确立的个人原则,从逻辑上打破了过去那种个别从属于一般的普遍逻辑,而确立起一种以个体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政治逻辑。总的来说,不是个人为国家或政府而存在,而是国家或政府为个人而存在,它们的价值立足在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这些现实的人权基础之上。

篇3:论美国宪法的特点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有四部宪法。目前,中国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通过与美国宪法比较,可以得出中国政治的如下特点。

一、宪法缺乏稳定,宪法随着国家政治变动而频繁变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存在四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这四部宪法均是随着中国政治变迁而变动。1954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它分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和首都共四章,106条。它本来是一部科学的宪法,但是随着中国政治的变化,此宪法完全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以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家宗旨1975年的宪法。此宪法完全充当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其结构虽然和1954年宪法一致,但是它明显强调阶级斗争:序言中的第12条谈到要把无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扩大到各个领域;第13条把四大自由作为革命的新形式,直接将领导人语录写入宪法;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从1954年的15项减为3项。1978年宪法是在结束了文革的背景下出台的,其结构与前两部类似,它纠正了1975年宪法“左”的错误,公民的权利由原先的3条变为13条,但是前言中仍然强调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1982年宪法是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出台的,除序言外共有四章,分别为总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首都国旗国徽。它规定了国家的指导思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加到23条。

相比之下,美国宪法较稳定,美国宪法是1787年7月制定。虽然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政治也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政治生活的变迁,但是美国宪法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只是其间经历了17次修改,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宪法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即适应国家政策的调整,与美国宪法相比,它缺少核心价值观,纵观中国四部宪法,其结构是类似的,内容随着政策方针的变化而改动,总纲的指导思想也是反映当时政局。尽管把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制度单独作为一章,但是缺少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国家政治制度(如1975年宪法撤消国家主席)也是变动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随政局变动而变化。而美国宪法是在三权分立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重视的是权力的制衡。在短短的七章内容中,美国宪法处处体现出对权力制衡的重视:宪法对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利做了详细的规定并被分别单独作为一章,放在宪法前面;第四章是有关于各州权力的规定,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做了说明;第五章规定了宪法的修改。由此可见,中国政治侧重具体细节和内容,美国政治则是关注政治精神。

二、党政关系密切

中国政治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国党政关系密切,执政党政策影响宪法。

首先,中国宪法明确表示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的4部宪法中,序言均表示坚持工人阶级和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并把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1954年宪法在涉及国家性质方面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其政党色彩较强。如序言写道:“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总纲的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1975年宪法增加了将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如序言比1954年宪法增加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沿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前进。”总纲的第2条:“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1978年宪法同样是突出中共的领导地位和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如序言写道:“建国以后,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各条战线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经过反对国内外敌人的反复斗争,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总纲第2条:“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982年宪法也是强调执政党的领导,在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国家指导思想中,增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如其序言写道:“1949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国宪法的序言中,可以看出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重要影响:中国的国家性质是与执政党的领导密切相关;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同样是国家的指导思想。

相比之下,美国宪法在7条内容中未涉及政党的指导思想,即使在后来的26条增补案中也未涉及,它的前言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未变。“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它强调的是国家稳定、安全和人民权利。同时,它也谈到了国家制度问题即建立一个联邦制的国家。

其次,中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也紧跟党的方针政策。如1954年宪法的序言中提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与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讲话是一致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仅仅相隔一年,此内容就写在宪法中。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十五大党代会上发表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并明确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报告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在报告的第五部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谈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及“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1999年的宪法修改案中,新增加的6条有5条与以上5条是重合的,另一条是将“反革命罪”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三个代表”,政治文明等内容也在2004年的宪法修改案中写出来。由此可见,执政党的方针政策对宪法的修改产生重大影响。

相比之下,美国宪法的修改是围绕国家三权分立的制度、公民的司法权、选举权等具体国家机关的权力和人权问题而展开。它并不涉及国家的具体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方针政策,而是关注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归属的宏观问题。

三、经济至上,力求社会稳定

1978年以来,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以此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同时,力求维护社会的稳定。中国对1982年宪法作了四次修改,分别是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以上四次修改均显示,中国政治经济至上。1988年的宪法修改案有两条,全部是关于经济的。在对11条的补充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在第10条中增加:“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发露的规定转让。”1993年的修改案共有9条,其中有7条是有关于经济,涉及了所有权、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市场经济、家庭承包责任制等内容;1999年的修改案有6条,其中3条是有关基本经济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以及非公有制的经济地位等内容。2004年14条修改案中有一条是关于经济的。以上这些修改案涉及到经济制度、分配方式、非国有经济地位、资源配置方式等内容。

