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

2022-08-28

第一篇: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

我国现行的税收种类

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新税制。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我国税收种类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特定行为税五种。

(一)流转税

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和劳务收入额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的总称。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流转税税源广泛又比较稳定,是我国的主要税类。

1.增值税。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个环节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它的最主要特征是以纳税人创造的没有征过税的那部分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对于从其它纳税人那里转移过来的已征过税的那部分销售额不再征税。我国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

2.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消费品的消费行为所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税法在对所有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定一些特殊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如烟、酒、化妆品、贵重首饰、小汽车等。消费税实行3%至45%九檔比例税率。

3.营业税。营业税是对我国境内经营餐饮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等行业或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收入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营业税以第三产业中的劳务服务为主要征税对象。

(二)所得税

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一定时期的纯收入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类。我国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三种。

1.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中国境内的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外的一切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征税对象为纳税人每一纳税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税率为33%比例税率。

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征税对象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得或其他所得,税率为33%比例税率(总税负)

3.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为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应在中国交纳所得税的个人,征税对象为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生产经营所得、承包经营或承租经营所得、股息利息或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所得收入,税率一般为5%至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三)财产税

财产税是指对纳税人拥有或使用的财产征收税额的一种税。主要包括房产税和契税。

1.房产税。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收对象,按照房产价格或房产租金收入所征收的一种税。纳税人是房产所有人、经营管理人、承租人、代管人或使用人,征税对象是指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的应税房产。

2.契税。契税是对我国境内转让土地使用权、房屋权属,依当事人所订契约按交易价格一定比例向承受人征收的一次性税收。纳税主体是承受土地、房产权属的单位或个人。

(四)资源税

资源税是指对我国境内开采应税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取得收入所征收的一种税。资源税的征税对象包括下列产品:石油、天然气、煤炭、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盐。

(五)特定行为税

特定行为税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某些特定行为征收的一种税。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证券交易税、屠宰税等。

第二篇:我国现行的税收种类

一,我国税收的分类

我国现行税制中一共有19个税种,包括:增值税 (1979年喀什)、 消费税(1994年开始)、车辆购置税(2011年1月1日)、营业税、关税(1985年3月7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1986年9月15)、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2007年7月1日)、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1984年)、车船税(2007年7月1日)、船舶吨税(1952年9月29日)、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1984年)、烟叶税(2006年4月28)、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991年4月16日)。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是1991年开征的,但是后来为了鼓励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从2000年起停止征收了

主要税种

营业税

1、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属于流转税制中的一个主要税种。

2、纳税人: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

3、营业税的征税对象范围: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经营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营业税的具体的征收对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销售不动产等。

4、税率:营业税按照行业、分类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比例税率,具体为:①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和文化体育业为3%;②金融保险业、服务业、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为5%;③娱乐业为5%~20%的幅度税率,自2004年7月1日起,保龄球、台球减按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5、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按照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其公式为: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式中的营业额,是指纳税人提供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企业所得税

1、企业所得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它取得收入的组织,就是来源于中国境内或境内、外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纳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除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之外的企业和其它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3、征收对象:纳税人在每一纳税内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具体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4、税率:企业所得税采用25%的比例税率。但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而取得的所得,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按照20%的税率征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植的高薪技术企业,按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5、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1)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一般规定。企业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即: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2)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取得的该部分所得,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规定。

6、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式中,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务院的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

7、税收优惠: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主要涉及:扶植农、林、牧、渔业发展的税收优惠;鼓励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优惠;支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的税收优惠;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的税收优惠;非居民企业的预提税所得的税收优惠;其他税收优惠;等等。

增值税

1,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中国自1979年开始试行增值税,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是以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令第13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为基础的。增值税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增值税的收入占中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是最大的税种。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税收收入中75%为中央财政收入,25%为地方收入。进口环节的增值税由海关负责征收,税收收入全部为中央财政收入。

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但在实际当中,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 增值税的纳税人

2,纳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3,增值税征收范围包括:

1、货物(有形动产,包括热力、电力、气体等);

2、应税劳务(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3、进口货物。

4,税率:增值税税率分为四档: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征收率和零税率。

5,,计税依据: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的计税依据为其销售额,进口货物的计税依据为规定的组成计税价格。

