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论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现代企业制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开展内审,首要任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针对存在的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一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

浅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实现依法经营和管理,保障社会交易安全,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企业 法律 制度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用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推动发展,建立起相应的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现代企业法律制度是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公司为核心,多种企业形态并存,任出资者自由选择的企业法律制度。按照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财产责任方式的不同,可将企业形态分为公司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三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逐步建立了我国的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体系,以确保各种投资主体及其财产责任明晰的企业形态全面发展,并满足它们对法律规则的需要。

一、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典型的企业形式

企业是经营性的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的某种主体;同时它作为概括的资产或资本和人员之经营体,也可以作为交易的客体。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经营性和组织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发展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是指企业财产所有权要清晰,企业切实为其投资者所控制,并服从其意志和利益进行运作。权责明确,是指企业与出资者的权限责任明确,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政企分开,是指政府和企业职责分开,政府不干涉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管理科学,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具体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现代企业制度表现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实质方面看,现代企业必须具备所有者支配和企业经营的市场化、契约化两个条件。从形式方面看,除了自然人独资企业外,合伙企业、公司、合伙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等都可以满足现代企业实质条件,成为现代企业的有效形式。在诸多企业中公司是最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形式。

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公司法是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核心

公司是依照公司法组建并登记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的基本法律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等。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世界各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形式即为这两种类型。公司法是调整公司在其设立、经营、变更、终止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司法律制度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其他企业法律制度无法比拟的作用。公司不仅具有基本的社会经济功能,而且对于我国产权制度、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公司是多元投资主体设立的企业,能广泛筹集资金,最大限度地分散经营风险,公司的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采用科学的企业治理模式。公司法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依据,它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还为非公有制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推动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公平竞争。公司有利于发展专业化协作,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行业管理,实现国家引导企业经济活动的目标。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典型的组织形式,它最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因而公司法是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核心,它作为中国市场主体的基本法,必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与交易安全

现代企业法律制度是有关企业各种法律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企业设立登记制度、企业资本制度、公司组织与治理制度、企业资信评估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企业人事分配制度、企业奖惩制度、公司终止与清算制度等。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交易安全。

(一)企业设立、登记制度

企业设立制度关系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和相关交易者的安全问题,因而各国政府制定了对企业或投资者进入某经营领域某国市场从事活动施加限制或禁止的有关制度,主要是对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及营业实行审批以及特许经营的制度,也涉及有关产业政策、外商投资、行业管理和竞争政策等。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责任形式以及组织结构上不尽相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文化和法律传统诸因素的差异,企业设立原则有所不同,主要有:

1.自由设立,是指企业设立完全听凭当事人的自由,国家不加任何干预,目前各国均不采用这种方式。

2.特许设立,是指企业的设立必须经过国家元首或国家特别法令的特殊批准。这是公司企业发展初期的一种方式。

3.核准设立,是指企业设立除具备法定的条件外,还须经政府行政主管机关进行审查批准。

4.准则设立,是指企业只要符合法定条件,经专门登记管理机关登记即可成立。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法律规定企业设立应具备以下条件:(1)有自己的名称,(2)制定章程,(3)有符合规定的资金数额及企业经营范围相适应的资金,(4)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组织机构和从业人员,(5)有与企业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设施。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设立,仍采用核准设立的许可主义原则,《公司法》规定在公司设立上采取以“准则主义”为主,以“核准主义”为辅的原则。如我国规定,在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时不仅要具备规定条件,还必须履行设立登记程序,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关系国计民生等特定行业和项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审批的,还要履行审批程序。公司经企业登记机关核准后发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才能从事生产经营等商事活动。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即为公司成立日期。如果企业设立失败及设立中发生违法事件均需追究有关设立人的法律责任,通过对企业设立行为的严格管制,可以实现未来交易的安全。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的名称基本上能反映企业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企业在确定名称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名称一旦依法确定,企业对其名称享有独占权,国家依法予以保护。我国的企业登记主管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登记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市、县的工商行政管理局主管。公众可以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查询公司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机关应当提供查询服务。通过把企业的登记与对企业监督结合起来的这种工商管理制度,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水平较低,商事信用严重缺失的环境下,其要旨在于登记的公示效力和维护社会交易安全。

