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故事

2024-05-12

小学数学预习故事(精选8篇)

篇1:小学数学预习故事

小学中高年段数学预习故事二三事

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在数学教学方面颇下苦功。然而处于目前电子化的年代,城内的学生基本都是放学后圈在屋里玩电脑、看电视,其他没有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了!因此现下的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现在所教班级是从一年级开始带的班级,我坚持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收效甚好。

目前,我所任教的是高年段数学教学,小学中高段语言文字较为丰富,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预习采用“自主式预习”,通过让学生进行先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问一问、查一查等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通过了解预习完成得好的同学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预习。

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安排学生预习,我们在预习中体会到预习的必要性。我们先欣赏课本17页部分国家的国旗、地区的区旗及一些美丽的图案,你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最终在我的引导下总结说明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再通过想一想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解决下面的问题,把你的方法写在下面:

1、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吗?

通过写一写

1、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他们是轴对称图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定对称轴。

3、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4、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通过画一画

1、尝试画一画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让它的宽和长分别是4个格和6个格,不用折纸的方法,你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吗?找一找近似于轴对称图形的汉子、数字、字母?做一做

1、尝试用剪刀剪一个对称图形。

2、画出你所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查一查布置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在课外书或网上查找一下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内容并记录下来,课上与同学交流一下。最后说一说安排有条件的同学将预习获得的知识说给家长或同伴听一听,征求家长或同伴的意见。

这样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总结的方式安排好一节绝美的预习课,相信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们会在课堂上有更精彩的表现,更加牢固地掌握并运用知识,改变以往老师的一味说教,学生无味地听讲的枯燥模式。

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良好的预习把生活带入课堂,再加以细致准确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准确的知识再到生活中学以致用,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关键在安排

学生预习时一定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这节课,不然学生盲无目的地去听一节枯燥的数学课,难免会溜号,收效甚微。

我在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四年级数学第八册)时,先安排学生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刚刚了解大概内容,认为这节课似乎很简单。接下来,让学生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学生此时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去预习本节课,争取在课堂上能通过自己预习得到的结论来征服老师和同学。

我布置学生按如下的方法预习:

1、动手实践: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量一量,它们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2、学会比较:再把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各是多少度。

3、总结归纳: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结合运用: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运用到这节课的知识,可以上网查一查,也可以在周围的地方找一找。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并且学生的结论是自己得出来,他们知道知识的来源,同时也会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结论去完成课后练习,就连平时上课接受知识能力差的那些学生也体会到了预习的快乐,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就看你是否尽力去征服知识。

学生通过卓有成效的预习,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所学所想,课堂上通过小组活动,教师适时点拨,这节课的重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在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掌握预习方法之后,学生对预习应该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会认识到,预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上老师将要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同时,只有自己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堂上与同伴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火花和光亮,久而久之,让学生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对于较容易的知识,学生预习上存在的问题不大,但一旦遇到难一点的知识,学生兴趣全无,预习的效果差不说,就连课堂上听的兴趣也没有,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多提出问题,既可以是预习过程中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其他的想法或要求。作为教师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作重点专题突破,以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安排学生按以下步骤预习会“事半功倍”。带领学生欣赏课本22页美丽的图案,你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此时我总结说明图形是平移或旋转得来的。

接下来是较为复杂的操作问题,把学生分组,每小组给一张卡片,让学生以小组

为单位大家协助完成以下的操作。步骤如下:

一、解决怎样用平移的方法得到22页图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画什么?自己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①基本图形是什么②要向哪个方向平移③总共平移几步 ?

二、解决怎样用旋转的方法得到课本23页的图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画什么?自己试着在方格纸上旋转一下。①先确定以哪个点旋转②确定旋转方向(是顺指针还是逆时针)③看旋转角度。

三、画图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边长为2个格的正方形,先向右平移5个格后,再向下平移4个格②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2个格和4个格,并绕它的直角顶点顺时针连续旋转4次后看是什么图形?

四、小组研究想一想①将一个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根据分别是什么②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五、结合生活实例查一查①生活中的通过平移得到的图形有哪些②生活中的通过旋转得到的图形有哪些?