消费税

1,消费税:是以消费品Consumer tax(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

消费税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的一个税种, 主要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现行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主要包括:烟,酒及酒精,鞭炮,焰火,化妆品,成品油,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等税目,有的税目还进一步划分若干子目。

消费税实行价内税,只在应税消费品的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缴纳,在以后的批发、零售等环节,因为价款中已包含消费税,因此不用再缴纳消费税,税款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在消费税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开征后,有人认为消费税是额外增加的商品税负,会引起物价的上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据税制设计,征收消费税的产品原来是征收产品税或增值税的,现改为征收消费税后,这些产品的原税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为了不因税负下降造成财政收入减收,需要将税负下降的部分通过再征一道消费税予以弥补。

因此,开征消费税属于新老税制收入的转换,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虽然还是征收增值税,但基本上维持了改革前的税负水平。对少数消费品征收消费税不应成为物价上涨的因素。 消费税的纳税人是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零售和进口《中华人民共和 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2纳税人: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为消费税的纳税人。

3,消费税征税范围

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包括了五种类型的产品:

第一类:一些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危 害的特殊消费品,如烟、酒、鞭炮、焰火等;

第二类: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如贵重首饰、化妆品等;

第三类: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如小轿车、摩托车等;

第四类: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如汽油、柴油等;

第五类: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产品,如汽车轮胎、护肤护发品等。

2006年3月21日,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对消费税的税目、税率进行调整。这次调整新增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2]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取消了“护肤护发品”税目;并对部分税目的税率进行了调整。

个人所得税

1,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纳税人: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3, 征收对象:个人所得税以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为征税对象,具体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凭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4, 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不同的收入项目分别采用不同的税率形式和税率。⑴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超额累进税率。⑵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超额累进税率。⑶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⑷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的比率税利。⑸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凭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 5, 计算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以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第三篇:我国现行的分税制

我国分税制概况

199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指导下进入新阶段,财税体制改革充当改革的先锋,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建起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管理制度,并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机构分别征管;在核定地方收支数额的基础上,实行了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转移支付制度等。成功地实现了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税种、税权、税管的划分,实行了财政“分灶吃饭”。

(一)我国分税制的内容

我国分税制按照征收管理权和税款支配权标准划分,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划归中央财政的税种,属于中央税;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划归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税种,属于地方税;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方式分享的税种,属于共享税。

(二)我国分税制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分税制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按照税源大小划分税权,税源分散、收入零星、涉及面广的税种一般划归地方税,税源大而集中的税种一般划为中央税。

一般来说,不可能把大税种划为地方税。但由于地方税不仅对法人(公司、企业)征收,而且更多的是对个人征收,所以,税源分散在千千万万个纳税人手中;又由于地方税征收范围面小,税源不厚,所以收入零星;由于地方税税种小而多,所以涉及面广,几乎涉及到所有单位和个人。

第二,部分税种的征收管理权归地方。地方政府对地方税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决定开征、停征、减征税、免税,确定税率和征收范围,这是地方税的主要特点。由于赋予地方以较大的机动权限,从而既能合理照顾地方利益,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不致于影响全国性的商品流通和市场物价。因为地方税一般均属于对财产(不动产)、对行为和部分所得以及不涉及全面性商品流通的经济交易课征,所以,即使各地执行不一致,也不影响全局。

第三,税款收入归地方。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力完全集中于中央或过多地分散于地方,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在保证中央财政需要的同时,给地方一定规模的财力及适当的支配权,方能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实行分税制,建立中央与地方相对独立的分级财政,给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加强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就成为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税制,目前的分税制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地区差距很大;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尚不够健全;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范围虽已初步划分,但尚不够规范,各级事权事责还有待明确;税收制度也不够完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实行彻底分税制是不现实的。所以,分税制的改革仍应以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共存的不彻底型分税制为主,以便不会脱离现行模式过远。

我国分税制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1.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目前实施的分税制没有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各级政府事权维持不甚明确的格局,存在越位与错位的现象,事权的错位与越位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错位与越位。

2.部分财政收入划分不合理。税收收入没有严格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并依此确定应属何级财政收入,存在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企业 所得税的不规范做法。一些应为中央税的税种,如所得税被定为地方税。地方各级政府间按税种划分收入未落实。