(二)企业资本制度

由于企业所承担法律责任不同,因此法律对企业在设立中资本金的要求不同。如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是非法人型企业,其投资者以自己的财产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因而对资本金并不严格的要求,规定应具有与经营规模相应的资本即可。如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明确规定,有出资人申报的出资。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法人型企业,它有自己独立的财产、名称、章程、组织机构和生产经营场所以及相应的从业人员,是依法成立、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格化的组织。公司对外产生的民事责任,以公司的财产负担为限,即投资人(股东)以出资为最高偿债限额的债务责任,公司对债权人以公司有限资本承担最高限额的债务责任。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对设立资本金的规定体现了从片面强调资本信用到兼顾资本信用和资产信用的立法理念的调整,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有助于方便企业和公民投资创业,广泛筹集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放松了对公司的过度管制,大幅度降低了公司设立的最低注册资本数额,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0万元。在注册资本与实缴资本的关系上,国际上通行两种做法;一种是法定资本制,另一种是授权资本制。我国实行折中授权资本制,公司全体股东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这避免了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公司法还取消了对公司转投资的限制,扩大了公司回购自己股份的情形,强调公司资本不得任意减资等,以维护公司的稳定发展,保护债权人、股东的合法权益。

(三)公司组织与治理制度

公司实行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根据公司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建立公司法人治理机制,规定公司设立下列机构:1.股东(大)会,它是由全体股东所组成,是公司的权利机构,决定公司的一切重大问题。公司法还赋予了少数股东、股东大会的请求权、召集权、主持权,允许公司实行累积投票制,将股东的知情权落实到查阅公司账簿,限制关联股东及董事的表决权,规定对公司决议持异议的股东享有股份收买请求权,公司陷于僵局时股东解散公司的请求权,以及董事、监事不履行职责时股东代表公司提出诉讼的权利等。 2.董事会,它是公司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以公司名义进行活动,是公司决策、管理机构,董事会必须对股东(大)会负责,接受股东(大)会的监督。3.监事会,它是公司内部法定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负责检查公司的财务,并对董事、经理行为的合法性及是否损害公司利益进行监督。4.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依法行使职权。总之,公司法通过完善股东会会议制度,弱化董事长的职权,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强调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和勤勉义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司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四)公司终止与清算制度

公司终止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公司破产,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破产,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依照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实施破产清算。二是公司解散,我国《公司法》第181条规定,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解散:(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时;(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4)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5)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公司终止必须进行清算,依法成立清算组,清算组依照法定的程序行使职权,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公司剩余财产,清算期间,公司不得开展新的经营活动,不得处理公司的财产,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并公告公司终止,使有关利害关系人知悉公司解散的事由,从而免受不可预见的损害,以保护社会交易安全。公司负责人没有按规定办理解散登记的,依法予以制裁。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将不断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法律承认和保护企业的盈利必须是通过合法交易、正当手段、在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和利润。对于采用非法交易、不正当手段、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而获得的收益和利益,法律不予承认和保护,并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不同,当事人还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新修订后的公司法将建立更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实务运行规范,为投资者和公司当事人提供更具有指导性的行为规则,更有效和周密地保护公司股东、债权人、劳动者以及公司本身的合法权益,防范、减少和化解公司内外矛盾和冲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就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静成,刘文华. 经济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

2.刘东明 ,马非 .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初探[J]. 商业时代,2004(23)

3.刘定华 ,屈茂辉 .经济法律概论[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1)

(作者单位:鄂州大学管理系 湖北鄂州436000)

(责编:芝荣)

作者:左剑君

第二篇: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内审

【摘要】 开展内审,首要任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针对存在的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企业制度;内部审计

一、内审的特证

内部审计指本部门或单位内部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部门或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核和评价,查明其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专职经济监督活动。由于内审的服务对象,工作独立性,工作编程等与外部审计不同,内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有自己的特征。

(一)服务上的内向性

内审是为加强内部经济管理和控制服务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部门单位领导人在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参谋和助手。其主要职责是代表企业监督各部门贯彻管理当局的意图,维护本单位的利益,为实现其利润目标服务。

(二)审查范围广泛性

内审作为部门,单位领导人的经济参谋和助手进行工作,为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和维护企业利益、荣誉,可以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审查,取得不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通过审查取证,可以提示差错和弊端,不仅可以保护财产安全,堵塞漏洞,防止损失,还可以纠正核算差错,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2.在审查取证,提示各种违法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失人或犯罪者的查处,提交司法,监察部门进行处理,有助于纠正或防止违法行为维护财经法纪。

