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制度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2024-04-22

土司制度现代文阅读题答案(共10篇)

篇1:土司制度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xx年5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 _ 、炸香椿、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2分)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4分)

答: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3分)

答:

6.生活有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说一说原因。(4分)

答:

答案:

1.扒香椿 吃香椿 说明:本题2分。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说明:本题4分。

3.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说明:本题3分。

4.照应题目(前文),深化主题。 说明:本题4分。

5.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说明:本题3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6.示例一:红烧肉的味道。红烧肉是爸爸的拿手好菜,但他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每次回家都给我做香喷喷的红烧肉,那里面有父亲的味道。

示例二:眼泪的味道。眼泪中不只有苦涩与悲伤,它是经历风雨与挫折的见证,让我更加自信坚强。 说明:本题4分。

篇2:土司制度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②“是的。”

③“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④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⑤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⑥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⑦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⑧“阿!闰土哥,——你来了?……”

⑨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⑩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11A“老爷!……”

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3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14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15“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16“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17“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18“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19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20“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21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22B“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23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小题1:当闰土见到分别二十年的“我”时,他的神情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他心态的变化。请按要求填写下表。(3分)

神情心态欢喜、凄凉①欲言又止心中有很多想倾诉的东西,却又不知从何说起②③小题2:面对中年闰土,“我”对少年闰土仍念念不忘,对往事仍印象清晰。选文中哪些地方流露出“我”的这种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中的两处。(2分)

答:

小题3:选文在对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处省略号。说说文中A、B两处的省略号分别表现了闰土内心怎样的情感。(3分)

答:

小题4:选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形象特点。请举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见到分别多年的好伙伴,内心激动②恭敬③意识到自己和对方在身份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小题2:对少年闰土的外表记忆深刻;脑海中仍能想起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等许多趣事。(共2分。共2点,每点1分)

小题3:A处的省略号表现了中年闰土矛盾复杂的心态,B处的省略号表现了闰土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无奈与内心的悲苦。(共3分)

小题4:“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以及对猹迅速逃脱的描写,都直接、间接地表现出少年闰土的勇敢无畏。这些描写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所构成的神奇画面有机融合,景物描写衬托出少年闰土活泼的生命。

答案示例二:

作者在描写中年闰土外貌时,与记忆中的少年闰土进行对比,在巨大的反差之下,突出了中年闰土内心和命运的变化。其间还穿插着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肿得通红”的眼睛、“松树皮”般的手以及单薄的衣着,形象地表现了闰土辛苦劳作,饱经风霜,极度贫困的生存状况(共6分。举例1分“人物描写方法”1分,2分

“人物形象特点”1分,语言表达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此表格主要是针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这个语句。第二个空原文中就有,直接提取即可。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并注意已给出的提示,第一个空和第三个空我们也不难写出“激动”“等级观念毒害了他的思想”。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找到相关内容,如“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然后根据内容加以概括。

小题3:试题分析:“ A“老爷!……”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见到了少时好友既激动喜悦又觉得尊卑有别,相差很远,不知说什么好的矛盾复杂的心态。“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里面的省略号很多,表明说话断断续续,表现了人物的木讷迟钝,表明了人物内心的苦楚和无奈。

小题4:试题分析: “举例作简要分析”是审题的关键,因此我们首先要找一个句子,

篇3: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一、找到提炼出问题的相关句子, 迅速确定答案的范围。

二、寻找与答案有关的信息, 并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新组合、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

三、透过词语的表面含义, 体会它所蕴涵的深刻内涵。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 结合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主题, 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理解关键词语类型的试题)

四、联系具体语境, 透过句子的表面义, 体味其深刻的内涵:首先弄清手法上的特点;然后借助前后文来确定句子的含义;再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形象化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陈述性语言, 或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理解重要句子类型的试题)

五、紧扣题干要求, 搜集重要句子: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 尤其要关注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合理改造、组合、变换, 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筛选整合信息类型的试题)

六、充分理解艺术意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1) 在结构上起到衔接上下文的作用。 (2) 充实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寄托和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思想感情。 (4) 以小见大, 表现大主题, 深化、升华文章的主旨。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分析艺术意象类型的试题)

七、明确题干中抽取出来的某句话或某段文字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或修辞手法) , 然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 (或修辞手法) 在文中表现了什么内容, 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 (或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 并结合文章具体的内部语境加以说明。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分析写作技巧类型的试题)