相比之下,经济制度并没有在美国宪法中体现,在涉及经济问题上,美国宪法重视的是个人私有财产保护。在修改案中,这样写道:“人民有保护其身体、住所、文件与财产之权,不受无理拘捕、搜索与扣押、并不得非法侵犯,除有正当理由经宣誓或代誓宣言,并详载搜索之地点、拘捕或收押之物外,不得办法搜索票、拘票或扣押状。”此外,从美国宪法的修改案中,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总统与国会的权力斗争。总共26条的修改案中第12条、第13条、第15条、第20条、第22条、第23条、第24条、第25条共8条涉及到了总统选举、总统候选人的要求、总统的任期、国会的权力、总统和国会的权力分配等问题。由此可见,美国政治对三权分立制度的重视。

经济问题写入宪法表明中国对经济建设的重视,体现出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新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经济制度、分配方式、资源配置的方式等基本经济问题认识不清,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延误。正是因为中国对以上问题的理清和对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视,加之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成为目前GDP增长最快的国家。而美国,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经济立法完备,其经济的发展政策写在专门的经济法中而不是在宪法中,这也同时说明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前者是自上而下的靠国家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后者是自下而上的自由经济体制。在第一种经济模式中,国家的方针政策无疑会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除了在宪法上保证经济发展的指导政策外,还通过权力机关代表任期的延长来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如1993年的修改案,将县级人大代表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2004年的宪法修改案将乡级人大代表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国。中国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在村、乡、县地区,乡、县级的人大代表无疑是中国政治参与人群的最庞大队伍,延长这部分人的任期无疑会保证政策连贯性和社会稳定。

四、中国日益重视人权保护,力求政治发展

尽管四部宪法结构类似,并都有公民权利和义务这一项。但在涉及公民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上有重大差距。1954年宪法的第三章有19条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其中有13条是关于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此外,宪法涉及到了公民的平等权、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监督权等各方面。1975年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的数目有所下降。公民的权利只剩下3条,它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和公民文学自由创作的自由,在第26条写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在以往的言论,游行示威自由后加上了罢工自由,但是取出了迁徙自由。1978年的宪法有16条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28条)。其中,13条是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它与1975年宪法相比,增加了文艺创作的权利。同时,宪法规定公民有四大自由“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依然没有写进宪法。1982年宪法把第三章的公民权利提到第二章,对公民权利的规定达到了24条,在此宪法中,公民的平等权得到保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写入第33条。第38条、第39条、第40条、第41条对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秘密、取得国家赔偿等权利的规定是首次写入宪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第40条);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第41条)。中国在进一步完善人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政治改革。在1982年宪法修改中,前三次的修改主要是围绕经济问题展开,体现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文章前面也已经阐述过。2004年的修改则偏重于人权保护和力求推动政治民主发展,2004年的修正案共有14条,其中,4条是关于保护人权,将“国家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改为“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害”;增加了对私有财产侵占进行国家补偿的权利;增加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增加了国家保障人权的规定。八条是有关于政治的,政治思想三个包括“三个代表”、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建设者,国家制度4个包括主席权力、国家戒严、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乡级人大任期;国歌1条;只有1条是有关于经济的。这说明中国在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并取得成果后(中国是目前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开始重视人权和政治发展,力求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

相比之下,美国宪法并没有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单独作为一章,在宪法原文中,对公民权利也提及甚少。正因为此,在后来的26条宪法修正案中,有13条是有关人权的。它涉及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财产权、安全权、政治选举权,司法审查方面的权利等。在政治选举权方面,美国宪法逐步废除了肤色、性别等方面的限制,最后变为只要年届18岁以上就可以拥有选举权。

结语

综上所述,便可以从新中国四部宪法中看到新中 国的政治 发展脉络 :从重视经济 发展到力 求推动政 治建设再 到完善人 权的各种 保护。新中国的四部宪法成了中国五十多年政治历程的晴雨表。