3.通过审查取证,评价提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管理制度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

4.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性的审查,评价受托经济责任,总结经验,提出效益低下的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5.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管理经营的审查监督,提示违法行为。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供可靠的审计信息,促进宏观经济的运行。

(三)作用稳定性

内审工作一方面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履行财务审计的监督职能,发挥审计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还履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职能,促使部门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审计促进作用。内部审计的制约性和促进性作用将会长时间存在。

(四)微观监督和宏观监督的统一

微观监督和宏观监督的统一性是我国内审特有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内审执行经济监督防错纠弊,为加强内部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内审还应从国家利益出发,对本单位是否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进行审查。

由于内部审计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监督管理这种间接管理职能的发挥,可以理顺和改进不合理、不科学的内部机制关系,可以协调权力、监督、决策、执行四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四个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企业的财产物资、费用、资本、损益、负债等最佳的利用和取得最大效益,这与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完全一致。

二、内审的影响因素

内审在企业有如此重要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向正确处理这些因素的关系,利用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企业审计工作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因素对内审的影响

1.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民经济宏观规划发展速度等宏观因素的影响

企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但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方针等。内审具有宏观监督职能,所以内审工作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动态的变化来组织、开展、调整、使内审适应国家宏观管理。

2.企业是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等中观因素的影响

企业内审工作除了受宏观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企业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等中观因素的影响,这类因素的影响比宏观因素更直接、更敏感,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内部环境因素对内审的影响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企业组织具有不同特点,对内审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身处不同组织形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要根据本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制定审计计划,确立审计重点,找准实施审计的最佳着力点。

2.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重大的或临时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是变化的,生产能力的大小,市场占有率的高低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与变化都反作用于企业内审。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上的变化因素,也是企业内审关注的焦点之一,企业内审将密切注视这类敏感因素及其变化情况,并制订不同的审计对策。至于重大、临时、突发性的经济行为与重点对待的例外管理内容之一,每一项重大的或偶然的经济活动,其风险性、效益性、可行性通常是企业内审的眼中钉。

3.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及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虽然内审工作应该且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得有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上的一个起点值作保障。内审的监督职能与内向性服务有效发挥作用基础上的再监督、再服务、特别是企业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这是需要企业内审研究的一组重要环境因素。

三、企业内审现状及改变现状的条件

(一)企业内审现状

自1984年设立内审迄今已有二十几年了,从企业内审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内审状况不容乐观,有企业内审机构撤并,有的形同虚设,有的勉强维持。

1.企业内部审计设立方式以行政手段来设置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方式,一切按照国家需要设立机构。内审机构由于不是在企业充分认识了其必要性的基础上设立,是国家直接干预设立,内审职能目标不明确。在运行中未被重视,视为异己,加以排斥。此外,在旧的产权制度下,政府过多干预企业经营,造成企业设有自主权,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客观上需建立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以约束企业经济行为,于是内审作为国家审计的延伸被建立。在国家审计指导下工作,为国家审计负责,并不是为企业服务。所以尚未被企事业单位真正接受。

2.内审职能错位。阻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按照审计法,内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多年来却往往强调服务,甚至回避监督,因为内审工作从本单位利益出发,为本单位的管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受到肯定,加以重视。内审地位比较巩固的单位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起到了为本单位服务的作用。内审侧重经济监督的企业,由于会损害到某一方面的利益,内审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阻挠,不排斥内审的服务作用,但不能否定内审的监督作用。内审的服务具有为企业开源作用,内审的监督具有为企业节流的作用。企业创效益,不仅要开源,更为重要地要节流,光开源不节流或光节流不开源都会使企业失败,只有开源节流并举,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二)改变内审现状的条件

内审现状的形式是人们长期以来沉积的错误观念以及经济体制的不适合造成,如何改善内审现状,完善内审工作成为内审改革的重点。

1.变传统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

传统企业制度的产权制度本质是政府产权制度。这种单一化的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政府干预过多,企业没有自主权。难怪来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家说:“来中国投资,不是同中国企业家打交道,而是同中国政府打交道”。正是过多的政府干预,过多的手续使许多外资项目望而却步,打道回府。在这种情况下,内审不能发挥作用,内审监督机制受到限制,形同摆设。现代企业制度下,政府放权,企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财产的所有权和法人财产相分。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下,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是分权制关系。企业内部人员格外关注内审,以便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2.变行政设立内部审计为按企业实际需要设立