篇4:土司制度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篇5: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

(2)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4分)

(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试题答案:

(1)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3分)

(2)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4分)

(3)凿壁偷光(1分),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2分)。

原诗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1)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2),自怜头白始为郎。(3)雨滋(4)苔藓侵阶绿,秋飒(5)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6)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7)

注释:

(1)兵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负责国家军事方面的事务。李侍郎,李进。李进迁兵部侍郎的时间当在宝应二年或广德元年(七月改宝应为广德),即公元763年。

(2)四十强:一般来说,所谓“四十强”,是指四十岁所过不甚多。岑参是年四十五岁,故曰“四十强”。

(3)始为郎:即作者初始作郎官。郎官,又称尚书郎,包括尚书六部各曹的侍郎、郎中和员外郎。岑参于广德元年(763)秋“入为祠部、考工二员外郎”。

(4)滋:润。

(5)飒(sà):风迅疾貌。唐杜甫《大雨》诗:“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四引徐安人《秋扇》诗:“西风飒高梧,枕簟凄以清。”

(6)旅雁:迁飞之雁。

(7)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两句用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赏析

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

诗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表现了诗人于秋夕读书之时产生的微妙感觉。“夕”是个值得玩味的词。“夕”表示时间,指的是夜晚,如“除夕”是指大年三十晚上。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也是指夜里看星星。这首诗中和读书相关联的是“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自然这也是夜晚。也有人认为“明灯何惜借馀光”是用了“余光”的典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也有一定道理。但匡衡凿壁便有“借光”的意思了,后句是申明前句之意,而不必叠床架屋,再用一个典故了。

审视岑参此诗的意思,其“幽兴”便是由读书借光联想到升迁靠关系了。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接着一句“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干谒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就连岑参的好友“诗圣”杜甫也曾经上诗权贵,献赋天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么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据研究资料,岑参与李进有一年时间同时在雍王府供职,虽然一个是品低职轻的文官,一个则是品高职重的武官。但是,李进虽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从当时贤士游”,且好“赒人之急”,何况岑参亦非等闲之辈,其“识度清运,议论雅正,佳名早应,时辈所仰”(杜甫、裴荐《为补遗荐岑参状》),因而同府供事,彼此慕名结识、相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于是,岑参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之兴,发慨叹之辞,遂成佳句以献之。这里才婉转地点出了由读书而产生的“幽兴”。

篇6:现代文阅读题及其答案

现代文阅读。

(1)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4)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5)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将(1)(2)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请讲出来听听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啜泣 纳罕 恐惧

2、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篇7:捐赠天堂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②“好一个惹人喜爱的小天使!”我在心里这样说,眼睛有些泛潮。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至今还珍存在我家匣子里的那两张剪纸。

③那是两张“四不像”剪纸,刀法笨拙粗陋。我甚至敢说,它们是我所见过的最糟糕的剪纸。我的先生当初朝我炫耀它时,我大笑着对他说:“不是跟你吹牛,本姑娘闭着眼睛都能剪得比这好10倍!”徐一脸肃穆,他说:“如果你知道了关于它的故事,你就再也不会嘲笑它了。”

④徐是唐山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还是个孩子。那7.8级的强烈地震无情地毁灭了他的家园,夺走了他的母亲……开学了,他便擦干血水与泪水去上学。在临时搭建的抗震棚里,老师把外地同学捐赠的书本分给大家。他分到的书很新,翻开看时,竞发现里面有两张剪纸!徐高兴得欢呼起来。这欢呼引来了全班的同学,大家嫉妒地分享了他那份巨大的欢乐……

⑤“要知道,”徐________对我说,“在废墟掩埋了一切的背景下,这两张剪纸带给一个可怜孩子的可是一分奢侈至极的欢愉呀!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大www.概只有孩子才最懂得孩子:他爱的,就相信小朋友一定也爱。他 A (谨慎,不敢大意的样子)捧在手里的有可能只是几粒石子甚至一块泥巴,但当他慷慨地把这作为礼物赠送给一个极想得到它的伙伴时,他们就共有了一个天堂。童趣,永远是大人们无法涉足的一块福地。当你明白了10克拉的钻石比一只玻璃球值钱时,那你就已悲惨地长大,你再也不可能拥有那种至纯至净至善至爱的天使之心了。”

⑥我听神话般地听着他的讲述,不知什么时候已把那两张曾给予他莫大欢乐与安慰的剪纸贴在了自己的胸前。我说:“很可惜,我们不知道这剪纸出自哪个孩子的手。”