摘要: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政治状况的法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宪法经过多次变迁,最终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基础的宪法。从新中国的四部宪法形式和内容变迁出发,在比较美国宪法下,得出中国政治有如下特点:宪法缺乏稳定,时刻随着国家方针政策调整;党政关系密切,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经济至上,力求社会的稳定;中国日益关注人权,力求推动政治民主建设。

篇4:论美国宪法的特点

[关键词]美国;诊所;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 D9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54-03

美国是法律诊所教育的始作俑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运行模式已日臻成熟与完善。笔者于2013年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以下简称MSU)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在此期间通过实地走访与观察、亲身参与、网络调查、信函往来等方式,深入了解了该校的法律诊所教育运行模式,对其特点和优势深有感触。美国法律诊所教育对我国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以密西根州立大学为典型例证,深入研究美国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发掘其中可资借鉴的内容,以促进中国法学实践教学的发展。

一、法律诊所部门划分细致

美国大学的法律诊所内部有较为细致的部门划分,按照民权法、刑法、婚姻家庭法等划分出不同的子诊所,每个子诊所专业从事该部门法的实践业务,这与美国律师一般具有专业所长的体制密切接轨。法学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及特长选择参与不同的专业部门法诊所。这样可以使学生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法律临床实践,从而在该专业方向深入探索和研究。这种部门划分的优势在于学生一旦毕业就可以立即着手从事专职法律业务。MSU的法律诊所共分为民权法、刑法、家庭法、住房法、移民法、第一修正法税法、城市农业法、安全法等十个部门,学生在这里进行分门别类的法律实践训练,专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例如,在民权法诊所,学生重点是协助关押在密歇根州监狱的囚犯维护其权益。在刑法诊所,学生代理已被判罪量刑的贫困刑事被告上诉。第一修正案法律诊所致力于为言论自由受到侵犯的密歇根州的新闻媒体公司提供无偿法律代理,并为密歇根高中和高校记者提供教育工作和法律咨询及代理。儿童法诊所旨在为被虐待、被忽视、高风险的儿童与家庭提供法律服务。住房诊所致力于以各种方式为密歇根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及相关消费问题或事务的法律服务。移民诊所学生为移民社区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得法律代理的弱势群体提供直接客户代理和系统性服务。投资者服务诊所为因不当行为遭受损失但又因索赔规模相对较小无法获得私人法律代理的合格投资者提供法律代理和法律咨询。纳税人诊所的学生为与国税局有争议的低收入纳税人或在美国税务法庭有案件的人服务,以及为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解释其在国内税收法典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城市食品、农场及农业法实习诊所致力于为从事各阶段城市农业开发或工作,主要是在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非营利性机构或低收入者提供完善的咨询和交易服务。各诊所各司其职,服务对象和业务各有侧重,这对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校的法律诊所提供各种优越的实践体验配置来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实践和辩论技能及社会工作能力。虽然法律诊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但学生们接触的都是真实的案件,这种实战性训练丝毫不逊色于律师事务所。

首先,通过严格的先期培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使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应对诊所实战,各个诊所对于申请加入的学生都会安排严格的先期实践能力培训课程。例如,学生要加入争端调处诊所,学期的第一阶段将是40小时的调处密集培训期。该培训占4个学分,已由密歇根州最高法院行政办公室的纠纷调处办公室授权,学生们将获得证书,以证明他们完成了法院认可的培训。余下的学期,学生可以在该地区各个法院和机构观摩和亲自调处。培训旨在训练阅读技能、观察技能,预备练习技能、实施技能和反馈等技能。培训内容包括:1.与来自各种背景确实遇到问题的真实人群工作以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2.调解真实案例;3.阅读指定的材料及相关补充材料;4.参加诊所课堂角色分配和训练;5.观摩模拟调解;6.在课堂内外开展模拟调解;7.做宣传及公众教育;8.写体会论文证明你能够运用已学会的理论及所拥有的经验;9.探索在其他背景下调解的运用,并向诊所提交其发现。培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预计要投入至少190个小时的工作,包括预习、课堂作业、模拟练习及与实际客户工作。学生必须出勤和预习所有课程,并且每周与诊所指导教授有一次立式会面。培训的成绩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在真实和模拟调解中的表现、课程预习、与真实客户的工作、感言体会、演示文稿以及所有布置项目来评定。而要加入儿童诊所,学生必须要学习法律和社会工作讨论课,这种一体化讨论课由法律专业学生和社会工作研究生一起就读。每隔一周上两小时课,重点是从多学科角度选择有关虐待和忽视儿童的问题。除此而外,学生还必须参加校外现场考察,即学生必须在律师和社会工作者与客户一起工作的背景下完成校外/现场考察。例如,在青少年/家庭法庭、法律援助诊所、儿童和家庭服务诊所考察等。