六、小组合作做一做①尝试设计一个通过平移得到的美丽图形。②尝试设计一个通过旋转得到的美丽图案。

通过这样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较复杂知识的方法,学生在预习中不但没有乏味的感觉,而是齐心协力预习好此节课,那么可想而知我在真正的课堂上,这节课就变得简单得多了。基本都是由学生自己演示完成,并且能得结论,做出美丽的图形,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认真踏实地抓好课前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篇2:小学数学预习故事

一、学案式小学数学预习策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案式数学预习策略就是指教师备课时,从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和认知能力、课程标准要求等方面,为他们设计预习方案,通过学案指导学生如何预习。

教师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以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生活为本,贴近学生就近发展区。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素》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学案。1、读一读:认真阅读教材中第70页内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2、摆一摆:你能用12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吗?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3、说一说:上面的乘法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4、找一找:(1)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你是怎么找出来的呢?(2)采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找出2和5的倍数吗?(3)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能说说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4)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找的?(5)用同样的方法能找出15和16的因数吗?(6)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能说说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吗?5、问一问:学习“倍数和因数”时应该弄清哪些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这样的学案,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让他们知道了学习内容和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运用数学预习学案时,教师要注意,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按照学案要求自己去预习。鼓励学生在运用学案学习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个性爱好和知识结构补充学案内容,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张扬每个人的个性。

预习后,教师应该在课前对学案完成情况进行必要检查和反馈,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再针对预习实际效果有针对性地修改教案,设计教学流程,组织课堂教学。

预习学案的使用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导”,让预习融入教学,成为教学内容,也帮助了学生的“学”,因为预习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自主学习方式。

二、撰写数学预习日记策略,挖掘学生自主探索潜能。

数学预习日记的撰写,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会,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基础。

在学习新课前布置学生写预习日记,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和思考以下问题:(1)通过预习,你懂得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节所包含的知识,梳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能懂得的问题,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新思想、新发现,获取成功的感觉,增强学习自信心。(2)本节内容,你还没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记录预习过程中的疑问,不仅能帮助学生系统思考所预习知识,深入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3)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这样的数学思考,不但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促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探索者。(4)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方面能用到这些知识?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5)你能完成本课中的“练一练”吗?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检验自己的预习情况,尝试运用新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之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并认真撰写预习日记。我班学生是这么写的:今天预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后,我惊奇地发现:生活中应用百分数的例子太多了! 例如:各种品牌的酒都用百分数标明酒的酒精度;毛衣用百分数标明含毛量的多少;棉制的内衣内裤用百分数标明含棉量;天天喝的牛奶也用100℅表明纯牛奶;还有饮料中的配料及所含钙、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用百分数表示;股市行情也用百分数表示股票的上涨和下跌……好像比我以前学过的分数应用还广泛。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用百分数呢?通过预习我明白了,原来百分数的分母是100,人们便于进行比较。通过预习我还知道,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不同,可是我想不明白: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哪些联系?还有哪些不同?

数学预习日记的撰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小组交流预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取长补短。此策略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是学生对自己预习的一种反思、修正和再创造。小组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比较、学会选择、学会创造。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在对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整理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组交流流程。(1)一人交流,其他组员认真倾听;(2)听完后可以补充意见;(3)结合组内交流情况对自己的整理进行反思,发现遗漏和错误及时修改和完善;(4)选一名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预习策略,应该注意合理划分好学习小组,一般将班内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内成员学习成绩有好有差,性别搭配有男有女,性格有内向有外向,能力有大有小,形成异质小组。这样的搭配更易于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课前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要用“底乘高”这个结论,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甚至一些较难的题目都能解决。到了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证明为什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用“底乘高”来计算。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这个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进行讲解,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甚至连一些差生和内向生都跃跃欲试。全体同学在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思路和想法在交流中得到内化和升华,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了最深刻的体验,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一定要考虑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在预习中,没有教师的参与,需要学生自主去完成相关的预习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资料,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进而实现预习目标,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1、剪下教材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和圆锥。2、观察圆柱和圆锥各有几个面,有什么特征。3、量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想一想圆柱有几条高?圆锥呢?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观察、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动手制作学具,自主探索圆柱、圆锥的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去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一书中指出:“经验证明,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小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授予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能力包括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技能:会谈、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会思索、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形象地说,这些技能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就不可能掌握知识”。教师在布置相关数学预习任务的时候,就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和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为了今后打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前预习策略设计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预,让学生独立思考,有独立见解。