⑦徐_________说:“我问过老师,老师只说那批书来自石家庄。”

⑧我无声地淌下泪来,终于明白了徐为什么对我这个石家庄籍的女孩一见倾情。我多希望自己就是这两张剪纸的赠送者,多希望童年时的一次真诚付出被人 B (形容深入内心,永远不忘)地牢记着,逐渐增值成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

⑨我不知道那毛毛熊和皮带又将演绎出怎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知道,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1.根据⑤⑧段的语境,按括号中的提示,写出两个相应的成语。(1分)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2.根据具体情境补充出第⑤⑦段方框中的词语。要求恰当体现“徐”的神态(动作或心理亦可)。(2分)

3.请简要说说文中令“我”感动至深的两次捐赠各是什么?(2分)

4.在文中找出三处明显体现“我”对“剪纸”的态度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态度前后发生明显变化。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那“四不像”的剪纸对“徐”来说是“奢侈至极的欢愉”?(3分)

6.联系全文谈谈对“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的认识。(任选角度)(3分)

篇8:“四步”巧解现代文阅读题

下面我们谈谈现代文阅读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把握要点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首先要看文章的题目、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其次要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分析作品的形象特征,故事情节及景与物的本质意义,联系背景,看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注意把握作品中的抒情、议论性文字,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然后分析材料的要点,或者说,了解作者想通过文段告诉考生什么主要内容。应该说,被称为要点的东西,一般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内容有概括性,二是行文必定有支撑它、说明它的内容。把这些内容找出来,作上标记。

第二步:审读试题,揣摩题路

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先读清题意,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试着从命题者的思维角度去揣摩。再从原文中找到题目相应的位置。例如2003年高考第19题“乡土情结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烙印’”的对应题区位置在第二自然段。

第三步:对位推敲,摘取答案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然后看在哪里可找到答案。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一般是在这个问题的上下文,这样势必在原文中去找,只要考生认真揣摩上下文,细心准确研读有关语段,定能从中找到答案。

例如2005年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第16题: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

答: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分析:题目指定阐述“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的内容集中在文章第三段;然后审清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文化观”再细读此段,提取有效信息。从答案来看,它的来源全都是原文,这类题就提醒考生要找准并组合好。

第四步:扣紧原文,整合答案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要做到准确整合出答案,就必须遵循下面两大原则:

1.以“原文为主”的原则

以“原文为主”就是答案要从原文去找,只要考生能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找到的。甚至有的题目答案可在原文照抄。

例如2003年高考选文《乡土情结》:第19题,只要考生细读第2自然段,就可以弄清楚“乡土给人们打了哪些童年的烙印”,抄摘整合出“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等四方面内容。同样,第20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只要从原文中去找,也不难找出描写“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主要有两种: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2.以“原文为底”的原则

以“原文为底”就是说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要求,或语句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例如2004年广东省揭阳市调考题选文: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的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澈。该卷第19题:“为什么说作者幼年时一见到太液池就眼睛一亮?”

如果照抄原文,答为“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势必被扣分。这就要求考生要以“原文为底”进行加工整合,表达为“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使读者感到了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那点奇妙和意外的惊喜”,才能得满分。再如200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长城》)第21题第2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这部分内容原文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但只要考生能认真阅读,以“原文为底”,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整合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句中,体会作者在看待长城时的自豪和自信。

篇9:现代文阅读题解析

(Ⅰ)

一、 文本(南京)

① 湖草被人关注的季节,就是湖草成熟的季节。就像鄱阳湖畔的黄毛丫头,忽然长成红唇鲜艳的妮子,吸引了一双双后生的眼睛。湖草一片一片地铺开来,无边无际的样子,就像鄱阳湖绿波荡漾的湖面。一阵风儿吹过来,湖草连绵起伏。一种青悠悠的湖草的味道,从草根下散发开来,弥漫在湖畔的空气里。

② 其实,湖草刚刚从沙土里钻出来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她们。或许是在冬末的雪后,或许是在初春的细雨中。在潮湿的沙土上,忽然就冒出一丛丛鲜嫩的湖草。湖草挺立着矮小细弱的身子,隐藏在远离人迹的沙洲上。可是人们还是发现了她们,并且把她们加以分类,将其中可以食用的一种称之为蒌篙。