其次,在实际办案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各个诊所面对的客户、业务独特而又丰富,可以让学生从事深层次的法律分析和服务、无与伦比的复杂程序和丰富的客户互动。例如,民权诊所要求学生调查案件事实、开展研究、规划和设计审判策略,从事审判的各个环节,参与任何必要的探索和实践行动,并为法院立案准备相关简报。争端调处诊所的重点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者。该诊所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调解和争端解决相关的理论、技能和专业问题的机会,这是现代法律职业取得成功所必需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移民法律诊所为学生提供在良好监督和学术严谨的背景下体验法律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严格评估社会公正问题。学生们直接代理个人和家庭客户是移民诊所体验的核心,他们可以代理移民法庭以及联邦和州法院的行政诉讼。该诊所有目的地多样化,以使学生了解移民法广泛影响到的繁多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机构。在与他们的客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是将苛刻的法律分析与复杂的社会服务整合在一起。税收诊所培养有深刻责任感以服务他人需要的年轻律师,处理与国税局各个方面的争议,包括在税收征管问题、留置权与乱摊派、提供妥协、无辜配偶主张、有关扣减、豁免和信用的主张,组织正当程序的听证会、上诉会议等方面协助客户。此外,该诊所代理纳税人在美国税务法院、美国地区法院和联邦上诉法院的案件。学生临床服务者接受复杂的实体税法、税收实务和程序培训,并以勤奋、精益求精和效率的精神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客户的税务问题。税务诊所工作者获得专项许可进入国税局实践,并有机会在美国税务法庭代理诉讼案件。他们还通过参加大量以广泛的税收问题为主题的社区拓展项目培训ESL纳税人税收事务。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法律制度改革。美国高校的法律诊所还鼓励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从事法制改革工作,以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MSU法律诊所激发学生运用他们的法律教育改善社会的潜能。当学生通过利用各种与客户的互动培养专业知识时,他们也在努力进行着制度改革。例如,在移民法语境下个人客户代理制度是不完善的。学生可以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和改革主张分析移民限制申请。他们可能需要与州和地方执行机构创建草案,为犯罪行为的受害者获得必要的证书以领取联邦移民救济。有些学生可能在上诉和顾问法庭工作,而其他人可能从事监管和立法改革的努力。移民法律和政策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而移民社区总是需要可信的信息资源来抵制诈骗和其他利用绝望和脆弱的行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把诊所发展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社区信息资源。

三、注重于服务地方的宗旨

美国大学的法律诊所大都非常“接地气”,致力于为该大学所在的城市、社区和州提供各个领域的法律服务,尤其是为低收入阶层、外籍移民、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MSU法律诊所的口号就是:“在发现你作为律师的潜质并获取实际经验的同时,你也成为法学院为社区提供服务使命的一部分。”为此,各法律诊所都与所在州或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一起推进所在地区的法治状况。MSU法律诊所就凭借其为地方公众的服务获得周围地区的广泛认可。

例如,住房诊所不仅与密歇根州立大学、东兰辛市和英厄姆县合作经营,还与地方上和国家的其他服务者一起工作,以解决密歇根州和美国的住房问题。住房法律诊所的日常工作致力于改进和改革密歇根州住房的整体景观。因此诊所有兴趣与任何支持和推进安全、体面、卫生、公平、公开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一方或利益相关者一起工作,并寻找任何为满足这一目标而致力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房地产市场的合作伙伴。诊所的服务方式是直接援助、法律建议和咨询、研究和学术、教育、媒体宣传、政策制定和公共计划。学生们总是努力确保那些寻求援助的人获得最好的结果。抗辩与量刑诊所针对的是上诉案件和包括县监狱或密西根矫正部囚犯在内的当事人。该诊所与州上诉辩护办公室(“SADO”)合作,受命代理贫穷的刑事被告上诉。一个部门处理因审判导致的定罪和量刑,另一个部门——抗辩部门,则处理因认罪或主动要求不用辩护导致的定罪和量刑。第一修正案法律诊所原名大湖区学生新闻界法律诊所(GLSPLC),由密歇根州立大学法学院、新闻学院、密歇根州校际新闻协会2004年合作创建。2011年,该诊所扩展成为MSU宪法第一修正案法律诊所,致力于为密歇根州的新闻媒体公司就第一修正案问题提供无偿法律代理,并继续为言论自由权受到侵犯的高中和社区高校的新闻记者提供无偿法律代理。该诊所也是美国唯一一个致力于为维护学生新闻权利而向客户提供法律代理的诊所。儿童和家庭辩论证书项目是密歇根州立大学法学院和社会工作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项目。该证书项目只开放给已被密歇根州立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项目或社会工作学院录取的学生。城市食品、农场及农业法实习诊所与密歇根州底特律城市农业和其他城市部门协作,其客户遍布整个中密西根。