3.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地方税种除营业税、所得税外,均为小额税种,县、乡级财政无稳定的税收来源,收入不稳定。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对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过小。

4.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间较少实行按事权划分财政收支的分权式财政管理体制。县级财政没有独立的税种收入,财政收入无保障。

5.转移支付不规范。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政府间财政资金分配因保留包干制下的上解、补助办法,基本格局未变;采用基数法实行税收返还不合理;中央对地方专项补助发放的条件、程序、使用管理无法可依;地方政府之间如何转移支付不明确。

面对分税制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以贾康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应继续推进分税制改革,在分税制的改革进程中解决面临的困难;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一)减少财政管理层级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来说,分税制的大国家,就是三个层级左右,比如说实行联邦制的美国,还有实行单一制的英国;既有单一制特征,又有地方自治特征的日本也是三个层级。从我国目前省以下财政体制看,五级政府、五级财政造成基层财政困难、主体税种缺乏、难以进一步推进分税制改革等问题,应首先简化财政管理级次,这样做会使财政级次与政府级次出现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不对应,但从长远看是应该最终对应起来的。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省、市、县三级财政管理体制,县市同级,乡财县管;简化财政级次之后,乡级政府随着事权的大量减少,一般应转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市级政府由于其事权与财权同县级政府趋于一致,也需要改变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成为平级政府。

(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仅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共财政框架下调节地区差异、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规范和健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基层财政的公共服务水平,必须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以“因素法”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力度,尽快构建与分税制体制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一方面,要在确保中央财政财力分配主导地位和调控能力有效发挥的基础上,强化中央财政的再分配功能。另一方面,要在提高转移支付总量和增加转移支付规模的基础上,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三)改革税收征管体制,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从长远看,国税和地税应合并,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分税制,回到分税制改革之前的状态,而是按照国际经验对分税制的完善。目前,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和创新的道路,这就是浙江省、上海市的经验。即将国税局和地税局合成一个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税收仍然划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分别征管。但要避免操之过急,在实践中稳步推进,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推进此项改革的进程。

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试点办法

自1980年以来,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改革。这几次改革对调动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保证财政收入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经国务院同意,在“八五”期间,中央对部分地区实行“分税制”财

政体制试点。“分税制”办法如下:

一、收入的划分。分税制体制将各种收入划分为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地方财政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财政共享收入。

(一)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包括关税和海关代征的产品税、增值税、工商统一税,烧油特别税,特别消费税,专项调节税,外资、合资海洋石油企业的工商统一税、所得税,烟酒提价专项收入,中央基建贷款归还本息收入,中央所属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上缴利润和政策性亏损补

贴,中央部门所属的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和保险总公司的营业税,债务收入以及其他应属于中央的收入(详见附表)。

改变原来石油部、原电力部、石化总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所属企业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70%部分作为中央财政固定收入的办法,将其并入一般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中,实行新的中央和地方分成办法。

(二)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包括农牧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契税,奖金税,印花税,筵席税,农林特产税,地方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上缴利润和政策性亏损补贴,集体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和地方部门所属的中外合资

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营业税、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地方基建贷款归还的本息收入,盐税,工商税收税款滞纳金、补税罚款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三)中央和地方财政共享收入,包括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工商统一税,资源税。分享比例分为两档,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中央和地方“二八”分享,其他地区一律实行“五五”分享。

二、支出的划分。

(一)中央财政支出:包括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挖潜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简易建筑费,地质勘探费,支援农业支出,国防费,武装警察部队经费,人民防空经费,对外援助支出,外交支出,以及中央级的农林水利事业费、工交商部门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

、公检法支出,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中央负担的价格补贴支出,其他支出(详见附表)。

(二)地方财政支出:包括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挖潜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简易建筑费,支援农业支出,城市维护建设费,地方农林水利事业费、工交商部门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民兵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其他支出等(详见附

表)。

(三)由中央掌管的专项支出:包括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特大抗旱和防汛补助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粮油加价款等,这些支出由中央财政统一管理,实行专案拨款,不列入地方财政支出包干范围。

三、对试点地区,按照上述划定的收支范围进行计算。凡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加上分享收入大于地方财政支出基数的部分,一律按5%的比例递增包干上解;凡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加上分享收入小于地方财政支出基数的部分,由中央财政给予定额补助,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适当照顾。