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设不设立内审机构,规定内审工作任务及责职权限,与企业经营管理完全分离,是一种行政设置。阻碍了内审职能的发挥,限制内审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下,理顺了产权关系,企业可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确定建立何种形式的内审。传统计划经济下,行政管理模式成为经济管理的主要模式,在不懂专有技术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过多干预下,使一些工作复杂化,甚至由利转为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内审经验,应逐步实行协会管理。由专门的审计人员任领导下,内审协会协调各方面关系,政府仅就某些方面加以限制,充分体现了内审相对的独立性。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审计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地位有了很大转变,传统经济下,内审具有双重地位,双重服务的特点,并据以指导审计实践。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不再需要内审人员行驶国家审计职能。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内审人员向投资者负责。首先,审查和评价公司法人财产经营者对多元投资者承担的经济责任。其次,要审查和评价公司总经理对董事会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各项经营者对总经理的经营责任。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服务,不是过去的经济要上,审计要让的局面。内审对企业负责,并非偏袒企业利益,对企业违法行为,会计报表真实合法性不负责任,而是强化以内审为主的自我约束机制,监督企业遵守财经法规。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应定位在:存在企业内部,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监督位置,站在企业所有者立场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证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其审计职能从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延伸到维护职能和管理职能。审计领域也应得到扩展。(1)加强内控系统评审;(2)开展经济合同审计;(3)强化决策审计;(4)实施管理审计;(5)推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6)改进财务审计工作。

通过对内部审计职能和审计模式的初步研究,发现内审改革道路是漫长,充满了种种困难,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化,必须克服困难,加大内审改革力度,加快内审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马静.论我国独立审计目标的定位[J].财会月刊.1999(5)

[2]李震中.宏观经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杨蕙城.审计学原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4]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作者:陈志平

第三篇:关于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讨

摘要:电力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更大程度上带动了生产积极性和国有资产的整体效益。结合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具体特点以及股份制的具体作用,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

作者简介:魏贝贝(1983-),女,河南周口人,国网周口供电公司,工程师,经济师;陈俊翔(1981-),男,河南漯河人,国网周口供电公司。(河南 周口 466000)

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内部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整体运作水平,建立完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力企业不仅要落实运行机制中的“权责利”相互统一问题,还要规范企业股份制实施的各项措施和流程,使电力企业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本文针对电力企业如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进行了分析。

一、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电力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完善、合理,从而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由于我国的传统经济体制坚持以高度集中化的生产模式为主要依托,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完成国家固定资产的专项投资,这种经济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弊端,电力企业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制约,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遏制作用,难以适应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发展。因此,电力企业要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完善基建企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学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此外,还要使电力企业的现代化运行制度符合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完善企业机制来提高其整体竞争力,利用政企分开运行模式提高企业的独立运行能力。由于电力企业在运行操作中的产品具有单件性、分散性、消耗量大和周期性等特点,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拥有配套的资金管理方法以及独立法人财产权,不断完善企业法人财产分配制度。还要建立多元化发展的产业结构,通过实现产权分离来加强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市场经营的潜在风险,对企业运行资本进行有效管理。在对电力企业深层问题进行处理时,要落实项目管理政策,不断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坚持以革新企业制度为主的经营模式,逐步对企业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二、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举措

1.完善落实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权责利”统一问题

现代电力企业正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想要使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完善,需要坚持“责权”一致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电力生产和配送,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各级领导负责制和责任制,明确生产中各级的责任制度,将实际权力落到实处,以此推动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在现代电力企业制度框架中,企业股东要依法享有各项投资权益、参与企业内部决策的权利以及对企业进行管理等权利;还要明确企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之间的关系,落实各项领导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各类企业法人代表应该行使的权利。电力企业要依照相关法律制度对企业出资者进行有效管理,避免使其过度干预内部经营活动,出资者在分配企业财产的同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措施来执行,不能私自支配法人财产。而企业相关领导者在行使特有权利时,应该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的相关内容展开工作,对公司的章程、文件、合同和相关协议要进行保护,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电力企业拥有较为庞大的市场运行体系,在不断完善各项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同时,首先要理清企业内部体制中的各项产权关系,及其外资公司的股东关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来执行操作,只有人格化后的企业法人财产才能使现代化企业制度变得更加健全。企业管理者要明确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项民事和刑事责任,逐渐建立起安全可靠的管理模式,强化电力生产配送过程中的考核准则。