四、注重从社会各个方面吸收资金

由于法律诊所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各项服务都是免费的,所以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诊所的运转。美国高校的法律诊所注重从社会各个方面吸收资金,从而维护诊所的业务开展。首先,积极获得国家资助。例如,MSU税务诊所获得了国税局2014年奖励。美国国税局宣布,该税务诊所是2014年133所获得配套补助金的低收入纳税人诊所之一。税收诊所将使用98000美元补助,连同配套资金,继续向低收入纳税人及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纳税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其次,努力从各种渠道吸收社会资金。政府的奖助毕竟是有限的,仅靠这一资金来源难以维持诊所的开支和成本。因此,还需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支持。尽管上述国家奖项金额巨大,但税务诊所仍必须依靠其他来源的赠款和慈善捐款以支撑其年度成本。税收诊所受到各种来源的资金支持,包括国税局、法学院、密歇根州税务部律师协会、公司、律师事务所和个人。该诊所经密歇根州律师协会批准成为有资格获得律师无偿捐助的实体。诊所期待着收到来自各类捐助者的额外资金,以扩大其关键服务。投资者服务诊所得以建立因归功于MSU法学院的支持及FINRA投资者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城市食品、农场及农业法实习诊所也是从德威特霍尔布鲁克纪念基金获得种子资金资助,于2012年1月开办。充足的经费支持使得美国高校的法律诊所能心无旁骛地以优越的条件为社会公众服务。

五、注重发挥高校优势

美国高校的法律诊所还注意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结合起来,一起创建新的法律服务,拓展法律诊所的业务范围。例如,密西根州立大学脱胎于农业学院,至今食品及农业科学仍是其优势学科。为此,法律诊所专门成立了城市食品、农场及农业法实习所。该实习所全方位解决城市农业法律问题,不仅给他人提供直接援助,而且还从事研究、政策制定、教育拓展和公共项目。所招收的法律专业学生在经验丰富的法律专业人士和教师的监督下,紧密合作,或与底特律城市农业机构的其他参与者合作,分析和解决围绕农业措施规划的法律问题,以及确保无障碍的健康食品市场的发展,提高底特律居民的健康。实习所解决如下类型的法律事务:1.评估现行州立法和市政条例的内容,以及它们对城市农业从事者的影响;2.协助希望将城市土地用于农业用途并保护环境的人士;3.为在城市农业区工作的非营利性机构就他们的法律需求提供咨询,并根据需要起草法律文件;4.组建非营利或股份制的食品或农场企业;5.申请密西根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门的许可或认证;6.达到密西根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门制定的准则;7.起草合同,谅解备忘录和其他有关农业、食品或农场问题的协议;8.帮助企业或组织遵守部门法规和认证要求;9.解释、抗辩及遵守当地分区条例;10.在密歇根州购买或出售不动产。这种发挥优势学科提供法律服务的模式,不仅开拓了法律诊所的市场,而且公众的认可度与信赖度也较高,使得本校的法学与优势学科的发展相得益彰。

[ 参 考 文 献 ]

[1] Legal Clinic.密西根州立大学法学院网站[EB/OL].http://law.msu.edu/ clinics /index.html.2015-6-5.

[2] 毛清芳.基础与条件:美国法律诊所教育探析[J].人大研究,2008(6):43-45.

[3] 徐安.美国诊所教育的发展状况研究及其借鉴意义[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上一篇:职场交流有哪些误区下一篇:激励自己的晚安正能量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