四、基数的确定。各地区的收支基数,以1989年的决算数为基础,在进行必要的因素调整后加以确定。

五、原实行固定比例分成和专项收入,继续执行现行办法。

(一)中央和地方按固定比例分成的收入,包括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保险公司上交收入,以及列收列支的专款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电力建设资金、社会保险基金、下放港口以港养港收入和教育费

附加收入等),这些收入不列入“分税制”体制范围,仍按现行办法执行。

(二)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其中:中央财政负担80%,地方财政负担20%。

(三)为了控制烟酒的盲目发展,把卷烟和酒的产品税分成办法,由现行的环比增长分成办法改为定比增长分成办法,增长分成比例不变。定比的基数按1991年实际征收额来核定。

六、关于金库收入的报解。

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中央财政固定收入直接交入中央金库,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直接交入地方金库,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享收入按照中央和地方的分享比例,由税务部门用专用缴款书分别就地交入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缴款书格式另行下达。不列入包干范围的收入继续按现行

有关规定执行。按“分税制”体制办法计算,有上解任务的地区应递增上解中央的数额,在每月底前按月平均数交入中央金库,中央补助地方的数额,也由中央按月拨付。

七、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中央各部门不要干涉有关地方财政的收支事项,未经国务院批准或财政部同意,不准擅自开减收增支的口子。经济改革将继续深入发展,对财政收支都会有所影响,除国务院有特殊规定者外,收支基数一律不作调整。[2]

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法的指导思想

规范分税制是分权式财政管理体制法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各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分税制产生的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差距,分税制有分税与分权完全和不完全两种模式。完全的分税制有以下特点:

(1)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的税种,独立征税,不设共享税;

(2)各级财政在法定收支范围内自求平衡,各级财政之间不存在转移支付或转移支付的规模很小;

(3)中央财政立法权和地方财政立法权划分明确,地方财政权独立。

完全的分税制模式与不完全的分税制模式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界限和衡量标准。将分税制区分为两种模式,目的在于说明财政管理体制法的分税、分权不是越彻底越好,要根据相关因素确定合理的分权程度。

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立法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现阶段选择完全的分税制模式是不现实的。由分成式、包干式向分税制转换,应有一个过渡期。共享税是新旧体制过渡的好形式。选择财政管理体制法模式时应贯彻的指导思想是: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要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同时,促使地方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约束。

3.坚持统一政策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在现阶段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税收实行分级征管,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共享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入地方金库,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财政管理体制立法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完全、规范的分税制,但要分步实现。每一阶段性立法要有超前性,尽可能向立法终极目标靠拢,要充分考虑如何与下一步更完善的立法衔接。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外国经验,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立法的展望

(一)通过立法进一步划清各级政府的事权

完善分税制立法,在划分政府事权方面,首先应科学界定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事权,政府逐步放弃直接从事那些个人、社会组织有能力承担并且与公共服务、宏观调控无关的经济活动,集中力量从事个人、社会组织无力承担或者与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其次,应借鉴外国立法的成功经验将政府公共事务及经济事务方面的事权在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划清,减少交叉,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再次,上级政府事务可按法定条件和程序委托下级政府处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法

税收划分的方法有待改进,一是按企业隶属关系、按行业划分某些税收预算级次的办法应逐步取消,严格按税种或税率划分预算级次;二是税种划分要彻底并尽可能对同一税源实行依税率划分税收预算级次的办法;三是减少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四是大力推进“费改税”,开征新的地方税种,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地方税收体系,规范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增强地方政府通过规范化税收和转移支付实现预算平衡的能力;五是赋予地方部分税收立法权。法定的地方权力机关及相应的人民政府应有权就地方税的征收管理制定解释性、操作性的法规和规章。

(三)制定国债法

国债是我国弥补财政赤字、筹措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现行国债管理的依据不仅停留在行政法规立法层次上,而且过于简单。国债法应对国债发行的条件、审批程序、国债的种类、发行的规模、国债的交易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通过立法实现调整国债结构、控制国债规模、强化国债管理、提高国债使用效益等目标,使国债市场化、国债管理法律化。