③ 蒌蒿的生命很短,过不了十天半月,蒌蒿就不再脆嫩了。这个时候的蒌篙,又变回了普通的湖草。经过漫长的梅雨季节,湖水涨起来了,把沙洲上的湖草淹没。细小的湖草们,在水中轻盈地摆动。有些不甘寂寞的湖草,把修长的手臂伸出湖面,仿佛在波涛中起舞。这个时候的湖草,沉浸在梦一般澄澈的境界里。她的颜色是青翠的,她的身材是柔软的。她将她青春的美,全部展示给水中的鱼儿,天空中的白云。

④ 夏季过后,湖水渐渐退却。湖草从水中露了出来,由于失去了湖水的滋润,她渐渐干枯。平常寂静的沙洲,忽然就热闹起来,妮子跟随着娘来收割湖草。娘割草的时候,手握磨得白晃晃的镰刀,身子弓下去。空气里一片镰刀的声音湖草断裂的声音。

⑤ 妮子不喜欢这个声音,尽管她手里也拿着镰刀。当看到娘毫无表情地割草时,她的心就有一种被撕裂的感觉。娘曾经说过,妮子的命就像这沙洲上的湖草。湖草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耕耘,更不需要呵护。风里雨里,沙里泥里,她们挣扎着生存。到了秋天,她们等待着人们收割。把湖草编成草帽、草筐、草绳、草鞋,或者把湖草变成一把火,用来取暖或烧饭。一年一年又一年,伴随着湖水的涨落,湖草一茬一茬地接着生长。

⑥ 妮子想着湖草,心里就有一种委屈。于是她远离了娘,自己找了一块湖草地。她弯下身割草的时候,镰刀下得快,湖草却放得轻。她手里握着割下来的湖草,心里就涌起怜惜之情。仿佛是为了安慰湖草,她把湖草放下的时候,不仅动作轻柔,而且还像绣花一样,把湖草码成菱形,或者是五角星形,或者像荷花形的图案。

⑦ 娘抬起身子,用手臂揩掉额头的汗水时,就发现了妮子割倒的湖草。娘心里有些着恼,又有些伤感。着恼的是妮子在耽误时间,因为割湖草不是绣花。伤感的是妮子的举动,让她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她本来想责怪妮子,可是责备的话到了嘴边,最后又咽了回去。

⑧ 当男人们撑着船儿,要把湖草收回家时,娘暗示男人把妮子割的湖草留到最后。可是妮子割的湖草还是被打成了捆,堆上了船。娘发现妮子的眼角,隐隐有了泪痕。

二、 主旨

这是一篇有关青春与美的散文。从很小的角度触摸了一个很大的主题:青春的走向,贫贱而美丽的“草根”的命运。可以说是一篇让人伤感、让人无奈的青春祭文。文章头绪不复杂,有蕴涵,适合检测阅读能力。

三、 思路

问题1请按生长过程概括湖草的特点。(5分)

答:(1) 刚出生时:__________

(2)梅雨季后:__________

(3)夏季过后:__________

[考点归属] 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思路与评析] 既然是回答湖草的“特点”,就请关注原文相关段落描写湖草的形容词,请看:

② 在初春的细雨中。在潮湿的沙土上,忽然就冒出一丛丛鲜嫩的湖草。湖草挺立着矮小细弱的身子,隐藏在远离人迹的沙洲上。③ 她的颜色是青翠的,她的身材是柔软的。④ 夏季过后,……她渐渐干枯。

②段是“鲜嫩”和“矮小细弱”,③段是“青翠”和“柔软”,④段是“干枯”。此题只须从原文查找、选中,无须概括提炼,难度小,起步容易。

问题2第⑤段中“娘曾经说过,妮子的命就像这沙洲上的湖草”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归属] 理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思路与评析] 回答“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这类试题,请从两个角度考虑:一、结构形式——这句话在布局谋篇方面的作用。二、内容主旨方面——这句话对点明题旨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结构:将妮子比作湖草,把妮子的命运和湖草联系到一起(3分);内容和情感:承接上文湖草的生长过程,为下文写与湖草命运一样的妮子的命运作铺垫;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湖草和妮子的命运的怜惜(3分)。