3、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有关数学预习任务的时候,应该充分的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这样,学生通过对课堂重点知识的预习,就相应减少了课堂上老师多余的讲解时间,而留给教师更多的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时候,进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3:也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与语文学科不同, 一堂语文课往往需要承载的知识量较多, 单凭课堂40分钟经常不能完成任务, 似乎有必要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数学学科有它的特殊性, 它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方面的知识、概念、定义, 而且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公式适用范围、数学方法的简便等等。对于数学新授课的内容, 如果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就直接接触了课本所呈现的结论, 那么在课上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时, 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懂了, 会心不在焉, 哪可能再按照教师设计的学习环节去思考、去探究呢?我很赞同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校长王九红的观点, 他说:“学数学不需要课前预习, 数学学习是一种需要思维积极参与的活动, 预习可能会使孩子丧失对知识的新奇感, 失去探究的兴趣。预习后的数学学习就成了接受性的学习。”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也有同样的看法, 他说:“孩子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好奇心, 孩子提前预习过了, 他到学校还听不听讲?好奇心没有了, 你怎么去激发他的兴趣?而且孩子的判断能力不是很强, 他都不知道自己懂没懂, 其实没懂, 他以为他懂了, 又不听老师讲课了, 这知识不就‘夹生’了吗?”事实也是如此, 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这类内容, 根本不适合学生预习, 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会失去探究的意义,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有什么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课前预习”不利于落实“四基”

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四基”, 即要求义务教育要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特别强调,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需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苏教版新教材相对于老教材有较大改进, 例题中不呈现解题的过程与步骤, 但对解题的方法有所提示, 如果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就会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 了解解题的方法, 知道结论的推导过程。这样的课前预习, 一是常常停留在获取知识上, 这样的“获取”只是简单的知道, 其能力水平仅停留在记忆层面, 连“双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的要求都达不到;二是课堂上学生会尽力配合教师, 直接说出教师需要的正确答案, 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的讨论、交流、探究等教学环节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教学流程看似流畅, 但学生很难获得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因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要求学生经历过程、有所体验。如,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如果课前预习, 学生就会直接知道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课堂上进行活动时, 他的脑海里就会立即浮现出最后的结论, 不再有探究的兴趣, 不再关注教师精心组织的实验过程, 这样的活动等于是走过场, 学生不会真正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因此, 我们数学教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课前去预习, 而是要在课堂上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索的空间, 让学习经历思维的发展过程, 没有悬念的课堂往往不会出现精彩。

“课前复习”比“课前预习”更有必要

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课程编排是分年级螺旋式上升的, 一节课的知识点常常与上节课或以前的课有着内在的联系, 特别是连续性很强的内容, 学习新知识前更应该让学生有一个回忆旧知的过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如, 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时候, 课前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整数乘法的运算律, 并设计了一些如65×201的练习, 让学生体会到整数乘法运算律的魅力, 为新授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上课时再出示0.65×201, 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计算。另外, 我们也可以把新授课布置的课后作业视为第二天新授课前的复习。可见, 课前复习既是上节课知识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又为新授课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课前复习”比“课前预习”更有必要。

“课堂自学”比“课前预习”更有实效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预习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到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 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国名校洋思中学倡导“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这个先学的过程就相当于将“课前预习”放在课内进行。这种“先学”是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 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自学, 教师可以现场指导, 比一般的课前预习效果更好。

如, 在《分数乘整数》的课堂教学中, 我设计了自学环节, 根据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例1。

自学指导:

1.例1中的3/10×3表示什么意思, 是怎样算的?

2.计算5×3/10有几种算法?哪种算法更简便?

3.通过自学, 你认为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4.自己设计自己练。 (不少于两题)

这样的自学过程不仅引导学生完成了知识技能的学习, 还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如此且行且思的学习就是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最佳方式。

“课前预习”不能绝对禁止

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不需要课前预习, 像数学实践活动课、简单的统计等内容, 可以根据新课内容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预习作业。如, 五年级上册实践活动《了解周围的家庭》, 我课前要求学生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去访问附近的10个家庭, 了解10个家庭最近一次水费、电费、电话费以及燃气费的缴纳情况, 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这项实践性作业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完成的, 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篇4: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方法;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89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出自《礼记·中庸》的名言。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也一再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学习更是如此,学习中的计划表现最突出的方面就是预习。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它不是什么精英教育、成名教育,而是必须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具备作为合格公民应有的数学素质,是要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终极目标,则要在学习方法上下大功夫。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学习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法国都德说:掌握一种语言是学习一个国家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我要说,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是学好这门功课的有力武器。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有很多,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特点和小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来选择。下面是我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几种预习方法,和大家做一探讨。