(四)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法

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实行税利分流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亟待立法。应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结合税制改革和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合理调整和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对国有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关系。关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应通过分设机构,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划分公共性资产和营利性资产并分开经营,提高国有资产增值效率。

(五)制定与预算法配套的法律、法规

我国预算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复式预算制度正式建立。为实现复式预算规范化,充分发挥复式预算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必要制定地方预算法、投资法及有关硬化经常性预算约束、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程序的法律、法规。

(六)制定转移支付法

转移支付立法应以实现各级财政收支平衡以及各地区基本财政服务水平相当为目标。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数额应采用因素法、税收能力指数法等公式化的办法测算。特殊性转移支付应依专项财政拨款法规定的条件、审批程序、使用监管办法进行划拨,减少任意性。以“分级管理,逐级转移”为原则,建立中央、省、市、县、镇转移支付体系,使转移支付规模与集中财力相适应。

我国分税制和公共财政的历程

没有一项改革是完全没有阻力的。因为支出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分税制的缘起

1994年启动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上是浓重的一笔。

这场改革在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实际上是从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开始的。谈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谈话以当年中央“二号文件”形式下发,在全国引起了很大轰动。那年秋天,召开了中共十四大。在大会政治报告中,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正式提出,今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召开的次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

1993年9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根据十四大提出的要求,形成了一个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它标志着一轮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这个决定里,对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三项任务。第一项就是要实施工商税制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之间要实行分税制;第三是国家预算要实行复式预算。

应该说,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关于宏观经济改革的内容是非常全面的。财税体制改革是改革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是中央领导特别重视的一项。财税体制改革涉及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实行分税制就要调节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我记得,当时的中央领导强调,这是财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主要环节。

1993年9月到11月间,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曾经十几次到地方去,和地方同志交换意见,审账,耐心做工作。他曾半开玩笑但实际上认真地跟我们说:“我每次去,各个部门都要去人啊!财政部可以多去几个人,你们想去几位就去几位。”我们听了,当然感觉很温暖,但我们也不能“滥用”领导的关心,每次随同前往的大体上是二至四人。

接下来,出现了三项改革的统筹、布局问题。按照当时的力量,如果同时铺开三项改革,是很容易顾此失彼的。当时,税务已经从财政部分离出去,成立了国家税务总局。我当时是财政部常务副部长,分管预算,分管改革,也分管税政,所以和税务总局联系比较密切。我们决定,优先展开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改革早在1993年上半年就着手了。

为什么要实施分税制改革?它究竟有什么必要性?为什么早不改晚不改,偏偏这个时候改?其实,早在1980年,财政部就曾经建议实施分税制改革,但是没有为中央领导接受。客观地说,当时条件也不具备。想要分税,先要把主要税种初步完善起来。可以说,分税制改革是在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中间来决策的。

当时为什么必须实行分税制改革呢?大体上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原来的财政包干制完成了历史使命,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公平的一面。从1981年到1994年,包干制曾起了积极作用。这个制度大的问题不会有,不过有的时候就不大好办。有的地方经济实力比较强,有的地方比较弱,包干的份额就不一样了。全国财政会议常说,“一年之计在于„争‟”,争包干基数,收入指标争取定得低一点,可以多一点超收留成;支出指标则争取定得高一点。要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包干制已经不适用了;而分税制为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纳,是改革的方向。

第二,中央财政相当困难。当时,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还不到30%,弱干强枝,中央花钱要靠地方上解。泽民、李鹏、镕基同志都赞成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当时,中央交给我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好这个问题。

我们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1993年秋天,我第一次在北京市门头沟的龙泉宾馆介绍分税制,讲分税制的主要涵义、前景、主要政策和要解决的问题等。有的财政厅老厅长后来对我说,分税制启蒙教育就是从那次会议上开始的。