问题3第⑤~⑧段中,娘对妮子是什么态度?从娘和妮子身上能看出鄱阳湖女子什么样的命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归属] 分析综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思路与评析] 回答第一问,请留心第⑦段内容:娘心里有些着恼,又有些伤感。着恼的是……伤感的是……娘对妮子的态度分为两个层面,即:表面上,不关注、着恼(2分);实际上,伤感、安慰(理解和对女儿的呵护)(2分)。第二问要联系全篇内容,鄱阳湖女子的命运是通过湖草的命运体现出来的:① 美丽短暂(或“有过美丽的幻想,但最终破灭了”,“轻易地失去了青春”等);② 缺少呵护;③ 挣扎生存;④ 心灵粗糙但不失对美的理解(“坚韧地面对生活”,“无奈地接受了命运”等)。(每点1分)

问题4请从手法、情感等角度,任选一段画线文字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归属] 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路与评析] 详见下表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组织语言,准确地回答问题。

四、 解答与批改

1. 鲜嫩,矮小细弱 青翠 柔软 干枯[正确。得满分5分]2. 答: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妮子由于看到娘“残忍地”将湖草割下,而心内产生了怜悯不忍之心。又由此句话而联想到作为少女的自己,也将要有的相似命运,越发伤感。于是才开启了下文写妮子的一些令娘着恼而又伤感的举动。[结构作用说到了,点明题旨和表达情感的作用说得不全面,不准确。分条陈述做得不好。本题6分,得4分。]3. (1) 娘对妮子动作慢而产生反感,但又为妮子能如此细心收割而理解与同情。(2) 她们的命运:① 青春流失,却从不曾为人所关注;② 挣扎着生存,无比艰辛,而最后为人妻母,了此一生;③ 不曾得到怜惜与安慰,所有事情都得自己扛,孤单的命运。[(1) “反感”一词不够准确,理解和同情不是建立在“细心收割”的基础上,妮子实际上是舍不得“割”与自己命运相同的湖草。本小题4分,得2分。(2) 缺第四点,心灵粗糙但不失对美的理解,“娘”对女儿充满同情,表现此点。本小题4分,得3分。]4. (选择第六段画线句)这一句用了比喻修辞,将妮子放湖草的动作喻为绣花。表现了妮子对湖草的关注与重视。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妮子对湖草的怜悯之情和对湖草的安慰,而把湖草码成各种形状更表现她对湖草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感伤与关怀。[手法少“细节描写”,扣1分;特征“轻柔”答成“关注与重视”,不准确,扣2分,感情分析正确。本题6分,得3分。]

(Ⅱ)

一、 文本(苏州)

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蜡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可爱的你呀,藏在了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蜡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

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蜡梅又有多少意义呢?”(晨义《叶子时期的梅》)

二、 主旨

世俗层面的世界,我们已经烂熟于心。散文,总得提供一些新的视角,给人重新认识与感受的机会,或者得到智性的启迪,或者得到审美的愉悦。大家知道,看梅当然是看它鲜花绽放的瞬间,本文写“叶子时期的梅”,那一定是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而且作者的发现将会给我们带来崭新的信息,如果这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的话。

读完全文,我们的确获得了智性的启迪:人们关注的是花朵的盛开,那是人类的事;梅不这样想,它开的时候,倾泻热情袒露生机,不是为了获得人的赞美,开花是它生命的自然,也是必然的现象。那么,当花朵凋零,梅仍然是梅,它没有任何失意落寞,它也不必关心人的感受。——做本色的我,这儿说的是梅,当然也是作者要阐发的一种人生态度。

三、 思路

问题1文章第三段说“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请联系全文,说一说“我的心事”,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归属] 理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思路与评析] “我的心事”出现在第三段,但题目提醒我们,要联系全文来体会它的含义。第三段并没有解释“我的心事”是什么,我们可以往下看,思考:我为什么要看叶子时期的梅?我来看它的什么?在第八段,作者说,我是来看“它的长久和佳美”(答到这一点,得2分),我关注的是它的常态。而且,我不像普通的游客留心的是“花朵”,“我是特意来看无花的蜡梅的”(答到这一点,得2分),我的这一腔心思,应该只有梅懂得吧。

此题与南京卷第二题有相通之处。

问题2对叶子时期的梅,作者极力称道的有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归属] 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思路与评析] 作者选择“叶子时期的梅”来描写肯定是有所寄托,或者说是梅这种状态的某些特征打动了作者。那么,主要是哪些特征呢?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我们留心看文章结尾部分的议论:

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

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注意:回答特征,肯定是搜寻形容词,我们将上面文字中与梅有关的形容词标示出来,也就找到了答案:① 最安宁的阶段,② 最年轻富有的辰景,③ 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④ 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此题的设计思路、答题技巧与南京卷第一题类似。