一、家长陪同预习法(低年级)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识字量较少,对于很多数学题目的书面意思,学生无法读通,不懂题目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当好翻译,做好帮手,起到字典或工具书的作用,帮学生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能够听懂的生活语言,让数学语言口语化。但由于许多家长没有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不懂孩子的成长心理,所以不能很好地做好这个角色,常常在几岁的孩子面前盛气凌人、越俎代庖,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发挥好家长指导作用,多对家长做工作,要求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生活化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所以家长对于刚刚几岁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用尽可能通俗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为明天的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用耐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脑海里是空荡荡的,所以对每一件小事他都非常感兴趣,当然会在你陪伴他预习时问到许多你认为无聊和可笑的问题,这时,你可能会斥责。但这正反映了每一孩子的求知欲,只是随着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时间越长,反而把学生的求知欲扼杀了,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到小学中、高年级会出现厌学情绪这一现象。所以才要提醒大人(家长和教师)要有耐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这样才会让小学数学预习起到良好的辅助学习的效果。

二、生活体验预习法(中年级)

数学学习生活化,就是让学生能在生活实践、日常生活行为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室内与室外、课堂与活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活动,而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概念的学习,让学习数学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进行的事。

(一)动手操作预习法

儿童好动性强,所以在数学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特点,并让这一特点的作用实现最大化。数学预习中要尽量让学生动动手、动动嘴、动动脑,让他们去做一做、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画一画,在这些多样的动手操作中锻炼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原有的经验,同时他们也对所学内容有了体会和感悟,为第二天的新课有一个触摸式的了解。有了这种经历,他们对数学学习才会有更多过程性的体验。

(二)合作探究预习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单一、机械式的接受方式,而新课改、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式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合作精神。

例如,我在上《圆锥的体积》教学之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我把自己制作好的微课课件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以小组进行预习。预习的步骤是:看教师给的课件,先猜想(小组之间要互相监督不能作弊),然后通过微课课件的演示进行观察,最后再来验证。不论预习的效果如何,在猜想阶段和验证阶段,小组内通过合作,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了碰撞,数学思路在合作与探究中慢慢明晰起来。

三、抽象思维预习法(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了,所以在数学预习阶段要给他们抽象思维锻炼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典型应用题的预习法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数学应用题主要是用文字呈现已知与未知、定量与变量的关系,所以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文字与思维的关系,希望抽象思维在“书读百遍”中形成。小学数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应用题,例如:鸡兔同笼问题、追击问题、盈亏问题、商品利润问题等。在教学这类题型之前,教师要把预习做为任务型作业,让他们先来触摸,激活他们思考的细胞。

(二)空间与图形题预习法

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要靠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课后练习中学生自我的提升,同时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与几何相关的教学内容时,也要抓好预习这一环节。

“空间与图形”部分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靠预习时的观察、思考、感悟来培养。学生通过预习不仅能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还能达到思维开发这一目标。

总之,小数数学是生活化的学科,其源于生活,被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中的问题,这正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抓好预习这一环节,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万庆录.小学数学预习的作用[J].中小学数学教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32).

[2] 许海霞.浅议数学学习的策略[J].小学数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47).

篇5: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首先,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其次,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再者,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

篇6:小学三年级数学怎样预习

(1)课前预习。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2)课后整理。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2.尝试活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

3.操作活动。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

当学生无知识基础可作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时,教师可直接请学生进行多次的操作活动,以不断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维活动,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4.观察活动。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5.思考活动。所谓思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的基本途径有:

(1)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概括或抽象。

(2)对思考对象展开联想,将其归纳到已有的经验中去。

(3)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弄清题意;接着对条件和问题展开联想;然后,借助已掌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变通等),把条件与问题“接通”—建立模型。

6.自学活动。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独立性自学活动。

(1)学生要掌握认真阅读课本的方法。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及其他文字,要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反复地阅读,直至读懂、读明白意思为止;要把文字与插图结合起来看,这样有助于理解图意、弄清文字的意思;要有重点地阅读某些教学内容,如重点阅读“想”的过程,方框内的结论,把重点的词、勾画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教材的关键、本质。