分税制改革经验

从1994年到现在,分税制已经实行近15年了。总体上说,实行得很平稳,效果也比较明显。可以说,改革非常成功。1993年,就是改革前一年,我国财政收入是4349亿元,2007年达到5万多亿元。成功还表现在全国31个省区市对这个政策是拥护的。财政体制在历史上不是太稳定的,三年两年就变一次,主要原因就是地方不满意。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政体制是相当稳定的。为什么分税制能够成功呢?有几条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就是稳妥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中央在集中财权的过程中,要缓缓而行,不要急于求成。当时,我们采取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方针,只从增量中间想办法,逐步提高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第二,一定要照顾地方利益。在推行分税制的时候,各省分管财政的副省长和财政厅厅长纷纷来北京,排着队和我们对账。为什么?你研究、处理的问题和他们息息相关,他们身后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老百姓。1993年9月,朱镕基同志带队去调查研究,听取地方的意见。某省同志问:搞分税制以哪一年为基数?财政部主张以1992年为基数,因为1992年的数字是实的,谁也改变不了,不能“做文章”。但这个省的同志提出要以1993年为基准。当时,我们不赞成。镕基同志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汇报,常委会决定以后,党员就要服从。结果,中央决定尊重地方同志意见。今天来讲,中央这种精神,就叫体谅地方、关怀地方,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照顾地方。

第三,中央财政壮大了,对地方也有好处。我们当时有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中央财政收入要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55%-60%,中央本级财政支出要控制在全国财政支出的40%以内。那么,多出来的20%的收入用在何处呢?要给地方,主要给中西部地区。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1994年刚搞改革的时候,中央一年转移给地方大体上有550亿元。到2007年,这个转移支付支出达到了1.3万多亿元,而中央本级支出始终没有超出改革前所占的比重。

第四,改革能够成功,领导关心是非常重要的。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分片召开各省省委书记、省长座谈会,亲自做工作,镕基同志亲自带队。后来,他半开玩笑地说,那段时间是东奔西走,南征北战,恩威并用,软硬兼施。

初建公共财政框架

公共财政的提出,是财政发展过程中一个自然的发展阶段。

在解放初期,我们的财政叫做“战时财政”,因为当时有朝鲜战争,财政方针就是毛主席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字。1953年以后,朝鲜停战。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了,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任务。这样,财政就由“战时财政”进入到“建设财政”。财政部每年都要计算,在财政支出当中,建设性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多大比例。如果建设性支出比例低了,就要做检讨。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还说“军队要忍耐”,把钱省出来搞建设。

到了1998年,“建设财政”已经落后于形势了。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支出的均等化,建设最终是上不去的。于是,公共财政观点应运而生。

党中央对这个观点是肯定的。从2000年以后,党中央建立了一个制度,每年春节前后,要把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请到中央党校办一个专题研讨班。第一个研讨班研究的就是财政问题,其中有一个题目就是“公共财政”。当时主管财政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作了一个重要讲话,把公共财政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搞公共财政,作了非常好的阐释。由此开始,公共财政就开始展开了。

前面提到了转移支付,其实是支出均等化问题,而这正是公共财政的核心。公共财政不可能彻底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但是,最基本的支出应该相对平均。比如,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每个学生有多少经费应该是均等化的,医疗、交通也都应该如此。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是没错的,而且他们对于公共财政也是赞成的。这里涉及一个观念:建设并不都是需要国家花钱。我们国家现在每年GDP的贡献,不是国有企业带头,而是民营企业到头,占的比例达到50%以上。就是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资金、民营企业、外资都是建设资金来源的一部分。

实际上,财政支出的改革是滞后的,公共财政的改革是财政支出的改革,实际上是慢了。

当然,没有一项改革是完全没有阻力的。因为支出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编辑本段] 征收管理分工

国税局系统

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中央与地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银行、非银行金融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资源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税(开征之前为对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中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部分,中央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地税局系统

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包括上述由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的部分),地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不包括对银行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部分),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牧业税及其地方附加,地方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降低征收成本,避免工作交叉,简化征收手续,方便纳税人,而且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以相互委托对方代收某些税收。

第四篇: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尽管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好的,但具体执行起来,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党的十四大以来,针对原来分配领域平均主义严重影响效率提高的情况,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党的17大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没有缩小,仍在扩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0.42,但到了2010年,已经达到0.48以上。

.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居民收入的大致水平是有一个社会心理基准线的,一般来说,国立和公营部门的工资薪金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政府公务员和公营单位的工资薪金水平往往成为收入调控的基准。在我