问题3文章引用叶芝的诗,意在阐明什么道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归属] 理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思路与评析] 首先搞清楚叶芝诗的含义: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叶芝是说灵魂之爱胜过对外貌的迷恋,为了强调爱之真诚与强烈,诗人特意说自己爱的是对方的“衰老”与“皱纹”。作者说自己“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并非否定叶芝的灵魂之爱,而是说自己爱的不是梅的鲜花盛开(这一点其实和叶芝是相同的),也不是梅的枯萎衰朽(这一点和叶芝不同),实际上,作者爱的是梅作为一种花木最本质极普通的一面(梅的“常态”)。(二层意思,每层2分)

此题的设计思路与南京卷第二题类似。

问题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最后一段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一说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归属] 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路与评析] 第一问,本文的表现手法很明显,是托物言志,借梅喻人。(2分)

第二问“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紧承第一问而来,即“借梅喻人”,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这才是本文写作的关键,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给我们的智性启迪了。文章以梅喻人,含蓄地告诫人们,我们每个人也如同这样一丛蜡梅,也应固守自己的本色,保持生命的“常态”,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做到无所谓显露,无所谓隐藏。(3分)

第三问,同意,可说坚守本性、不为外物所动;不同意,则可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燃烧般的绽放,而不要不瘟不火(注意,这是这个成语唯一正确的写法)的流逝”。(自圆其说即可得3分)

此题第一问的设计思路与南京卷的第二题(“句子的作用”,也涉及到“表现手法”的“由物及人”——一个是由“湖草”到“人”,一个是由“梅”到“人”)、第四题(南京卷明确提出“从手法、情感等角度”赏析)类似;第二问要求回答句子的“深刻含义”,与南京卷第二题(“句子的作用”)也有相通之处:都要回答文章由“物”所类比、所寄托的人生感慨。可喜的是,苏州卷在第三问还设置了探究性问题,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四、 解答与批改

篇10:我爱落叶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①我爱春风和朝霞,也爱小草和鲜花,但我更爱落叶。它们像彩色的风筝,常常飘到我的梦里来。

②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到地上。当它们还高高地挂在枝头的时候,秋雨最后一次为它们洗去了身上的细尘,夕阳轻轻地为它们抹上一层金黄的色彩。于是,它们没有一点哀愁,也不感到一点悲凉,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自己的一生曾给人们献出一片片绿阴,把大地装扮成绿色的海洋。

③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落在地上。当我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位老爷爷迎着火红的晚霞,把一堆黄灿灿的落叶轻轻地扫到一起,并微笑地告诉我,它是一种很好的肥料。是啊!它们落在地上,或者被踩在脚下,踏入泥泞;或者被烧成灰烬 ( jìn)埋入泥土。它们仍然同离开树枝的时候一样,没有一点怨恨,也不感到一点悲哀。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虽然自己化成泥土,但会换来更美好的春光。

④哦 朋友 如果你爱嫩绿的芽儿 那么 你也 一定会爱这深秋的落叶

1.给最后一段加标点。

2.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意。

3.短文的中心句是:

答案

1., , , , !

2.第一段 (①):写“我”爱落叶。

第二段(②一③):落叶曾装扮大地,化成泥土,将换来更加美好的春光。

第三段(④):写你一定爱深秋的落叶。

(段意意思对即可)

3.我爱春风和朝霞,也爱小草和鲜花,但我更爱落叶。

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很多同学觉得划分层次比较麻烦,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古文都是“一边看文章、一边看译文”其实这样很不利于考试答题,因为,一旦到了考场同学们很容易失去答题信心,总觉得自己答的不对,所以,在平时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我们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5、围绕核心思想作答

在做主观题时通常会用这三种方式来回答:(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目的就是要围绕核心思想来回答,即使有一些瑕疵,也不会影响总体得分,但是,如果撇开核心思想,就会离题万里,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高分。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题答题方法

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和极具象征意义的物象。

概括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是常考题。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了解人物的职业身份,

重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___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___有哪些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做题前要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并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五方面揣摩: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分析环境描写。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3)分析故事情节,判断人物形象。

(4)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直接表现(正面描写)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细节);⑤抓心理。即主要是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细节描写

间接表现(侧面描写):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正衬、反衬等

上一篇:秘书有效倾听的艺术下一篇:找个人替我爱你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