(2)学生可做一二道题目试试,看会不会做,如果感到还有困难,那么再次进行阅读,再次尝试做题目。

(3)教师要求学生做类似例题的练习,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以检查他们的自学效果。

(4)教师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做些点拨、归纳,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自学内容,也可使学习困难者得到补偿学习。

7.合作学习。对于一些“问题性”程度较高,个体学习、同化有困难的材料,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在相互补充、互为启发中完成心理转化,学到知识。

篇7: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一)4.3%的教师认为:数学预习相当必要,尤其是中高年级,

他们每天布置数学预习作业,但从未指导过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预习,他们自豪地说:“我教数学很轻松,一支笔一张嘴,省时省力,不加班加点,不搞题海战,我的质量上乘,每次数学竞赛获奖人次最多,方法便是‘先预习、课上问、师点拔’。”

(二)40.8%的教师认为:数学预习可有可无。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只是“走过场”,并无多大效果,特别是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数学预习是一句空话。

(三)9.7%的教师认为:预习很重要,但预习后新课更难上,所以不愿让学生预习。因为学生预习数学后自以为懂,上课时洋洋得意,听课不认真,课堂纪律差了,学得却一知半解。许多知识讲解还会引起个别学生厌烦心理,嫌教师太罗嗦。

(四)38.5%的教师不敢让学生预习,他们认为:小学年龄小,根本不会数学预习,许多数学知识如(应用题教学)学生根本无法预习,只得靠教师一步步教。

(五)6.7%的教师认为:好教师不会让学生预习的!有本领的教师让学生40分钟学会知识。“要让学生数学预习”的老师是没有水平的。

篇8:小学数学教学预习之管见

一、预习的内容和目的要明确

第一, 对预习的内容要有全面了解, 它属于哪个知识点, 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如何, 在所学知识中的地位怎样;第二, 应弄清楚通过预习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如:哪些属于了解、理解的知识? 哪些应该掌握运用? 也要弄清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质量, 培养提出问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预习 “认识除法”时, 基础不同的学生选择方法也就不同, 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书中的意思, 直接用乘法算式做题, 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刚开始肯定是运用乘法慢慢过渡到除法, 导致做题方法大不一样, 但通过预习学生都能认识除法。 预习新知识时, 学生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 自由探索新内容。 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 并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二、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 不要求学生预习。 因为学生常会因为时间或习惯原因, 不注重预习内容的过程, 直接参看课本里的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课堂上进行活动时, 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 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 使活动过程失去实际意义。 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能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而且,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 产生误解。 对知识的误解, 比较多的人都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 到了上课时, 老师却告诉他, 他一直所认定的结论是错的。 虽然结论是有根有据的, 但刚开始, 一般的学生在潜意识里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 虽然后来他不得不改正想法, 但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三、数学预习有助于对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 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靠课堂讲授, 自学时间非常少, 自学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而这个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黄金阶段。 事实上,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老师很少要求学生认真读数学课本, 学生也很少主动看数学课本, 认为听得懂、会做题就万事大吉了。 实际上, 从思维的训练及其长远利益来说, 自学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 它更多地表现为这样一个循环系统:学生从外界吸取信息, 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加工, 产生思维, 并向外界输出信息, 在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中获得反馈信息, 从而不断调整自身的思维系统, 使每一次循环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促使自身思维向高一级方向发展。 所以, 充分利用数学预习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有必要的, 不容忽视的。

四、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 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大多数老师都忽略了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 而学生没有老师的指点和安排, 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已属不易, 更不会主动进行预习。 在课前有效进行预习, 对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有所认知, 有所掌握, 也有所疑惑, 并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会更积极主动, 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长此以往, 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预习是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 这时他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提前解决了, 产生的思考与疑问“生成”了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 这些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与问题, 容易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探索经历, 因此课堂上就敢于大胆站出来表现自己, 讲自己所知道的, 说自己的发现, 提自己的疑惑, 通过交流,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五、及时掌握反馈, 优化教学过程

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 多提出问题, 既可以是预习过程中尚不能解决的问题, 又可以是其他的想法或要求。 教师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 以便进一步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 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参、教师主观预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 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 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 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作重点专题突破, 以便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个人纪律作风心得体会下一篇:高三数学模拟试题