国,目前国有公营单位的工薪标准尚待完善。其主要问题是,各国有公营单位之间的工薪水平本身尚不能充分显示出可比性和公平性。

收入分配不公有许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造成的。市场把人的机会,人的能力,人的活动范围,所造成的收入差别很明显的暴露出来,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没有市场,能干的,不能干的,拿的钱都差不多。现在有了市场,差别就看出来了,我觉得市场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就是非市场的收入,比如贪污腐化,贩毒走私,各式各样非市场性的收入也导致了收入差距扩大。一般来讲,

中国经济的开放度越来越高,收入分配不仅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所以,进行收入调节也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的开放性。特别是要认识到:我国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居民收入差别的扩大本身,就与对外开放密切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第五篇:我国现行的主要经济法律法规综述

盛延良

摘要:通过了解经济法的概念及其发展,将我国经济法体系归为6类来分述,即市场主体法体系、市场运行法体系、市场宏观调控法体系、市场经济监督法体系、市场经济社会保障法体系、市场经济程序法体系。明白各经济法体系的含义,并且了解各经济法体系中具体法律的制定、颁布、实施、修订的时间,以及某些法律法规的废止时间。通过对我国经济法体系分类的整体把握,分析存在的缺陷并进行评价。

关键字:经济法;分类;体系;施行

经济法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经济法概念发展较晚,且主要受大陆法系国家德国、日本和苏联的影响,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目前我国经济法权威采用的概念为: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制定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并采用以下结构:市场主体法、市场运行法、市场宏观调控法、市场经济监督法、市场经济社会保障法、市场经济程序法。

一、市场主体法体系

1.1含义

指调整并规范市场主体之间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旨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及交易安全。主要包括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国有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内容。

1.2构成

1)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5年10月27日通过,自2006年1月1日施行。于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于1999年、2004年及2005年修正。

2)合伙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自2007年6月1日施行。于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于2006年修正。

3)个人独资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8月30日通过,自2000年1月1日施行。

4)外商投资企业法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1年3月15日通过,自2001年3月15日施行。于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于1983年及2001年修正。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0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0年10月31日施行。于1988年全国人大通过,于2000年修正。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0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0年10月31日施行。于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于2000年修正。

4)国有企业法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由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于1988年8月1日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法是调整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二、市场运行法体系

2.1含义

指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和市场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市场主体规则法(如证劵交易法、房地产交易法、期货交易法、合同法、担保法、知识产权法等)、市场管理规则法(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保护等) 2.2构成

2.2.1市场主体规则法

1)证券交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交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交易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2)房地产交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8月30日施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通过,于2007年8月30日修改正。

3)期货交易法a.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a.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由国务院于2007年2月7日通过,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4)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合同法》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自1999年10月1日施行。

5)担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担保法》于1995年6月30日通过,自1995年10月1日施行。

6)知识产权法a.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0年2月26日通过,自2010年4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0年通过,于1991年、2001年及2010年修正。b.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8年12月27日通过,自2009年10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4年通过,于1992年、2000年及2008年修正。c.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1年10月27日通过,自2001年12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2年通过,于1993年、及2001年修正。

2.2.2市场管理规则法

1)反垄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8年8月1日施行。

2)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3年9月2日通过,自1993年12月1日施行。

3)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0年7月8日通过,自2000年9月1日施行。

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物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于1993年10月1日通过,自1994年1月1日施行。

三、市场宏观调控法体系

3.1含义

指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制定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财政税收法、金融法、产业政策法、保险法、信托法、对外贸易法、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

3.2构成

1)财政税收法a.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于1993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修改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于2008年11月5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b.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由国务院1993年12月13日通过,自1994年1月1日实施。c.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于1993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修改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于2008年11月5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d.关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由国务院2003年11月发布。e.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8年1月1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施行。同时废止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企业所得税法》和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暂行条例》。e.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1980年9月10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历经1993年10月、1999年8月、2005年10月、2007年6月、2007年12月五次修订,修改后的 《个人所得税法》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f.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于1993年12月25日由国务院颁布。g.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于1993年12月13日由国务院颁布,1994年1月1日实施。h. 《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于2006年12月31日重新修订,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i.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由国务院1986年9月15日通过,自1986年10月1日施行。j.《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于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次会议对该法做了个别修订,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该法做了较大修改。