2.完善各项激励体制,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电力企业想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各项激励体制,对分配原则进行不断优化配置与积极调整,以带动企业整体效益的发展。其中,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一经济分配原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权益意识。电力企业在用人方面,要根据个人实际能力的大小进行科学安排,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多采用较为灵活的用人政策,营造起良好的竞争氛围和企业文化,带动企业的长远发展。电力企业在建立健全各项激励体制的同时,还应该将企业工资的分配政策与上缴的实际税收相联系,从而使得收益分配政策更加合理。电力企业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分类,以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加强技术型人才的任用可以提高电力企业的自动化机器设备维修水平,逐步建立起能够有效提高业绩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建立灵活经营机制,实现资源的保值增效

电力企业的整体经营机制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理念,在实现效益的同时不断满足广大电力用户的真实需求,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电力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而,各大公司要将权利和责任具体细化,提高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市场价格也能够对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经营机制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同时要正确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按照相应的股权投资比例和实际收获的利润进行分配,对下级各项考核指标进行调整。为此,电力企业总公司应该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相关法律来对部分企业资金进行调整,对项目中的折旧资金进行统筹安排。

电力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在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以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效益值。因而,电力企业对外应该不断优化各项投资环境,净化市场运行市场环境,努力扩大企业效益;对内应该完善预算结算评估体系,对企业财务成本进行科学化管理,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基础上缩减开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

4.加强电力企业运行机制的监督和法治管理

电力企业想要实现现代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行,必须不断完善各项监督机制,从而减少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企业应该组建监事会或者委派财务总监对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使其各项重大经济决策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保证电力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各级的监事机构和财务总监要对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和相关投资决策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并提出各项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通过制定合理的修改意见来完善企业运行机制。

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维护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潜在法律风险,因此,要做好各种风险预防准备工作,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主的模式来进行电力输送。此外,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避免进行人为性和随意性较强的改动,要使规章制度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并且还要强化规章制度的各个审核流程,由专门的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公布,尽量使立案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还要注重加强相关合同制度及内容的管理,对其进行分类式、科学式的管理,严格按照签订、依法执行和依法维权来进行操作,从源头上减少企业合同纠纷的发生;在对企业发生的相关讼诉以及法律纠纷案件进行管理时,要严格按照电力企业的法律事务特点来进行,对相关案件进行正确分析,使法律机构报告制度更加公开化,以有效维护企业的政治和经济权益;电力企业还要完善各种法律事务建设工作,对执法机构和相关流程进行有效管理,强化各种合同案件的审核、诉讼和仲裁程序,提高事务人员的执法、维法能力。

5.推行股份制,实现多元化生产模式

电力基建推行企业股份制改革,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强烈需求,而且还符合电力企业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基本趋势,电力企业只有在不断变革经济调控政策的基础上才能刺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电力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而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革可以对电力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与适度调整,对社会资源和存量资产进行正确规划,提高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很多企业管理者忽略了长期规划的重要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盲目投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在相关资产分配上,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来执行,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规模的具体形式来进行资源分配和管理,对大中型的企业要将其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是股份有限公司,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重组和兼并,通过股份合作制来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发挥市场性的优势。

电力企业要不断完善落实各项法人制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政策来对电力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正确核定,对各项目的具体债务情况进行核实与登记,按照《公司法》的具体规定进行公司制的改组和建设。此外,还要明确国有资产的重要投资主体,对国有资产实行股权管理,对电力企业的股东不能实行保息保分红政策,不能将国家的税收和利润合流,要保证其独立性。在股份制企业领导机制方面,要严格按照现代股份制的基本构造模式(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负责制)来实行,明确各个权责机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具体职责,实行标准化和现代化生产。

三、总结

电力企业想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首先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在社会市场经济下呈现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其次要紧密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要完善各项股份制经营模式,使其符合我国电力生产的基本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国际化标准生产,有效调动电力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昌学.电力多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探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2).

[2]曾国安,周启鹏.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设计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1,(8).

[3]陈文婷.现代化电力企业动态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与应用——以某电力供应公司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3).

[4]蔡圣刚,王永丽.电力企业股份制人才测评应用中的两难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5).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魏贝贝?陈俊翔

上一篇:教学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字图像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