2)金融法a.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1995华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法〉的决定》修正。b. 《证券法》 《证券法》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 《证券法》,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2004年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决定》,对《证券法》个别条款的修正。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对 《证券法》作了大幅修订后重新颁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c. 《票据法》 《票据法》于1995年5月10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通过。自1996年1月1日起实施。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修订通过。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3)产业政策法a. 《煤炭产业政策》 《煤炭产业政策》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1月23日通过,自2007年11月23日施行。b. 《农药产业政策》 《农药产业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总局于2010年8月26日通过,2010年8月26日施行。c. 《中国建设银行关于向总行推荐外汇贷款项目产业政策问题的通知》 《中国建设银行关于向总行推荐外汇贷款项目产业政策问题的通知》由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于1990年9月20日通过,自1990年9月20日施行。d. 《工产业政策产业政策[2010]第4号--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工由工业化[2010]第4号--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于2010年12月31日通过,自2010年12月31施行。 4)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2009年10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自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5年通过,于2002年及2009年修正。

5)信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自2001年10月1日施行。

6)对外贸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4年4月6日通过,自2004年7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通过,于2004年修正。

7)自然资源法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9年8月27日通过,自2009年8月27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10月31日通过,于2009年修正。b.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由国务院于2011年1月8日通过,自2011年1月8日施行。由国务院2000年1月29日通过,于2011年修正。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8年10月29日通过,自1988年10月29日施行。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9年8月27日通过,自2009年8月27日施行。e.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9年8月27日通过,自2009年8月27日施行。f.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9年8月27日通过,自2009年8月27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5年6月18日通过,于2002年和2009年修正。g.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4年4月1日通过,自2004年4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2年8月23日通过,于1999年及2004年修正。

8)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自1989年12月26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79年通过,于1989年修正。

四、市场经济监督法

4.1含义

指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经济监督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审计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统计法等。

4.2市场经济监督法

1)审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6年2月28日通过,自2006年6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8月31日通过。于2006年修正。

2)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0年7月1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5年通过。于1993年及1999年修正. 3)注册会计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自1994年1月1日施行。 4)统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198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2009年6月27日修订,自2010年1月1日施行。

五、市场经济社会保障法

5.1含义

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保证社会安定和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我国主要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法等。

5.2构成

1)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2009年8月27日通过,自2009年8月27日施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通过。于2009年修正. 2)社会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员会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自2011年7月1日施行。 3)社会保障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5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由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1月31日通过,自2005年1月31日施工作的意见》行。

六、市场经济程序法

6.1含义

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处理解决经济法主体之间因行使经济权利和履行经济义务而发生的经济纠纷案件的程序法。在我国主要包括经济仲裁法、经济行政复议法、劳动仲裁法等。

6.2构成

1)经济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8月31日通过,自1994年8月31日施行。

2)经济行政复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实施<行政复议法>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实施<行政复议法>办法》于1999年10月1日通过,自1999年10月1日施行。

3)劳动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5月1日施行。

评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经济法律体系,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很多法律内容尚不完备,存在诸多问题。其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立法体系某些重要的环节有漏项现象;二是现行的法律法规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修订,充实,更新有关的法律、法规;三是现行经济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不衔接,尚有诸多矛盾与冲突,如经济管理权交叉,执法部门重叠,同一法律法规规定二个管理机关,或同一行为属不同性质分别属于不同法律调整。另外,我国的经济法监督体系还不完备,需要解决。从现实情况看,虽然监督的部门较多,既有内部监督,又有外部监督,但监督的效果并不理想【3】。还缺少操作性强的监督法律法规规范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行为。针对以上不完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2.在社会上、特别是学校开展法律讲座。3.早日完善经济法体系,制定较为完备的经济法,并加强对经济法执行的监督力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在相对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条件下,必须要完善法规,进一步完善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完备的法制条件。针对以上不完备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执法力度;二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三是完善监督体制【4】。

国家立法机关要转变经济立法的观念,凸显原则规定与灵活规定并重的方针,提高重要经济法律的立法层级,改善经济执法的分歧和冲突,加强对经济执法和司法过程的全方位监督。当然,法律体系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但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希望我国尽早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特别的是经济法体,以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协调、稳定、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映忠,孙顺强,刘新智.经济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经济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杨映忠,孙顺强,刘新智.经济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刘锐.我国市场经济法治的短板: 法律责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4):76-81

上一篇:我的周值周工作总结下一篇:五环节教学模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